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反科学文化人要什么样的科普? 赵南元 肖显静在科学时报上发表文章《应该进行什么样的科普?》,为科普工作指 出新的方向,主张扩充科普的范围,加入科学的“负面影响”和“元理论问题”,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比较有效、正确、全面地传播科学”,“否则将会失之偏 颇”。我们就来看一看,文化人要的是什么样的科普,以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的 科普。 文章开头就说“科普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科学的普及;技术的普及。” 这一点并无新意,科普历来就是这样做的,无需文化人赘言。所谓“科学种田”, 说的主要还是技术,其中“纯科学”的成分不多。 下面一段就是新提案了:“首先是要进行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的普及。没有 这一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就不可能,科技进步也不可能,科技推动人类社 会的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不过,单有这一普及还不行,必须将此与科学技术 的方法、思想、精神的普及结合起来。否则,科普的结果很可能就只是科学技术 知识的传授,很可能使被科普的对象只具备科学技术知识,不具备生产和应用这 些科学技术知识的方法、思想和精神。这本身对科技创新是很不利的。” 看来在肖显静的理解中,科学知识与科学的“方法、思想和精神”是分离的。 科技工作者只懂得“科学知识”,而“方法、思想和精神”则需要由文化人另外 总结出来加以“结合”,否则就不能“生产和应用这些科学技术知识”。如果事 实真的如此,科学家独立生产出科学知识,技术人员独立应用这些知识就是不可 思议的。他们身边想必随时要站着个科学哲学家来教给他们“方法、思想和精 神”,否则他们寸步难行。令人欣慰的是,肖显静对于知识与思想之间关系的理 解完全是错误的,科学的方法、思想和精神与科学知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 只有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具体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才能体会、掌握并学会 运用科学的方法、思想和精神。而来自哲学家的“方法、思想和精神”的教条在 科学实践中并无重要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从来没有一个科学哲学家在科技创新 方面有所建树,而爱因斯坦也指出“从一个有体系的认识论者(哲学家)看来, 他(科学家)必定像一个肆无忌惮的机会主义者”。科普传授科学技术的知识同 时,也就自然传授了科学的“方法、思想”,再去“结合”什么哲学,纯属画蛇 添足。 肖文中的第二个提案是科普要包括科技的影响和限度:“随着科技的社会应 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科技对自然、社会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 让公众(当然包括科技工作者和人文工作者)比较确实地知道这样的影响到底怎 样,应该成为科普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于公众全面地理解科技对于环境保护、 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和限度,对于科技工作者明确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对于整个社会正确地发展科技以及正确地应用科技以更有利于推动环境保护和社 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我们先来看科技的“限度”。科技工作者都知道,科技的限度就是“不许胡 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正因为科技活动在这个“限度”之内,所以科 学技术是最牢靠的知识。超越这个“限度”而允许胡说的“学问”自然靠不住, 随便说说空话而已,只能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真要拿来指导实践,是要碰钉子 的。 现在人们热衷于探讨科技对自然和社会的“负面影响”。这里首先需要分清 人们所谓的“负面影响”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其次是研究怎样才能避免 “负面影响”。真实的负面影响当然有,例如电会电死人,汽车会撞死人,还会 排出废气,污染环境。克服这些真实的负面影响要靠传播科学知识。用电安全、 交通安全、汽车排放标准等等都在科学知识的范畴之内。普及科技知识正是克服 负面影响的不二法门。 与此相反的是,反科学势力所宣扬的“科学的负面影响”却是一些虚幻的 “影响”。他们用尽各种手法对科学进行歪曲和妖魔化,为科技编造无数莫须有 的罪名。有的是大胆假设无需求证,把根本不会发生或即使发生也不难克服的幻 想后果,在“可能”二字后面大作虚构文章,捏造出无数吓人的故事。例如对克 隆人、转基因、纳米技术(灰色粘质)的攻击就属于此类。有的则宣称科学导致 “物欲横流”,人们不再思考“终极意义”,对于宗教的没落愤愤不平。更有甚 者是横挑鼻子竖挑眼,连冬天能吃上西红柿和黄瓜都认为是破坏了季节感。这些 反科学势力宣扬“科学的负面影响”的目的就是为科学设置禁区,限制科学的发 展,让科学的发展不要突破打着“伦理学”旗号的神学家所划定的框框。如果科 学真的遂了他们的愿,科学将不复存在。因为科学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在不 断突破神学框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当然科技工作者们不会把这些人的蠢话当 回事,所以他们就特别重视“大众写作”。进而想把自己的神学私货塞进科普愚 弄公众,把科普变成反科学传播。 肖文中第三个提案是宣传“元理论”:“科普的第三个方面与上面两方面紧 密关联,但又有所不同。