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关于植物生态学大仙一文答Latino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中心 刘夙   新语丝论坛的Latino2朋友对我的《记两个植物生态学界的大仙》一文提出一些不 同意见。我非常感谢他的评论,在此答复如下。 1. Latino2针对我的“但是仅从我个人的见解来看,这种空谈数学方法、丝毫没有和任 何具体数据相结合的文章,是不应该允许在一家还不错的生态学类期刊上发表的”评论 说:这种说法不成立。生态学类期刊的文章不必非有具体数据才能发表。 更何况那篇 文章是“探讨数量生态几个理论问题”的综述文章。 答:我对生态学期刊看得不多,以下的论述仅仅是我自己的思考,如果有误,我很乐意 纠正:   首先,这涉及对办刊方针的理解。如果办刊方针允许(甚至只要主编允许),纯数 学的文章发在生态学期刊上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当然我对这样的做法不太苟同,如果我 是主编,没有结合具体数据的文章,我倾向于不要,因为植物生态学界的数学模型已经 太多、太滥了,但能够圆满解决实际问题的却不多。摩尔根在《基因论》中就说过,因 为提出假想的遗传因子的假说太多,“看到任何假设了不可见单元的理论,生物学家凭 他们的经验,已经多少变得不那么轻信了”。这对于植物生态学界应该也是成立的。   其次,白、梁2008年的文章并不是综述,而是新方法介绍。既然他们建模的主要目 的是预测,那么即使没有具体数据,也应该说清楚预测的精度如何,适用性如何,和其 他方法相比优缺点在哪里。我想这是这种文章必做的功课吧。遗憾的是,对这些关键的 内容,这篇文章却是语焉不详。   第三,我前一篇文章没有提到的是,还是在2001年,《植物生态学报》就已经刊登 了白捷等人的另一篇《多维球面模型应用于草原监测数据分析的探讨》,其内容基本和 2008年文一样,只有空洞的模型解释,没有结合任何具体数据。假如这篇2001年文可以 容忍的话,那么7年之后的文章居然还是拿不出任何具体数据(而且仍然登在了同一家 刊物上),是可忍孰不可忍?   最后,我要再强调一点:以上评论的前提是,《植物生态学报》不仅愿意把自己办 成国内最好的生态学期刊,而且打算进入SCI。如果这个前提不成立,那么我收回我的 评论。 2. Latino2针对白捷、白永飞之争评论说:如果是双方是学术观点之争的话,用“空 想、臆想”,“遭到了在草原生态学界颇有名气的白永飞研究员的驳斥”这样的描述不 妥当,有文革大批判的文风。再说了,“颇有名气”说明得了什么?有钱学森名气大 么? 答: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争论都是学术观点之争,比如科学和伪科学的争论就不是。 要把一场争论看成学术观点之争,前提是争论双方的观点都合乎科学精神,合乎实证、 理性。我认为,白捷、白永飞之争显然不能算学术观点之争,因为有一方的观点既不实 证,又不理性。我相信Latino2做出这样的评论,应该是因为他没有看过双方争论的原 文。在此我不打算详述这一争论的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找来原文一看,便可判断我的描 述是真是假。   至于“颇有名气”,我的意思是指学术造诣深厚,在国际上也有相当影响力。白永 飞在草原生态学界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大家不妨在Nature上检索一下他的文章),用 钱学森来比拟,真是太贬低白永飞、太抬高钱学森了。我还要声明的是,我只见过白永 飞老师一面,他是一个很稳重、低调的研究人员。如果我的文章影响到了他的工作和生 活,我向他致以诚挚的歉意。 3. Latino2评论说:如果作者对数量生态不很了解的话,不应当作出“超球面模型” “毫无应用价值”的结论。既然白-梁的文章在2008年《植物生态学报》上发表了,你 也同意“杂志的主编同意刊发这篇文章一定有他的道理”,那正常的作法是由其它数量 生态的论文证明白-梁的文章错了,而不是用“暴露了他们不学无术的本质”、“大 仙”、“无知”这类带帽子的方法。 答:Latino2的观点基本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论述,可以归纳为如下两点:   (1) 对超球面模型是否有应用价值的判断,应该由在专业刊物上正式发表的论文做 出。   (2) 学术争论应该对事不对人。   和Latino2不同,对于科学研究,我一向持现实主义观点。上述意见我都不完全同 意:   (1) 不仅是我,其他很多植物生态学界的专业人士都认为超球面模型是大仙算命。 的确,我们这样判断的依据是经验性的,从理论上说不是百分之一百保险的,但是判断 失误的概率可以小到忽略不计。这其实是一种社会成本的衡量:一方面是对新思想、新 方法的打压,一方面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如果对每一种不靠谱的新思想、新方法都认 真对待,无疑会花费科研人员许多精力,占用他们的工作时间,从而也就间接浪费了纳 税人的钱)。在科学研究越来越社会化的今天,一个负责任的科研人员,应该在追求最 完美的学术道德和增进社会利益之间保持一个合理的平衡。我并不认为不顾社会利益、 一味追求最完美的学术道德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行为。死认最完美的学术道德的人,和死 认其他任何道德规范的人一样,都缺乏“中庸”的智慧。   (2) “对事不对人”根本就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标榜。就像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说 的,国外的科研人员,一旦被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那么他的科研生涯也就基本结束, 没有研究机构愿意聘用他,没有杂志愿意发表他的文章。请问这是不是“对人”?   我非常不情愿、但还是想再重复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也是多次为方舟子先生所引 用的名言:“假如指着一个人,说道:这是婊子!如果她是良家,那就是漫骂;倘使她 实在是做卖笑生涯的,就并不是漫骂,倒是说了真实。”(《花边文学·漫骂》)我对 白、梁“不学无术”“大仙”之类的评价,是属于漫骂、“带帽子”,还是说了真实, 相信了解事情来龙去脉的人都看得清楚。   可能会有人觉得,“对人”应该在一种文明、和谐的气氛下进行,而不应该体现出 “知识分子的暴戾之气”。这种观点也早就被人驳斥过了,争论的焦点在于,知识分子 的“温婉之气”,要来究竟有何用处?如果是为了粉饰太平,强不和谐以为和谐,结果 是纵容学术不端,反而更大地损害了社会利益,这样的温婉之气,不要也罢!   总之,用什么方式“对人”,要取决于社会需求,取决于学术、社会的发展水平。 我并不认为欧美那种温文尔雅的学术争论方法完全适用于中国,因为中国缺乏很多必要 的前提条件,比如官方意识形态不干涉研究,研究人员对公众而不是对政府负责,学术 共同体有完善的评价体制和自净能力,普通民众有较高的科学素质,等等。不改变根本 前提条件,就幻想只要靠温文尔雅的学术争论就可以保证科研的健康发展,这就像是佛 经中的一个笑话:有人嫌妻子鼻子太丑,就上街割了一个美女的鼻子回来,结果美女的 鼻子安不上,自己妻子也被毁容了。 2008.12.12 (XYS20081213)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