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关于印刷术的杂抄与断想 衣马轻肥   “苗而不秀者有之,秀而不实者有之”,浏览中国古代科技史,我不时会产 生这种想法。比如发明了火药却用来作鞭炮,制造了指南针却用来看风水,积累 了大量化学知识却始终跳不出丹铅鼎炉的圈子等等,都是发人深省的例子。看来 科学现象的出现与科学思想(包括科学的思想方法、各种科学理论以及对科学本 身的认识)的产生还相去甚远。而离开了科学思想的指导,一切科学现象都是偶 然的、零星的、片断的,而且往往为低俗浅近的社会需求所利用,并因之而早熟、 畸形甚至夭折。   比较而言,印刷术算幸运,它在我国古代的发展要充分得多、健康得多。一 般认为,公元六世纪后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术(注解1),至唐朝中期, 这种印刷技术已相当成熟。有关于此的文物、文献俱在,无须辞费。在埃及人和 欧洲人还在用木印版往纺织物上印制图案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在纸张上印刷文字, 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印刷术,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十一世纪四十年代,北宋布 衣毕升发明泥活字(注解2),这是印刷术在我国本土实现的一次飞跃。此后几 百年间,活字印刷术先后传至朝鲜、日本、琉球、越南、菲律宾、阿拉伯等地, 远及非洲的埃及;造字的材料也不断演化,铜、锡、铅、木、瓷、蜜蜡等都曾被 用以制造活字,同时拣字(注解3)、制墨(注解4)等工艺也进一步完备,及至 元末明初套版(豆版)(注解5)技术出现,印刷技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关于印刷术是由中国传入欧洲的这一点,至今尚未发现非常有力的证据(注 解6)。欧洲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1423年的圣克里斯道夫像,晚于中国近七 百年时间。欧洲的活字印刷出现于十五世纪中叶。1456年德国人约翰·古登堡在 斯特拉斯堡用活字印刷《圣经》,一向被西方人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甚至有人 把这件事称作欧洲现代文明史的开端,把其后涌现的大批人才称为“古登堡星 系”。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活字印刷术在西方所受重视的程度,较中国为甚。因 为西方采用的是字母文字,以字母为单位的活字数量有限,活字印刷较之雕版印 刷的优点,表现得更为明显(注解7)。   多数教科书对印刷术的介绍都是到此为止,认为印刷术的产生、飞跃和完备 都已在古代社会(主要是古代中国)彻底完成了,以后的事情不过是在此基础上 的修修补补而已。其意犹云:既然人类发明了轮子,那么机床、汽车之类的出现 都是意料中的事情,有什么可多说的呢?然而事实上,印刷技术的发展却从未就 此止步。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印刷术又开始了它自身的第二次飞跃,只不过这 次飞跃发生在十八世纪的欧洲,而不是它的诞生地中国。   概括地说,这次飞跃是由动力、制版、拣字等几方面的技术发明共同组成的:   1.动力:十九世纪初,德国印刷商柯尼希和他的技术员鲍尔在伦敦创建了 第一个机器印刷所。他们发明的印刷机,以蒸汽为动力,使印版在涂油墨的滚筒 下通过,用以上墨;之后,机器自动将纸张铺在印版上,用另一个滚筒压刷纸的 背面,完成印刷;印好的纸张自动传递到工人手里,印版则从下面移动回去重新 上墨。用这种机器每小时可印1200张报纸,相当于手工印刷的4倍。1814年《泰 晤士报》开始用这种机器印刷,当时该报总裁约翰·沃尔特第二称这是谷登堡以 来印刷技术的最重大突破。   2.制版:1863年美国人布洛克发明了第一台滚筒印刷机。这种机器仍是以 蒸汽为动力,但是把印版造成了圆柱形,把活字嵌布于其上;相应地也把新闻纸 造成一卷一卷(而不是一张一张)的圆柱样式。这样,铅字、油墨、纸张都安排 在了圆筒上,随着圆筒的转动,纸张连续传送,印刷和上墨也同时完成。直至今 天,我们所用的印刷机仍然是以这种运转如飞的机器为雏形的,只不过把印刷铅 版换成了电脑排制的PS版而已。   3.拣字和排版:1876年,一位名叫默尔根·塔勒的德国工程师移居到美国 的巴尔的摩。