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如何辨别“科学”与“伪科学”   文/水博   1923年,中国学术界就爆发过一场规模空前的“科学与玄学”之战,从那以 后科学的影响力日益深入人心,几乎已经变成了真理的同义词。科学被公众普遍 接受当然是好事,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另一方面的问题,就是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不 断的通俗化,科学的应用也不断的广泛化。最近,我国社会上又展开了关于“科 学”的大争论、大混战,我感觉社会各界对科学的标准和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因此,我提出一些对自己鉴别科学和伪科学的看法,希望与大家交流。   目前各种辞书对科学的定义几乎都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或“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我认为这种定义 实际上也只是科学被泛化以后的定义,已经不能反映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于是 有人提出了一种“科学多元主义”的观点进行解释。或许它能帮助我们理清有关 科学的思路。   科学多元主义观点认为;科学,还可以从进一步地区分为,广义的科学(对 于客观存在,包括外部自然界,客观社会领域的本质性质、结构和规律的真实描 述);和狭义科学(就是在近代从西方逻辑思维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那种描述体 系。它的特征是,建立在经验观察之上,是后验主义的,以数学这种形式科学为 主要的理论工具和技术语言。它是在高度的经验总结基础上超越经验的内容,因 此它可能是纯粹形式化的)。我觉得这种狭义的科学才是原来严格意义的科学, 而广义的科学是科学不断泛化的产物。   我认为科学多元主义所划分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及时地对科学的泛 化结果加以区分,是我们今天的社会经常会把狭义的科学理解、混同为广义的科 学的矛盾根源。目前我们很多关于科学的争论(例如,科学的实证问题),恰恰 是由于大家对于科学本身的概念的理解,不断的在狭义和广义之间产生冲突。为 了避免这种观念上的冲突,对于“狭义的科学”,我建议应该在原来“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的定义之上,给它一个更严格的定义。我认为可以归纳 为狭义的科学不仅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而且还必须是经过 严格的逻辑思维推理后,满足“在给定范围、条件下的绝对真理”。   为什么需要这样定义狭义的科学呢?以比较严谨的数学科学为例来说,大家 都知道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均可表为两个奇素数之和)。 自从歌德巴赫提出来之后的几百年来,无论怎么试验,谁都没有发现它有任何的 例外。也就是说任何实证都不会有问题,按照广义的科学理解,似乎没人会怀疑 它的科学性(准确性)。然而,它之所以只能被称为猜想,就是因为从人们对数 学科学的逻辑严密性要求来说,它还没有被严格的证明过,因此它还不能算是严 格意义的科学。数学科学要求所有的定理,不仅必须要满足实证,还必须同时满 足抽象思维的充分性和必要性的严格条件,才能称之为是科学的定理。一旦这个 结论被证明了是科学的结论之后。在给定的条件出现后(当且仅当),必然就会 的得到预定的结果。因此,狭义的科学就应该是在给定条件下的绝对真理。这种 绝对真理的说法,并不会违背真理的相对性规律。因为在范围、环境、条件变化 了之后,科学的结论仍然可能会跟着发展、变化,产生新(范围条件下适用)的 科学。然而,一旦当你回到原来的范围条件下之后,原来已经被狭义科学所验证 的定理仍然会成立。我们当前的很多数学定理就符合这种特性。这就是我们为解 决科学泛化所引起来的混乱,需要对标准的严格的(狭义)科学的补充定义。有 了这种补充定义,在争论科学问题的时候,我们才能区分是属于广义的科学还是 狭义的科学,这样就能避免对科学本身理解所造成的矛盾。   