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两位“世界科教文组织专家”,为什么剽窃我?   王先胜   作者按:叶伟夫、叶芃两位国际知名人士、“世界科教文组织专家”不仅剽 窃《“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究》,为了掩盖其剽窃行为,弄得其正文、注释、 附图到处都是莫名其妙的东西,更将其自己的什么“归纳”栽脏于《“炎黄大战” 的考古学研究》。为剽窃而将自己的东西“送”些给被剽窃的人,此种手段真是 闻所未闻、世所罕见,算是剽窃技术迈上了新台阶、取得新突破,将来的剽窃史 也可写得有声有色!   最近收到《古玉今韵——2007朝阳牛河梁红山玉文化国际论坛文集》(杨伯 达、郭大顺、雷广臻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1月北京第1版),心里高兴。 我有一篇文章收在里面,作为一个爱好文字的人,能不高兴吗?匆匆浏览一过, 我又产生了一点不高兴了,因为发现里面一篇文章《红山文化礼玉美术禷俗析疑 ——探索牛河梁玉雕四象所凸现的史前天地四神观》(作者叶伟夫、叶芃,以下 简称《析疑》或叶文),好象在好几个地方都剽窃了拙稿《“炎黄大战”的考古 学研究》里面的内容,还有歪曲、错误等等。于是对照了一下,不幸我的感觉变 成了真的。犹豫了好几天,要不要说?因为那个学术会议刚结束半年时间,两位 作者叶伟夫教授、叶芃专家和我都参加那个论坛,尤其叶芃女士我们还同桌吃过 饭、碰过杯,她还有名片在我这里。另外,我和辽宁的几位学者朋友关系很好, 学术上有不少共识,说出来是不是会显得我不够大方、包容,有点斤斤计较?犹 豫和踌躇了几天,我决定还是要说。   一、《析疑》“上篇”之《一、宇宙自然的生化与天地方位初识》第3自然 段(《论坛文集》第360-361页)全部抄袭自拙稿《“炎黄大战”第24项证据 (或理由)》(“象牙塔网”2004年4月26日发布, http://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2/413.html)。   《析疑》文是: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发表的两件姜寨遗址一期所出彩陶盆,有两件 可谓是远古先民探索八卦和四象的例证:甲,盆口沿饰四组露地短线纹、四条露 地斜线纹分居四正四隅方位可表示四方八位、四时八节,每组露地短线纹为五条 短线,计二十条短线可纪十月太阳历阴阳两年二十个月;乙,盆口沿饰彩色短线 纹、露地短线纹各九组,彩色斜三角、露地斜三角各九个,每组彩色短线纹、露 地短线纹均是三条,即该盆口沿彩色纹饰可分为九组,每组有短线纹三条、斜三 角一个计四数,合计彩色纹饰为三十六数可纪十月太阳历一月三十六天,相应地 露地纹饰总数也是36可纪十月历一月三十六天。甲、乙两件彩陶盆口沿纹饰共同 构成一本十月太阳历历书,前者纪年纪月,后者纪日纪月,可谓珠连璧合。半坡 遗址出土四鹿纹盆在内壁画四个鹿纹均匀地分布在四方位表示“四陆”(四象: 四方神)[5],又在口沿按四方八角布数二十八既表示四方八位、四时八节又表 示二十八宿绕北天极作周天视运动[6]。我国传统的历法是阴阳合历。据文献资 料,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我国已行用阴阳合历;也有人认为,我国自夏朝以来(图 十)皆行用阴阳合历,《夏小正》即是十二月阴阳合历。“大约是从伏羲时代至 夏代这段时期内形成的。这种历法一旦创立,便在夏羌族中间牢固地扎下了根, 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它是世界历法史上创制时间最早的历法之一,是使用时间 最长久的一部历法”[7]。另有专家则对十月太阳历和火历这两种历史上湮失已 久的历法作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并认为它们与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相关,而且 商代和楚人都行用过火历[8]。   前面大半从“《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发表的……”到“……表示二十 八宿绕北天极作周天视运动” 抄袭自《“炎黄大战”第24项证据(或理由)》 第4自然段,原文是: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1986年版)发表的两件姜寨遗址一期所出彩 陶盆(图见该书彩版8页、9页):甲盆口沿饰4组露地短线纹、4条露地斜线纹分 居四正四隅方位可表示四方八位、四时八节,每组露地短线纹为5条短线,计20 条短线可纪十月太阳历阴阳两年二十个月;乙盆口沿饰彩色短线纹、露地短线纹 各9组,彩色斜三角、露地斜三角各9个,每组彩色短线纹、露地短线纹均是3条, 即该盆口沿彩色纹饰可分为9组,每组有短线纹3条、斜三角1个计4数,合计彩色 纹饰为36数可纪十月太阳历一月三十六天,相应地露地纹饰总数也是36可纪十月 历一月三十六天。甲、乙两件彩陶盆口沿纹饰共同构成一本十月太阳历历书,前 者纪年纪月,后者纪日纪月,可谓珠连璧合(姜寨先民不一定是用发表的这两件 彩陶盆配合,但这样的两件彩陶盆用作历书使用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半坡遗址 出土四鹿纹盆在内壁画四个鹿纹均匀地分布在四方位表示“四陆”(陆思贤、李 迪著《天文考古通论》也作如此认识,参见该书66—67页,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 11月第1版),又在口沿按四方八角布数二十八(其中“个”纹4个计数12,四画 线纹“ ”4个计数16,合计28划)既表示四方八位、四时八节又表示二十八 宿绕北天极作周天视运动(见《西安半坡》图版87,文物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 版)。   