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电脑通讯(双周刊·日本)·★·★·★·             DONG BEI FENG              东    北    风             ·==·第64期·==·     1998年3月11日发行  1994年12月27日创刊   COM(China Online Magazines)编辑部出版 ======================================================================== 本期目录(com/c1998/03a-gb.txt) ======================================================================== 新闻摘要●····························朱红兵 见仁见智●关于精英回国工程的建议(一)··············赵 辉 环球采风●澳洲漫步························龙丽华 日本漫游●北国周游杂记······················赵凤济 历史沉钩●打了三年官司 最后不了了之···············黄公芬 长篇选载●宁玛的红辉·······················陈晓东 ======================================================================== 【新闻摘要】 ★据台湾传媒报导,大陆的一艘箱运货轮成为从上海经日本开抵台湾基隆港的首艘 大陆货轮。大陆和台湾上月同意开放这条航线。多家电视台播映的照片显示,上海 锦江航运公司拥有的“通顺”号,在台湾以东250公里的日本冲绳县先岛诸岛的 石垣岛短暂停留后,开进基隆港停泊。 ★中国预计今年将新增350万人下岗职工,政府将采取积极措施来解决企业下岗 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的问题。今后3年,中国政府将确保每年分流安置和实现再 就业的下岗工人人数大于新增下岗职工数量,并希望用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国有 企业人员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是中国劳动部部长李伯勇3月8日在九届人大会议 第二场记者会上的讲话。 ★据星岛日报消息,五角大楼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说,中国领导层对美国军事力量 和意图怀有“危险的误解”,这可能导致政治摩擦,甚至军事冲突。这份报告题为 “中国的危险观念:对国防部的意义”,由国防部基本估计办公室官员皮尔斯伯里 在去年夏天撰写。基本估计办公室是专门从事远期战略分析的部门。 ★据报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说,近期还未具备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的条件,银行将以更认真、更扎实、更谨慎的态度来进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 工作。他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从中吸取了经验教训,通过健全银行体 制、健全企业制度、加强国际收支平衡的能力,来创造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 换条件。戴相龙在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有关实现人民币可兑换的步伐是否会因东 南亚金融危机而放缓的问题时,不否认近期很难具备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 条件。 ★据新华社消息,在博朗厄市举行的瑞典羽毛球公开赛单打、双打决赛全部结束, 中国选手罗毅刚获男单冠军。此外,中国选手还获得5个项目的亚军。分别是: 男单的陈刚;女单的龚智超;男双的杨明/张军;女双的刘仲/黄楠雁。 ★据新华社消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日前公布了36位1997年“ AT&T英才奖学金”获奖者名单,其中包括4名中国大陆学生。AT&T还宣布 推出1998年英才奖学金计划,再次投资18万美元,以支持亚太地区学生赴美 留学。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罗干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关于国务院机构改 革方案说明。拟将国务院组成部门除办公厅外由40个减至29个。 ★(香港星岛日报报导)消息人士透露,正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人大会议预定十六日 开始陆续选举人大及国家领导人,各名代表已收到六张选票及三张表决票,开始酝 酿候选人名单。据悉,今次选举国家主席、人大委员长等均采取等额选举,人大常 委则会采取差额选举方式,差额为百分之五。 ★全日本中国人学友会消息。全日本中国留学人员友好联谊会(简称:全日本中国 人学友会)理事会3月1日在东京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教育处召开。陈伟会长作了工 作报告,各地区的代表交换了学友会工作及中日友好交流的经验。会议还进行了换 届选举工作。按照学友会章程,东京地区学友会会长、东京工业大学博士生陈宏源 成为新一届全日本中国留学人员友好联谊会会长,北海道,仙台,名古屋,大阪, 广岛,九州等大学或地区的学友会长成为新一届常务理事。                         本栏编辑:朱红兵 卢存伟 ======================================================================== 【见仁见智】 编者的话:下面是香港「华人」月刊的供稿,欢迎各位读者对下文发表自己的意见 或展开讨论。          关于精英回国工程的建议(一)                              赵 辉(美国)   一九九八年是中国大陆实施留学政策二十周年的纪念。据中国官方最新报导, 自二十年前的一九七八年中国打开国门、实施留学以来,共有二十七万学子留学海 外,但其中只有九万人回国服务,而多数回国的学者只是短期的访问学者,并没有 获得西方大学的博士学位。真正学有所成者,大多由留学变成了旅居,导致大陆人 才出现史无前例的大流失。               三大新思维   如何因应这一世纪末人才的流失危机,笔者以为,大陆政府应该创造三大新的 思维。