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科学的历程》,反科学的尾巴 ·桔梗·   北大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北大哲学系教授吴国盛写过一本叫做《科学的历程》 的书,据说很出名。多年之前我曾经读过,但是没留下什么印象(我阅读速度比 较快,如果不是特别喜欢的作家的书,一般读过以后就淡忘了)。近日在书店恰 好看到了此书的第二版。新版的印刷和装帧还算说的过去,价钱也比较显眼 (658页,68元)。于是便随手翻了翻,算是重温一下,并没有打算买下。但是 当我翻到书的最后一章的时候发现,此书确实有买下细细研究的必要:因为这本 《科学的历程》毫无疑问有一个反科学的尾巴。   在此书的第46章也就是最后一章《科学与人类的未来》中,吴教授告诉读者: “……我们不仅会产生这样一个信念:科学简直是万能的,它会有什么做不了的 事情呢?如果它现在无能为力,那是因为它还不发达。只要继续发展科学,人类 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人类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但是 千万别以为自命为“我们”的代表的吴教授在说科学的好话,因为翻到下一页, 吴教授颇以一种听上去有点像教主的口吻告诉我们:“人类通过大规模的开发大 自然……有了支配自然的能力,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我不知道吴教授所说的“人类生存的根基”是什么。据我所知人类生存的根 基就是食物。没有食物,什么物种也谈不上生存。但是只有食物还不行,因为人 类文明还要发展,作为个体,还要活的健康。所以还要有能源、材料等等。“动 摇了根基”显然意味着以前的“根基”是稳固的,或者说以前人类活的很好。否 则怎么谈得上动摇,应该说“一直在摇摇欲坠”啊!那么,我不妨也来“动摇” 一下吴教授所说的“根基”:黑死病——也就是淋巴腺鼠疫——曾经毁掉了中世 纪欧洲1/4的人口;而今天淋巴腺鼠疫再也不能影响我们的生活了,我们甚至还 消灭了天花!在生命的历史上还没有其他哪个物种能够做到这一点。威廉·莎士 比亚活了52岁,他那个时代人类的平均寿命还不到40岁,这决不是一个皆大欢喜 的事实;而今天在很多地区人类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70岁了。古生物学研究表明, 尼安德特人是人类进化树上的一枝,但是现在已经灭绝了——我们是不是应该认 为尼人生存的根基才是稳固的?倘若有一颗小行星像6500万年前它的前辈那样飞 向人类文明刚刚发祥时代的地球,我们怎么保护人类的“根基”?今天,尽管避 免小行星撞击地球还存在技术上的问题,我们至少能够及早发现这些不祥之物 了。……   只要愿意,像这样的“动摇了根基”的单子还可以继续开下去。事实在于: 没有理由认为所谓的“根基”在数千年、数万年、数亿年以前是那么的稳定。曾 经有99%以上的物种都退出了地球舞台,而我们是地球上的成功者,不仅仅是因 为进化的成功,也因为我们产生了一种叫做“文明”的东西。我们更可以认为, 今天人类文明的根基的稳定性要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在后面的段落中,吴教授一一列举了“动摇人类生存根基”的“科学”。吴 教授也认为化石燃料是有限的、人类文明是离不开能源的,但是他对于核能的误 解达到了一种偏执的程度:“……使用核能,一旦失误,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 无限的灾难。”什么是“无限的灾难”?已知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美国三里岛 事故是最著名的核电事故,尽管严重,但却不是“无限的灾难”。并且,使用压 水堆——世界上采用最多的反应堆类型——的核电站是相当安全的。而切尔诺贝 利核电站使用的是落后的石墨反应堆,其事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操作者违反了 操作规程。吴教授当然可以站到激进反核人士——比如绿色和平组织——的一边。 然而我们用什么代替占世界发电总量将近20%的核电?吴教授在文中充分反省了 化石燃料的危害,看来烧油烧煤是不行了;风能、太阳能发电还不成熟,暂时指 望不上;水电倒是没有“无限”的危险,但是水坝也是激进环保组织反对的对象; 常温核聚变看上去仍然是个憧憬——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不知道吴教授能不能 提供一种既干净、又不会造成“无限的灾难”能源,当然,不要告诉我们答案是 “不用电”。吴教授对于核武器潜在的危险的描述是每个人都知道的,然而吴教 授似乎不知道,一种叫做“核冬天”的科学理论指出了全面核战争带来的威胁,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核军备竞赛。