他花了十年时间研制了一种象打字机那样的有键盘的机器,机器的 存储仓里装有一定数量的字模(注意:字模并非铅字,而是用以浇铸铅字的袖珍 模具,多为铜制)。当操作人员在键盘上按下一个字母,就有一个相应的字模被 取出排置于特制的架子上(架子的宽度与报纸横栏的宽度相等);每排满一行, 即取下字模去浇铸出铅字,这样铸出的其实是一行字,是一根与报栏同宽的长长 的金属条,被称为“铅字条”;一行一行的铅字条拼成整张报版,而用后的字模 则被送回机器内以备再用。这一发明大大减轻了排字工的劳动强度。在同一时候, 另一位名叫兰斯的美国人发明了类似的机器,只不过是以单词为单位,而不是整 行铸造。这后一种机器多用于书籍排版(注解8)。“铸行机”和“铸字机”在 西方差不多使用了一百年。   为什么我要不厌其烦地抄录这些材料呢?那是因为过去对这方面东西,我们 听说的太少、接触的太少、了解的太少、抄录的太少了。印刷术在我国诞生, “苗而秀,秀而实”,我们为此自豪。但是也应该知道,印刷术以机械化为标志 的第二次飞跃和目前正在进行的以电子排印为标志的第三次飞跃,都首先发生在 西方。可以说,是西方文明为印刷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正视史实需要勇气。科 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泥活字也好,铸排机也好,都已成为陈迹,但是这种正视事 实的勇气,与科学思想和创造精神一样,将永远是最可宝贵的东西。 注解:   1.关于发明雕版印刷术的时间历来考证颇多,归纳起来大体有七种:东汉 说、东晋咸和说、六朝说、隋朝说、唐说、五代说、北宋说。详见张秀民著《中 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第一章。   2.宋沈括《梦溪笔谈》记其事甚详,凡论及印刷术的中国著作无不摘引, 故在此不复过录。至于胶泥这种材料究竟能否制作活字,近人罗振玉、胡适都曾 表示怀疑。而据后来发现的清道光甲辰(1844)安徽泾县翟金生自造自印之泥活 字版《泥版试印初编》序,翟氏所造泥字十万多个,“坚贞同骨角”,可知罗、 胡所疑并无根据。   3.元大德年间王祯发明转轮排字架,取轻木造为轮盘,立轴平转,上置活 字。一般置轮两面,一为“监韵版面”,按韵分列各种活字;一为“杂字版面”, 专列“之乎者也”等语助词、数目字各其它常用字。拣字时,“一人中坐,左右 俱可推转摘字”。是为拣字工艺的一大进步。   4.造字材料的多样化给制墨提出了新要求。早期的墨往往附着性不强,兹 录笔记一条于下,可见问题之一斑;而后来则鲜有此类记述,说明这个简单的问 题在工艺实践中得到了解决。宋何远《春渚纪闻》卷二载,绍圣元年(1094) “毕渐为状元,赵谂第二。初唱第,而都人急欲传报,以蜡刻印。‘渐’字所模, 点水(即‘渐’字左侧的‘氵’旁)不着墨。传者厉声呼云:‘状元毕斩第二人 赵谂。’闻者皆云不祥。后赵谂以谋逆被诛,则是‘必斩赵谂’也。”   5.现存最早的朱墨二色套印本是至元六年(1340)中兴路资福寺刻《金刚 经注》。套印图画出现于明代,由于需要雕制许多小版(一版一色),依次套印, 有如豆丁堆叠,故时称“豆版”。活字是将整版文字化整为零,豆版是将整版颜 色化整为零,其法不同,其理则一,故统称“活版”。   6.认为印刷术由中入欧的说法大致有二:一谓十三、四世纪来中国的欧洲 人很多,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说他在威尼斯见过许多到过Cansay (“行在”,即 杭州)的人而当时杭州书坊林立,“杭刻”盛极一时,这些欧洲人当能见到印刷 术;一谓蒙古西征时随军匠人很多,行军作战中当有掉队被俘者为西人所役,乃 传其术。两说皆合情理,可惜证据不足。   7.介于汉字和西文字母之间的例子是朝鲜文字。公元十五世纪中叶高丽朝 颁布谚文字母,计有辅音19个,元音21个;写法是声母在左韵母在右,或者声母 在上韵母在下,每个音节拼合成一个方块形。由于每个韵母所含字母的数量不等, 在拼合成方块字时,字母就常常需要拉长或压扁。所以朝鲜文虽是字母文字,但 其活字种类数量远较西文为多。   8.我国古代也出现过将整行活字烧结为一块的做法。元王祯在其《农书》 后附“造活字印书法”记载:活字印版“为其不便,又有以泥为盔,界行内用薄 泥,将烧熟瓦字排之,再入窑内烧为一段,亦可为活字版印之”。但此法并不普 及,且由于汉字自身的特点,此法对于提高排字效率也并无助益。 (XYS2003090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