◇◇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xys-reader.org)◇◇   【剽窃示众】《袁崇焕传》:功到雄奇即罪名   新浪博客首页推荐的“独钓寒江雪”《《袁崇焕传》:功到雄奇即罪名》 (下称“独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9f404c0100b5n8.html?tj=1 )大部分剽窃 自我在1994年写的《功到雄奇即罪名》(下称“方文”),不仅标题相同,而且 许多段落基本照抄,还有很多句子也照抄分散在各个段落中。《功到雄奇即罪名》 称得上我的“经典作品”,网上流传极广,连这种“网络名文”都敢抄了在网上 发表,不可谓不大胆。下面是一些抄袭段落的对比。(方舟子)   独文:   而且这一切并非背着明廷干的,而明廷对议和虽然不以为然,却也并不怪罪。 在袁崇焕给崇祯的奏疏中也指明了他的治辽战略就是“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 为旁着 ”,对此崇祯本来也很赞赏,当袁崇焕“擅主议和”之时,崇祯甚至还 加了他的官,给了他太子少保的头衔,这时候却翻起了历史老帐。明朝的士大夫 鉴于南宋的教训,无不以与满人和谈为耻,对于南宋向金是称臣纳款的求和,而 袁崇焕与皇太极是不带任何屈辱性甚至还是高一等的议和这种明显的区别都看不 出来,敢于议和便被视为秦桧式的卖国贼,而不管议和的目的何在,所谓书生误 国,莫过于此,这也就是程本直所说的“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 独行也”。对于与袁崇焕的最后一次和谈,皇太极曾在谕文里抱怨说:“逮至朕 躬,实欲罢兵戈,享太平,故屡屡差人讲说。无奈天启、崇祯二帝,渺我益甚, 逼令退地,且教削去帝号,及禁用国宝。朕以为天与土地,何敢轻与!其帝号国 宝,一一遵依,易汗请印,委曲至此,仍复不允。朕忍耐不过,故吁天哀诉,举 兵深入。”则这是什么性质的和谈,再明白不过。对于这次议和,清人后来以为 奇耻大辱,淹没不载,幸好清宫内阁档案中还保留了这道木刻谕文。所以,袁督 师“谋款”之事有,而“诱敌”之罪无!   方文:   加在袁崇焕头上的罪名,是擅主和议,专戮大帅。擅主和议,是指他跟皇太 极的议和。皇太极与明军每打完一仗,都要主动议和,这并非如金庸在《袁崇焕 评传》中所认为的那样是诚心诚意的议和,多半是带有欺骗性的缓兵之计。袁崇 焕对此并非不知道,但是在军事上处于劣势的明军更需要有一段和平的时间用于 休养兵马,巩固城池,因此对皇太极的每次议和他都积极响应,两人书信往返不 断。这一切并非背着明廷干的,而明廷对议和虽然不以为然,却也并不怪罪。在 袁崇焕给崇祯的奏疏中也指明了他的治辽战略就是“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 旁着”,对此崇祯本来也很赞赏,当袁崇焕“擅主议和”之时,崇祯甚至还加了 他的官,给了他太子少保的头衔,这时候却翻起了历史老帐。明朝的士大夫鉴于 南宋的教训,无不以与满人和谈为耻,对于南宋向金是称臣纳款的求和,而袁崇 焕与皇太极是不带任何屈辱性甚至还是高一等的议和这种明显的区别都看不出来, 敢于议和便被视为秦桧式的卖国贼,而不管议和的目的何在,所谓书生误国,莫 过于此,这也就是程本直所说的“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 也”。(对于与袁崇焕的最后一次和谈,皇太极曾在谕文里抱怨说:“逮至朕躬, 实欲罢兵戈,享太平,故屡屡差人讲说。