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普及科学精神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科学精神 杨树森   本人是文科教师,虽然自己的自然科学知识的积淀不足以承担科普的重任, 但是对科普的话题非常关注。   本人同意“普及科学精神比普及科学知识更重要”的观点,而不同意在科普 作品中和科普教育课堂上用过多的文字或时间来直接阐述科学精神。因为科学精 神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东西,对科学知识有限的青少年和普通公众过多地谈论抽象 的科学精神,效果不会太好,说不定还会造成“倒胃口”的不良后果,就像时下 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往往被搞成了“道德说教”一样。   但是,对于有志于为科普做一点事的人来说(专业的科普作家,自然学科的 教师,有意于在孩子、家人、朋友中搞点业余科普的公民等等),搞清楚“什么 是科学精神”是至关重要的。道理非常简单:你要培养别人的“XX精神”,你自 己首先要明确什么是“XX精神”,否则可能是适得其反。目前在人文精神的培养 方面,就存在一种奇怪现象:许多高调进行人文教育的人,其实自己并没有搞清 楚什么是人文精神,结果将一些反人文的东西(例如“敬畏祖宗神灵”宗教理念、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纳粹思想等)当作人文精神向青少年灌输。如果科普者 自己不搞清楚什么是科学精神,会不会也出现把一些非科学甚至反科学的东西当 作科学精神来普及的现象呢?我很担心。   关于“什么是科学精神”,《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序言的第二部分做了很 好的阐述,这是到目前为止我所看到的最简洁明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兹节录如下:   【究竟什么是科学精神呢?说得最多的是探索精神。……科学精神的另一个 方面:怀疑。怀疑意味着科学绝不相信权威……我们必须为科学精神增添新的内 涵:实证和理性。   【实证并不是说有证据就可以了,而是要求有确凿的证据。被科学研究所接 受的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必须是符合严格控制的 条件的,例如有对照和采取双盲原则(研究者和被研究对象互相不知情);必须 是可重复、可独立验证的;还必须符合概率统计规律。只有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 用严密的方法,重复、独立得到的观察和实验结果,才能算是确凿的证据。控制 条件、重复性、独立性和概率统计,这些是实证的特征,是伪科学的死敌。   【实证离不开理性,也就说,用严密的逻辑对证据进行分析和推导,在各种 可能的解释中选择最合理、最可能的一种。在缺乏证据时,也能够排除那些不合 理、不可能的解释。探索、怀疑、实证、理性,是科学精神不可分割的四个方面……   【因此,科学研究必须抱着怀疑的态度,以证据为基础,以逻辑为工具,不 轻信任何新奇的说法,不轻易接受任何大胆的结论,对越是耸人听闻的主张,越 要追问一声:证据何在?是否合乎逻辑?】   (如果你没有《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这本书,又想看序言的全文,可上网 搜索,下面提供一个网址:http://gvliu.blog.hexun.com/12167727_d.html)      方先生将科学精神概括为“探索、怀疑、实证、理性”八个字,我自己之所 以对此非常欣赏和高度赞同,是因为此前此后我自己曾经长期思考过这个问题。 在拙著《普通逻辑学》(2001年10月初版)的绪论部分,我曾列举了学习逻辑 学的两大意义:   1、掌握逻辑工具,提高综合能力;   2、树立逻辑观念,培养科学精神。   下面是第2点的具体阐述(原文的全文)   普通逻辑又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在掌握逻辑工具、进行逻辑训练的过程中, 人们的逻辑观念也能逐步增强。由于任何科学都是在应用逻辑,因此,逻辑观念 乃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谓逻辑观念,是指自觉应用逻辑工具探索真理、维护真理、传播真理的观 念。逻辑观念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独立思考、敢于怀疑的观念。科学要求人们独立思考,而迷信则希望 人们盲从。这是因为科学是不怕怀疑、不怕批评的,而迷信则经不住人们的怀疑 和推敲。科学总是在对旧观念的大胆怀疑、不断否定过程中发展的。如果伽利略 不对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定律”大胆怀疑,就不会有比萨斜塔上的实验,人 们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就会停留在错误水平上;如果邓小平同志不对“社会主 义经济必须是计划经济”这一在当时是“绝对权威”的观点大胆怀疑,也就没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出现。十年动乱中,一些人在盲从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按 照某些错误理论干了许多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事;今天,某些反科学的歪理邪说 之所以能迷惑许多人,跟这些人缺少逻辑训练,没有树立独立思考、敢于怀疑的 观念是分不开的。逻辑学要求任何主张必须提供充足理由,应用这个原理,我们 对任何理论和观点,不管它是某某大师提出的,还是某某权威人士提出的,都应 该问一下:这种观点有充足理由吗?