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最后的熊猫:第七章 威威的世界   The Last Panda   By George B. Schaller   [美]夏 勒 著   张定绮 译   ISBN 7-80145-054-X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8.11   柯南 扫校 ----------------------------------------------------- **************** 第七章 威威的世界 **************** ----------------------------------------------------- 1982年1月~6月   有一次   威威跟踪珍珍好几天,   但总保持一定距离,   像一个情窦初开   却又胆怯的少年。 ----------------------------------------------------- 我到五一棚后约一年光景,一个下雪天,我在营地后面的山脊上, 追踪一头熊猫的足迹。脚印转往小径边缘,显然这头熊猫改变了方向, 退到一棵冷杉树旁。我仔细检查这棵树。树干在离地两英寸的范围, 被磨得非常光滑,上面有一种黑色的分泌物;这片光滑区上方的树 皮,有爪子搔扒的痕迹。我凑上去闻,有一股酸中带甜的味道。我突 然明白了,这是熊猫的气味标竿,它们一再把自己独特的体味留在上 面。我真是蠢透了,因为几个月来,我常经过这棵树,却从未注意到 它上头清楚的记号。我急忙在小径上重绕一圈,计算气味标竿的数量, 结果发现,沿路共有12%的树具有标竿的作用,大多是直径在六英寸 以上的冷杉。有些标竿上还有一小圈尿迹,就跟狗在篱笆上做记号一 模一样,留下一种强烈的麝香气味。我知道无论雄雌的熊猫在肛门附 近都有一大群腺体;我在动物园里看过,熊猫用前后抽动或绕圈子的 动作,在石头、墙壁或其他表面上,摩擦这些腺体。它们的尾巴短而 多毛,通常紧贴着身体,对腺体有保护作用。但是在做记号的时候, 熊猫会伸出尾巴,在物体表面扫动,仿佛用笔在画气味似的。有时熊 猫会用前爪倒立,后脚搭在垂直的表面上做记号。我在那座山上走, 一直只用眼睛,从未动用迟钝的鼻子。这样我怎么可能了解熊猫呢? 它们的行动是从这种气味到那种气味,空气里充满了重要的情报,而 我一无所觉。 像熊猫这种动物,尽管孤独,还是生活在亲戚、邻居组织井然的 社会里;有的友善,有的则否,视过去的接触与交往而定。不论熊猫 表面上多么不合群,还是有两种不可避免的社会需求:小时它必须倚 赖母亲生存,成年后它必须找对象交配。任何社会都建立一套在视觉、 声音、气味的沟通系统上。除了求爱,熊猫从不浪费时间和精力安排 约会;事实上,它们尽一切努力避免接触。熊猫可以不跟其他熊猫见 面的一个法子,是用声音公告周知它的存在,听见的同类就可以决定 如何反应,接近、逃逸,或只当作没听见,熊猫发出的叫声,花样与 音量都有很多变化——成年熊猫至少能发出十一种不同的声音——可 以表达情绪上的微妙转变。但是它们主要只在交配和遭遇意外时才会 叫。叫声一大缺点是不能持久,必须不断重复,讯息才不会失去时效, 并确保对方收得到。 相对的,用气味做记号,传递消息比较有效:气味就像一张可以 长期保存的名片,不仅可以鉴别通过的个体,而且介绍了它的生殖状 况、它上次经过这儿是多久以前的事。熊猫用撒尿,摩擦腺体、抓树 皮等方式做记号,公熊猫尤其如此。我看得见,也闻得到其间的区别, 但是不能知道哪种记号属于哪一头熊猫。大多数标竿都很合逻辑的坐 落在山顶上,熊猫常出没的小径两旁,可是为什么有的标竿会被放弃 (光滑的表面已长出鲜绿色的藻类),由数英尺外的新标竿取代?或 为什么熊猫行进中,选中某些树当标竿,而不选其他树,令人百思不 解。 用脚和腹部贴地滑行 无线电遥感勘测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某一头 动物的位置,得知它在活动或休息。但这样的仪器往往把动物简化成 数据,变成地图上的几个点和一份活动频率表;它不能让我们感觉到, 动物也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每天有不同的烦恼和欲望。我知道熊猫生 性不好动,根据连续数目测得的无线电定位,它们每天通常依直线移 动四分之一英里。但这段时间里,熊猫究竟做了些什么?我发现气味 在熊猫生活中很重要后,就特别希望追踪新装上颈圈的公熊猫威威— —它跟珍珍、龙龙、宁宁位同一个区域。 一月十七日黎明,威威翻过山头,进入臭水沟山阴的一面,那儿 有些地方积雪很深。这么一来,我追踪它的足迹很方便,但我总保持 距它一天的路程,以免打扰它的生活常规。 威威往下坡走,躲在竹林里,有时它会走小径或倒下的树干,但 大部分时间它直接穿过林野,方向很确定,好像已打定主意要去某个 地方。它选择路径完全不把树丛、落雪、陡降坡或其他障碍放在心上, 我有时就会被树枝缠住,或两脚踏空,抓着小树苗悬在半空中摆荡。 按照威威的速度而非我的速度跟踪它,我运用感官的机会增多,把它 日常生活中许多琐事逐一记录下来。 在一片生满水藓和杜鹃的山坡上,它在唯一的一棵大冷杉上做了 记录,走了一段,又做一个记号。来到一个陡坡,它胸部和腹部贴地 滑下去,看来好玩的成分远大于情势所需,然后继续沿着山坡走。它 抵达一条结冰而且有积雪的小溪,在溪边走了一会儿,到达一个平坦 的地方。它在这儿用爪子铲开一些碎冰和砂石,在地上做成一个小盆 子,让水流进去;然后喝里面的水。它偶尔停下来短暂的进食。它在 另几棵树上做记号,好像没什么规则可言,因为都不是既有的气味标 竿,但我不久就发现,做记号处都是它转弯的地方,好像它打算开辟 一条新路径。它有两次休息超过一小时,有一次它睡醒以后,还在床 上吃了点心。接近傍晚时,它进入一条小溪谷,整晚上又吃又睡,还 从一个小泉喝了水。早晨一它在两棵冷杉上留下记号,随即上路,在 群山之间,穿过林木星罗棋布的溪谷。 我跟踪威威一共五天半。