无奈天启、崇祯二帝,渺我益甚,逼令 退地,且教削去帝号,及禁用国宝。朕以为天与土地,何敢轻与!其帝号国宝, 一一遵依,易汗请印,委曲至此,仍复不允。朕忍耐不过,故吁天哀诉,举兵深 入。”则这是什么性质的和谈,再明白不过。对于这次议和,清人后来以为奇耻 大辱,淹没不载,幸好清宫内阁档案中还保留了这道木刻谕文。)   独文:   所谓“斩帅” 是指袁崇焕在半年前以阅兵为名,乘舟至双岛,祭出尚方剑, 斩镇守皮岛的左都督毛文龙于帐前。袁崇焕历数毛文龙的十二罪状,确有凑数之 嫌,但不服节制、虚报兵额、中饱关银、擅开马市私通外番这几条,在当时确实 都是死罪。 “东江岁饷百万,大半不出都门,皆入权宦囊中” 毛文龙杀敌无能, 拍马有方,领来的饷银,倒有一大半没有运出京城,而是用于行贿。私开马市, 用战略物资向清人换来的人参貂皮,也多拿来向朝廷大官上贡,因此朝官喜欢毛 文龙的很是不少。袁崇焕把毛文龙杀了,这些朝廷显贵断了一大财路,无不深恨 袁崇焕,最恨的是毛文龙的同乡、大学士温体仁。正是这位温体仁,当崇祯闪过 复用袁崇焕的念头时,他赶紧连上五疏,请速杀袁崇焕。杀毛文龙,这时便被拿 来作为袁崇焕通敌的证据,因为据说清兵最忌惮的倒不是袁崇焕,而是毛文龙, 因此便要袁崇焕杀了他作为议和的条件。袁崇焕只是和后金议和,又不是投降, 焉有提主帅人头来见作信物的道理。这显然是不足信的。而且,双方所谓和议多 少次,不过策略耳,袁崇焕焉能信服!不过是袁崇焕既然被当成了秦桧,毛文龙 也就被捧成了岳飞,《天启实录》中记载毛文龙的罪恶本来不少,这时候的文献 反而都颂扬起毛文龙来罢了。   方文:   专戮大帅,是指袁崇焕在半年前以阅兵为名,乘舟至双岛,祭出尚方剑,斩 镇守皮岛的左都督毛文龙于帐前。金庸对此颇有微词,认为毛文龙不该杀,杀的 方式也不对头。袁崇焕历数毛文龙的十二罪状,确有凑数之嫌,但不服节制、虚 报兵额、中饱关银、擅开马市私通外番这几条,在当时确实都是死罪。后人查阅 清宫档案,更发现毛文龙当时确实与清人私通(《近世中国秘史》),足见其死 有余辜。至于袁崇焕采用那么戏剧化的手段杀他,也是万不得已。皮岛孤悬海外, 如果靠下诏擒拿,只能逼反了毛文龙。朝中大臣并非没有不想除去毛文龙的,只 是除不了,不敢除,奈何他不得:“是左右大夫皆曰可杀,国人皆曰可杀也。其 不杀也,非不杀也,不能杀也,不敢杀也,是以崇焕杀之而通国快然。”(程本 直《漩声记》)。朝鲜深受毛文龙荼毒,其国王听到文龙被诛的消息,大喜: “为天下除此巨害。 ”(《朝鲜仁祖实录》),可为毛文龙该杀的佐证。但毛 文龙杀敌无能,拍马有方,领来的饷银,倒有一大半没有运出京城,而是用于行 贿。私开马市,用战略物资向清人换来的人参貂皮,也多拿来向朝廷大官上贡, 因此朝官喜欢毛文龙的很是不少。袁崇焕把毛文龙杀了,这些朝廷显贵断了一大 财路,无不深恨袁崇焕,最恨的是毛文龙的同乡、大学士温体仁。正是这位温体 仁,当崇祯闪过复用袁崇焕的念头时,他赶紧连上五疏,请速杀袁崇焕。杀毛文 龙,这时便被拿来作为袁崇焕通敌的证据,因为据说清兵最忌惮的倒不是袁崇焕, 而是毛文龙,因此便要袁崇焕杀了他作为议和的条件。袁崇焕既然被当成了秦桧, 毛文龙也就被捧成了岳飞,《天启实录》中记载毛文龙的罪恶本来不少,这时候 的文献反而都颂扬起毛文龙来了。   独文:   最了解袁崇焕心迹莫过于所将的辽兵,袁崇焕在狱中的八个多月,天天有关 外将吏士民到督辅孙承宗的府第号哭鸣冤,愿以身代,而孙承宗竟不敢向崇祯报 告。祖大寿是一起被召见的,见主帅被捕,战栗不知所措。崇祯派了个太监向城 外袁军宣读圣旨,宣布袁崇焕罪状,三军放声大哭。初三日,祖大寿与何可纲悲 愤之余,决定不再为皇帝老儿卖命,率袁军往东向锦洲奔去。