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吴咸中院士美丽光环下的悲哀   郭午风   上周六下午CCTV—4“大家”栏目,有档访谈节目“吴咸中:古方破重症”, 我看后又在网站下载了有关文字,细细读来,感到吴咸中院士50年坚持走毛周两 位政治领袖曾经大力倡导的中西医结合道路,历尽辛苦终于修得“正果”,的确 当之无愧。然而只要稍稍深入一点,又感到吴院士作为科学家受到政治家误导又 被功利所累的悲哀。   悲哀之一:西学中50年,科学少了忽悠多了。访谈节目中,吴院士俨然一副 御医面孔。周总理生命最后18天,西医名医云集的305医院黔驴技穷时吴院士来 了,哆哆嗦嗦受宠若惊开了所谓的古方“小承气汤”,其中大黄、甘遂等都是肝 肾毒性较高的饮片,在略知中医的邓颖超的再三要求下,吴院士加大了大黄用量, 还用了新斯的明,周总理终于开始排便了,然而此番猛药对肝肾功能处于极端危 相的晚期癌症病人是祸是福谁能说得清。可是继西医之后吴院士也没了招,最终 周总理还不得不靠手术缓解肠梗阻延长生命,天知道18天大剂量大黄、甘遂能给 手术创造一个多好的基础环境呢?   悲哀之二:医德滑坡,美丑不分。如今人们往往感叹医德医风日下,其所致 因素颇多,卫生部、监察部三令五申禁止医生吃请收礼,而我们吴院士这样的大 医生却堂而皇之地吃请,私下里悄悄地吃也就罢了,怎么能跑到中央电视台去显 摆什么在警卫森严的半溪酒家“请我们几个吃饭”,得意之相,溢于言表,不会 是要发挥败坏医德医风的示范作用吧?   悲哀之三:央视主持人歪曲历史,吴院士听之任之。访谈节目中央视主持人 无视史实,把文革中狂推中西医结合说成是处于最低潮。吴院士作为最了解那段 历史过来人,本应该立即予以澄清,然而,他既没有说到文革中各级卫生行政部 门使用阶级斗争手段强迫西医学习中医,许多医务人员因为公开或私下反对中西 医结合而受到政治迫害的事实,也没有说到文革中由于各级医院强行推广中西医 结合治疗急腹症所导致的治疗贻误而给病人造成的痛苦,却大谈自己在普及中西 医结合中的丰功伟绩,这或许是吴院士所有悲哀中最可悲的。其可悲在于,中西 医结合本来是对医学科学知之甚少的政治领袖对自然科学的滑稽安排,吴院士自 己也是成千上万的受害者之一,但他却因祸得福成了地球上唯一的中西医结合院 士,名利双收。说中西医结合真正的最低潮,应该是当今。没有谁会逼着医生们 去学习中医了,急腹症病人也不必先灌一肚子怪味苦汤后再挨一刀了。这种结局 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昌明的必然。   吴院士毕竟是系统学习过现代医学的医生,他的中西医结合实践中运用了大 量现代医学手段,为病人解除了病痛,这比那些纯粹靠阴阳五行的忽悠大夫不知 道要好多少倍,也值得大家尊敬。   被美丽光环围绕的吴院士是明白人,他对央视主持人谈到,中西医结合医生 想要出篇SCI论文很难,国外不承认,现在中西医结合医生处于西医不喜,中医 不爱,病人不理的尴尬境地,对此他忧心忡忡。不过大可不必,君不见中西医结 合的春天就要来了?新科卫生部长陈院士即将带领中国医务人员创造高于中西医 的新医体系,吴院士作为当代中国中西医结合的鼻祖,到时候定会大有用武之地。   附;CCTV—4“大家”栏目访谈节目文字节选(2008、01、12)   吴咸中:古方破重症   开场白:半个世纪前,毛主席曾经提出过一个设想:要把建国以前势不两立、 水火不容的中医和西医结合在一起,形成一门新的医学。面对这个前人从未走过 的道路,很多人退缩了。但是有一位老人,他用了一生的时间努力在中医和西医 之间寻找一条和谐的发展之路。   解说:天津市南开医院,表面看起有些普通,但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 灵。这里的“神仙”就是今年83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咸中。在近五十 年的时间里,他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治疗腹部疾病方面闻名海内外,是我 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解说:吴咸中院士的工作时间遵循着他的吴氏口诀:“一年当两年,一日三 单元、假日干半天”,在进入八十岁之后,吴老才改为半日制工作。   