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老夫也作黄昏颂 撰文 / 风铃 《新华航空》杂志   人本文化衍生出的韧性,促成了中国近几十年的崛起。这种韧性所孕育的坚 韧、温顺、勤俭的民风是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崛起的重要原因   杨振宁不仅带来了诺奖   81岁的杨振宁"叶落归根"回到中国,重新住进清华园。   也许令这位全球物理学界泰斗级人物也没有想到的是,回国仅一年,他便遭 受到几乎可称作"扑天盖地"式的反对。   反对声源起于2004年9月杨在人民大会堂的一次演讲,源起于他向中国人思 维方式的老祖宗——《易经》开火!   然而,杨老先生并没有"接受教训",1个月后,他现身海南博鳌,在中国科 协第六届学术年会上,又向中国高等学府的"博导制度"提出质疑......   自称一生有三分之一在中国,三分之二在美国的杨振宁,这种敢于直言的方 式,莫不是耳濡目染了美国人的作派?   清华不仅仅有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如果说美国的大学拥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并不是很难的一件事,可对中国一 流大学来说,这几乎是一个梦想。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学术界、舆论界身陷浓 浓的"诺贝尔奖情结"中,期待类似于清华、北大这样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并不逊 色的大学,能够拥有诺贝尔奖获得者。   终于,梦想在2003年底实现。   刚刚过完80寿诞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正式落户清华大学。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次"回归",杨老先生与清华大学可谓一拍即合。前者有 强烈的回归意愿,后者则表现出热烈的欢迎。清华园里一座新居,迎来了它的主 人,杨教授在此生活可以安宁舒适。   "清华"对杨振宁的礼遇,有人将其理解为借杨在世界学术领域的影响力,提 高清华的地位。因为以杨老先生现在之高龄,早已过了学术创造的高峰期,而更 多地体现为一种象征意义。杨与清华之间的渊源,也使得后者借杨的回归,实现 了拥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零的突破"。   然而,当我们站在客观的立场,丢掉揣测与狭隘,以更加宽阔的思路诠释这 件事,则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杨振宁在回归清华时表示:希望清华能够聚集一批世界级的物理学家,希望 世界物理研究中心能够转移到清华来。   此番表白,人们有理由相信,凭借杨振宁先生在世界物理学界的地位之尊, 凭借其难以估量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他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面子上的象征意义, 反而将给予清华大学和中国教育界、学术界以实实在在的帮助和促进。同样重要 的是,有如此德高望重的杨振宁教授在身边,所有清华学子都将在学术、品德等 方面受到影响和激励,更加明确自己的学术目标和奋斗方向。   从这个视角去考量,此举,清华大学绝不仅仅有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获 得的,将更多。   中国的本科教育世界一流   回到清华园的杨振宁教授,开始教大一物理,一个班120人。面对清华学子, 杨先生颇多感慨。他说:"我7岁到15岁在清华园生活了8年,65年后再回到这里。 一年来接触了许多朋友,也开始接触中国社会。中国的确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   曾经,杨振宁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任教,两相比较,他得出了"中 美学生在训练程度和成熟度方面差别很大"的结论。   中国学生习题多,基本功扎实,代数、三角和解析几何在中学已经学过,而 美国学生自由度大,这些知识还需要大学阶段学习;中国学生学习专注、成熟些, 美国十八、九岁的年轻人还像个孩子,对未来目标不明确;清华的学生考试分数 基本分布在75 -100分之间,美国学生的分数差别就十分大。   在美国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杨振宁老先生,对中美大学生的比较,无疑是颇 具权威性的。   杨先生认为,大学承担着三大任务,本科生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如果仅 仅讨论研究工作,中国所有大学都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甚至不 是一天两天能够弥补的。但中国另两个任务方面,很多大学处于世界一流地位。 像清华、北大,复旦、南大等,均可与美国或者是欧洲的大学媲美。   "中国的本科教育,世界一流"。   杨振宁还说,中国大学几十年来训练出来的本科生人才非常成功,对社会贡 献很大。"