后面小半从“我国传统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到结束“……而且商代和楚 人都行用过火历” 抄袭自《“炎黄大战”第24项证据(或理由)》第3自然段, 原文是:   我国传统的历法是阴阳合历。据文献资料,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我国已行用阴 阳合历;也有人认为,我国自夏朝以来皆行用阴阳合历,《夏小正》即是十二月 阴阳合历。自1980年代初以来,我国学者相继发现和论证我国远古时代还行用过 十月太阳历和火历。刘尧汉、陈久金、卢央、阿苏大岭等学者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报道他们在四川大凉山、云南小凉山彝族地区调查发现、发掘十月太阳历的情况, 论述十月太阳历在古代的存在。陈久金等学者还认为《夏小正》是十月太阳历, 而十月太阳历的创制则“大约是从伏羲时代至夏代这段时期内形成的。这种历法 一旦创立,便在夏羌族中间牢固地扎下了根,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它是世界历 法史上创制时间最早的历法之一,是使用时间最长久的一部历法。无疑,它在天 文学上具有重大的价值,应当占有重要的地位”(陈久金《论夏小正是十月太阳 历》,《自然科学史研究》1982第4期;陈久金、卢央、刘尧汉合著《彝族天文 学史》237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庞朴、郑慧生等学者则认为古人还 创制和行用过以二十八宿东宫苍龙之心宿(俗称大火星)为授时星象的历法即火 历,这是一种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历法,古代文献中的“火正”即司职火历。 自1978年始,庞朴先生先后发表多篇文章论述这种久已湮失的历法(庞朴《火历 初探》,《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4期;庞朴《火历续探》,《中国文化研究 集刊》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庞朴《火历钩沉——一个遗失已久的 古历之发现》,《中国文化》创刊号,1989年)。田合禄、田峰先生则在上述研 究的基础上对十月太阳历和火历这两种历史上湮失已久的历法作了进一步深入的 研究,并认为它们与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相关,而且商代和楚人都行用过火历 (田合禄、田峰著《中国古代历法解谜——周易真原》,山西科技出版社1999年 4月版)。   叶文把我的两段文字颠倒前后关系并做了一些删节拼凑在一起,但它的马脚 很多。   1、前半部分叶文仅增加了一句话“有两件可谓是远古先民探索八卦和四象 的例证”,而加了这句话就出现两个问题:①叶文说“《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 学》发表的两件姜寨遗址一期所出彩陶盆,有两件可谓是远古先民探索八卦和四 象的例证”,反复说“两件”明显重复;②文中所说姜寨一期那两件彩陶盆纹饰 内涵表达主题是十月太阳历,兼与一年四时八节相关,而不是“远古先民探索八 卦和四象的例证”。   2、叶文把原文中与天文历法相关的数学数字改为语文数字,但还留下一个 数学数字“36”没有改,在整段文字中显得怪异,而且原文“珠连璧合”中的错 别字叶文也照收不误,说明它是直接从网上把我那段文字复制过来的。   3、叶文把原文的夹注全部删除而加了四个尾注,给人的印象好象是他们自 己的而且很严谨,实则不然:①注[5] 、[6]、[7] 、[8]均是抄袭自原文夹注。 ②叶文在注[5]前加了“(四象:四方神)”几个字又加出问题。半坡四鹿纹盆 我认为四鹿分布四方寓意“四陆”即四方星象,也与四时相关,但再延伸为“四 方神”就有问题了。“四方神”都是鹿神吗?可见“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虽 然中国古代文化中四陆、四象、四神关系那么紧密)。③注[6] 前的内容是我对 四鹿纹盆口沿纹饰的理解,删除我的具体分析又不说明引自拙文而直接加注为 “见《西安半坡》图版87,文物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析疑》文后注释) 就变成了《西安半坡》的理解,《西安半坡》是没有这个内容的。   4、后半部分因为删除原文较多,句子已不能相互衔接,给人的印象是颠三 倒四、牛头不对马嘴:①从“我国传统的历法……”起一直说的是阴阳合历,而 后引用陈久金等人的研究“大约是从伏羲时代……”那段话是用于说明和证明十 月太阳历的,叶文删除中间论述十月历内容后让人莫名其妙,当然其表达的意思 也是错误的;②叶文删除了原文对火历的论述,而将“另有专家则对十月太阳历 和火历这两种历史上湮失已久的历法作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直接接在陈久 金等人那段话后面又是莫名其妙,前面没有谈火历,何来对火历“作了进一步深 入的研究”?   5、叶文在“我国自夏朝以来(图十)皆行用阴阳合历”中间加入“(图 十)”,查其文后附图,结果是二里头文化出土的一块玉牌饰,还没有任何文字 说明,真是莫名其妙!这块玉牌饰对说明或证明文章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它跟阴 阳合历有什么关系?跟那段文字说到的其它历法有什么关系?跟作者文中论述的 “四象”、“四神”或者“宇宙自然的生化与天地方位初识”有什么关系?。按 叶文的逻辑,那个“(图十)”附二里头文化的任何一件器物都一样。   6、由于叶文把“四象八卦”的“四象”与天球四方“四象”、“四神”混 为一谈,因此其行文极其混乱。抄袭自拙稿而拼凑的那段文字主要是谈古代天文 历法尤其是十月太阳历、阴阳合历和火历的,它们与叶文所谈的“四象”、“四 神”以及“宇宙自然的生化与天地方位初识”基本无关,或者有点关系但叶文并 没有用来从学理和逻辑上去论证他们的观点,只是拼凑了一段似是而非的文字。   