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文电脑通讯(双周刊 日本) ★ ★ ★             DONG BEI FENG               东   北   风             ·==·第121期·==·       ☆☆☆☆☆☆ 祁小春 杂文随笔特辑 ☆☆☆☆☆☆      2000年4月5日发行  1994年12月27日创刊   COM(China Online Magazines)编辑部出版 ======================================================================== 本期目录(com/c2000/04a-gb.txt) ======================================================================== 【 1】乡情和乡音 【 2】人面桃花──北京感想 【 3】为了孩子? 【 4】留日者的苦衷 【 5】得道便作逍遥游 【 6】日化 【 7】面子里的两种国人 【 8】臭毛病 【 9】细腻与狭隘的视野 【10】日本民族性臆考 【11】亦说中日友好 【12】就在半梦半醒之间 【编辑部通知】网络文化丛书出版,本刊收录其中,书名《东瀛东北风》…COM 【信息传真】在日本吉林省同乡会观赏樱花活动的通知………………………何德伦 【信息传真】第49场〈〈雄辩会〉〉………………………………中华思想研究会 ======================================================================== 作者简介:祁小春 男   出生于中国南京市。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后留校任教。来日十一年,1998 年获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博士。专攻东洋文化史,先后出版中日文专著及共著多种, 并发表中日文学术论文十余篇。现为京都教育大学讲师,主讲东洋史。另外作者还 担任《东方时报》专栏撰稿人。本〈特辑〉所收文章多曾载于该专栏。 ======================================================================== 【1】乡情和乡音   来日国人没有不思乡的,在日时间越长乡情越浓。近闻在日华人相继成立了许 多同乡会,大约也是由于羁旅乡情所系吧。但奇怪的是我的乡情不但没随在日时间 长而与日俱增,反倒愈见淡薄。在此但凡见了国人,不问来自何方,我都把他们当 成咱们中国人或至少也是咱们大陆人来看的,很少去打听人家的出生籍贯。因为在 日本“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在这人 际关系本来就淡漠的国度里,要能遇到一个国人实在是很令人倍感亲切不过的事了, 那里还有余裕去细分彼此呢?所以我觉得没必要用同乡会把咱们自家人给隔开。   不可否认,在日华人自有乡里籍贯之分,物以类聚,本属常理。一个人出门在 外,周围如有些老乡比身边有点银子还令人底气足。况且常听听乡音,比起听正儿 八经的标准普通话来就是爽耳。所以乡情浓郁的国人要结个会扎个堆儿,不难理解。 但对于无乡可思的,比如像我就不免寂寞。因为我除了笼统地把中国算作故乡以外, 实在无具体的故乡可言。也就是说在日的许多同乡会中,没一个会能带我玩的。何 出此言呢?这与我的经历稍有关系。   自幼即随父亲工作调动,用古人的话讲叫“从父宦游”,南迁北移的。在一处 没落几年脚便挪窝,最后一站才是北京。后来自己又来了日本。所以我一直也没尝 过所谓思念故乡的滋味。故乡的概念是什么?如把出生地算作故乡,我在那里没呆 上几年就离开了,记忆等于零,当然这乡也就无从思起了。如把呆得最长的地方算 作故乡,北京十年,大阪十一年,二者孰为故乡?不敢乱认。若认前者,北京人一 听我说话的口音就要犯嘀咕:“这外地老冒儿还假装北京人跟这儿蒙事儿!”。若 认后者,除却汉奸、认贼作父、数典忘祖等可怕词汇的压力使我不敢妄认以外,即 使日本人认同,大阪人则不见得认可。因为我的关西语毕竟有“讹”。想来在大阪 学说了十多年日语了,但在大阪人耳里听出了是外人日语;在东京人耳里则更糟糕, 说我的日语就如同外国人上中国不学普通话而学了一口天津话一样。罢了!这或许 就是如《石头记》里唱到的“反认他乡是故乡”的因果回报吧?结局当然“甚荒 唐”!我发誓不再乱认故乡了,认倒霉吧。   发不出乡音取决了我没有故乡,没有故乡当然也就不存在乡情了。然人无乡未 必无情,我的故乡在何方?为此还真苦闷过。“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每吟咏此句,聊以排遣。前些日子过元旦,日本人讲究“书初”,就跟他们去凑了 个热闹。写什么好呢?适逢佳节,又不免要思乡,奈何我乡音不纯,致使故乡亦不 得妄思,可见乡音害人匪浅。因想起了《儒林外史》有好对句,宛如自我写照。于 是挥毫录了下来,悬挂在寒舍中,早晚端详一番,曰:“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 腔北调人”。盖寄情于毫楮,更不遑计笔墨工拙矣! ======================================================================== 【2】人面桃花──北京感想   两年多没回北京了,虽然听说近来北京变化很大,而我自信熟知那里,心想还 不至于吧。但此次猛的这么一回去,却着实地吓我一跳:有些地方还真是变得认不 出来了。