没有各个大学训练出的本科学生,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   他噂噂告诫:不能自满,要更进一步。   中国没有发展起近代科学   在新浪网上同时输入"杨振宁"、"易经",得到5890项。两者因何联系在一起?   仔细浏览,盖因杨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的演讲。令人有些惊异的是,这 5千多项条目中,几近2/3反对杨振宁的观点,甚至还有破口大骂者。   在演讲中,杨讲道:易经影响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中国近代科 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人曾经讨论近代科学为何没在中国诞 生,我觉得和《易经》有很大关系。"   杨振宁认为,中华文化有归纳法,可没有推演法。近代科学是把归纳法和推 演法结合起来而发展的,推演法对于近代科学产生的影响无法估量。中华文化归 纳法的来源就是《易经》,但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非常好的例子就是明 朝末年的学者徐光启。徐光启第一个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欧几里德 的几何学是人类史上一大贡献,第一次把推演法变成规律化。徐光启翻译后了解 到,推演法的一个精髓就是欲前后更置而不可得。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 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是摆事实,次序没关系,重要的是最后的结 论。   杨振宁认为在中华文化中,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易经》中每一卦 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也就是说,天的规律与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所以受 早年易经思维方式的影响,把自然跟人归纳成同一理。而近代科学的一个特点, 就是要摆脱掉 "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 杂的现象,自然有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   曾经,《易经》被推崇为"老祖宗"式的中华文化典籍,杨振宁竟然如此评, 把中国没有发展起近代科学之"罪"归咎于它,岂不冒天下之大不违?   面对一片哗然,杨振宁再次展现出他综合了学术、修养和爱国之心的完美形 象。   他说:"网上的讨论是好现象。说明当今中国不管多么大的事情,或者是一 种现象、一个传统,都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虽然很多人并没有全面看到我的文 章,批评我的人也多半没有看到我所说的中国文化受易经影响之大,这种影响大 多且是正面的。他们却只看到我提出的两个负面影响。"杨坚持认为:中国没有 发展起来近代科学是不争的事实,这固然有许多原因,但其中受易经影响,天人 合一的观念,使得中国没有推演式逻辑,是正确的。   "参与网上讨论的,很多是研究易经的老学者,他们不允许任何人说易经不 好。我还要坚持辨论下去。"同样可以称之为老先生的杨振宁,以他有些嘶哑却 亲和力十足的噪音,平静地说。   中国博士生导师制度不好   作为中国科协第六届学术年会的特邀嘉宾,杨振宁教授并非本次大会的报告 人。然而,中国科协副主席杨福家院士的一场报告,让他坐不住了,主动举手向 大会主席要求发言。   杨福家的报告主题为"从2004年诺贝尔奖看一流大学",报告针对近几年中国 高校建设一流大学进程中出现的执点问题,发表了看法,特别谈到诺贝尔奖百年 历史,正是年轻人的创业史。   以杨福家的报告为由头,杨振宁称自己谈点感想。   他缓步走上主席台,有些佝偻的背影却仍然透着坚实。   他的感想一开口,就仗义执言地有了"抨击"的意味。"年轻时代是发展科技 最好的年代,现在国内博士生导师这个制度不好。"   为什么一个讲师就不能带研究生?讲师活跃在科研第一线,正在前线冲锋陷 阵的年轻人,是带研究生最好的人选。"像我这个年纪,已不是最好人选了。因 为我所做的研究已不在最前沿。"杨振宁再次明确地说,这一制度使冲锋陷阵的 人不能带研究生,是错误的。   杨振宁透露,自己已经把这个观点与清华大学校长沟通过,希望通过此次学 术年会,有更多的大学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他即兴所说的一席话,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听得出来,掌声中充满了敬佩 与赞赏。   博导,曾经是中国高等学府最显示身份和学术成就的符号,杨振宁的此番抨 击,真的能对这一体制性制度产生一丝动摇吗?   也许,会的。   诺贝尔奖离中国有多远   作为仅有的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中国人之一,杨振宁所到之处,似乎都要 被问及"诺奖"。2004的诺贝尔奖中仍然看不到中国人的身影,杨振宁如此解读。   此届诺贝尔奖基本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所做的工作,那时的中国还不能产生 这样的工作,这是很容易理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并不先进,诺贝尔 奖获得者很少。