二、《析疑》“上篇”之《四、四象兽雏形的塑造缘起于自然直观的生物》 第(二)部分“有关四象中蚌图摆设龙虎图案的研讨”第3自然段(《论坛文集》 第371页)全部抄袭自拙稿《“炎黄大战”第24项证据(或理由)》(“象牙塔 网”2004年4月26日发布, http://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2/413.html)。   《析疑》文是:   冯时先生的天文学内涵其主要内容包括:1、墓穴南部边缘呈圆形,北部边 缘呈方形,符合主张的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式,墓穴形制是古老的盖天宇宙学说的 完整体现;2、墓室主人右边蚌塑青龙图象、左边蚌塑白虎图象,构成二十八宿 体系中的东、西二宫星象,蚌塑白虎星象腹部下方已经散乱的蚌壳应该是表示心 宿星象,古人以大火星授时纪历;3、墓穴南部圆弧部分经过复原并按墓穴实际 尺寸计算,它是一张最原始的盖图,而且比根据《周髀算经》所复原的盖图更符 合实际天象;4、墓主人脚下的蚌塑三角形和人的两根胫骨构成北斗星象,蚌塑 三角形为斗魁,两根胫骨为斗柄,而后者又是立杆测影的象征(《周髀》之“髀” 即指人的腿骨,也是测量日影的表,古人受人体投影的启示发明了立杆测影这一 天文观测方法),所以用胫骨和蚌壳组成的北斗星象还与测影纪时有关;5、墓 室的殉人象征三子,即春分神、秋分神和冬至神,反映了分至四神相代而步以为 岁的思想[13]。此外,李学勤先生也将陪葬墓主的蚌塑龙虎图象与古代二十八宿 体系中的左青龙、右白虎东西二宫星象联系起来,认为四宫星象的起源可溯源至 西水坡蚌图[14]。这也是四象雏形及其之制的最初实例。   拙稿《“炎黄大战”第24项证据(或理由)》第2自然段原文是:   后岗类型濮阳西水坡45号墓发掘后,李学勤先生首先将陪葬墓主的蚌塑龙虎 图象与古代二十八宿体系中的左青龙、右白虎东西二宫星象联系起来,认为四宫 星象的起源可溯源至西水坡蚌图(李学勤《西水坡“龙虎墓”与四象的起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8年第5期)。冯时先生随后对西水坡45号 墓的天文学内涵作了深入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1、墓穴南部边缘呈圆形,北 部边缘呈方形,符合第一次盖天说所主张的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式,墓穴形制是古 老的盖天宇宙学说的完整体现;2、墓室主人右边蚌塑青龙图象、左边蚌塑白虎 图象,构成二十八宿体系中的东、西二宫星象,蚌塑白虎星象腹部下方已经散乱 的蚌壳应该是表示心宿星象,古人以大火星授时纪历;3、墓穴南部圆弧部分经 过复原并按墓穴实际尺寸计算,它是一张最原始的盖图,而且比根据《周髀算经》 所复原的盖图更符合实际天象;4、墓主人脚下的蚌塑三角形和人的两根胫骨构 成北斗星象,蚌塑三角形为斗魁,两根胫骨为斗柄,而后者又是立杆测影的象征 (《周髀》之“髀”即指人的腿骨,也是测量日影的表,古人受人体投影的启示 发明了立杆测影这一天文观测方法),所以用胫骨和蚌壳组成的北斗星象还与测 影纪时有关;5、墓室主人脚下和两侧的殉人象征三子,即春分神、秋分神和冬 至神,反映了分至四神相代而步以为岁的思想(冯时《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 天文学研究》,《文物》1990年第3期;冯时著《中国天文考古学》第六章,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比较二者可知,叶文仍然是将拙稿两个相关内容(即李学勤和冯时的有关认 识)前后颠倒再删除个别词句拼凑而成。因为是剽窃和拼凑,所以它仍然露出不 少马脚:   1、李学勤先生的认识在先,冯时先生的研究在后,作为学术源流和情况介 绍,理当把李的认识放在前面,把冯的认识放在后面。叶文将二者顺序调换,理 路不当。   2、由于删除一些必要的内容和词句,导致“冯时先生的天文学内涵……” 这种病句和怪现象出现。冯时是个人,他有血有肉有思想但没有“天文学内涵”; 下文归纳那些“天文学内涵”都是西水坡蚌塑图反映和表现的,而不是冯时这个 人的。   3、“墓穴南部边缘呈圆形,北部边缘呈方形,符合主张的天圆地方的宇宙 模式……”由于删除了“第一次盖天说所”几个字,也成了病句。符合谁“主张 的”?“ 主张”没有主语。当然它也不是省略,主语不是指前文的“冯时先 生”,意思表达也不可能是冯时先生“主张的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式”。如果叶文 是这样表达,那么它不仅篡改了冯时的研究,而且明显荒谬。   4、叶文将原文的夹注改为尾注,并不能够改变其抄袭的本质,但是其尾注 却成连锁反应地错成一串——叶文尾注[13]本该是如拙稿原文那样“冯时《河南 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天文学研究》,《文物》1990年第3期;冯时著《中国天文 考古学》第六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却变成了“张忠培、 乔梁《后岗一期文化研究》;韩建业著《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 文物出版社, 2003年?北京”, 尾注[14]本该是“李学勤《西水坡“龙虎墓” 与四象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8年第5期” 却变成了 “[德]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余不再述)。显然,它是在电脑 上直接下载复制拙稿内容又不认真检查、核对引用文献注释顺序号的变化所造成。   5、叶文最后一句话“这也是四象雏形及其之制的最初实例”是他们自己增 加的,恰恰增加这句话又出现问题。