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评吴国盛教授的《自然本体化之误》 gecko 前几天方舟子兄撰文抨击北大哲学系吴国盛教授不学无术,之后不久北大科学传 播中心论坛上就有人提出反驳,认为吴国盛教授不但学而有术,而且“在学术史 上将有不错的一席之地”。文中提到吴教授的一篇明为《自然本体化之误》的著 作,认为水平很高,“以方肘子的智力,是看不懂的”。从吴教授网页上的介绍 可知这篇文章作为标题文章收入了其第一部专著,此后又收入了其学术作品集 《追思自然》。既然有人如此夸奖这部作品,在下自然要好好拜读一番,结果 么...嘿嘿。(此文可在 http://www.phil.pku.edu.cn/personal/wugsh/works/13/33.htm 看到)。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自然的本体化的基本命题”是错误的,所谓“自然的本 体化的基本命题”,按吴教授在文章小结中的说法,指的是“由自然科学所揭示 的自然界的演化图景具有终极的意义,是终极的实在图景”。我个人一看见“终 极”二字就浑身不舒服,所以没兴趣评价此文的论点,但这篇中却有不少相当有 趣的段落可以让我说上两句,比如在“自然的本体化”这个大标题之后的一段文 字: “科学世界图景表明:第一,从时间上讲,先有宇宙、太阳、地球,后有人类; 第二,从空间上讲,人类只居住地球上很小的陆地上,其视野亦极其狭小;第三, 人类很可能因巨大的灾变而灭亡,但人类消失之后,宇宙伟大的演化过程并不会 停止。人类灭绝了,地球并不一定消亡,宇宙更不会化为虚无。这些在今天已成 为常识的自然图景,突出了人类在自然史中的位置的有限性。如果一种哲学将这 幅自然史图景上升到本体的高度,赋与终极的意义,那么,这种哲学从逻辑上必 定将人放在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 上面那段话先说“科学世界图景”对世界的描述,突出了人类的渺小和短暂,很 明显这是一个facutal claim。而吴教授声称如果把它“上升到本体的高度”, 那么它从逻辑上必定将人放在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很明显人是否无足轻重是一 个价值判断。吴国盛教授认为从一个描述性(descriptive)前提可以逻辑地推 导出一个价值判断、一个规定性(prescriptive)结论。而人们不可能逻辑地从 描述性前提中推导出规定性结论(用Hume的话说就是不能从“是”中推倒出“应 当”)恰恰是逻辑学上的常识之一。吴教授作为哲学教授似乎不该犯这种低级错 误。(吴教授这段话中说到了“赋与终极的意义”,在前文中也说“在一个哲学 体系中,本体者,是从终极意义上逻辑在先的,是获得最终说明和解释的根据”, 我把这里的“终极意义”理解为“终极现实”,而非某种价值论上的“意义”, 否则吴教授反对自然本体化就是在反对一种价值论——这篇文章怎么看也不像是 伦理学文章。吴教授自己也说本体是“获得最终说明和解释的根据”、“本体作 为终极存在、终极依据...”,并没有提它是进行价值判断的根据。所以这里的 “升到本体的高度”虽然牵扯到“终极意义”这个词,实际上却依然是描述性而 非规定性的)。接着吴教授又开始评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在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上,自然科学提供了一整套的理论,如人类起源的生物 进化理论,人脑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心理学认知理论,哲学不可能去评判 这些理论的对错,但它可以确定科学理论是否具有终极的实在论的意义。不在终 极意义上不会发生争论,不同哲学态度的哲学家都可以同样接受自然科学的理论。 科学理论对哲学表现出中性,哲学的争论是从科学世界图景能否本体化开始的。” 我真不知道吴教授怎么得到“科学理论对哲学表现出中性”这个荒谬结论的。如 果有人提出一套认知科学理论,用机械的规律解释人类的思维活动,这个理论会 对自由意志论者和决定论者“表现出中性”?一个认为上帝掷骰子的物理学理论 和一个认为上帝不掷骰子的物理学理论会对路易斯派模态实存论者“表现出中 性”?