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2002年中国出版的几本科普好书 胡亚东、李元、陶世龙推荐《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 樊洪业、张久春 选编,责任编辑潘涛、邢志华,出版者/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25 上海市冠生 园路393号 http://www.sste.co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0中国,上海市瑞 金路393号 http://www.sstp.com.cn),2002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ISBN 7-5428-2952-1/N?481,开本:850╳1168,800千字,印张:40,插页4,定价人民币58元. [陶世龙的评语] 多年前在全国地质图书馆发现一本中国科学社早年编印 的《科学通论》,读到其中任鸿隽先生的“科学精神论”和“何为科学家”,大 为叹服。因为我正如翁文灏先生所说,是一个学了地质学,但不知何为科学的人, 读后得益非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老友赵之主持科技日报副刊部,得到林自新、 孙长江等科技日报当时的领导人的支持,在副刊中努力体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我为这些副刊写过一些文章,便曾多次引用过任先生的论述;进而在《科学》杂 志上查找有关材料,还在旧书店买到一本他的《科学概论》,读后深深感到任先 生堪称在中国倡导自然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先驱,今天我们遇到的许多问题,几十 年前他就提过了。但那时能看到的材料仍很有限,去年秋后回国,在人民教育出 版社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潘涛君与会,赠我一册他们新出的搜罗宏富的《科学 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大喜过望。 经查阅全书,计收有任鸿隽文章132篇,加上陈衡哲的纪念文章一篇,编者 樊洪业写的本书前言和评介任鸿隽的文章及年表,凡八十万言。这些文章来自32 种书、刊、报和未刊手稿,一些很难找到的书刊,如1914年出版的《留美学生季 报》,1920年出版的《建设》杂志,1936年出版的《国立四川大学周刊》,以及 有十卷之多的《蔡元培全集》,至少多达26册的《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等等, 都从中发掘出了任鸿隽的著述。樊洪业先生治学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敬佩!还从 前言中得知,樊先生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即涉足于科学史的研究,稍后更全力 以赴,多方搜集科学史特别是任鸿隽的资料。而如樊先生言:“我很佩服上海科 技教育出版社和上海科学出版社两社领导的眼光与魄力,竟能在很短的时间做出 决断,让这样显然不可能有经济效益的冷门品种‘上马’。决定一出,两社参与 此项工作的同志就开足了马力冲刺。书中的很多文章是他们查到的。为书中插入 出版史料的主意是他们出的,为了得到清晰的图样,他们跑了很多图书馆,”本 书是作者与编者密切合作,都具有高度敬业的精神才能产出的精品。 我注意到在印出的书影中有7幅上面有上海的图书馆的印章,3幅有燕京大学 图书馆的印章,更多没有印章,但多是《科学》《科学画报》这些上海的出版物, 说明上海保存的科普创作与出版史料丰富,出版《任鸿隽文存》一类的《八面风 文丛》,大有可为。盖新文化运动固发端于北京,而宏扬并走向社会,乃在上海,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以前,除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出版的新书新刊,百分之八 十以上集中在上海,任鸿隽的文化活动主要在上海;当然,我们还会想到,显示 鲁迅文化生涯最耀眼的场所,也在上海。盖在近代中国,上海每得风气之先,这 种文化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 谢泳先生在《“科学家集团”对中国现代学术史的贡献》一文中,对出版 《任鸿隽文存》的意义,作了很高的评价。本来我想写一篇书评,在看了谢先生 的文章和孙小礼先生写的书评后,感到自己没有那样的功力,实在不好写了,只能 写点自己的感受。 谢先生是以文史专家的眼光在看科学家,他注意到“这些科学家的贡献绝对 不是只在他们的专业领域,他们差不多都有超出专业领域的贡献,像丁文江、竺 可桢、任鸿隽、杨钟健等,他们在文学、思想、教育以及对西方文化和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评价上,都有独特的贡献。”并看出:“可能是因为专业的关系,《科 学救国之梦》的编者,把这个线索忽视了。”“希望日后能有所补正,尽可能把 任鸿隽重要的文章都收集起来。”我查了一下,编者其实是注意到的,非专业领 域的也收有一些,但由于本书已定名为“科学救国之梦”,以此为主题,可能终 有所选择。不过我仍很赞同谢先生意见,因为现在中国的科学家,能像任先生和 丁文江等那一代科学家超出专业领域去发挥科学的作用,似乎很罕见了,值得进 一步挖掘发扬。 