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原载《文汇报》2000年10月11日) 给科学界过度炒作泼点冷水 邹承鲁等著名学者对几起把科学信誉卷入商业炒作的事件提出批评 本报记者张咏晴 江世亮   “我们不是不知道公开自己意见的后果,但如果对类似的过分炒 作视而不见、缄口不言,我们担心必将损害中国科技界的形象和长远 利益。为了科学的声誉和自己的良心,我们不得不泼上一杯冷水……”   ———摘自邹承鲁和饶毅两位教授致本报的来信   几千美元就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买到的文库,被夸大成“目前世界 上独一无二、价值无法估量的三大基因库”,普通的留美技术人员也 一举成为“世界生物科学界顶尖级人物”;新兴的纳米技术“衍生” 出净水洗衣机、防寒内衣,还在股市中担当引导大盘的龙头板块…… 面对近期国内科学界出现的几起过度炒作事件,一批知名学者对此提 出尖锐的批评。他们大声疾呼:把科学信誉卷入商业炒作,必将损害 中国科技界的形象和长远利益。   面对炒作风,首先站出来的是77岁的中科院院士、著名生物学家 邹承鲁,及美国华盛顿大学神经科学副教授、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饶毅。他们在写给本报的一封联名信中,对几周前轰动一时的 “陈晓宁携三大基因库回国”一事提出公开质疑。   “把在国外商业公司可以买到,或向有关实验室免费可以索取的 基因文库,拿来做举国瞩目的献宝,是不是会有损留学人员的形象? 是不是对中国新闻界的愚弄?是不是对得起人民?”   陈晓宁从美国带回的基因库,在分子遗传学上称作“细菌人工染 色体(BAC)文库”。在陈所属公司提供的新闻背景资料中,它被形 容为“能极大造福人类,中国也由此成为继美国之后掌握顶尖生物技 术的国家。”饶毅向记者解释,这种文库的建造技术已相当成熟,在 世界各国分子遗传学实验室普遍使用,同等产品在美国用几千美元可 以买到。   两位学者同时还对陈晓宁“世界顶尖级生命科学家”的头衔提出 疑问。“对于著名科学家或顶尖科学家这样的称谓,国际上虽然没有 书面定义,但有一定共识。根据陈晓宁公开发表的论文(总共4篇), 和国际生物科学界的惯例,我们难以理解:为什么有人认为她进入了 科学家的行列?”   同样的“泡沫”还发生在近期的纳米热潮中。这种微小到原子水 平的长度单位(即10纳米),因为会使物质具有不同寻常特性,并有望 在今后20年带来医疗、机械、环保等领域的革命,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纳米技术发展中心主任华中一日前在 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地指出,目前社会上已有对纳米商业炒作的 不良倾向:一是趁大众对纳米技术的内涵还不太清楚之际,胡乱标榜 自己的产品出自“纳米技术”;二是做了一点点皮毛的工作(例如涂 料里加些细粒、织物里加点微粉等),就自称对纳米技术的发展有“ 突破”;有的还通过新闻媒体进行虚假预测,企图使股民发点“纳米 疯”,买其股票。   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教育部超细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古宏晨则戳破了一些企业吹的“泡泡”:纳米材料不会释放微波是一 个普通常识,某保暖内衣却宣称“采用2000国际最新纳米技术”,可 源源不断地释放保健微波。还有所谓的抗菌冰箱、净水洗衣机,实际 用的是微米技术,却一下吹大了1000倍,变成了纳米新产品!这种“ 伪纳米”炒作带来的恶果是,使真正的纳米技术和产业失去生存空间。   科学贵在真实。4位科学家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近年来,不断有 人出于商业或其他目的,精心策划,以科学的名义宣扬伪科学、假科 学。除以上两起事件外,前几年的“水变油”也是典型一例,近日, 武汉又出现了“酒变油”的闹剧,值得科学界、企业界和新闻界深思。   为此,邹承鲁、华中一、饶毅、古宏晨通过本报记者发出呼吁: 在高科技问题上,一定多做实事,少一些炒作,为我国的高新技术在 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创造有利条件。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