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摘自“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新语丝海外站点被中国方面屏蔽,国内网友可从新语丝国内版“新到资料” 的链接进入) 大师与小师 元江 看到大家谈杂志等级,也来插两句。 在我做研究的日子里,Physical Review 是一本主要参考 杂志。为了追根寻源,经常要查到五六十年代的Physical Review。慢慢地,就产生了一个疑问。 在五六十年代,Physical Review只是每月一册小开本的杂志, 也很薄,可是上面有很多经典文章。所谓经典不单是著名, 而是确实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理论,有明确的假设,有公式, 有计算,更有与实验的比较。化点工夫读完后,是明白了 些道理,对自己的研究有帮助。 到了九十年代,Physical Review 分成了A,B,C,D,E五大类,我 所参阅的B部份成了大开本,每月还有两大册,可见做研究 的人多了,科研成果想来也多了。可是不然,这文章是越来 越难读。在一个不太成熟的假定上,或者模型上可以生出成 百篇的文章,而什么问题都没解决。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慢 慢地就行成了一个习惯:判断文章的价值不以文章发表刊物的 名声或作者的名声为重要依据,而是看该文章是不是解决了问 题。 我认识一个教授作理论研究的,一年发了十二篇理论文章(没有 研究生)。以现代流行的学术标准,当然是个作研究的高手,而 他也确实在自己的晋升道路上走得很顺。不过,仔细读过他文章 的其它教授却是颇有微词,因为这些文章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 那些教授私下的评价是“Garbage”。我的感觉是这些教授的评 价还是很中肯的。 前不久有位2cents网友以内行的面目在此坛上很向大家介绍了一些 科研界的情况,其中误导之处甚多。其中一个论点是以发表文章 的多寡以及发表在什么刊物上来定研究者水平的高低。虽然这是一 种流行的看法,却并不符合真正的科学判断标准。真正的标准还 是应该以是否提出了有意义的新问题,以及是否在解决问题的方向 上有长足的进步。以大家熟知的那些名家而论,比如Maxwell, Landau等等,他们的一生写了不知道多少文章,但我们今天用到 他们的研究成果的到底有多少呢?名家尚且如此,那么对现在那些 能大批炮制文章的“科学家”,我们是不是也该问一下: “你的哪些研究结果算得上是科研成果呢?”。说这些并不意味 着我是要否定在Peer Review的杂志上发表的所有文章,只是要说明 在Peer Review的杂志上发表文章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就大部而论), 是否是有意义的科研成果还得对文章本身的内容详加考察。 网友中或许有人要问:“难道那些Referee不如你,以至让这些烂芋 充数的文章发表出来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牵扯到我个人对学 术界的看法以及2cents网友的另一个论点。2cents 认为在现在的科研 界取得一席之地的是“Best of the Best”。这句话如果是说在相对论, 量子力学蓬勃发展之时是对的,即使是延续到五六十年代也还不错, 从那以后却是一代不如一代。继曼哈顿工程和航天工程以后,科学 研究成了一个国家大投入的国营企业,许多只具工匠之资的人大 批进入科学界(我并不小看这些人,不过是要区分大师和一般执行 者)。再随着岁月的流逝,小师们继承了曾由大师们所占据的职位, 于是乎小师熬成了大师。科研界的平均素质在下降,科研的风气 也变了。从杂志的变迁可见一斑,在牛顿力学建立的年代有多少 文章发表呢?在电动力学建立的年代又有多少文章发表呢?在相 对论,量子力学,超导,半导体兴起的时候又有多少文章发表呢? 如果与这些年代作一对比,今天发表的文章有多少是能提供给人 确定的知识的呢?就我的看法,今天在学术界(主要是物理学界, 别的领域恐怕也有,我的手伸不了那么长)取得一席之地的,不是 “The Best of the Best”而是“The Best of the Fittest”。 这个论断当然不能概括全部,但以我的观察,相当一部份是在这 一类里的。 读书论坛对于反伪科学是不遗余力的。伪科学不单来源于科研界 外的如朱海军之流,也有来自于科研界内的。是这种以发表文章 为唯一目标的科研精神的退化,才会引发朱海军之流要挤进科学家 行列的奢望。来自于科研界内的伪科学之伪性虽不易判别, 但我们还是有一个好朋友,那就是“Common Sense”,碰到有谁来 吹嘘有多少多少篇文章发表在什么什么杂志上,我们可以问一下: “你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我们怎样可以应用你的科研成果?”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