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点评姜奇平《一种与实证相反的科学方法——再答赵南元教授》 赵南元 姜奇平的《一种与实证相反的科学方法-再答赵南元教授》发表在互联网周 刊上,我当时没有看到,所以迟至今日才作答。由于对姜文的每个部分都有话要 说,为免除大量引用的麻烦,仍采用点评的方式。【 】中是我的点评。 一种与实证相反的科学方法-再答赵南元教授 互联网周刊  2003年11月10日  姜奇平   读了赵南元教授《“后现代科学”不是科学——答姜奇平先生》,我觉得讨 论可以继续深入。   首先,我觉得赵先生这回说后现代科学不是“科学”,与上次说它是“伪科 学”比,有了重大进步【姜先生休要谬夸奖,“重大进步”不敢当。说后现代科 学不是“科学”,与说它是“伪科学”并没有什么不同。这是因为,自称科学而 不是科学的就是伪科学。“后现代科学”从名称上看就是在自称科学。在这个前 提下,“不是科学”与“伪科学”是完全等价的】。如果赵先生肯承认这里所说 的科学,是指实证科学。我们之间就可以说有了最低限度的共识。即,我可以承 认后现代科学,不是你意义上所说的科学(实证科学)【科学不是你我定义出来 的,我们两个人“商量”出什么结果都没有用】。(虽然在我认为后现代科学是 我自己语义上的广义“科学”这一点上【如果姜先生开个饭馆,用“全聚德”作 商标,“全聚德”告你商标侵权,你是否可以说:这是我自己语义上的广义“全 聚德”?】,仍存在重大分歧)。   其次,我们之间由此可以得到一个潜在的共识,即共同批判伪科学的立场。 虽然在怎么定义伪科学上,我们仍然可能有分歧(不排除你产生反复,再次把后 现代科学称为伪科学)。【前面说过,我的立场没有反复。我一向认为后现代科 学是伪科学,而你不同意,所以“共同批判伪科学的立场”并不一致。】但至少 在一点上,我会认同你的立场,即只要是能被实证科学证伪的“伪科学”(哪怕 是广义概念上的)【你认同的不是我的立场。我同意波普尔的说法:不具有可证 伪性的不是科学(例如上帝存在之类),能被实证科学“证伪”的反而是科 学。】,我也会认同是伪科学,而站在你们的立场上加以反对。在这个原则问题 上,我是不会与什么特异功能大师之类搅到一起去的。【伪科学里不仅有特异功 能大师,也包括“后现代科学”。应该说这种“学术的”伪科学比“特异功能大 师”更有欺骗性,社会危害也更长远。】   以上为“求同”。下面则是“存异”。   先说题外的:我上次刚说过在“造假”问题上“别人有意陷害不算”,您马 上就为诈文辩护说:索克尔的“诈文”,也并非“陷害”。诈文就是造假,难道 因为是科学家造假就不算造假了吗?在我印象中,科学家的形象一直是非常良好 的。这回我可开了眼界,原来高喊打假之人也可以公然造假,为了达到目的不择 手段。桔梗在“对姜奇平《后现代科学是科学的自我发展》的几点补充”中,用 这篇诈文设圈套,为了害我,特意将“形态发生场”这一伪造概念提示给我,可 谓用心良苦。但我想我让他失望了。   您却说:“就像一个人把鸡毛绑在鱼钩上在河里拖来拖去,如果钓上鱼来, 就足以证明这条鱼眼神不济,看不出鸡毛和昆虫的区别。桔梗用同一篇诈文做鱼 钩,把姜先生也钓上来了”。什么意思呢?索克尔诈文的大致思路是:把后现代 科学观点(主要是一些极端观点),同精心伪造的事实,包装在一起,让对方肯 定后,再用证伪后者,来达到否定前者的目的【姜先生读诈文不够用心。在这篇 诈文中,没有任何“事实”,更谈不上“精心伪造”。索克尔文章全篇都是引用 后现代大师们的见解堆积而成,而且都注明了出处。索克尔的“诈”仅在于索克 尔的这些引用给人造成知名物理学家索克尔赞成这些观点的印象。事后也没有 “证伪”什么,只是说自己实际上不可能赞成这些胡说八道而已。这篇诈文不仅 在内容上都是后现代胡言乱语,在形式上也是不合格的:一个完全由引文堆砌, 毫无自己观点的文章,连作为“综述”也不及格。《社会文本》的编辑们求胜心 切,看到有科学家赞成他们就喜出望外,自己也没有判断学术水平的能力,就上 了这一当】。这篇文章因此引起了上个世纪世界范围的“科学与人文”大论战。 其中特别有名的,就是让后现代科学刊物也接受了“形态发生场”等概念【这些 “概念”都是后现代刊物原来就有的】。老实说,原先我对索克尔诈文并不了解 【现在也仍然不了解】。但我觉得我做得比前辈好一点的是,我并没有全盘接受 它。请您注意,我在网上答复桔梗时,对诈文分“全文”和“局部”分别表态。 对全文,因为我拿不准,所以说“这篇文章我还在琢磨”(我虽不知是诈,但已 有所怀疑。本想等不忙时认真看看再说。对桔梗热心提示给我第二遍的“形态发 生场”理论,我因为从未听说过,搞不懂是什么东西,本来也不打算回应);只 对一个拿得准的局部观点,当时就表示了肯定。