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关于所谓科普原则问题讨论的讨论   柯南   读了Alethes的《关于科普原则问题的探讨》,很难弄清这篇文章到底要表 达什么,通篇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此文的中心思想似乎是第一段末尾的“最欠缺的是对人、人文科学以及科学 的社会性质的了解,所以才导致中国科普工作的滞后”。说实话,现在我一听到 “人文关怀”这个词,就想起了央视内部搞笑剧里白岩松斯基(白岩松)的一句 台词:“是否缺乏终极关怀?”   “人文”、“终极”和“关怀”现在都是汉语里的热词,也是大词。但是在 这些词之后又什么具体含义呢?很多时候,连说话者本身也不知道。在某种程度 上,Alethes的文章也为这种现象提供了一个例子。   尽管此文表达不清,还是可以大致概括出几个要点:1)要用正统、本土宗 教对抗邪教和外来宗教;2)提高科学素养无助于消除迷信;3)对抗宗教要靠心 理学而不是科学;4)所谓的科学“界限”。这分别对应此文的3、4、5和6段。 第7段说法比较隐晦,似乎是说科普界要“善待”迷信。(以上是我对此文的解 读,并不保证100%正确,也不排除此文作者写作时心不对口或者口不对心的可 能。)   首先看1)。美国、日本也有正统、本土的宗教,然而这些国家的邪教其实 也是泛滥成灾。很难说正统宗教挖了邪教的多少墙角。法o功的情况比较复杂。 如果说正教挖邪教的墙角,那么法o功恰恰有披上正教外衣(佛教)的举动。其 次,法o功的兴起正好赶上了所谓“人体科学”伪科学的兴盛时期,伪科学的泛 滥对法o功起了推动作用。从根本上,作者提出的让正教挖邪教的墙角,无异于 用鸦片代替冰毒。   对于2),显然,社会的巨变所带来的心理上的影响,是有可能让人求助于 虚幻的慰藉。毫无疑问,寻求社会公正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是必要的。但是, 这不等于说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没有作用。例如,如果一个人具有科学的实证、 理性和怀疑的精神,那么他对迷信和宗教(系统化的迷信)的接受程度就会变小。 例如,思考一下地球的年龄问题,或者科学家是如何探索疾病的成因和疗法,这 可以时刻提醒一个人,迷信和宗教就想一块布满裂纹和漏洞的玻璃。又如,如果 稍微具有一些天文学的知识,那么一个人就会发现占星术——现在这种伪科学遍 布整个中文互联网——是非常值得怀疑的(例如,和古代巴比伦时期相比,实际 的星座和“宫”已经不再一一对应,并且它们一直在做相对运动,那么我们到底 应该使用哪种占星理论?一个人的“天宫图”到底应该从哪里算起,是分娩的时 刻吗?)。可以想象(并且可以加以科学地验证),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提高公众 的实证、理性和怀疑的能力,那么迷信和宗教就不那么容易招募到新的信徒。   3)对心理学的叙述有它的道理,然而作者却忘记了一件事:心理学也属于 科学的一部分。韦氏大词典对心理学(psychology)的定义是:   a : the science of mind or of mental phenomena and activities : systematic knowledge about mental processes : a method of obtaining knowledge about mental processes   (心智和精神现象和活动的科学;关于精神活动的系统化知识;获得关于精 神活动的知识的一种方法)   b : the science of behavior : th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biological organism (as man) and its phys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lso : systematic knowledge gained through such study   (行为的科学;对生物体(人类)和实际的、社会的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 通过这样的研究获得的系统化的知识)   可见,心理学属于科学,科普当然也应该把心理学包括进来。   在错误的基础上出发,作者的4)就会导出错误的结论。例如作者说:“因 为科学不能慰藉人的心灵。