我不知道除了依靠科学指出的真相,还有 什么能够真正消除核武器的威胁。   在对读者进行“核恐吓”之后,吴教授又列举出了很多环境问题,例如温室 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化学污染等等。人类确实需要保护环境,但是不能把 赃都栽到科学的头上。对于某些技术的滥用导致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但 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还是极大的造福了人类文明。而且,吴教授举出得那些问题 的发现者和解决者都是科学。农药和化肥的滥用固然会导致生态问题,然而完全 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如何才能填饱人类的肚子?卡逊反对的是滥用化学药物,而 不是什么都不用。吴教授告诉读者“基因改造过的食物可能会增加食物中的毒素, 导致水源和食物受到污染”(《科学的历程》第550页)——看来转基因作物在 吴教授眼里也要不得了,那么我们吃什么?伦敦的毒雾在福尔摩斯时代确实惊人, 然而今天这种毒雾已经基本消失了——依靠的是科学的方法。必须承认,污染确 实存在,而且还很严重。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文明不可能倒退,只有借助于科学 才能有效解决污染,甚至污染本身就是忽视科学才造成的。   吴教授说“大片的森林被滥砍滥伐,大片的草地因过度放牧而荒芜,大片的 湖面因围湖造田而干涸。”森林的滥砍滥伐、过度放牧、刀耕火种倒是我们的祖 先经常从事的——几千年以来难道不是这样吗?倒是科学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不能 对于资源进行这样破坏式的利用。在陕西有一片沙漠叫做毛乌素沙漠,这片沙漠 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却是由于人们拥有现代科学技术之前被人们破坏的。如果没 有科学指导如何治沙,不知道吴教授会采用什么方法?   最根本的,这些行为都是由于人类的自私引起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并不比 其它物种更“坏”。每一个物种都有尽量占用资源、把自身的基因尽可能的传播 下去的倾向。倒是只有借助科学看清这种自私,才有可能克服它。   在谈论了自然的生态之后,吴教授又开始抱怨信息化导致了“文化生态平衡 遭到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我是理解的,但是什么是“文化生态平衡”?闭 关锁国时期的中国和日本的“文化生态”是“平衡”的,只有毛利人的新西兰岛 “文化生态”是“平衡”。看上去我们只有坚持看风水、唱京剧、穿马褂、吃烧 饼才算维护“文化生态平衡”。在吴教授的心里,“文化融合”是恐怖的,会造 就“一个单一的文化品味”。问题是文化为什么不能相互融合?近几十年以来通 信手段特别是因特网大大加强了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因特 网是今天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我只要在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找到尽可能 多的信息;只要键入www.science.com就能看到最新的科学成果。门肯能做到吗? 牛顿能做到吗?把因特网这样的传播工具视作一种威胁,就如同把文明看作封建 社会妇女的裹脚。另外,我注意到吴教授在因特网上也开设了自己的个人主页, 看来吴教授对于自己的理念贯彻得不太彻底,有说一套做一套的嫌疑。   最能显示吴教授对于科学无知的要数关于生物学的一段:   “正在全球实施的人类遗传基因密码破译工程,将使整个生命科学和医学为 之改观。但是,工程一旦成功,生命的安全感将顿时灰飞烟灭。我们治疗了某些 疾病,却同时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更多的各种闻所未闻的邪恶和病毒将会蜂拥 而至。”   吴教授向读者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生命的安全感”,意思是对我们自身了 解得越少越安全;意思是生了病不要看医生,因为医生对人体比较了解,即使看 了病,因为医学对于人体了解得不够,没治好才是最安全的;无疑,烧死赛尔维 特才能维护生命的安全感。然而问题是,谁稀罕这种“安全感”?每个人生病之 后理性的选择都是去看医生,而且只要条件允许,就要找好医院、看名医,谁会 为了吴教授的“生命的安全感”而放弃真正的安全感?“我们治疗了某些疾病, 却同时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更多的各种闻所未闻的邪恶和病毒将会蜂拥而至”, 这种危言耸听的主张已经和某些著名的教义没有什么区别了——这些“邪恶”倒 真的是闻所未闻,大约只有吴教授才知道是什么。