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北大改革争议引发对改革的本体性思考 ──大讨论的社会意义 刘凌 北大癸未改革引发全国性(也波及海外)争论,使有些人很不理解; 许多争论也停 留于就事论事的层面,以完善方案细节为指归。而在我看来,这场争论本身,实乃 具有改革学的意义,因为它引发出对大学改革的本体性思考。所谓“本体性”,乃 指有关改革的目标、动力、程序等根本问题,也即改革使谁获益、谁来推动、向 何处去一类大问题。因此,其重大意义,就决不止于大学改革本身,而关乎中国下 一步改革的整体推进。下面,即试谈我的一些初步思考,以与关注者交流。 一、 批驳两种论调 1、“不必讨论”说 有论者认为,一个“破烂北大”的改革方案,根本不值得兴师动众地讨论。且 不说北大“破烂”与否,愚以为讨论实有必要。起码有以下理由: 讨论有助于集思广益,使改革方案日趋完善。 讨论是一种民主训练,使每个教师都学会动用其民主权利。 由于北大的领头羊地位,讨论可使其他高校少走弯路。 讨论还可能引发对中国整体改革的反思,影响整个改革进程。 如此等等。 2、“不应交群众讨论”说 该论者以许多改革均是领导立说立行为据,证明北大改革方案根本无须群众 讨论;争求意见纯属多此一举,是北大领导好名“作秀”,也表现出其“无能”。 领导是否“作秀”、“无能”,也姑置勿论,兹专论是否应交群众讨论。 众所周知,群众路线是共产党的根本路线; 遇事同群众商量,是最基本的工作 方法; 各代领袖,均有诸如“大家的事大家商量办”、“要看群众满意不满意、 高兴不高兴、赞同不赞同”(大意)之类指示。北大方案交由群众讨论,恰恰是 “讲政治”的表现。那么,反对讨论,该是什么呢? 教师聘任改革,牵涉到万千学人的切身利益。关乎他们前途命运的方案,如把 他们蒙在鼓里,能说是合理合法的吗? 不是强奸民意、强加于人吗? 至于说到各种改革,又有哪一种未经一定范围群众讨论呢? 怎见得新闻改革 就完全未经讨论呢?退一步说,即使真的未讨论,就对吗?我们改革中出现的许多问 题,是否与群众讨论不充分有关呢? 说句不客气的活,此种怪论是典型的专制论调和奴才哲学,与改革开放的时代 氛围极不相称。也许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论者极可能是自以为能在此方案 中获益者,很怕方案搁置,便急不可奈地希图假领导集权之手速速实现之。且不说 其目的能否达到,即或达到,在一种不民主的改革中,又怎能保证下一轮集权不会 侵犯你的利益呢? 糊涂啊! 二、 中国当代改革回顾 尽管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起,中国民众对社会的满意指数就不断下降,但 由于政治体制及信息封闭等原因,群众并未产生自发而又普遍的改革要求,更缺乏 改革的渠道和能力。 一场“文化大革命”浩劫,才逼出了改革开放。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大批革 命元老及其家族,在“文革”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有的甚至家破人亡。他们 痛感到,如果继续毛式游戏规则,他们的未来地位和利益,就在风雨飘摇和未卜之 中。这是邓小平等元老发动改革的直接动因。任何改革,都不能不首先是利益考虑, 意识形态和道德理想不过是从属的仪式化的东西。 当然,作为“人民的儿子”的邓小平,也不会不关注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何 况这也与其自身命运息息相关。在“文革”中,号称具有“政治优势”的中国共 产党,竟倾刻间处于半瘫痪状态,许多党委均遭冲击,不能正常工作,连国家主席都 横遭迫害,尸骨无存(后来得知为一工人收藏)。邓小平们不能不为未来党运国运 忧虑。这是他们发动改革的深远动因。 因此,改革从一开始,就是由上层推动的上位改革,而非自下而上的下位改革。 所谓“上位改革”,并不仅指由上层权力发动组织,而更指以权力增利为指向。也 许农村承包责任制是个小小例外。但是,这场由几十个手印引发的变革,却处于 “非法”状态。恰恰是赵.紫.阳等上层人士的发现和支持,才使其合法化;至于其 全面推广,更是借助高层权威之力。刚开始,不仅农村干部,连有些农民也不理解。 在这一意义上,这也是一场上位改革。 改革的着力点,是激发生产效率和建立社会秩序。“文革”的恐怖记亿,使改 革者高度惊惕无政府主义,而并不注目于政治民主。其结果,便是在《宪法》中写 入反对“四大”的条文。而“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法 律界限却极不清晰,解释者在上层权力者手中。所以,它很容易被用作抵制、压制 群众批评的方便工具,这已是人们在现实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尽管如此,在改革初期,上位权力者和下层群众,毕竟还有着较多共同利益,精 神的解放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上上下下普遍受益。这使改革获得了最为广泛的 社会支持。小平曾为“六四”游行无反“改革”口号而十分得意。然而,他没能 意识到,示威者的“反腐败”口号,已鲜明表达了民众对改革分利向上层严重倾斜 的不满,也就等于宣告了上下合作改革“蜜月”的结束。