除了科学的泛化问题,还有一个科学的通俗化的问题。在今天,因为“科学” 一词的外延非常宽泛,尽管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在提倡科学,我们几 乎无法否认很多情况下科学已经逐渐演变成正确的、有用的、可行的等等一些褒 义的形容词。应该说现在我们公众现在常说的科学与我们原来定义的科学已经有 了很大的不同。然而,一个困难的问题是语言的概念往往是自然形成的,似乎很 难人为的去加以改变。因此,对于科学的通俗化,我们也必须承认、接受和适应。   由于科学概念的通俗化,包括我们的科学工作者自己在内,也经常会把严格 意义的科学和作为褒义的形容词的科学混同起来。因此,在今天要想再要求完全 用严格意义的科学方法,去解释、甄别广义的和通俗化的科学,几乎已经是没有 什么可能了。因而,当有人说“关于科学的定义、科学的标准是根本就是说不清 的”的时候,这种说法似乎很容易就被大家接受。因为我们对各种科学的判别标 准的确有很大的差距。   例如,上面提到对于狭义的数学科学,尽管我们的“歌德巴赫猜想”,已经 百分之百的被实例所证实,但它还不能被说成是科学的定理。然而,在气象科学 中只要有90%的实证准确性,我们就已经相当满意了。显然,在很多情况下,人 们对科学的判别似乎是混乱的、困难的。这是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在这里还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对科学的界定的困难,并不等于对“不科 学”和“伪科学”的界定就同样困难。任何一个受过数学逻辑教育的学生都知道, 我们证明数学定理和判别一个定理的不正确性的难度完全不一样。想证明定理的 成立,我们必须满足充分、必要条件,然而要推翻一个定理,只需举出一个反例 就完全可以了。因此,要定义、肯定一个知识体系是科学的,确实是比较困难的、 严格的,反之要说明、判别某一种知识体系不是科学的,相对来说则要容易得多。 当然,这主要是对于狭义科学的判别,对于广义的科学判别来说,情况比较复杂。 再加上人们对科学的通俗化理解,有时候,科学完全变成了正确、有用、可用, 甚至只有部分准确的代名词。例如地震预报时候,如果某种方法哪怕只能有百分 之五十的概率,人们也会认为它已经就是非常“科学”了。总之,对于那些尚未 形成严格的科学体系的学科来说,准确的判别科学理论的成立的确非常之困难。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检验其新的学说中,是否具有违背我们 已知的客观(科学)规律的成分,来对其所具有的“不科学”性进行比较容易的 判别。比如,水变油违背了物理学的能量守恒的定律,因此,我们应该立刻判别 出来,所有包含水变油的项目都是不可能是科学的。如果,你非要把这种不科学 的东西,说成科学,我们就可以说这就是伪科学。   要简单的判别“不科学”或者“伪科学”,一般来说实只要我们用已知的科 学规律,对某种新知识、新假说进行检验,如果它违背了某种已知的科学规律, 而且在对方不能给出严格合理的科学证明,证实其结论的情况下,那么我们就可 以断定这种新的假说不可能是科学的。   对于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的大多数公众,这种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判别伪科学 的方法实际上是能够广泛的被公众认可的。何祚庥、方舟子、司马南这些打假专 家们鉴别、揭露伪科学的批评,经常能被人们所接受、认同,也就因为他们的批 评,常常是简单明了的指出了具体的伪科学违背了哪些已知的科学规律、科学结 论。被揭露的人大部分也会接受,当然,也有人不满意地说这是用科学的棒子扼 杀“科学”。这话虽然不好听,但是实际上很贴切。已知的科学真理、科学规律 就是鉴别揭露伪科学最有用的工具。只有掌握了科学知识的批评者,才能让科学 成为让伪科学害怕的“科学棒子”。而且科学发展和社会公众,也非常需要这种 鉴别揭露伪科学的棒子。   当然,因为科学的真理都是相对,即便是严格的科学,也仅仅是在给定范围、 条件下的绝对真理。如果新的发现、新的理论,确实是在范围更宽或者条件进一 步细化情况下出现的,虽然它可能违背了现有的科学规律,但仍然有可能是科学 的情况。