上次回去时还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地方,如今却成 了“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了。如果把从前北京的市容比做人面,北 京人比做桃花的话,那么我这次的感想借助于古诗里的“人面桃花”来表达才觉得 最为贴切。   先说“人面”吧。我感觉北京的变化的确很大,特别是在市容方面变得漂亮和 井井有条多了,尤其是王府井的那片宽阔的步行街,走来渡去,叫人心情舒畅。但 这洋里洋气的光景也容易叫人看花了眼,如一不小心,简直给人以身处国外的错觉。 我疑心王府井改造时也许对上海的外滩南京路有所意识。而我却想,对于城市建设, 上海应越弄越洋,应尽快恢复旧日荣光;而北京则应越搞越土,土得直掉渣儿才好。 因为从美的角度看,上海只有越洋才能越美,北京只有越土才能越美。此事亦如一 件漂亮的旗袍,穿在南方女性身上显得格外妩媚动人,若穿在北方的女性身上,本 来就健壮,再加以天冷的缘故而必在旗袍内加衬多余衣类,则显得臃肿得如蚕茧, 怎能漂亮?北京上海的都市建设亦如此,此事也如谈国情一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我不懂,但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则非得按“市情”行事不可!但 遗憾的是事实上似并非如此,目前北京的老四合院正在不断的被拆毁,以便腾出地 儿去盖高楼大厦,大有当年拆毁牌楼城墙,填掩护城河的“火爆”趋势。虽然北京 的旧貌在不断地变新颜、但变得面目全非,还是令人担心的。我想,有钱能把十几 个渔村变成十几座深圳、但拿十几座深圳可换不来一座原来的北京城。我又想,王 府井的东安市场盖成高岛屋,已是令人沮丧,如有朝一日,那些高楼大厦把紫禁城 围个水泄不通的话,这缺的可不是八辈子的德,而是造了百世的孽!   在市容方面的另一个变化就是北京街道变得乾净卫生多了。虽然偶尔也发现有 人趁人不备随地吐了一口浓痰匆匆离去,或有人就著墙根儿捏住一端鼻孔擤鼻涕的 情景。但人们能有“趁人不备,匆匆离去,就着墙脚”的举动,说明文明卫生觉悟 还是在不断提高的。再者,实在不行就把这些行为统统推在外地老冒儿身上,也还 可以把北京人的冤屈摘清楚的。   再说说“桃花”吧。至于北京人嘛,记得还是在十多年前听来的一件事:一位 叫老李的师傅为人热情仗义,但家境贫寒。家里来客告辞时必挽留人吃饭,而随后 又当着客人面对妻子高声断喝“去!管隔壁老张家借点米来!”。这次回去又听说 一事:一位下岗的北京机械工,有位好心朋友劝他发挥一技之长,去领个执照修理 自行车。他却道“咳!咱不能断了人家外地人的生计,你得给人留条活路啊!”   北京人依旧还是北京人,没变! ======================================================================== 【3】为了孩子?   近来得到一些友人报我好事:“我们一家都入日本籍了,咳!我们倒无所谓, 为了孩子吧,没辙儿!”。我听了挺纳闷,明明是在报喜,为什么又哀声叹气的呢? 对我来说无非是失去一位中国朋友,但我不是也增加了一位外国朋友嘛!看来他是 想得太多了。我以为入籍之事,只要放下虚荣和虚伪,据自己实际情况冷静决择, 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行为。这里不存在是与不是,该与不该的问题,更没必要去联 想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诸如叛国,忘祖之类的事。作为现代人、有能者志在四方,不 须拘泥什么国不国的。中国虽有句老话曰“叶落归根”,但别忘了还有句俗话叫“ 哪儿的黄土不埋人?”。中国的事是怎么说怎么有理,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即可,又 何叹耶?   对于入籍之事本身其实我并无偏见,但对于分明是自己想当日本人却拿了“为 了孩子”作遮羞布的人难以理解。弄得孩子也怪可怜的,打初识人事时起便背上了 精神包袱:爸爸为了我竟连祖国也抛弃了,若想青出于蓝,我将来为了孩子还不得 把地球一脚踢开?这当然是玩笑。说正经的,“为了孩子”而包办了孩子的国籍似 有些不合情理。焉知这孩子长大后也同乃父一样不喜欢中国?国籍虽是人为所造, 而它还真是“别时容易见时难”。我理解乃父“怜子如何不丈夫”的心情,但待孩 子大了后再想当当中国人时,焉知那时的中国会不会去“怜”他呢?其父当归化民 时觉得值得、乃是与过去和现在的中国比;其子以后可是与将来的中国比,是祸是 福未可预卜。在我看来,国之兴衰,乃劫数也。不管中国将来是兴也好是衰也好, 有祸也罢有福也罢,然山河应犹在,文化应犹在,人情应犹在,泰山当不会崩溃, 长江尚不致西流。只要这些都还在(唯三峡那时或已成泰坦尼克号矣!),我就不 忍弃之。或许有人会讥我唱高调,但谁能保证自己的孩子将来就不唱这种高调?我 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须靠日译本才能念懂“大江东去”、“一览众山小”。更不希望 他把长江理解成仅仅只是一条大河;把泰山理解为仅仅只是一座高山。因为这些支 撑了我从小到大,并且还要从大到老。所以我希望它也一定也能支撑起我的子孙成 长。我反对为孩子包办国籍而不反对包办文化。被包办的文化可以拒绝,被包办的 国籍则无法选择。   我说这些大约还不致被人认为是爱国主义宣传吧?拜托了!我爱的仅仅是这片 土地和文化。至于爱国,国可多了,是燕·赵·吴·越还是五代十国?我可爱不过 来。 ======================================================================== 【4】留日者的苦衷   来日留学,顾名思义即来这儿求学了。