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东北虎是怎样失去家园的 马逸清   东北虎是世界上现存虎中体形最大者,由于它处在食物链的顶端,不仅在自然生态系统 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而且也是自然保护中的旗舰种。近百年来,尤其近半个世纪,由于 人为的过度猎捕和栖息环境的变化,中国境内野生东北虎的种群数量日益减少,分布区也 明显缩小。   虽然国家早已明令保护东北虎,但收效甚微,东北虎的濒危过程由于致危因素的持续发 展仍在不断恶化,以致到本世纪末,中国境内东北虎绝迹的时间已指日可数。   历史的分布   老虎的进化,大约起源于100万年前的中国南部,并逐步演化辐射。按其区系成分来 说,原是东洋界的种类,沿着季风区的森林向北扩展。据化石记录,早在中更新世就已来 到东北平原。此后向四周扩散,广泛分布于东北各林区。   到19世纪中叶,东北虎的分布范围很大,西自贝加尔湖地区,东至鞑靼海峡及库页岛, 北起外兴安岭,南至长城内外及朝鲜半岛,凡林地皆有分布。   东北虎进入东北林区后,与其长江以南的原生地相比,除气候寒冷外,这里森林茂密, 溪流清洌,食物丰富,人烟稀少,经过较长时间的适应进化,适应寒冷气候和雪地环境, 它们的体型变大,毛被厚密,颜色变浅,条纹细流,已如贝尔格曼定律所记,逐步建立起 一个完善的适应体系,种群亦繁盛起来,分布区面积很大。   中国境内东北虎的分布,据地方志书的记载是“诸山皆有之”,南自河北省承德地区的 燕山山脉北部,北迄大兴安岭林区,西起额尔古那河沿岸,东至乌苏里江江畔,处处都有 它们的足迹。   致危因素分析   东北虎是大型捕食性猛兽,它们体格强健,感官发达,爪可伸缩,犬牙锐利,这些特点 均有利于它捕食猎物,在自然界野生动物中几无与匹敌者,更兼它有“百兽之王”称号和 “山神爷”的尊称,就是连“万物之灵”的人类也都惧怕三分。因此,影响东北虎生存和 繁衍的因素,不可能是短时间的或单一方面。   在理论上,一个物种的濒危或灭绝是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既有生物内在的因素,也有外 部环境的原因。就东北虎来讲,其种群数量减少和分布区缩小的致危因素,主要是人为活 动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结果,即过度捕杀、战争干扰、森林采伐、道路建设、人口剧增等。 由此引发的次级影响是生存环境破碎隔离、生存空间缩小、食物数量减少、生殖率降低等 等。   过度捕杀   东北虎遭大量猎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早期是满清封建帝王练兵习武的需要,后来则是 经济利益的趋使。据史料记载,清朝康熙皇帝于河北省围场县设立猎场,自1681年起, 《岁举秋猕大典》(即每年一度的秋季狩猎练兵)。这种围猎凡所遇到的动物,诸如鹿、 熊、狍等尽皆捕杀,惟猎虎最显“威武”,目的是提高士气以壮军威。以期“威武远扬, 塞垣清晏”。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故至今围场县新拔乡骆驼头大队界内的西沟,还遗留着乾隆 皇帝的殪虎诗碑和摩崖石刻,上镌“乾隆十七年(1752)秋猕,上用虎神枪殪伏虎于此 洞”。据资料记载:康熙皇帝自述在58年内(1662-1719年),他自己猎虎135只,平均 每年2.32只;乾隆皇帝50年间(1745-1795年),猎虎57只,平均每年1.14只,其他猎 杀者尚未计在内,可见猎杀数量之大。   东北虎的经济利用价值很大,除饲养观赏外,其骨(祛风湿)、血(强神志)、鞭(阴 茎,催性剂)、须(治牙痛)等15种器官或产物皆可入药。虎皮作垫毯或装饰品售价更 高,一张东北虎皮(冬皮)在30年代可卖200-300大洋(银元),50年代虎骨价值每斤 20O元人民币(每只虎可得干骨10-12公斤,则一架虎骨可值四五千元)。虎骨是制虎骨 酒的主要原料,地方药材商店和制药厂常年收购,易于销售。   猎虎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多人围猎:骑马或步行,或携猎犬,发现虎后即鸣枪轰赶和围截阻击,虎多被打 死。   