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中国科技百年 王渝生    京师大学堂(1898)   1898年救亡图强的戊戍变法运动,被慈禧太后残酷地镇压下去了, 但在百日维新中建立的京师大学堂总算侥幸保存了下来。   京师大学堂“中西并用,观其会通”,“端正趋向,造就通才”, 分数理化、天地生、农工医等科目,开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之先河, 奏响了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时代强音。    京张铁路(1909)   詹天佑是洋务运动后,被清政府首批选派出国留学的幼童。他于 1872年11岁时赴美学习,1881年20岁时毕业于耶鲁大学,随即回国献 身中国工程技术事业。1905年,詹天佑就任京张铁路局总工程师,主 持勘测、设计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经过4年艰苦奋战,攻下 了关沟段地形险峻、八达岭隧道处石质坚硬等道道难关,于1909年胜 利竣工。    中国科学社(1915)   由于变法维新运动的影响,中国出现了一些以科技内容为研究对 象的科技团体,如1897年谭嗣同创办的金陵测量会、罗振玉创办的上 海农学会等。1915年,留美学生任鸿隽在康乃尔大学创建中国科学社, 并创办《科学》杂志,不久移师国内,对传播科学知识、团结科学家, 推动科学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    科学启蒙(1919)   “五四”时期,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科学启蒙思想家的“三杰”——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大力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科学世界观 的播种者;蔡元培创立中国教育会,后又相继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中 央研究院院长,成为科学和教育事业的组织家;胡适在《新青年》上 撰文鼓吹“德先生”(Democracy,民主)和“赛先生”(Science, 科学),认为“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 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从而竖起了民主和科学的大旗。    科玄论战(1923)   1923年,中国学术界发生了一场科学与人生观大论战。   张君励于1923年2月在清华学校作题为《人生观》的讲演,称“科 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问题的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地质 学家丁文江立即撰文《玄学与科学》反击:“玄学是科学的死对头!” 这场争论,对张扬科学、宣传科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中央研究院(1928)   1928年中央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有系统的科学研究事业 的开端,它实现了孙中山1924年提出建立国家学术院的遗愿。在20年 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建立了13个研究所,含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学科。 1935年设评议会,1948年实行院士制。   1949年中央研究院少数研究机构迁往台湾,重新组织台湾中央研 究院。多数研究所留在大陆,同北平研究院和其他研究机构合并成中 国科学院。    延安自然科学院(1940)   1940在延安成立的自然科学院,性质类似于自然科学方面的高等 学校。首任院长徐特立在当时说:“科学!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 社会发展的标志。所以前进的政党必然把握着前进的科学。”    中国科学院(1949)   新中国成立后仅仅一个月,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宣布成 立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以原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的部分研究 机构为基础,汇聚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科技专家,成为共和国最高的 科学殿堂。   中国科学院目前拥有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和技术科 学5个学部的600多名院士。    “向科学进军”(1956)   1956年是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党中央提 出“向科学进军”,制定了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2年规划的重点是发展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机、 喷气和火箭技术等新兴科技。    “两弹一星”(1964~1971)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我国首次进行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 利升空,“东方红”乐曲声响彻寰宇,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两弹一星”是在困难的时期、困难的地点、困难的条件下取得 成功的。它在我国政治上和社会上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深刻。    断手再植(1963年)   1963年1月2日,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的外科大夫陈中伟和钱允庆等 医务人员密切配合,成功地施行了世界上首例断手再植手术,把一个 从腕部被完全轧断的右手重新接了起来。   手术在伤者断手后大约半个小时进行,经过4个多小时的仔细操作, 全断的骨骼、肌腱、血管、神经都被成功地对接和缝合了起来,断手 接活了。这是世界上首先报道断手再植成功的病例,标志着我国在创 伤骨科和显微外科医学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5)   经过7年的攻关,我国科学家们共同合作,终于在世界上首次完成 了牛胰岛素的全合成,取得了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成就,标志着我国 的生物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及其交叉学科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1973)   一位体弱多病的青年数学家,在一间只有6平方米的小房间里,用 了18年时间,演算了数麻袋的草稿,终于在1973年完成了“哥德巴赫 猜想”中“1+2”的证明,使同一时代、拥有大型计算机的国外数学 家震惊。他就是陈景润。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73)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1973年培育成功“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 使水稻单产在矮秆良种的基础上提高20%左右,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 效益。从197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至1998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2. 3亿公顷,增产稻谷3.5亿吨。1990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的第一项农 业技术转让给美国,试种结果,比美国的优良品种增产38%。目前世 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推广,为解决世界人口的粮食问题发挥了重 大的作用。为此,袁隆平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科学的春天(1978)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他提出要 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 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的科研队伍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邓小平的讲话引起了科技界的强烈反响,郭沫若的书面发言《科学的 春天》道出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声。    中国“硅谷”(1980)   中关村,是科学城、大学区:100多个研究所,50多个大专院校, 8万多名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10万多名大学生和研究生。1980年,中 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为首的一批科研人员,组成了一个“先进技 术发展服务部”。中关村的各类科技企业从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 来:联想、希望、四通、科海、同方、汉王、北大方正、清华紫光…… 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组成了中国的“硅谷”。    “863”计划(1986)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四位中科院院 士的一份《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呈送到邓小 平面前。3月5日,邓小平批示:“此事宜速做决断,不可拖延!”于 是,一个高技术研究发展的“863”计划诞生了。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1988)   为了探索物质的微观奥秘,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为无线电、半 导体、电视、雷达、激光、X光以及核能的利用等奠定理论基础,我国 自1984年10月开始建设高能物理研究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1988年10月建成并首次对撞成功。    科教兴国(1995)   1995年5月,中央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江泽民在会上正式提出 了“科教兴国”的方针。   1998年3月,新上任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特别强调,科教兴国是本 届政府的最大任务。   这是继1956年“向科学进军”、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我国 科技事业发展进程中第三个里程碑。    创新工程(1998)   1998年2月,江泽民在中科院向中央报送的《迎接知识经济时代,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上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 于我国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1998年6月,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 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科院《关于“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汇报提纲》。    “神舟”飞船(1999)   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号发射升空,在 完成预定的空间科学实验任务后,于21日成功回到地面。新中国的航 天英雄们,终于在今天继苏、美之后,在世界宇航的尖端科技领域, 为中华民族争得了一席之地。 中国青年报2000.1.1.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