首先,大陆近二十年来的人才流失并不是西方世界独赢,中国大陆全输的「 零和游戏」,而是一次方式新颖、功能独特的双赢。表面上,这种世纪末人才流失 意味着中国大陆的巨额留学投资血本无归,而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社会则坐享其 成,变相「掠夺」了大陆的宝贵人才。其实,对中国大陆而言,塞翁失马、安知非 福?近年来中国旅外学人在西方主流社会逐渐崛起的事实,正在表明昔日大陆的塞 翁「失人」,也许正是大陆未来的「福分」。其理由有三:   第一,这批信「落地生根」、不信「叶落归根」的新一代精英,已经成功地打 入了西方的主流社会。以中国旅美社会科学教授协会为例,众所周知,中国人在美 国拿博士难,拿文科的博士更难,而成为美国各大学的文科教授更是难乎其难。但 是,旅美教授协会成立不到两年,就聚集了三百多名来自大陆的美国大学教授,其 中百分之十五左右已经被破格晋升为终身教授。根据一个年轻教授教学生涯为三十 年、每年平均向三百名美国学生直接授课来计算,那么他在有生之年将直接教授九 千美国学生,这样共有二十七万美国社会精英,直接受到旅美教授协会会员的中国 观的影响,直接品尝他们制作的「中国料、美国味」的中华文明之佳作。而且,这 批教授经常利用假期回大陆讲学,成为双向交流的重要力量。如此被「流失的人才 」,谁能简单的以「得失」二字予以评判呢?他们今天「生根」异国,也许就是为 了今后更辉煌的「归根」故土。   第二,大陆旅外人员的更大群体是从事高科技的研究,翻开世界一流的《科学 》和《自然》周刊杂志,几乎每期的文章作者都有以汉语拼音为特徵的大陆学者的 名字,另外近五年来的美国总统青年学者奖,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每年都占了百分 之十到二十。科学向来无国界,科学家也往往无祖国。事实上,中国大陆或许可以 利用这批暂时不归的精英,在美国「借鸡生蛋」和「借池蓄水」,而美国的「掠夺 」行为也许正是「养子」行为,可能正在为中国培养着一批未来的钱学森和李远哲。   第三,大陆旅外学人的触角和影响已经介入西方的政界和各种社区。以九十年 代初大陆学人在美国国会的游说为例,大陆学人的超一流组织和动员能力已令美国 主流社会所侧目,他们竟然在赤手空拳、缺人无钱的逆境之下,促使总统和国会两 院全面让步,专为中国学生修法、立法,创造了美国华人史上的奇迹。尽管社会各 界对游说的动机和内容见仁见智,但没有人不对他们的游说能量和成效,表示深深 的敬佩。另外,他们利用星罗棋布的中文学校,在美国的基层社区逐渐建立了自己 的文化基地,促使自己的第二代避免「黄皮白心」的困扰。可以预见,更多的骆家 辉和赵晓兰将在这批学人和他们的下一代中出现。对此,我们就很难断言,这批未 来的骆家辉是对美国有利,还是对中国人有利?   因此,这批学成暂时不归的大陆旅外学人,正在西方从事着中国人想做而不能 做的大事。今天,重要的不是归不归中国土,关键是有没有一颗中国心,「为国服 务」其实比「回国服务」更具实质意义。         留学人员流向的三大历史阶段   中国政府应该具有历史的宏观眼光,对大陆学人的未来回归充满信心。根据笔 者的观察,发展中国家的留学人员流向大都遵循三大历史阶段。   一是单向外流,即国内精英大量流向国外先进国家求学求知,也就是所谓的「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如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台湾和八十年代的中国大陆。   二是双向交流,即随着留学人员的留学适应期的完成,许多留学人员开始利用 各种方式回国探访、讲学和考察,进行短期而又不定期的双向交流,出现所谓的「 候鸟现象」,如七十年代的台湾、新加坡、南韩和九十年代的中国大陆。   三是正常回流,即经过两种社会文化的碰撞和比较,许多留学生作出了回国的 选择,逐渐而又正常地回流到自己的故土,如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台湾和南韩, 大批所谓的「空降部队」回到母国。   中国新一代的旅外学人目前正处于双向交流的中间阶段,很显然,「交流」阶 段能否过渡到「回流」阶段的关键是「流」,包括来去自由,人才畅「流」;政治 清明,从善如「流」;推动民主,全面交「流」。这样,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 一大批「失马」将在新世纪到来之际,飞越太平洋,进入「正常回流」的第三阶段。         建议政府尽快设立「海外精英回国工程」   为了有效吸引海外学人在世纪之交回国服务,中国政府应该尽快设立「海外精 英回国工程」。很显然,大陆目前无法在短期内期望所有海外学人立即回国服务, 而且暂时也无法提供足够的资源消化这近二十万的学人。所以,基于国家的财力有 限和人才危机的刻不容缓,大陆有关部门应集中有限资源,重点倾斜,全力支持少 数留学精英先期回国。这样,一个具有过渡意义和示范效应的「海外精英回国工程 」(简称「精英工程」)就呼之欲出。   「精英工程」旨在有计划、有选择地推动与鼓励少数留学精英回国服务,并阶 段性地带动一批海外学人回国服务或为国服务,由精英回国的「示范效应」逐渐推 动大批留学人员回国的「集体效应」。总之,这一「精英工程」旨在以点带面,筑 巢引凤,加快海外学人在二十一世纪回国服务的进程。   结合目前旅外学人的最新动态,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笔者以为整个「精英工 程」的行动应该遵循三大原则。第一,公开招聘,公平竞争,精心选择真正优秀的 留学人才,作为「精英工程」的候选人。「精英工程」第一批的选择对象,是指已 在海外各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在海外各大学、研究机构、著名公司和国际组织工 作三年以上,获得了相当于美国大学副教授的职称或终身职(Tenure),尤其是必 须具有社区工作、研究项目和国际募款的领导经验,在海外学人中具有一定的影响 力和号召力,人数不超过一百人。为了确保真正学有专长的留学精英能够入选,有 关部门应充份依靠现有的各大专业学术组织,如在美国的中国旅美社会科学教授协 会、中国旅美科技学会、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中国留美政治学会、海外学协和中国 留美历史学会等,这些组织不仅各自拥有数百名、乃至数千名的会员,而且聚集了 一批代表留美学人最高水平的著名学者。   第二,实行资源和待遇的倾斜政策,鼓励海外学人独立创立重点实验室和研究 中心。原则上,应鼓励社会科学学者到各重点大学设立研究中心,支持自然科学学 者在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推动另一批学者到各大企业、 公司和基层单位建功立业。