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当然 决不是诅咒吴教授的意思——如果吴教授身染贵恙,那么要不要借助会让“生命 的安全感灰飞烟灭”的医学?如果这一贵恙只有借助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那 么吴教授到底要维护自己生命的安全呢,还是“生命的安全感”?   吴教授在这章所传达的信息只有一个,那就是反科学。这看上去有点滑稽: 一本叫做“科学的历程”的书,却有一个反科学的尾巴;一个研究科学技术史的 教授,却看不到科学作为延续人类存在的最好手段这一事实,甚至对于科学本身 也无知的惊人。吴教授用危言耸听的语言告诉我们“科学在带来福音的同时,也 造就了危害人类的魔鬼”,我们知道吴教授大学本科获得的是理学学位,看来以 前也参与了制造魔鬼。现在吴教授公开声称现在进化成了“反科学主义者”(其 实质是反科学,而不是反那个稻草人科学主义),听上去有点像某些号称“原先 是无神论者,现在感受到了主的荣耀”的基督徒。吴教授或许应该写一本《反科 学的历程》,也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一下反科学素养是如何养成的。   反科学主义在谈论科学的时候通常说“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这是一种典型 的——不过在吴教授的学生眼中,是档次还是比较低的说法:“相比之下,我国 的科学技术哲学领域还简单地停留在诸如科学技术是双面剑、科学技术有利有弊 的水平。”(韩连庆,《我们的差距有多大?》)——妖魔化科学的说法。不过 吴教授大概想显得反科学的档次高一点,于是把科学描绘成了撒旦,也算是对科 学妖魔化的一种升级。不过我认为升级不太成功,似乎还是低层次的反科学配置, 而且使用“福音”、“魔鬼”这样的宗教语言,似乎还有倒退的倾向。   吴教授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指导科学,暗示说:“也许不只是科技正当运 用的问题,而是科技本身的固有缺陷问题”,要给科学划定人为的禁区、要维护 “生命的安全感”。吴教授看上去什么都懂,然而却不能给科学、给我们提供一 点有价值的具体指导。吴教授错了,吴教授的“安全感”只能让我们更不安全。   吴教授给科学提供的发展方向是“不违反自然的行为和活动。人类只要顺应 自然,则自然资源供人类使用绰绰有余。”如果吴教授能提供一个比科学更好的 手段,那么自然是谢天谢地。很遗憾,吴教授并没有指出如何“不违反自然”才 能让自然资源“绰绰有余”,看上去吴教授自己也没有办法——否则早就给我们 提供了比核电更安全的能源了嘛。 “自然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吃野果,拿石 头打野兽吗?生病怎么办?只要有农业,我们的生活就注定是不自然的。什么是 “不违反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规律,技术使用的是自然规律,从未有科学 家能发明“反自然规律”。吴教授清楚地告诉我们,现在的科学是有问题的、是 “不自然”的。那么我不妨告诉吴教授“自然的”真相:吴教授眼里那个“诗意 的”大自然并不存在。“自然确实是血红的牙齿和利爪,自然确实是残忍、自私 和贪婪的”(道金斯语),这就是进化论给我们揭示出的真正“自然”。树木尽 可能的吸收土壤的养份,野兔在澳大利亚尽可能的繁殖,甚至成为了灾害。顺应 自然?那么首先我们要磨亮了爪子,听从本能的安排,尽可能的去抢夺资源。在 基因的驱使下,“自然的”就意味着追求短期利益,就意味着鼠目寸光。如果这 样“顺应自然”,那么我们就没有可能避免毁灭的命运,因为没有什么“自然” 能够保证我们这个物种不会自然毁灭——再次提醒吴教授,在进化史上有99%以 上的物种都因为“顺应自然”而退出了地球的舞台。美好的“自然”是个幻影, 存在于吴教授的脑子里,是一个井中永远也捞不到月亮。   我注意到吴教授在接受《文汇报》的访谈中建议义务教育的教材中更多地运 用科学史资源。是的,科学史确实很重要,但是我担心,如果吴教授的这样一种 反科学的思想进入中学的科学教育,那么科学世界观会遭到怎样的一种破坏?它 什么也带不来,相反只能造成危害——或许吴教授在尽可能得让人类延续下去这 一观点上没有异议,然而这种反科学的思想只能造成对社会的发展、文明的延续 的损害。   吴教授担任北大科学传播中心的主任,这个中心的网站上说:“中心近期开 展的工作有:组织撰写《中国科普发展报告》(科技部重点项目,已接近完成); 邀请北京大学和社会各界各学科专家学者,举办系列公众理解科学讲座;与媒体 合作参与策划优秀科普图书奖评选活动,策划公益性科普活动及出版科普丛书; 举办科学传播讲习班、学位班。长期任务;建立有特色的科学传播学派,培养一 批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如科技记者、科技编辑、科学作 家。”