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评】 从这篇报道看,陈晓宁在国内时可能连医学本科毕业都不是,是从护 士升医生的。她的最高学历是到纽约城市大学(CUNY,一所由社区学 院改成的公立大学)读硕士(她只在那里待了不到两年。另一篇访谈 她说学位没拿到就去现在的实验室工作了,后来究竟有没拿到这个学 位,也不能肯定)。人家也并不是真的回国,而且还准备在美国为中 国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在美国,一个至多只有硕士学位的人是根本 没有资格带研究生的,当然以后大概可以把其导师培养的硕士生、博 士生划到自己名下。(方舟子) 我早就想这里面有名堂, 看来这个MD就是编出来的了,我现在还是怀疑 她的MS也有猫腻, 因为她好像没读完就离开了. 另外她本科没有, 也 能读硕士,看来她还真是个人物. 大家好好看着, 学几招吧, 别傻呼吁 地只会读书. 一般这种人容易得意忘形, 这就容易被人逮住, 因为真在美国进过博 士和博士后训练的人, 知道搞科学是咋回事, 胡吹的可能就会小. 像 陈和她工农兵大学毕业的先生, 可能做梦也没想到这个教授的行头就 这样搞定了, 所以会大喜过望,胡吹起来. 可能陈自己对美国的体系 也不是完全清楚, 以为参加年会发言就算是顶极科学家了, 这样看来, 也还是"无知者无罪",属于老刘一类的人物, 费了半天劲, 才搞了个 小护士, 真没劲. 人家有今天, 也不容易,我看得挠人处且挠人, 这事 就算了吧. 毕竟人家美国人到中国做生意, 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我们都 应该热烈欢迎的. (无法无天) 陈晓宁文革结束时二十岁,能写封信就不错了,人家就是有志气,有能 耐。不服不行。(湖光) 她自己的牛皮吹出来了,记者不过是再拍了几下马屁而已。 至于是“归国搞科研”还是“捞钱捞名声”,我老人家敢用一块钱打 赌。 这也算“回国创业"? 明摆着拿了名誉教授,赚了国人国家的钱还 要回美国的。(klt) 不得不承认,这个陈晓宁是个很不简单的女人。 走到今天这一步是下了大功夫的。这种致力要出人头地而不择手段的人 在我们身边并不少。只是她选错了行,选了科学这一最不能容忍有虚假 的行当。她要去作生意,搞管理是个人才。另外她老板也很能识人,把 陈推到了台前,自己在幕后鱼翁得利。(霍山) 我是从学士硕士博士(国内)到博士后(美国)酱子一路苦干到今天的,但我老婆却是正经 河南某县中医学院护校中专毕业的护士,我从美国中文电视台中央4台上一看到陈小宁大姐 就觉得她像个科学家,但我老婆一口咬定陈大姐是工农兵护士,我老婆现在正在以陈大姐为 样子,准备五到十年后也像人家陈大姐一样,因此现在不但每天向我打听基因库,基因文库 ,基因探针都是干什么用的,而且还每天逼着我快快办绿卡,她好到时候也成美国华人。最 可气的是她老是打听怎样才能不让在美国的人看到中国的互联网,而中国的人也看不到美国 的互联网,而这不是我的专长,不知有没有谁认识陈大姐,给我老婆介绍一下让她们认识认 识,我老婆自信的很,说她一定能给陈大姐提点保贵意见.......(killmice) 人物:带回基因库的漂亮妈妈陈晓宁 2000/08/28北京晚报   陈晓宁,1956年生。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副教授,美国Ce dars-Sinai医学中心遗传分子实验室副主任,美国医学遗传出生缺陷 中心副主任,北美中国医学遗传学家协会主席。8月20日,陈晓宁将 三大基因库带回中国。   陈晓宁进入这一领域的时间并不长。   1988年,陈晓宁到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当时,她想 选择的专业是公共卫生(PublicHealth),可那年这一专业恰好没有计 划。先期去那里读书的姐姐建议她读生物系,与她原来的职业——医 生比较接近。陈晓宁接受了这个建议。1990年,她开始了在Cedars-S inai医学中心遗传分子实验室的科研工作。现在,她的努力已使“她 的研究成果在建立覆盖整个人类的基因组和染色体方面做出了重大的 贡献”。   32岁,并不晚的开始   到美国学习时,陈晓宁已经32岁了,是一个6岁孩子的母亲。刚 到那里时,她同所有的留学生一样,要打工,要忙着考试,还挂念着 女儿,总之“非常的辛苦”。“在1990年时,基因技术刚刚出来,所 以那时候去学,其实也基本上是自学,要自己去看书,跟同事探讨, 增强动手能力,必须要持之以恒地用功”。“我做任何的事情,我的 体会就是尽力而为,能做到就做到,做不到,也能坦然面对失败。”   出国之前,陈晓宁在海军总医院血液病科当了6年的医生。她也 曾做过护士,当过英语教师。海军总医院的同事都知道陈晓宁是个刻 苦认真的人,一直都没有放弃学习英语。后来她到纽约城市大学的时 候,当时的研究生顾问让她免修英语,“你直接修专业课就可以了” 。他能够做这个决定是因为陈晓宁的听力和英文基础都非常棒。   陈晓宁从来都没有觉得开始得太晚。直到今天,当她有一个想法 的时候,她还是“会不停地睁大眼睛找机会,当机会来的时候,抓住 它。至于这个机会能够带来什么,不要想太多,因为想太多了就可能 会做不下去”。“我做这一行绝对不是为了钱,是为了兴趣,从我个 人来讲,我确实对科研有兴趣。在这一行里能够奖励你的是什么呢? 不是你每个月领到的工资单,而是你每天做出来的科研结果,如果你 把这个课题能够推进一步,那是最大的奖励。”   父母影响很大   陈晓宁的父亲原来是中国造船协会的副理事长,也是一名老科技 工作者。在陈晓宁出国时她的父亲叮嘱她“出去要打工,可以练习口 语、挣钱,还锻炼自己的毅力”。“父亲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他做事很严谨,而且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我觉得他对新鲜东西的追求 ,对我们无形中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压力。”母亲的叮嘱更加细化 :“女孩子一定要有自己的专业,男孩子有力气,没有专业也可以赚 钱,女孩子连力气都没有,所以一定要有专业。”也正是父母的言传 身教,使得陈晓宁和她的兄长们都各有所长。因此,她把她自己今天 做出来的这些成绩看得很淡,“说我很杰出,其实没什么,就是一个 普普通通的搞科研的人”。   为什么不回来?   陈晓宁:在外头能为祖国多做点事情   刚到美国时,陈晓宁并没有太多地感受到中美文化的差异,“当 时做学生,多数都是纯学术的交流。”后来她到实验室工作时,“那 里的人多数是哈佛一类读过来的,加上自己是女性”,所以多少会有 些人“不服气”。不过“逐渐地大家相处还不错”。   1990年时,陈晓宁的实验室所在的大楼里一共有3个中国人,今 天他们的实验室里就有4个中国人。协和医院的曾王宣说:“因为她 在实验室里面是主管,好多人在她那儿经过培训,中国人就比较受益 一点——她争取尽量多的中国人。”“我希望把我们的实验室做成中 国人培训的地方,让一批批中国研究人员来到这里,学到东西,再回 到中国。这次我回来,跟南京大学、北方基因组中心都在谈,我希望 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我可以跟他们一起培养人才,硕士生、博士生 。”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