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重寻旧梦意如何? 江晓原 《科学时报》2002.11.15. 一本近800页的精品图书,《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在上海2002 年8月隆重召开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第十届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上,成为赠送 给正式代表的一份厚礼,引起了普遍赞叹。当初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来和我接洽此 事时,我真是不折不扣的“喜出望外”──作为大会地方组织委员会主席,当时我 正希望提高礼品的文化含量。   当年任鸿隽赴美国留学,很快成为当时留学生界的领袖人物。1915年他创 办《科学》杂志,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影响最大的综合性科学刊物;他创建的 “中国科学社”,则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参加人数最多 的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坚持到1960年,终于寿终正寝;至于《科学》杂 志,经多年停刊之后,总算有一份名称相同的杂志至今还在出版。任鸿隽的名字也 许对今天的年轻人已经陌生,但他实在是中国近代科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   如今要通读此800页的大书,绝大部分的人不可能做到。但是我们可以将此 书当成一座丰富的矿藏,从中发掘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乘兴发掘了一阵,颇有所 获,这里先报告和现今有着某种联系的几项。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是近年学术界颇有争论的问题。而任鸿隽早在80多年 前就已经对这个问题表达了明确的意见,见于他发表在《科学》创刊号上的《说中 国无科学之原因》一文。先看他的傥论:   今夫吾国学术思想之历史,一退化之历史也。秦汉以后,人心梏于时学,其察 物也,知其当然而不求其所以然;其择术也,骛于空虚而引避乎实际,此之不能有 科学不待言矣!……周秦之间尚有曙光,继世以后乃入长夜,沉沉千年,无复平旦 之望。何彼方开脱之易,而吾人启迪之难也?……一言以蔽之,曰未得研究科学之 方法而已。 他明确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他所找出的原因则是“未得研究科学之方法”。这 个原因,今人听之,也许不过泛泛而已,但是对于任鸿隽来说却非同小可!他的一 生事业,正是针对这个原因而设的--办《科学》、创科学社,数十年心力,目的安 在?不就是要将“研究科学之方法”引进中国吗?   “海龟”如今也是热门的话头。留学归来,金光灿烂,忠悫者自是报效祖国, 奸猾者难免招摇撞骗。报效祖国,常苦于学非所用;招摇撞骗,自乐在吃喝嫖赌。 而早在1915年,任鸿隽在《归国后之留学生》一文中,已经为我们报道了这两 方面的生动例子,其一见于他的“同学某君”归国后写给他的信:“此间亦有留美 学生会,月聚一次,……会中无他事,唯大饮大嚼及叉麻雀牌耳。”对于这些“自 命曾受新教育之人”,不能用宝贵光阴做有益事业,却“博弈饮酒以终日”,任鸿 隽当然是痛心疾首。   第三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是关于大学理科教育应该采用英文教材还是中文教材。 最近国内颇有鼓吹使用英文教材者,有的学校还对能用英语授课的教师给予奖励。 对此我们看看任鸿隽在1933年发表的《一个关于理科教科书的调查》一文,别 有趣味。   那时大学理科教材中还是英文的居多,而任鸿隽虽是留洋归来,却主张应该尽 量使用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文教材。他对于当时英文教材占主导地位表示遗憾,找 出的原因有二:“一是教者及学生们还不曾摆脱崇拜西文的心理,以为凡学科能用 西文原书教授,便可以显得它的程度特别高深。”二是中文教材水平太差,难以择 用。他还在统计数据中找出依据:当时中国在生物学方面进步较快,结果当时生物 学教材中,中文教材的比重远远大于其他各科。在这里中文教材的比重似乎成为该 学科进步程度的一个指标。   如今当然是此一时彼一时也,我们的绝大部分理科教材都是中文的。现在主张 用英文教材者,多半是着眼于增进与西方接轨的程度、加强和西人交流的能力之类, 这当然是不错的。不过采用英文教材,甚至以英文授课,利固有之,弊亦难免。困 于语言而降低程度,还只是表层问题,也不难解决;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各科 课堂上都弃母语而不用,长此以往,会有什么后果?此事利在表层,在眼前;而弊 在深处,在久远。任氏之言,不可不思也;推行政策,不可不慎也。   最后再说另一个眼下许多人士感兴趣的话题,即所谓“李约瑟难题”,对此任 鸿隽也早有高见。李约瑟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任鸿隽就是这样翻译该书书名 的(我们现在译成《中国科学技术史》)──头两卷在1954年、1956年出 版于剑桥,1957年任鸿隽就写了两篇书评进行介绍。他还对今天的“李约瑟难 题”作了他自己的解答,认为中国没有出现近代科学的原因有两条:一是“缺乏科 学方法”,二是“急于追求应用”。旨哉斯言!半个世纪过去,这两个毛病,我们 恐怕还没有改掉吧?   任鸿隽本人虽然没有在科学前沿上做出多少贡献和成绩,但创办《科学》,创 建中国科学社,传播科学,梦想以科学救祖国,追此一梦,就可以不朽。其实任鸿 隽所做之事,殆可一言以蔽之,曰“科学文化”而已矣--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说, 任鸿隽,就是他那个时代的“科学文化人”呢?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