它是针对科学、技术本身的一系列元理论问题提出的。 如科学方法是普遍有效的吗?科学事实是完全客观的吗?科学理论具有不容怀疑 的真理性吗?只要时间允许,科学认识是无限的吗?相对于科技发展,没有什么 是不可能的吗?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能够使我们对科技有一个比较正确 的看法,从而为建立科学文化与其它先进文化之间的关系,为比较正确地批判各 种不利于环保和社会发展的文化创造条件,也为比较正确地分析和评价科技的社 会应用、为科技的正确发展指明方向。” “元理论”是个很吓人的词,是管着理论的理论,是“上层次”的东西。不 过这“元理论”到底有什么作用,不妨举个实例来说明:牛顿的万有引力解决了 行星径向力的来源,但是说不清切向初速度的来路,不得已求助于“元物理学” (metaphysics,玄学,形而上学),说行星的初速度源于“上帝的第一推动”。 不久拉普拉斯提出星云假说,用物理学清除了“元理论”,把上帝逐出了太阳系。 从此拉普拉斯对拿破仑说的那句名言“陛下,我不需要那个(上帝的)假说”就 成了科学的规矩,在科学中不允许借助任何超自然的力量,科学是拒绝玄学的。 将这些玄学混入科学,不会如肖显静所说“为科技的正确发展指明方向”,只能 是阻碍科学的发展,把上帝变成“打杂上帝”,使科学变成“懒汉科学”。科学 技术拒绝玄学,科普当然也不该掺入玄学。 肖显静提出的“一系列元理论问题”,令人回想起那个让波普尔和维特根斯 坦争得动了拨火棍(一说是火钳)的问题:“是否存在真正的哲学问题”。至少 此处的这些“元理论问题”像是一些无聊的伪问题。我们逐个分析一下这些问题: “科学方法是普遍有效的吗?”当然不是。任何方法都是针对特定对象、特 定问题的,不存在“普遍有效”的万能方法。即使有这种方法,不会用的人去用 也还是无效。所以这是个无聊问题。 “科学事实是完全客观的吗?”当然不是。人的感觉就不是“完全客观”的, 而是主观机制和源于客观的信息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完全客观”的事实并不 存在。但是与“神学体验”相比,科学事实为更多的人所共享,所以其客观性要 远高于“玄学事实”。这也是个不值得思考的无聊问题。 “科学理论具有不容怀疑的真理性吗?”当然不是。科学的可靠性就在于其 不仅容许怀疑,而且欢迎怀疑,这才保证了它是经受了千锤百炼的最靠得住的理 论。而那些靠“信仰”支撑的玄学理论和神学理论才“具有不容怀疑的真理性”, 这些理论没有被怀疑的价值,我们也懒得怀疑这些理论,嗤之以鼻足矣。这也是 个不值得回答的问题。 “只要时间允许,科学认识是无限的吗?”当然不是。如果人类灭绝了,即 使时间仍在流逝,科学也只好停止了。肖显静可能读过《科学的终结》这本书, 期待着有一天科学真的会“终结”,科学家从此失业,人们有问题都去向玄学家 讨教。这倒是个令人憧憬的时代,但是尽管肖显静还很年轻,在他的有生之年还 是肯定不会看到这个时代的到来。这个问题至少对于肖显静是没有意义的。 “相对于科技发展,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吗?”当然有,科技发展的某些成 果,恰恰就是在宣示着某种“不可能”。例如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就是告诉我 们“永动机”的不可能。所谓“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种“全能”概念,根本 不是科学所关心的。只有神学才会有兴趣宣称上帝是“全能”的。 这一系列的“元理论问题”都是站在神学和玄学的立场上看科学的人才会提 出的,对科学而言是毫无意义的傻问题、伪问题。把这些无聊问题掺在科普里推 销给公众,是对公众智慧的侮辱。 哲学家如果对玄学或神学有兴趣,愿意进行研究,完全是他们的学术自由。 他们愿意宣传他们的观点,也尽可以搞自己的“神学普及”或“玄学普及”,没 有必要向科学发难,也没有必要搭科普的便车。但他们想的是另外一套,真正的 目的是要用某种意识形态来干预和指挥科学。这种做法在科学史上由来已久:罗 马教皇用他们的教义来干涉物理学,对哥白尼、伽利略进行迫害;李森科用斯大 林主义干预遗传学、生物学,屠杀持科学态度的学者,其恶劣影响也曾波及到中 国。目前国际上源于罗马教皇的反科学势力甚嚣尘上,纠集后现代主义、女性主 义、动物保护主义、极端环保主义等形成了反科学阵营,重演老教皇和李森科的 故伎。国内一些丧失创意只靠贩卖洋垃圾过日子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知道他们 的老套子在科技界行不通,就企图靠蒙蔽公众制造简单多数,为达此目的不断在 科普方面大做文章,极力把科普变成“玄普”和“神普”。 罗马教皇被迫为伽利略平反,李森科也早已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现在的反科 学潮流看似来势汹汹,最终也不会得逞。但是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早些识破 他们的本相,及时防止意识形态对科学的干扰,可以大大减少社会的损失,三门 峡水库就是个例子。 附: 应该进行什么样的科普? 肖显静 原载科学时报2003.10.24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col36/col73/article.htm1?id=22719 (2003-10-24 11:05:29) 从科普的字面意义上看,科普是对科学的普及。实际上,随着科学的发展, 科学技术已不能截然分开,科学的普及已不能离开技术的普及,或需要技术的普 及。因此,科普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科学的普及;技术的普及。既然如此, 科普应该普及什么呢?或者更进一步地,我们应该普及科学和技术的什么呢?   首先是要进行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的普及。没有这一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 生产就不可能,科技进步也不可能,科技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不过,单有这一普及还不行,必须将此与科学技术的方法、思想、精神的普及结 合起来。