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于光远素描 龚育之遗稿 转自《炎黄春秋》 2007年第9期   本文是育之的一篇没有完成的遗作。今年二月,他说要写一篇描述于光 远的长处和特点的文章,作为对《祝于光远九十寿》一文的补充,因为“祝寿” 文只概述了于老的工作和贡献。二月二十三日,他写出一个题为《于光远琐记》 的提纲,接着就断断续续地口述文章内容,由我作记录。其间,经历了两次病危。 四月下旬起病情逐渐平稳,但是每天要躺在床上做“血滤”八至十个小时,口述 很难进行。他寄希望于病情好转,每次只透析四小时以后,仍然按照他平时的习 惯,一段一段仔细地进行补充和修改,并把文章的副题改为《于光远素描》。然 而他的心愿没有能够实现。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第一、二段给他朗读了三、四遍经 他亲自修改过,其余大部分给他读过。文中的小标题大都采用了他提纲中的话, 提纲中还写有“干校”等,但他没有来得及向我讲述,只能付缺。   ——孙小礼   2007年6月26日整理成稿,7月8日定稿   我的第一个上级是赵,第二个上级是秦川,第三个就是于光远了。一九五 四年中宣部单独建立科学处,由胡绳和于光远任正副处长,但胡绳是中宣部副秘 书长来兼处长,并不能常来管事,常在科学处的是光远。一九五五年胡绳调走, 光远成为处长,一直到一九六六年中宣部被砸烂。所以,光远是我在中宣部里长 达十二年的直接上级。      初识   建国初期,于光远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很有名气,他是中宣部理论教育处 的副处长(处长空缺。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当时中宣部是部处两级设置,不设 局),又是中宣部主办的《学习》杂志的总编辑。一九五○年的一天,他到清华 大学来,找学生中的一些党员干部开座谈会,理学院支部是何祚庥、罗劲柏、胡 则维、我和孙小礼等几位党员去参加了。何祚庥侃侃而谈,他至今说,他记得自 己提出了自然科学阶级性的问题。别的与会者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说些什么 我可全都记不得了,但记得讨论中于光远忽然问道:“你们这里有谁看过《‘学 习’初级版》吗?”   全场哑然。   《“学习”初级版》是附属于《学习》杂志的一个小型刊物,大学生们以为 是给文化不高的工农干部或者初中学生读的,所以一般都不看。   接着,于光远说了一篇话:大学生要学习政治常识和经济建设常识,基本常 识学好了,理论才能钻得深。当时《政治常识读本》正在《“学习”初级版》上 连载(以后还刊载过《经济建设常识读本》)。   于光远的这番话,我至今记忆犹新。这恐怕不能说是一种广告词,而是他这 位十几年前的大学生,又做了十几年理论宣传工作的老干部,根据自身的真切体 会对当时的党员大学生的中肯赠言。      选兵和练兵   于光远到清华来开座谈会,单纯是为了了解大学生的理论学习状况吗?我一 直觉得还有为中宣部选兵的目的。当年何祚庥一毕业,就被调到中宣部理论宣传 处,成为了光远的部下。第二年,我和罗劲柏也被调到中宣部。我想这与光远那 次到清华去考察不无关系。   光远的一大长处是善于选兵,他陆续从大学里调来了学过物理、化学、生物、 医学、地理、农学、工程、经济、哲学等学科的一批年轻教师和毕业生。在科学 处聚集了一批年轻人,年轻,就比较有朝气。   光远在中宣部负责联系科学工作应属最佳人选,因为,他从名牌大学物理系 正规毕业,又有从“一二·九”到延安的革命经历,这样的人不容易找。但是光 远自己却不愿意,他说,他从自然科学转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已经十 多年了,再转回到自然科学,弯子太大了。可是,一九五四年以后情况变了,中 宣部单设科学处,既联系自然科学,也联系社会科学,这样,光远就顺理成章地 到了科学处。   中宣部科学处对于光远来说,确实是很合适的工作岗位,而我们这些年轻人 被他选到科学处来,则关系到今后的方向、道路和前景,是关乎一辈子的大事。 我们本来都是准备从事自然科学专业工作,期望在专业上有所作为,乃至大有作 为的。现在情况不同了,当时年轻人能到党中央机关工作,好像很光荣,很神气, 但是又什么都不是,没有职称,没有学衔,怎样发展自己呢?