正南下赴援的袁军 主力在途中听说主帅被擒,自然也掉头就走。   方文:   祖大寿是一起被召见的,见主帅被捕,战栗不知所措。崇祯派了个太监向城 外袁军宣读圣旨,宣布袁崇焕罪状,三军放声大哭。初三日,祖大寿与何可纲悲 愤之余,决定不再为皇帝老儿卖命,率袁军往东向锦洲奔去。正南下赴援的袁军 主力在途中听说主帅被擒,自然也掉头就走。……而袁崇焕所将的辽兵,当然都 知道自己主帅的冤枉,袁崇焕在狱中的八个多月,天天有关外将吏士民到督辅孙 承宗的府第号哭鸣冤,愿以身代,而孙承宗竟不敢向崇祯报告。   独文:   崇祯这下子才慌了起来,便接受余大成的建议,派全体内阁和九卿到狱中求 袁崇焕写信劝祖大寿回来。等到信使追上袁军,已在山海关外了。祖大寿读毕, 下马捧信痛哭,全军也跟着痛哭,惊动了在军中的祖大寿母亲,问清是怎么回事 后,劝大家回去奋勇杀敌:“所以至此,为失督师耳。今未死,何不立功为赎, 后从主上乞督师命耶?”。于是袁军个个争先恐后,即日回兵入关,收复了永平、 遵化一带。这一件事,即使是铁石心肠如崇祯也不能不稍被打动,也因此闪过让 袁崇焕复出的念头,但也仅仅是一闪之念而已。试想,哪个皇帝喜欢拥兵自重的 将领呢?如果京城危机久悬未决,或许袁崇焕还能起复,局势趋缓,皇帝自然不 会在意多杀一个臣的。   方文:   崇祯这下子才慌了起来,便接受余大成的建议,派全体内阁和九卿到狱中求 袁崇焕写信劝祖大寿回来。等到信使追上袁军,已在山海关外了。祖大寿读毕, 下马捧信痛哭,全军也跟着痛哭,惊动了在军中的祖大寿母亲,问清是怎么回事 后,劝大家回去奋勇杀敌:“所以至此,为失督师耳。今未死,何不立功为赎, 后从主上乞督师命耶?”。于是袁军个个争先恐后,即日回兵入关,收复了永平、 遵化一带。这一件事,即使是铁石心肠如崇祯也不能不稍被打动,也因此闪过让 袁崇焕复出的念头,但也仅仅是一闪之念而已。   独文:   当时的朝臣之中敢于公开为袁崇焕鸣冤的朝臣极少,大学士周延儒、成基命、 吏部尚书王永光曾上疏解救,祖大寿以官阶赠荫请赎,兵科给事中钱家修请以身 代,御使罗万涛为袁申辩,削职下狱。此外就是为此专门写了一篇《剖肝录》的 余大成了。而前面提到的那位布衣程本直,胆识与朝臣们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不 仅写了一篇《漩声记》为袁辨冤,而且四次诣阙抗疏,无效,愤而请与袁俱死: “予非为私情死,不过为公义死尔。愿死之后,有好事者瘗其骨于袁公墓侧,题 其上曰:”一对痴心人,两条泼胆汉“,则目瞑九泉矣。”崇祯成全了他,顺手 把他杀了。   方文:   当时敢于公开为袁崇焕鸣冤的朝臣极少,大学士周延儒、成基命、吏部尚书 王永光曾上疏解救,祖大寿以官阶赠荫请赎,兵科给事中钱家修请以身代,御使 罗万涛为袁申辩,削职下狱。此外就是为此专门写了一篇《剖肝录》的余大成了。 而袁崇焕所将的辽兵,当然都知道自己主帅的冤枉,袁崇焕在狱中的八个多月, 天天有关外将吏士民到督辅孙承宗的府第号哭鸣冤,愿以身代,而孙承宗竟不敢 向崇祯报告。前面提到的那位布衣程本直,胆识与朝臣们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不 仅写了一篇《漩声记》为袁辨冤,而且四次诣阙抗疏,无效,愤而请与袁俱死: “予非为私情死,不过为公义死尔。愿死之后,有好事者瘗其骨于袁公墓侧,题 其上曰:“一对痴心人,两条泼胆汉”,则目瞑九泉矣。”崇祯成全了他,顺手 把他杀了。   独文:   袁崇焕崇祯二年十二月初一日入狱,第二年八月,被凌迟处死,期间经过了 八个多月的时间。既然袁崇焕的通敌证据确凿,为什么会拖这么久呢?