必须认识到,多数海外学人都有一种回国创业的冲动, 并期望追求完善自我的成就感,他们最重要的优先是拥有属于自己的学术天地,最 急切的需要是最大限度的学术自主权。所以,应充份授予他们的人事权、经费权和 海外关系开拓权,旨在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回归。此工程应以合同的方式,要求每一 位参与者在三年内平均吸引十位海外学人回国工作,共计一千人,形成「百千」人 才梯队,并在千人的基点上,继续扩大留学人员回国的队伍。同时应规定,所有由 工程参与者筹募到的海内外基金,除上交其中的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给所在单 位以外,其余全归其本人所在的研究机构支配。   第三,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允许「精英工程」的参与者继续保留海外的现有 工作,聘任期限为一年,并根据表现决定续聘与否,一般由计划参与者出任实验室 和研究中心的主任,并选择一位长期居住国内的留学人员任常务副主任,主持日常 工作。应允许工程参与者任意选择单位和地点,国家的专项基金则随人到位,在此 选择的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的功能是少干预、多搭桥,应在国内的学术和企业部 门公布这一工程和工程候选人的详细情况,鼓励基层机构直接与工程参与人员见面 ,实行自由竞争、自由流动,在不违反合同的前提下,允许留学精英「转会」和跳 槽。   总之,在纪念大陆实施留学政策二十周年之际,中国政府应对吸引这批跨世纪 的人才回国服务和为国服务的事业,展现更急迫的心情,更信任的热情,更新颖的 思维和更务实的政策,推动中国人才大回归。                   原载香港「华人」月刊九八年一月 ======================================================================== 【环球采风】               澳洲漫步                                  龙丽华   一出海关,我就直奔机场的卫生间。脱下毛衣,换上连衣裙,仅十分钟就走过 了冬季迎来了夏天。   灿烂耀眼的阳光、澄碧如洗的蓝天、舞姿婆娑的棕榈树透过机场的大落地窗, 闯入我眼中的“取景框”。棕榈树伸出她绿色的手臂,象是在向我致欢迎词:“澳 洲的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在等着你呢。快来吧!”是啊,还等什么呢?迎 着扑面而来的微风,在遮阳帽、太阳镜和防晒霜的严密保护下,我欢快地走向心仪 巳久的澳大利亚。          风景这边独好   站在三百多米高的悉尼塔上鸟瞰,绿树、红瓦、蓝水构成了悉尼的颜色。悉尼 歌剧院象一艘白帆船--浮在蔚蓝色的海面上。对它一见钟情是在十几年前,大学 宿舍的床头上挂了它整整一年,今日终于目睹了它迷人的风姿。海湾里停泊着久远 年代里的海盗船和新式的军舰,被称为悉尼三景之一的跨海大铁桥巍然耸立在歌剧 院的对面。一月初的悉尼,还留有圣诞节的装束。想一想在夏日的阳光和凉爽的海 风包裹下,不见白雪、没有寒风的圣诞,真是别有一番迷人的情趣呢。单轨电车高 架在半空,似仙女随意撒下的一条彩带飘落在摩天楼缝之中,给悉尼增添了绝妙的 一笔。乘车周游,俯视悉尼湾和各个商城港埠秀色,更是心旷神怡。   悉尼的地铁是两层的,也许不是乘车高峰时间,车箱里空荡荡的,犹如坐专车 。一张车票的大小是东京电车或地铁车票的三倍。有趣的是,虽然与东京一样也是 机器自动检票,但车票插入检票口后,两扇高及腰处的小门并不敞开。在东京大摇 大摆走惯了,以为悉尼的检票机反映迟顿,就耐心等了有半分钟,谁知它依然没有 放行的意思。“机关”在哪里?插进的车票巳在检票机的另一端探出半个脑袋,儿 子走上前,好奇地把车票拔了出来。“哗啦”一声,门变魔术般的开了,我和丈夫 这才恍然大悟。   旅游业是澳大利亚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澳大利亚人商业意识淡薄的程 度却使我大吃二惊。澳大利亚所有的商店(大该超市除外)下午五点半左右闭店, 只有星期四这一天,才开到晚上九点。五点刚过,繁华商业街上的人流渐渐稀薄, 商店里变得冷冷清清的,性急的店主就忙着下门板了。如果既想旅游又想省钱,去 澳大利亚准没错,那里的商人很慈善,从时间上能帮你把口袋里的钱省下来,不象 香港的商人让万盏齐放的霓虹灯把你钱包里的钱吞掉。   从悉尼向北飞行两个半小时,驰名世界的黄金海岸巳在眼前。绵延四十二公里 的银色沙滩,一望无际。沙滩上,大的小的、宽的窄的,一行行、一排排的脚印, 通向大海、伸向远方。海岸旁,宽阔笔直的马路上车流不断,一幢幢造形别致、星 级不同的饭店面海而居。我们所住的饭店离海边的距离还不到二百米,房间在八层 ,阳台上的白色桌椅与无边无垠的大海不偏不倚打了个正对面。端上一杯红茶,右 腿搭着左腿,□起被清爽的海风吹细了的双眼,遥望着沙滩上欢乐的人群,倾听着 南太平洋的澎湃涛声,任凭思绪随着风中飘曳的头发飞扬。   入乡随俗,我也学着他人的样子,在房间里换好泳装,把大浴巾往身上一披, 打着赤脚奔向马路对面的海滩。这儿的地名叫『冲浪者的天堂』。顾名思义,这里 只能戏水,不能游泳。一两米高的涌浪接二连三,将清彻透明的海水击成白沫、然 后劈得粉碎、推向岸边。海滩上,肤色不同的男男女女们尽情地享受着日光浴,孩 子们在堆着沙坝,一个大浪凶猛地扑过来,他们跳跃着躲开了,可银色的沙坝却被 碎浪夷成了平地。孩子们跑回来,嘻笑着又重新筑坝。看着他们贴在水面上小小的 屁股尖儿,我仿佛又回到了白浪逐沙滩的童年,想起了大连的星海之滨、黑石礁畔 由小变大的脚印......             超市“西洋景”   南半球和北半球就是不一样,不去不知道。到了星级饭店,“宾至如归”的感 觉就差了那么一点点儿。在客房里挖地三尺也没见到拖鞋的影子不说,更令人难以 想像的是洗脸间里竟然没有牙刷。在北太平洋沿岸住了三十来年,还没听谁说过住 星级饭店要自备牙刷的,也许是我们住的饭店缺了颗星?或许是我孤陋寡闻?问了 久居澳洲的朋友,方知这是“澳洲特色”之一,与星多星少没关系。“据说只能在 为数极少的五星级饭店里才能见到牙刷,至于有没有拖鞋不敢打保票,下次我去侦 察一番再告诉你。”朋友风趣地说。在日本养成的进门换拖鞋的习惯只好免了,好 在赤脚踩在柔软的羊毛地毯上,飘然欲仙似的,没有拖鞋也就算了,可这牙总得刷 呀,十万火急买牙刷使我有幸光顾了超级市场。   超级市场和日本的大同小异。摆放商品的货架比日本要高出许多,踮起脚尖才 能勉强拿到最上面一层的商品。若是身高一米五几的日本主妇到澳大利亚来生活的 话,要么不买最高一层的商品,要么商店得为她们准备好“领奖台”。 蔬菜水果区 被墨绿色装点着,好似走进了一片原始森林。东京这个季节里见不到的时令水果如 荔枝、芒果、樱桃、桃子、西瓜等让人垂涎欲滴,眼睛盯着价格牌,脑子里转悠着 东京的物价,横竖没法比,“澳洲的东西便宜死了。”