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饶毅先生:我反对!   作者:James   认真地看完了《科学时报》采访饶毅的文章《以积极心态支持优秀科学家回 国——访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之后(以下简称“以”文),我想说: 饶毅先生,我反对!   客观地讲,“以”文对公众了解施一公先生在回国问题上的一些疑问有帮助。 在我看来,文章可能产生的后果至少有两个:第一,它可能会使很多人对施一公 先生多了一分理解;第二,它更可能使人觉得:在施一公先生申报国家杰出青年 基金问题上“挑刺儿”,纯粹是“吹毛求疵”甚至是“鸡蛋里头挑骨头”。   但若仔细地想想饶毅在访谈中话语的立意、背后的思想以及文章可能产生的 影响,我旗帜鲜明地站在饶毅先生的对立面。反对的理由有二:   第一条说起来简单。饶毅在明显是回应对施一公批评的访谈中,对施一公在 申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问题上是否造假的问题避而不谈,却大谈特谈要保护施一 公这样的海归。本来就是个“是”“否”的问题,却非要说这里面的问题很复杂。 ——我不太明白这是什么逻辑。   同是海归,“惺惺惜惺惺”,饶毅如此迅速地回应对施一公的批评,相信所 有人都能理解——虽然饶毅说“我不代表他”,但谈话间言之凿凿,给人印象深 刻。可说老实话,看了这样的回应,我对饶毅这样被誉为新一代海归的代表性人 物很失望。   可能很多人在看了饶毅的文章之后,就会像看了施一公先生的访谈《我被信 仰追问——回国为什么是最好选择》一样,被文章的话语所感动,自己都会感到, 既然如此,再在施一公的问题上“纠缠”,反倒显得没有道理了。——在我看来, 这种结果要不得,因为它把是非问题的水给搅混了。   第二条理由说起来复杂一些。   首先,看过“以”文之后,再看文章的题目《以积极心态支持优秀科学家回 国》,就觉得有些可笑。虽然这不是饶毅的原话,但无疑是记者凝练了饶毅谈话 精神之后的点睛之笔。估计方舟子以及像我这样比较赞同方舟子质疑文章的人可 能就不大明白了,需要反问一句:我(们)怎么就不“积极”了?!   其次,在“以”文中,饶毅特意提到了老一代领导人是如何关心和爱护如王 淦昌等老一代科学家的动人故事。我想,这大概是用错地方了。   老一代学者如王淦昌、钱三强、钱学森等等的爱国热忱不容置疑。不管后来 他们的人生道路怎么走,单就一点来看,他们都是真正地抛弃了国外的一切而回 国效力的——对比一下当年杨振宁因为加入了美国籍而遭多少人的冷眼啊。据报 道说,杨的父亲到死都不原谅他。而今天新时代的海归们,有多少人能做得到这 一点呢?当然,中国进步了,政府进步了,人们的思想也开放了,只要能为国效 力,已经不拘泥于形式了,作为海归,不会要求你抛弃一切投入祖国的怀抱…… 所以,就有了像饶毅和施一公诸君现在这样,虽然属于“外国人”,甚至家眷都 在海外,但只要本人愿意回到国内来,还是被誉为海归之代表的。   我的意思是,既然政府和公众都没有把你当作道德楷模,你也就别把自己当 作道德精英了。因此,就不要再提那段历史了——现在与过去不一样了——更不 要沉浸在那样“非常”时代、“非常”动人的关怀故事之中了。它让人有时光倒 流的感觉。——那样“美好的”时光,在一些人眼里如此值得玩味,这一现象本 身也值得深思啊。   再次,看了饶毅最后这些教训人的话——   “我们中国学术界应摆脱社会上相互不信任的风气,如果对施一公这样优秀 的科学家,在放弃了许多国外优厚条件后都以怀疑的态度看待,那么就显得我们 中国人彼此间太不信任了。我希望能多一点宽容,不仅对他个人公平,而且可以 促进其他教授和学生回国。施一公回国,是一面旗帜。所以我想说,相互多些理 解、多些支持。”   ——估计很多人都不知该作何应对:不就指出施一公存在造假的疑问么?没 有的话,澄清一下就可以了。新语丝是个学术平台,来看的人都不傻。怎么就说 到“学术界应摆脱社会上相互不信任的风气”、“中国人彼此间太不信任了”这 份儿上了呢?!难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话也忘了,需要您用这么重的话 来教导我(们)?   其实,依饶毅、施一公等的才情和见识,我是不太相信他们不知道中国更需 要的是什么。比如,作为学者,他们应该对中国现行的学术体制以及学术氛围有 清醒的认识。若看不清,或者很享受现有体制中为人所诟病的那部分权力话语及 其方式(若不是整个体制的话),那我想说的是,这样的结果及其可能产生的后 果,令人非常心寒。——这样的制度及其土壤,才会有田刚这样的学者啊。   顺便说一句:田刚在中国早已是名利双收了,还荣任“全国政协委员”了 (——不知全国政协是否像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一样,设有专门的“外籍”委员没 有?呵呵。)……   饶毅、施一公等回国,赢得国内一片喝彩。本人持同样欢迎的态度。但理性 地看,当我们总寄希望于精英时,说明我们的制度有问题。但作为对中国学术界 还算有一点了解的人,我又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现有的制度确实需要改进,但 在还未改进的时候,我们不是还得依靠精英么?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不能不说是 让人感到悲哀的地方。   但让人感到更悲哀的地方在于,假如连我们的精英都不论是非了,那——   中国学术还有什么希望?!   2008年8月16日星期六上午8:00-10:30   于北京家中 (XYS20080816)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