这时候就特别需要你把你所阐述的问题,与原来的科学结论的范围、条 件的不同之处明确地指出来,得到同行或公众的的认可。你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仅仅轻言是你的创新,一般是没有人会相信的。相反,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创 新”常被伪科学制造者用来作为欺骗、狡辩的招牌,他们不仅毫不尊重原来的科 学规律、结论,而且还喜欢以“创新”来掩盖、标榜自己。实际上科学是客观真 理,因此,真正的创新必然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既使是挑战了已有的科学结 论,即使遭遇到了不科学(伪科学)的批评质疑,创新者也完全可以用严格的逻 辑或者事实,证明自己的创新,并最终达到拓展原来的科学的结果。例如,爱因 斯坦的相对论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可以说真正的科技创新不仅不害怕批评质疑,而且应该欢迎批评质疑,在批 评质疑声中它会更加完善,更加有说服力,而且传播的更加广泛。但是,伪科学 的制造者往往自己很清楚自己搞的欺骗,所以,他们不仅痛恨批评质疑、也更害 怕批评质疑。例如,伪科学骗子张颖清在接到邹承鲁院士的“要么停止欺骗宣传, 要么把材料公布于众”的警告后,马上停止了欺骗炒作。反之,如果张颖清的发 明是真正的创新,他所发明的产品“全息生物诊断仪”真的能在十五分钟之内发 现所有的疾病,别说是邹承鲁、何祚庥封杀不了它,就是中国政府想封杀它,也 绝任何无可能。诊断所有疾病?这么好的仪器,几乎可以替代现代医院中的所有 检测设备,肯定会风靡世界的。   另外一种判别伪科学的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被判别的“科学”的基础理论的 科学性来加以判别。例如,根据阴阳五行八卦理论创出来的“八卦宇宙论”,居 然把星球能够分出来“公”“母”来的胡扯,我们一般的很容易发现其不过就是 一种玄学、迷信的应用,因此不可能是科学的。不过,现在由于传统文化和科学 的关系不容易分清,一部分公众对这种判别方式还存有一定的怀疑。   不可否认,随着现实当中我们对科学的理解正在不断的泛化、俗话。科学的 标准有时候似乎已经逐渐被人们理解成了“准确”“可用”甚至是“有用”了。 当年曾经与科学针锋相对的进行大战的玄学的继承者们,也因为科学的正确性日 益深入人心和科学概念的不断泛化,而改变了与科学的敌对态度。它们似乎学会 了“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方法,开始打起科学的旗号,经常自称其玄 学也是一种科学了。其理由就与科学被泛化、俗化的理解为有用、可用有关。经 常有人说,玄学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流传上千年,就证明它也是“可用”的、 “有用”的,因此,有用的也可以说它就是科学的。起码可以说它有科学的一面, 或者说具有某种科学的因素。有人甚至干脆就把它说成是中国的科学、古代的科 学。   在这种情况下,当年的“科玄之战”已经完全演变成了一场“科玄之乱”的 争论。现在这种科玄之乱的局面正在干扰着我们社会公众对科学的正确理解。什 么风水培训班、八卦科学之类的说法,都已经在社会上频频出现,最近,打假专 家方舟子博士竟然因为批评“八卦宇宙论”冒充科学的伪科学宣传是“欺世盗名 的行径”,而被判名誉侵权。这些都说明,我们现代的科玄之战,已经比过去更 加困难。需要我们科学工作者的进一步努力,理清科玄之乱。这些问题尚需要我 们今后进一步的仔细探讨、说明。也可以说这就是我们当代科普工作的重要课题。   最后一种经常被用来判别伪科学的方法,对于我来说几乎可以说是感性的。 例如对于蒋春暄发明的数学新方法是否属于科学的争论。我为什么说这是感性的 判断呢?因为,如果要从应该支持科技创新、支持每个人在科学上敢于超越前人 的大胆开拓的角度上看,我们应该支持像蒋春暄这样的大胆探索精神。然而,让 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国内外的主流数学家都不认可他的研究发明?几乎每个人都希 望蒋春暄先生真的能够开拓新的领域,突破数学上的一系列难题。但是,国内外 的数学家们的态度,让我们这些非数学家们感到很难办。当我们相信了蒋先生的 创造,就预示着我们要否定全世界的数学家们的水平。