也是因了这词很中听,容易使人联想起 我们的近代留日前辈在此搞革命,做学问,回国发迹的辉煌事迹。前辈们学成回来 的多有成功,其中哪怕最不济事的亦得显著于乡里,比起没出过洋的人来当然出人 头地,至少在吃喝上会方便得多。中国的老百姓也确实纯朴,很敬重见过世面的知 识人。尽管他们常常被这些见过世面的人骂得这也丑陋那也劣根,然而他们的心地 仍旧善良,不断在惯见过世面人的毛病。中国的老百姓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只看重留 洋者的表而不太去计较其里,你是胡适也好方鸿渐也好都并不影响他们对你的崇敬。   但如今早已不是近代留日前辈的时代,情景多少有所不同了。而最大的不同莫 过于人们已不如从前那么看重留洋的人了。因为在“打工”几乎成了留洋、尤其是 留日代名词的今天,留日者的价值被大大打了折扣。国内人怀疑留日者价值的心理 并不难理解,道理很简单,人们难以置信拖着疲惫身躯的人居然还能把学习学好。 我们与近代留日前辈的不同虽仅在于有无“打工”二字,但这便衬出了天壤之别了。 这一“别”若仅是在经济上吃点苦倒也不大紧,令人担心的主要还在求学问、蓄知 识方面颇愧前贤、以至于愧到回国后除会点日文外、在其它别的领域都不敢乱问津 的地步了。听说最近上海人才市场上日语人才早已供过于求,外企、合资乃至国内 企业、日资企业的求人标准都必须要求英语多少级,而日语会不会并不重要。大家 知道,国内在“考托”赴美的动力推动下,如狼似虎的年轻英语人才遍天下。这对 即将学成回国,却又不肯坐吃山空的留日者来讲,总不能说是个好兆头吧。最近国 内又传来了新着留日者给后着留日者断后路的坏消息:听说不少人买了日本的假文 凭回国求职行骗。留日者本来就不招人待介,这下可好,反让国内人对即将学成回 国的留日学子百倍警惕,严阵以待。世上的很多事往往是“假做真时真亦假”,真 正在日苦干苦学行将回国的人弄不好也会被视为是假货亦未可知。   我常想我们这一代留日者最不幸,甚至不幸得有些悲哀:知识和银子没挣多少, 留洋却留了个东洋,洋得很不彻底,学的外语世界又不通用,世面见的不出一岛。 大约唯一值得夸耀一下的只有一点,就是在此练就了一身能吃苦耐劳的革命本领。 所以也不必过于悲哀,本钱还是有的。只要回国后再把这一革命精神发扬光大,当 个劳模不也一样出人头地嘛!因为在此打工的人个个都是活雷锋。 ======================================================================== 【5】得道便作逍遥游   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倡“道”了,看来无论干什么没道儿确实不行。出国一事 也是如此,怎么出国?出来怎么混?混成什么样?这也全凭个道儿。记得报上曾议 论过在日国人的去留问题,讨论了半天好像也没出个结果。其实,过份执著于去留, 还是不得道儿。出国的滋味苦辣酸甜,留洋者的心态亦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通 的,那就是没出来的时候哭着喊着要出来,真到了这里,又把日本骂得狗血喷头的, 后悔放着国内优闲自在的日子不过,偏来此地受洋罪。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从国内出来自然算得上是往高处走了,亲 朋好友们皆以为你是寻到了一个极乐的所在去作消遥游了。殊不知来此之人却多半 消遥不起来。如成天为房租、学费、签证、打工而劳碌奔波的日子如何消遥得起来? 离亲背井的孤独寂寞倒是能够人消受一阵子的了。若觉得实在消受不起,想回去享 受一下天伦之乐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囊中羞涩,无颜见江东父老。国内人可是把 你当作腰缠万贯,衣锦还乡的爆发户来看的,三瓜两枣是无论如何也打发不过去的。 此时你或许比谁都能真正地品尝到“高处不胜寒”的滋味。   人往高处走,走到最高处就是天堂了。所以也有人把出国比作上天堂,能出国 就好像肉体凡胎之人炼成金丹灵药,吃了就可以白日飞天,变成神仙一样。可是据 说从前的道士们在服食飞天之药时却颇为踌躇。原来变成神仙就意味着要放弃尘世 里的许多享受,象饮食男女,世俗生活就连神仙也都羡慕的。不然天上仙女干嘛非 得要跟董永过那种男耕女织的穷日子呢?而且即使进了天堂也未见得就比以前快活。 天堂与尘世不同,在那里芸芸众生的嘈杂喧闹忽然变成万籁俱寂,沉闷无聊的消磨 时光,打发岁月,让你弄不清究竟是上了天堂还是下了地狱。   有鉴于此,据说从前很多得道之士,虽然具备了变成神仙的资格,却不急于马 上成行,把那飞升之药留到临死前再吃,或只吃一半,做个行地散仙。这样既能长 生不死,又可享尽人间快乐。好像如今的很多留洋老手一样,拿着出国签证人却老 在国内待着。这样既可享受国内的舒适安逸,又能免去国外的劳苦寂寞,还可以在 众多的出国迷前炫耀一下手里的“飞升之药”,何乐而不为呢?出国须是出到这份 儿上才算得上真正的消遥。   至于出了国而尚未得道的人,自然要为去留问题而烦恼。这其中亦有为国内人 而“在国外”者。在国内人眼里,一般都把出国与混得好二事等同起来,以为难就 难在出国,混得好是不在话下的。这就难为了一些出了国而没混好的游子了。若一 旦卷铺盖回国,怕被国内人耻笑他没享福的好命。若待在这里,除了一张“在国外” 的招牌外一无实惠,还得不时地向国内亲友编瞎话,证明出国与混得好的确是一回 事,自己的确是乐不思蜀。这又何苦来呢?不要只拘于去留二途嘛,应该相信还有 第三条路可走。只要勤于修炼,一定会得道的。   那你呢?或许有人会问。我自愧留洋的修炼工夫还未到家,只得再苦炼下去。 要么怎么说,说道者往往没道,就跟算命的往往比谁的命都苦一样。