为什么"二战"后美国诺奖获得者多了呢?首先是经济支援,其次 是传统和训练。 "二战"前美国学生要到欧洲去获取学位,后来希特勒迫害科学 家,使他们被迫逃亡美国。也就是说,传统和有训练的人一举搬到美国。战后美 国善于管理科学研究,"我的同行中有很多欧洲人"。   对比中国,本土科学家至今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困难。 尖端科技的发展,首先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援。尽管中国目前在经济支援方面已经 有了很大进展,但是比起发达国家,依旧差得很远。文化大革命又使中国人才的 训练中断了十年。幸好,此后的改革开放恢复了对人才的训练。文革后接受训练 的人才现在已经三、四十岁,他们现在正是各种科研项目的中坚力量,在各自领 域中发挥作用。当然,科学研究还需要好的传统,对一些尖端科学研究的关注, 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慢慢成长。   不过,杨振宁表示:就他个人而言,对中国未来科学界的发展前景抱乐观态 度。他希望中国政府能够设立研究中心吸引人才,要务实。凭借中国人的聪明才 智,他相信中国人离诺贝尔奖的日子,已经不远了。"10年或者20年,我对中国 本土科学家创造一流的研究成果充满信心"。   高速发展期的中国机会更多些   生活于西方多年,真切地感受过中西文化的差异,杨振宁教授对中西方文化 有着自己的认识。他认为两者最大的区别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基于人与人之间 关系的人本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基于人与神关系的神本文化。人本文化是一种 融汇凝聚的文化,它倡导兼容并蓄、有教无类。人本文化也是一种易产生韧性的 文化,它所建立的社会是人治的社会。而神本文化则是一种分离和竞争的文化, 它容易导致宗教战争、种族制度的滋生,也是一种缺乏韧性的文化,最终建立的 是法治的社会。   面对法治与人治,杨振宁老先生并没有一味地肯定或否定,他说:"这两种 文化在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在不同的时代,各有长短,各有利弊,也 直接导致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历史进程。"他特别指出:正是人本文化衍生 出的韧性,促成了中国近几十年的崛起。这种韧性所孕育的坚韧、温顺、勤俭的 民风是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崛起的重要原因。   已进入高速发展期的中国,机会一定是更多的。这也正是从前大批留学生不 愿意回国,而如今他们回国的热忱越来越高的原因。   像杨振宁这样的老留学生,如今也回到了中国,是不是也有同样的原因呢?   老先生笑而不答,但是他对国家和民族前景的乐观,始终感染着大家。而这 种乐观,不正根植于过去100年中国人自力更生取得的惊人成就吗?   书写至此,不仅重又想起杨振宁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的一段致辞: 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 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 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力于现代科学。    杨振宁简历:   1922年 出生于安徽合肥   1929年 就读北京清华园内成志小学   1933年 就读北平崇德中学   1938年 插班昆明昆华中学高二   1938年 入西南联大就读    1942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   1944年 任教于西南联大附中   1945年 抵美国   1948年 在泰勒指导下转做理论物理,于是年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博士   1949年进普林斯敦大学研究   1956年 与李政道提出宇宙不守恒理论   1957年 因宇宙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8年 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6年 转赴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   1971年 返回久别的中国大陆   1986年 返国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   1994年 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Bower)奖   1996年 获清华、交通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XYS2005011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