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   中国大陆人才制造业还会走多远?   胡途   一、难听也听听   日本右翼分子、国际经济学家长谷川庆太郎在日本《呼声》月刊5月号上发 表题为《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的文章,宣扬中国经济对日本经济的依赖性。   下面引用一些长谷川庆太郎话:   “用好不容易引进来的技术如不提高到更高的水平的话,技术就会陈旧烂掉, 成为没用的外壳。日本在不断继续努力研究技术开发来防止技术的陈旧腐烂,而 中国必须永远不断的依靠吸引新的外资企业来投资而获得外资带来的新技术。”   “实际上,如不全面依靠日本钢铁工业的力量,中国的汽车工业就无法行走, 不可能进行生产而全面瘫痪。生产汽车用钢板中,日本制造的钢板其性能品质是 世界最高的,不使用日本制的钢板的汽车制造企业就不可能在世界市场上进行竞 争而得以生存发展。”   “中国在2003年这一年里生产了430万辆汽车,所使用的汽车(外装)用钢 板全部是由日本生产的。不使用日本生产的汽车用钢板,就不能生产出外形复杂 的车身,也形成不了大量生产的体制。用压力冲压机打穿冲制成外形复杂的车身 时,日本造汽车用钢板既没有裂缝也不起皱纹。可是,使用中国造汽车用钢板的 话,用同样的压力冲压机打穿冲制时,表面凹凸不平,必须加以修整,不能形成 量产体制。   归根结底,中国的汽车制造公司,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商如不从日本把汽车用 钢板,生产汽车零部件的机床买到手的话,就生产不出来所必需的具有高性能高 精度的零部件和车体。如不具备上述资财,中国制造的汽车别说打入外国市场, 就连在本国市场也绝对买不出去一辆车。”   “中国造的生产汽车零部件的机床也是日本造的仿造品,价格上虽只有日本 造的四分之一,但只不过用了300小时后,就报废了。理所当然日本造的机床在 中国非常抢手,也就理解车床的买卖市场为什么呈现出的这么繁荣的现象。现在 真是到了没有日本的机床,中国的汽车产业将寸步难行的地步。”   ……   “中国今后的经济还会持续其高度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中国对日本 的依赖只会越来越加强,而不会越来越削弱。这就意味着日本越来越有能力把中 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2005年08月02日18:23 来源:搜狐汽车 )   如果你是“院士”、“百千万人才工程”、“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 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等等人才,又花费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对上述言论 有何感想?   二、看不懂的科技界数字变化   短短20多年,中国大陆从产品匮乏,走向了很多产品过剩!   科技界如何?   2003年,我国的院士总人数突破1300人!   1982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基金局,基金局时代,每年经费只有3000万元。   1986年,国家批准成立国务院直属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NSFC), 1986年经费8000万元。   自1998年起,中国政府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的项目管理 中废除单位制,全面推行课题制,给予课题负责人自主权,采用公开招标、同行 评议等做法。   1991年-1998年,中国研发经费从150.8亿元增至551.1亿元。   1999年突破10亿元,2000年15亿元。每个项目的平均资助力度也从初创时的 3万~5万元发展到大于20万元。   2001年中国R&D经费投入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三!   2003 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总支出为 1539.6 亿元,比上年 实际增长 17.2% 。   2004年,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84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 19.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5%,为历史最高水平。   就个人而言,有的人才在“十五期间”,科研总经费达到数千万元,其数目 不可谓少!   可是:   1998年,中国的科技竞争力排名世界第13位,1999年大幅下降12位后,2003 年,中国的科技竞争力在51个国家中排名第32位。   中国科技三大奖之一的国家技术发明奖已连续多年空缺,国家自然科学奖也 多年空缺。   中国大陆产家的专利费烦恼不断!2002年1月9日,中国广东出口到欧盟的 3864台DVD被扣在英国海关。自此,一个又一个中国产业部门被专利费纠纷缠上: 从DVD到数码相机,从电池到手机。直到加拿大开始向中国彩电企业收取“童锁” 的专利费。飞利浦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02~2004年的3年中,中国的DVD企业必 须向3C和6C联盟支付15.6亿美元的专利费用。   人们早一点看到的“当代毕升”王选的激光照排技术,原为“748工程”, 意即1974年8月立项的项目。20世纪70年代末,其技术已经开发成功。   中国人民几乎皆知的最激动人心的科研成果—杂交水稻,是袁隆平于20世纪 60年代开始,70年代成功,并大力推广的成果!   “神五”,上天,其技术已于20世纪70年代就已具有。   1964年,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年,氢弹试爆成功,1970年,卫星上天。   我国有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一般项目在14~20年间,产生成果!   如果投入到产出需要时间,那么,1986年起始的“863计划”,早该出成果 了!   除了国防项目保密外,我们看到了什么像样的科研成果?   三、科研经费用来培养什么人才?   2003年,我国大陆50岁(含50岁)以下年龄段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者12位, 其中两位为香港人士。   看不懂:   院士是科技人才?还是全才或帅才?   看起来是培养管理人才!   难道不是吗?   张杰院士:   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学术交流委员会主任,国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联 合会(IUPAP)专业委员会委员,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高功率激光理 事会理事,亚太物理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国家863高技术激光聚变主题专家组 成员等职。   