它的路径带我绕两个大圈下山,然后又 回到开始的地方。我的笔记上记了满满的细节。我发现它平均每天只 走四分之三英里多一点,对这么大的动物而言,实在短得令人意外, 它一共在四十五棵树上做过记号,有九次长时间休息,每天平均拉九 十七堆大便。但还有很多威威认为很重要的事,我不曾注意到或无法 理解,或它没有提供讯息。它遇见珍珍一周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感 觉?它为什么走了一百二十英尺,又突然循原路回来?它遇见熊猫 个子比较小的亲戚红熊猫的尿迹时,有什么感想?或根本不想?虽然 有的细节我无法掌握,跟踪威威至少拓宽了我的心灵,使我更能欣赏 它独一无二的隐密世界。 常常消化不良 研究者重新构筑动物的生活,充其量只能得到一些片段。但凡是 与熊猫有关的资料,即使我们不能完全理解,只要有助于它们求生存, 都非常重要。所以,凯依和我再次出发追踪威威,这次的目的是确定 他一天吃多少竹子。如果我们能确定,五一棚地区有多少竹子可供熊 猫食用,以及像威威这样一头熊猫,一天要吃多少磅的茎和叶,就可 以大致计算这片森林可以养活几头熊猫。威威在桦树林间的一个山谷 里。待了将近二十四小时,竹枝被积雪压弯。它绕来绕去的脚印极为 明显。菜单上有生长好几年的老竹茎和老竹叶。在这寒冷而没有阳光 的日子里,我们计数、丈量、秤重,终于算出威威一天之中,对二千 二百根竹茎和一千四百根竹茎上的竹叶采食,约吃了三十一磅竹子。 其他熊猫一天中可能吃得较少,但平均食量还是在二十五到三十磅之 间。这个数据本身可能微不足道,任何数据抽离到现实生活之外,都 会失去生命。但我们若深入追究,就会发现它是熊猫奇妙进化历史的 佐证。 肉食类和杂食类动物通常都吃肉类、水果和种子等富含蛋白质和 淀粉的食物。因为这种食物很容易被身体分解和吸收,所以这些动物 的胃构造简单,肠子也比较短。相对的,草食动物吃青草、树叶、树 枝维生,营养成分低,又不易消化。范苏斯特{Peter Van Soest) 指出,从草食动物的消化观点,植物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细胞内 容,含有可溶性营养素——蛋白质、淀粉;另一部分是细胞壁,含有 坚硬而多纤维的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细胞内容很容易消化。 但草食动物缺乏分解植物细胞壁必须的酵素。要利用植物这个部分, 它们跟生存在它们消化道里的细菌和原生物建立一种共生关系,由后 者透过发酵,分解纤维素和其他坚硬的部分。但因为发酵需要时间, 草食动物必须长时间把食物留在消化道里,还需要一个发醉槽。例如 马,象、兔都有袋状的盲肠,特别大的胃,可资储存、发酵和吸收营 养素。牛、鹿及其他反刍动物,有独特的前肠负责发酵食物,然后才 送入胃部进一步消化。 现在回到熊猫身上,它们具有肉食动物的简单消化道:缺乏留置 食物的特殊器官,它们的肠子很短,也没有可供发酵纤维素的共生细 菌。它们既不能从纤维素取得营养,就只有靠细胞内容提供精力来源。 对熊猫而言,竹子的营养品质很低。竹子主要由细胞壁构成,根据我 们的研究,以及凯格瑞动物园(Calgary Zoo)和华盛顿国家动物园 获得的结果, 其中纤维素和木质素不能消化,半纤维素也只能部分消 化。熊猫只能吸收它所吃下竹子的17% ,这比例非常低。甚至以食物 通过消化道速度惊人著称的鹅,利用效率也高达30%;光吃青草的鹿, 可达80% ;狮子之类的食肉动物,更高达90%。很明显,因为消化系 统没有效率,所以熊猫吃下去的东西大部分都浪费了。 动物做任何事都需要精力——消化食物、血液循环,保暖、抓脑 袋、吃竹子以及所有其他基本维生所需的活动。除此之外,不论孕育 胚胎或动物自身生长,也都需要精力。动物靠食物取得这些精力。虽 然威威每天花十三个小时嚼竹枝、吃竹叶,填饱自己的胃,但是得到 的营养却很少。据我计算,熊猫每天吃那么多竹子,获得的热量只有 四千三百卡到五千五百卡。但是它的基本新陈代谢,加上进食、走动 及其他活动消耗的热量,每天至少四千卡,只略低于它吸收的量。换 言之,熊猫的营养缓冲安全区非常小,它没有多余的精力可资浪费。 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断,如果熊猫需要更多精力,它可以花更多时间吃 东西。但事实上不可能这么做,因为它的胃纳空间有限,消化也需要 时间。 长不出肥肉 低营养饮食对熊猫生活各层面都造成影响。熊猫吃竹子长不出什 么肥肉,所以它不能储存大量精力因应冬眠所需。熊可以一睡一个整 个冬天,平平安安躲在洞里,熊猫即使遇到暴风雪或严寒,还是得不 断的吃。其实,熊猫可以靠竹子为生,是因为这种植物有几个与众不 同特点。竹子属草科,但是生长在四季分明地区的草,它的营养成分 会随气候变干或变冷起伏;例如美国怀俄明州,冬季糜鹿吃的枯死的 干草,营养价值远低于夏季的绿草。竹子不但四季一样茂密青翠,而 且营养成分大致保持一定。熊猫不至于上一季大快朵颐,下一季又闹 粮荒。 食物既然仅够维生,熊猫就必须一直把消化道塞满,确保卡路里 供应不断。它不能睡太久,而必须不分日夜间歇性的摄食。它也必须 建立一套有效率的进食策略——选择和食用时不浪费半个动作,只动 用特定的爪子和牙齿。熊猫需要珍惜精力,行为上的弹性不大。所有 需要爆发性精力的动作都需要避免或减少至最低。这包括爬非常陡峭 的山坡、爬树、跑步。它们绕圈子走动。像威威这样的公熊猫不会浪 费气力去保卫领域;可能耗费大量精力的社交接触,也要避免。熊猫 多半就只是吃和睡。雌熊猫甚至在繁殖时,也非常节省精力。它至少 要等到五岁半才怀孕。实际的孕育期很短,新生儿很小,而且只有一 头幼兽被抚养长大。如果小熊猫出生后不久就死了,母熊猫消耗的精 力很少。如果它生存,也很快就必须脱离母亲独立,通常是在二十二 个月大的时候。 据我推测,竹子的营养成分,熊猫的消化生理以及熊猫的精力状 态互动,已影响到熊猫生活的大部分层面。以竹子为主食,显然曾在 进化过程中,带给熊猫某些利益。事实上,大熊猫之所以大,可能就 是适应吃竹茎的结果,体格大,它们才有力气来折与吃到足量的竹茎。 