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院士质疑中国探月热潮:“嫦娥回家”需从长计议   中新网8月26日电“近来有关媒体报道提出,现在‘又是一个月球探测的热 潮期’,这种说法完全不对。”中国著名流体力学专家胡文瑞院士在接受科学时 报采访时,明确表示了对国内媒体“月球热”的深深忧虑。胡文瑞先生近年来一 直活跃于微重力科学领域,他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胡文瑞认为,当年美苏因为冷战推动了“第一次月球探测热潮”,完全是大 国政治竞争的产物。不少美国科学家反思这段历史,觉得这样巨大的投入搞“阿 波罗”计划,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不太值得。   他说,吸取美苏“为登月而登月,科学成为副产品”的教训,中国的月球探 测规划需要从长计议。我们应正确把握当前国际空间活动态势,从我国空间科学 发展乃至整体科学规划的大局出发,评价月球探测的地位、设定探月活动的进程。   “探月没成当前国际空间活动热点”   胡文瑞说,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月球探测一度成为空间活动的热点, 是因为载人航天实现后,空间活动可以显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成为美苏冷战 的极好舞台。美国首轮空间竞争失利后,将登月设定为新的竞争焦点,这一举措 虽然也促进了科学发展,取得了辉煌成果,但归根到底“还是一种政治驱动下的 行为”。   他指出,一项空间计划,如果总计耗资达到当前货币购买水平下的数百亿美 元,可以将它称为“热点”。美国“阿波罗”计划全部投资,这样折算后达3000 亿美元,“是当时名副其实的热点”;但70年代后期,空间活动的重心转到空间 站和航天飞机上,月球探测就再也不是热点了。胡文瑞说, 20世纪80年代出现 的“重返月球”的口号,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提出重新开采资源、“开拓天疆” 的基本上是政治家、私营公司,属于非政府行为。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所有 国家政府的探月活动投资相对很少,美国、欧洲都没有把月球探测作为重点,日 本也只把它作为空间活划重点里的一项。   他说,现在国际上大多数的探月计划,一个项目投入不过一两亿美元,而美 国纯空间科学一年的预算就有40亿美元。从1990年到2005年,所有的月球探测计 划全部加到一起,也只是10亿美元量级,还比不上美国一个探测木星的“伽利略” 计划。这种情况下,“探月高潮”实在无从谈起。   “资源开采还是私营公司的设想”   胡文瑞指出,因为一个“热点”需要巨大的投入,目前美国在国际空间站上 投入700亿美元,欧洲、日本、俄罗斯也都“陷”了进去,今后20年都不可能大 规模“重返月球”。紧接着下一个潜在的热点,基本上公认是火星探测。因为在 茫茫宇宙中“寻找生命”,是人类永远无法拒绝的一个诱惑。虽然庞大的火星载 人探测计划还没开始进行,但前期铺垫计划却有启动。   胡文瑞说,在今后热点的“队列”中,月球探测根本就“还没排上号”,起 码四五十年内不会重新成为热点。其间都只会有常规性的科学探测活动,并且都 不以资源开发为目的。现在媒体带给公众“各国纷纷赶往月球抢占地盘”的感觉, “完全只是一种假象”。所有的“资源开采计划”全是一些私营公司的设想,没 有成为政府行为。例如日本公司就曾投入人财物力,进行月球探测的前期预研, 许多公司希望政府能资助1/3的经费,着手启动一些开发项目。但“人类将于 2005年在月球建立月面前哨站,2010年建立设备齐全的永久性居住地,2020年兴 建实验工厂、农场”这样一些作为“国际大势”登上报纸的说法,基本上是20世 纪80年代提出来的一些设想,从来没有成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空间发展规划。   胡文瑞说,资源开发必须算投资效益,为了月球氦3、月球加工厂,国际上 开过一些研讨会。但发射成本都不清楚,这笔账自然也算不明白。