2004年,新年伊始,张院士成为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局长张杰院士。   李灿院士:   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 验室主任和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当选为第十三届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 会主任,任期四年(2005年-2008年);   任国内"中国科学"、"化学进展"和"催化学报"等9种刊物编委、兰州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8所大学兼职教授。   杨玉良院士:   1999年5月起任复旦大学副校长至今。并兼任上海新材料研究中心副主任、 上海高分子材料开发研究中心主任等职。   担任《化学学报》等五份学术杂志的编委。   侯建国院士:   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理化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结构分析重点 实验室主任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担任三个国际刊物的编委和一系列国际 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   洪茂椿院士:   现任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光电子材 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主任。   担任福建省科技发展规划专家顾问组成员[ 2004年5月23日]   张亚平院士:   现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云南大学教 授,还担任着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兽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 多样性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专家,同时是《科学通 报》、《自然科学进展》等刊物的编委。兼任云南大学分子遗传学实验室主任 (2002~目前),特聘教授。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所所长(2005?);   张亚平院士光荣当选为全国青联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2005年7月 25日)   昆明人才协会会长(2005年4月7日《昆明日报》)   朱日祥院士:   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地球物理 学 会秘书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受聘山西大学兼职教授。   卢柯院士:   2001年,被中科院任命为金属研究所所长。   现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辽宁省政协常委。   先后被选聘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委员(唯一的中国委员)、国际《亚稳及 纳米材料杂志》、《国际非平衡过程杂志》和《德国金属学报》等学术刊物国际 编委兼任国内五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和德国马普学会金属研究所、美国威斯康星大 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法国特瓦鲁技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教授,   1995年至2001年历任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任。 2001年至今历任沈阳材料科学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   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当选全国青联第十届委员会副主席(2005.7)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院长(2004年12月21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系主任。   杨 卫 院士:   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还先后被聘 为法国Grenoble大学、美国Brown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美 国伊利诺伊大学客座教授和研究员。   现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担任中国力学学会 副理事长,力学学报和Acta Mechanica Sinica主编。任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数理学部咨询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奖委员,数学力学组副 组长。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全委会委员,兼任微纳米力学工作 委员会主席。2003年10月当选亚太断裂学会主席。   现任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   魏于全院士:   四川大学副校长,也见新语丝胡途已发表的文章。   三、年轻院士们的共同点   1、都升了官。最小的也从研究室主任升到副所长!   2、兼职多了!既有学术方面的,又有管理方面的!   3、选为院士前,大小都是个官!所以,是否基本上可以说,成才之路是: 仕而优则学,仕学孪生仔!一旦成院士,经费、文章、名誉、地位要有全有!必 定成为全才或帅才!   4、天才有共同的路,有共同的仕兼学的光明前景!   四、中国科研水平提高的路在何方?   天才或帅才在中国还将不断产生,可是,那是中国科研水平提高的阳光大道? 还是死胡同?   苍天啊!   难道中国大陆培养的是(府)院(的)仕?   中国科研水平提高的路在何方? (XYS2005080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