的感叹就来了。个头大大的 面包引起了我的注意,“应该尝尝澳洲的面包,为回东京吹牛积累点素材。”当我 拿着夹面包用的夹子,正在寻找“目标”时,走来一位妙龄小姐,伸出一只涂着天 蓝色指甲的玉手,抓起两个面包就塞到了塑料袋里。在日本习惯了一手托盘一手持 夹子挑选面包,见了这场面还真感到有些生分呢,心里又涌上了“澳洲人真自由” 的感触。收款机前,身高体胖的澳洲女营业员象投手榴弹似的,把细皮嫩肉的鲜桃 扔到又大又深的口袋里,“噗咚、噗咚”震得人心颤。而在日本,鲜桃的命运却大 不一样了,它被裹在柔软的白色泡沫锦衣里,磕不着也碰不着。澳洲人的大大冽冽 和日本人的谨小慎微由此可见一斑。             生日布丁   华灯初上的悉尼唐人街,一片繁华。金碧辉煌的酒楼、装饰简仆的小吃店,珠 宝行,中医药商店、书店、免税店林林总总地竖立在道路的两旁。听著满街乡音, 简直要热泪盈眶了。在金唐海鲜酒家的餐桌前坐定,啜了口浓浓的乌龙茶,到了家 的感觉巳在心中荡漾。“今天刚好是我儿子的生日,我想订一个生日蛋糕。”我对 广东人模样的服务生说。“对不起,店里没有蛋糕。”诚致的谦意挂在他的脸上, “让我和厨房说一下。”看他挺为难的表情,再看看店里应接不暇的客人,也就没 抱太大的希望。   餐厅里,东西方面孔融汇在一起,分不清谁是异乡客,谁是当地人。卖花的小 伙提着花蓝穿行在餐桌之间,亚裔女郎身背照像机周旋在客人面前。二、三十桌客 人的欢歌笑语似乎要顶穿餐厅的房盖,那热闹的气分就象在中国大陆感受到的一样 。吃过横滨中华街,也尝过神户南京街的中华料理,今日又进悉尼唐人街的中国餐 馆,发现这里才是地道的“中国原装”,饭菜象雀巢咖啡的广告一样“味道好极了 ”。   服务生笑容可掬地端着一个托盘,径直朝我们走来。“小朋友,你喜欢吗?” 他一边说一边把一只非常漂亮的大盘子放到桌子上,三双眼睛顿时放了光。一个令 人垂涎的布丁上(因过份激动竟忘了问名字),插着点燃的蜡烛,一闪一闪的火苗 轻盈地跳着“华尔兹”,这意外的生日布丁让我们喜出忘外。儿子手舞足蹈地正欲 吹蜡烛,『祝你生日快乐』的乐曲从音响里传了出来。正在用餐的人们停止了说笑 ,用目光四处寻找生日的主人,最后“聚焦”到儿子的身上。   “Happy Birthday”、“祝小朋友生日快乐”和着阵阵的掌声 从不同角落传了过来。在日本的这几年里,让我非常感动的事情不多,而踏上澳洲 大陆还不足二十四个小时,却被感动的有点不知道北了。面对着一张张陌生的洋溢 着真诚和热情的脸,儿子茫然不知所措。“你该表示感谢呀!”在我的提醒下,儿 子站起来,用汉语和日语道谢,并给大家来了一个标准的日本小学生式的鞠躬,素 不相识的人们再一次给儿子送来了祝福的掌声。   “妈妈,我这个九岁的生日,过得真好。”出了餐馆,儿子扬着兴奋得意的小 脸对我说。   沐浴了九年澳洲阳光的朋友说:“到了澳洲,人变懒了,也变蠢了。”可换句 话说,澳洲是享受人生的好地方。澳洲大陆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热情奔放 、态度友善的澳洲人。当我正为一家人无法照合影而困惑时,就有人操着英语前来 “解围”;在饭店屋顶的游泳池,不过五分钟,儿子就同两个澳洲男孩成了朋友, 打着哑语,玩得热火朝天;买东西讨价还价时,也让我感到澳洲人的直爽痛快。大 街上、商店里、地铁里、餐馆里到处人声鼎沸,绝不象在日本,人人压着低低的声 音说话,生怕影响了别人。用日本人的眼光看,强调自我的澳洲人给他人添了“麻 烦”,如闯红灯的坦坦然然、不守时间的心安理得等等。在我看来,正是澳洲人不 在乎别人给自己添的“麻烦”,也不管自己给别人添了多少“麻烦”,才使澳洲人 活得滋润洒脱,活得有朝气。看一眼澳洲人丰富的面部表情,呵!简直和中国人一 样。 ======================================================================== 【日本漫游】              北国周游杂记                                  赵凤济   大凡常人辨事可分为两大类,其一为先思而后行,遇事求甚,计画非周密细道 而不行;第二类为先行而后思,换言之,边思边行。此类人辨事易冲动,说干就干 ,干到那里算那里,什么计划、逻辑思维全无。说起来真不幸,本人就属于这后一 种人。   97年仲夏休假日,地处东北的日本名城仙台,一返往年清静、凉爽之常态, 和关西那边的奈良、京都遥相呼应,气温高持不下。家庭委员会商谈到哪里去消磨 这难得的连休。委员会中提案委员,十三岁的中学生的儿子提案、北行,去北海道, 那里凉爽。仲裁委员夫人拍板定案,而实行委员的我就只有服从的份儿。兵贵 神速,说行就动,今晚定案,明日准备,后天清晨出发。一家出游有点单,最好能 叫几个伴一块出行,热热闹闹、那才有意思呢。电话一拨,应者云集,足足有半打 的应募者。“避暑、旅行兼之,谁人能不动心”。想像着众位浩浩荡荡开往北海 道的热闹局面、本人心中不禁暗喜。谁知局面很快就起了变化,先是一位朋友回信, 北国之行,少则三、四天,多达一周、近十天,别的好办,家里那群“老鼠”如何 处理?朋友的夫人是位动物爱好者,特别钟情于一种憨态小老鼠“哈姆斯达”。大 大小小、老老少少十多只,分为男女两栋别墅而居(据说是为了计划生育),每日 下班回来看着那群老鼠上跳下串、左奔右跑的憨态,确实可以解消身心疲劳。只是 苦了我的那位朋友,常常是晚上回来清除,早上出家打扫忙个不亦乐乎。继这个朋 友因为“老鼠”而退却之后,陆陆续续就又有几位怯阵。有的是“初次”,没走过 长途;有的嫌时间太长,回不来怎么办?有一位朋友倒是够铁的,从头到尾没说一 个“不”字,开始和我热火朝天地讨论个够,最终丢下一句话:“让我回家说说看” ,一听这话我就明白了七、八分。无论怎样,第二天的傍晚时节仍有一个坚定的朋 友向我征询应准备何物。我心里还想好歹总有个伴。到了半夜十二时许,也就是距 出发只有4个小时之际,那位坚定的朋友带着妻子叩响了我的门铃。抱谦地向我说 他妻子“月里活”来了。其实从听到门铃响的那一瞬间,我就明白了此举此行,独 往独来。   也真是,为期一周以上的旅行,吃、穿、住、行一点计划都没有、走什么路线, 在什么地方停息,概念全无、据说从青森到函馆的摆渡也早在一月之前就爆满无空, 能否买到船票、心中无数。这样的冒失旅行,天下大该就我一家,最少在仙台是这 样。好在本人一贯信念,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蓝鸟”车(本人的爱车为尼桑 蓝鸟),旅行、旅行、先行再说。翌日凌晨四时许,清静的国道四号线上,奔驶着一 辆纯蓝的“蓝鸟”,北国之行,从此揭开了幕端。              (一)   出门在外,吃、穿、住、行、样样操心。要说的话、本应先说吃。吃在先,行 在末,但旅行、旅行,行为主,所以本文先谈行。   上天似乎不经意地关照了一下我的冒失旅行、轻而易举地使我弄到手了3张可 带车同行的船票。顺利地从函馆登上了北海道。车一进入北海道,顿感天地为开。 有人说,日本是岛国,也就是鸟下的山,无处没有山。久居本州,山山相连。