在吴咸中家里最显要的位置,摆放着一张极为珍贵的照片,那是1976年周总 理的医疗组成员向总理告别的场面。在医疗组里,吴咸中是唯一一个中西医结合 专业的医生,他也是在总理生命的最后时刻,被突然叫到北京的。   吴咸中:连衣服都没换,穿的还是那个条绒,那样的老破棉鞋就去了。接了 去我一看,这个地方我没来过,北海那儿。305医院那是给高级领导干部专门准 备的,那儿有大量的房子,是警卫人员、医务人员、 家属住的。其中有几套, 三大间的套房,总理住的大套房,有这两三个屋这么大。吴阶平就给我介绍情况, 这才知道是这么回事。   主持人:那时候还一直不知道是给总理看病?   吴咸中:不知道是给总理看病。哎呀,这一见总理啊,就像那个恩格斯的那 个照片一样,就胡子老长,瘦得真是很可怜。我一听,这肚子肠鸣音挺高。   主持人:当时请您去解决的问题?   吴咸中:主要也是总理,就是肠梗阻。我是治急腹症,急腹症。   解说:总理在患肝癌的晚期,被肠梗阻折磨得几天无法排泄,医疗队中虽然 不乏名医,但始终没能解决问题,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正是吴咸中的绝活。 急腹症是指急性肠梗阻、阑尾炎、胃穿孔等疾病,早在1971年的全国中西医结合 会议上,吴咸中就被树为典型。正是在那次会议上,总理亲自向他询问了治疗急 腹症的经验。   吴咸中:总理非常感兴趣,他就问我你们能治哪几种病,胰腺炎你们治过没 有?你会不会开方子?我说能开。你们推广得怎么样?我说有推广,但是推广得 还不够。他说那不是你们保守,是还没有实行推广。完了还问我一些事,反正问 我我都能答出来,因为这个都是我做的事情。   解说:1971年,全国的中西医结合事业正处在最低潮期,由于文革的破坏, 很多专业医院被解散,医生遭批斗,是总理力挽狂澜使中西医结合起死回生。让 吴咸中没想到的是,事隔五年后,自己竟然有机会能用中西医结合为总理减轻痛 苦,这让他异常激动。就在见到总理的当天晚上,他就开了一张方子。   吴咸中:就像小承气汤一样,有点大黄、厚朴、枳实,还有点行气的药。头 一天晚上没解决问题,第二天早晨邓大姐就来了。她就跟我们说,你们不要以为 他是总理就不敢下药,他这个病,时间比较长了,你们琢磨琢磨,怎么样再加强 点力量。她是首长的家属里面最好的,她从来不跟医生发脾气。   主持人:她刚才说您不要因为是首长就不敢下药。当时您开方子的时候的确 有这样的压力吗?   吴咸中:当然有压力了,的确不敢下,不敢下药。当时哪敢上什么大黄、甘 遂这类药呀!不敢上,就怕吃不了。   解说:大黄、甘遂都是作用剧烈的下药,尤其甘遂,在中药里攻下作用最为 猛烈,一般医生轻易不敢用。   吴咸中:既然有这个话呢,头一回也没奏效,所以第二天我就把我们拿手的 拿去了。大黄、厚朴、枳实,还加上甘遂,同时也先给点油,还打穴位注射,新 斯的明。这一下就行了,一拉拉了多半盆,那个警卫员就高兴得不得了。但是他 不知道,下来一回行啊,你完全永久解决他这个肠梗阻是不可能的。第二天,小 平同志来了,这个邓大姐挺高兴。她说小平同志,吴大夫给开的这个药通里攻下, 通了。吴大夫,你往他旁边坐坐,小平同志有点耳朵聋。我就往旁边凑凑。你们 用通里攻下,这个很好,这个经验应当总结总结。完了这18天,就用这个办法来 维持。两三天一次,两三天一次。   主持人:但实际上说明那个时候总理的这个肠胃的机能已经不行了?   吴咸中:他那个都一锅粥了,都是。   主持人:全靠那个药物来维持。   吴咸中:维持,维持呢。反正这一拉呢,他肠子里蠕动了,蠕动他也得有点 疼。后来就是用通里攻下,效果就不像开始那么好了,就做手术。那天晚上做的 手术,到了第二天早晨才回病房,到病房就不行了。   2007年5月10日,这一天,吴咸中院士要带我们去一个特别的地方,那里曾 经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吴咸中:背着行李进来,一住校就是一年下去了。但是,从专业方面就发生 了一个变化。   解说:这里就是当年吴咸中学习中西医结合的地方,尽管经过七十年代的地 震已经变了样子,但在半个世纪以前,这里曾经见证了中西医结合的一段重要历 史。   