用“但”书以示区别:“但其中 如下这段,我颇有同感”。   我肯定的这段,我现在心里仍很坦然,全文如下:新科学强调整体与部分之 间关系的动态网络;取代固定的单一本质(如牛顿的粒子),后现代主义者强调 的是相互作用和流动(flows)(如量子场)。在这方面,各种后现代科学集中 表现出一种新的认识论范式,那种被称为生态学的反思模式,被广泛地理解为 “认识到在自然的循环模式中,所有的现象具有基本的相互依赖性和个体与社会 的相互包含”。这不过是对后现代科学观点的一个简单陈述。虽表述不尽规范, 但并非索克尔诈之所在【这正是索克尔的“诈之所在”,你所谓的“新科学”, 不过是一些空洞的胡话,有其名无其实,后面还要详述】。其中涉及的量子场, 也是我听说过的概念【“听说过”与“理解”是两码事,如果仅仅“听说过”就 认为是正确或有用的“概念”,结局就只有堆砌胡话了】。如果对诈文做出回应 就算“钓上鱼”。我只能怀疑这不是在讨论问题本身,而是在对第三方公众做秀。 【争论永远是给第三方看的,我对于改变姜先生本人的看法没有心存任何奢望。】   我承认您说的,“即使不使用这种诈术,一个人的知识缺陷也总会暴露的”。 尤其对于我们人文出身的来说,科学知识缺乏是肯定的,这没有什么好隐瞒的 【科学知识缺乏本身并不是错误,每个人都处于相对知识缺乏的状态,重要的是 分清什么是知道的什么是不知道的,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不要乱说】。我会向 您好好学习。但科学与人文的沟通,正是我们努力要靠拢的方向【这种沟通不能 靠歪曲科学做到,需要的是互相学习,而不是对自己不懂的东西乱发议论】。从 方法论上说,指出一、两个科学常识错误这一种方法,对争取第三方看客掌声有 助,对解决实质问题则无助。因为科学与人文大战,是世界范围客观存在的有根 据的争论,并不因为争论者个人在对方学科领域偶有常识错误而能主观取消【这 种错误不是“一两个”或“偶有”,而是你(以及所有“后现代科学”的拥护者) 对于科学本身的理解从根子上就是错误的。你这篇文章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也 是我们并不把重点放在指责你们在人文领域的常识错误的原因)【如果我或我们 在“人文领域”有什么“常识错误”的话,敬请不吝赐教。你说不指责就好像我 们有错误而你在替我们隐瞒,这不是严肃的学术态度,会造成误解。你认为我们 在人文领域有常识错误,很可能是那个“常识”本身是错误的。因为人文领域里 大部分的“常识”都存在相反的“常识”,例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部分 人的“常识”。但在科学里我还没有发现常识错了,如果我发现某个科学常识错 了,就可以得诺贝尔奖,可惜我没那么幸运】。   为了推进学术讨论,给第三方读者多提供一些新观点、新知识,还是让我们 转入建设性的问题:到底存在不存在一种与实证方法相反的科学方法?      语境方法是一种与实证方法相反的科学方法   到底存在不存在一种与实证方法相反的科学方法?这也是许多读者纷纷向我 提出的问题。您也说到:据说“后现代科学”不靠实证而“求真”,那么如何判 断真不真呢?(相关问题还包括您说的:请你举出一个例子,说说用“有机论” 的方法论得到了什么科学知识?不可以在谈科学时用任何超自然的神学教义作为 根据,这是科学的规矩。“后现代科学”不遵守这个规矩,所以不是科学。我认 为这些都是可以探讨的有价值的问题。)   语境方法,是后现代科学方法的核心。用最通俗化的语言来说,实证方法与 语境方法研究对象的关系,就好比一个词和它的上下文的关系【这个比喻不对, 实证方法并不只研究“一个词”】。实证方法,相当于重点研究词本身,把这个 词,从它的上下文中摘出来,研究它不受上下文干扰状态下的准确含义【错误。 离开时间、距离、弹簧秤等语境无法谈论力。实证科学不是你所说的那个样子】; 语境方法正好相反,重点是研究上下文所决定的这个词的意义,悬置这个词本身 的不变语义,研究上下文环境对这个词的影响。因此这两种方法是相反的方法。 但正因为相反,所以又是相成的。【这个逻辑不对,相反者未必相成。】   有关语境问题,国内的郭贵春教授研究得比较深入。我只是分问题简单地介 绍一下。   第一个问题:科学研究方法具体语境化,对科学研究方法本身有何补益?   1、有益于促进新现象的发现与新概念的发明之间的良性互动。典型的例子 是法拉弟的发现和发明。法拉弟发现电磁现象,与他发明磁力线概念,是在一个 完整的“持续广阔的探索性实验语境”中生成的。其中非逻辑的和不可分析的发 现的语境(context of dicovery)与逻辑的和可分析的确证的语境(context of justification)并不具有绝对的界限,二者是可以转换的。