所以我总是消 遥不起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 【6】日化   国人在外住常了不知不觉会被同化。在美曰美化,在英曰英化,那么在日就应 该称日化了。同化就其性质范围而言亦有其程度的不同。性质范围则包括思维方式, 生活习惯,举止言行以至生理变化等多方面,其特徵则表现在离母国越来越远而朝 着所在国无限接近。所谓程度不同则指同化的迟速而已,且因人而异。急于想脱胎 换骨当外国人者当然快点;处淤泥而不染,时时保持民族节操者就慢点。说起同化, 大概话题再往下延伸,就很容易引起是非感很强的国人的关心:这事到底是好是坏? 如同孩子看电影喜欢问大人这人是好人坏人一样。因为好坏观乃国人对待事物的永 恒命题。或许是被这一疑问纠缠烦了,还是我们的前人聪明,乾脆在戏剧人物里设 丑角白脸,标明人物好坏,事前向观众撂谜底,管它影不影响观看效果。那么知道 了结果戏还有什么看头?所以人们又说戏不是看的是听的,又说演戏的人是疯子看 戏的人是傻子。既然是演戏,傻子不装傻又怎能卖乖?所以同化的好坏你得有个交 代。   要交代同化的好坏,只能就事论事,在日则只好就日本论日化了。我看好处毕 竟要多。首先在日同化有些优势。比如在欧美,尽管可以贴个蓝眼膜,再把头发染 了,但怎么同化也无法把皮肤化黄为白,此所谓生理无法改变也。而在日华人实无 此虞,只要慎言寡语,足以乱真。至如说其好坏,能把礼仪端正,委宛含蓄,坚忍 勤奋,精城团结等精神化为我有,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坏事。至于说礼仪端正实虚伪, 而现实是礼多人不嫌;说委宛含蓄实难捉摸,你都和西洋人一样豪爽了,东方人的 气质魅力究竟在哪?说坚忍勤奋非彼独有,我等亦不含糊,但如今只要还有半条能 投机取巧的路可走,又有几人愿意去当那死脑瓜的人?说精城团结实为武士道精神, 然它总比相互拆台,你整我斗的情操要高尚点吧?大道理不须多讲,至少在日中国 女性逢人多带笑脸,鲜见凶悍骂街式的虎妞。半边天来日又蹋一半,赖潜移默化之 功不少。日化一词很刺眼,不如改成“拿来主义”来得中听,虽然内容是换汤不换 药。学习日本也好,日化也好,学人家什么,化什么为我所有。人是活的,全在自 己把握。也就是说拿来的东西是好是坏,对自己你也得有个交代。如果你拿来的东 西是欺生排外,野蛮残忍,心胸狭隘,忘恩负义等岛国根性的话,劝你别去怨。因 为日本人可没我们的前人那么亲切,会在这些根性上标出丑角白脸,让傻子事前明 白。   上述的日化都是以人们意识为转移的行为,善为去取,在于其人。还有一种是 不以人们意识为转移的日化。我曾回国小住,痛吃了几天家乡饭菜之后,不知怎地 就对油腻菜不感兴趣了,说什么也想来碗酱汤,吃口刺身。还有一事,近来友人告 我,他来日十年终于得上了花粉症,并抱怨国内人多不知此病,若解释不清,人家 非得会认定染的是沾花带柳的什么病,岂不冤哉! ======================================================================== 【7】面子里的两种国人   一般来说,出国前人们对自我的意识仅限于我,我们或我们家,我们单位而已。 来到国外,自我的意识就被放大到中国人,中华民族上来了。身居海外的人由于总 是处在被外国人看的立场上、所以往往比国内人更意识中国人的问题。有人为其是 中国人感到无比自豪、有人则为其是中国人感到十分难堪。在我看来,二者孰是孰 非?这并不重要。因为二者皆出于同一本能,即自我保护意识,怕被人欺负或被人 瞧不起。寻其根源,乃应归咎于我们的要面子心态。有此心态,本不奇怪,但我担 心的是二者都颇有些走极端的趋势。   先说前者,我感到他们在以中国人为自豪的同时,对人总是摆出义愤填膺地的 架式,似乎很难心平气和,好像早已察觉人家要诋毁自己一样。若人家说中国人好, 中国伟大,闻之如释重负,满心喜悦,恨不得立即与人拜把兄弟。如人稍敢对中国 人说半个不字,立刻斗志昂扬,欲与人拼个你死我活,决不承认这不字还有在理的 地方。更有甚者,则不管三七二十一破口骂娘,很少有用讲理的方式来使人心服口 服的。比如说最近我们的一些爱国人士在表达爱国激情时往往好用糟蹋他国和他国 人的方法来衬托自国的伟大,即其一例。结果体现出的不是伟大而是妄自尊大,毫 无谦虚与反省的精神。民族的骨气是要讲的,但不必气急败坏,蛮不讲理。反省自 己的丑陋和毛病并不丢面子。再者,我们的面子就那么值钱吗?就那么比里子看得 要紧吗?日本人常说在日国人自尊心很强,其实这话里是很包含一些意思的。事实 上这个世界中不存在洁白无疵的国家和民族,但如果我们非得把自民族里的黑说成 白,给人印象反倒是漆黑一团。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和平善良的。如能扔掉些面 子,多来点反省,将还会成为更智慧的民族。   至于后者,则多半因为中国人在外国到处丢面子,难与同流合污,有的乾脆不 愿当中国人了。起先我还以为是因为中国穷而怕被外国人瞧不起才下此狠心的,后 读柏杨的《不承认是中国人》一文引人话谓:“我就不高兴承认我是中国人。”并 认为“十全十美者,只有日本人。而十缺十无者,只有中国人。”则知较我们大陆 富裕的台湾亦有此人、来日后也发现混得越好的国人越有此癖。可见不愿当中国人 的意识并非全为贫富观左右,亦有疾其丑陋而不愿沾惹的洁身自好者。然贫富颇关 面子,为此而不愿当中国人者亦大有人在。我有一友,在日多年,曾去欧美旅行, 到了中国语日本语皆不能通的地方却一定要讲日语,结果被伊朗人洗劫一空、事后 他叹息若说说中文没准儿还不会遭此劫难。在西方印象中日本人的确是有钱,但这 与“看得起”并不划等号。此友不知,以为在世界上当了日本人就有面子。结果非 但没被人看得起,倒是被盗贼看中了。 ======================================================================== 【8】臭毛病   在此不知不觉,一回国便发现自己在某些举止言行方面的确有点日化了。因此 常有国内朋友讥笑我:“什么时候也学会了日本人那套臭毛病了!”。所以每次回 国时我常常要下意识地把自己再变回中国人。比如见人尽可能昂首挺胸,决不鞠躬 点头;尽力去节省点多余的礼节;麻烦了人家后也尽量少说谢谢;甚至与人说话时 有意地带上点乡音(国骂),以免疏远了朋友。总之,我回去后好像最忙的事就是 马上找回在此久违了的、或已失落了的回归感似的。   回日本后我常想、为什么日本人的这些“臭毛病”我偏偏不自觉地,并且毫无 抵抗地地就染上了呢?这说明毛病未必就“臭”,必有其合理性。因为对一种新文 化或新习惯的受容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甄别其是非好坏的过程,如你认为它好,当然 就会接受,反之就会拒绝。比如说,再日本化的男同胞,大约怎么也学不来随地小 便之习惯的,因为它不合理。   臭毛病哪个国家都有,反过来看看中国的臭毛病的确也不少。比如我就不理解 在我国生活日常用品里为何有痰盂存在的必要(它是导致人们犯臭毛病的渊薮)? 而且为何还要特意在里面加上一半水放在公共场所供人吐痰(记得从前中央首长会 见外宾的茶几前曾置放此物,如今似已消失)?其合理性何在?因为健康人是完全 没必要使用那玩艺儿的。如果说中国的厕所文化是由于物质文明不发达造成的话, 那么痰盂文化总不能也归罪于此吧?反之我倒认为应把随地吐痰习惯的帐算在痰盂 文化的存在上。因为它在中国属于生活日常用品,所以健康的人也都误以为吐痰乃 日常生活必行之事。   再有,我国的国骂文化之发达在世界上恐怕也是无与伦比的。反观日语里的骂 人话就那么几句不说,而且毫无想像力与创造性(日语里最经典的秽语“马鹿”据 说还是出自敝国的“指鹿为马”之故典),远远升华不到文化的层次上。如果说国 骂的发达应归咎于教育程度落后才导致了国民素质低下的话,那么为何国骂总是与 性难解难分呢?因为我国的禁欲教育如同爱国教育一样,其发达程度比起世界任何 国家都是毫不逊色的。   我想,日本人大约永远也染不上中国这些臭毛病的,就如同我们怎么也学不来 随地撒尿一样,因为它不合理。   一位长期在中国做生意的日本人和我开诚布公地谈过一次他对中国人的印象: 喜欢讨价还价,吵架,回避责任,讲究体面与实惠,好借批评别人之机表扬自己, 好讲理而只强调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不爱承认错误,更不爱道歉,对不甚相识的人 态度冷淡,哪里有中国人的群体哪里就能听到不和谐的声音……等。   若让我来说说日本人,想必不会输于他的。但可悲之处亦在于此:挑人家的毛 病容易,承认自己的臭毛病何其难也! ======================================================================== 【9】细腻与狭隘的视野   说日本人是世界上性格最细腻的民族,大概人们都会认同的。谈起日本人的细 腻,希望国人不要急于立刻端出湘绣、苏绣,微雕、发雕等技艺来力证我们也不粗 糙。因为这里说的细腻并不专指日本人制造的家用电器,而是想说他们对待生活所 体现出的一种执著态度。   一位在京大任教的日本友人招我去他家玩,我自信在京都生活过几年,对地理 不至于一无所知。但他还是不放心,传真过来一张他手绘的住址略图。我看了后不 禁惊叹:这哪是略图?简直比颐和园门口的导游示意图还详细,细得就差标出他家 的室内布置了。他费了多大精力与时间绘制了这张图?不得而知。后来听他的解释: 这是京都学派的治学特色,做任何事都须细致认真,虽难得尽美,但务求尽善。当 然我不信他说的这种细腻只限于治学态度,小如生活琐事,他们做起来都很细腻。 比如日本人在餐厅吃饭,我发现多数人都会把用过的热毛巾整齐地叠成一个小方块, 放在桌面上。还有的喜欢把卫生筷子的纸套也叠成小方块做筷架用。更有甚者,我 还见过有人竟将牙签的末尾部折断,置于桌面当牙签架用!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细 小举动反映出来的细腻作风,足见细腻的确是日本民族性格里的一大特色。   细腻的性格使人想事周全,办事认真,做事严肃,不随意马虎,苟且对付。但 过于细腻也难免使人呆板单调,视野狭隘,封杀激情,猥猥琐琐,缺乏想像力与创 造性。   过于细腻导致人们的视野狭隘,其弊端反映在治学上,则造成把自己限定死了 的畸形式的学问极端专门化。学问的专门化分工,从广义上讲方法是科学的,但研 究社会科学的人似应眼界更开阔。日本的实情是研究文学的人决不搞文学创作,书 家画家决不搞书画史论研究,因为那是作家与学者的事。来日本大学留学的人大约 会有体会:日本有些研究中国学的教授搞的学问虽然很细,但也很偏,为学问而学 问。比如研究《颜氏家训》的教授拒绝招来自国内搞《世说新语》的人当研究生, 理由是专攻不同,没法指导。还有,研究唐诗的专攻唐诗的纪时岁法,如果想和他 聊聊唐诗里哪首诗好,哪句话佳,便发现这几乎是件很困难的事。此种学风在日本 比较普遍,遗憾的是现在中国的学界也渐渐开始朝着这个方向追赶。比如研究红学 的有人考出曹雪芹死于脑溢血;研究鲁迅的有人考出他抽烟是从长衫的兜里摸出一 支,从不掏烟盒,而且是用拇指与食指夹烟,掌心朝外的抽着,等等。   我想如果这种学问的极端专门化倾向任其无限膨胀地发展下去,很难想像今后 还会出现博大精深的学者了。 ======================================================================== 【11】亦说中日友好   在中日关系里友好这句话作为外交辞令自有其价值,而于民间人尤其是在日华 人,此话几乎无人相信。