1958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题为“大力开展西医学习中医 运动”,这篇社论是配合毛主席的“1011”批示而来的。1011批示是毛主席关于 卫生领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示,他亲笔写到,“有条件的省市都应该办一个70 到80人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学习班,以两年为期,这样,全国大约就可以有二 千名中西医结合的高级医生。”主席在批示中还特别强调,“其中可能出几名高 明的理论家”。   主持人:这个毛主席的批示当中他讲得很具体,他说两年的时间大概有一两 千名西学中的医生出来。他说如果好的话呢,其中或许还会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 您对这个高明的理论家怎么看呢?   主持人:我想高明理论家应该是他对中医真正有所了解。过去往往是有一些 人对中医不了解或者一知半解,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要想这个中西医能够团 结合作,双方面都要采取兼容的态度。   主持人:这也说明其实毛主席当时也心里很清楚,中医的理论体系和西医的 理论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所以也许解决中西医和谐发展的问题恐怕要有 一个新的理论或者一个新的认识方式来解决这样一个矛盾。   吴咸中:他早年很希望中医和西医结合在一起,再利用现代科学来作为后盾, 能够促进中国医学形成有特色的医学。   解说:自从西医进入中国以来,中医和西医之间就爆发出无数次的争吵和辩 论。尤其建国初发生的考试取缔中医案,更让中西医之间水火不相容。正是在这 种背景下,毛主席首次提出了让西医学习中医。   陈十奎:当时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是封建医学,那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他 就认为得让西医认识中医,好好地向中医学习。你还没认识它怎么能反对它呢! 当时,所以毛泽东就极力提倡西医学习中医。   解说:为了实现主席的这个设想,各省市的卫生部门挑选了最优秀的青年西 医学习中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推荐的就是吴咸中。两年的时间,吴咸中系统 学习了中医最为经典的《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毕业时他的成绩在全 班95名同学中名列第一。学成回到医院后,信心十足的吴咸中决定在急腹症上一 试身手,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总医院外科高手云集,用中医和针灸这种从未尝 试过的方式治疗急腹症,又谈何容易?   主持人:您还记得一开始阻力有多大?   吴咸中:我那边正在观察病人呢,另外一个大夫敲打敲打、摸摸弄弄,完了 就拉手术室做手术去了。   主持人:拉走了?   吴咸中:那你说你跟他说什么呢?   主持人:您观察了一半病人他给拉走了?   吴咸中:就拉走了。   主持人:大家还要抢病人?   吴咸中:那就是抢。那个时代,这个外科大夫有一个观点,就说外科大夫就 是做手术的,你要不做手术你到别处住去。甚至一位大夫,这个事在县医院能看 见,就是那个年代的县医院煎药都是病人家属,在外面窗户底下支个火煎药,他 一脚把这个药锅子踢了。   主持人:你来我这儿煎什么药?   吴咸中:你煎什么药,来这儿就是做手术,这个事是非常有代表性。   主持人:代表了当时的一种一定是手术万能的观念。   吴咸中:所以那时候评论人也就是说,谁叫张一刀、李一刀、王一刀,这是 好,是正面的。你一个新的治疗方法,西医的拿来很快就普及,你这个普及非手 术疗法是挺难的。   解说:非手术疗法难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费时费力。