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评江晓原《“清水”何如“浑水”好》 看好戏评: 请江晓原先生论证关于科学发展的结论 江晓原先生写了下面这篇文章,有些话似乎是说给某个圈子的人听的。 不过本看好戏和其他人毫无来往,纯粹是看了所谓科学文化研讨会的 宣言以及相关的文章,觉得忍不住而发表自己看法的。所以本来这篇 文章应该和我毫无关系。 可是江先生文章中有这样一段: “科学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事物(从古希腊算起),它有着 成长、发展的历史,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它是在不断纠正错 误的过程中发展的——昨天的结论被今天的结论所代替,而今天 的结论也随时等待着被明天的新结论来代替。 ” 看了之后,尽管这是一篇写给别人看的文章,我还是要问一下江先 生:你这个“昨天的结论被今天的结论所代替,而今天的结论也随 时等待着被明天的新结论来代替”的论断是怎么得来的?能不能请 江先生给出一个论证?能不能请江先生给出一些例子? 对做科学的人来说,科学的发展从来就没有用今天的结论代替过昨 天的结论,相对论从来没有代替过牛顿力学,量子论从来没有代替 过经典力学。在相对论和量子论出现之前,我们根本没有被实验证 实的、描述高速,大质量或小尺寸物体的理论。如果江先生知道有 这样的理论,那么请证明的确有这样的理论存在过。如果江先生也 承认没有这样的理论,那么我就不懂了,相对论和量子论究竟代替 的是什么? 在我看来科学的发展是发展出能描述已有科学理论不能描述的现像 的新理论,而检验这些新理论的标准之一是在已有的被验证了的理 论适用范围内,这些新理论必须符合已有理论。显然,这种情况下, 昨天的结论决不会被今天的结论代替,今天的结论也决不会被明天 的结论代替。相反,今天的结论必须符合昨天的结论(当然指被验证 了的结论),明天的结论必须符合今天的结论(当然也是被验证了的 结论)。 我等待着江先生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论断。当然,根据田松“绝对 正确”一文,江先生也可以宣布自己的论断本来就不是绝对正确的, 所以没有必要论证。 LB评:   这位江教授还不是一般的糊涂   大约是被他所说的“斗争意识很强”的“唯科学主义”者不依不饶的教训给 气的吧。否则的话,要是连所谓“公众理解科学”的鼓吹者自己对科学都持有这 么糊涂的观念,总是这么有意无意地乱搅浑水,念念不忘要给科学抹把黑,就别 指望中国公众能从这些教授们学到什么对科学的理解了。江晓原这篇文字信口开 河及混淆概念之处太多,以下我再挑几处:   “科学又是可以被理解的,同时也是可以被讨论的”   这不废话吗,不可以被理解不允许被讨论的那是神功大法。   “归根结底它是由人将它创造出来、发展起来的。”   这是在搅浑水。这里有意无意地将科学和从事科学工作的人混为一谈,将科 学原则(证伪)和产物(比如各种理论)混为一谈,无非就是暗示科学和人一样也会 错。想象一下这样一来公众对 科学会得到一个什么印象: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嘛。   “那种将今日的科学神化为天启的真理,不容对它进行任何讨论(更不用说 质疑了),不容谈论它的有效疆界(因为认定科学可以解决世间一切问 题,.......”   这是瞎说,没人神话科学。“认定科学可以解决世间一切问题”更是胡乱指 责,谁会那么傻。倒是“有效疆界”这个提法很可疑,有搅浑水之嫌。若是指科 学和文学艺术等的疆界,正常人都不会有意见,只不过是一句废话而已。但若是 暗示科学在其自身领域(认识自然)里也有什么活见鬼的疆界的话,就得小心了。 想象一下某个正被受江教授科普的老百姓对这个似是而非莫测高深的“有效疆界” 的反映吧:那外面又是哪位高人哪?   “打一个比方,如果将科学比作一个孩子,....”,   除了比科学还高明的科学文化人,谁会打这样的比方?至於“科学的负面效 应(比如环境污染)” 云云已经是反科学的经典法宝了,这也算不长进吧。   最后我也来打个比方,就把科学比作一个美人吧,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就在 大伙都在欣赏美人之美的时候,审美专家江教授在一旁不断的提醒:“你看见么, 美人和你我一样都是从娘胎里出来并从小长到大的。她昨天的容颜己被今天的取 代,今天的容颜会被明天的取代, 至於后天么,就很难讲了。所以美人也是有其 ‘有效疆界’的。何况她还会产生点什么废物污染环境哪......”。   这哪是审美啊,纯粹煞风景。 鹏归评: 浑水的好处之一是可以乘机摸鱼 文化人如果想靠玩科学出名,就必须把科学变成浑水.这跟贾府里的众清客吹捧贾 宝玉是一个道理. 最绿的青蛙评: 看来江晓原也是哥猜家 ·“浑水”又如何?它可以是复杂,是开阔,是多媒体,是立体声, 是多元论,是碧波荡漾,是温情脉脉,是谦虚宽容,是市场经济, 是百家争鸣,是富有人情味的……· 恐怕哥猜家做梦也想让学术界承认他们的那些垃圾是复杂,是开阔,是多媒体, 是立体声,是多元论。。。 呵呵 mirror评: 江先生还是讲出了“苦衷”。这样“吵下去”也没有什么结果。 讲“过激”的话,文科上可以理解,毕竟是“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国度。40分 的人也能理解。比40分高的人就要“捍卫”了。捍卫也有捍卫的道理。仅仅是 “过激”的话,还不至于吵起来,另一个因素是“浅”。“一石激起千重浪”是 因为水浅、或者石头大。水平深一些就不会如此吵起来了。主要的责任当然得 “职业”的一方承担。 