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中国抗虫棉“基因污染”缺乏科学依据 存在风险不等于有害 □本报记者 潘 锋 2002.8.5.科学时报 □当前国际转基因作物之争实质上并不只是纯粹的科学问题,而演进成了 经济和贸易问题。争论应该以科学为基础,目前被批准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和产 品还没有发现环境和食品安全性的问题。   □今天科学上认为是安全的,明天可能会发现不安全因素;而今天认为可能 是有风险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明天将会找到新的技术来消除这些不安全因素, 化有害为有利,汽车、飞机、青霉素等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转基因抗虫棉代表着一个时代开始,它正造福于中国的农民、农村和农业, 与水和石油一样, Bt杀虫基因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科学合理地种植 转基因作物是国家长期利益之所在。   7月3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河北廊坊召开了“优质转基因抗虫棉现场展示 会”,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农业部副部长韩长赋、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郭 予元等到会听取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和棉花研究 所有关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研究的报告并进行了实地考察。针对近来出现的有关抗 虫棉会引起“基因污染”的论调,与会专家指出,抗虫棉在中国已实践多年,深 受广大棉农的欢迎,国产抗虫棉的研制成功和广泛应用,显示了中国农业高新技 术开发的强劲势头和雄厚实力,中国抗虫棉安全性不容置疑。 棉农不再谈虫色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虫害对我国植棉业的危害日趋严重,90年代初我国北方 棉区棉铃虫的连续爆发造成了数十亿元的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地影响了植棉业与 纺织业的发展。由于棉铃虫对传统化学农药产生了抗性,常规的棉铃虫防治技术 难以奏效;大量有毒农药的使用,不但已不能有效地控制棉铃虫的危害,而且污 染了农田环境,人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棉农无不谈虫色变,种植棉花的积极性 严重受挫。 正是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国家“863”计划于1991年 首批启动了“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随后,国家转基因植物专项、农业部发展 棉花生产专项资金、国家计委产业化项目等都对“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给予了 支持,使我国抗虫棉的研究与产业化迅速取得突破。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郭三堆研究员向记者介绍说,该研究是利用 蛋白质工程原理,人工合成和改造了苏云金芽孢杆菌(Bt)的杀虫基因,通过植 物转基因技术将所构建的杀虫基因植物表达载体导入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及新疆 的棉花主要栽培品种中,研制成功了可减少农药用量70%以上的转基因抗虫棉, 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独立研制和开发成功转基因抗虫 棉的国家。为防止棉铃虫对单价转基因抗虫棉产生抗性,我国科学家在单价抗虫 棉的基础上又同时开展了双价抗虫棉的创新研究,并研制成功了能同时在棉花中 产生两种杀虫蛋白的双价抗虫棉,增强了抗虫棉的抗虫性。目前,国家已经批准 可进行商业化生产的抗虫棉品种有11个,获准环境释放的单、双价抗虫棉品系有 41个,至今已累计推广2800多万亩。 据了解,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据国内外科学家联合调查,种植抗虫棉的棉农每年可平均减少农药喷施13次,或 每亩减少农药施用3.3公斤,同时还减少了用于防治棉田病虫害的劳动力投入。 另据计算,棉农种植抗虫棉每亩可实现增收节支约140元,抗虫棉推广以来产生 的社会经济效益超过24亿元。 生态安全研究取得突破 在转基因抗虫棉研究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还同 时在河北省廊坊市、河南省新乡县、湖北省天门市和新疆喀什市对抗虫棉的生 态安全性进行了连续多年的系统研究,开展了棉铃虫对抗虫棉抗性风险评估, 抗 虫棉对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抗虫棉对棉铃虫种群的影响,棉铃虫的相关生物学, 抗虫棉对非靶标害虫和天敌的影响等多项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同 时还针对抗虫棉虫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制定了抗虫棉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吴孔明研究员介绍说,研究结果显示,与普 通棉花施用农药防治棉铃虫相比,种植转基因抗虫棉能显著地提高棉田生态系统 内节肢动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水平,这对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田间连续6年的评价表明,抗虫棉中杀虫蛋白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在85%以上, 对红铃虫和玉米螟控制效果可达90%,对害虫的控制作用显著优于化学农药,种 植抗虫棉平均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70%以上。