在日本的实情是国人不喜欢日本,日本人亦对中国人不感 冒,说白了就是双方彼此厌恶,这才是真正的中日关系。国人来日前,即被告知去 那儿须忍耐吃苦,来日后接着是艰辛劳苦,归国时又多为失望诉苦。伴随这全过程 的只有苦字,能对日本有好印象吗?至于日本人对国人的态度,凡从国内大城市来 的国人应容易理解,上海人、北京人又曾几何时对外地人感过冒呢?   中、日人之间的情感既如此,高谈两国世世代代友好岂非空谈?曾听一位在日 本大学当教授的国人讲演,他以为增进中日两国友好关系,其关键在于日中双方人 士要互相理解学习或认真研究对方的文化。并认为来日中国年轻人于此方面就做得 好,在拼命理解、学习或研究日本文化。反之日本年轻人则做得差点了。对此论我 实难赞同,首先我以为妨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这中日友好的招牌,应尽 早把它撤下来。中国人是最好与人搞友好的了,什么中苏、阿、古、朝、越友好之 类的皆是。(日本人则极少提日美友好的口号,怎么会对中国独有所钟呢?)似乎 以为与人一友了好,彼此就是哥儿们了。然在实际上与友好的日本哥儿们一打交道, 就总觉得他们处处不够哥儿们,令人心寒,由是积怨成怒,讨厌日本。如果中日只 讲国与国的关系而不提友好的话,关系或许发展得不会象今天这么别扭。友好之为 弊也,亦犹男女恋人情感,非爱即恨,无法折衷。回想过去凡与中国恋过爱(有过 “友好”关系)的国家,结果没一个不反目为仇的。此事几乎成了定式,远不如与 非友好国家关系保持得长久。可见“友好”为害也大。至于要让日本年轻人来理解 和学习中国文化的建议,显然有点不上路子。我看只要没把日本人逼到非得去中国 打工挣人民币那一步的话,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想学什么、或愿不愿意做为了自国 与他国之友好之类的事,恐怕还是人家的自由。至于说来日国人在拼命地了解和学 习日本文化之事更属荒唐。如上所述,我不知对日本怀着一肚子怨气的人是带着什 么感情在拼命地学习日本文化的?来日国人虽众,但真正了解日本文化的实在不多。 所理解的日本文化与其说是文化不如说是生活习惯,因为人得在此生活。剩下的就 是对此邦文化略做异国情趣式的鉴赏而已。其实国人从心里就根本瞧不起日本文化, 这是有传统的。郑逸梅曾记旅日人周印昆一句诗,读来颇可玩味,也很有代表性: “蓬莱自昔非人境,贪看樱花住四年”。近代来日者不是为了亡命、革命就是为了 治国学或籍此地学西学,没有一个是真来钻研日本文化的。此风至今未甚大变,所 变者乃亡命、革命成为打工、就职,治国学、学西学成了做生意、挣外币。反之在 让我们看看日本的中国通吧,虽然为数不多,他们不做则已,一做起来则能把中国 研究个底朝天。但有一点,他们的研究动机与中日友好似无关系。 ======================================================================== 【12】就在半梦半醒之间   说网中是个大千世界实不为过言。因为在那里,只有你想不到而竟有,绝无你 想到而没有的东西。这里就带出一个真与假、有与无的概念来,就看你如何对待了。 是的,真假有无的确是网中世界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特徵,只要你不在乎其真有;就 可以在网上过得很幸福,活得很满足;如你过份拘泥其假无,那里就会显得大象无 形,一片苍白。所以人们又称网中是个虚拟的世界,这也实不为过言。其实,网络 时代的到来并不仅仅是意味着一种信息革命的出现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便利,它同时 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古老的、唯物与唯心主义哲学命题的再思考和再选择机会。比 如只要不开机上网,我就可以认为那里的一切都不存在,就象唯心主义者认为只要 自己一闭上眼睛就客观世界亦不复存在一样。   说在网上可以过得很幸福,是指在现实生活中求之而不可得的事,但在网上却 可以得到满足。这是一种妙不可喻的新感觉。说它奇妙,也是因为虚拟中的半真半 假性很具魅力。我没有吸过毒,不知吸毒的幻觉是否美妙?但我做过梦,知道梦境 作为人对现实生活的不足或不满的一种弥补必不可少,生活在世上的人谁没有自己 的美梦?因为有了梦才使人们的生存动力保持平衡。梦想犹如纤夫,牵引着一只乍 沉乍浮、忽退忽进的舢板向人生的目的地挺进。但吸毒的幻觉也好,美妙的梦境也 罢,它都有一旦还得醒过来的痛苦,全真全假的界限过份清晰往往令人十分沮丧与 尴尬,不若网上虚拟中的半真半假使人快意。在网上,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成为政 治家、思想家去高谈阔论你的主张;也可以成为文学家、艺术家、文人学者去发表 你的作品;出你的集子。甚至还能当当美姬王子,去追求和享受世上不复存在的理 想纯爱。只要你把火候把握好了,则可以尽情地把剧情玩的悲壮苍凉、险象环生而 最终皆大欢喜。而且,只要你不关机,这些美梦将永远按你的意志进行下去,其圆 满度一般不受任何局限,驾御着这一切全在于你的想像力是否丰富。到了这一步, 还能说它不真吗?倘若仍嫌其不够真切,打印机与声像机盘就派上用场了,白纸黑 字与清晰的声音图像无不证实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说网上世界半假,并非只在关机那一瞬间给人带来的失落感。那个世界虽美好, 但它也有不给情绪的时候:24小时滚动般的更新,有如洪水巨浪,无情地将人们 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那美好的乌托邦世界给冲刷得一丝痕迹都不留下,剩下来的 只有永远不能尽如人意的真实现实!