例如,国际数学界至今还 没破解的难题“歌德巴赫猜想”,蒋春暄先生居然公开声明说只用十行字就可以 证明它。除非我自己掌握全部的数学亲自去检验,否则,这对我来说不是一个可 以通过客观就可以判断的题目。   说实在的在目前社会流行的的各种关于伪科学的争论中,以前我一直对有关 蒋春暄的争论抱有与其它伪科学不同的看法。但是,当我有一天亲眼见到蒋先生 是如何评论自己的伟大发明的时候,看到他不仅不消一顾的蔑视全世界的数学家, 蔑视公众,公开地宣称自己是世界500年才会出现的天才的时候。我似乎终于理 解了为什么,很多人对这样一个本来应该属于感性判断的问题,也会坚定的指责 执著的探索数学的蒋春暄,搞的就是伪科学。而且,我自己同样也要说;蒋春暄 就是在搞伪科学。因为,即使我不怀疑有全世界的数学家都同时犯错误的可能, 但是,我根本就不相信全世界500年才出一个的“奇才”会被我碰上。因此,敢 说这种话的人,更可能是走火入魔的病患者。   喜欢探索科学是好事,有人敢于坚持同传统的科学不同的见解也是值得提倡, 但是,你必须用你的道理说服别人,让别人理解你,接受你的想法。当你做不到 这一点的时候,先不要急于求成,要耐住寂寞,应该考虑如何提高、改进自己的 理论,说服公众。而不能是靠贬低、侮辱、诋毁大多数的科学家和广大的公众, 来标榜自己的正确。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大家没有理性的判别准,人们往往都会 出于感性的判断,认为那些学术界普遍不接受的新发现、新理论,就是伪科学的 欺骗。   事实上,公众对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还是有几分敬意的。几乎完全一样的事 情曾经发生在方舟子和黎鸣先生关于四色定理的争论上。黎鸣先生为了表达自己 对四色定理的证明的正确性的坚信,甚至提出要和方舟子赌命。尽管有些荒唐, 但是聪明的黎鸣先生毕竟能让人感觉到他的发现不是在有意欺骗人。所以,尽管 大家都不太相信黎鸣先生能够创造奇迹,但是,很少有人再说他是在搞伪科学欺 骗,而是要求他尽快把其证明过程公布出来。最近,黎鸣先生公布了它的证明过 程。大家发现在他的假设中,定义了一条“全相邻面积不会超过5”的公理。这 与四色定理本来就是等价的,所以,在这条公理下所有的证明都将是没有意义的。 看来还是黎鸣先生自己出现了错误。然而,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什么人指 责黎鸣是在搞伪科学欺骗。这说明,公众对于敢于探索的精神是宽容的。   一般对于那些公众难以自己用理性的标准判断的问题,大家一般都会相信学 术界的主流看法。不过,当有人提出与学术主流意见相左的观点,即使正确的可 能性几乎为零,大家通常也不会特别反感,有时候反而会很感兴趣(我就曾经对 黎鸣的挑战很感兴趣,一直等着他的证明出现)。既是挑战错了也没有什么了不 起。但是,如果你通过把这些内容通过各种方式印刷、出版、大肆炒作、吹嘘, 把自己的“发现”说成开拓新领域的创新,对于学术界的一致意见,总把自己比 作曾受到压制的哥白尼、爱因斯坦,就难免不让人反感,就难免不让人怀疑你是 在有意的欺骗公众,也就难免让人说你就是再搞伪科学。   不过蒋老先生还有机会。他不是说自己十行字就可以证明“歌德巴赫猜想” 吗?好在不是太长,请在网上贴出来吧,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想帮助黎鸣先生一样 的帮你走出迷雾。到时候你也就不至于再对大家对你的“伟大成果”是伪科学的 评价,耿耿于怀了。   以上是我总结自己判断“不科学”的三种方法:一是违背已有的科学定理的; 二是应用玄学迷信的;三是毫无根据的否定学术同行的狂妄“创新”。对那些非 要把不科学的东西,当成科学来欺骗宣扬的,我认为就是在搞伪科学。需要说明 的是,这里的不科学(伪科学)不能完全等同于不能用、不正确、不准确的概念。 例如,某个人制造出来了世界上最先进、高效的自动手表。然而,为了吹牛他自 称已经发明了永动机,那么他无疑就是在宣扬伪科学。但是,被它作为伪科学的 产品,并不见得是不能用,不好用。实际当中不科学但是在一段时期内很有用的 东西简直太多了,最大的莫如某种宗教、中医等,如果你看不到这一点了,那么 就说明在你的头脑中,已经把科学完全通俗化为一个褒义的形容词。你需要重新 建立科学的概念。 (XYS2007010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