否则,科普的结果很可能就只是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很可能使被科普 的对象只具备科学技术知识,不具备生产和应用这些科学技术知识的方法、思想 和精神。这本身对科技创新是很不利的。   其次,随着科技的社会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科技对自然、社会产生的正面 影响和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让公众(当然包括科技工作者和人文工作者)比较 确实地知道这样的影响到底怎样,应该成为科普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于公众全 面地理解科技对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和限度,对于科技工作 者明确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对于整个社会正确地发展科技以及正确地应用科 技以更有利于推动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科普的第三个方面与上面两方面紧密关联,但又有所不同。它是针对科学、 技术本身的一系列元理论问题提出的。如科学方法是普遍有效的吗?科学事实是 完全客观的吗?科学理论具有不容怀疑的真理性吗?只要时间允许,科学认识是 无限的吗?相对于科技发展,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吗?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 答,能够使我们对科技有一个比较正确的看法,从而为建立科学文化与其它先进 文化之间的关系,为比较正确地批判各种不利于环保和社会发展的文化创造条件, 也为比较正确地分析和评价科技的社会应用、为科技的正确发展指明方向。   针对上述科普的三个方面,与之相对应的科普的主要内容也就基本上确定了。 对于第一个方面,科普的主要内容是各门自然科学学科和技术门类的教育。这主 要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过程中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教育主要 偏向于科学知识教育,忽视了技术教育以及科学技术方法、思想和精神的教育, 从而使得科学教育成了科学主义教育。这应该是今后素质教育所注意和纠正的, 也是人们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所应该注意的。当然,这里面加强科技史的教育必 不可少。对于第二个方面,有关科技应用对人类社会的正面推动作用的科普教育 进行得还可以,但是,对于科技对自然、社会的负面影响科普教育进行得还不够。 这使得科技乐观论在我国颇为盛行,科技所造成的负效应及其危害还没有被更多 的人清醒地认识到。这本身不利于科技负效应的避免和科技的正确使用,不利于 科技推动社会发展作用的恰当发挥。这方面的科普教育涉及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 政治、经济、伦理、宗教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所涉内容多、范围广,需 要加强。对于第三个方面,是目前中国科普教育中的难点。其原因在于传统的许 多不恰当甚至错误的科技观已被广大公众(包括一部分科技工作者和人文社会工 作者)接受,要扭转这种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必须向他们介绍科技哲学、科技 社会学、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可持续发展理论、后现代主义等关于科技的论述 不可。这方面的知识广博而分散、深刻而晦涩,多样而不具有确定性,涉及科技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本质层次的问题,是最难向公众进行传授的。不过, 没有这方面知识的“降解”和传授,人们对科技本质的认识只能流于表面,不能 获得对科技的全面深刻的认识。这一步必须进行,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事情。   当然,一段时期内科普的重点可以放在上述某一方面,或某一方面中的某一 内容,但是,一种完整的科普应该包括上面的三个方面及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一种恰当的科普教育应该是在全面理解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 神、科学的发展过程和应用过程及其结果的基础上,吸收、反思、批判、理解中 外各种思潮对科技的论述,以形成对科技的更加全面、客观、深刻的理解。这是 我们进行科普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否则将会失之偏颇。如传统的科普教育重科学 知识轻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重科技应用的社会推动作用轻科技应用 负效应的展示,重科学真理性的灌输轻科学相对真理性的探讨。这虽然一定程度 上有利于科技的发展和科技的社会应用,但是,一定程度上又不利于公众全面正 确地理解科技、不利于科技的正确发展和科技的正确应用。   如此一来,就给科普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首先应该比较正确 全面地理解科学,也就是说首先应该自己进行科普教育,然后针对不同阶层的人 如工人、农民、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等进行针对性的科普, 只有这样才能比较有效、正确、全面地传播科学。与此相对应,它也给我们的科 普接受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有意识地自我进行科普教育,并且应该接 受全面、系统、深入的科普教育,以形成对科学的比较正确的看法。从这点看, 科学普及应该是开放的,不同阶层的人都需要科普,即使科普工作者和科技工作 者也不例外。 (XYS2003112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