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中国在60年代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研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真正原因   陈江 (Jiang “John” Chen)   美国佐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细胞生物学系(Department of Cellular Biology) 博士后   最近几天是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的颁奖日,中国籍科学家再次与诺奖无缘。 在不少网站上都提到了中国人曾数次与诺奖“擦肩而过”的事例,但其中最让国 人遗憾的还是60年代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究成果。对于没有拿到诺奖的原因, 在众多说法中颇有影响力的是:每次诺奖最多只能授予3人,但中国一下子报了 10几个,平衡了半天至少也得上4人,所以就没有得上奖。于是多少年来国人对 此“痛心疾首”。但是,这项工作真的有资格拿到诺贝尔生理奖或者化学奖吗? 答案当然是“否”。其实,对于不可能拿到诺奖这件事情,北大化学系的张滂院 士以前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过,但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现在我借舟子的网站, 把中国在60年代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研究没有拿到诺贝尔奖这件事情的真实原因 再总结一下,供大家参考:   其一,从有机合成的角度上来讲,牛胰岛素是一种由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 多肽。在中国化学家把它人工合成出来之前,美籍化学家Vincent du Vigneaud 已经在世界上第一个合成出了一种由8个残基组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 催产素。正是由于这项成果,Vincent du Vigneaud获得了1955年的诺贝尔化学 奖。在诺贝尔奖的主页(www.nobelprize.org)上也明确指出了他得奖的原因是 “for his work on biochemically important sulphur compounds, especially for the first synthesis of a polypeptide hormone”。与 Vincent du Vigneaud相比,中国科学家在合成牛胰岛素的方法上并没有本质上 的突破和创新,所以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的工作是不可能被授予诺贝尔奖 的!反之,美国化学家Robert Bruce Merrifield由于发明了多肽的固相合成方 法,这在方法学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所以他获得了198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诺 奖主页上也指明其获奖原因是“for his development of methodology for chemical synthesis on a solid matrix”。由此可见:诺奖最看重的是方法本 质上的突破和创新。   其二,从生理学的角度上来讲,牛胰岛素也不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 活性的多肽或者蛋白。在它之前,介于牛胰岛素和催产素分子量大小之间的其它 多肽也已被合成出来;在它之后,分子量更大的多肽也陆续被人工合成出来了。 最小的多肽催产素已被授予了诺奖,“最大”的纪录还在被不断地刷新,所以居 中的“前纪录”—牛胰岛素也就不可能得到诺奖了。否则,在物理领域里,每一 次人工合成新的元素岂不都要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了?!   其实中国真正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还是要属赵忠尧在20年代末所做的关于 发现正电子的研究。关于这件事情,已经有不少人评述过了,我在此也就不多说什 么了。   归根结底,除了极个别的误评之外,被授予诺贝尔奖的还是那些在方法上有 本质性的突破和创新,并且能够在重大领域里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 (XYS20081012)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