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不是就意味着人们开始走向现实与虚拟的半梦半醒之间 的生活圈里去呢? ======================================================================== 【编辑部通知】        网络文化丛书出版,本刊收录其中,书名《东瀛东北风》 各位朋友:   河北人民出版社同COM(『东北风』)编辑部原定于去年年底出版的书《东 瀛东北风》已于2000年1月正式发行,参见本编辑部http://www.come.or.jp/ 网页的首页广告。入选文章如下列所示,请各位作者速与编辑部联系,以便支付稿 酬和提供样书。 《东瀛东北风》入选文章目录: 题目                               作 者 ------------------------------------------------------------------------ 丛书的序                             赵毅衡 东瀛速写(代序)                         杨克俭 文化篇 浅草狂欢节                            龙丽华 流行与个性                            龙丽华 仙台的“初壳”                          龙丽华 打年糕                              龙丽华 小城中的菜田                           龙丽华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龙丽华 东京电车及人情印象                        龙丽华 寿司趣话                             龙丽华 国际婚姻的幸福浪花                        龙丽华 婚变与语言障碍                          毛丹青 由小孩子打架想到的                        龙丽华 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运动会                      龙丽华 鞋规                               刘 轶 冲绳  --关于“日本”的一段注释                刘 轶 翻动历史的书页                          刘 轶 “赛拉蒙”的蓝眼睛                        刘 轶 日本风俗闲谈                           赵凤济 日本庭院的哲学散步                        石 平 肉眼看日本                            杨克俭 门外汉谈日本教育                         湘 女 闲话中日之差别(一)                       徐侠客 闲话中日之差别(二)                       徐侠客 闲话中日之差别(三)                       徐侠客 闲话中日之差别(四)                       徐侠客 闲话中日之差别(五)                       徐侠客 繁文缛节                             秋 文 从“中日友好”谈起                        李京文 中国的天下第一和日本的独一无二                  李长声 上海的混沌和能量                       佐佐木干郎 文明与模式  --中国像棋散论                  丛 昊 香港食文化探访                         菅原明子 “为上帝赚钱”的荷兰人                      毛惠辉 乡愁篇 清明节的煮鸡蛋                          龙丽华 斋老弟结婚                            龙丽华 阴晴圆缺                             龙丽华 倾听  --悼念中国先锋摇滚乐队“唐朝”歌手张炬         毛丹青 冲击你的视觉                           毛丹青 家乡点滴                             徐侠客 北京见闻                             徐侠客 归国杂感                             徐侠客 背影(外一篇)                          秋 文 斛兵塘情思                            晓 春 旅途有痕篇 拔牙记                              龙丽华 人,车,情                            龙丽华 彬彬有礼的悲哀                          龙丽华 磨轱辘有感                            龙丽华 杯盏交错现真形                          龙丽华 黑领带                              龙丽华 “山形大叔”                           龙丽华 