谢泳先生称赞“这本书出的太及时了,乍看起来是一件平常事,不过为有贡 献的科学先驱出了一本文集而已。但我认为它的意义远不在此。我说它是一个信 号,这个信号传达出的重要信息是:这本书的出版,可能带来中国现代学术史研 究中的学科融合...” 我时常感到,现在可谓处处谈文化,文化满中华;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也喊得 震天价响,但怎样才能做到融合呢?需要有人干实事,需要有人舍得坐冷板凳, 十年磨一剑而不是成天就想到如何包装自己。《科学救国之梦》的出版,犹如报 春的燕子,我看到了希望。 陶世龙,2003/01/15,于北京。 胡亚东先生推荐《世界的种子:改变人类历史的科学故事》作者:[挪威]埃里克 ·纽特 Eirik Newth,李毓昭译,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ISBN号:722807518,开本:880X1230,327千字,定价:¥19元   《世界的种子:改变人类历史的科学故事》(Jakten p? sannheten - vitenskapens historie /"The Quest for truth")原本为1996年出版,是一本 青少年读物,已翻译为14种语言。内容涉及天文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 数学、医学等学科,记录了人类在上述领域中的科学发现过程、科学传播方式、 重要科学人物及思想积淀,作者将人类充满好奇地探求自然科学真理的历史,真 实地呈现出来,同时抒发了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憧憬与反思。胡亚东先生偶然看到 这本书,读后认定这是本把科学与人文融为一炉,内容扎实,文笔优美,难得的一 部普及科学史的佳作。编辑也很有特色,正文旁有注解,假如只看旁批,相当于 一个简单的科学发展大事年表。(陶世龙据胡亚东先生的介绍和网上“精彩 一阅”;“当当网上书店”;“大洋书城靓书杂志”的材料编写。) 作者1964出生于挪威奥斯陆,在奥斯陆大学获得理论天体物理学方面的科 学硕士,擅长写作。1990年后全力投入科学和科学教育领域中的写作,翻译和网 络图书的出版等工作,在挪威文化网Culture Net Norway内有作者的个人主页 Newth, Eirike. 陈建邦先生推荐《规范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 江才健著,出版者/天下远见 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104松江路93巷1号2楼 cwpc@cwgv.com.tw ),共同出版 者/远哲科学教育基金会 (台北市100重庆南路二段75号二楼 http://www.ytlee.org.tw ),2002年10月30日第一版第一次印行ISBN 986-417-064-3,开本:880x1220,正文526页,彩色插页32,定价新台币500元,天下 文化书坊发行http://www.bookzone.com.tw 作者出生于1950年,在台湾的辅仁大学数学系毕业,曾在中国时报从事科学 报道和论述工作二十二年,担任过中国时报主笔.本书是作者继《吴健雄传》后, 花了四年时间完成的力作,不仅叙述了杨振宁的童年和成长经历,爱情与亲情生 活,科学品味与成就,更透露出他的待人处世的风格,对中国的特殊情感,以及 他与李政道先生之间关系的微妙转变,而如李远哲先生言:“透过这本传记,我 们不仅可以了解杨院士的学思生涯,也可以管窥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更可以 掌握近代物理学的流变与演进,”而这正是作为科学家传记应有而又不易作到的 特点,由于作者具有自然科学的背景和对写作的擅长,使这本书成为一部成功的 科学家传记。同样出身于自然科学而又通晓人文科学,关注社会文化建设的健邦 先生,特别推荐并惠赠新书,初步浏览,确是佳作,或将问鼎于今年之吴大猷奖, 故绍介于此。据闻本书将在大陆出简体字版,是为大陆读者的佳音。(陶世龙) 李元、陶世龙推荐《第十大行星之谜》卞德培著,责任编辑刘铁柱,出版者/辽宁 少年儿童出版社(110113 沈阳市和平区十一纬路25号),2002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 印刷,ISBN 7-5315-3134-8/P?4,开本:880╳1230,460千字,印张:17.125,彩色插 页24,定价人民币24元. 作者是大家熟知的科普作家,由于它在科普创作上的成就,一颗小行星用他 的名字命名。在国际小行星中心第34457号《小行星通报》上,有这样一段话: “为向卞德培表示敬意而命名,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和天文学普及工作者。 他编著了60多种图书,一些获得了国家奖励,发表了800多篇文章。在1954年建 设北京天文馆和1958年创办《天文爱好者》杂志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 两项工作在中国的同类工作中都属首创。”作者就是在这样丰厚的创作积累中, 自选了107篇文章分别编入“太阳大家族”,“小天体世界”,“第十大行星之 谜”,“天文学家的故事”,“人类是怎样逐步认识宇宙的”,“方寸之间天地 宽”,“球外文明之谜”,“宇宙探索”,“生活中的天文学”,“只有一个地 球”,“也说人生星座”。这是作者一生创作的精华,是当之无愧的科普佳作。 (XYS2003011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