这句话有点费解,其意思大约是:“四象雏 形”当然指龙、虎、鹿(或者龟蛇)、鸟,而“及其之制”应该是指四方四象的 位置关系即后来的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史前时代为鹿象)。但是 那段文字只涉及东苍龙、西白虎,而没有涉及南陆、北陆,何谈 “四象雏形”、 “ 及其之制”以及“最初实例”?( 李学勤先生认为“四宫星象的起源可溯源 至西水坡蚌图”是没有问题的,有东、西二宫星象的起源就可以说“四宫星象” 开始起源了,但是却扯不上“四象雏形及其之制的最初实例”。这又是“差之毫 厘,谬以千里”的事,可见学问有时候是无法瞒天过海的)   6、叶文那段话是其《四、四象兽雏形的塑造缘起于自然直观的生物》第 (二)部分“有关四象中蚌图摆设龙虎图案的研讨”中的一段,其小标题和段落 内容都只涉及“蚌图摆设龙虎”而非讨论“四象雏形及其之制”,所以,可能为 了避免被指全段抄袭而加的一句话“这也是四象雏形及其之制的最初实例”反而 造成文理不顺、离题和错位,弄巧成拙。   三、《析疑》“上篇”之《四、四象兽雏形的塑造缘起于自然直观的生物》 第(三)部分“有关四象中的龙凤缘起的探讨”第1自然段(《论坛文集》第372 页)后半全部抄袭自拙稿《“炎黄大战”第23项证据(或理由)》(“象牙塔网” 2004年4月26日发布,http://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2/413.html)。   《析疑》文是:   ……“后岗一期文化的绝对年代范围不会超出距今6400—5900年”。专家认 为它可能刚好和西水坡第一阶段摆塑蚌壳龙虎图的“晚期”年代前4500年相衔接。 即西水坡蚌塑龙虎图产生之后约有100年左右的时间,鼎器始在后岗类型中流行 起来,我们认为这正是摆塑西水坡蚌塑龙虎图的族群接受鼎器所需要或花费的时 间,约经历了四、五代人。后岗遗址经过多次发掘,其“早期”不见鼎器,很可 能意味着它是摆塑西水坡蚌塑龙虎图的族群所开辟的一个新的居地。后岗类型分 布的主要地域是豫北冀南,我们认为它最早的居所即是西水坡,而它发展的主要 方向是自豫北冀南而向冀西北、内蒙古中南部、河套地区(15)。   拙稿《“炎黄大战”第23项证据(或理由)》第5自然段原文是:   ……《研究》没有分析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存,但根据《研究》的标准,西水 坡仰韶文化第一阶段接近下潘汪的遗存也应不在“后岗一期文化”中,所以《研 究》估计“后岗一期文化的绝对年代范围不会超出距今6400—5900年”。后岗 72H5处于“后岗一期文化”的最早期,所以后岗遗址中鼎器的年代不会超过前 4400年,而《试论》所划出未见鼎器、彩陶、大口双耳圜底缸的“后岗早期”的 年代当早于前4400年,其上限可能不会早到西水坡第一阶段出盂、支架、罐、碗 的“早期”,结合栾丰实先生对后岗下层年代上限的估计,我们认为它可能刚好 和西水坡第一阶段摆塑蚌壳龙虎图的“晚期”年代前4500年相衔接。即西水坡蚌 塑龙虎图产生之后约有100年左右的时间,鼎器始在后岗类型中流行起来,我们 认为这正是摆塑西水坡蚌塑龙虎图的族群接受鼎器所需要或花费的时间,约经历 了四、五代人。后岗遗址经过多次发掘,其“早期”不见鼎器,很可能意味着它 是摆塑西水坡蚌塑龙虎图的族群所开辟的一个新的居地。后岗类型分布的主要地 域是豫北冀南,我们认为它最早的居所即是西水坡,而它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自豫 北冀南而向冀西北、内蒙古中南部、河套地区(张忠培、乔梁《后岗一期文化研 究》;韩建业著《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比较二者可知,叶文在拙稿中先析出一句“后岗一期文化的绝对年代范围不 会超出距今6400—5900年”,然后就全文照搬,只是将一个“我们认为”改为 “专家认为”。它这样做似乎是引用别人观点,而段末确有一个类似注释的标记 “(15)”,事实究竟如何呢?   这个标记“(15)”既不是叶文中的注释标记(叶文的注释标记是用方括号 “[ ]”),也不是附图说明标记(其附图说明标记格式为“(图xx)”),所 以这个标记“(15)”模棱两可。查其注释,[15]是“中科院考古所内蒙队: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10期”,与那段文字 无关。查其附图,图15是西水坡45号墓墓主及蚌塑龙虎图(《论坛文集》第418 页),于说明“后岗类型分布的主要地域是豫北冀南,我们认为它最早的居所即 是西水坡,而它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自豫北冀南而向冀西北、内蒙古中南部、河套 地区”无益。说明后岗类型“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自豫北冀南而向冀西北、内蒙古 中南部、河套地区”的引用文献应该是“张忠培、乔梁《后岗一期文化研究》; 韩建业著《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即拙稿 原文所有。   如前所述,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析疑》文中的的注释标记序号与文尾的 注释标记序号有不少是错位的。查其文尾注释,确有[13]是“张忠培、乔梁: 《后岗一期文化研究》;韩建业著《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文物 出版社,2003年·北京”。就算《析疑》无意中弄错了文中与文尾注释标记序号 的耦合(如前所述,当它是从网上下载拙稿删减个别字句直接插入文中而忽视了 调整文尾注释序号问题),权当文中的标记“(15)”就是文尾的[13],它能否 逃出本文对其抄袭的的指控呢?当然不能,不是“不能”而是无法。   