看好戏评: 我觉得是他们不该把手伸向科学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领域 研究科学哲学并不是要向做科学的人灌输他们的观点,说实话, 做科学的人向来看不上这些哲学系的人,如果他们躲进小楼成一统也没有人有兴趣 答理他们,可是他们要对做科学的人指手划脚就难免引人反感了。 附: “清水”何如“浑水”好 江晓原   自从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学术宣言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 (2002年12月25日)之后,引起了颇为热烈的讨论和争论。4个 月来,在报刊和网上积累起来的,直接和间接的相关文献,已经 可以编成一本书了。一次小型会议能够产生如此影响,取得如此 结果,我作为此次会议的组织者,感到由衷的高兴。这至少说明, 此次会议对于促进思想活跃和学术繁荣,是有一点贡献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自作多情,以为有很多人都在关心此次会议的主 题——事实上,讨论和争论主要是在一个相当小的圈子里进行的。 但是思想资源的积累,和人数没有必然的正比关系,因此这些讨 论和争论还是值得重视的。 科学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事物(从古希腊算起),它有着 成长、发展的历史,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它是在不断纠正错 误的过程中发展的——昨天的结论被今天的结论所代替,而今天 的结论也随时等待着被明天的新结论来代替。 科学又是可以被理解的,同时也是可以被讨论的——归根结底它 是由人将它创造出来、发展起来的。那种将今日的科学神化为天 启的真理,不容对它进行任何讨论(更不用说质疑了),不容谈 论它的有效疆界(因为认定科学可以解决世间一切问题),都是 和“公众理解科学”这一当代社会活动的根本宗旨相违背的。因 为对于一个已经被认定的天启真理,理解其实是不必要的——既 然是真理,你照办就是,当年“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 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的名言,隐含的就是这样的逻辑。 有些持唯科学主义立场的人士,目睹“公众理解科学”这一当代 社会活动蓬勃展开,经常处在毫无必要的义愤填膺的心态中。他 们以科学的卫士自居,对科学怀有朴素的热爱,这本来是好的, 但是热爱不应该变成“溺爱”。 打一个比方,如果将科学比作一个孩子,将那些持唯科学主义立 场的人士比作这孩子的家长(当然,实际上谁有这个资格呢?), 那么,如果有人欺负孩子,打击孩子,当然应该义愤填膺;但是 如果仅仅是班主任(当然,实际上谁又有这个资格呢?)告诉家 长,这孩子在钢琴上天分有限(科学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或者 这孩子今天不慎打碎了教室的玻璃窗(滥用科学造成某些负面效 应,比如环境污染),也一样义愤填膺,甚至指责别人是“反科 学”,那就未免失之偏颇,难以服人了。 这样的“溺爱”,对于科学来说,爱之适足以害之,至少从道理 上来说是如此,尽管实际上一小群人的争论,多半不会对科学产 生任何客观上的直接影响。而被指为“反科学”的一些人士,则 其实很可能对科学更热爱,更多情。他们对科学的爱是真爱,对 伪科学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 还有些人士,有着太强的“斗争”意识和“阵营”观念,只要一 看到他们所不喜欢的“小圈子”中有人发表了稍具新意的论点, 就本着“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 要反对”的僵硬原则,千方百计进行抨击,然而许多抨击又不是 心平气和的学术批评,而是意气用事的吹毛求疵,甚至是冷嘲热 讽的人身攻击。例如,他们的指责之一是有人“搅浑了水”。 所谓“搅浑了水”,无非是对原先深信不疑的观念产生了质疑, 或是对现有的权威观念提出了挑战等等,这都有启发思考的积极 作用。科学不是那么软弱的,不是一有人质疑就垮台、一有人批 评就完蛋的——那样的东西就不可能是科学。而说到启发思考, 则这次“科学文化研讨会”引发的各种讨论和争论,都有此种功 效——甚至包括那些并不心平气和的、甚至意气用事的抨击在内。 其实“浑水”有什么不好?“清水”又有什么好呢?“水至清则 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之类的老生常谈,就不去说了,让我们模 仿王蒙的文风,来看看两者可能的比较吧——当然这只是文学语 言,不是科学定律。 “清水”何物也?它多半是单调,是狭隘,是小黑板,是单声道, 是一言堂,是冰冷刺骨,是怒气冲冲,是妄自尊大,是计划经济, 是思想管制,是缺乏人情味的…… “浑水”又如何?它可以是复杂,是开阔,是多媒体,是立体声, 是多元论,是碧波荡漾,是温情脉脉,是谦虚宽容,是市场经济, 是百家争鸣,是富有人情味的…… 与其义愤填膺、意气用事、誓不两立、大伤感情,与其“凡是敌 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何如 抽出点时间,心平气和读书,和颜悦色讨论,尽可能做一些建设 性的,或积累性的——哪怕再退而求其次,只是阐释性的——工 作呢?事实上,有不少人(包括某些激烈争论的参与者)都在做 着这样的工作。我坚决相信,这些工作终究不会白费。 (XYS2003052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