有人说是 因为满兵一直到六月份才全部退出长城,在此期间崇祯不敢杀袁崇焕得罪辽东部 队。这只是原因之一。还有一点就是党争造成的。原来当时的首辅钱龙锡与袁崇 焕关系相当不错,这时也受到了牵连。钱是当初惩办魏忠贤一案(称为逆案)的 负责人,因此令阉党怀恨在心。这时候阉党遗逆又在朝廷渐渐得势,便想把袁案 扩大成一个新逆案,把钱龙锡这些对头一网打尽。钱龙锡自然在朝中也有些势力, 两派便就袁案展开了拉锯战,事情就这么一直拖了下去。此事终于让崇祯发觉, 大发脾气,限令五天之内了结袁案(《明纪》)。新逆案因此没能得逞,但钱龙 锡也在袁崇焕死后被捕论死,后改判充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杀与不杀其实都 不是绝对的事情,在于朝廷各派势力对抗的结果。在这种背景下,出一两个冤案 也就并不稀奇了。   方文:   从袁崇焕被捕到遇害,经过了八个多月的时间。既然袁崇焕的通敌证据确凿, 为什么会拖这么久呢?金庸说是因为满兵一直到六月份才全部退出长城,在此期 间崇祯不敢杀袁崇焕得罪辽东部队。崇祯既然敢抓,抓了以后大家都已知道袁必 死无疑,又何至于不敢杀?当时的兵部尚书梁廷栋甚至请崇祯立斩袁崇焕,“则 逆奴之谋既诎,辽人之心亦安”(《明本兵梁廷栋请斩袁崇焕疏》),可见在这 些人看来,杀袁反而有助于稳定军心。袁案之所以拖了这么久,是党争造成的。 原来当时的首辅钱龙锡与袁崇焕关系相当不错,这时也受到了牵连。钱是当初惩 办魏忠贤一案(称为逆案)的负责人,因此令阉党怀恨在心。这时候阉党遗逆又 在朝廷渐渐得势,便想把袁案扩大成一个新逆案,把钱龙锡这些对头一网打尽。 钱龙锡自然在朝中也有些势力,两派便就袁案展开了拉锯战,事情就这么一直拖 了下去。此事终于让崇祯发觉,大发脾气,限令五天之内了结袁案(《明纪》)。 新逆案因此没能得逞,但钱龙锡也在袁崇焕死后被捕论死,后改判充军。   独文:   袁崇焕对自己的下场,并非一无所知。自从他投笔从戎以来,他所担心的不 是战死沙场,而是死于谗言。在奏疏中,反反复复说的也是这种担心。他对天启 皇帝是这么说:“顾勇猛图敌敌必仇,奋迅立功众必忌,任劳则必召怨,蒙罪始 可有功;怨不深则劳不著,罪不大则功不成。谤书盈箧,毁言日至,从古已然, 唯圣明与廷臣终始之。” 他在平台奏对中,对崇祯皇帝也是这么说:“以臣之 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 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用人当任而无二,信而勿疑。但当论成 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为怨实多。况图敌之急,敌亦从 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陛下爱臣知臣,臣何必过疑惧,但中有所危,不敢不 告。”不成想一言成谶了。对于自己的死于敌人的反间,死于朝廷的猜忌,袁崇 焕早已预见到了。   他知道:“功到雄奇即罪名”,为什么不“良臣择主而适”,不明哲保身退 隐山林,反而舍身报国,明知是死路一条,却偏偏去赴汤蹈火呢?我们从他的诗 《边中送别》:“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 危问去留?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 收。 ”“杖策必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是何等肝胆的写照,他的投笔 从戎,不是为了封万户侯,而是以收复失地,人民在受难,民族在沦亡,热血男 儿责无旁贷,何用安危问去留?   