但为何熊猫要跟竹子结为命运共同作呢?食物能四季供应无缺,即使 营养水准低,当然也是好事。但令我想不通的是,夏季林中有许多其 他营养丰富的植物,熊猫吃了很快就长的胖嘟嘟的,为什么熊猫对它 们顶多偶尔尝尝,往往却不屑一顾呢?难道竹子主食还有其他的好处 吗?我们科学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提供令人满意的解答。 一天吃三十磅竹子。这不仅是威威生活的一面或一种生活方式, 而且是它生命的核心,代表他对生活的一大展望。 至少我以为是如此。 灵魂的鬼魅现形 研究动物行为是我的专业,我小心观察一头动物所做的事,把我 看到的一切写成纪录,然后我把未经修饰的事实和纯客观的描述,做 成整齐的图表,逻辑化的呈现资讯,仿佛我的工作一步一步向必然的 结论发展。真理与科学都得到满足。但这样的报告缺少了人性因素, 没有发现的喜悦,新斩获的乐趣,承认研究只是间歇和偶一为之—— 事实上,资讯根本不像我们一厢情愿以为的那么客观。统计数字或许 多有助于描述宇宙,但不能用来说明其他生命;数字表现不出一头生 物的特质,也不能传达爱、愤怒、快乐和勇气。 海森柏格(Wemer Heisenberg)说得好:“我们要记住,我们观 察到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在我们的询问手法下暴露出来的自然。” 在有人提出问题之前,事实都不算是事实,动物的世界渐渐在提出的 问题和搜集的事实之上呈现。但如果有别的人问不同的问题,就会产 生另一种不同的生物和另一种不同的现实。动物是一种从动物与观察 者互动之中产生的幻象,观察者决定什么该测量,什么该观察,什么 该忽视。我们一直在对看不见的东西作推论,把观念与事实混为一谈。 更别忘了,有关狮子、蝙蝠、狐狸、猫头鹰、蛇和鸽子的神话,随各 个文化独有的想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跳跃、窥伺、滑行、拍翅。雨 果(Victor Hugo)写道:“动物无非是我们优点与缺点的具象,在我 们眼前穿梭,是我们灵魂的鬼魅现形。”科学就是这样构成的,任何 观察老虎、猩猩、熊猫或其他动物的生物学家,如果自命观察纯粹客 观,若非无知,就是撒谎或愚蠢。 那个冬天,我心头一直萦回着这些事,因为胡锦矗和我六月间要 离开卧龙几个月,为我们的熊猫研究撰写一篇报告。这份工作不好做。 我们虽搜集了不少确实而有用的资料,但我们的文化与思想体系截然 不同,对相同的题材会如何处理呢?我交谈过、或读过他们科学论文 的中国生物学者,在研究方法、讨论结果、提出观点等方面,似乎观 念都全盘西化,连中国人所谓“西餐中吃”的痕迹都没有。如果胡锦 矗能对熊猫研究提供一些中国观点,一定极具价值。 熊猫的独白 熊猫的神秘难解,在一个浓雾的下午更形明显。当我跟胡锦矗通 过一个茂密得几乎无法通行的竹林里,忽然雾变得明亮无比,好像即 将被阳光驱散。在一道曼妙的光柱中,一头熊猫出现在我们眼前,出 奇安详的斜倚着一棵冷杉,前掌放在腿上。起先我以为它是威威,可 是它没有戴颈圈。它的表情很严肃,又带点幽默,它的眼神像老鹰般 敏锐。它突如其来开始发表一场超乎寻常语言的长篇独白时——虽然 这次事件很可能只存在于我的想像中——我多多少少有点意外: 可敬的科学家:我要赞美你们研究我同类的努力。称量那么多粪 便着实需要最高的奉献精神。你们一天天跟踪我,毅力可佩,姑且不 论技巧——我老远就听见你们、嗅到你们。事实上,我真不懂你们侵 犯我的隐私,希望获得什么。你们把我每天吃的竹子和睡觉的时间, 都统计成无趣的数字,记住,时间对所有的生物而言都不尽相同。这 棵冷杉的生活步调比你们慢,我却比你们快。说到数竹茎,那天证明 你们找到某些跟我有关的简单事实,我的生活大部分都不能用数学语 言写出。你们怎么可能了解我?或许我们表面上看来处于相同的情绪, 可是你们还是不能了解我的情绪。因为这件事根本就不能用你们的观 点衡量。看看你们自己!你们的想法天差地远,但你们属于同一个物 种。 你们人类骄傲得无以复加。不过因为你们的智慧在地球上最引人 注目,你们就自命无敌。你们的思考方式有很多严重的问题;你们必 须克服意识形态上的成见和其他不健康的科学癖性。比方说,你们有 些人坚持,语言是思考之始,这就使我们和很多其他动物——只有你 们例外——成为没有思考能力的动物。真是一派胡言!太傲慢了!你 们的实验室人员先看看动物不会做什么,然后尝试叫它们做那种事。 研究一下动物最合做哪种事吧!无怪乎还有人说我们熊猫是以颜色取 胜。怎能用你们的标准评断我们的智慧和思考方式呢?你们两个至少 还只试着观察,不乱下断语。记住,我们生存在不同的世界,其间差 异超乎想像,我的世界以气味为主,你们偏重视觉;我透过嗅觉思考, 你们靠语言。维特根斯坦(Ludwing Wittgenstein)曾说:“即使狮 子会说话,我们也听不懂。”对人类和外国蛮子而言,这句话说得很 聪明。 熊猫发出一种刺眼的白光,它的身体变得透明、模糊,像烟雾般 散了。但它又若无其事的再次凝聚,可触及却又变幻无常,具体又空 洞,物质与空间不分,能量与精神合一。 还有一点,你们研究我的饮食,你们研究我做记号多少次、交配 多少次、走多远。记住,你们不能把我分割成不相干的生命断片。你 们充其量只能观察到像熊猫的生物,而不是真正的熊猫。我跟所有其 他生物一样,是个和谐的整体,具有无穷的复杂性、不可分割。 让我建议你们如何改善你们的工作——常常把科学忘掉;叫理性 闭嘴。尝试发挥直觉、敏感、同理心,使我的生命更真实。永远不可 忘记,所有的生物都是生命之竹的一部分。所有动物,包括人类在内, 合为一个大生命。你们不可能描述一头熊猫而不描述到你们自己;分 离纯属幻觉。把你们的哲学家、诗人、孩子,找到我面前来,因为他 们会用新的眼光看我。即使如此,我们还是永远活在两个世界。人类 永远不会了解熊猫的真相,所以,好好享用这份神秘——并且帮助我 们生存下去吧! 熊猫发表完有力的结语,它身边的雾聚拢,光芒逐渐收缩成一个 小点,消失了。