这个问题的现实 背景是,在知识经济中,在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并重条件下,人们最终认识到, 创新形成的知识(如磁力线概念)与知识的创新过程(电磁的发现过程)是同样 重要的。而知识的创新过程过去往往被人们忽略。为了让创新成为体系行为,有 必要把知识放回到它原有的创新语境中一并认识和总结。这是后现代科学要帮助 传统科学的第一个地方。【法拉弟是前现代的人,这个例子恰恰说明“传统科学” 丝毫不需要“后现代科学”的“帮助”,本来就已经充分运用了“语境方法”。】   2、有助于消除概念的歧义。对科学研究来说,消除歧义就是针对理论术语 “非齐性指称潜势”(heterogeneous reference potential)求解指称难题。 说白了就是,学术争论中人们对术语的理解往往难以统一【在人文领域中或许如 此,在科学领域中如果对术语的理解不清楚,中学也不能毕业】。用语境方法消 除歧义,不是强行统一到某一家的定义上,而是结合说话人的具体语境,区分出 不同语境中所用术语特定含义的不同,以解决指称的不变性与意义的可变性之间 的矛盾。具体方法,我另文专门展开【在“展开”之前先把“非齐性指称潜势” 是个什么玩艺儿说清楚,否则对这个词也要“求解指称难题”,就要陷入无限退 行了】。   3、有助于对未知领域的可持续探索。在一般的实证研究中,人们开始用精 确的公式求解系统难题,然后用参量来取代特殊的、“无规律的”部分【错了。 “无规律”的部分是不能用参量取代的】。通过拟经验语境方法,即通过特殊语 境的形成和重构,有助于对原来不确定的部分的渐进式把握。事实上,原子的概 念、加速度的概念,都有一个语形不断演变的过程。加速度从默顿定律的几何表 述,到伽利略的数学表达,再到后来的微分表示,演绎与归纳不断融合、语形与 语义不断融合,概念才变得越来越清晰【糊里糊涂:几何和微分都是数学】。后 现代科学并不反对传统测量方法,不反对概念的清晰,它反对的是将语形教条化, 反对用僵死不变的语形,限制语义的多层深入,抑制语用的多变性和灵活性,特 别是由此导致使得测量的意义不完备,无法容纳意义的整体性【又是一通后现代 胡话。什么是“语形教条化”?能不能举例说明?前面关于加速度的说法证明没 有“后现代”帮忙,“语形”也不存在“教条化”的问题】。拟经验语境的方法, 既不是通过提供因果原因将事实注入方程,也不是仅仅将方程纳入事实,而是使 事实与方程都适应于新的独立的探索模式【又是一堆莫明其妙的胡话】。   从中可以看出,后现代科学的语境方法,是实证科学的朋友,而不是敌人。 【胡话,没用的废话拿来做朋友无用,做敌人也不值,只能无视之。】   第二个问题:不靠实证而“求真”,那么如何判断真不真呢?   这个问题,在后现代科学中,可以归结为测量语境结构存在的实在性问题。 测量语境结构指测量语境内部各要素之间在空间或时间方面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 用的方式或顺序。   1、语境结构的实在性表现为语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具体化与现存性。也就 是问一个词的上下文在真实的时空中存在不存在。后现代科学虽然不去研究这个 “词”本身的真——它的立场是“词”本身交由实证科学去研究,自己接受研究 成果(而不是如实证科学家自做多情地认为的那样,要发明个什么新东西在原地 覆盖它),只是在这个成果不及之处加以补充——但不等于说他不关注这个词上 下文之真。这是两种不同指向的真。比如,实证科学可能不关心测量语境中,测 量者的技术水平、知识水准,测量者的心情,求知热情等等的真与不真。但语境 方法出于对个人知识进行管理和激发再创新的需要,可能关心这里面的真与不真。 举例来说,福勒认为伽利略的实验结果比自己的更精确,用的就是语境标准: “因为他做得比我们更认真,重复了更多次”。【这个例子说明语境标准真的没 用。科学史的研究认为伽利略的结果精确,是因为他特殊的音乐天赋,打拍子特 准,当时没有秒表。伽利略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动者恒动”(牛顿第一定律), 这恰恰不是精确的实验所能得到的。】   2、语境结构的实在性表现为整个系统集合的实在性。这一集合包含对象的 整个实体和关系。每个点,每个词的在与不在,是一回事;这些点和这些词构成 的集合在不在,是另一回事。关系与实体可能不同,可能是隐性的,但绝不是不 存在的。实证科学在这方面往往存在方法论上的局限。