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这是一个“外耻内愚”的典型   本报记者 徐百柯   2005年03月30日中国青年报   3月22日,“世界水日”,张正春走进圆明园。这位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专 门从事生态学和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学者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到处是白花花 的塑料,简直惨不忍睹!”他事后向记者描述所见情景,痛心疾首。   张正春看到的景象,已经持续了几个月。到圆明园遗址公园参观的游客陆续 见证了这项规模浩大的整治工程:几乎所有的湖面都被排干,湖底铺上了防渗塑 料膜。不解的游客向施工人员打听,听到的解释是:“这样水就不往地下渗了, 节约水啊。”   在张正春眼里,这项防渗工程是圆明园的一场灾难。   在已被平整过等待铺防渗膜的湖底,他看见一些芦苇的残根,这让他想到 “连根铲除”。几乎不用多想,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张正春就意识到:这是一 次毁灭性的生态灾难和文物破坏。   生态灾难是指这项工程将彻底改变圆明园固有的水系结构,把与地下水系相 通的“活水”变成“死水”,导致水环境的急剧恶化,甚至产生大量甲烷类有毒 气体,并连带破坏由水生微生物、动植物和岸上园林植物构成的相互依存的完整 生态系统。   文物破坏是指这样的举措将摧毁圆明园的美学景观,使“宛若天成”的古典 园林神韵变成“假山假水”的匠人败笔,使圆明园的历史文化价值消退。   民间环保组织“地球纵观”负责人、环境工程学博士李皓在接到张正春的告 知后,很快也去了一趟圆明园。她在工地上碰到一个看样子是工头的人,背着手, 正在环顾自己队伍的“战绩”。李皓上前请教湖底铺膜的根据,那人反问她: “北京缺水你不知道啊!”随后夸耀道:“你‘五一’来看吧,景观全出来了。 有水、有船、有荷花。不铺这个,都漏掉了,到时候怎么走船?”   李皓告诉记者:“我当时就明白了,他们是为了保持行船水位。”她说,几 年前北京市整治一些河道,在河底做了水泥防渗,目的就是为了行船。一些职能 单位在游船业务中占有股份。   当时,包括李皓在内的一批环保人士呼吁,警惕河道硬化带来的危害,但他 们的主张未被采纳。整治工程完工后,很快就出现了问题,尤其是水体发臭。 “尽管事后水利部门在沿岸搞了一些生态设计,但总不能把河底铺好的水泥再挖 开吧。”说起此事,李皓依然心存遗憾。   调查中,李皓向那个工头询问了一些技术细节。得知,为了种植水生植物, 铺好的防渗膜上要填50厘米的土。在她看来,这样的设计是不现实的,由于水压 的作用,这层泥土将大打折扣,“最多只有20厘米,显然是不够的”。   她问工头:“你们这样施工,经过鉴定了吗?”工头回答:“没有。北京植 物园就是这么做的,也挺好。”从生态设计的角度,北京植物园的水系和圆明园 的原生态水系并没有可比性。   考察中,李皓发现圆明园的整治工程并非只是在湖底铺防渗膜这么简单,而 是整体性的改造。这种改造完全没有遵循生态规律,不仅如此,还彻底毁掉了圆 明园原有的生态优势。她指着自己在现场拍摄的照片说:“古人设计的这种乱石 参差的岸体,其实是很精彩的,不仅美观,还扩大了岸体的面积,提供了很多缝 隙,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鱼类的产卵、水生植物根系的生长。现在倒好,全给 填平了,缝隙全封上了,还封得滴水不漏。”   一路走过,李皓看见不少古树根部的卵石被什么东西胶结起来、某些路段铺 设了地灯、绿地种植的是以费水而出名的进口草皮……这些现象让这位专攻环境 工程的女士感到震惊。回来后,她马上上网查询,却没有找到任何相关信息的公 布,于是她的震惊转化成了愤怒:“原来他们一直在悄悄地干!”   圆明园管理处隶属于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宣传资料上写着:自 圆明园管理处成立以来,在市、区政府的领导下,在专家的关心指导下,修桥铺 路、挖湖堆山,如今圆明园遗址公园开放区内遗址已基本得到清整保护……在21 世纪伊始,《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并开始实施,圆明园的 大规模遗址保护建设正在进行……”   “建设”和“保护”常常不是一回事。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博 士告诉记者,早在两年前圆明园管理处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他就“不客气”地 指出即将上马的整治工程是有问题的,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善待圆明园遗址”。 