就说 我呆的仙台吧,家住八木山,研究室在青叶山,进城上街要翻过向山、成田山,整 天穿梭于山山之间,眼下被这平坦的大道所感染,心境也为之豁然。北海道的路似 乎和本州不一样。上眼一看,没有什么特别的,车道宽窄差不多。仔细看看是不同 、在车道边沿有1.5米左右的人行道,实际并不走人。这样给人感觉似乎车道宽 多了。另外,公路的路标不是竖在道边,而是象路灯一样由电线杆挑在半空 中,箭头朝下,这样的设计对于精打细算的日本人来说不是一笔小小的浪费吗?但 到夜中行车时,车灯将路标反射一清二楚,那悬在头上的箭头尤如一把把利剑在你 头上晃动,使你不得不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一个星期前,我因超速 (限速40公里,实际驾驶61公里)而被罚了一张巨额(对穷学生来讲),而且 被警察扣掉2点(通常6点扣完执照吊销)。但有好心人告诉我,只要在近2、 3个月不再犯事,计算机会自动消去你的犯行记录,所以,这次航行,对于速度的 控制我是格外地小心。路标为限速40公里,我最大只到60公里,绝不再高。若 限速是50公里,那么最快只达70公里(有经验者告知,超速20公里以下不犯 事)。很快我就发现,这种想法不现实,在不准超车区域,我的车后压抑着一长串 的车队(尽管我的行驶速度高于限速近20公里),有时还听到不客气的按笛声, 而在允许超车区,一辆辆车从我身边擦车而过,有几位还转过头来喊一声“八格”。 入乡者随俗,渐渐地我也适应了速度违反行驶,速度从70、80,直至100公 里。从旭川到纹别273号县道上,我巳达到了“目中无车”的境界。看见车非追上 超过不可。这段行程虽不是高速道路,却以高速度行驶,平均近100公里。幸好, 那里没有雷达测速,也没有警察巡逻车,否则我的执照早就完蛋了。   途中行车也不总是顺利的,有时遇上临时修路或什么工事,只能单道轮流通行时, 看看象乌龟一样的车流萎缩在骄阳之下,似乎有点可怜惜惜,而在这个时分能抖起 威风的是那些挂着京都、大阪牌照的大型摩托车,从滞停的车流边款款驶过,这时 真羡慕他们的潇洒、利落,在爬越大雪山途中,前边不是有辆什么故障车压住了阵 角,大大小小数十辆车只能以正常速度行驶,在我车前挤着八、九辆摩托,排气量 均在400CC以上,两两一排列队行驶,丝毫不乱,那气势常使人联想到迎宾国 家元首的摩托车队啊。最后一位单排的骑手,显然是他们的领队,不知他发出了什 么暗号,整个摩托车队突然加速,鱼贯而入,超越前车,那种气势不是一日而就的。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我赞叹这群摩托车手的潇洒之时,雪山上下起了大雨,路 边予告板上显示着当时的气温5度,到前边隧洞时,那群摩托车手巳淋得如同落汤 鸡,抖得萎缩在路边避雨,刚才那副神气劲儿荡然无存,一个个一副可怜相。   旅行中使人感到害怕的事是当你通过那些旅游地区的“县道涵洞”,这种涵洞 有数里长,一年只准通行四个月或六个月,阴森森、年久失修的裂纹随处可见。尤 其在此之前刚刚报导过一个涵洞吞噬了一辆大公共汽车,有二十多人遇难。走在这 种洞里,真使人毛骨耸然,我在走行中,真不敢加大油门,生怕振动引起山体崩溃。 所以每出一个涵洞,我都长出一口气。说来也是,在我们旅行结束不久(大约有一 周左右),据报导有个山洞发生了塌方,幸好没有伤人,有一辆小轿车刚驶出洞口 ,就发生了该事件。驾驶员极度兴奋地给他家里挂电话说自己没有遇难。而这个山 洞也可能是我们当初途经之地,现在想起来,还令一家人后怕呢。                    植字: 许革 晓龙    (待续) ======================================================================== 【历史沉钩】            打了三年官司 最后不了了之                     --记我在北京打名誉权官司                                  黄公芬                              一九九八年二月   我家祖居西安市。父亲黄念堂是个长期在冯玉祥、胡景翼、杨虎城等部队从事 无线电专业的技术人员。西安事变时任西安绥靖公署交通处长兼电台台长。事变时 他没有参加前一天晚上的秘密活动,十二日上午忽然被捕。一九三七年二月二日发 生“二,二”事件时,和东北军爱国将领王以哲将军,东北军交通处长蒋斌等同日 被杀害,死于西安绥靖公署军法处防空洞中,没有公告,也没有通知家属。   之后,于右任率慰问团到西安,以及祝绍周主政陕西,直到四九年五月二十日 西安解放,我家虽多方申诉,但均答之:黄念堂和南京没有关系,他的死系杨虎城 部内部人所为。八十年代初期,国内外前后出版了一批有关西安事变的纪实性书籍 和资料。杨虎城事变时的机要秘书,全国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米暂沉著的,由陕西人 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八月出版了一本《杨虎城传》。米暂沈在该书第一百零四页写 道:“西安事变中证明,缴总交通处长蒋斌和西安绥靖公署交通处长黄念堂都是军 统特务。蒋斌稽压了事变对外通电,黄念堂在事变前一刹那,走漏了消息,致有东 北军驻洛阳的炮兵部队被缴械及洛阳派教练机北平号到临潼营救蒋介石的事实。事 变中蒋、黄都被枪毙了。”在该书第一百三十一页继续写道:“临潼捉蒋之后,由 洛阳来了一架小教练机北平号,到临潼救蒋,降落在临潼公路上,为杨的卫士队长 白志钧所扣留,从而证实绥署交通处长黄念堂走漏了消息。”   看到这本书,打听到了米暂沈工作及家庭地址。我立即向他提出质疑:①中国 军统成立于一九三八年四月,其时黄念堂己死,何以参加?②东北军驻洛炮兵,是 该六旅旅长黄永安自己向驻洛司令祝绍周告密并投降,还是由于黄念堂走漏了消息 而被缴械?......   米暂沉自以为手中有权,不仅拒不回答问题,而且在他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为 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本书《杨虎城将军传》中的第 一百零六和一百二十五页更加恶毒地写道:“黄念堂和蒋斌都是军统的潜伏特务。”   一九九零年六月八日,美国纽约《世界日报》记者彭广扬在该报上登出了采访 当年驾北平号教练机由洛阳去临潼救蒋的“飞将军蔡锡昌谈往事”,一清二楚地介 绍了黄永安告密和祝绍周派蔡锡昌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晨六时去临潼救蒋的过 程。证明洛阳派教练机去临潼救蒋是黄永安告密所致,米暂沉说是黄念堂走漏消息 是无中生有的捏造。我将该报复制件寄给米暂沉,并再三要他出来当众对质,他死 不作声。在此期间,我还委请原西北军几位全国政协委员梁霭然、阎揆要、王炳南 、杨拯民等找他面谈,他一次谈话一个样。尤其是第二本书绪言中己明确米暂沉是 西安事变十七路军军法处长,亲自审理黄念堂案子;米暂沉也说是当时军法处执行 队长是贾桂藩,贾也知道。