其一,那段文字除了第一句“后岗一期文化的绝对年代范围不会超出距今 6400—5900年”和最后一个意思——后岗类型“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自豫北冀南而 向冀西北、内蒙古中南部、河套地区”是张忠培、乔梁及韩建业文中的认识外, 都是笔者的研究和分析所得(我肯定地说,在中国学术界,没有人在我之前提出 那些观点和认识)。   其二,笔者那些文字是用于论证为什么后岗类型流行鼎器而其最早一段时间 却罕见甚至根本没有鼎器(它早期处于鼎器文化圈,理当流行鼎器),即后岗类 型的主流人群包括西水坡45号墓墓主是来自于渭水流域半坡类型(没有鼎器)— —因为在与“炎黄”的战争中蚩尤族战败逃亡到濮阳西水坡及豫北冀南生存,经 历几代人(约100年时间)后他们才逐渐接受了东方的一些文化和信仰。这些理 解和认识在学术界也只有被某些考古学家认为很搞笑很无知的将史前考古学文化 和考古材料与“三皇五帝”传说历史全面结合进行研究的王先胜才有。   其三,叶文将第一个“我们认为”改为“专家认为”,但是后面还有两个 “我们认为”它没有改,同时它也没有加引号,这就让人稀里糊涂“找不着北” ——后面那两个“我们认为”到底是叶伟夫教授、叶芃专家“认为”呢还是王先 胜“认为”或者张忠培、乔梁以及韩建业“认为”?   其四,叶文抄袭那些文字虽然是一些新的观点和认识,但是它们于说明什么 “有关四象中的龙凤缘起的探讨”以及“《四、四象兽雏形的塑造缘起于自然直 观的生物》”基本没有作用和意义。那段文字(指《析疑》文中)的前面部分说 的是西水坡蚌塑龙虎,其内容在《析疑》文的前面有关部分中已反复说到(由此 也可见《析疑》文的堆砌、无序以及思路不清),其年代(即距今6500年左右) 有考古学测年《析疑》文之前也反复说到,根本无须把我那些文字缀在那里—— 而且拙稿拙见讨论的是后岗类型中鼎器出现的年代即晚于“距今6500年左右” ( 西水坡蚌塑龙虎的年代)约100年时间,这个内容于《析疑》文毫无意义,不 知道两位专家怎么这么糊涂?   其五,拙稿关于后岗类型“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自豫北冀南而向冀西北、内蒙 古中南部、河套地区”的夹注是“张忠培、乔梁《后岗一期文化研究》;韩建业 著《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其中“张忠 培、乔梁《后岗一期文化研究》”没有列出论文刊名刊期,《析疑》文尾的注释 [13]也照收不误。拙稿没有或省略刊名刊期是有道理的,因为在那些文字的上一 段(即《“炎黄大战”第23项证据(或理由)》第4自然段)笔者已经注明,后 来无须重复,而翻遍《析疑》文也没有张忠培、乔梁《后岗一期文化研究》论文 发表的刊名刊期。可见抄袭都不认真!   其六,笔者检查了《析疑》文文中的图片序号,从“(图1)”到“(图 120)”为连续编号,说明那个模棱两可的“(15)”不是图片序号“(图 15)”。又检查了其文中的注释序号,从“[1]”到“[14]”是连续的,从 “[16]”到“[40]”也是连续的,而且都比正文小搁在文字的右上角,唯缺编号 “[15]”。因此那个模棱两可的“(15)”应该理解为“[15]”了(经请教《文 集》编辑,的确如此)。而其文尾注释“[15]”如前所述内容是“中科院考古所 内蒙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10期”,与 那段文字根本无关。《析疑》作者为什么这样做呢?由于[16]在文中与文尾内容 是吻合的,而“(15)”到[16]之间也没有与敖汉旗兴隆洼遗址有关的内容,因 此这个错误注释一方面用来平衡前面发生的注释序号错乱,另一方面可以——以 我小人之心测教授之腹:如果抄袭被原文作者发现而提出,教授似乎可以用“整 错了呵”来搪塞(即他们并不是存心要剽窃,而是搞错了引用文献来源)。一般 读者都不会注意这个问题(编辑因为工作太忙——据我所知,该《文集》的编辑 常常是下班时间都在工作,又对教授和国际名人很信任——叶伟夫、叶芃两位作 者都是“世界科教文组织专家”、国际名人,详见本文附录,所以运气好的话就 能蒙混过去。事实也正是如此),而他们如果记得《析疑》文中有那么一点新鲜 玩意儿,如果需要引用一下,文献来源就可能弄成“叶伟夫、叶芃《红山文化礼 玉美术禷俗析疑……》……”云云(如果细心的严肃的作者去照搬《析疑》文后 的注释,那问题就更大了,会成为一连串错误;只有很熟悉后岗类型与敖汉旗兴 隆洼遗址的人,才会怀疑《析疑》文的注释错误)。如果我理解错了,请叶伟夫 教授、叶芃小姐和读者指出。   四、《析疑》整篇文章中有一处提到《“炎黄大战” 的考古学研究》,即 其“上篇”之《四、四象兽雏形的塑造缘起于自然直观的生物》第(一)部分 “有关四象之一龙的主题原型”最后一自然段的开始(《论坛文集》第370页) 说:“我们在参考了王先胜先生《“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究》所归纳各位专家、 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了何星亮认为龙的精神包括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主 要特点有以下六个方面……”这是否证明《析疑》文没有剽窃《“炎黄大战”的 考古学研究》,而是王先胜无事生非、神经有问题呢?不然。   其一,叶文所说王先胜“所归纳各位专家、学者研究成果”指的是什么呢? 它没有具体指明。根据其文题“有关四象之一龙的主题原型”与下文“借鉴了何 星亮认为龙的精神包括着多方面的内容……”,王先胜所归纳的应该是指各位专 家、学者关于龙的起源(“龙的主题原型”)以及“龙的精神”这些“研究成 果”,但是《“炎黄大战” 的考古学研究》中根本就没有这种“归纳”,没有 叶文所说关于“龙的主题原型”和“龙的精神”的研究与归纳。   其二,由于叶文所说王先胜“所归纳各位专家、学者研究成果”没有文献来 源注释,没有指明来自于《“炎黄大战” 的考古学研究》中(在《析疑》文之 前网上约有30万字)哪一部分,根据其文意“在王先胜……归纳……的基础上, 借鉴了何星亮认为……”(即这个“归纳”可能与何星亮的认识有关,何的认识 是王“归纳”中的一种),笔者找到《“炎黄大战” 的考古学研究》中与何星 亮研究龙有关的所有部分,都没有关于什么“何星亮认为龙的精神包括着多方面 的内容,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六个方面……”之类,当然更没有“所归纳各位专家、 学者”的研究成果。   