方文:   袁崇焕对自己的下场,并非一无所知。自从他投笔从戎以来,他所担心的不 是战死沙场,而是死于谗言。在奏疏中,反反复复说的也是这种担心。他对天启 皇帝是这么说:“顾勇猛图敌敌必仇,奋迅立功众必忌,任劳则必召怨,蒙罪始 可有功;怨不深则劳不著,罪不大则功不成。谤书盈箧,毁言日至,从古已然, 唯圣明与廷臣终始之。”他对崇祯皇帝也是这么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 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 能以意见乱臣谋。”“用人当任而无二,信而勿疑。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 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为怨实多。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 臣甚难。陛下爱臣知臣,臣何必过疑惧,但中有所危,不敢不告。”当我们今天 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只觉得字字是血,句句是泪,对于自己的死于敌人的反间, 死于朝廷的猜忌,袁崇焕早已预见到了。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良臣择主而 适”,不明哲保身退隐山林,反而舍身报国,明知是死路一条,却偏偏去赴汤蹈 火?因为人民在受难,民族在沦亡,热血男儿责无旁贷,不敢偷生惜死!   “杖策必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边中送别》)他的投笔从戎, 不是为了封万户侯,而是以收复失地,解辽东人民于倒悬为己任。   独文:   “予何人哉,十年以来,父母不得以为子,妻孥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 兄弟,交游不得以为朋友。予何人哉,直谓之曰:大明国里一亡命之徒可也。 ” (余大成《剖肝录》)心甘情愿当一个以国为家的亡命之徒,此乃袁崇焕之所以 为民族英雄,袁督师之所以为“千古军人之楷模”(梁启超语)。1630年8月 17 日,他在北京被凌迟处死,时年四十六岁。他的《在狱中》一诗中写道:“执法 人难恕,招尤我自知。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也成为他一生精忠报国的真 实写照。愿我们的国家多一些千古军人之楷模,少一些被世人误读,尽啖其肉的 冤魂。   方文:   既然把民族利益放到了首位,也就只好不顾个人安危,抛弃家庭幸福了: “予何人哉,十年以来,父母不得以为子,妻孥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兄弟, 交游不得以为朋友。予何人哉,直谓之曰:大明国里一亡命之徒可也。”(余大 成《剖肝录》)心甘情愿当一个以国为家的亡命之徒,此乃袁崇焕之所以为民族 英雄,袁督师之所以为“千古军人之楷模”(梁启超语)。然而这样一个亡命之 徒,却惨死于本族人之手,一个屠杀本民族英雄的民族,真是无可救药的奴隶之 邦! (XYS20081125)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