可是它在树旁下两团粪便,我把它们搜集起来。 大熊猫的迷你型表亲 生物学家在开始田野工作前,应该把若干值得回答的问题,可以 满足期望,证明经费——通常是公共基金——花得有价值的具体目标, 牢记心头。我问过:“大熊猫如何适应竹子?”我以为答案会不仅富 于科学趣味,对保育也很有价值。我们知道竹子的营养价值很低,低 到尽管大熊猫每天花许多个小时把肚子填满,吸收到的热量也不过跟 消耗量勉强打平。我们的许多结论中,有一点认为,大熊猫之所以长 那么大,是为了适应这种品质低劣的饮食生理及其他方面的理由,使 体型大的动物比体型小的动物更能有效运用食物来源。我理所当然以 为这个推论的逻辑完美无瑕。但臭水沟的红熊猫却使我不安的觉悟到, 我们的假设可能有漏洞。 热爱熊猫的人通常不知道或经常忘记,世上还有一种熊猫,就是 红熊猫;或称小熊猫。小熊猫之叫“小”者,只是体型而已。它是一 种非常可爱而讨人喜欢的哺乳类。只要把大熊猫体积大规模缩小,把 它除了脸部,全身的白毛换成浓艳的桔红色,再加上一条像浣熊一样, 毛色呈横条纹的长尾巴,就是红熊猫了。它率直的阔脸上戴着黑眼罩, 矮胖的身躯配上细细的黑腿,看起来跟大熊猫一模一样,只不过体重 才6.5公斤,不是90公斤。红熊猫分布比大熊猫广,以温带丛林为主, 从尼泊尔向东,经喜马拉雅山脉、缅甸北部,以至中国。在中国境内, 它常跟它的大块头表亲生活在同一个森林里。 我开始在卧龙做研究时,关于野生红熊猫习性最有用的报道,还 是一八四七年哈吉森(Brian Hodgson)的作品,我企盼对这一物种 有更深入的了解。但五一棚研究区红熊猫很少见;我只见过一头在小 径上冲过。可是我发现它们的粪便——像迷你大熊猫的杰作——并在 雪中追踪它们的足迹,跟着它们在竹林里弯来绕去。结果显示,红熊 猫有一点跟大熊猫不同,它们有一个家,那儿有它们最喜欢的休息地 点、一两个厕所和几个气味标竿(有的是倒下的树木,上头撒了几滴 尿)。我始终没听见红熊猫的叫声。大卫神父说:“中国人叫它们做 ‘山上的孩子’,因为它们的叫声像小孩。” 红熊猫几乎只吃竹子,但它们不像大熊猫那样吃竹茎,只随着季 节吃竹叶或竹笋。此外,芮德发现,秋天它们也吃野樱桃、醋栗及少 数其他水果。如果大熊猫吃竹子只能勉强维生,红熊猫怎么办?因为 它体积小,反而每天需要更多的热量。我们对大熊猫的结论是否有漏 洞或错误?如果想比较两种熊猫每天的热量需求,就必须调查红熊猫 的活动周期和行动模式,这只有靠无线电监测才办得到。但行动计划 并不包括研究红熊猫。 捕获红熊猫 计划进行到后面,一个二月天,我们意外在一个大熊猫的木头陷 阱里,抓到一头红熊猫。更妙的是,我们刚好有一个合用的无线电颈 圈,发射器只有一个火柴盒那么大。肯思、泰勒和我刚抵达五一棚; 在两名中国助手陪同下,我们翻过山岭,进入转径沟去看捕获物。天 气晴朗,云层都沉积在谷底,只有几缕烟絮轻轻飘上溪谷高处。我打 开陷阱,用特殊设计的捕竿套住红熊猫的脖子,把它拖出来,它怒气 冲冲,发出尖锐的咳嗽声,像一头发怒的猫。肯思试图抱住它,以免 我们系颈圈时,被它用针般锋利的尖爪抓到。这是一头好看的雌熊猫, 可能尚未完全成年,体重仅3.6公斤。几分钟后,它就重获自由了。 发射器在十一月失效,肯思和五一棚人员一共监听“佼佼”的动静九 个月之久。 佼佼跟大熊猫一样孤独。但它有一次跟另一头红熊猫一起生活在 竹林里,它们的休息处距离三十英尺,并没有被激情冲昏头的亲密意 图。监测显示仅仅一天只活动九小时,大熊猫则是十五小时,它主要 在晚间活动,早晨十点到晚间七点,只是偶尔动动而已。我们推测, 佼佼进食的时间比大熊猫少,因为它进食方式较周详。它不像大熊猫 成把的、连枯叶一块儿往肚里吞,而是一叶一叶的吃,挑选最富营养 的绿叶。它也不囫囵吞食,而是细嚼慢咽,把植物纤维嚼烂,帮助消 化更有效率。佼佼的日常活动范围大得令人意外——约l.5平方英里 ——如果不算威威在竹笋产季远行到伞竹林的活动,两者的活动范围 差不多一样大。包括威威在内,共有五头大熊猫跟佼佼合住这一区。 威威和佼佼甚至偏爱同一片竹林,常在很接近的地方活动。可是我们 不知道它们碰面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我们更意外的发现,威威和佼 佼平均每天走的路几乎一样远。体态娇小的佼佼当然没有必要为了吃 竹子或其他原因,走像大个头威威那样远的路。我们原先预期佼佼为 了节省精力,一定很少活动。它是例外吗?佼佼精心挑选食物,仔细 咀嚼,获得额外的热量,但它把这些热量都花在走路上。至少表面上 是如此。无线电发射器的效期内,我们获得一些关于红熊猫的有趣新 线索,但我们还是不知道它精力泉源何在。 芮德后来又给另两头跟佼佼生活在同一区的红熊猫,装了无线电 颈圈,一头是成年雄兽,一头是成年雌兽;它们的活动范围都比佼佼 小得多,不到半平方英里。他们都是白天比晚上活跃,跟佼佼的行为 模式正相反,而且它们每天约花十一小时走动。根据勇宗(Pralad Yonzon)在尼泊尔蓝堂国家公园(Lantang National Park)所做的 研究,雌性红熊猫的活动范围也是大约半平方英里,而若干雄性的活 动范围可多达三.五平方英里。虽然这样的行为差异很有趣,在说明 红熊猫如何平衡热量吸收与消耗上,却没什么帮助。 这个谜团的解答要靠实验室,那也是唯一能提供解答的地方。佛 罗里达大学的麦耐柏(Brian McNab)从生理方面研究动物精力多年, 成就惊人。他发现红熊猫可以在寒冷中,减少末梢血管循环,因而降 低皮肤表面温度和热量散失,使新陈代谢率大幅趋缓,但它身体内部 的温度却不受影响。红熊猫休息时,新陈代谢可减至一半,把身体的 自动温度调节关小,节省大量精力。这种新陈代谢减少的期间一定很 短暂,否则血流受阻太久,会造成组织坏疽。靠新陈代谢节约精力的 策略,与我们所观察到,佼佼对寒冷的反应接近爬虫类相符;无怪乎 有几次我们不小心把它从睡眠中吵醒,它都显得僵硬而无精打采。因 此,红熊猫比大熊猫更适合完全靠竹子维生,在精力收支上的剩余额, 也可能更少。 冲突于事无补 一九八二年一月,五一棚人手所剩无几,工作很辛苦,严寒使我 们团聚一起,不受过去常有的外来干扰。