其三,《“炎黄大战” 的考古学研究》中有以下几个地方比较集中地说到 龙:   1、《“炎黄大战”第26项证据(或理由)》第2自然段有:“西水坡这三组 蚌塑图出土后,研究者众多,但据笔者了解,迄今为止的研究都是集中于对蚌塑 图的性质特别是蚌塑龙、虎、鹿的内涵表达或象征意义的探索方面,未见有人对 蚌塑龙、虎、鹿与同时代或之前的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即龙、虎、鹿信仰或崇拜的 先行文化进行探讨或解说。冯时、陆思贤、伊世同等学者从天文学的角度对西水 坡45号墓及三组蚌塑龙虎图作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其他研究有的认为蚌塑龙、虎、 鹿是图腾,有的认为蚌塑龙、虎、鹿是供墓主人驱使、上天入地的工具,有的认 为龙、虎、鹿是墓主生前的神灵的象征。无论哪种说法,蚌塑龙、虎、鹿对45号 墓死者以及下葬该死者的先民们来说非常重要,这一点是无疑的”。   这段文字说的是学术界对西水坡蚌塑龙、虎、鹿的理解,不是王先胜在归纳 “龙的主题原型”或 “龙的精神”。   2、《“炎黄大战”第26项证据(或理由)》第3自然段有:“关于鹿,半坡 遗址出土有三种不同形状的鹿纹,其中有著名的四鹿纹彩陶盆(P.4692)。关于 虎,临潼姜寨遗址、马陵遗址出土有著名的虎首类人面纹彩陶葫芦瓶。关于龙, 宝鸡北首岭出土有著名的水鸟衔鱼纹细颈壶,其中的“鱼”状如泥鳅,学者认为 当是先民们画的龙,为鱼龙、泥鳅龙(陆思贤著《神话考古》63页,文物出版社 1996年12月第1版);在甘肃永靖出土有半坡时代的S形双龙纹彩陶壶,易学界人 士认为是最早的“双龙太极图”(胡善昌编著《太极图之谜》11页,知识出版社 1990年11月第1版);在内蒙古清水河县,出土有距今约6000年前庙底沟类型的 巨型夯土堆塑鱼龙(王大方、吉平《清水河出土新石器时代巨型鱼龙夯土雕象及 大批文物》,《中国文物报》1998年8月19日)。但是在东部的北辛文化、大汶 口文化甚至后来的山东龙山文化中,迄今都未见有出土龙、虎、鹿图像或遗迹的 报道,一种也未有;在后岗类型的本土来源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北福地甲类、 界段营类型等,也未见有仰韶文化或半坡类型那种龙、虎、鹿图象或遗存……”。   这段文字讲的是西水坡蚌塑龙、虎、鹿的文化渊源可能在哪里,即可能与哪 种考古学文化相关,也不是王先胜在归纳“龙的主题原型”或 “龙的精神”。   3、《“炎黄大战” 第28项证据(或理由)》第1自然段有——关于西水坡 蚌塑龙虎图的性质或其象征意义,学界认识颇为杂乱:发掘者认为“自古以来, 龙虎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都是威武和权力的象征。濮阳西水坡45号墓主人死后有 三人殉葬,而且还在人骨架的左右两侧,用蚌壳精心地摆塑龙虎图案,充分反映 了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和权力”,“足见第45号墓主人生前的身份非同一般”(濮 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3 期;濮阳西水坡遗址考古队《1988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 1989年第12期)。丁清贤、张相梅先生对此作了进一步的申说:“墓主人的左右 两侧还精心地摆塑着象征权力和神武的龙虎图案。充分说明了墓主人生前的地位 之高,权力之大,具有降龙伏虎,且可驱使龙虎之神威”(丁清贤、张相梅《河 南濮阳西水坡第45号墓主人考》,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史前研 究辑刊》,1988年)。方酉生先生的认识与此大体一致,他说:“在古代人们的 心目中,龙和虎是一种神物。将龙和虎置于M45墓主人的东西两侧,则意味着墓 主人生前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部落酋长,抑或是一位叱咤风云、勇猛无比的部落军 事首领,因为他生前有功有德于民,故受到部落成员的崇敬,因而为他举行了隆 重的祭奠仪式”、“用蚌壳摆塑出龙虎来显示其威武和通天地鬼神的形象”(方 酉生《濮阳西水坡M45蚌壳摆塑龙虎图的发现及重大学术意义》,《中原文物》 1996年第1期)。冯时、伊世同、陆思贤、王大有等均从天文学角度对西水坡蚌 塑龙虎鹿作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其中陆思贤先生认为西水坡三组蚌塑图与表示 分至四时有关,第一组为二分图,第二组为冬至图,第三组为夏至图(陆思贤、 李迪著《天文考古通论》第一章,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王大有先 生认为西水坡三组蚌塑图已堆塑出二十八宿星图(王大有著《中华龙种文化》64 —65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李中义、万洪瑞先生认为“虽然我 们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几组蚌图和天象间的真实联系,但它们都和先民这次祭 天仪式有关,并且是这一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则是毫无疑问的”、它们 “既是天人对话的工具,又是天象变化的真实记录。四组蚌图构成一个完整的祭 天场景”(李中义、万洪瑞《西水坡蚌壳龙虎图案及其原始宗教思维》,《中国 文物报》1998年8月5日)。张光直先生将蚌壳龙虎鹿与古代道教中的龙、虎、鹿 三礄联系起来,认为45号墓的主人是个“仰韶文化中的原始道士或是巫师,而用 蚌壳摆塑的龙、虎、鹿乃是他能召唤使用的三礄的形象”(张光直《濮阳三礄与 中国古代美术上的人兽母题》,《文物》1988年第11期)。