做客和尚家                            龙丽华 在日中国儿童趣事                         龙丽华 初踏校门                             龙丽华 人权风波                             秋 文 街                        吉冈忍 著  谷颖 译 出国杂谈                             顾雪松 吉田山庄  --哲学家李泽厚在京都                毛丹青 自家车和保险                           徐侠客 到美国去                             毛丹青 卖天岛和金枪鱼的眼睛                       毛丹青 防府站的落叶                           毛丹青 哦,神户                             丛 林 借宿                               郭 璐 过函馆                              郭 璐 登富士山                             郭 璐 富士五湖走笔                           龙丽华 澳洲漫步                             龙丽华 香港风情                             龙丽华 ======================================================================== 【信息传真】         在日本吉林省同乡会观赏樱花活动的通知                                  何德伦   一年一度的观赏樱花的季节马上就要到了,为了加强我们海外华人的团结和互 助,预定举行赏樱交流大会,具体内容如下: 时间:2000年4月8日(星期六) 地点:新宿御苑公园 集合时间:上午10:30分 内容:自带简单的料理供中午食用    晚上在新宿大饭店6楼举行联欢宴会    (每个人2860日元,随意吃喝) 要求:请事先报名,以掌握人数,预约席位,欢迎新入会者参加。 联络:同乡会事务局 Tel:03-3235-1898 Fax: 03-3235-1899 E-Mail:katoku@dawn.co.jp 当日联络电话:090-1888-1503, 090-3595-4528,090-4015-4898 ======================================================================== 【信息传真】            第49场〈〈雄辩会〉〉 ·论题:如何恢复中国人的自尊、自爱和自信?! ·日期:2000年04月22日(土)午后6:15~9:45 ·会场:东京都丰岛区西池袋1-8-1东京芸术剧场5F第1会议室    (JR池袋驿西口出徒步2分,会场Tel:03-5391-2111) ·主辨:中华思想研究会 ·协赞:中华论坛 ·参加费:¥500 ·联系人:许星Tel: 045-504-6169、Fax: -6189        Email: hualing@x.email.ne.jp ======================================================================== 东北风 责任编辑:杨克俭  校 对:汪平涛  祁小春     主  编:杨克俭   本期网页制作:吴 健     订阅请寄:comc-gb-request@come.or.jp (GB版)          comc-jis-request@come.or.jp (JIS版)          并请在Subject栏注明:subscribe          (停订地址同/Subject栏:unsubscribe) ======================================================================== ◎华声和语:COM日语周刊 ======================================================================== COM编辑部总编:卢存伟     网络维护:纪晓惠 汪平涛 吴 健 电子信箱com@come.or.jp WWW http://www.come.or.jp/ FTP ftp://ftp.come.or.jp/pub/com(日本)     ftp://cnd.org/pub/e-pubs/dbf(美国) BBS NIFTY SERVE 中国フォ-ラム(GO CF) MES8, LIB2 ======================================================================== ★诚至感谢阅读本刊★衷心欢迎来稿来函★欢迎『COM』网页的广告连结赞助★                    --COM编辑部(com@come.or.jp) ★本期采用「南极星」(http://www.njstar.com )中文软件编辑 ======================================================================== 《东北风》是由志愿者团体COM编辑部非营利编辑发行的综合性杂志。本刊的稿 件主要来自读者投稿和摘自海内外中文刊物。本刊的任何稿件均不代表编辑或编辑 部的观点。除了用于营利目的,本刊的内容可以转载、印刷及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