编制内人员都走光了,营中 只有三个临时帮手和翻译员小邱。在任何聚会中,彝族的吉林知哈都 最引人注目。 彝族一度被称为儸儸 ,以好勇善战著称,他们曾杀过不少汉人, 偶尔也杀闯入四川南部或云南他们的聚居区的洋人。其他人见到吉林 知哈总要起哄或粗鲁的戏谑,暴露他们内心既不安又欣赏的复杂情绪 ——我从一开始就看得出来。吉林知哈为了不辱他族人的美名,老爱 把杀人分尸的故事讲了又讲。 我们一月份忙得没时间去查看陷阱。威威和宁宁都被抓到过,很 快就放了。龙龙也曾受笼中的肉吸引。它现在比去年三月重了15.4公 斤,是个魁梧的青少年了,我们给它换了新颈圈,放它自由。我们在 山谷对面的方子棚,抓到一头雌熊猫,为它取名“憨憨”;它体积非 常大,每个人乍看都以为它是公的;它长得非常漂亮,是我所仅见最 完美的熊猫,比例匀称,浑身毛色发亮。几天后.我们又在另一个陷 阱里,抓到一头未成年的公熊猫,只有两岁半大。它不像宁宁或龙龙, 它对于被关在笼里极其不悦,不断尖叫咆哮,对所有窥视它的人都张 牙舞爪。有人问我:“你要给这么小的动物装颈圈,或再抓一头较大 的公熊猫?行动计划规定你每季只能抓三头熊猫,我们已经有威威和 憨憨了。”有趣的问题。尤其因为行动计划从来没有限定数量,也不 曾讨论过这个问题。官僚体系中有人对我们所能搜集的数据量设限。 在中国,苦头教会人不要轻信。我倘若甩开行动计划,没什么好处; 冲突于事无补。抓到三头熊猫后,设陷阱的工作还是可以用缺乏诱饵 的借口停止。我姑且不管这个问题,替小公熊猫在耳朵上装了一个吊 牌,以便下次辩识它——黄色吊牌八十一号——没有戴颈圈就把它放 了。 我们经常监听珍珍的行踪,搜索它到过的区域。但当时和后来都 没有看到它的孩子。它不知怎么失去了它的小熊猫。凯依不在田野帮 忙的时候,就在营地忙。她在日记里描述典型的一天生活: 陷阱路线设好以后,营地的生活常规大致确定。乔治天明即起, 去检查陷阱。我赖了一会儿床,然后在睡袋里把一部分衣服穿好,为 了保暖。如果我们晚上忘记倒脸盆,我就把冰撬开,倒掉。我会从热 水瓶倒点热水,很快用海绵擦个澡,然后到木屋去吃早饭,坐在冒烟 的火堆旁,喝我的茶;然后吃一碗粥,配一个冷掉的白煮蛋;再喝一 杯茶。回我们的帐棚,把炉火生起来。火生好以后,我就去检查猎狗 陷阱。我很喜欢走到陷阱的这段路(我们从来没有抓到过豹子)。昨 天有雾,树木、松萝、还有青苔,在雾中都显得鬼影幢幢。 回到帐棚,我检查火势和烘干箱,看熊猫粪便是否已可分成枝和 叶,搜集柴枝,放在火炉边烘干,写日记、写信、读书、烧热水和洗 衣服。我不断在洗衣服——每天洗一点比较容易,因为多半时候衣服 得挂在帐棚里晾干。屋子里有个冒烟的炉子,木屋那个火堆也是烟雾 弥漫,我们的人和身上的衣服都熏得黑漆漆。我把浴巾都煮过,但看 起来还是脏兮兮的。中午吃过面条,我不是烘更多样本,便是教同事 英文、学中文。 大约四点钟。必须再检查一遍熊猫陷阱,愈晚愈好。今天我跟乔 治一块儿去——在山边的小径上徒步两小时。这条路其实谈不上小径, 而是悬崖上突出的岩架,有些地方因为崖上生出小树而变宽一点。上 坡下坡、上坡下坡;有些页岩的岩架在脚下会滑动。最后一批陷阱设 在下面一道小溪边,检查完毕,我们必须爬上一条非常陡峭的小径— —我认为是动物走出来的,而且我有时找不到路——像是爬一座很陡 的楼梯。我们光爬这一段就回到原来的高度,到顶时我两腿都会发抖。 然后吃晚饭,在火边聊天。回帐棚读书、写字或直接上床。 那年一月底过中国新年。这是个大节日,每个人都回家跟家人朋 友团圆,吃特别准备的食物,放鞭炮赶鬼。中国年根据阴历。相传第 一个新年时,佛陀召集他创造的百兽聚餐。只有鼠、鸡、虎、蛇、龙、 马,和其他六种动物出席,为了奖赏他们,佛陀就封他们为十二生肖, 轮流成为一年的主角。今年(一九八二年)是狗年,一月二十四日黄 昏,总部有一个盛大的宴会。最重要的一道莱是饺子,象征银元宝。 春节不吃饺子,来年就别想交好运。第二天早晨,卧龙的领导赵昌贵 邀请凯依、我、小邱到他家去吃传统式的新年早餐,吃的是麻花和汤 圆。赵昌贵沉默寡言,非常客套,对我们很照顾;过完年不久,他就 调到别处去了,我们见他离开心里很难过。那天晚上,营地还有一场 大宴,第二天又有一顿,这是所谓无三不成礼的传统,大家都拚命吃、 拚命喝、拼命敬酒。 一场语言的飨宴 二月的日子不好过,因为营地里的每个人都因长久困住木屋而感 觉衰弱,冬季无止境的艰苦工作,使每个人疲惫不堪,变得犹如中国 成语所谓的橘木死灰。我巴不得快点进入三月,勺鸡再度在黎明时咯 咯叫,樱草花盛开,宣告春的到来。但三月一到,成都有会要开,洋 鬼子也要入侵了,除了英雄沟的人工授精计划,世界自然基金会派来 的植物学家,要来研究竹子,电视台要来拍摄计划的进展。 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林业部以为,成都动物园与英雄沟密切合作, 对我们繁殖熊猫的工作具有互惠作用。不幸当时成都动物园由一个三 人委员会管理,他们互相憎厌。我最怕跟这个委员会半年一度的会议。 它保持弹性的诀窍就是不做决定,过去的协议对它没有约束力,合作 精神也支配不了它。以前年为例,我们同意合作人工授精后,动物园 又不声不响给两头雌熊猫授了精,把杜伦赛克和辛格丢在旅馆里空等。 去年也一样,本来同意史托薇可以帮忙以人工抚养新生的小熊猫,克 莱曼也可以在动物园观察熊猫行为。但今年三月的会议上,委员会却 拒绝合作——直到它以合作为由,向世界自然基金会要求的几样昂贵 设备到手为止。护送这些设备来的杜伦赛克,自告奋勇帮他们组合和 安装,却遭到粗鲁的拒绝。动物园很快就烧坏了变电器,器材无法使 用。跟动物园开的会就此结束。 英国植物学家坎波(Julian Campbell)只带了一个压标本器、 一个量土壤湿度的仪器和一袋豆子就来了。他吃素,豆子是准备自己 煮饭用的。一向对仪器胃口奇大的中国人,希望的当然不只这样一点。 他们想不通坎波怎么可能靠这么简单的设备,研究像竹子生态这么复 杂的题目,他们对于他在林子里到处放置啤酒瓶测量雨量的作法,也 觉很不敢恭维。坎波有种与世隔绝的气质,使人易于忽略他的坚毅个 性。