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科学性的比喻和比喻的科学性 德余 社会的经济改革给科学技术发展开辟了道路,科学技术的发展给语言带来了 新的影响。自然科学中涌现的新现象、新事物、新成果,不仅使语言革新了语言 语汇,而且丰富和发展了语言的修辞。 比喻是语言中运用得十分广泛的一种修辞方法,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对修辞 的这种影响,甚至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整个语言演变的历史而言)也能显现出来。 其中又尤以比喻为显著。请看下列比喻。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 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远古的森林由于地壳运动被埋在地下,长期隔绝空气,承受压力,形成木化石 ──煤。这里用“煤的形成”这一自然科学常识来比喻人类创造历史需要花费漫 长的时间,作出巨大的牺牲、付出极大的代价。) ……我们并且能将有的化无,例如什么“枕戈待旦”呀,“卧薪尝胆” 呀,“尽忠报国”呀,我们即刻会看成白纸,恰为还未定影照片,遇到了日光一 般。 鲁迅《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 (经显影还未定影的照片,一遇光,全变黑了,显影的内容全无。这是摄影暗房 技术常识,用来比喻嘲讽反动御用文人的卑鄙伎俩见不得阳光。) 如果人的目光也作光谱分析的话,此刻那里面流漏出的是气恼,谴责、 愤懑,或者说是一团炽热的火。 伍正平《第八颗是智齿》 (《人民日报》1981年8月28日) (“光谱分析”是物理学上的技术名称。物质都能反射或辐射特定的射线,这些 射线大多不是可见光,通过光谱仪摄下光谱,根据光谱成分就可以分析出该物质 含有哪些元素。这里用射线比作“目光”,把“光谱”比作心理状态。) (徐海经)头脑有着电子计算机运算起来很快,而且能把过时的储存加 以修改。 陆文夫《门铃》(《人民文学》84年10月 他精确如电脑地预见和掌握着自己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一措词 一声调…… 王蒙《高原的风》(《人民文学》85年第一期) (以上二例用到“电子计算机(电脑)”,“内存”等新技术词汇,计算机,是 仅有几十年历史的新事物。电子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存贮概念正被愈来愈多的人 所熟悉。) 人一旦无所事事,心灵开始空虚,天地也变得狭窄,于是人和人开始 碰撞,开始摩擦生电,而且人数愈多,惯性愈大! 陈祖芬《太阳从这里升起》 (这里用了“碰撞”、“摩擦生电”和“惯性”,都是中等文化程度的人所熟悉 的物理现象。) 这是个敏感的,蕴藏着危险的话题,弄不好象压缩空气,随时都有爆炸 的可能。 古华《贞女》(《花城》86年1期) (这里用“压缩空气”到达一定温度--燃点爆炸的气体知识。) 她一经了解到他原来是二十余万分之一(待业青年),便觉得他身上有着 自己非常需要呼吸到的负离子。 梁晓声《雪城》 (“负离子”技术的应用才十几年,商店已有“负离子”发生器出售,“负离子” 对人体健康的功效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 用自然科学技术上的新事物、新成果作喻体来刻画、插写和说明某事某物, 不仅能发挥比喻的基本功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简易 化,同时更具有新鲜性和创造性。我们权将这类用科学技术概念作喻体的比喻叫 做“科学性的比喻”。随着整个社会文化程度的提高,科技知识的普及,原来人 们陌生的自然科学知识、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掌握,其程度也越来越深。 正因为如此,在文学作品及其它作品中科学性的比喻层出不穷。这个语言上的信 息就象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根水银柱,敏感地反映着科学技术的进展和社会 物质文明的程度;而科学技术的进展又促进着语言的修辞的发展。 当然,就比例而言,科学性的比喻对其它类型的比喻来说比例不大。但可以 大胆地预想,若干年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程度都达到了 相当的水平,这个比例可能会发生倒转的。 新鲜的奇巧的有创造性的比喻除修辞功能外,还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科学性 的比喻又兼有美学性和知识性。如果喻体是你学习过经验过、弄懂了。掌握了的 自然科学概念和规律,你读到这类比喻时就会心领神会,勾通联想,引起共鸣, 美感油然而生。这种美感不是感官上的快适,而是对事理本质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一种知识性创造性融会的满足,具有强烈的知识性和时代性,是一种更高层次的 美感。你如果了解“光谱分析”是怎么回事,你对女医生(小说《第八颗是智齿》 主人公)此刻的心理状态就会多读得出一番滋味,多生出一层美感;你要是知道 “负离子”,对返城知青相遇时的亲切劲儿,感觉上再默契不过了。 