当我请香港全国政协委员贾和他当面对质,贾桂藩只听 说有个“电报问题”,没有什么特务问题时,米在贾面前支支吾吾说:书上己那么 写了,三月分就印刷了,没法改了。”   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八六年十二月出版了《西安事变亲历记》和陕西师范学院出 版社出版了《西安事变电文选》。电文选中刊登了当年南京驻洛阳办事处发回南京 的八十三封密电,其中有六封都有黄永安如何“反正”,“立功”,“嘉奖”的内 容,没有一个字涉及到黄念堂。亲历记(第五百六十七页)中有一篇原西安绥靖公 署交通处老处长李百朋,对黄念堂这位新提拔不到一年的新处长的揭发材料,说是 米暂沉告诉他是黄念堂稽压了米暂沉亲自交给黄念堂的没有按程序送来的张、杨八 大通电。这就奇怪了,关于西安事变时的八大通电,海峡两岸至今都在统称之为双 十二通电,意思是十二月十二日通电,许多当年的报纸也证明通电没有稽压,南京 十二日上午收到,下午即开了应急会议。据西安事变时张学良将军的机要秘书郭维 城亲自告诉我,张杨在事变前一天晚上开会时议定,两军共同电报统一由东北军发 ,故只蒋斌参加了前一天晚上的秘密会议。这说明,稽压八大通电这一罪名”是米 暂沉编造出来的,先用以谄害西北军交通处长黄念堂,后来又传到东北军谄害东北 军交通处长蒋斌,一个谣言要了两个军交通处长的命。在亲历记中,李百朋揭发黄 念堂材料的前十页,原西北军四十二师师长冯钦哉,解放后在人民专政大牢中,又 揭发当年西安事变时他反对张杨的态度公开后,绥署李百朋这位杨虎城的老部下, 又将从杨虎城处窃取到的杨将派原军法处长张依中去大荔作冯部下策反工作的情报 送给冯,冯立即下令将张依中活埋。这事都发生在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五日张学良 将军送蒋介石回南京之前。这说明什么呢?杨虎城这些老部下,李百朋和米暂沉之 流,纯属政治上投机分子,表面上支持杨虎城抗日,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实际上呢 ?事变一起就利用“机要秘书”,“保卫干部”这张虎皮,干着乘机杀中国人的罪 恶勾当,他们杀了原军法处长由米暂沉代之;杀了黄念堂,由李百朋又复位(李百 朋因沉于女色,不学无术,三五-三六年去南京陆大提高班学习一年回来就被封为 高级参议,在家)。   我手捧中国文史出版社的这些书,三告米暂沉到中央统战部,九三年二月该部 干部局孙××处长看了我报告及书说,请示刘××秘书长,米暂沈这个全国政协委 员到八届就没有了。至于法律上的事,你上法庭去解决。   鉴于中国法律对人命案保护的时效性,我只能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 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即法发〔九十三〕十五号文)起诉,状告米暂沈在他两本 著作中对黄念堂名誉的侵害。九三年四月分,在米住地东城法院提出诉状,两位青 年工作人员很认真听取我的要求并立了案。九三年七月初,我看到人民日报登出米 暂沉死去的讣告,立即去东城法院,马×(女)说:“由于米暂沉己年老,我们上 门找他谈了一次,怎么才半个月,他就死了?!”米暂沉这个当年靠造谣,张冠李 戴办案的军法处长,在事实面前,无颜以对,只有以死了之。   当然,我父亲的名誉恢复,侵权责任的追究等尚未了结。米暂沈的第二本书《 杨虎城将军传》,他本人是作者,他儿子米鹤都是整理者,依法有侵权责任;中国 文史出版社出版侵权作品,在我提出抗议后,既没有采取补救措施,还继续将该书 增印两次,也有侵权责任。所以九三年五月分我的官司由东城转移到了两个被告所 在的西城法院。   我对米鹤都和中国文史出版社的起诉书是九三年五月二十三日送西城法院,该 院立案号为(九十三)西民初字第一六五六号。记得两位初审青年工作人员在看到 我的“西安事变电文选”等证明材料时,赞不绝口,说很有说服力;我所在的公司 也组织党委、纪检部门两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对我父亲有无参加特务等组织 进行了调查,公安部根据历史档案材料证明没有发现黄念堂有特嫌问题,我信心倍 增。但审判长陈×认为,本案牵涉到西安事变,对这段历史如何认定,要向上级申 请,一拖就是两年。   在我一再督催下,西城法院于九五年五月二十三日开庭。当我发言要被告拿出 黄念堂是特务的证据时,被告的委托代理人,北京市北斗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张全喜 站起来,不是回答我提出的要求拿出黄念堂是特务的证据,而是气势汹々地质问陈 审判长,这个案子为什么立案!还两手插腰,气势汹汹地竟然质问我:“说你父亲 是军统特务,对你有什么影响?”被告一方的李副处长一言不发,只管记录。这种 只要某个主子给点油腥犒赏,就可以出卖良心,践踏法律的“律师”,是律师队伍 中的败类,可悲的是西城法院还是按这位有来头的律师的调子草草收庭。九五年六 月二十一日给我一份(九十三)西民初字第一六五六号民事裁定书,认为此名誉权 纠纷“涉及到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有关历史人物的评价”,故不属法院管辖范围,裁 定驳回起诉。   我对裁定不服,表示我的起诉是符合法发(九十三)十五号文第一条规定,即 被告在他的两本书中对黄念堂指名道姓进行污谄,先后印刷二十八万多册行销国内 外宣传,特别是在我提出抗议后,继续刊印发行应认定是侵权行为。遂上诉至管辖 西城区的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中法院的开庭更是走过场。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九五年十月二十三日给我的(九十五)一中民终字 第六六五号民事裁定书中说:“杨虎城将军传”一书涉及到黄念堂的内容失实一事 ,“属历史人物评价范围,其因对其前辈的是非功过评价有异议”,不属法院受理 民事诉讼范围,又驳回。我又上诉,得到的仍是“驳回再审申请通知书”。   我一再质问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军统特务”,“军统的潜伏特务”以 及“走漏消息”是可以评价出来的吗?没有回答。可是,我相信无论是在中国还是 在其他国家给别人扣上××分子,××组织成员名称,没有证据,是在法律上永远 站不住脚的。   我对北京市西城区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的裁定不服,向北京高级人民法 院申诉。结果石沉大海。至今我仍不清楚西城区法院立案时说是侵犯名誉权案,后 来变成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人物评价”。对法律的严肃性何在。