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就科普工作的一点补充   作者:克己明德   上一篇关于科普工作的一些建议,我主要的观点是科普工作者应该把科普工 作的重点放在科学知识的普及之上,不应该把精力投放到玄而又玄且充满语义歧 义的“科学精神”的普及上,这是我看了《论科学精神》之后的心得体会。在阅 读该书之前,我是认为应该普及科学精神的,并且应该作为科普工作的重点来抓。 可是在阅读完这本书里的几个“哲学家”的发言,我感到很震惊,可以说真是感 到恐惧,这恐惧瞬间扫清了我对科学家们关于科普工作中科学精神的角色的看法 的认同感。本来很明白很简单的科学精神,竟然有这么多的“奇玄奥妙”,能有 这么多的胡说八道。如果科普工作者跟这些人谈论科普,无异于自找麻烦,而且 我认为胜算是没有的。对于主观方面问题的讨论,胡说八道向来是占据上风的。   对于小医生家属所说的“科普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向青少年进行科 普”,这个我赞同。然而我以为,学校的科学教育失败的一个根本在于“科学知 识的学习与应用完全脱节”,而不在于“科学精神”的缺乏。国外,青少年在研 究机构(或者是相关商业化机构)的帮助下,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各种原材料来进 行简单的无危险的实验。上学期间,我在学校的图书馆看到过一种好像是关于化 学教育方面的英文杂志,里面就提到了这种科普方法,而且效果还不错。我以为, 科学精神是探索科学知识过程中的一种附属产物,从来就不可能离开科学知识的 学习和探索而独立存在。费曼在《别闹了,费曼先生》一书中曾认为科学精神的 领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结果,是在科学研究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态度,这个我很赞 同,也是我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关系的看法的最初来源。所以要想让学习中 的青少年具备科学精神,关键在于教授给他们知识,并指导他们利用这知识来辨 别是非,学会独立思考。至于那些钻研什么难题之类的民科,我以为不是缺乏科 学精神,而是心理上出了一些问题,不愿意接受科学知识。对这些人来讲,最重 要的是给予心理辅导让他们能接受科学知识。   科学家之间进行研究方法、研究态度的交流,或者是教授给自己的学生研究 中的“科学精神”,这是有利于正确研究态度的建立和传播的。就如那次讨论会 上,科学家们就科学精神的发言,就是这样。但我以为这对科普工作的开展没有 指导意义。   关于《时间简史》是否一本优秀的科普著作,恐怕会有各种看法,由于知识 背景不一样,阅读的体验也是不一样的,这也是说来说去都不会有结果的一种事 情。但是它的销量确实是科普著作发行史上的一项光辉成就,而且这种成就对于 我们如何强化科普工作的实际效果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这也是我引用它的一个 原因。   还有一点关于科普著作的建议,那就是有时候绕个圈子开展科普工作比直抒 胸意在效果上要好一些。那些伪科普著作能欺骗公众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往往会避 开要害通过绕弯子兜圈子让公众去接受那些歪门邪说。方舟子先生的《批评中医》 对于本来心里就认清中医面孔的读者来说确实具有吸引力,但是对被“爱国感情” 冲昏了头脑但仍然可以接受事实的读者来说就不那么有吸引力了,甚至他们光看 书名就有抵触情绪,这些人甚至不看内容光是因为听说了书名就谩骂作者。这种 直指痛处的表述有很强的震撼力,对于打击那些为牟私利而支持中医的人有不错 的效果,但是会失去潜在的一批读者,尤其是那些只在感情上支持中医的潜在读 者。科普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怎么让普通公众愿意去阅读科普 书籍、接受科学知识实在是一件很难办但又很重要的事情。我们需要那种正气凛 然的当头棒喝也需要那种娓娓道来的耐心讲解。科普的方法必须多样化才能最大 范围的吸引公众,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   我看了《批评中医》以后,觉得如果把书名换成《认识中医》或其他的什么, 再加上一些“花里胡哨”的宣传,或许会多吸引一些人来阅读。最后这个歪招纯 属一时愚言,不值一批,有反对的网友,也不要理会了吧! (XYS2008032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