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38) 作者:王力微 第二篇:天人感应、阴阳、五行 第三章 五行 二、《黄帝内经》中的五行:   《黄帝内经》中涉及五行的篇目主要有:《素·金匮真言论》、《素·阴阳 应象大论》、《素·脏气法时论》、《素·五运行大论》、《灵·顺气一日分为 四时》等。其中,以《素·阴阳应象大论》和《素·五运行大论》的描述较多。 现在,《黄帝内经》印数之多是空前的,所以,其中的文字就不一一引述了,只 归纳为几个方面论之。   1.和《礼记》比较,五行对应的内脏分别为: 五脏 《礼记》 《素·阴阳应象大论》 五行 木 脾 肝 火 肺 心 土 心 脾 金 肝 肺 水 肾 肾   从比较中看出,五行和五脏的比附,除了水一行相同以外,其余的都不同。 这个变化的根据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黄帝内经》中涉及五行的各篇,都没 有任何解释,说明《礼记》和《黄帝内经》之间,只有表面符号,即所谓“五行” 符号的传承,在具体内容上,有一部分内容相同,和五脏的比附关系不同,说明 并不是一脉相承的。这两本书里的比附,都没有根据,更没有论证它们之间的必 然关系。   2.和《管子》比较,五脏的所主、所生、所发(或所开窍)不同: 所主 所生 所发 或开窍 《管子》 《内经》 《管子》 《内经》 《管子》 《内经》 脏 脾 酸 甘 隔 肉 鼻 口 肺 咸 辛 骨 皮毛 窍 鼻 肾 辛 咸 脑 骨髓 耳 耳 肝 苦 酸 革 筋 目 目 心 甘 苦 肉 血 舌   《管子》里五脏的排列顺序,与《黄帝内经》不同,但和《礼记》的排列顺 序基本相同。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这些符号,在不同的时代,被人象做排列 游戏一样排来排去,有很大的任意性。所主的味道,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没有参 照的实体,不能去尝一尝,谁也说不明白,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所生:《管 子》里的隔、骨、脑、革被《内经》里的皮毛、骨髓、筋、血代替。为什么要做 这样的改变?也没有论证。从《管子》里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脑是有认识的, 毕竟是客观存在的人体结构,有什么功能,没有深入的认识,因而也不被重视。 所发或所开窍,《管子》比较老实,没有给心开窍,也有道理,"心本来就有七 窍嘛!"窍是什么意思,概念不清。《内经》把心开窍于舌,舌是一窍吗?凑数 啊!   3.《黄帝内经》里不同篇目之间的自相矛盾:   《素·金匮真言论》里说心开窍于耳,肾开窍于二阴;   《素·阴阳应象大论》里说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   这两篇文章,都是中医大师心目中经典中的经典,精华中的精华,一个说心 开窍于耳,一个说心开窍于舌,如此矛盾,作何解释?如何操作?遇到这种情况 中医大师的妙诀是,只提一个,不提与之矛盾的,就可以遮掩过去了。反正真正 看《黄帝内经》的人根本不多,文字难懂,因为中医受保护,就是看出了矛盾, 一般也都略而不提,以免找麻烦,破坏中医博大精深的形象,甚至从根本上推翻 这些荒诞不经的东西。保护的具体内容,就包括这些不能自圆其说的荒唐内容。   就一年分为几季来说,《黄帝内经》里不同的篇目也充满了矛盾。春夏秋冬, 一年四时,本来各为3个月,和五行比附,就有困难。比较早的文献,《礼记》 和《管子》,只分四季,没有长夏一季。古人还是朴实的。董仲舒倡导“天人感 应”,并被立为官方思想,危害就大了。什么都要比附,不能比附,编造凑数也 要比附,这就人为地制造出了“长夏”一季。   在《黄帝内经》的不同篇目里,对“五季”的描述也不尽一致。《素·金匮 真言论》里,只是笼统地提到“四时”没有说“五季”;在《素·诊要经终论》 里,把一年分为六个部分,一、二月,人气在肝;三、四月,人气在脾;五、六 月,人气在头;七、八月,人气在肺;九、十月,人气在心;十一、十二月,人 气在肾。   这一篇,脏器对应的时间,和《素·阴阳应象大论》所对应的有明显的不同: 三、四月,人气在脾;七、八月,人气在肺;九、十月,人气在心;和夏天对应 心、长夏(七月)对应脾、秋天对应肺明显地不同;多出五六月人气在头。五六 月人气在头的根据是,五六月份太阳比较高,头是人体最高的部位,并没有别的 深意,说明也是观察的结果,只是把它们互相联系起来,没有实质内容的根据。   同一本《黄帝内经》里,出现如此多自相矛盾的内容,说明《黄帝内经》的 编纂者李柱国心中无数,没有把握,自己也拿不准哪个说法对,所以才把这些矛 盾的内容统统收在书里。   四季也好,五季也好,都是很模糊的概念。不同的地域,气候不同,寒冷持 续的时间不同,动植物的生长特点也不同,季节上也有差异。东北和广东的气候、 季节就相差很远,怎么能笼统地分为四、五季呢?如果走向世界,就更麻烦了。 南半球的季节,和北半球正好相反,又怎么办?   综上所述,“五行”的概念,只是古人对物质世界的粗浅认识和归类,在殷 周时期,这样的认识,并没有受到“天人感应”观念的束缚。机械的比附开始于 周代,管子及其门徒把“五行”和五脏等做了联系。这种比附和联系,没有被 《黄帝内经》有关篇目的作者采纳,而是根据后来“天人感应”的观念做了修饰。 所谓“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界最活跃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产生了《黄帝内 经》”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这种各行其是的比附,在《黄帝内经》的不同篇 目里,非常明显。无论哪种比附,都不是以它们之间有必然联系为依据和依据, 因而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这是历史上形成的荒诞,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应于彻 底否定。   (待续) (XYS20080703)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