二、铗、套猎杀:铗猎较简单,把大型钢铗下在虎的雪地足迹下,地面略作伪装,等待 虎路过时铗获。套猎的套是用成股的钢丝,一端做成活套,一端拴在树干或木棍上,把套 下在老虎或野猪经常通过的路上,有时一个山沟下几十个套子,只要有虎通过必中套而 亡。或投放、悬挂毒饵、炸药诱杀。   三、追赶猎捕:根据虎的雪地足迹,骑马或步行,多携带猎犬跟踪追赶,或不时鸣枪轰 赶,约追随10-14天,特别是寒冷深雪的情况下,至虎疲劳不能行动,猎犬围吠时,猎人 用木叉控制虎体,捆绑四肢后,将口中横一小木棍绑好,如个体较小则直接装入麻袋,用 爬犁运回。成年大虎不易控制常能伤人或被打死。   此外老虎有时也会误食人给熊下的毒饵、误落鹿的陷阱、误踩鹿的撮脚等等。   捕杀量一旦超过了种群最大持续增长量,并逐年如此时,种群数量必然逐年下降。遗憾 的是我们缺乏整个种群数量的调查资料,只能依据不完全猎杀数量的记载来估计捕杀强 度。由于东北虎是一种繁殖速率比较低的兽类,这种估计还是比较可信的。据调查资料记 载,1925年间,“满洲的东北虎年产50-60头”,而在30年代,“乌苏里及黑龙江地方, 每年可捕获5-8头”,“中东铁路东段与吉林省交界处(张广才岭及东部山区),每年约 捕10头以上,近20年来大致此数”,又记“朝鲜(当是长白山区),每年约捕虎20头”。   这样看来,本世纪初的30年间至少捕杀了1300-1500只虎,按照当时有虎的总面积来 算,差不多平均每千平方公里面积上就打死一个半虎。1929年前,森林覆盖率约为40%, 则在每千平方公里林地上约打死3只虎。   当年中东铁路通车以后来了许多俄国的专业猎人和业余狩猎爱好者,和当地猎民不同, 他们是专业猎虎或主要追杀虎者,有相当好的猎虎经验,而且他们的枪械杀伤力大,并带 有训练有素的猎犬,猎虎成功率高。这种捕杀在东北全境持续了30多年,一直到1937年。   战争干扰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东北地区战争连年不断。自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俄国单独出兵 侵占东北起至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战役,其间大小战争数千余次。   1924年第二次直奉军阀在山海关的大战和1933年侵华日军攻占热河的战争,直接影响 了东北虎在承德地区的分布和与东北栖息地的隔离。   1931年至1945年,日本侵占东北,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战争长达14年之久,战火烧遍 每个有虎分布的林区,枪炮声日夜不绝于耳,对东北虎的繁殖、生活和可食动物的活动直 接给予了严重干扰。特别是日军还投放毒气弹和细菌弹,生态影响更坏。   森林采伐   东北地区的森林“郁郁苍苍,数十里无涯际”,尽管在18世纪中叶以后,清朝统治者开 始设置伐木山场,但这种采伐的面积和数量终究是小范围的。东北森林大规模的采伐还是 在中东铁路开通以后。根据1896年《中俄密约》第四条,俄国取得“借地修路”权利。为 了修路的需要,“中国政府允许(东省铁路)公司砍伐林木”,并于1904年续定了《伐木 合同》(共七款),指定铁路附近各处森林可任其自由采伐,这包括中东铁路西段的大兴 安岭林区、东部的松花江、牡丹江林区等,总面积达20万公顷,采伐木材不下2.8亿立方 米。预定30年的采伐量,仅8年就已超额采完。东部林场还修了95公里的森林铁路岔线深 入林地内部采伐,结果是东西长1700公里(干线)和南北长1100公里(支线)的铁路沿线 两侧5O公里范围内的森林在20多年里砍伐殆尽。   1877年(光绪三年),清政府曾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设立木税局,鼓励采伐以增加财 政收入,随之于1901年至1902年间,俄商相继成立林业公司,采伐木材,出口牟利。由于 这种采伐是惊夺性的,山地林区一片狼藉。日本人在1905年日俄战争后,看到这里有利可 图,也创办了规模较大的鸭绿江采木公司,仅20余年,大片原始森林竟荡然无存。   据史料记载,沙俄商人早在19世纪末就深入到图们江支流嘎呀河林区盗伐木材运往海参 威,这些地方都是东北虎的主要分布区域。