他告诉我,他打算在这儿工作好几年,继“中国人”魏尔森之后, 得一个“中国人”坎波的名声,魏尔森数十年前也曾来此研究植物。 他还计划分发传单给村民,强调三点:不可砍树,因为会引起水灾; 只生一个孩子或不生;性交寻乐时要设法避孕。这些观念虽无不当, 但这种作风不会被接受,尤其是羌人跟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在中国享 有一家一胎的豁免权。坎波被劝服全神贯注在竹子的繁殖上。但这个 计划也失败了。中国人对合作的观念和坎波截然不同,他几个月后便 离开了。 国家地理学会和匹茨堡WQED电视台的电视摄影队,带了足足一吨 的装备前来,除了摄影器材,还有杂粮饼干。意大利腊肠、乳酪和花 生酱等珍馐美味。工作人员包括制作人白琪(Miriam Birch)、摄影 师勃洛克(Norris Brock)、音效师克拉克(David Clark)。他们 在五一棚断断续续的停留期间,有一个专用的帐棚。那儿成了凯依和 我最爱去的社交俱乐部,不单因为美食和日本的麒麟啤酒,虽然这些 我们也喜欢,最主要是因为有伴。勃洛克告诉我们他参加海耶达尔 (Thor Heyerdahl)木舟探险的经过;大卫讲沿育康河(译音)而下 的所见所闻;白琪和凯依愉快的聊音乐和戏剧;我们也聊电影情节的 可能发展。他们也有些问题:成都动物园要求每分钟一百美元的拍摄 费;英雄沟不大愿意让熊猫到户外围场,唯恐它们会乘机脱逃。我们 聊着,诉说知心话,坦白的交换观念,不必担心被打报告。这是一场 语言的飨宴。 唯一的熊猫镜头 白天,勃洛克的“爱礼服莱斯”(Arriflex)摄影机低柔的转动 声,成为我们日常活动的一部分。某些话跟昏头的鸟儿叫声般响个不 停。“咱们再试一遍。”“帮我个忙好不好。我要试点不一样的。你 可不可以……?”森林听见奇怪的问答:“我亮点东西看看吧!” “啥都没有!看屁!” 永不停歇找寻故事情节的勃洛克,永远见人就问:“你现在要做 什么。” 凯依逗他:“我要洗头。” “好啊,咱们来拍。”勃洛克出乎她意料之外的回答。 一天晚上,凯依和我在山峰上的帐棚里做夜间监听,勃洛克和大 卫来拍我们工作的情形。他们带了乳酪和一瓶葡萄酒,给我们一个惊 喜,我们就在雾气蒙蒙、暮色渐浓之中,开了一个小派对。威威、珍 珍,还有其他熊猫身上的发射器,传来哗哗声,提供我们音乐。 四月四日,找发现一朵白头翁开花了。四月十五日,一只石松鼠 跑进营地来,这是它十一月中旬冬眠以来,第一次露面。雄角雉顶着 一头火焰似的橘红羽冠,发出婴儿无助哭叫似的求爱呼声,中国人称 之为娃娃鸡。竹笋四月十七日露了头,春天回来了。但这是个令人不 快的春天,寒风夹着雨和冰雹,把早开的花打得一片狼藉。五一棚像 一八九○年代淘金溯中的阿拉斯加,小径泥泞不堪,帐棚摇摇欲坠, 到处丢满垃圾。包括中国和英国挺影师在内,一共二十五个人,挤在 八个帐棚和木屋里。很多人都患了感冒。我记得好像是克拉克说的 “如果我们拍的是音乐片而不是纪录片,就可以叫它‘真菌之歌’ (The Sound of Mucus,注:这个名称是影射电影‘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 每个人都在等珍珍一九八一年那幕求爱场面重演。可是它今年很 自制,没把幽会的事四处张扬。它接近威威和另一头公熊猫时,勃洛 克和克拉克又到英雄沟去了。虽然已是遍地竹笋,但它直到五月十五 才到较低的山坡,比前一年晚了两周。那天和第二天,我带勃洛克到 非常接近珍珍的地方,近到听得见它剥笋和吃笋的声音,可是它不愿 被人看见。下一天或再下一天,我们一定要拍到它,但五月十七日, 摄影队突然收拾行李离开了卧龙。他们一走,珍珍就突然变得很合作; 以后的两个星期里,它和我有好几次为时相当长而值得回忆的遭遇。 这以前,虽然克拉克和勃洛克静静在珍珍旁边等了好几个小时,聆听、 盼望。直到被冷雨冷雾浸得全身僵硬,但他们只拍到它一次,短暂的 瞥见它的头,这是他们在野外唯一拍到的熊猫镜头。 拍摄熊猫争第一 拍摄熊猫跟所有其他与熊猫有关的事一样,都要争第一。一九八 一年,美国广播公司电视台缴了二十万美元的费用,取得在卧龙东南 的摄制权,工作人员一九八二年又回来过。他们的工作队上。有几位 经验丰富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他们在一九八○年代,拍到最精采的野 生熊猫生活片段。根据下面这段从“运动画刊”(Sports Illustrated)的摘录, 美国广播公司与“国家地理”……竞相推广 它们的影片,互不退让。 刚从中国回来的国家地理制作人白琪,本希望拍成西方电视第一 段记录熊猫在竹林中生活的影片,但是她说:“我们发现美国广播公 司也买到摄制权时,真是不知所措…… 她又补充说:“美国广播公司请卡拉斯(Roger Caras)当主持 人,国家地理杂志那篇文章也是他写的。”她指的是美国广播公司聘 请的一位博物学家,他一九八一年八月刊出的一篇文章,搭配的熊猫 照片号称是野生熊猫,事实上却是在囚笼里拍的。 “……卡拉斯上周大发雷霆,他没想到他为电视台制作的熊猫影 片,会被《国家地理》的工作人员抨击。他说:‘我不相信《国家地 理》真的拍到野生熊猫,我们拍到五段。’” 其他的竞争者中还有一个中国电视制作单位,后来到一九八四年. 日本也加入角逐。 这四部熊猫影片可能一共花了二百万美元,有什么结果?美国广 播公司有一些不错的野生熊猫生活影片,但在编辑和叙述上缺乏重心, 而这部片子在“美国运动家”(American Sportsman)系列中播出, 也显得格格不入(后来重制的版本就改进多了)。国家地理的特别节 目以被囚禁的熊猫为主,虽然他们握有各种数据,新资讯却出奇的少。 中国纪录片对营地生活、以及滴水的树枝和流泻的山溪之美,刻画得 最好。日本纪录片的主角是一头在五一棚觅食的熊猫。熊猫仍须等待 对工作真正投入的摄影师,为它们的寂寞生涯、与命运搏斗的勇气, 留下纪录。 一九八一年,珍珍跟一头体型比威威大的熊猫交配。一九八二年, 威威有追求成功的机会吗?我们发挥窥视狂精神,整个四月每天都用 无线电监听珍珍和威威,到处跟踪它们,希望听见熊猫聚首时那种不 和谐的叫声应和,可是没什么收获。