搞科学和科普的,如果不能认清,科学的界限,也就 是科学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就不用指望科教兴国了。”既然作者肯定了心理 学的作用,而正如我刚才指出的,心理学也是科学的一部分,那么作者的这句话 实际上是自相矛盾。   用一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几乎所有的药物都不能保证100%的治愈率,但是 如果有人抓住哪怕很小的无法治愈的百分比,大叫“看那,药物是没有用的!”, 这显然是一种扭曲的认识。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可能实现人人都认同科学对于世界的解释。但是“西 方科学哲学家”(哪个?)不能否认,让更多的人认同科学对世界的解释,对社 会进步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举了一个关于癌症的例子,说“假如一个人患了癌症,当今医学毫无办 法,而法0功宣称,能治好这种病,那么这个人当然要投向后者,即使知道只有 一线希望,那也比没有希望的好”。首先,当今医学并非对癌症毫无办法。当然, 这是个次要问题。主要问题是,如果一个人具有科学的实证、理性和怀疑的精神, 知道医学是如何运作的(比如著名的双盲实验原则),那么,他会轻易地求助于 法o功吗?正如道金斯所说:   “科学史、特别是医学史的很大一部分,是一个逐步抛弃个人经历的肤浅诱 惑的过程。这些个人经历似乎——仅仅是似乎——显示出了一种模式。人类的头 脑是一个变化无常的说谎者,甚至是一个行为不检的模式寻求者。我们在云和玉 米饼中看出了脸的形状,在茶叶和行星运动中看出命运。证明一个真的模式有别 于一个肤浅的幻觉,是非常难的。”   的确,作为更新世末期的产物,人的头脑本来并不具有分辨那些虚幻的模式 的功能。我们的头脑更适合于对于一个在中等距离上以中等速度移动的中等大小 的猎物,而不是一个复杂的骗局。道金斯随后建议说:   “人类的头脑要学习怀疑那些与生俱来的倾向,即轻易下结论和把随机性看 成模式。那就是统计学的作用,那就是为什么直到药物或者疗法被一个统计学分 析过的实验证明有效之后,才能使用。这个实验系统化地避免了人类头脑容易出 错的寻找模式的倾向。个人经历从来都不是一般规律的好证据。”(《万灵油》, 收录在《魔鬼牧师》一书中)   作者在最后一段的暧昧态度让人不解。作者说:“科普工作者应该理解人的 心灵需要,而且引导人的心灵需要向良性方向发展,才是上策。”但是问题在于 “向良性方向发展”是指什么呢?把迷信、宗教作为“文化多样性”来保护?至 少从科普的角度,这是一种不作为。   科学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是这不等于应该把用科学研究迷信、宗教的可能性 排除。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哲学教授保罗·库尔茨提出,应该有研究宗教 的科学(science of religions)。他曾说过:   “……我认为,科学和怀疑论的探索者应该探究那些宗教主张。不这么做, 就是逃离了人类行为和兴趣的一个重要领域,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事实上,今 天的超常信仰如此著名的一个原因,就是在思想市场(Marketplace of ideas) 中,宗教信仰没有被批判地研究。……在我看来,科学不应该被狭隘地解释为它 仅仅是实验室工作;它应该吸收逻辑分析、历史研究和理性调查的工具。在这个 意义上,我认为对宗教主张可以进行科学检验和怀疑论的调查。”(Skeptical Inquirer,July/August 1999)   不知为什么,我仿佛听到了有人似乎在说“道金斯这个(强)科学主义者。 库尔茨这个(强)科学主义者。”没有人曾经说过科学是万灵药,然而它是一剂 “广谱”、“高效”的良药。当然,没有人排除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医疗体系会 让法o功失去更多的“市场分额”。但是,如果有更多的人能够具有这种寻求证 据的意识,那么法o功的“市场分额”显然将缩小。   如果说科普真的有什么“原则问题”需要严肃地讨论,那么其中最主要的一 个问题,就是如何坚持科学的实证、理性和怀疑的精神。如果有人把坚持这种精 神、把总是要求证据的人贴上“科学主义者”的标签,那么我倒是很乐意接受这 样一枚标签。并且,我很乐意看到更多的同行被贴上这一标签。 (XYS2005052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