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两三百年内无大震是怎样来的?   陶世龙   6月15日,在汶川大地震与成都地质环境论坛上,中科院院士刘宝珺教授的 一句话:“由于汶川地震使地壳聚集起来的能量得到释放,因此未来两百年内成 都不会再发生八级以上的大地震,成都至少可以安全两百年以上。”被四川新闻 网报道出来后,遭到一些人怀疑和反对,还有讽刺谩骂的,后一类人不多,怀疑 的人恐怕不少。从我发在和讯博客的《从刘宝珺院士遇上时评家郭松民看科学在 中国的悲哀》后面的10条留言评论来看,有3条认为“刘搞的是伪科学”或与郭 是半斤八两;7条赞成我的观点。不过在别处,质疑刘院士的声音更大些。有的 人也非心怀恶意,而是不知道这个两三百年内成都不会再发生八级以上的大地震 是怎样来的,于是想到该讲一讲,但刘院士是怎样算出来的,我不知道,我有的 是一般的的了解。   在1975年我们编的《地震问答》中,第21题“为什么有的时期地震活动强烈, 有的时期相对减弱?”,讲的就是这个问题,是地质界前辈殷维翰先生写的。道 理和现在说的一样,由于地震使地壳聚集起来的能量一下子释放掉了,再发生地 震就得又蓄积能量,地震越大需要的时间越长。道理不错,也好懂,问题在怎么 知道需要多少时间。坦率的讲,不是有什么科学的公式可以计算,而是根据历史 上的地震记录统计出来的。是经验性的,因而数据不那么精确,但也不是谁主观 的直断,而是要有大量事实材料为基础,并且结合那里的地质构造来考虑,不是 随便就能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而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所以有网友在看了郭松民的 文章后“专门打电话请教了北京的地质学家和物理学家,还有本地的统计学者们, 他们哈哈大笑之余,说:这好似玩笑,他们搞文科的不知道科学理论的语言表述 方式,不明白这种科学的规范,更不明白“数据推断”的统计学含义,你跟他说, 那就没有意思了。——原来如此,我就不好再问了。”   使用这种经验性的数据,在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的发展过程中都有,地球科学 中就更多一点,由于在地质历史的范畴内,时间尺度和我们日常习惯的时间尺度 相差很大,两三百年的跨度就不算大了,一时不能接受也可以理解。但在评估一 个大致的时间范围内有没有强烈地震发生,实践已证明是有效的。   有地震记录的历史短,便无法从统计看出它的活动有周期性,所以世界上只 有我国能提出,而在我国各地情况也不同,中原及其附近地区的记录最多最细, 有记载的时间也最长,达两千多年,因此统计的结果更接近这里地震活动的实际, 边远地区就要差一些。所以殷维翰先生是以华北为例,万天丰教授在回答近期内 北京会不会发生大地震时能很有把握地推测:“北京及其周围地区,如果发生类 似唐山那样8级左右的强震则将在240年以后。应该说,在近期内,北京及其周边 地区是不可能发生强震的。”这是因为“根据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 (1956)和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发表的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周期性的研究,都认为其 破坏性极大的强震活动周期为300±30年,并且已经有了4次重复的表现”。   我们再来看统计使用的那些历史地震记录,不是古籍中的地震记载拿来就用, 必须先经过科学整理。我国历史上的地震,查到的原始记载有一万五千多条,确 定下来的地震是九千多次。   中国古代注意记录地震,是因为将地震视为“天谴”,是对皇帝的警告,朝 廷要求史官有震必录,否则有欺君之罪,各地的方志和私人的札记、回忆录乃至 一般的诗文中也有记载,所以材料特别丰富,而其中附会的传说乃至迷信的东西 也就不少,需要把这些东西排除,才好利用其符合科学要求的成分。   用于统计的材料,起码要把这个地震发生在何时、何处和有多大搞清楚,而 作到这一点就不简单。象这次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北京和全国许多城市都感到 地在动,如果仅看这里有过地在动的记载,就以为是当地发生了地震,那就错了; 古人没有震中、震级和发震时刻这些概念,也没有地震台给他报告,留下的记载 不能苛求,今天有地震台报告,一开始还曾错报北京发生地震了呢。   因此即使能根据历史记载确定下来这里发生过一次地震,要用于统计,还得 准确地给出它的震中位置、发震时刻和震级,前两项从文字的描述还比较容易确 定,定震级则很困难,是李善邦先生经过研究,从烈度与震级关系找出用历史上 的地震烈度来推算其震级的方法并总结成公式,中国历史上的地震震级算出来了, 而有了震级就能知其能量,对这个地震带上出现的地震活动出现周期性的认识提 供了支持。   