当然,这个中心并不是吴教授一个人的中心,但是在吴教授——并且是一 贯的——反科学思想的指导下,举办的是不是公众理解反科学讲座?策划的是不 是优秀反科学图书评选?举办的是不是反科学传播讲习班?长期的任务是不是建 立有特色的反科学传播派,如反科学记者、反科学编辑、反科学作家?我们有理 由担心。   吴教授给《科学的历程》留下了一个反科学的尾巴,他要读者“认真地思考” “这个事关全人类命运的问题”。或许,我们应该首先让吴教授再次思考一下这 个问题才对。在请吴教授思考之前,我想让吴教授看几条警句。说这话的人曾经 救了成千上万的人的命,我们都应该感谢他,这个人就是路易·巴斯德:   “流血与死亡的规律,总是在设想着破坏性的新手段”,而“和平、工作和 健康的规律,则总在发展着把人类从围困着她的灾难中解救出来的新方法。”象 巴斯德那样,我们也应该把我们的科学放在第二条规律上,从而来加强他那战无 不胜的信念——“科学与和平将战胜愚昧与战争”。(玛格纳,《生命科学史》, 第655页) 附: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 第四十六章 科学与人类的未来   在当代中国人的眼里,科学无疑是一盏神灯,它带给了人类那么多不可思议 的东西。与19世纪一样,20世纪的重大科学成就很快就转变成相应的技术,在经 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但与19世纪不同的是,20世纪的科学更加高深、 更加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相应地,它所转化的技术实际威力更大、也更难 被人类所控制。原子能的开发与太空的开发最具有典型性,它们充分显示了人类 主体“翻天覆地”的伟力,是迄今古典科技在操作能力方面达到的极致。核能代 表着无比巨大的难以驾驭的能量;邀游太空代表着对整个宇宙空间的征服,把 “世界图景的时代”由潜在的理念变成现实。对这些超级能量的掌握和控制,实 际上决定了本世纪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核武器和制空技术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 战,创造了“冷战”时代。   以基因工程和电脑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显示了科学对于我们生活世界的 重新改造和塑造的能力。前者将改变人类的自然属性,后者将改变人类的社会属 性。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电气化、电子 化使我们置身于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人工世界中;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 工具大大加速了我们的生活节奏;化学和生物药品减轻了人类的病痛,发达的医 疗卫生条件延长了人类的寿命。   面对这异彩纷呈的科技文明,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一个信念:科学简直是万 能的,它会有什么做不了的事情呢?如果它现在无能为力,那是因为它还不发达。 只要继续发展科学,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人类的生活 就会越来越美好。   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 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 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现代工业和现代生活所需的能源绝大部分来自煤和石油,但是地球花了30亿 年积攒下的非再生能源总归是有限的。以目前的开采速度,在一个不远的将来, 也许在本书读者的有生之年,我们就能看到它被彻底耗光。如果到时候没有新的 能源供应,文明社会就会土崩瓦解。   当然,我们可以用核能,也许到那时候,核能的开发水平达到了我们现在无 法想象的地步。但也正是核能,时刻像一把利剑倒悬在人类的头顶。人类的非理 性行为总是存在的,即使是理性的行为也难免有失误。处理常规能源,个别的失 误造成的危害是有限的,而使用核能,一旦失误,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无限的 灾难。现在世界上拥有数万个核弹头,其威力相当于投在广岛的原子弹的一百万 倍。如果发生核战争,其结果就是人类文明的毁灭。难怪有人说,知识确实是力 量,但今天我们却不能控制这种力量了。科学家们制造了原子弹,却不能阻止人 们使用原子弹的历史教训,充分表明了,掌握了知识力量的人们并不能控制这种 力量的运用。   