他介绍目前的 国际报价说,送一公斤物品到近地轨道,目前要花2万美元,去往月球最少还要 翻一两番。单从能源需要来看,聚变材料海水里就有很多氘和氚,而且开采起来 很便宜,没有必要去月球开采。“连深海资源都还没去探索开发,怎么就会轮到 月球呢?”   “我国当前月球探测难有重大科学突破”   胡文瑞说,冷战时期的空间活动存在相当大的盲目性,当时设计的很多对地 观测实验并不需要放到空间站进行,完全可以通过无人卫星得到需要的结果。但 冷战之后,国外的空间探索都在追求前沿、追求创新,追求效益,规模不大的月 球探测计划,其探测技术和科学思想都已非常先进。为扩大探测范围,取得更有 价值的数据,最近的探测器都绕月球极轨飞行。这些计划并不求大求全,但求科 学思想上的“一点先进”。欧洲正要发射的“智慧一号”,技术目的明确,一是 验证离子发动机的实用性能,二是希望大幅提高观测图像的分辨率;日本计划今 年升空的“月球A”,则打算在月球上人工制造“月震波”,从而探测其内部结 构。   在探测手段上,日本计划2005年发射的“月球科学和工程探索”号,将把目 前“所有能够想到”的探测方法全部包括在内。在近期和不远的将来,无论印度 还是中国,都不太可能有比它更完整、更先进的探月计划,很难超过现在和几年 之后国际上的水平,取得更好的观测数据。这类资料国际上完全公开,没有创新 和突破的重复观测,在科学上是一种浪费。   胡文瑞提到,对于中国发射月球探测器,国内科学界不少人存在怀疑和反对 的态度,因为不太可能在科学上取得重大突破。首先,中国的探测器轨道高度在 月球表面200公里,而美国(1998年)、日本(2005年)都在100公里,即使探测仪器 水平完全一样,我们也不能“看”得更细更好。其次,美、欧、日等国都已有了 几十年的科学储备,并有良好的交流合作传统,而我国几乎没有行星探测经验, 很多科学家最近几年,甚至近两三年才转到这一领域。   “是否必要应从大局出发”   “我不反对我国近几年发射一个月球探测器,”胡文瑞说,“这是考虑到我 国航天技术以前进行的都是近地活动,没有涉及更远的空间。因此,发射月球探 测器,与其说是科学探索,不如说是航天技术上的一项实验——我们的航天活动 总要向越来越远的地方延伸。”   他说,从有嫦娥奔月的传说以来,中国人和“月亮”感情深厚。作为技术上 的开拓,同时增加一些科学上的积累,发射一个月球探测器走出“第一步”,应 该说是可行的,同时也在目前国力的承受范围之内。但他强调,中国进行月球探 测,必须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我们的定位必须清楚,到底是为了科研、为了资源,还是为了技术。 事实上,如果要研究月球起源和演化,就需要有重力场、磁场的测量仪器,但我 国的探测计划还没有包括进去。因此,我们应该着眼于科研,而不能说为了资源 开发。   “第二,战略上的安排必须合理。比如说三步走,这还只是一个大概的技术 设想。如果只是重复别人走过的路,意义不大,因为科学研究必须创新,‘重复 别人等于没做’。所以在科学上的需求明确之前,不宜盲目做。应该以重大突破 为目的,因为我们毕竟只是发展中国家。   “第三,计划的规模应该适度。即使是欧美现在规划的空间活动,也十分讲 求效益。欧洲空间局花一亿美元做‘智慧一号’,因为这就足够达到目的了。我 们就是有了先进的科学思想,也要注意投入规模。当年苏联发了24个月球探测器, 其中8次登月、3次取样,还不包括一批月球探测卫星。如果跟着重复这一过程, 我们承受不起,而且没有必要。   “最关键的是,月球探测的必要性应该纳入国家的空间科学,乃至整体科学 规划进行统筹考虑。我们要发展、要赶超,这点毫无疑问。但空间科学研究范围 广泛,不能齐头并进,需要突出重点。现在,空间天文和日地科学研究的紧迫性 肯定大于月球探测;空间物理方面,“双星计划”正在实行,也需继续跟进。包 括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地球科学等在内,提出怎样的重大国家战略任务,如 何落实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空间科学布局,都要从国家大局出发。”(刘 英楠) (XYS2003082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