【实证科学在“整个系统 集合的实在性”方面没有任何“局限”,谁规定了实证科学只能研究“实体”, 不能研究“关系”?】(而后现代科学存在相反方向的局限。)   3、语境结构的实在性表现为结构的实在性。“意义的整体规定性必须通过 语境的结构性去体现”。没有体,没有形,但如果有结构,也可能具有实在性。 拿经络来说,它是有结构的,经络结构可以通过医学实践印证,是真的假不了, 是假的真不了【结构的实在性如何用“语境的结构性”去体现?从这个例子也可 以看出,只凭“语境的结构”,不用实证,解决不了经络的真假问题】。   第三个问题:用“有机论”的方法论可以得到什么科学知识?   您如果把有机论当作是“超自然的神学教义”,那就太遗憾了。后现代科学 不需要求助任何超自然的神学教义,他相信自然本身的力量。问题首先在于,您 对于有机化这个语形对应的语义,与我们的理解不同。在我们看来:   1、有机性表现为系统的要素所具有的那种只有在运行过程中才得以体现的 整体性特征【自行车要骑着才容易发现它有没有毛病】。第一,这种运行中的整 体性特征,表现为语境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性【自行车没掉链子才能骑走】; 第二,表现为与外部环境持续不断的联系【自行车的轮子必须总是接触地面】。   2、从这个有机性联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各组成部分组合集成时,产生了 各部分单独存在时所没有的新的属性和功能。【自行车能骑,但是拆成一堆零件 就骑不走了。】   3、这种属性和功能是通过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脚蹬子—〉链 盘—〉链条—〉飞轮—〉后轮】   语境分析力求连续、完整地把握事物,这就是从有机性中可以预期获得的东 西。活的东西,固然是有机的。有机的,也可能是活的东西。实证科学不擅长在 运行中把握对象【这种修自行车的民工都可以无师自通的“有机性”,怎么成了 实证科学不擅长的东西?微积分、动力学都是“在运行中把握对象”绝妙方法。 我倒要问问,后现代科学除了这些标语口号式的空话,能拿出一个可以和微积分 媲美的实际方法么?】,不等于说活的、在运行中的东西,就是超自然的力量, 就是神学教义。   赵南元教授,如果您一定要坚持“后现代科学不是科学”,我们也没有办法。 不过,我再提一个有利推进共识的建议:希望您能认同语境方法作为另一种求真 知识体系的努力【通过你在这篇文章里的讲解,我知道了“语境方法”是没用的 废话。我上次的问题是:“请你举出一个例子,说说用‘有机论’的方法论得到 了什么科学知识?”但是你的文章里至今还是没有举出这样一个例子,未能正面 回答我的问题,这就证明“语境方法”或是“有机论”毫无用处。反倒是你们认 为落后过时的牛顿力学,才真正掌握了太阳系中“系统的要素所具有的那种只有 在运行过程中才得以体现的整体性特征”,从而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 星】。毕竟,作为人文学者推进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并不是想去争个科学家的帽 子。对于我来说,更关心的是“地球是不是圆的,是不是在转动”,而不在意人 们让不让我称“地球”这个名词,或让不让我说出“转动”这个事实。【你说什 么都可以,但最好使用你自己懂得,因而别人也能懂的语言。】 【最后,告诉姜先生一个常识,科学的“方法”不是可以脱离具体的科学研 究进行单独研究的东西。197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温伯格的一席话可以供你参考: “衡量科学成功的标准会随时间变化,不仅造成科学哲学的困难,也使大众在了 解科学时发生问题。我们无法建立一套固定的科学方法来号召与防卫。我记得多 年前跟一位高中老师谈话,他很得意地告诉我,他们学校的老师避免只教导学生 科学的事实,而是想让学生对什么是科学方法产生概念。我回答他说我都不知道 科学方法到底是什么,我认为他应该教学生科学的事实。那位老师也许觉得我很 不礼貌,但我讲的是实话,大部分科学家对科学方法都所知无几,就好像大多数 骑脚踏车的人不知道为什么脚踏车可以维持直立一样——在这两种情况下,如果 想方法想得太多了,反而会摔倒。”(转引自李国伟:《值得辩护的科学观》) 对此我还要补充一点,我们最运用自如的母语,恰恰是最不了解其语法的;而学 外语时对语法最感兴趣的人,往往结局是说话最差。】 (XYS2004042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