郝本性先生认为第二 组蚌图虎背上的动物是熊而不是鹿,熊为图腾图象,为氏族之祖灵,龙与虎为人 所敬畏的原始自然崇拜的精灵。三组蚌图表示“死者灵魂一分为三,一种守在墓 内,与遗体合一,即为第一组蚌图;一种归于祖灵,与祖宗神熊图腾欢聚永生, 即第二组蚌图;一种飞升到天空中,到远祖生活过的天国去,即为第三组蚌图” (郝本性《濮阳仰韶文化蚌图小议》,《中原文物》1996年第1期)。何星亮先 生否定了蚌壳龙虎象征权力地位说、三礄说、东西二宫星象说等等,肯定了45号 墓的“人殉”现象。不过他认为不是人殉,而应该是“祭神的人牲”。他引用了 国内外的一些民族学资料,认为西水坡45号墓墓主既是巫同时也是神灵的化身, 是人神一体的人物,而龙虎是该部落的两个重要神灵,也是墓主生前的神灵的象 征,龙是主要神灵,虎是次要神灵,三个人牲表示分别献于墓主和龙、虎,旨在 祈求墓主神灵和龙虎神灵回归人间和转世(何星亮《河南濮阳仰韶文化蚌壳龙的 象征意义》,《中原文物》1998年第2期)。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蚌塑龙虎 鹿是图腾,有些学者视蚌龙与M45墓主的关系为“骑龙升天”,兹不一一具述。   这段文字介绍的是学术界关于“西水坡蚌塑龙虎图的性质或其象征意义”的 认识,仍然不是王先胜在归纳“龙的主题原型”或“龙的精神”,当然也没有什 么“何星亮认为龙的精神包括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六个方面……” 之类。   4、整个《“炎黄大战” 的考古学研究》(包括未公开的部分)都没有归纳 “龙的主题原型”或 “龙的精神”。相反,《析疑》“上篇”之《四、四象兽 雏形的塑造缘起于自然直观的生物》第(一)部分“有关四象之一龙的主题原型” 一开始就归纳龙的起源(或谓“主题原型”)学说,而“归纳起来,主要概有十 七种见解”,如“1、蜥蜴说……2、鳄鱼说……3、恐龙说……4、蟒蛇 说…………”;十七种之外,还有罗愿、闻一多、冯时、何根海、王小盾的观点; 之后它又具体谈了王小东的归纳和认识、庞进的认识;之后《析疑》文又归纳列 举了考古发掘出土史前龙纹资料共15种(处);之后它又介绍孙机的梳理和认识。 近4000字(《论坛文集》第367—370页)全部是《析疑》作者在归纳以及介绍别 人的认识,然后就说“我们在参考了王先胜先生《“炎黄大战”的考古学研究》 所归纳各位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了何星亮……并且参考了庞 进……”,之后他们就将“龙的精神简洁地概括为……将所谓的龙经过全盘研究 后认为……”云云,然后整个段落就结束。王先胜“归纳”的无论什么影子都没 有。   5、为什么《析疑》作者多处抄袭《“炎黄大战” 的考古学研究》不说明来 源并且想法遮掩,而与《“炎黄大战” 的考古学研究》无关的内容反而要说成 是“参考”了它呢?把别人的当自己的,又把自己的归于别人,这种不分你我的 怪现象怎么解释和理解?按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又是一个烟幕弹——读者 诸君以及王先胜,你们看清楚,本文明确说“参考”了《“炎黄大战” 的考古 学研究》,有什么蛛丝马迹就不要大惊小怪的了,王先胜你也要知足,你的老是 未出版的书的名字能够进入我们的论文,能让我们说“参考”是你的幸运和荣耀, 感谢我们吧!——而一般读者也不会象王先胜那样熟悉和认真,那多半是我们叶 伟夫教授和叶芃小姐的幸运和窃喜!——如果理解错误,也请叶伟夫教授、叶芃 小姐和读者指出。   从文章署名和会议资料看,《析疑》两位作者一位是沈阳行政学院教授叶伟 夫先生,一位是辽宁工艺美术学院教师叶芃女士。我有点好奇,就在网上找他们 的资料,结果发现他们都是大名人:叶先生是“著名金石学者、美术考古鉴赏家、 艺术评论家、作家、诗人,北戴河国际艺术学院副院长、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特 聘教授、世界科教文组织专家,国际知名人士。荣获‘中国当代知名艺术家’和 ‘国际名人 等称号’……”等等,叶芃女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也是 “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翰墨中国艺术名家、世界科教文组织专家组成员”等, 都曾到欧美访问、做学术交流,不是泛泛之辈(见附录资料)。   开始我以为他们都是艺术大家、学术名家(虽然抄去的那些东西到处都弄得 文理不通,与其文章不能很好衔接甚至无助于其论述),有点不拘小节,怕冤枉 了人家,所以有点犹疑。但是我发现他们文中明确说的参考了《“炎黄大战”的 考古学研究》所归纳各位专家、学者关于“龙的主题原型”或者“龙的精神”的 研究成果,以及“何星亮认为龙的精神包括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主要特点有以下 六个方面……”等,这些都不是拙稿的内容,觉得奇怪,而且让我心里极其不舒 服——这不是强奸我的思想和意志、栽脏《“炎黄大战” 的考古学研究》吗? 就去查它的注释,发现它颇有小心谨慎的安排。我又想他们抄袭拙稿内容而不说 明来源可能是因为《“炎黄大战” 的考古学研究》尚未正式出版,网络文章不 好成为他们的引用文献,为他们所不许。但是我又发现他们文后的注释并不是没 有网络文献引用,恰恰有他们自己的网络文章在引用之列,如注释[28]为“叶伟 夫、叶芃:《华夏古燕国长城考·史前方城遗址》,中国北方文化网”、 注释 [34]为“叶伟夫、叶芃:《华夏古燕国长城考·具有语言意义的文字符号》,中 国北方文化网”。我无法说服自己能够把他们理解为“不拘小节”、大家风范。   我们参加过同一个学术论坛,见过面甚至同桌吃饭、碰杯,叶教授、叶小姐, 你们就一点不顾及这点缘分吗?因为出《文集》,你们的文章一定会被我看到, 你们就一点不怕我会发现并且可能要说出来吗?