威威的领域里,包括珍珍在内, 一共有三头雌熊猫,但由于公熊猫数量也有好几头,选择机会并不大。 威威至少尝试过。有一次,它跟踪珍珍好几天,但总保持一定的距离, 像一个情窦初开却又胆怯的少年,每次都差一点看见它,却没有真正 接触。它第一次是在四月三十日,距五一棚不远的地方接近珍珍。那 天晚上,珍珍搬过山岭。威威第二天跟上,在它附近徘徊,以后几天, 它在山上未来去去,威威一直如影随形,显然是靠嗅觉盯梢。五月七 日,我们听见威威和珍珍在浓密的竹林里,吵闹了一个小时。 第二天早晨,珍珍休息时,威威在数百英尺外恐吓一头半成年的 熊猫。那头熊猫体型跟八十一号差不多大,但耳朵上没有标签。较小 的熊猫爬上一棵灌木树,威威站在一根较低的枝干上,一只前爪抱住 树干,试着用另一只前爪攻击它的情敌,小熊猫也不甘示弱的还击。 它们不断尖叫咆哮。然后双方忽然都放松下来。威威下了树,小熊猫 比较轻松的留在树枝上。在树上缠斗了至少五个小时,小熊猫忽然一 溜烟下来,经过威威身边跑掉了。第二天.威威与珍珍也分手了,这 一年威威的社交生活,显然也随着这场露水姻缘一块儿结束。 威威寻伴记 威威有没有希望找到一个合得来的伴侣?一九八三年它又回来求 爱,不屈不挠如昔,它那次给我一个与它命运有关的不完整的答案。 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五日,山上起雾又下雨,我遇见两个中国研究 人员,他们正赶赴五一棚,通知我们转径沟和英雄沟的分界岭上,有 熊猫在求爱。他们告诉我。一头母熊猫在冷杉树上,威威在树下徘徊。 还有一头没戴颈圈、但高大有力的公熊猫,前额沾有有血迹,过来把 威威赶走了。威威并不气馁,它又回来,往树上爬了几英尺,母熊猫 对它叫唤,但树下聚集两头公熊猫后,它又爬下树。它的情敌当中, 一头就是那头没颈圈的大公熊猫,另一头的身材也不相上下,体重 104公斤左右,前一年冬天被找们抓到,装上颈圈,名叫貔貔,貔和 貘都是熊猫的古名;貔有勇敢之意。两巨头面对面,咆哮扭打成一团, 直到没戴颈圈的熊猫退出为止。貔貔随即上树,完成交配,一公一母 两头熊猫摇摇晃晃在树枝上保持平衡。经过差不多一小时,貔貔就离 开母熊猫。 我急忙赶赴现场。山坡下方的竹林里有熊猫打斗。我钻进草丛, 看见就在离我几英尺的地方,有一头熊猫正走开。我爬上一个树桩, 以便看得更清楚一点,就见另一头公熊猫,四脚朝天躺在一棵冷杉下, 好像躺在花园凉椅上一般。突如其来的几声暴吼,把我吓了一大跳。 就在前方,那头没戴颈圈的大熊猫,还在母熊猫身旁巡逻,看守它, 牙齿磨得喀喀响。我脚下踩断一根树枝的脆响,使这头对所有情敌都 戒慎恐惧的熊猫,大吼着朝我逼近。貔貔显然交配完毕就放弃对母熊 猫的一切权利,现在有五头公熊猫跃跃欲试,战争气氛浓厚得不得了。 其中两头块头很大,三头中等身材的熊猫中,两头都长得比威威小。 三岁半的龙龙还不算成年,但它的活动范围不包括这一带的山谷。 我的衣服被竹子浸得透湿,不久就开始发冷,看了一个小时,一 切复归平静后,我又走了两小时山路回营。 四月十六日,整天都在下雪,浓雾在谷中盘桓不去。我在一个砍 过木的溪谷里,坐在山坡上,观察对面的熊猫。又大又湿的雪片落在 我身上和周遭的竹子上。一棵孤立的冷杉树下,竹子都被弄断了,那 头母熊猫蜷状在树上,貔貔现身,大步朝山下另一头公熊猫走去,它 的情敌开始后退。它们扭打在一起,怒吼连连,拳打脚踢,张开大口, 森森利齿又撕又咬。大公熊猫挣脱身,急忙跑到冷杉树下,撒尿做了 一个记号。同时,貔貔也再冲上山坡,又打起来,它鼓足力量和冲劲 把对方赶到山下;等那头公熊猫回来时,貔貔咬中它的肩膀。它们又 猛烈无比的扭打在一起,整个山谷都是它们凌厉的咆哮声。打斗中, 另一头公熊猫落到悬崖下。滚了大约二十英尺,但它还是不认输,立 刻又回来加入战斗。 沉默,喧嚣突然转为平静,予人很奇怪的感觉,像进入台风眼。 貔貔不见了,它已经耗尽所有的精力;另一头公熊猫搜索了一会儿, 也消失了影踪。 忽然之间,两头中等体型的熊猫出现,一头把另一头追赶下山。 前面那头不小心步它前辈的后尘,惨叫着从悬崖上掉了下去,在半空 中翻了个筋斗,才砰的一声落地。 母熊猫爬下树,貔貔和另一头大公熊猫不在场。显然它们激烈的 战斗并非为了交配权,因为昨天它们之中至少一个,甚至两个都已经 交配过了,它们争夺的是地位。貔貔展示它力量超群,维持了头号熊 猫的资格,凭这种资格,它有权跟任何其他发情的母熊猫先亲热。可 怜的威威,它已接近中年,永远不可能长到跟貔貔一样大,晋入较高 的阶级了。 但现在有趣的事发生了。一头中等身材的公熊猫接近母熊猫,骑 上她;母熊猫本来坐着,不理会他,直到他用前掌心,他过来一窥究 竟。中型熊猫扑向大个儿情敌,但貔貔满不在乎的走开,他对母熊猫 已失去兴趣,也懒得发威。小公熊猫回到母熊猫身旁,先是骑在她身 上,草率的办了事,然后快乐无比地在她前后左右嘻闹了七分钟。他 贴着母熊猫绕圈圈,像没有骨头似的靠在她背上,亲昵的爱抚她,在 她身上打滚,满心欢喜的跟她保持亲密的身体接触。母熊猫逆来顺受 的蹲着,它出面跟其他中等体型的熊猫争斗。然后母熊猫似乎已受够 了这些胡闹,突然给了一头公熊猫一拳,并朝另一头公熊猫大吼,当 这头公熊猫转身时,屁股上又挨了一记揍。公熊猫唯有咬一根木头泄 愤。 雾的窗户现在关起来了。我抖掉衣服上的积雪,赶快回到山上, 虽然冻得全身僵硬,但方才目睹的那一幕,却使我心里充满温暖与快 乐。 没有人知道威威一九八四年追求谁,那年十二月九日或十日,它 就死了。解剖验尸显示,它可能是因蛔虫堵塞胰脏导管而导致死亡。 说话回未,一九八二年五月,威威未能赢得珍珍的芳心以后,我 们就把注意力转到新生的竹笋上。前一年,我们划分了很多小块竹林。 我们在这些区域统计竹笋抽生的数量,定期量它们的长度,记录有多 少能长成竹竿。熊猫要吃掉很多竹子,啮齿动物也会吃掉一些;苍蝇 和甲虫的幼虫往往从内部蛀蚀竹笋,使它们变黄、变软。经过这些, 大约三分之一的笋就没有了。 革命革出人才荒 有一天,一支竹笋在我面前开始摇晃,活像有生命一般——这种 行为太奇怪了,尤其这根竹笋不但不长高。还一直往地下缩,最后整 根都没入土中。