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groups.yahoo.com/group/xys)◇◇ 一等奖为何连续空缺? □邹承鲁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上海《文汇报》2002年4月13日   这几年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体现在SCI论文数的逐年上 升。但是百余年来的科学落后,又限于国家财力,我们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毕竟有 限。再加上科研体制方面的问题,总体说来我国基础研究与世界先进国家还有很 大差距。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近年来连续空缺,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本文试 图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突破源于积累   突破性进展常常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工作积累的结 果。   外来者,即使急起紧跟,也已经落后了一个位相,常常只能拾取一些残羹剩 饭而已。   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常是波浪式前进的,在一段平稳发展的时期之后,常常会 出现一件重大突破性贡献,将相关领域带入一个飞速发展时期。由于这一突破性 进展给这一领域所带来的机遇,往往会引起大量工作者涌入,从事类似工作,取 得大量工作成果。因此,这一突破就发展成为某一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热点。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突破性进展常常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经过长期艰苦 努力、工作积累的结果。不用说佩鲁兹和肯特鲁关于蛋白质晶体结构分析的工作 是经过长期努力,才开花结果的,就是沃森和克里克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重大 突破,看似突然,实际上,如果没有剑桥大学关于X-射线衍射的几十年的长期 积累,和威尔金森等人关于DNA衍射数据的收集和积累,这一突破也不可能从天 而降。   我们都读过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和牛顿在苹果树下的故事, 即使这些故事是真的,现代科学也已经不是阿基米德和牛顿时代的科学了,不是 靠灵机一动就能取得重大突破的时代了。现代科学的每一个重大进展都需要长期 辛勤工作的积累,有时是个人工作的积累,有时甚至是一个研究集体几代人长期 工作的积累。   一件重大突破性贡献发表之后,引起大量有关领域工作者的密切关注,并涌 入这一领域工作,造成一哄而起的局面,这在国际上也是常有的事。当然我们应 该看到,一些热点领域对于科学长远发展有其内在的重要性。因此,对于一个国 家的科学发展而言,从全面布局考虑,安排适当力量去追踪热点也是必要的。   但是,我们又必须认识到,在一件突破性贡献发表之后,一些较为重要的后 续性工作,往往产生于同一研究集体或与之有密切关系的研究集体中,有的早已 进行酝酿,有的已经开始积极进行工作,有的甚至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并且在一 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就会陆续发表。外来者,即使急起紧跟,也已经落后了一个位 相,常常只能拾取一些残羹剩饭而已。   热点的形成既有其必然性,反映了某一领域在某一时期发展的必然趋势,但 也有其偶然性,何时发生,在何处发生,由何人完成,都有一定的偶然性。总体 说来,突破只能发生在有充分准备的研究集体或个人中间。   因此,我们强调工作积累和发扬优势的重要性。一个研究集体或个人,都需 要在研究上有所积累,形成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优势。在时机成熟时,这一优势 才有可能转化成为重大突破。   质和量的关系   我国近年来SCI论文数逐年明显上升,但反映我国科学成果被国际承认的论 文被引用数,以及高水平论文数的上升却相对缓慢。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科学发展 的一个隐忧。   前一时期,各单位片面强调SCI论文总数,而对高水平论文重视不够,也许 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片面强调SCI论文总数也同时引起一些负面的影响。 例如一稿两投甚至多投,将一个完整工作拆分成几篇论文发表以片面追求数量等。   但是我认为,为发展我国的基础研究,使我国科学尽快与国际接轨,在前一 时期强调SCI论文总数并没有什么错误,这是当时形势的需要。当前尽管有人反 对,但在SCI发表论文,使我国科学尽快与国际接轨,已经为广大科学工作者所 接受。   现在应该是提出新的要求,即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取得高水平 成果,发表更多高水平论文,受到国际上广泛的注意和引用,把我国科学推向更 高水平的时候了。   英国的桑格,一生发表论文不多,但因蛋白质和核酸序列测定方面的工作, 两次荣获诺贝尔奖;而有的科学家一生发表论文2000余篇,但在科学史上却没有 留下什么痕迹。我国遴选院士,国外一些著名大学遴选教授,都对论文数量没有 要求,而只要求候选人提供10篇左右代表性著作。这都是为了强调质重于量,同 时这也是1999年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在封面上所用的醒目的中文。这一切难道 不值得我们在遴选人才时作为参考吗?   高水平的工作不会从天而降,而是出自工作积累。只有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观 察事物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注意不断提高水平,才能在大量一般工作的 长期积累中,不断总结、不断注意发展和完善新的学术思想,才能逐渐发展成为 高水平的工作。   积累从何而来   没有自己原始性的创新学术思想,不仅进行自由探索寸步难行,即使进入热 点领域,也只能永远模仿或重复前人成果。为前人成果锦上添花,是不可能取得 我国自己的原始性重大突破的。   以认识自然为目标的基础研究和以改造自然为目标的应用研究或应用基础研 究有所不同。前者由于探索性强,结果一般难以事先预见,因此除可以明确总体 研究方向外,常常难以事先设定具体的研究目标。