或者oscillating universe theory对William L.Craig的Kalam cosmological argument“表现出中性”?吴教授真能开玩笑。 吴教授接着又开始批评“实践唯物主义主义者和实践本体论者”——“...这样, 一系列理论困境终于来临了。 第一,实践本体论者如何看待先于人类社会的自 然界。一种试图捍卫实践本体论之自足性的回答是:脱离人类社会的外界是无, 或者,离开人类的实践活动谈纯粹的自然界是没有意义的。可以想象,这种回答 是相当软弱而没有说服力的。你说脱离人类社会的外界是无,难道人类产生之前 的世界不存在吗?没有地球哪来人类,没有太阳哪来地球………,自然界对于人 类的先在性是自然科学所揭示的客观事实,只有疯子才会反对。同样,你说脱离 人谈论纯粹自然界没有意义,那全部自然科学力图摆脱人为因素追求对自然的客 观性知识岂不没有意义,疯子才会这样认为呢!”。吴教授用“全部自然科学力 图摆脱人为因素追求对自然的客观性知识”来反驳“离开人类的实践活动谈纯粹 的自然界是没有意义的”,难道自然科学的认知活动不属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看来吴教授认为自然科学可以不依赖人类,由自然界自己进行。 由于我时间不多,所以略过此文的中间部分,直接跳到结尾部分说(中间部分也 绝对不乏荒谬之处,比如吴教授给哲学的使命作出了崭新的规定——“哲学的使 命在于为人类生存活动提供终极的关怀”,不知道他有什么证据能证明这个观点, 我只听说Paul Tillich这个神学家天天喊什么终极关怀,从没听说过有哪个重要 的职业哲学家抱着什么终极关怀不放,也从来没见过那本权威的哲学辞书这么定 义哲学。一个连哲学的使命都搞不清楚的人竟然当上了哲学教授,这实在是个奇 迹)。 在“客观知识的神目观理解”这个标题下,吴教授对实在论提出了极为独到的看 法“每一种形而上学家都给出一种实在,也就是他的本体。每一个承诺本体论的 哲学家都是实在论者,而不承诺本体论的哲学家则是一个反实在论者。只有在认 识论领域才会出现反实在论者,而谈论本体论的人必定是一个实在论者”。按照 吴教授的说法,世界上根本就不该有Metaphysical Anti-Realism的说法,但吴 教授可以找几本哲学词典翻翻,看看其中有Metaphysical Anti-Realism介绍得 多还是有关于Epistemological Anti-Realism介绍得多。所谓实在论表明的是持 有此观点的人认为某种事物是存在的,而相应的反实在论者则认为此事物是不存 在的(《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中对Realism/Anti-Realism的解 释是“The standard opposition between those who affirm, and those who deny, the real existence of some kind of thing, or some kind of fact or state of affairs”)。这只是根据某种特别事物而言,而非所有一切事物。 一个在“不依赖于人类感知而存在的外部事物”的存在问题上持实在论观点的人 也可以同时在集合的存在问题上持反实在论观点,一个否认存在着universals的 人也不一定否认存在着particulars。所以谈本体论的人当然可以是反实在论者, 吴教授所谓“谈论本体论的人必定是一个实在论者”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胡言,说 明了这位哲学教授连实在论和反实在论是什么意思都没弄明白。 接着吴教授又谈起了Berkeley和Russell的Bundle Theory: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一切唯心主义者否定物质的客观性”,这实在是一句 莫名其妙的话。特别当物质被定义成客观实在时,它就相当于说“一切唯心主义 否定客观实在的客观性”,也就相当于说“一切唯心主义否定红太阳是红的”, 我可不知道有这样的唯心主义。事实是,有的唯心主义者“否定作为实体的物质 的存在”,还有的唯心主义者“否定独立于人、不依赖于人的物质的实在性”, 没有也不会有人“否定物质的客观性”。如果真的有此断言,那意思也是说,物 质是私人的,无法为公众所共享,这,似乎不是在说物质,而象在说一种隐秘的 体验。 “贝克莱虽然反驳了实体概念,但并未否定客观性概念。