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读《乱谈科学与人文》后的一些看法   阳顶天   读到新语丝资料《乱谈科学与人文》一文,有些补充或反对的看法。   一、文化多样性的适应性标准   《乱》文认为“对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文化多样 性的重视是以达尔文主义为基础的科学理性的产物,不属于反科学思潮。”这句 话我赞同,但由于目前有相当多的观点拥护“文化多样性”的理由与达尔文主义 不同,有些我认为是明显反科学的,因此还想补充一些内容。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策略,因此我们不能把一种 环境条件下的生存策略照搬到另一环境中,我们必须检验该生存策略的适应性。 如果通过了检验,依然反对此种生存策略是反科学的。如果未通过检验,而硬要 推行不适应的文化策略,也是反科学的。前一种反科学观点经常打着“文化多样 性”的口号来为阻止其它文化的“入侵”,是应该警惕的。   在中国,汽车代替马车是通过了检验的文化现象,这一点容易达成共识。如 果有人以马车是“文化多样性”而反对汽车对其的“侵入”是可笑的。但如果把 “马车”等换成有争议的文化现象,如认为“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可口可乐、麦 当劳‘占领’了世界上每一个角落”,若以“反对全球化、支持文化多样性”的 旗号来反对,很能迷惑一些人。   其实争论的焦点通常是:检验标准是什么?检验标准如果不同,适应性的结 论自然不同。秦晖在《缠足、隆乳与“文化”比较》中认为“捍卫文化,就是要 反对强制同化,而不是要强制反同化。恰恰相反,文化的捍卫者,必然是强制的 反对者,即那些既反对强制同化,也反对强制反同化的人。”我赞同这种检验标 准,即非强制的标准。假设有两群人,A群喜欢某文化,B群不喜欢该文化,A群 认为该文化有适应性,B群则相反。当意见相反时,我们不应要求B接受该文化, 也不应要求A不接受该文化,而是恰恰相反,我们既要捍卫B不接受该文化的权利, 也要捍卫A接受该文化的权利。文化是人类行为组成的,由人们自由选择各种文 化才能充分体现文化的适应性,如果不把人的自由选择权放在第一位,以强制手 段干涉人的行为,由此产生的行为特征还能称为“文化”吗?即使勉强称为“文 化”,强制手段会导致无法判断其适应性,就变成反达尔文主义了。因此非强制 的标准应是检验适应性的标准。   所以我认为,塔利班阻止妇女受教育是强制性的,不具有适应性,不是支持 文化多样性,美国可口可乐在世界范围内的销售、英语的普及、许多地方语言的 消失是非强制性的,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具有适应性,不能认为破坏了文化 多样性。再者,象日本侵华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就是破坏了文化多样性(当然 还有更严重的性质),但号召抵制日货本身则并不是支持文化多样性。   二、分配问题   《乱》文认为“现代世界的局面是资源短缺而生产能力过剩,还有人受穷挨 饿的原因不在于人类整体的生产落后而在于分配不合理。因而反技术至上论(不 是反科学)有相当的合理性,态度也是实事求是的。”以我的理解,上面的说法 的含义是“某些人受穷挨饿,是因为资源短缺较严重,而某些国家的某些行业生 产能力过剩,造成资源浪费,应该把生产能力过剩的行业的资源分配给资源短缺 地区发展经济,而分配本身不是技术,因此反技术至上论有合理性”。如果是这 个意思,我有一些不同看法。   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资源总是缺乏的”,因此“现代世界的局面是资源短 缺”容易给人一种误导,以为“以前世界的局面并没有资源短缺”或“以后可能 没有资源短缺”,这就不对了。当然可以指出某些资源对某行业来讲短缺的情况 比较严重,是某行业的瓶颈,如果仅仅说“现代世界的局面是资源短缺”是句容 易误解的废话。   经济学家们指的“生产能力过剩”通常是某一地区的某些行业或某一行业, “现代世界的局面是……生产能力过剩”没有意义,同样可以说“现代世界的局 面是……生产能力不足”,因为许多国家的许多行业确实有生产能力不足的情况。 “生产能力过剩”的解决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情形下的“生产能力过剩” 有不同的原因,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即使对同一“生产能力过剩”现象,如中 国奶制品行业的生产过剩现象,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是“分配不合理”的结果,有 些经济学家认为是“有效需求不足”,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是“资源配置的正常结 果”,还有人有其它结论,尚需要具体论证。   不少经济学家常用“牛奶倒入大海”这个经典例子来论证市场能够导致严重 的生产过剩,因此需要政府对市场进行干涉,但即使要干涉,也并非指“应该把 生产能力过剩的行业的资源直接分配给资源短缺地区发展经济”,没有经济学家 会认为“中国的奶制品行业有生产过剩现象,因此中国奶制品行业应该卖掉几个 企业,卖的钱捐给希望工程”。这种杀鸡取卵的思维只会导致共同贫穷。而且 “牛奶倒入大海”这个例子并非没有争议。薛兆丰在《牛奶为何倒进大海》 (《21世纪经济报道》2001.7.23)中认为“把牛奶倒进大海……不是由于市场 经济的内在缺陷造成的……事实恰恰相反,那是由于市场经济不彻底造成的。…… 农场主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而限制产量,从而抬高了农产品的价格,而政府则以更 高的‘扶持价格’收购农产品,从而诱使农场主过量生产。整套做法的后果是, 一,政府把纳税人的金钱分给了农民和美国国内外的穷人;二,牛奶场的规模过 分扩张,奶制品因过量而产生了‘社会的浪费’。”文中指出美国对农产品的管 制和扶持这种计划手段是导致“牛奶倒进大海”的重要原因。因此,由计划手段 导致了生产过剩,从而推出需要政府对市场进行干涉,这种错误论证也是存在的, 而实际上这种过剩情形不应由分配来解决,而应由减少管制和扶持来解决。   受穷挨饿的地区世界上有很多,有些地区每年都要接受联合国的大量捐助, 这种捐助行为并非简单地送钱送粮,同时还伴随着对贫穷地区经济制度建设的督 促。为什么要对其经济制度建设进行督促呢?是因为该地区没有合理的经济制度, 而这才是其贫穷的原因所在,把发达国家的资源“分配”给该地区,只是临时救 急,不能认为这种“分配”是解决受穷挨饿地区的药方。中国二十年来的发展就 是典型,我们并没有要求联合国的捐助,而是把经济制度进行了改革,效果有目 共睹。不同的经济制度可以导致不同的效率,从而导致不同地区的贫富差距,认 为富裕的地区的资源应“分配”给贫穷地区,首先应保证贫穷地区本身的资源配 置方式??经济制度能够改善,否则这种“分配”只是维持了落后经济制度的延续 并损害富裕地区合理的资源配置。   因此“分配”本身并不值得完全肯定。当然“技术至上论”是错误的。需要 警惕的是,“技术至上论”通常是反科学人士制造出来的,加以驳斥后(当然很 容易)再以此“推论”其反科学观点,而维护科学的人士极少有“技术至上论”。   三、科学并不限制人的行为   《乱》文认为“在科学界对一些事物还没研究清楚之前,对任何轻举妄动的 严厉限制都是有益的,等研究明白了再说。”这一点不敢苟同。   历史上,“在科学界对一些事物还没研究清楚之前”,人类曾经进行了大量 的有益的活动,如在进化论与遗传理论诞生之前,人们就“轻举妄动”地进行了 大量的生物培育活动,繁殖了大量的家禽家畜,包括大量的骡子。在电磁理论诞 生之前,人们就指南针辨认方向了。而这些显然是有益的,而对其限制显然是无 益而非有益。   如果将“科学界研究清楚与否”为判断标准,那么很显然,经济学将一事无 成,因为在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之前,经济学界是不存在的,当然谈不上 研究清楚,是不是就要对圈地运动、贸易活动这些“轻举妄动”都要严厉限制呢? 如果限制了这些“轻举妄动”,亚当?斯密又如何写出《国富论》呢?   因此我认为“对轻举妄动作限制”还是应以人的利益为判断标准。对人的行 为进行限制是要慎重的,自由是人的根本利益嘛。   2002/11/3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