而后续改革者对此的盲 昧无知,则是许多祸乱的重大根源。 在九十年代前后,上位改革的潜力几已挖尽。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至多也只 能是扬汤止沸、剜肉补疮而已。在资源总量难以急速增长,权力者增利预期又十 分强烈的情况下,继续改革必然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九十年代以来,农民、工 人和市民生存状况的持续恶化,国企改革之难以走出困境,高校教学质量和道德风 尚的大幅滑坡,均与上位改革的局限密切相关。有人说“发展是硬道理”、“关 键是把蛋糕做大”。然而,如果没有民众的民主参与,蛋糕再大,也到不了百姓口里, 而且也不可能“把蛋糕做大”,谁愿无偿给别人做蛋糕呢? 中国的改革已到重大转折关头,应该逐步加大下位改革的步伐。让广大基层 群众对改革有更大的发言权,使改革更多地满足他们的利益诉求。而权力者阶层, 应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从权力本身的长治久安出发,出让部分利益,分利 于民。这对他们能否真正贯彻“三个代表”,是一个切实而又严峻的考验。只有 在上述中国改革总图景中,才能明了北大改革及其争议的地位与意义。 三、 大学改革历程及未来走向 众所周知,中国大学改革,首先是从摘掉“臭老九”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帽子开始的。这是当政者的主动“平反”。其基本理由是: 经过几十年的教育改 造,他们立场已变,已经成为“无产阶级的一部分”了。这完全是从权力者的角度 立论,表明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上位改革。其内在动因,或在扩大权力基础,达至社 会稳定罢。这是第一波改革。 既然目标锁定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技兴国”,也就不能不适当提 升高校教师地位,因为实现目标用得着他们。故而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材” 等口号提出,以及“专业技术拔兴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头衔出现。 知识者的地位、贡献需由官方钦定,这也属一种“中国特色”。这是第二波改革。 “一流大学”的目标,与其说是北大目标,不如说是政府目标。政治大国的国 际地位,使权力者也急于提升中国大学的国际地位。于是,才有“创建一流大学” 的倡导,国家财政的重点倾斜,18亿的重点投入。北大是最大受益者。尽管还有那 么多农民、工人、市民挣扎在贫困线上,却还是有十万、几十万乃至百万年薪的 招聘广告。然而,“重赏之下”,不一定“必有勇夫”。大学水准,不是靠钱培出 来的。西南联大的经济条件那样差,却培养出那么多世界级的“一流”学者。 “一流”,也不能仅靠几个名流学者。靠的是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一流”的 管理机制,完善的校内民主,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人的爱心、尊重与关切,以及奠基 于此的公平竞争机制。而不是靠鞭子抽,靠失业逼。 于是,便有高层官员指责北大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便有北大校政当局的压力与决 心,便有癸未改革方案的出台。中国大学本来很少有对学生的尊重,此次却以学生 对平庸教授的反感,作为改革的重要理由。 总之,北大改革是典型的上位改革,是为实现官方目标、由官方发动的改革。也许 有人预期可能从中获益,但最大的获利者将是权力者。它的致命局限是显而易见 的。已有人指出,北大改革违背《劳动法》和《教师法》,既不合理又不合法。而 这,恰是我国上位改革的一大特征。官方独断,使我们的改革带有可怕的强权性。 在“改革”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允许改革犯错误,却不允许不改革”,连一个混 蛋也可以标榜自己是个“改革派”的氛围中,这种强权性实在遗患无穷。 唯一值得称道的,是毕竟能公示征求意见。而竟然还有“不必讨论”的怪论,真是 匪夷所思。 四、 结论 尽管中国的言论自由很有限度,教师的许多意见难以公开披载,但他们毕竟是中国 最有表达能力的人士,借助网络传媒,他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他们要求参与和决 策改革的权力,要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人格的独立与尊严,并引发对中国 当今改革的整体性思考与质疑。不管具体结果如何,这场理性争论,都将影响中国 大学改革乃至其他改革的进程。这就是大讨论的深远社会意义。 中国改革也许还有艰难曲折,但必将逐步扩大民众参与程度,政治改革也即对 权力的改革日见迫切。这将成为判定真假“改革派”、真假“三代表”的试金石。 我们期待着,注目着,参与者。在这里,谁也休想做“旁观者”。 2003年7与6日酷热中 (XYS2003070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