最高人民法 院《关于审理名誉权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五条“死者名誉受到损害时,其近亲属有 权向人民法院起诉。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孙子女、外孙子女。”可以设想,一个死者其孙子女、外孙子女都有了上诉权, 年龄己成人,那这位死者肯定属年逾百岁的老人,当然是历史人物了,这说明法律 制订者对历史人物是保护的,人的名誉权是永恒的受到保护的。我在九七年“作家 文摘”上看到南京中级法院对记叙三十年代的“花桥泪”一书的侵名誉权案进行了 受理,南京法院对南京三十万人大屠杀、日寇罪行的目击者逐个进行了公证存档。 为何我的名誉案涉及到历史人物就不受保护了?   倒过来,假使我或其他小人物对米暂沉这种在大人物身边工作过的人物进行了 政治污谄,或使他受到错误制裁要了命,不知法庭会不会追究。中国法律及法治部 门领导人一再强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何日能全部 兑现? ======================================================================== 【长篇选载】 续『东北风』第六十三期                宁玛的红辉                                陈晓东 著           五、 “是追求,不是逃避”   慧照师,这是我来到色达后结识的头一个出家人。 (在此先说明一下,慧照 ──这是这位出家人的法名,在家弟子为了表示对出家僧人的尊敬,通常都在对方 的法名后面加个“师”字,以某某师相称。)   因着跟我结伴同行的一位女居士的因缘,一到色达,几经询问,我们找着了住 在县城的香根·拉马交活佛的宅第。香根活佛的前世,目前有史可查者,最早的一 位是代玛堪钦活佛,为宗喀巴大师的首席大弟子。现在的这位香根·拉马交,已是 代玛堪钦世系的第十五世转世。   香根活佛很热情地接待了两位上海来客。他一听说我们已把行李留在车站招待 所,连连摇头,当下就叫他的一位弟子陪我们去招待所,把行李搬到他家里来。   他的这位弟子就是来自北方某大城市的出家人慧照师。   将近一米八十的个头,平刷刷一头短发,穿着紫红色藏地僧服,两臂裸露,一 张脸已被青藏高原的强烈日光晒成赭棕色。鼻梁上的一副眼镜,为这位北方汉子增 添了几分文秀气。   看上去还不到三十岁,言谈举止,却处处显得成熟干练。   他今年二月才来到五明佛学院出的家。因两年前曾在北京拜见过香根·拉马交 活佛并受过活佛加持,所以来佛学院几个月之后,经香根活佛许可,从佛学院搬来 活佛家里住,成为活佛的近伺弟子。   活佛家的院子里新盖了一所莲花生大师的经堂,不久前刚刚开了光。在莲师经 堂的旁边,正在建造一所度母经堂。   我到香根活佛家的下午,他们正在整理活佛原来那间经室里的东西,把有些法 器、法物搬到新落成的莲师经堂里去。慧照师是干活的主力。还有活佛的一位女弟 子多吉卓玛,二十六岁,身体文弱,但为上师出力也不甘落后。我当然不能袖手旁 观,便帮着一起搬。香根活佛看到我和慧照在抬一只佛龛,很高兴地对我说:你们 的缘起很好,前几天我就在想,今天要把这屋里的东西搬过去,结果你们就正好今 天赶来帮忙,这太好了。   晚上,让我跟慧照师住一个屋子。谈起五明佛学院,慧照师说,佛学院目前已 常住三四千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一所佛学院,也可以说是目前中国最好的一所 佛学院。从汉地到这儿来的,多是年轻人,一大半人的文化程度很高,千里迢迢跑 到条件很艰苦的青藏高原上来,是出于一种理性的追求,而并非外界不少人误以为 的是什么失意者的逃避。   他来色达之前,在某大城市某大学办的“新技术公司”里工作。   还在念初中时,他就勤于思考。人生,理想,幸福,痛苦,宇宙,地球,生命 ,物质……他很想弄明白自己面对的这个世界的真谛,很想探究人生的根本意义。 他跟自己的几个要好同学,不知有过多少次彻夜长谈,相互争论,为的是要找到一 条通往真理的道路。可是,他找不到圆满的答案,始终没法摆脱头脑中的困惑。   当他进高中读书时,一股“气功热”在神州大地上悄然兴起,一个个气功大师 相继登台亮相,一本本气功书刊占尽书市风光。他接触了气功,练上了气功,还当 上了某派气功的辅导员。气功,功理,功法,功德,特异功能……气功开拓了他的 眼界,有时使他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索一些问题。   他发觉在很多功理功法的背后,万法归宗,其实质是释、道、儒的回归。他一 旦认识到这一点,就把目光转向东方的传统文化,一头沉浸到先人留下的永远读不 完的文化典籍中去了……   “那时,我看了不少四书五经,还有老子的《道德经》,你看,这《大学》里 的一些论述,跟老子说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等 等,不也可说是同义而异称么?‘道’,这就是宇宙的真理,‘止于至善’,也可 说就是我的追求。中国的传统文化确实很了不起,汉族的人际关系,至今未超越《 论语》的水平,很多方面甚至大大地倒退了……”   农历八月,中原地区正是秋日朗朗气候宜人之时,而在海拔四千米的色达,到 了夜晚,穿两件毛衣都难御寒意。香根活佛家的厨房里,火炉烧得正旺,令人感到 暖意融融。慧照师打开锅盖,把大蒸锅里的馒头倒出来。“你尝尝,做得怎么样? ”他递给我一个馒头。   “嗯,很好。”我边吃边点头。北方人手艺不赖,馒头饱满而有弹性,确实做 得好。   他往火炉里加了些木材、干牛粪,又下了一锅。   “还有《中庸》说的‘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这不仅是做人的准 则,也是修行的道理啊!”慧照师嘴里嚼着一个馒头,继续刚才的话题。“道与儒 ,我觉得都很有道理,相比之下,‘道’更是基础。‘逆则仙,顺则凡’,极有道 理。老祖宗的这些书,当时对我影响很大,使我的思想产生了一个飞跃,对人生的 认识比以前大大深化了。不过,我真正找到人生的答案,那还是我高中毕业后不久 ,去某大学物理系工作时,听一位来大学传播‘藏密气功’的师傅讲了宁玛派的‘ 大圆满’,对藏密的种种殊胜之处,印象极深,我豁然明白了:这才是我真正要寻 找的东西……”   那个时候,他二十多岁,他一下子觉得自己成熟了好多。   在物理系干了一年后,他进了大学化工集团公司办的“新技术公司”,任业务 员,常有机会外出。有人跑外勤跑腻了,他是如鱼得水,最好天天在外面跑。利用 出差之便,每到一处,他必去寻访当地的寺庙,一路上的寺庙几乎都跑遍了。在安 徽天长县的一个寺庙里,他从一个老和尚那儿学到了《大悲咒》,至今受益无穷。 但是,跑的寺庙越多,他心中的某种失望也越重,这跟他心目中想要得到的佛教大 法相距太远了。   九一年回到某市,偶尔结识了一个外地来的居士,从那人口中,头一次听说了 “色达”这个地方,听说了在川北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高原上,有个叫晋美彭措的大 法王办了一个举世无双的佛学院。