另外,由于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 抗虫棉田中蚜虫的天敌瓢虫类、草铃类和蜘蛛类的数量大幅度地增加,因此它还 能有效地控制蚜虫的发生,抗虫棉棉田中伏蚜的数量比常规用农药的普通棉田低 433~1646倍。 在有关转基因作物的抗性研究方面,在抗虫棉商业化之前,科研人员便采用 国际标准的测定方法建立了我国棉铃虫对转基因抗虫棉的敏感基线和抗性监测技 术体系, 1998年~2001年田间抗性监测表明,我国各棉区棉铃虫仍处敏感水平, 即田间种植抗虫棉未引起棉铃虫抗性的产生。吴孔明研究员说,转基因抗虫棉代 表着一个时代开始,它正造福于中国的农民、农村和农业,与水和石油一样, Bt杀虫基因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科学合理地种植转基因作物是国家长 期利益之所在。 不能因噎废食 针对几年来国际上有关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争论和近期关于种植抗虫棉引起 “基因污染”的论调,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贾士荣研究员指出,自 1994年第一例转基因作物在美国被批准商业化种植以来,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生 产和应用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预见,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 越多的转基因生物将逐渐进入商业化生产,并对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 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在不能一讲到转基因作物,就只凭臆测,不根据科学研究事 实,视转基因作物为洪水猛兽。因此首先要分清风险与有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风险是指潜在的或可能存在的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而有害则是指科学已经 证明了的客观事实。风险性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今天科学上认为是安全 的,明天可能会发现不安全因素;而今天认为可能是有风险的,随着科技的进步, 明天将会找到新的技术来消除这些不安全因素,化有害为有利,汽车、飞机、青 霉素等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贾士荣研究员说,以前国际上的Pusztai事件、斑蝶事件、加拿大“超级杂 草”事件、墨西哥玉米事件等对转基因作物安全问题的争论最终都被严谨的科学 试验所否定。如,1998年英国一位名叫Pusztai的博士在英国电视台发表讲话声 称,他用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土豆喂大鼠,大鼠食用了这种土豆以后体重和器 官数量减轻,免疫系统遭到破坏。Pusztai博士的讲话在国际上引起轰动,绿色 和平组织等反生物技术的组织把这种土豆说成是“杀手”并策划了破坏转基因作 物试验基地等行动。英国皇家学会对此非常重视,立即着手对此组织了同行评议 并于1999年5月发表评论,指出Pusztai的试验存在六个方面的错误,其试验设计 差,未作双盲测定,统计方法不当,试验结果无一致性。又如,1995年美国康奈 尔大学的一个研究组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声称转基因抗虫玉米的花粉飘到 了一种名叫“马利筋”的杂草上,使用马利筋叶片饲喂美国大斑蝶,44%的幼虫 死亡,而事实上这一试验结果在科学上没有说服力。最终关于这一事件的科学结 论是,抗虫玉米花粉对斑蝶并不构成威胁,斑蝶真正减少的原因是农药过度使用 以及墨西哥的生态环境破坏。 贾士荣研究员指出,不久前在一些媒体和网站出现的有关中国转基因抗虫棉的 报道既没有经过同行的评议,没有说明研究方法,也没有生物学统计数据,违反了 生物学的一般常识,只是按作者个人的意愿断章取义。当前国际转基因作物之争 实质上并不只是纯粹的科学问题,而演进成了经济和贸易问题。争论应该以科学 为基础,目前批准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和产品还没有发现环境和食品安全性的问 题。长期效应需要跟踪,包括非预期效应,但非预期效应的分析必须与安全性评 价相结合。转基因以后可能还会发生很多变化,如果与安全性没有关系,那么这 些变化也不说明问题。抗虫棉作为国产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的代表,不但正在探 索我国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的道路,而且率先代表我国农业高新技术走出了国门, 意义重大而深远。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