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净化学界何其难!   刘进平   http://www.sciencenet.cn/blog/Bobby.htm   在学术界,学术不端之风,可以说是“于今为烈”,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出 现面颇广。然而考虑如何防止学术不端,净化学术界方面,却是千头万绪,不知 从何谈起,不得不让人有“净化学界何其难”之感叹。以下就笔者的认识论述一 下学术界净化难的几个方面。   1、学术不端发生面广   学术不端发生面广,上至院士、长江学者,下至中学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 都有发生。是否有“上行下效”的效应我不敢讲,但院士和长江学者,位尊而显 赫,注视的眼睛也更多,理应严格要求自己和周围。当然,我国尊重人才有时走 了偏峰,走到了将院士多少作为学校排名或实力的依据,甚至到了“高校纷纷抢 院士”的地步,地方和单位还邀请院士参加与自己研究领域无关的项目论证会上 以壮声势等等。在文章和项目申请书署名方面,虽然未必院士主动到跟自己无关 的论文和申请书上署名,但下面的人是会抢着让院士署名的,以借重院士的声名, 争取发表或获取项目的机会。所以说院士在学术道德规范方面,不仅要要求自己 以身作则,更要要求下面的人不要“滥用”自己的声名。至于从国外聘回的长江 学者在简历方面作手脚的事也时有耳闻。其它等而下之的各层面科教人员的学术 不端,则更是举不胜举了。   2、学术不端惩治不力   国家相关部委虽然出台了各种《规范》,但在惩治学术不端方面难以贯彻落 实,起不到震慑作用,因而难以遏制学术不正之风。例如现在官方和民间都有学 术不端举报的网站,前者如科学网有“实名举报”栏目,而民间学术不端举报的 网站当首推方舟子的“新语丝”,但举报归举报,到了调查惩办这一步往往就大 事化小、小事化了。其原因在于嫌疑者所在单位为了怕影响本单位形象,或者考 虑嫌疑者面子,包庇纵容也;或者归咎于对学术不端的理解达不成共识,因不好 操作而推托。如果说院士和长江学者发生学术不端惩治不力的话,如何对待下面 各层科教人员的案例呢?只敢打苍蝇,不敢打老虎,无论如何是不能根治积重难 返的学术不端。当学术不端者所受惩治的成本,远大于学术不端所获得的收益时, 这种歪风才能得到有效地遏制。在这方面,我国应学学韩国对黄禹锡的处理态度 和力度。真正做到“对严重违犯科学道德的人,一经查出,不论其名望有多高, 职位有多重要,应予以严惩,决不姑息”。   3、学术界行政化、官僚化   当学术界行政化、官僚化后,学术界就失去了其应有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官 员的意志代替了科研规律和学术标准,官员的政绩观念成了学术界浮躁和学术成 果“大跃进”的催化剂,官场腐败也掺和到了学界的不端行为中,使得学术腐败 和学术不端难以单纯解决。有人说,“小项目是审出来的,大项目是跑出来的”, 因此重大项目如果发生造假作伪时,恐怕就难以彻查处理了。   4、学术界严重失范   我国学术界本来就欠缺像西方那套成熟的学术生产和评价机制,加之商品化 大潮、行业不正之风的和行政干涉的影响,将本来的不成熟学术规范侵蚀得千疮 百孔。在西方,学术研究课题评审、成果发表都有严格的评价机制,也就是同行 匿名评价制度;但在我国,发表论文却有“只收钱,不审稿”、“领导或熟人打 招呼发表”、 “约稿办增刊”、“赞助者、关系户、有基金项目者优先”或 “要征引本刊的若干篇文章(以提高本刊的引用率)”等潜规则。项目结题验收 与成果评奖时,找几个熟人同行就可轻易地获得“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评语。 若干出版社更是堕落到只认钱,不认学术的地步,随便你是什么学术拉圾只要出 钱就可出版。   5、科教管理制度和措施过于数量化、简单化和僵化   现在的大学、研究所,不仅有学术“大跃进”的心态,管理制度和措施也过 于数量化、简单化和僵化,因为数量指标最“硬”,按数量来评价最简单、最容 易、最省事、也最让人“心服口服”,没有说的。研究生答辩毕业,科教人员年 终考核、职称晋升、职务聘任、项目结题、资助或奖励方面无不要求有SCI论文 或中文核心论文的要求,在艰难和窘迫的生存环境下(研究生)或激烈的竞争条 件下(科教人员),量化指标有可能加剧“学术泡沫”,甚而至于逼迫某些人铤 而走险,进行学术造假和作伪。还有人在SCI论文高额奖励下疯狂发表低引用率 的SCI论文来赚取奖金。