那位居士也是偶尔才知道那个地方的:先是去了 北京的雍和宫,而后去了五台山,接着去了峨嵋山,在四川才听人说起川北有所五 明佛学院,于是就跑到色达去了……   慧照一听之后,也跑到北京雍和宫去了。他是个天生的组织者,鼓动了二三十 个人一起去。一到北京,他就领这批人直奔雍和宫。这座建于三百年前的喇嘛庙里 ,供奉着一座高达二十多米的檀香木弥勒佛站像,灵气袅袅,百年不散,每天都引 得大批鸟儿在万福阁顶上腾跃盘旋、喃喃拜佛。慧照他们这批人进了雍和宫后,就 趴在地上咚咚咚地叩大头,一个个都虔诚至极。   几个月后,慧照师再次进京,这一回,他是特地去中国藏系高级佛学院求见副 院长却西活佛的。却西活佛不在院里,听说外出参加什么法事活动去了。打听到活 佛下榻的宾馆,他独自一人闯了进去。大概这也是一种缘份。却西活佛一见到慧照 ,就喜欢上了这个小伙子,而慧照也是一见面就被却西活佛的神采迷住了,当下即 生起了对上师的依止之心。他炼藏密气功已有两三个年头,此时功夫上了一个台阶 ,练到入定深时,呼吸可停顿很长时间。   在北京,他认识了香根·拉马交活佛。那时香根活佛正在藏系高级佛学院进修 ,一见这位北方小伙子,也很有好感,用一柄莲花生大师时代传袭至今的铃杌为他 作了加持,还教了他五加行的修法。   九三年,他又去北京拜访香根活佛。活佛为他卜了个卦,对他说,他可以去内 蒙,那儿正有个大法会,他不该错过。   他当下去了内蒙。那儿果然正在举办一个为时五天的时轮金刚大法会,十分殊 胜。却西活佛也在那里,一见他去,十分高兴,就把他带在自己身边。离开内蒙时 ,又带他一起去了青海塔尔寺,让他参加了半个月塔尔寺举办的一系列活动。   进入九四年了,他静下心来,在半年时间里闭门不出,认真读了几部佛教经典 ,并认真进行了修炼。他自己也感觉到,此时慧照,已非昔日那个慧照了。他不再 迷惘,不再困惑。他已看清了自己今后要走的路,而且预感到自己今后的生活将会 发生一些变化。七月,有一位活佛指点他:你应该到色达去。   他稍稍做了点准备,就跑到海拔四千米的青藏高原上来了。他记得很清楚,到 达五明佛学院的那一天是八月四日,学院开讲《大圆满龙钦心髓》刚好第一百天。   年底,副院长丹真嘉措活佛和索达吉堪布要去中原北方弘法,缺个合适的先行 官。佛学院里四众弟子数千,可看来看去,这个先行官非慧照莫属。于是他领命返 回内地,去天津、北京等地,为活佛和堪布去那里的活动打前站,将一应事项安排 得妥妥贴贴。   九五年初,他再赴色达。冬天的青藏高原,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山风凛冽, 积雪过膝。他却不觉得冷,感到自己的心中燃烧着一团火。在他眼里,那一片银装 素裹的冰雪世界,正是修炼密宗“扎龙”的好场所。   这次到佛学院没多久,他就出家了,佛学院副院长龙多活佛亲自为他剃度。   “你到这儿出家,你家里知道吗?”我问他。   “不知道。说不定,他们以为我又跑到哪儿求师拜佛去了。”   “你出来这么长时间,你家里不惦记你吗?”   “两年前去青海那一回,离开家里时间也挺长的。不过,实话跟你说了吧,我 怕家里阻拦,来之前还谈了个女朋友,那是谈给家里看的。女的大学毕业,是个工 程师,跟我很谈得来。第三次见面,我就对她把话说明白了,二三年里,我不会回 来。她说她能理解我,也愿意今后仍跟我做个异性朋友。我要她帮我瞒住家里,我 来色达后把信先寄给她,她再转交我家里,我家里写给我的信也由她转寄。前不久 ,她到日本去了……”   “你不惦记你的父母吗?”   “说不想是假的,我尤其牵挂我的爷爷,从小到大,待我最好了。可是,我出 家修行,正是对他们尽最大的孝心,等我修成了,以后我就可以度他们往生了……”   他告诉我,他现在的生活,精神上物质上都很充实,感到自己真正找到了人生 的意义所在。他决心以自己的实践──套用一句现代的术语,也可说是人类高级生 命科学的实践吧,来证实这一点。当然,要修成正果,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很可能 是一桩很遥远的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要先把“扎龙”修好,把自己身体修 好,把身体修成不怕冷、不怕热的金刚不坏之躯,像米拉日巴那样几个月不吃不喝 也不要紧,这样,才具备以后去山野洞穴里闭关修炼的先决条件。   “总之,出家修行,是出于追求,而不是逃避。”他以一种有力的声音和一个 有力的手势,向我推出了他的结论。                              (未完待续) ======================================================================== 东北风 责任编辑:杨克俭  新闻摘要:朱红兵   校 对:许 革 吴 健     主  编:杨克俭     本期网页制作:徐 挺 吴 勇     订阅请寄:comc-gb-request@come.or.jp (GB版)          comc-jis-request@come.or.jp (JIS版)          请在Subject栏注明:subscribe              (停订地址同/Subject栏:unsubscribe) ======================================================================== ◎华声和语 :COM日语周刊 ◎网络技术文摘:COM中文电脑技术讨论组、不定期刊 ======================================================================== COM编辑部总编:刘 轶        网络维护:钱 飞、吴南健、吴 健、横山隆志     电子信箱 com@come.or.jp     WWW  http://www.come.or.jp/     FTP  ftp://ftp.come.or.jp/pub/com(日本)          ftp://cnd.org/pub/e-pubs/dbf(美国)     BBS NIFTY SERVE 中国论坛(GO CF)MES8,LIB2 ======================================================================== ★诚至感谢阅读本刊★衷心欢迎来稿来函★--COM编辑部(com@come.or.jp) ======================================================================== 《东北风》是由志愿者团体COM编辑部非营利编辑发行的综合性杂志。本刊的稿 件主要来自读者投稿和摘自海内外中文刊物。本刊的任何稿件均不代表编辑或编辑 部的观点。除了用于营利目的,本刊的内容可以转载、印刷及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