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评两年一次的院士选举   ——要想服众,你得公正;要想出众,你得真行!   唐河   就在某位基因测序名人到处声言,面对非典病毒,中国整体科学家打了败仗 之际,两年一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的合资格候选人名单出炉了。打开名单, 人们赫然发现那位基因测序名人也在合资格者之列。一方面承认打了败仗,一方 面还要想方设法地跻身于中科院院士殿堂。这大概就是两年一度的中科院院士增 选的生动写照。   众所周知和众望所归,中科院院士是中国杰出知识分子的代表,院士们中亦 有大师级人物,但绝对不多。观今日之世界,知识经济初成,能带来财富的知识 倍受推崇,而能创造新知识的高级科学家自然就成了万众景仰的人物。这在中国 也不例外。然而,自院士增选正常化以来,数百位科学家和教授已经当选为中科 院院士。大规模院士的增选已经引起了人们特别是科学界人士的议论纷纷。人们 关注和议论最多的是选举的公正性和新当选院士的学术水准。   关于新院士增选的公正性,人们有太多的理由怀疑。自历史上中国皇帝行科 举制公开选贤取士以来,因有人舞弊发生了太多的株连九族的惊天巨案。在长期 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中国,无论是官场还是民间,对处理任何事,都逐渐形成了一 种喜欢先私下沟通达共识、然后端上台面走过场的文化传统。因此,在中国公开 辩论、台上交锋的场面很不多见。   如今的院士增选,绝大部分候选人由各省、各大部委、军队总部、各大学会 及大团体所推举。在今天的中国,公开、公正的选举文化非常欠缺。而在一党 领导一切的政治制度下,又没有独立、公正的社会舆论和监督体系。院士候选人 在各个部门的提名和推举过程中,各部门从单位级到部门级的领导意志始终贯穿 其中。人们看到并相信,各部门院士的多寡是衡量各部门学术水准甚至一切水平 的标志。典型的例子就是,各大部门特别是大学和研究单位已把本部门或大学有 多少院士作为炫耀、标榜学术水准的资本和招牌。因此,难怪有的省份和部门大 肆庆祝所谓院士零的历史突破!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各单位、各部门领导无所不 用其极,力争让本部门的院士候选人能最后“中举”,以彰显自己的领导功绩。   本来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载明,中科院院士是个人的最高和终身的学术荣誉 称号。可在中国的文化词汇和历史传承中,名和利难舍难分。大凡一个人有了名, 各种利也就滚滚而来。特别是在今日之中国,官本位体系确立了“名”和“利” 的正比例关系。于是,就有红头文件堂而皇之地规定,院士享受“副省级”待遇。 这名利双收的巨大诱惑驱使学界各路“够格”的英豪各显神通,放手一搏,甚至 于不惜斯文扫地;而那些“不够格”的也紧盯“赌盘”,跃跃欲试。由于人文社 会学科尚没有恢复院士选举,想必是党和政府及大众感到不公平,前一段时间教 育部特下红头文件,规定著名的人文社会学科学者也享受院士待遇。这真可算是 中国特色之一,也可算是天下奇闻之一。   英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有句名言, 就是“Knowledge is power”。在中国,培根这句名言被翻译成“知识就是力 量”。但培根的这句名言何尝不能译成“知识就是权力”呢?因为在中国的官本 位文化价值观念中,“学而优则仕”。一个人知识多了,即便是不为官,但可以 成为各种级别(职称)的知识分子,而这不同级别的职称待遇则明文或不明文地 对应于不同级别的官位待遇。如果一个知识分子有幸成了院士,那他就可以享受 “副省级”待遇。人们看到,在中国最终还是以权位的高低来衡量知识的多寡, 实质上相当准确地诠释了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权力”。   人们对院士增选的另一个关注焦点是候选人的学术水准。在中国本土迄今没 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下,候选人和国际学术大师的距离大的 “显而易见”。改革开放后,留学国外大陆学人中不乏学有所成的国际一流学 者,可是因种种原因这些学者中的绝大多数选择了留在国外。这使得国内的院士 增选就只能是“矬子里拔将军”,正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问题是 各位“先锋们”在全国上下一片“浮躁、呼啸”声中,很难熬得住出大学术所需 要的“深刻、沉稳”,于是只好将小学术吹成大学术,君不见在各种学术鉴定用 语中,动辄国际先进水平甚至国际领先水平。最近科技部等五部委共同下发红头 文件,严禁在学术鉴定中滥用“国际先进水平”及“国际领先水平”等评语。人 们还看到,越是浮躁,各路学人也越怕别人说自己“不深刻”。如此的一个学界 和社会状态,在莫名其妙的非典瘟疫肆虐的紧急时刻,国内的科学家对病源的追 查不打败仗那可真就怪了。   毫无疑问,院士应该代表学术的最高水准,也应该代表社会的最高公信力。 如果当选的院士中有假学术,这让社会大众还能信什么?在假话、假药、甚至假 币充斥的当今中国社会,公正严谨的院士增选显得特别难能可贵。可恰恰是这代 表知识分子光荣与梦想的“神圣”院士增选,变成了有疑问的增选,正如笔者的 一位学界朋友对如今的院士评选说的一句话——“就那么回事。”要想不那么回 事,中科院和院士竞选者,您得仔细着点,因为要想服众,您得公正;要想出众, 您得真行! (XYS2003061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