自然科学史中众多重大突破都 是自由探索的结果。从物理学上牛顿力学的建立、电的发现和电学基本定律的建 立;化学上从新元素的陆续发现到门捷列夫周期律的建立;生物学上细胞的发现、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建立等,以及现代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基因克隆等,都是 自由探索的结果,这些都已经在实际应用上产生了人所周知的巨大影响。   现代科学强调集体研究,绝大多数诺贝尔科学奖得主都是由于在基础研究领 域中的自由探索而获奖的。在20世纪一百项重大科技事件中名列前茅的像青霉素、 半导体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曾分别获得1945年、1956年和1962年诺贝尔奖, 这些也都是少数科学家自由探索的结果。而它们在实际应用上的巨大影响已经深 入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近年来获诺贝尔奖的基础研究成果,如超导现象 和新超导体的发现、胆固醇代谢调节、癌基因的发现等,不仅仍然是少数科学家 自由探索的结果,也必将在21世纪对人类文明产生巨大影响。   联想到在我国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现在已经逐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 取代,其结果是我国经济的腾飞和空前繁荣。在科学上,也应该吸取计划经济为 市场经济所取代的经验,在设定明确目标计划项目研究之外,逐渐增加对自由探 索的投入,以期大大加快科学发展步伐,推进我国科学的腾飞和空前繁荣。   当前在我国科学界流行的追赶国际科学发展热点,体现在对设定项目的高强 度支持,这对我国科学努力追踪和赶上世界发展潮流无疑是必要的。但同时也必 须看到,设定项目的多数已经是全世界科学家辛勤工作了多年,有的项目年发表 论文数已达数万篇,超过我国每年发表SCI论文的总数。能否打一个比方:我国 的大庆油田已经开发了三十多年,在大庆地区再发现新的大型油田的可能性大概 是微乎其微了。我国现在以大部分的投入集中在世界科学发展的热点,是否有点 像投资在大庆地区去寻找新的大型油田?   当然,这决不是说我们不应该进入热点领域。热点领域的研究往往对科学发 展有重要作用。我只是想强调在热点领域内取得突破的艰巨性,同时也要看到自 然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因此既要重视热点领域,强调有所为有所不 为,又要鼓励和支持在那些目前虽然还不是热点,却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基础研究 领域中去进行自由探索,有所储备、有所积累。关键在于有自己创新的学术思想, 这样才能在根本上有所创新和取得重大突破。没有自己原始性的创新学术思想, 不仅进行自由探索寸步难行,即使进入热点领域,也只能永远模仿或重复前人成 果。为前人成果锦上添花,是不可能取得我国自己的原始性重大突破的。   如何加强我国基础研究   党中央提出以“科教兴国”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创 新体系的建设。这正是我国科学发展最关键的时刻,也是科研体制转变的重要机 遇。   我建议:除进行必要的项目计划研究外,必须根据投入产出比,大力加强对 那些为国际科学界承认的有贡献的科学家或工作集体的支持,减轻他们的负担, 使他们可以把精力集中在科学研究上。除计划项目外,也鼓励自由探索,特别是 鼓励那些不断取得国际公认的高水平成果的工作集体,给予必要的资助,使他们 有可能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作出优异成绩,取得重大突破,以推动我国科学迅 速走向世界,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附: 历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公开部分) 获奖项目名称 第一完成人 获奖年份 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 华罗庚 1956 示性类及示嵌类的研究 吴文俊 1956 工程控制论 钱学森 1956 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研究 钮经义 1982 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 李四光 1982 配位场理论研究 唐敖庆 1982 哥德巴赫猜想研究 陈景润 1982 反西格马负超子的发现 王淦昌 1982 中国地质图类及亚洲地质图 王晓青 1982 《中国科学技术史》 李约瑟 1982 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 梁思成 1987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及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 王文采 1987 五次对称性及Ti-Ni准晶相的发现与研究 郭可信 1987 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 涂光炽 1987 关于不相交STEINER三元系大集的研究 陆家羲 1987 东亚大气环流 叶笃正 1987 微分动力系统稳定性研究 廖山涛 1987 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 刘东生 1987 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 王德宝 1987 分子轨道图形理论方法及其应用 唐敖庆 1987 蛋白质功能基团的修饰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 邹承鲁 1987 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 赵忠贤 1989 基于时序逻辑的软件工程环境的理论与设计 唐稚松 1989 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工程 秦仁昌 1993 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 冯 康 199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groups.yahoo.com/group/x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