标志着第一次技术革命的蒸汽机,放出浓浓的遮天蔽日的烟雾,发出震耳欲 聋的吼声。这曾经是新时代的强劲的声音,是人类向大自然宣战的象征。但它发 出的废气和噪音污染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   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大气的二氧化碳含量急剧增加。这些二氧化碳将形 成一个具有温室效应的隔热层,使地球表面温度逐渐上升。温度上升必将导致南 北极冰雪融化。海平面将上升,大片陆地将会被淹没。此外,全球气候也将发生 变化,从而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使生态环境恶化。   由大工业带来的还有大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污染、化学品污染、城市垃圾 泛滥,由于使用化肥带来的土壤肥力递减,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森林锐减、 水源短缺和物种灭绝。这些问题触目惊心,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在欧洲等地的发达工业国家,早在产业革命的初期就出现过环境污染问题。 煤炭的大量开采和普遍使用,使大气中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急剧增多。伦敦发生过 多次毒雾事件,日本的矿区废气也曾毁坏过大片的山林和庄稼。   化学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强烈的大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 又雪上加霜,使污染问题达到了空前严重的程度。各种污染直接或间接、明显或 潜在地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   环境污染直接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大片的森林被滥砍滥伐,大片的草地 因过度放牧而荒芜,大片的湖面因围湖造田而干涸。地球上的物种大量减少,许 多珍稀动物濒临灭绝。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损害了土地的肥力,破坏了食物的营 养结构,最终危害人类物种的安全。   正在全球组织实施的人类遗传基因密码破译工程,将使整个生命科学和医学 为之改观。但是,工程一旦成功,生命的安全感将顿时灰飞烟灭。我们治疗了某 些疾病,却同时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更多的各种闻所未闻的邪恶和病毒将会蜂 拥而至。   信息高速公路使全球结成一体,便利广文化交流,但加速了文化融合,使文 化生态面临失衡的危险。如果说工业文明破坏了自然生态,那么信息时代则加速 了文化生态的解体。发达的全球电子传媒和广告业,正在塑造一个单一的文化品 味。几乎全世界都在喝可日可乐、吃麦当劳、听同样的歌、看同样的球赛,各民 族的青少年的文化品味趋于拉平,人类的文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科学在带来福音的同时,也造就了危害人类的魔鬼。科学的未来如何,人类 的未来如何,这是一个引起现代人深思的问题。   有人深信,由科学所带来的问题还需由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来解决,人类不能 舍弃目前的生活方式,不能舍弃其赖以生存的现代科学技术。   有人认为,我们固然能指望,科学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来消除它所带来的一切 已知的危害,但谁能保证,它不给我们带来新的更严重的灾难;如果科学的每一 步发展、每一次解决旧问题的能力的提高,都以危及人类的生存根基为代价,那 么人类的生活方式确实该改变了,科学的发展方向确实该改变了。环境问题提示, 也许不只是科技的正当运用问题,而是科技本身的固有缺陷问题。   在全人类面临共同的难题的时候,我们的耳边响起了中国伟大智者的声音。 老子说:“无为,则无不治。”庄子说,“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 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无为就是不违反自然的行为和活动。人类只要顺应自然, 与自然适应、协作,则自然资源供人类使用绰绰有余,否则就将破坏人与自然的 平衡关系。在决定全人类命运的时刻,中国哲人所教导的生活方式具有巨大的启 发意义。   亲爱的读者,对这个事关全人类命运的问题,也请您认真地思考。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