他们不光采伐林木,干扰和破坏虎的生境,还 枪杀鹿、野猪等野生动物,与虎争食。   1916年前后,日本财阀三井、三菱等大量投资购买林场权进行采伐,这种林场达236 处,面积5.7万平方里。30年代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至1945年日本统治14年间砍伐木材 1亿立方米,实际蓄积量减少约5亿立方米,破坏森林面积约600万公顷。这使东北的森林 质量显著下降,许多地方已斑秃无林,虎的栖息地不仅质量恶化且已断裂破碎。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东北林区木材产量逐年增加,共上缴国家木 材4亿立方米,消耗蓄积达8亿立方米。东北虎存活所依赖的栖息生境,在持续70多年高强 度采伐、许多林地失去生态功能的情况下,虎已难觅隐藏安静的繁殖地,食物链也已失 调。东北虎无容身之地是必然的结果。   不言而喻,道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同时也是分割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据史料 记载,1931年东北有铁路6164公里,到1945年6月铁路全长1.3289万公里。新中国建立 40年后,东北铁路已有两万多公里。铁路建设伴随着更多公路的延伸,这样更强化了道路 对自然环境的带状隔离作用,尤其是日伪时期,禁止在过道两侧种植高棵作物,以防止抗 日游击队的活动。   人口剧增   东北地区人口数量在1894年已突破1000万人,其时人口的分布并不均匀,集中分布在 铁路、公路沿线的城镇。   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快了虎的消失。据长白山区22个县的记录资料判断,人口密度与东北 虎分布区退缩关系密切。人口密度大于40人/平方公里时,任何县份或地区均已无虎;而 小于20人/平方公里时则有虎。经测算,其平均值大于26人/平方公里时,东北虎在县一 级地域范围内消失。到1955年东北各地人口密度已达上述指标,而此时根据捕捉数和虎踪 判断,东北地区“成年东北虎不过200只”。   但就是到了这时,每年仍从野外捕获10至20只小虎。人们所以很易于从野外捕到小 虎,只是因为虎的活动范围与人类活动地域很相近了。   濒危过程   中国境内东北虎的濒危及绝迹的过程大致可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东北虎数十年的强度捕杀,这种不分性别、成幼的专业性捕杀,使东北虎 种群数量迅速下降,分布范围亦很快缩小。1937年至1939年,日本人调查了东北地区17个 主要城镇的毛皮市场,3年间只有宁安5张、哈尔滨4张虎皮上市。   第二阶段:日伪统治时期,各地抗日武装活动频繁,日军忙于镇压、扫荡抗日活动,无 暇上山狩猎;俄国猎民因受日伪统治的严格限制亦很少上山猎虎,因此,这一时期对东北 虎的直接捕杀减少。但森林的强度砍伐、战争、公路铁路及矿区建设的种种干扰破坏活动 则有增无减。   第三阶段:东北解放后,对野生动物的狩猎活动逐渐增多,自由猎捕动物的活动一直延 续至70年代。1959年2月,林业部发出“关于积极开展狩猎活动的指示”第三条规定:东 北虎、梅花鹿等为稀有的珍贵动物,不得任意捕杀,以防绝种,但可以活捉一部分供科 研、交流及公园饲养用。虽不能直接猎杀,但可活捕,而且对猎取鹿、猪、狍等虎的捕食 动物并无限制,加之森林采伐、道路建设、人口增长等全方位压力有增无减,则东北虎的 生存又处在一个艰难的挣扎时期。到70年代中,对东北虎分布数量做全面调查时,只有 151只虎生活在东部山区一隅。   总的来看;中国境内东北虎的濒危过程,强度捕杀是首要的致危因素,对其他动物的猎 杀大大削减了虎捕食动物的数量,铁路公路和人类居民点的隔离限制着虎游荡觅食的范 围,营养贫乏和繁殖期的离散,又直接影响着虎的繁殖速率和种群的新添量。这些因素作 用的持续存在则直接使东北虎在更多的地区消失。   80年代,小兴安岭的虎消失;90年代初,长白山地区的虎消失;90年代末,124万平方 公里东北虎原有的家园里只剩下东部山区10多只东北虎了! (中国青年报2000年11月14日)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