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连续空缺了三届的奖项,今年终于产生了。这是一个众望所归的高水平研究 成果,经历了近20年的艰苦研究——   久违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人民网记者 任建民   2001年11月的一个周末,一个拖着拉杆箱的中年男子推开了位于北京三里河 的中国科学院计划局的办公室。   他是来申报2002年度国家科技奖的,但接待他的工作人员却邹起了眉头:别 人的申报材料都是一大本,可他的却因为太厚而订成了五本。工作人员用不容商 量的口气说:这不符合规定,你必须订成一本才行,否则不予受理!   这已是申报期的最后一天,下午四点多,快下班了,到哪儿去订呢?申报人 左说右说不行,急得汗都下来了。幸亏计划局的王处长认出,来者是中科院上海 分院副院长计国桢,这才网开一面。“当时可没想到这个项目会获得自然科学一 等奖!”   13年只有三项得奖,自然科学一等奖为何长期空缺   物以稀为贵。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近年来一直空缺。 从1991年至今的13年中,总共只有3个项目获此殊荣。在2002年度的评奖之前, 已经连续空缺了三届。   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前身为1955年国务院设立的“中国科学院奖金”。以前是 每两年评选一次,199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颁布之后,改为每年评审一 次。这一奖项以其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在我国科学界具有崇高的地位,它反 映的是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以往的一等奖获奖者包括李四光、陈景润、 唐敖庆、王淦昌、梁思成等大师级人物。   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秘书长、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院士介绍说,按照《国家 科技奖励条例》的规定,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 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重大科学发现应当是前人尚 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并且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由 此可见,获得这个奖励的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尤其是一等奖。在评审中,评委们 始终坚持国际标准评审,宁缺毋滥,于是出现了一等奖多次空缺的现象。   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1997年就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科学家进行过调 查,当时没有一位科学家认为评审过严,一等奖减少了只能说明我国基础研究水 平下降了。   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空缺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最近几年,每次颁奖后,人 们纷纷撰文,表达出对我国科技的基础研究薄弱状况的忧虑,呼吁国家加大对科 技尤其是基础科研的投入力度。   这个项目众望所归,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蒋锡夔院士和计国桢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 完成的项目,一举夺得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使大家喜出望外。   他们研究的项目名称叫 “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子 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专家们的评审意见是:该项研究具有重要的原始创 新性及科学意义,对物理有机化学和相关学科有重要推动意义,成果受到国内外 同行的高度重视,属国际领先水平。   据统计,到2001年底,蒋锡夔院士课题组共发表论文120篇,其中相当部分 发表于国际著名刊物,被国内外引用800多次。蒋院士本人就被邀请在国际学术 会议上演讲100多次,并两次在化学界最权威的美国《化学研究评论》发表研究 进展报告,备受同行瞩目。   程津培院士介绍说,这个项目是经层层严格把关后评出的,是众望所归的结 果。   第一阶段的初评由化学领域的专家们投票决定,21票投了一等奖,只有一票 认为应该评二等奖。   初评通过的项目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为慎重起见,这次评选还增加了一 个特别程序,请香港同行参加评议,并请国际同行评议。在公示期间,中科院推 荐了近十名国外该领域的知名学者,评审委员会从中选择了5位非中国籍的学者, 请他们发表意见。他们的评价非常之高,认为蒋锡夔院士的研究在国际上得奖都 没有问题。   然后进入至关重要的第二阶段。由自然科学奖每个分委员会的组长、副组长 参加的大评委上,也只有一票认为是二等奖,一等奖的赞成率是96.8%。   程津培院士说,评审并没有固定的名额给一等奖,所以得此高票,说明评委 们对这个项目水平的认可。他还透露了一个细节:与蒋院士同一个研究所的另一 个项目也广受好评,不少评委觉得够一等奖的水平。于是,这两个项目形成了竞 争关系,蒋院士丢一票也就更不奇怪了。   第三阶段,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于今年1月召开会议,审定评审委员会 的建议,决定将2002年度唯一的自然科学一等奖授予项目主要完成人蒋锡夔、计 国桢、张劲涛、范伟强和史济良等5人。   程院士说,这个奖今年产生出来,与政府换届没有丝毫关系。今年的国家发 明一等奖仍然空缺,包括前几次每年两个人获国家最高科技奖而今年只有一个, 都是坚持宁缺勿滥原则的结果。   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连续不断的投入,自然科学的规律不可动摇   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记者对这个项目的获奖人及所里的领导、同事进行 了采访,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   首先,科研尤其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知识积累的过程。据国家科 技奖励办公室统计,基础科学研究的一大特点就是周期长,以往获得国家自然科 学一等奖的项目,平均研究周期有14年。这次获一等奖的项目做了20年的工作。 20年如一日做学问,契而不舍,十年磨一剑。这与项目带头人蒋院士个人的治学 精神是分不开的。他一生坚持追求科学的真善美,反对将基础科学与穿衣吃饭联 系起来。认准了方向不动摇,“不是为了得奖,也不是为了写论文,只为了科学 家的好奇心”,77岁的蒋锡夔认真地说。程津培院士指出,不为浮躁所动,瞄准 学科前沿,做系统扎实的研究工作,是这个项目获奖的重要基础。   其次,科研需要不间断的投入与支持,不问短期效果。这个项目从1985年开 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18年来国家的投入从没有间断过,包括中科院 和科技部的项目资助,累计支持金额286万元。尽管如此,课题组仍遇到过资金 困难的情况。计国桢研究员介绍说,他们曾经为外国公司打工,得到过20万美元 的经费,支持了课题组的工作。前后共有54人参加过这个项目的工作,其中包括 研究员9人,副研究员8人。但有一段时间,除研究生外,只有一名研究人员留在 蒋锡夔院士院士身边工作,其他人都出国学习或工作去了。   程津培院士指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科教兴国的力度,中科院实施了知识创 新工程,教育部实施了211工程等重大措施,为科技工作者做好工作创造了条件。 科技体制改革大刀阔斧,创新环境大大改善,这些都有利于产生好的成果。相信 随着我国国力的强盛,随着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会涌现出更多的自然科学一等 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也不会一直空缺下去。 (XYS2003030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