我们也想把自己培 养成像于光远那样“学贯两科”,既懂自然科学又懂社会科学的新型干部,近学 其师,又谈何容易。他们老党员经历过的历史、条件,我们是不可能再经历的。   于光远善于选兵,也善于练兵。对于科学处里的这批年轻人,他很理解、很 关心、很开明,很注意对我们的训练和培养。   对于新参加工作的原来学自然科学的大学生来说,把握政治方向,加强理论 素养,应是第一位的。这一点于光远是毫不含糊的。但是,他更强调在实践中培 养、在干中学。那时有些大学生到机关好几年了还只是接电话、干杂事,当所谓 行政干事,参加不到业务工作中来。于光远则不然。他重视实践中练兵、参与中 练兵、民主练兵。他放手让年轻人参加很重要的工作,尝试在重要的工作中让年 轻人得到学习和提高。比如,一九五四年党中央对中国科学院的两次报告作批示, 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于光远也让我们去参加。   于光远从不以权威自居,做任何工作,都不是处长一拍板作了决定,干事们 只是去执行。他经常召开会议,发扬民主,和我们年轻人平等地讨论问题,甚至 热烈争论,要每个人都充分发表意见。他也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有时经过讨论, 他会改变或修正原来的决定。   于光远勤奋过人,无日无夜地学习、思考和工作。他的床头总挂着铅笔和纸 片,夜里想到什么就随手记下来,以免忘记。他常在晚上召集我们开会,集思广 益,讨论问题。有时一直讨论到深更半夜,他困倦了,大家都困倦了,他就在会 议室里睡一下,也让我们休息一会儿。他打个盹之后,再接着和我们讨论。   他不但督促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注重学习哲学和自然辩证法,训练我 们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而且还要我们在专业方面继续加深学习。 对于专业知识,光是大学毕业是不够的,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这对我就更加突 出,我只读到大学化学系三年级。于光远给我们每周两天时间,分别到科学院各 相关的研究所去进修。我去的是原子物理研究所,由郭挺章研究员指导我学习量 子化学。为此,我同时自己补习高等数学、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放射化学, 还参加翻译了苏联的同位素化学教科书。   那时,我的身体很不好,患慢性肾炎,浮肿无力,但是工作还是干得很起劲, 在学习方面自我要求也很高,既要努力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希望拓宽专业知 识,从化学到物理学,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我处在四个边缘:健康和工作的 边缘、学习和工作的边缘、物理和化学的边缘、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我 感到有压力,也有烦恼。于光远理解我们,总是给予我们鼓励,想办法使我们得 到锻炼和提高。作为处长,他能这样做,是很不容易的。   何祚庥分配到中宣部工作,虽说是联系中国科学院,没有完全脱离专业,毕 竟跟专门从事自然科学专业研究有所不同。何祚庥当然服从党的需要和调配,但 是,他从来执着于物理专业。记得他在清华大学当理学院党支部书记时,工作很 忙,但物理功课仍然抓得很紧。在食堂排队买菜,他还拿着厚厚一本《原子物理 学》的俄文原著在啃,同学们笑话他,他也不在意。他到中宣部后,很早就向部 领导和处领导提出了他的愿望:在中宣部工作几年后,请允许他回到自然科学专 业研究的岗位上。领导开明,都表示同意。在科学处,何祚庥是很得力的一位年 轻干部,但他一再要求领导实现对他的承诺。一九五六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 军”的号召,于光远以及部领导终于点头,使何祚庥如愿以偿,年底就到中国科 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去从事专业研究了。 (XYS2007100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