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地震预报工作的一些细节   作者:西北风   这是我在一个论坛里面发的一个帖子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831719)经过整理了一下的内容。 看到这里很多人在讨论地震预报的话题,就把原来的帖子整理之后发到自己经常 光顾的新语丝上来。我喜欢新语丝上始终以一种科学的态度讨论问题,但对一些 言辞激烈的人身攻击不太赞同,个人认为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下面言归正传。   地震预报到目前为止依然是一个无法解决的世界难题,有人甚至估计在100年 或者更长更长的时间之内这个问题依旧无法克服.当前世界上唯一设有地震局并 且附有地震监测和预报使命的国家也许就是中国.很多发达国家地震监测网络十 分稠密,但对于地震预报依旧无计可施,只是把这一个问题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对 象,没有职责和任务去进行地震预报,当然他们也会根据一些观测现象提出一些预 报意见.中国是一个饱受地震折磨的国家,历史上巨大地震死亡人数总数有一半以 上是在中国,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倡导下后来成立了国家地震 局,中国的一大批热血青年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地震事业。1975年海城地震是 第一次完全准确预报的地震,这次地震预报成功包含了很多因素,还有当时的气 氛,可以以强力的行政命令和手段推动和组织人手。1976年唐山地震无疑又是一 次噩梦。汶川大地震,又一次把地震预报工作者摆在了风口浪尖的位置,让地震 工作者去思考、去反省、去总结以前的工作。   由于初步的接触过一些地震预报的工作,我在这里的这点东西就是把现在地 震预报的一些具体细节拿出来,让大家知道,目前的地震预报工作是怎么做的, 甚至有些说的不一定到位,但目的只想让更多的人能科学的、客观的去看待地震 预报,最好能一起推动地震预报。   目前地震预报工作最常用的手段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以往的地震目录,通过统计、分析和回归等一些列手段,寻找中强地震 的周期,依据以往的地震目录,进行后面地震的推测。但该方法给出的都是一种 中长期预报,而且范围也较大。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人说的的龙小霞的文章也属于 该种方法。在预测前震主震型的地震时,这种方法比较有效。1975年的海城地震 之前发生了成百上千次小震,根据这些频繁的小地震活动,较成功的预报了该地 震。可是很多地震不是这种形式。比如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大震前地震活动一 直很平静,因此该方法对这样的地震无能为力。   2   目前在全国很多地方布设了很多监测地震前兆的仪器,包括记录大地形变的 应力仪、应变仪、重力仪、倾斜仪、水位观测仪、GPS等记录地面水平或者垂直 向形变的仪器,通过监测地面的变形和历史地震发生前这些侧值的变化去寻找地 震前兆。这里面所面临的主要的问题在于,首先观测点很稀疏,相对于中国如此 广大的区域来说,很难面面俱到;另外,每一次地震前的地震前兆表现都不一样, 没有很具体的量化指标,而且很多时候遇到了所说的‘异常’,可是并没有地震。 诸如此类的仪器还有地电、地磁、地热等监测手段。   3   根据地质构造的背景和历史上积累下来的断层资料,结合GPS等的一些观测 结果,分析某些区域的应力积累,推断地震发生的可能性。2007年7月中期的 《地壳》(Tectonic)杂志的文章就属于此种情况,可是该方法只给出了可能发 生的地点,而无法给出一个日期,从地质学上考察地震复发周期,尺度可能在几 十年、甚至上百年。   以上是目前最为常用的一些手段,由于本人知识所限,不能把所有的都概括 出来。一般地震局的工作者会根据每周这些量的变化,给出一个地震会商意见, 可是要给出一个准确的预报往往不是很容易,另外地震预报的风险也很高。如果 根据很多资料,推断可能发生地震,需要填报正规的预报卡片给中国地震局,说 明填报该卡片的原因,这样的卡片作为业余的人员也可以填报,但必须有理有据。 地震局把这些材料进行整理汇总,报告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需不需要发布地震预报。汶川地震之后,很多人说有人对这次地震作了预报,我 个人认为,有没有预报的标准就是看你有没有填预报卡,或者地震之前你有什么 公开发表的文章,否则,我认为这是一种添乱。科学讲究的是证据、实事、严密 的推理以及结果的可重复性。   2000年的时候,美国一些科学家提出了地震是一种临界现象,就如一个沙堆, 从下自上垒沙子,谁都知道随着沙堆高度的增加,肯定会坍塌,可是无法预测哪 一粒沙子会让沙堆坍塌,就如某个地方可能会发生地震,可是无法预测到底是什 么因素、在何时触发地震,这个和物理学中的蝴蝶效应差不多,这种微弱的触发 作用也许一般的仪器根本无法检测到。这篇文章曾一度打击了地震预报工作者的 信心。可是如果回头总结国家地震据以往的工作,每年给出的地震危险区一般都 能包含未来该年内所发生的大部分中强地震,因此地震预报的工作本身还是有意 义的。   也许地震预报工作现在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传统的思维、方法和手段 在地震的短临预报方面陷入困境。地震预报往哪里走?从观测手段、理论依据、 前兆分析等方面也许需要各个学科共同的努力。 (XYS2008052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