这是吴咸中制 定的溃疡急性穿孔的非手术治疗方案。他先要结合患者不同的发病时间用西医的 方法进行诊断,然后再根据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病理特点进行治疗。这种方法虽 然麻烦,但是却能集中西医两家之长。   陈十奎:因为急腹症,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里面包括不同的病,像溃疡 病、穿孔、出血是急腹症,急性肠梗阻单纯靠中医它鉴别不出来,得靠西医来诊 断。在西医诊断明确的基础上,我们再配合中医中药的治疗,这叫中西医结合。   解说:急腹症发病急变化快,用中药治疗就得勤观察,彻夜不眠是吴咸中的 家常便饭,但是通过观察他逐渐发现,用中药治疗急腹症,患者不仅恢复得非常 快,还能减少术后的并发症。非手术疗法的这个绝对优势,很快让吴咸中在一次 与大牌专家的会诊中露了一把脸。   吴咸中:广东,广州一个市委书记结肠癌,做了手术。手术完了前几天很好, 到六七天以后就肚子胀,肚子胀得很厉害。当时广州的医疗水平并不太高,讨论 起来这各家意见不一致。有的说得马上做手术,有的说得做人工肛门,莫衷一是。 给做手术的这个老大夫是很有名的,弄得也挺狼狈。我到那一看,根据我的观察, 我说这个病人不是肠梗阻,可能是吻合口有露的地方,肠子里气都跑到腹腔了, 就气腹了,但是没有腹膜炎,没有腹膜炎。我说把这个气穿出来,随后就按照溃 疡病穿孔的办法给他治,很可能他能避免手术能把病治好。当时听的人也都听得 有的半信半疑,我跟随从我一起去的罗大夫,我说你们要同意,咱们马上做一个 穿刺。这针一穿刺,这气一下就出来了,肚子就下来了。这都想怎么这他想到, 我们怎么想不到?瘪下去以后,就把他这个肚子给他压一压。因为我判断吻合口 的破裂是一个小的,经过这个压迫,再按溃疡病穿孔针灸,都给他看了以后,再 过几天就好了,好了。好了, 过了一年,这位书记叫罗范群,模范的范,到天 津来看我,挺好。完了就出个笑话,那个时候在半溪酒家请我们几个吃饭,是警 卫森严 ,不知道怎么回事。我说,警卫森严,不知道怎么回事,结果就是几个 郎中。   解说:让吴咸中露脸的灵丹妙药是《伤寒论》中的通里攻下法,通里攻下就 是调整肠道蠕动,促进排泄。在西医精确诊断的基础上,用中药治疗单纯性的肠 梗阻、阑尾炎、溃疡穿孔等,百分之七八十的患者都可以免受开刀之苦。而急腹 症一经诊断立即手术,这以往都是写进教科书中的金科玉律。吴咸中通过自己的 努力,改变了中医只是慢郎中、只能治慢性病的传统观念。   陈十奎:中医中药学确实是个伟大的宝库,在急腹症、在外科的急症当中都 可以用中医方法治疗。这对中医伟大宝库的继承发扬的一个思想认识,特别对中 西医结合的认识问题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解说:两年来吴咸中治愈了上千例的患者,在吴咸中名气大增的同时,也让 他即将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1963年,天津市要建立全国第一个中西医结合试点 医院,基地选在了南开,院长的第一人选就是吴咸中,有了专业医院,这看似是 个好事,但是与吴咸中所在总医院相比,当时的南开只相当于一个卫生所的规模。   王兴民:总医院是全国有名的大医院,外科的力量也非常强。可是(当时的) 南开医院呢,规模比总医院要小得多,当时的手术水平有人讲它叫做阑尾炎大院, 水平相对要低得多。   吴咸中:那为什么到这个小医院来?这个小医院阻力比较小。   主持人:阻力小的原因是什么?   吴咸中:就是它没有什么太大的大夫,太老的大夫。   主持人:大牌医生。   吴咸中:那个时候卫生局也考虑,就是没有专家挡道。   主持人:当时调您过来的时候您怎么想?   吴咸中:我想坚持中西医结合,也需要点党性,也需要点历史责任感,也需 要点科学态度,因为完全靠个人对技术的爱好解决不了问题。如果你认为这个事 是一个科学的事情,你应当不管你目前你处的地位是有利的、不利的,都应当为 发展这个科学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解说:像当年放弃外科毫不犹豫的去学中医一样,吴咸中再次做出让很多人 惋惜的选择,但1966年的文革一开始,作为院长的他第一个遭到批斗。