新鲜性,创造性和知识性,就是科学性比喻的特点,但科学性的比喻必须注 意比喻的科学性。 第一,用作喻体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概念必须是准确的。否则,喻体本身不正, 就很难以刻画、描写和说明本体了。请看下例: 生活就象一支化学试管,里面盛着各种化学原素,一旦受到意外的摇 动,就会发生不寻常的有时甚至是很剧烈的化学作用,引起连琐反应。 梁晓声《沿江屯志话》(《北疆》84年3期) “原素”不知为何物?有“元素”,但“装在试管里”是概念上的错误。“摇动” 作为化学反应的条件是不科学的,即便“各种”物质装在试管里,能发生“不寻 常的有时甚至是很剧烈的化学作用”,也不是“摇动”能凑效的。相反,能发生 剧烈反应的几种物质恰好不必摇动;“连琐反应”是原子核反应的一种形式,不 在化学反应之列。囫囵的什么都往试管里一装,本来要让它清晰的“生活”顿时 变得扑朔迷离了。可见,使用科学性的比喻必须着重科学知识。尽管比喻是取本 质不同的又有某一相似的两事物相比,也不能就其“某一相似”而忽视比喻的科 学性。不尊重科学,总是不科学的。请看下例: 电压不足,一百度电灯还比不上四十度的电灯亮,象一只昏黄的独眼, 冷漠地瞪着她。 梁晓声《雪城》 灯泡的功率用“瓦”作单位,不是用“度”,度是电功的单位。尽管有些地方用 “支光”之类的词来表述灯泡的功率,但毕竟不科学。“电压不足,一百度电灯 还比不上比四十度的电灯亮”,这无论是常识还是理论都不容许的,除非将两只 灯泡串联起来接入电路;而照明电路的电器都是并联接入的。这个比喻本体欠科 学性,反映了作者物理知识的无知。 难得有个休息日,他就关上门,要我做模特儿,我常常想起第一次厚着脸 皮裸露一双奶子挑逗他的情景,横竖都摆不出理想的姿态,由他一遍一遍地调整, 象调整照相机的光圈。可我眼里焦点,始终是迷惘的。 萧马《纸铐》(《当代》85年5期) 在摄影技术里,光圈一般是由拍摄条件的明暗程度决定的,且制约着景深。但上 例中环境是室内,光的条件一般固定,景深也可确定,是用不着“一遍一遍地调 整”“光圈”,而应调节的是焦距,(后句“我眼睛里焦点”就不自圆)。这里 虽然是普通的摄影技术,也不应忽略其科学性。象本文所引鲁迅的“恰如未定影 技术的,不是深谙此技的人,哪能用得如此应手和准确! 第二,用作喻体的科技概念,必须是为大多数(至少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所 了解的,即必须注意读者对象。科学技术领域,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进展,新的突 破,微观到基本粒子,宏观到宇宙空间技术,新现象,新事物和反映这些新现象, 新事物的新概念,新理论层出不穷,而不是每一个新概念,新理论即刻就可以作 为喻体的,因为不通俗,不普及,不为人们所熟悉。又因为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知 识掌握的程度和深度不同,有些人只懂一点常识,有些人懂一般的知识,懂专门 知识的人毕竟是少数且受领域的局限。把那些艰深的、生疏的自然科学概念充作 比喻硬塞给尚不具备那些知识的读者,那就有点“对牛弹琴”了;不恭地说,是 卖弄。 第三,比喻的科学性还表现在用科学技术知识作喻体必须与本体在格调上保 持和谐。请看下例: 但她没有中途返回自己的办公室,反而又走错了一步──对检查出来的 工作中的错误,漏洞及一切她不满意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就象加速器里的 电子轰击原子一样。她本人就象一个带电的离子,强行射入别人的权力范围,改 变原来的物质结构和性能。 蒋子龙《阴错阳差》(《黄河》85年3期) 衣服被汗水沤出盐花来,象一块半导体电路板,五个扣子不全掉光了没功 夫缝。 (出处同上) “她”是小说主人公布天隽,一个研究微电子学并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的物理专 家。这里用的“加速器里的电子轰击原子”、一个“带电的离子(应以“高能的” 作限制为她因为凡离子都带电。──笔者)”、“一块半导体电路板”作喻体就 很适合一个微电子专家的格调,与人物的身份和所人事的行当形成和谐的统一 (但此例中“加速器里电子轰击原子有点信口开河)。又如: 车把式开卡车是个好把式,讲话都象发动机打不上火,电路不通,油路 也堵塞。 古华《贞女》(《花城》86年1期) 一个卡车司机不会讲话象自己开的卡车电路油路不通或不打火、顺手拈来,贴切 形象又和谐默契。而本文前面所引的《沿江屯志话》一例中“生活象一支化学试 管”,是作者写到屯里的一个没有文化的姑娘对家庭遭遇的不幸所发的一段议论、 那里的社会环境,那里的文化程度都与“化学反应”格格不入,读来涩口,大失 比喻那种默契成趣的美感。 总之,科学性的比喻是一个新的语言信息,尤其在经济改革时期,随着科学 技术的突飞猛进方兴未艾,我们应该给予一定的注意,探讨其规律,使其健康发 展,是每一个有“写”和“说”的人的需要。 原越来越多的人懂得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知识,更希望文学作品中出现更多 更好的科学性的比喻。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