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为什么我们难以潜下心来做学问?   江湖行者   本人按语:   年终又到了,在高校,一年一度的年终总结又开始了。其中,这一年在所谓 核心学术期刊、或所谓SCI、SSCI、EI等收录的刊物上发表的学术成果又成为评 价某君此年度学问高下的客观指标。这种情况在一年一度的所谓职称评价中表露 无疑。当这些指标与人的实际利益(房子、奖金)挂钩后,这种评价不是杀头, 胜似杀头。如此,再有做学问远大目标的人也不可能沉下心来做学问了。“自然 选择,优胜劣汰”的演化机制再一次显示出了其强大威力。目前学术界出现的所 谓“抄袭”、同一内容经改头换面后反复出现在多篇不同题目的论文中等等现象 表明,达尔文发现的这一伟大机制在人类社会中再次发生了作用。   正文是本人以前写的一篇随感,一直在本人的电脑中睡大觉。一年一度的年 终总结刺激了本人想在网上公开这篇随感的想法。其实这本是一个老调重弹的话 题,人们似乎已习以为常。然而,巨大的内耗就在这种习以为常的表面下剧烈地 发生着。   缺乏合理的学术成果评价机制无疑使这一“社会选择”误入了歧途。它所带 来的巨大智力资源的浪费是难以比拟的。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这种现象让 人尤感痛心。毫无疑问,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些人津津乐道的所谓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永远是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楼。   我们现在最迫切需要一个正确合理的学术成果评价机制。   “学问”一词,各中文工具书皆释曰“知识”。所谓做学问,大概是指从事 知识创造的活动,即主要通过人的脑力活动创造出以前所没有的学术成果。这虽 不能说是一个清楚无误的界定,但估计八九不离十。在我国,做学问虽然并非是 大学教师们的专利,但时代的发展造就的一个难以避免的趋势就是,做学问的事 情似乎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地方,这些地方也云集了一大批做学问的学 者,其学术成果的标志通常是论文、专著、专利等等,在多数大学和科研院所又 尤以前二者具有更大的代表性。近年来,常常听说或就在自己周围看到某教授一 年下来在所谓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二、三十篇,或三、四十篇,极个别者据说有 发表论文愈百篇者。看来,“我们已进入知识爆炸的时代”并非虚言。   学术成果真能这样高效而批量地产生出来吗?否,否。做学问不是种庄稼, 一年两季定期收获,何况种庄稼还要取决于这一年的气候状况。真正的学术成果 的获得需要数年的沉寂,不是三、五月更不是三、五日就能生产出来的。看古人 做学问,一辈子就一部著作而传之久远,或如孔子述而不作,其思想言论由其弟 子记录下来而泽被后世。但时代确实不同了,西学东渐,现在做学问处于与古人 完全不同的环境之中。但是,如果知识真是这样快地生产出来的,那么我们根本 用不着在某些制造领域仿造别国的产品,我们主办的各种学术期刊也用不着与国 际接轨。我们其实已经陷入智慧贫乏、急功近利的境地,剩下的只是“拷贝”、 “剪刀加浆糊”。我们进入了一个只知道“复制”和“克隆”的时代。   我相信,一个自己决定以做学问为职业的人,是希望自己能创造出真正有份 量的学术成果的,何况做学问本身就有很多的乐趣。可是,为什么我们难以潜下 心来做学问?这里原因很复杂,任何简单的概括都难免犯以偏概全的毛病。在这 里,我仅结合做学问的大多数云集之地──高等院校的实际状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近两年在一些高校中实行的以教师定岗定编为基本内容的大学人事制度改革, 毫无疑问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一次大规模改革,是破除高校中平均主义大锅饭 观念的一次彻底的行动,其本意是为让真正有作为的人脱颖而出创造基本条件, 让那些贡献更大的优秀人才能够得到更高的回报,从而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提 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准和科研实力。然而,定岗定编中某些不合理因素使结果存 在着可能向相反方向背离的危险。首先,定岗定编的高低等级差距过大。定岗定 编一般是将所有的教职工的岗位设定为不同的等级。教师以其不同等级的岗位领 取不同的津贴,年津贴高者五万至十万元,低者三千至五千元,高低收入差距达 10多倍。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在人们心中造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崇尚平均的“集 体无意识”心理,这种传统社会观念是我国现代化过程的一个障碍。