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终身聘任制的功过得失 张蔚萌(北京) 《中关村》2003.8. 北大的教改方案——《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征求意 见稿)》引入了美国大学普遍实行的聘任制度,这一制度将使得合格教师通过某 种评审机制最终成为终身教授。这是北大改革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现代大学教 师人事制度最关键的环节。让我们看一下在西方普遍实行的终身聘任制度 (Tenure),作为思考这次改革的一个参照点。Tenure这个词特指美国大学的终 身聘任制,在欧洲大学,大部分教职都是法定终身,不需要Tenure的评审程序, 也就没有特定名称。 美国精神的胜利 从历史起源及其演变来看,所谓“终身聘任制”最初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 出于保护自己的利益和维持学术自由的需要,大学教师们联合起来,成立了“全 美大学教授联合会”和“英国大学教师联合会”。到现在美国各大学在教师聘任 制度上共同的指引文献就是由“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与“美国学院联合会” (后改名为“美国学院与大学联合会”) 在1940年联合通过的(以后又通过一个 附件即“1970年解释性注释”) “1940年关于学术自由与终身聘任的原则陈 述”。 随后几十年中,“终身聘任制”根植于不同国家的传统土壤,逐渐形成各自 的特色。在经历了多年竞争之后,各种制度逐渐暴露出自身的缺陷。带有浓厚福 利社会制度特色的英国体制完全寄希望于伟大的内在推动力,而这仅适于柏林大 学这样极少数高度自觉的学府。曾经作为西方现代大学样板的德国大学,一贯坚 持只升不降的教授晋级和保障制度,在客观上不断助长学术上的平庸之风。在充 满诱惑和竞争的现代社会里,面对一流教授和优秀学生的不断流失,各国有关改 革大学教授聘任制度的呼声空前高涨,许多大学开始转向更富于激励性的“美国 体制”。 从历史上看,美国大学的生长根植于英国大学的传统,但美国大学的“终身 聘任制”与英国大学中稳定的终身教职有着根本的不同。前者充分体现了美国社 会与生俱来的竞争性。19世纪之后,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竞争性的增强,前者的雄 心勃勃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取代了后者气定神闲的尊贵特质。 “二战”之后,大学在各国政府的大规模资助下承担起科学和学术研究的重 要使命。在外部资助与压力同步增长的背景下,大学开始将改革的重点转移到自 身内部的组织结构与人事制度方面。英国于1988年颁布《教育改革法案》,打破 大学教师的终身制,通过3年或5年的“合同制”聘任,逐步实行临时工化;日本 国会于1997年通过了《大学教员任期法》,宣布取消国立大学教师的国家公务员 身份,授予大学对聘任人员的决定权;1998年,德国政府开始实行以“平等、竞 争、效率、开放和自治”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改革,放宽了对优秀青年学者的晋升 资格限制,提供更平等开放的竞争环境,以建立有效率、有差别的高等教育体系。 至90年代末,美国大学的“终身聘任制”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 聘任:比求婚还难 美国大学通常采用的“终身聘任制” 的特点主要有二:卓越的终身教职, 严格的评审程序。 在最具商业化和竞争性的美国,只有最优秀的教授才能吸引最优秀的学生, 才能获得外界最多的资助,才能产生最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因此,美国研究型大 学基本没有欧洲大学的严格固定的教席制,可根据需要和实际经济能力聘任各领 域最知名的教授。在全美最好的25所研究型大学,终身教授占到总数的71%。这 在英国与德国几乎是不可能的。据统计,2003年美国大学有96.6%的教授和84.7% 的副教授是终身教授。 终身教授的比例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经济开支和人员效率,除非出现极其严重 的情况,大学无权以任何理由解雇终身教授,故其评审程序非常严格。Tenure的 申请须通过包括学术委员会在内的学术共同体的严格评审。在研究型大学,副教 授即可提出Tenure申请,而在哈佛大学只有正教授才有资格申请终身教职。评审 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外部评价,即来自全世界范围内该领域5至7位著名学者提供的 匿名评审意见。评价指标既包括明确的论著发表规定,也包括教学和学术研究的 状况。越是有名望的学府,越重视后者。如新制度经济学派和交易成本理论的重 要代表人物罗纳德·科斯,其第一篇论文发表于1937年,第二篇重要文章在1960 年发表,但这并不妨碍他在芝加哥大学以著名教授的身份工作了几十年,并以 1937年的论文获得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虽然美国高校的总体趋势是高人才流动,但知名教授的稳定性还是非常显著 的。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名校,都力求将各领域最知名的教授聘为Tenure教 授,以长久留在学校中。事实上,如罗尔斯、亨廷顿这样的美国学界泰斗,基本 在哈佛度过了一生。而为了填补一个终身教职的空缺,哈佛聘任委员会的全体成 员通常是根据给定的条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人选,之后的任务就是努力说服 其接受聘任。曾担任哈佛文理学院院长的亨利·罗索夫斯基将这一说服行动比喻 为艰难的求婚,其中扮演未来新娘角色的候选人无疑是矜持而挑剔的,求婚的过 程简直就是一场博弈。而进行博弈的双方通常会表现出适当的热情和姿态,并在 学校声望、学生水平、院系权力、研究条件、薪资福利、住房甚至所在地区的地 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上讨价还价。 终身教授引发争论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大学教授所面对的职业要求更为严格而且多样。晋 升标准不断提高,教授职业所特有的保障开始瓦解。尽管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大学, 担任终身教职的教授人数仍维持在一定比例(哈佛大学的终身职位比例仍稳定在 60%左右),但在不少国家,要求破除这一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大学教授直面 社会大众的要求和内部日趋剧烈的竞争。 1976年,在接受调查的美国大学教授中有88%认为,如果生活可以重新开始, 他们仍将选择教授这一职业。到2001年,由于整体经济形势不景气,美国大学中 兼职和非终身教职的人数不断增长,专职和终身教职的人数越来越少,对教授职 业完全满意的人数降到教授总数的75%。 在全世界的高等教育陆续“美国化”的同时,包括哈佛在内的几所美国本土 最好的大学遇到了终身聘任制度诞生以来最为棘手的问题。随着大学财政压力的 增长,在美国和世界其它国家,来自媒体和公众的批评指责教授们作风懒散,严 厉的舆论矛头从每7年一次的整年休假直接指向终身聘任制。大学教授的无上地 位,在媒体和公众的严厉批评声中迅速衰落。 校方开始加大兼职教授的比例,在不增加专职教师薪资的同时提高晋升标准, 一切措施均以节省开支和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各大学中终身教授的比例稳步下 降,但仍不能令大学校长们满意。哈佛文理学院院长以一种不无遗憾的口吻提到: 在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在到达退休年龄之前的辞世或辞职是极少有的现象,因为 教授的生活太令人愉快了。于是,强制终身教授提前退休成为引起大学中激烈争 论的新话题。为了提早结束学术界的老人统治,大学当局正在积极调动全部智慧 和所有的经济手段,在降低超期阶段薪资的同时,增加退休的物质刺激,以减少 退休后生活的财政风险。 虽然近年来,美国的终身聘任制度遭到了各界的批评,但美国仍被认为是聚 集了全世界最好的大学的国家。1996年,曾担任哈佛文理学院院长达十一年的亨 利·罗索夫斯基在其著作的前言中自豪的宣称,全世界最好的大学有2/3甚至3/4 在美国。当时他认为很少有人会反对这一大胆而模糊的论断。事实上到目前为止, 这个比例仍能体现全世界对于美国大学的普遍认同。 (XYS2003092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