遗憾的是,那次会议上包括国家文物局领导、建筑大师梁思成之子梁从诫以及俞 孔坚本人在内的众多专家的“关心指导”并未真正引起管理处的重视。   俞孔坚认为,善待圆明园是基于对圆明园价值的正确认识。一,圆明园的价 值在于遗址的价值,大肆砍伐灌木、修葺山水重新造园,从方向上就错了。“你 一动,遗址的价值就没有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整治,实际上是对圆明园 的第二次毁坏!”俞孔坚的话掷地有声。   二,圆明园的价值在于生态的价值,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群落,从空间 格局上说,是从西山到北京市区的生态走廊。   俞孔坚表示:“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的价值被八国联军毁掉了,但它依然具 有极高的生态价值,一百多年来,它保存了大量的乡土物种。”   “现在的工程很能蒙蔽公众,大家还以为是在再造圆明园,功德一件。其实, 北京的气候、水系格局已经全变了,你不可能再造山水。只能用非生态方法造园, 简直荒唐!这样的事情反映出行为者的无知,也反映出我们决策体系有问题。至 于在这个显然违背生态原则的事情背后,有没有其他利益,我就不知道了。”   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如松说得更加一针见血:这是一个“外耻内愚”的典型!八国联军毁掉了圆明 园的人文生态,这是结构性的破坏;现在的整治工程将毁掉圆明园的自然生态, 这是功能性的破坏。从中需要反思我们的生态意识、生态技术和管理体制……   李皓认为,这次工程改造针对的“渗漏”现象,不仅不是问题,恰恰是圆明 园环境价值的一部分。她告诉记者,北京市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已导致地下水位严 重下降,城市漏斗效应凸显,某些地区甚至有下陷的危险;但另一方面,渗透性 铺设方法被建设部门忽视,大量的地面被水泥硬化,导致雨水无法渗入地下补水, 而是被排入河道,迅速地经由天津入海。在这种情况下,圆明园区域的大片湖泊 湿地就显得弥足珍贵。作为北京市重要水源涵养区域的圆明园一旦被做了防渗处 理,和地下水的连接即被切断,那将是一件非常“不安全”的事。   经梁从诫先生考证,“海淀”二字,就是沼泽之意,也就是说,海淀区原本 是一大片湿地。   李皓说:“我一直以为,因为还有圆明园,受国家保护的几千亩湿地总不能 动吧。”但这一次,她彻底失望了。   记者致电国家文物局,询问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圆明园遗址,其整 治工程是否报批。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2003年、2004年前后,确实批过一 个圆明园西部环境整治项目,但具体的情况他并不了解。他说:“防渗?我个人 认为这对遗址本身是有好处的,毕竟圆明园原来是有水的嘛,现在它渗漏这么厉 害,是得防渗啊,要不怎么能保持水景。生态?对整个北京的影响?你要说大的 问题,我们就不清楚了……”   记者又致电北京市环保局。负责海淀区环评的一位工作人员听到圆明园防渗 工程,第一反应是:“你从哪儿知道的?我们不知道这事儿啊。”   3月28日,记者来到圆明园管理处,就防渗工程问题提出采访。管理处办公 室张主任告诉记者,这件事必须找主管领导,但主管领导目前正在外进行保持共 产党员先进性的学习。“你也知道,这是很重要的事情嘛。”张主任说。   对记者提出向相关的其他人员进行采访时,张主任表示,圆明园管理处正在 申请质量和环境的国际认证,大家都很忙。“另外,圆明园‘五一’准备搞游园 会”。   就在记者即将完成本次采访时,获知圆明园管理处主任李景奇向人民网记者 出示了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海淀区水利局和圆明园管理处2003年10月共同编 定的《圆明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规划》认为,圆明园“年渗水量250 多万立方米,因此必须有选择地对湖底进行防渗处理,目前圆明园除福海外全部 在做防渗处理,对于现有水域也必须进行防渗处理……”李主任同时透露,防渗 工程每平方米的预算是28元。   这样看来,圆明园防渗工程造价不菲。这笔钱从何而来?工程的决策又是如 何进行的呢? (XYS2005033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