地震的烈度是从地震对地形地物的影响程度和人的感受来确定的,而这些内 容在中国的地震历史记录中是比较丰富而和形象的,从而确定下来的地震烈度可 信,据此推算出的震级也为国内外学者所接受,李善邦先生这项工作获得1982年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而他这个公式就是个经验公式。   科学家说话要有根据,不可以信口开河。但由于在做普及的时候,有的不能 一下子用大家熟悉的语言说清楚,造成误解不要紧,提出问题再解释清楚就是了。 一般说来应该相信科学家;要追下去问个明白,这种精神也是好的,但如自己不 知道便认为科学家在胡说,只能显示出自己的无知和浅薄,郭松民先生就是这样, 而那些就此破口大骂甚至实行人身攻击者,其用心更是可疑了。   谈到这里,本可结束。因发现一篇《刘宝珺院士回应200年不震质疑 媒体误 解我(图)-搜狐新闻》,感到对其中这几段刘院士与记者的对话需要再说几句。   东方早报:您前几天在成都一个论坛上说,成都200年内不会再发生八级以 上的大地震。因为您是著名地质科学家,又是院士,但网上有一些质疑和批评, 您是否看过?您怎么看待这些意见?   刘宝珺:我要说的是,媒体的报道完全误解了我的本意。我不可能预测说 200年以后怎么样怎么样,我也不是地震学家,不可能对地震进行预测。我当天 的演讲根本就没有提200年的事,我讲的是成都的稳定性,从历史发展来说,成 都是非常稳定的。   我看了网上的言论,后来发现没意思了,看不下去了。有人说:“放屁。你 能控制上帝的意志吗?”这样的质疑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反响完全出乎我的预 想。   东方早报:那您这个结论是怎么出来的呢?很多人都以为您在做地震方面的 科学预测。   刘宝珺:这根本不是我的本意。现在看来所有的来源都来自于一家网站,他 们当时是问过一个问题,问“成都很稳定,这个稳定时间有多长?”既然说到时 间,我就说,200年没问题。但他们完全理解偏了,我的本意是从历史发展来看, 成都是非常稳定的。   但这样的一个说法没有多少实质意义,几百年后有什么意义呢?我是研究沉 积学的,从地质构造单元的稳定性来说明这个地方的稳定性。我对我在成都的家 人和朋友都说过,让他们不要害怕,不要在外面露宿,让他们对成都的稳定性有 认识。   结果他们非常不负责任地把这一句话作为一个炒作热点,而不说这个稳定性, 着重放在200年的时间上,这个热点恰恰不是我要表述的内容,走偏了。纠缠在 这个问题上很可笑,很幼稚。   照我看,记者并没有误解刘院士的话,更不是“完全误解”。“演讲根本就 没有提200年的事”,但“回答一家网站”时是说了。说了就说了,不要推给记 者。成为热点也很难说是记者的炒作,因为这本是大家关心的热点。现在是有媒 体报道不实甚至歪曲窜改的情况,但这回不是,特别是成都日报记者李凌翌张鸣 写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后 成都将安全200年》(在这篇报道正文中为“未来 两三百年之内,成都都不会发生八级以上的大地震!”),还写的不错。当然要 严格推敲起来也不够准确,因为成都这边如刘院士所讲是很稳定的,并不在活动 断裂带上。安全的时间不止200年呢。   看来东方早报记者也注意到所以要说:“其实说成都200年不会发生地震也 没有错,也有很多专家支持您的观点。”刘院士也承认这句话是没有错,而他是 “不愿意单独提它,因为我不是地震专家,我不是预测地震的。”说的也不错, 但无论如何责任不在媒体吧。   我猜想也许因为近日地震的预测预报竟成了个敏感问题,其实就是刘院士预 测了一下,也没什么,当然他和万天丰教授不同,万教授是研究构造地质学的, 而刘院士是研究沉积学的,但地质专业出来的人,普及一下有关的地震知识也可 以。岁数大了退下来,多做点科普也好。象前苏联阿·费尔斯曼留下的《趣味矿 物学》、《趣味地球化学》、《岩石回忆录》等通俗而有趣的科普读物,其社会 影响可能超过他的专著。   再有一点,刘院士把别人以为他在做地震方面的科学预测归为来自一家网站, 但我看到的是这报道是发在成都日报上的,网站最多是同时发出。特别是刘院士 说:“对于网上的话,我一句话都不想说,不想回答。科技网邀请我开博客,我 没答应。希望你们能澄清我真正的想法”。应该是他对网络的看法,对此我不以 为然,只能说深深感到遗憾。   还有句题外的话,在这次查找资料中,发现在CCTV.com-旅游频道中的贵州 平塘地质奇观 巨石惊现"中国共产党"五字(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10日 16:45) 中,提到刘院士也参与其事,当然讲的没出格,但那块石头上有点类似汉字的形 迹,实在称不上是什么“地质奇观”,这次活动倒是有炒作之嫌。 (XYS20080702)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