毫无疑问, 我们必须要打破这种观念,但一下子将收入分配差距拉得过大可能不仅不能激发 人们的积极性,反而会加剧人们的不公平感和挫折感,这与原来的大锅饭观念一 样不利于营造一个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良好氛围。   其次,定岗定编的高低等级过细。定岗定编中所有的教职工的岗位设定为七、 八个等级(有些学校更细),同样是教授,其间等级达四、五个档次。过细的等 级化安排给不同等级之间界限的明确划分带来巨大困难。通行的做法是看最近两 三年内在核心期刊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争取的科研项目、所获科研成果的 奖项及其等级,等等。但是,用这些指标评价人的学术成就的高低无一不存在巨 大困难。   如果以在所谓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论高低,必然诱发出大量的所谓 “学术成果”。所谓学术泡沫就是这样制造出来的,这对于提高学术水平无疑是 南辕北辙。于是有人提出以论文发表的学术刊物的级别论高低,例如能在国际 SCI(科学引文索引)或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所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 其学术水平就比发表在国内一般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水平高。在当前我国经济正融 入国际全球化、与国际接轨的情况下,这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SCI或SSCI 所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对于我国一些传统的优势学科,如物理、化学可能相 对容易,但有些学科尤其是某些社会科学目前还不能、可能也不需要与国际接轨, 要求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员在这类期刊上发表论文可能是不现实的。但在学校实 行定期的学术成果检查制度面前,只好退而求其次,在所谓核心期刊上多发表一 些论文,从而逃过一劫。   再说所谓的科研成果奖。目前在学术界弥散着各种各样的评奖之风,五花八 门的奖项应接不暇。由于目前很多高校将所获科研成果的奖项作为衡量学术水平 高低以及定岗定编的一个重要依据,关注这些奖项因而成为高校教师生活中一个 不可缺少的内容。不可否认,学术评奖是必需有的,它可以鼓励先进,让真正有 突出贡献的学者获得应有的荣誉。但是,目前的学术评奖泛滥成灾。参评的学术 成果一般是论文、著作,然而,学术成果的衡量本身又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 如果评委与被评者并非同行,又能对参评的学术成果进行多少实事求是的评价? 更何况这些评奖掺杂各种各样的复杂的人情关系。一方面,教师把大量宝贵时间 消耗在没完没了的填表报表甚至托关系上,另一方面学术评奖不一定能真正反映 出学术水平的高低,做学问的人能有多少时间“沉寂”下来做学问?   或曰:“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有高尚的学术道德和自律精神,绝不会因为这 些外在的东西而停止做自己的学问。”是的,我国历史上以及现在都有大量这样 的令人钦佩的学者,他们是我国学术界的脊梁。但是,每个人是一个与社会密不 可分的成员,当做学问成为他的一项与谋生有关的职业后(很不幸,学问职业化 已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现实),仅仅从道德和自律的角度来要求每一个做学问的 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面临经济全球化、加入 WTO后急待与国际接轨的难题,这是中华民族参与国际大舞台的难得机遇,同时 也对中华民族提出了严重挑战。这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理性和智慧,“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合理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加强学术制度的 完善和规范。例如,进一步完善或者重新审议高校中的定岗定编制度;要求公开 发行的学术期刊必须建立最基本的匿名评审制,否则不能作为学术期刊来对待; 严格控制学术界的各种评奖;加强学术纪律建设,建立合理的学术规范体系(论 文发表格式、审稿制度、对抄袭剽窃的界定和处理)等等。只有建立一个良好的 学术评价体系,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才能避免学术研究中“劣胜优汰” 的局面进一步扩大,避免我国宝贵而有限的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要让一个处于 浮躁心态下的学者要做出令人惊羡的学问,谈何容易。 (XYS2003072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