这是吴咸 中从牛棚放出来之后的全家合影,此时的他面带愁容,眼看着自己亲手创建的中 西医结合事业在刚刚长大时就面临死亡,这一切让他心灰意冷。就在吴咸中被闲 置了4、5年之后,1971年,他突然接到了一个让他兴奋不已的消息,他被树为全 国的中西医结合典型,尤其周总理的接见,成了恢复中西医结合的护身符。   吴咸中:1971年1月6号接见的。回来,我这身价就高了。所有的成果,被肯 定的这些成果都要新华社派人和当地的官员一起到医院去开座谈会,找病人开座 谈会了解情况,完了写出报告。对于肯定的典型由卫生部组织办学习班进行推广, 这都是总理亲自讲的。   主持人:当时您这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就是属于被肯定的一个?   吴咸中:就是了。因为那时候对我的攻击是最后一轮了,后来我就找了新华 社的记者了,因为他住的离我那不太远。我说都要办学习班了,食堂里边大字报 还那么多呢,人家敢来参加学习班吗!后来他说不行,我给你找去。大概他找了, 把那个都扯掉了。   解说:吴咸中先后举办了11期学习班,为全国培养了上千名技术骨干;这些 治疗急腹症的书就是那个时候出版的,这本蓝色的小册子发行了上百万册,当时 农村治疗急腹症靠的就是它;人民日报还在头版头条对南开医院的经验专门进行 了报道。闯过了文革一关,吴咸中原本以为中西医结合事业将更好的发展,但进 入八十年代,中西医结合的命运再次受到震荡。   1980年,卫生部召开全国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会议首次明确,“中 西医结合开始作为与中医、西医并列的一支力量。”也就是说,过了那么多年没 有名分的日子,中西医结合终于在医学界有了一席之地。但是面对这个消息,吴 咸中感到的却是担忧。   吴咸中:实际上,这个中西医结合这个力量,原来或者在中医,依附在中医 身上,或者依附在西医身上。1980年的会议以后,特别是衡阳会议以后,西医可 以不搞中西医结合了。可是解放了,不讲究说什么非得西医学中医了。中医呢说 我们可以独立了,用不着你们。所以有些个中医学院就明确跟西学中说你要留我 们欢迎,你要走我们欢送。   主持人:就意味着中西医结合这支力量一下子被孤立了。   吴咸中:孤立了。人家中医也可以不要你,西医也可以不要你,实际结果就 是这么个结果。   主持人:有人说,有一个比喻说是叫第六指,什么意思呢?   吴咸中:第六指就是多余的。   主持人:多余的。   吴咸中:你有五个指头这不是正常,你要多长了一个指头那不是多余的。   主持人:这个您是听到了这种说法,这种说法不少。还有就是很多搞中西医 结合的人从中医出来了,或者原来是当院长的被免职了都换成中医的了。   解说:这个调研报告是吴咸中在1980年的那次会议之后撰写的,为了调查中 西医结合的现状,他走访了全国十几个省市的数十家中西医结合机构,报告中他 提出了一句颇具分量的话,这句话不仅为面临危机的中西医结合指出了方向,也 为政府部门解了围。   田景福:他说我们三支力量应该搞成海陆空协同作战,我们不能搞魏蜀吴三 足鼎立。这样三支力量我们拧成一股绳,这是为老百姓造福。所以在这个文章出 来以后,我当时是卫生部中医司的司长,解决我们面临的一些矛盾给我们极大的 帮助,这就说明了他心胸相当宽。   解说:吴咸中的自信来自于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不断壮大,经过了二十多年的 努力,中西医结合已经得到了国际认可,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中国在世界领 先的五项医药学项目,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与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 断肢再植、烧伤等五项医学项目并列其中。但这些并不能让吴咸中感到满足,他 在思考的是,中西医结合能否能解决更疑难的疾病。。。。。。 (XYS2008011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