能经得住实践检验吗? ——【怀疑】   第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观念。科学要发展,社会要前进,人们对自然 和社会的认识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远存在有待探索 的领域,而要认识它们的规律以便适应它、利用它,并进而改造客观世界,就要 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创新精神不仅仅是能力问题,也是一个观念问题,而创新 能力和创新观念的核心乃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离不开各种逻辑推理和假说、论 证等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在学习普通逻辑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逐步形成创新思 维的习惯。 ——【探索】   第三,思维和语言表达要有严密性的观念。思维过程和表达思想的语言要有 严密性,这是逻辑学的基本要求。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严密性主要体现在思想的 同一性、不矛盾性、明确性以及推理过程要合乎逻辑规则和要求等方面。然而, 在今天的传媒和其他出版物上,甚至于某些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中,缺乏逻辑 严密性的现象并不罕见。例如,一家大报在评述报刊编辑队伍状况时写道:“报 刊编辑力量的现状……主要问题之一,是真正合格的编辑数量少且素质差。”“真 正合格”的编辑怎么会“素质差”?典型的自相矛盾。类似的逻辑错误常常出现 于各种场合,显然与有关人员逻辑观念淡薄有关。通过系统的逻辑知识的学习, 就能培养起思维及其语言表达要有严密性的逻辑观念。 ——【理性-1】   第四,提出任何主张都要有论证性的观念。我们知道,在科学研究中提出新 的学术观点要经过严密的论证,写成有说服力的学术论文或论著,才能被学术界 和社会接受。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也要对一些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民主 和法制比较健全的社会条件下,将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如果一个思 想是作为正式主张提出来的,是希望他人接受的,那就必须有充足的理由,这就 是思想的论证性。为什么思想要有论证性?什么样的思想才算具备论证性?为什 么仅仅列举实例不能使普遍性判断得到证明?怎样才能使思想具有论证性?这些 问题都只有通过逻辑知识的系统学习才能解决。 ——【理性-2】   我所列举的“逻辑观念”四项内容中,第一点对应于“怀疑”,第二点对应 于“探索”,第三点、第四点对应于“理性”。由于我认为逻辑观念仅仅是科学 精神的一个方面,而《普通逻辑学》读者主要是文科大学生,加上我当时对“实 证”也没有形成明晰的认识,所以这里没有谈到“实证”。在2006年出版的《逻 辑修养与科研能力》一书中,我对此有以下一些说明:   【英国思想家林得伍德说“科学,其思维方式是实证”……我的理解,这里的 “科学”是狭义的,专指自然科学;……而“实证”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取得充足 的数据来得出科学定律。】(该书5~6页)   【权威的观点就是正确的吗?就不能怀疑吗?在科学研究上,不存在不容怀 疑的权威。科学只尊重事实,尊重逻辑,而不会盲目地服从权威,道理非常简单:权 威也会犯错误……挑战权威不是狂妄自傲,不是盲目怀疑,而是建立在牢固的逻辑 观念和透彻的逻辑分析基础之上。】(该书35页)   【科学研究有两条最基本的原则:第一是材料本身要真实。在自然科学研究 中,原始的实验、观察材料要真实;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原始的社会调查材料要真 实;在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研究中,依据的文本材料要真实。第二是从材料得出结论 的思维过程要合乎逻辑。例如,有人根据个别真实的的事例(例如马家爵杀人案) 得出“当代大学生是垮掉的一代”的惊人结论,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不 合乎逻辑的尤其是自相矛盾的东西一定是错误的,而没有提供充足理由的任何观 点都是可疑的。】(该书126页)   由于受学科的限制,拙著所说的“科研能力”主要指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 研究,与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差别也许很大,但是我说的“科学只尊重事实,尊重 逻辑, 而不会盲目地服从权威”,与方先生所说的“以证据为基础,以逻辑为工具 ……要追问 ‘证据何在?是否合乎逻辑?’”竟然是高度一致的,这也说明自然科 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研究者都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   (《普通逻辑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2005年第3版)   (《逻辑修养与科研能力》,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XYS2008040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