研究人员一稿多投、论文组装拼凑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 原因所致。某些高校和研究单位,规定科教人员职称晋升或每年发表第一作者论 文若干篇,因此发生导师侵占学生的研究成果,导师强行将自己的姓名列为论文 或成果的第一作者,甚至给毫无贡献的丈夫、妻子、熟人或领导挂名。有的期刊 和网站明目张胆买卖出版论文,说明这方面需求巨大。因此,学术不端行为屡禁 不绝,这种量化机制实在是提供了学术不端发生的肥沃土壤。   6、“诚信缺失”和“道德失正”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个人认为,“诚信缺失”和“道德失正”已成为我国现今最严重的社会问 题之一。学术界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孤岛”和“绿州”,学术不端正是社会 的这种“诚信缺失”和“道德失正”在学术界的映射。我们虽然早就有“人而无 信,不知其可”的古训,但科教人员未未真正了解“诚信乃学术之本”的意义。 普通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淡漠,到知识分子的“窃书不为偷”、“天下文章一大 抄”的想法和抄袭、剽窃、造假行为,再到学生写作课程论文抄袭不注明出处和 来源的做法,一脉相承,其来有自。当一部分人以科学研究作为混社会的阶梯时, 科研就与名、利、权嫁接在一起;一个人在利欲熏心的指引下,难免不败坏科学 道德,丧失科学工作者的良知和人格,弄虚作假、沽名钓誉、多吃多占、争权夺 利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了。学术界的诚信和道德要求理应高于社会和严于社会,但 同样根据“水涨船高”的道理,社会诚信缺失和道德失正时,学术界也不会好到 那里。然而如何解决“诚信缺失”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却是个很大的课题,非我 辈所能提出解决之道。   7、我国文化中的“面子”思想作怪   跟洋人相比,国人通常对待学术评价和学术批评不能就事论事。究其原因, 是我国文化中严重的“面子”思想在起作用。个人有个人的“脸面”,单位有单 位的“脸面”,地区有地区的“脸面”,国家有国家的“脸面”。这种“面子” 思想尤其防碍重大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案例的处置上。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可用 同行匿名评价和有关人员回避等制度来解决,但也有不少情况需要“撒破脸面”、 “大义灭亲”才能解决。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参加者在项目基金评议、科研成果 的鉴定评奖、职称的晋升评议待事项上照顾,则算给了面子,否则就算失了面子。 去除“面子”思想,关系到学术界能否有充分的学术批评空间和良好的学术批评 氛围,这些都是学术界良性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学界应宽容对待传统新闻媒体和 网络媒体的监督和批评,同时也要有勇气去掉“面子”,敢于自我批评和自揭伤 疤,这才是消除学术不端的有效措施。   8、学术道德和专业精神教育欠缺   严加惩治是解快已犯学术不端之道,而学术道德教育则是预防学术不端之途。 考虑到每个科技工作者(不论是院士、长江学者、教授,还是普通的科教人员) 都是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或博士后进入职业的,学生阶段是他们 进入科研领域的基础和前路。研究生和一般科教人员中很大一部分学术不端是由 “无知(对学术不端认识的不足)”引起的,而且学术不端在我国教育界和学界 从未被视为“最大的罪恶”,不仅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抄袭和剽窃已成为他们 学习习惯的一部分,一般科研人员似乎也不以为意。导师们一般视国际学术惯例 和学术道德为常识,但确实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和低级科教人员不很了解。学术 道德非生而知之的事,须在学生阶段加以重视学术道德和专业精神的教育,可在 某种程度上防止他们在进入研究和创造阶段中的学术不端。 (XYS20080717)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