他承认非私人性的东西 的存在,但他是以上帝的名义来保证这一点的。这一点非常有趣,因为,贝克莱 这个最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者与古典的唯物主义者对“客观性”的看法是完全相 同的,即都持有一种神目观(God′s eye)的理解:客观即是神目观, 是超人的眼光,超乎人类之上的见识。 “实体的确是不存在的。那被称着杯子的东西,无非就是一堆属性经由习惯的力 量而形成的集合。如果把这些属性一个个去掉,并不会残留一个负载承担这些属 性的实体。但人们为什么会坚信有实体存在呢?罗素等哲学家认为是语词的功能 异化的结果。人们老用同一词“杯子”去指称那一堆属性的集合,结果就幻化出 了一个被称着“杯子”的钉子来悬挂各种性质。这是有道理的,不过我愿意进一 步提出,幻化的过程是一个外推的心理过程。人有对于自我作为本体的特殊感受, 这种人的本体的存在心理是幻化的基础和外推的依据,“自我”作为本体的存在 导致了事物作为实体的幻想。 “实体不存在,但客观性依然存在,实体与客观性不是一回事。在认识论上我是 一个反实在论者,但我依然坚持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承认客观性既不意味着承认 实体也不意味着承认一种实在论的认识论。” Berkeley和Russell否认的并非一般说的实体(concrete object)或者entity, 而是所谓的基体(substratum)。如果吴教授文中的“实体”指的是concrete object,那吴教授就根本不明白Berkeley和Russell的观点。如果吴教授文中的 实体指的是substratum,那“否定作为实体的物质的存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物质(matter)可能作为substratum而存在么?substratum是所谓的承载属性的东 西,而其本身是无法被描述的。这和物质的概念有着天壤之别——除非吴教授认 为物质也是不能被描述的,但从其文章中其它部分对“物质”一词的使用来看 “物质”又不是这个意思。事实上,没有任何对形而上学有一定了解的人会说出 ‘作为substratum的物质’之类的话。而且如果“实体”指的是substratum,那 他前面的“反实在论者则主张:a,科学理论是对观察经验的整理和模式化;b, 理论实体的意义不超出可观察经验的范围”中的“理论实体”又是什么东西?科 学理论中什么时候谈到过substratum了(化学、生物学上的同名异义的术语除 外)?理论实体指的是theoretical entities,而非theoretical substratum。 科学哲学上所谓的认知论实在论(Epistemological Realism)和认知论反实在 论的争执也是关于theoretical entities的,和substratum存不存在完全没有关 系。综所上述,如果这里的“实体”指的是concrete object或者entity或者其 它不是substratum的东西,那吴教授就根本没理解Berkeley和Russell的观点; 如果“实体”指的是substratum,那吴教授虽然没搞错Berkeley和Russell的观 点,但其对科学哲学中认知论实在主义和认知论反实在主义的讨论就纯粹是胡说。 当然还有可能吴教授的实体一会儿指substratum一会儿指entity或concrete object,那说明吴教授行文逻辑混乱;或者吴教授自己分不清substratum、 entity和concrete object之间的区别,说明其对形而上学缺乏基本的了解。 我下周还有考试要准备,时间不多,所以就先只捡出这么几个谬误。我指出这些 错误并不是在批评吴教授的学术见解(如果吴教授那篇文章里真有“学术”见解 的话),这些问题全都是非常基础的(至少对于一个哲学系教授而言应该是非常 基础的)常识错误。而且这些常识错误中又多和此文主题密切相关,使得这些错 误变得更加不可原谅。有人竟认为这篇文章有什么学术水平,实在件奇事。吴教 授的网页上说这篇文章发表于1993年,除非吴教授最近几年来在学术水平上有突 飞猛进的提高(我没见到有任何证据表明如此),否则那位认为吴教授“在学术 史上将有不错的一席之地”的仁兄就只能是在痴人说梦。 (XYS2003013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