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关于“解读剑桥” 方渡飞 读了陈述彭院士的“解读剑桥——从校园到诺贝尔奖”, 有一点感触。本人于 1995和1996年暑期在剑桥大学做Visiting Fellow, 深感英国的(也许只是牛津和 剑桥)大学体制不同。我是在Cavendish Laboratory工作但属於Fitzwilliam College,教员(Fellows)和学生们行政上是由学院(College)管理,而学术上则 属於各自专业系别。比方说,在物理系的Cavendish Lab有来自Kings, Queens, Trinity等学院的教员或研究人员,而平时到食堂就晚餐时(特别是星期六晚餐, 须着黑袍),大家都到各自的学院去,各种不同专业教员们围坐在High Table旁 (坐的席位比学生的要高一些,以示地位)边吃边谈,谈论的话题可想而之是海阔 天空。学院负责食堂,学生宿舍,房产,拉校友赞助,基金及投资管理,当然门 票也是一大收入。特别是到了夏天,有大量的欧洲大陆上的青年学生前来访问/ 旅游。我曾感叹过,夏日的剑桥街道上能听到更多的“外语”。 剑桥的教职员到各个学院去是不要门票的,只要出示一下有效工作证即可。不仅 如此,他们还可以带visitors一起去。我估计陈述彭院士是有人陪同所以才没有 收门票。记得1996年复旦大学的孙鑫先生在意大利讲课,暑期到剑桥来游玩,我 们在一条窄小的巷子里不期相遇。高兴之余孙先生抱怨说“不收门票的地方都没 什么看头”。其后我陪他一起参观了Cavendish Lab, Institute of Applied Mathematics (牛顿,狄拉克和霍金曾任教授的研究所), Trinity College (培 根曾经所在的学院), Kings College. 孙先生还很高兴地在近代物理学的鼻祖们 的像前留影纪念。 剑桥给我个人的感受是,做研究要凭兴趣,没有柴米油盐一类的“后顾之忧”, 且不一定是被名利所驱动(可能会是为出名,但肯定不是为了利)。20世纪上半叶 之前,牛津和剑桥的“科研人员”主体实际上都是些金钱和时间都很富有的贵族。 他们通常是很悠闲的但又很专注地研究和思考困扰他们的问题。有了一些小的进 展和发现也会及时地在上,下午各一次的Tea Time时向他人炫耀或是“吹风”。 当然也有交流和商讨的成份。有些东西看上去是钻牛角尖,但一旦有突破和发现, 这些问题往往都是最基础的。下面我仅列出自然科学的几例: 汤姆逊 -- 发现电子,他的儿子小汤姆逊--发现电子自旋---- 现代化学的基础 卢瑟符 -- 发现原子核 -- 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开创,现代天文物理学的最基 础的一部份 布拉格 -- 发现晶体衍射规律 -- 固体物理,材料科学的基础 J. D. WATSON and F. H. C. CRICK 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 -- 现代生命科学的 基础(之一?,本人不太懂这一“博大精深”的学科)。 这几位大师都是在Cavendish Lab工作过的。  仅写这些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XYS2003010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