《“炎黄大战” 的考古学研究》 2004年起就放在网上,少说也有100多家网站转载、传播,你们认为能够逃过我 的指控吗?你们既看到《“炎黄大战” 的考古学研究》,也应该看到我批评了 不少人,你们是不是想我批评一下?你们剽窃一点东西也罢,但是你不要把你们 自己的东西强加在《“炎黄大战” 的考古学研究》上让我心里极其反感,有时 间我会指出你的剽窃,没有时间或者考虑到我们到底见过一面又有共同的朋友和 熟人,可能我懒得去理它。可是,你们……好象过于肆无忌惮了,过于自私、过 于自我中心了!   我批评过一个狡猾的剽窃者,说实话,人家那文章还真是写的通顺、文字功 夫到了家的,思路也非常清晰。可是象叶伟夫、叶芃你们这个《析疑》,说得不 好听一点,那真是越析越疑(看你们把抄过去的东西弄成什么样子就知道)。就 凭你们“世界科教文组织专家组成员”还想剽窃得干净利落?虽然想了不少方方、 使了不少劲劲,但是结果却象偷鸡,弄得一地鸡毛,又象偷菜,从菜地到自家门 口,都留下一路菜叶子。还想偷别人的东西?拉倒吧!   叶伟夫教授博客上有一个“郑重声明”,想来叶教授也很尊重“知识产权”, 是否也尊重一下你自己和女儿的形象、声誉和名誉权?现在我指控你和你女儿合 作的文章剽窃了拙稿《“炎黄大战” 的考古学研究》并且有强奸其作者思想和 意志的地方,请你“依法起诉并追究其侵权责任”——可以吗?   附录1:叶伟夫教授博客上的《声明》   郑重声明:伟夫(肖柯)的博客所发表的图文资料,均系本人原创!特别是有 关铁岭“大台山”策划的方案,文史考证,民间传说的整理,以及景点的介绍, 景区规划和宗教建筑的设计思想等,其知识产权均归作者所有!任何企业个人在 无作者书面授权的情况下都无权使用!如有发现盗用者或作为以商业赢利为目的 而篡改本博客内容者,作者将依法起诉并追究其侵权责任!ftbkx@sina.com    http://blog.sina.com.cn/ftbkx#cmd:asc(http://blog.sina.com.cn/s/alist_ 1312757451_0_1.html)   附录2:叶伟夫教授简介   您的位置:国际艺术界-->个人会员-->   叶伟夫,字肖柯,1955年生于沈阳市。著名金石学者、美术考古鉴赏家、艺 术评论家、作家、诗人,世界科教文组织专家,国际知名人士。荣获“中国当代 知名艺术家”和“国际名人”等称号。   为《中国印石》学科创始人,“心源主义”绘画流派首创先驱者。博士班毕 业后致力于东方艺术教学与研究,现为北戴河国际艺术学院副院长,俄罗斯列宾 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早年曾为军事摄影记者,《东北科技》总编(法定代表人), 后在高校从事艺术教育及研究,多次以专家学者身份出访欧美各国,参加国际学 术会议并发表文章。辽宁电视台等有艺术专题仿谈报道,海外交流节目播发。   社会兼职: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艺委会理事,文化部中华石社名誉社长兼艺 术顾问,沈阳伟夫金石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赤峰红山书画院名誉院长,玄武石 社社长等。   学术成果:代表作《中国印石》荣获辽宁省政府学术专著社科类一等奖,主 编《中国文物考古辞典》等,出版学术专著四部、发表论文几十篇,累计文字量 约300余万,是位高产学者兼艺术家。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多次 报道。   艺术成绩:摄影、书画及篆刻作品展示于中国军事博物馆,辽宁美术馆、沈 阳故宫博物院等、深圳文博会、东北文博会等;数幅绘画作品入编大型画册并获 奖。其人其作载入《中国印学年鉴》、《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中国当代艺 术界名人录》、《世界名人录》等几十部史册中。  http://www.gjart.cn/user/pend.asp?id=13672   附录3:叶芃女士简介   叶芃,女,字菉菲,号奉天堂主,1982年出生于沈阳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文学学士学位,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辽宁工艺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大学 在读期间撰写《中国俄风建筑“木刻楞”探究》等学术论文五篇,并在国家专业 杂志发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WCTE/《A study of Hongshan culture the goddess temple wood construction China prehistoric age architecture aesthetics》WCTE2006-9thWorldConference on Timber Engineering-Portland,OR,USA-August 6-10,2006.(293P))三次并大会发言, 以青年学者身份出国访问北欧\欧美等国,并与各国文化艺术大学进行成果交流。   发表著述:《红山文化礼玉美术禷俗析疑》;《中国禅宗绘画及流派研究》; 《挽留即将淹湮没的文物建筑》等三部。   艺术成果:1988年6月国画作品《鸡图》获得沈阳军区幼儿书画展一等奖。 1995年摄影作品《心灵的描写》获得辽宁省第四届妇女摄影展三等奖。 2003年 个人冰雕作品《丰收》获得(哈尔滨)第二十二届国际冰雪节冰雕大赛优秀奖。 2005年6月油画作品《缤纷/印象》入选中国书画研究院《翰墨中国》大型画卷, 并获得“翰墨中国艺术名家”称号。其作品艺术成绩突出,2005年被世界科教文 卫组织(WORLDESCHORGANIZATION)聘为“专家组成员”。   ____http://www.gjart.cn/user/pend.asp?id=13758国际艺术界完成会员 (XYS2008033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