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为科学尊严呐喊 绘人生灿烂晚霞 邹承鲁院士走了,科学界从此少了一个正直的敢说话的人 2006-11-25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原春琳 叶铁桥 11月23日5时22分,83岁的邹承鲁院士走了,也停止了为维护科学尊严的呐 喊。 邹先生是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邹先生在中国生化 学界的地位:只要提起先生的大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上世纪 60年代, 邹先生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完成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制工作。这一重大发 现当时在国际上的影响,不亚于中国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邹先生晚年的辉煌不亚于他早年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 后,他一反多年来在学术界只做不说的习惯,一次又一次地站出来,在很多科学 家都沉默的时候,拆穿一个又一个骗局:“核酸风波”、“基因皇后”、“人体 器官克隆”…… 邹先生成了“皇帝的新装”故事中的那个敢说真话的孩子。 容不得对科学的亵渎 “这是他的性格使然。他很正直,‘不说’太不符合他的为人,也对不起自 己的良心。”不止一位老朋友这样评价邹承鲁。 翟中和院士与邹先生相识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邹先生刚从英国回来,翟 中和院士刚从苏联归国,素不相识的两个人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一位老先生正 在前面慷慨激昂地发言,突然,邹承鲁从后排座位上站了起来,说:我不同意你 的看法。 “这个直率的年轻人是谁?”翟中和当时吃了一惊:尊老是学界的传统,他 自己就是一个直率的人,可是要在公开场合反驳老先生的意见,自己还没有这个 勇气。 1957年,许根俊院士被分配到邹先生所在的实验室,当年他还是个20出头的 小伙子,但邹先生作为他的导师才34岁。在实验室里,邹先生的“凶”是出了名 的:他喜欢刨根问底,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会引来相关的问题,直到学生彻底把 这个问题解释清楚。 许根俊院士记得很清楚,一名学生准备发表一篇论文,论文中涉及的数据比 书本上列出的数据高出了1倍,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新的突破。可在论文发表 前,邹先生突然发现问题:数据之所以高出1倍,是采用了不同的计算方法。邹 先生首先批评了自己。 正是因为对科学发自内心的尊重,邹先生才容不得对科学有丝毫亵渎。 2001年2月在上海和北京分别召开了“全国核酸类物质功能及应用研讨会”、 “中国核酸类物质应用与健康相关产业发展听证会”。一些生化学会的会员出席 会议并为核酸摇旗呐喊。 作为生化学会的理事长,邹先生站出来接受媒体的专访:核酸作为营养物没 有任何科学依据。一些核酸营养品支持者在“偷换概念”,他们采取的手法是, 把“核酸类物质”偷换成“核酸”,把“代谢”偷换成“营养”。 许根俊院士和另外一位老先生给邹先生写信,认为这些科学家不应该打着生 化学会名义来误导消费者。不久,邹先生在生化学会年会上特地安排时间讨论这 个问题。这次年会还通过决议:在学会任职的个人不能以学会名义来做商业广告, 并号召科学家要珍重自己的名声。 2002年8月,美宝集团总裁徐荣祥在其集团组织的“美宝科技爆炸日”发布 会上宣布:人体生命之谜被破解———他和他的科研队伍已经发现了人类组织的 器官其实都有潜能再生细胞,这些细胞在各组织器官发育时参与形成各组织器官, 以普通细胞形式存在于组织中,它具备原位启动自身增殖功能,能及时补充凋亡、 退化、损伤、坏死的组织细胞,以保障人体器官组织功能的持续。 徐荣祥说,他将用5年的时间完成复制人体的206个组织器官。 这一“惊人之举”随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邹先生又站了出 来,用科学研究否定了徐荣祥的说法。 邹先生的话越说越多。一些话引起一些科研部门的不快。连邹先生的学生都 劝他,您少说点儿吧,客气一点儿吧,要不然他们的气都撒在我们头上了。一位 接触过邹先生的科研人员说,邹先生的学生在申请科研经费时,有关部门说你是 邹先生的学生,就按邹先生的严要求办理吧。 邹先生很无奈:没有人愿意得罪别人,可该说的话还是要说。 希望写一篇科学体制改革的文章 2004年邹先生动了一个大手术,术后不少人去医院看望先生。一进病房,最 显眼的不是鲜花,而是一台笔记本电脑。先生对来探望的人表示:只要我还能动, 就会一直写下去。 在病床上,邹先生还与美国西北大学教授饶毅等人联名发表文章,对我国现 行的科技体制进行反思。一次饶毅教授写文章批评院士评选年度十大科技新闻, 事后才得知,邹先生早已对这一现象进行过批评。远在美国的饶毅教授对此非常 感慨:邹先生不仅是科学做得好,还一直对不正常的科学现象坚持批评,这非常 难得。一般人可能只坚持纠正几件事情,可邹先生一直在坚持。 邹先生的秘书刘江红说,邹先生有个小录音机,有什么想法就录到里面,自 己帮先生录写成文,直到先生修改到认为没有可修改的程度,才投稿发表。邹先 生去世前对女儿说,特别希望写一篇科学体制改革的文章,最终未能如愿。国庆 节之前,邹先生还每天到单位上两三个小时的班,上网浏览学术动态和公众的科 学言论。10月31日住院以后,邹先生还让刘江红拷贝过一期自然杂志和科学杂志。 他的眼睛两年前做了白内障手术,看东西不方便,就让女儿读给自己听。 邹先生走了,许根俊院士很感慨,科学界少了一个正直的敢说话的人。许根 俊院士自己评价自己,有时候碰到一些问题就很消极,不介入也不讲,尽管自己 也在思考这些问题,但是担心讲了也可能是白讲。可邹先生则不同,他最可贵的 地方在于,他从来不消极,尽管他的声音很微弱。他的理由很简单,总要有人站 出来说话。 有人曾经说邹先生是科学界的堂吉诃德。许根俊院士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 为,邹先生是本着对中国科学负责的态度,尽心尽力做自己的事情,希望为中国 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次,在一个会议上,翟中和院士碰到邹先生的夫人、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的女儿李林院士,“邹先生的文章很有深度啊!”他说。 李林院士开玩笑地说:邹先生没有出息,做事不给自己留后路。 翟中和院士立刻说,你这是妄夫菲薄啊!做科学就应该是这样子。 本报北京11月24日电 (XYS20061125)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