我出于好奇,向下挖掘,不久就发现一条直径大约六 英寸的隧道。这是竹鼠的地道。土壤够厚、加以排水良好时,我常看 到一种好像大号地鼠堆出来的土堆。这种土堆是竹鼠出入的通道,它 们体重达0.9公斤,胖嘟嘟的,生有专用于掘土的大爪子,灰毛。有 次我在空地上看到一只竹鼠。它斗志高昂的挺起身,一副要打拳击的 模样,用近视的眼睛斜睨着我,粉红色的塌鼻子也令人联想到拳击手, 牙齿磨得喀咯作响。我对竹鼠感兴趣,因为它们跟大熊猫一样,以竹 子为主食。有时我挖掘的冲动非常强烈时,就会挖开竹鼠的地道。它 们把竹子拖进黑暗的家里,把茎吃掉,把细枝和叶子塞进废弃的地道。 为了保持通道清洁,竹鼠会在地道里挖几处比较宽敞的地方,用这些 地方当作厕所。 那年春天,陕西省佛坪保护区派来的工作人员雍严格也在五一棚。 他对工作兴趣浓厚,不时陪我到处巡视,我很乐意把我们搜集的资料 给他看。我对他在佛坪的熊猫研究印象很深刻。他跟他的同事用心的 一再尝试接近一头母熊猫,直到它习惯附近有人类。他们并不干扰它 的自然生活,甚至在夜间观察它的行为。比方说,他可以告诉我,在 四十八小时之内,它喝过五次水,进食十四次,每次从一个半小时到 五小时不等,这样的细节是无法靠无线电追踪取得的。 我多么希望我们的计划也能找到像雍严格这样投入的年轻生物学 者。胡锦矗和我不久就要离开五一棚,到年底才会回来,没有一个可 靠的人代替我们。王梦虎花了一年多时间,希望加强五一棚的人力, 但没有结果。 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一扫而空,受过良好教育,对科 学有兴趣的年轻人少之又少。正如一九八七年的北京周报指出: …… 一九六六到一九六九年之间,中国所有大专学院都没有学 生注册。很多校园都改成工厂或军营……无数讲师和教授饱受羞辱, 被烙上“反革命权威”的标志,大多数大学教职员被迫下乡,或到工 厂、军营里劳改……虽然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从一九七○年恢复招生, 但全国性的大专入学考试被取消……这其间注册的大学生叫做“工农 兵”学生…… “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倒退数十年,有如埋下 一颗定时炸弹,在往后的岁月里爆发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的危机。 像雍严格这样合适的人才,不是不愿意来,就是原服务机构不肯 放人。我们只能用刚毕业的大学生。今年春天有好几个这样的人派到 卧龙来,这份工作在中国,公认跟到西伯利亚是一样的。 笼罩满天疑云 凯依五月初四家去了,现在我也准备离开。我觉得过去九个月, 不只在研究熊猫上,也在建立真诚的工作关系方面,颇有建树。我的 加入已获得接纳,我的独特作风也被当作个人特征而受到容忍,我帮 助熊猫的诚意也赢得信任,似乎还有感激。世界自然基金会终于同意 提供中国人要的研究中心绝大多数的设备以后,双方自一九八○年十 一月迄今的主要心结宣告解决。一九八三年的田野工作可望顺利推展, 不会再因北京跟基金会的龌龊,而出现合作意愿周期性降低的现象。 计划还有很多问题,最主要的中国研究人员不称职,但这是系统内部 的问题。随时间过去,我逐渐了解,北京与成部都投入了大量奉献、 关怀与努力,计划才得以发挥作用。往往高阶层花的心血,在地方上 遭到否定。正如世界自然基金会一位协助这项计划多年的顾问容思, 在信中告诉我的: 每一个官僚、科学家、技术人员、行政人员、动物园管理者和学 生翻译员,都有各人自己的效忠目标、抱负和运作手法。另一方面, 虽然各部局、动物园、科学院也都承诺共同的目标,但它们对于如何 达成目标,如何对它们本身最有利,都各有自己的看法。最后决策确 在官僚手中,但他的决定可能遭到学生翻译员、行政人员、动物园管 理者的破坏。 我们的计划能克服重重困难,达成目标,似乎足以证明中国对熊 猫的重视。 下一年,找要研究其他熊猫分布区,只短期回到卧龙。离开之前, 我做了一个小小的朝圣之旅。我爬上4X山峰去瞻仰我曾和凯依度过许 多个监听熊猫的夜晚的帐棚:现在这些例行工作就由其他人负责了。 这些地方将永留在我的记忆中,我永远不会忘记山径的每个转弯、山 峦的轮廓。我满怀留恋的端详这些地方,因为不论我们再怎么抱怨生 活不舒服,艰苦岁月却最令人回味无穷。我也攀上白崖崎岖的岩顶, 探望那儿一种红得很特别、现在正值花季的杜鹃。东边一大片云雾像 瀑布攀涌过山岭,泻人臭水沟,但我站在阳光下,山谷一半沉境安详, 一半却是翻腾的暴力。 我六月六日赴成都途中,在核桃坪稍做停留,为世界自然基金会 拍摄研究中心建设工程的进度。一周后,我写信给基金会,结论中说: “另函寄上研究中心的照片。主建筑物的墙壁已有规模,桥梁也开始 动工了。” 八月十三日,基金会以最高负责人名义,写了一封信给环保办公 室的张树忠,信中说: “由于建研究中心一案,牵涉种种未决事项,本基金会各国分会 未能为这一目标募得捐款,如阁下所知,本会政策是不提拔一般储备 金作建设之用的。” 基金会提议立即展开一个特别募款活动,筹募基金,但“先决条 件是我们要得到保证,建设工作业已开始”。它还指出: “但本会必须澄清,虽然本会保证会继续资助‘研究与保育计 划’,但本会不能担保一定能募集原先同意之建设与设备全额经费…… 总而言之,本会愿意继续密切而有意义的合作关系。” 中国人和我都被搞的进退维谷。信中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世界自 然基金会要撕毁协议,一九八○年签署的议定书和行动计划,他们打 算违约不付建设研究中心尚欠的六十万美元,购买设备的钱当然也赖 掉了。 过去一年来,基金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好容易培养出来的一 点互信,再次化为乌有。田野调查的未来发展,又笼罩在满天疑云之 中。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