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qQQQQq m + + + + + + m ─ ⊙ ─ fqQQQQQQQi m \\ // m /│\ ffqqqQQQQQi m ====|==== m ┌─┐ ffooooQQQQv m ====|==== m │增│ cfooQQQQQ m ====|==== m │加│ f QQQQQo m ====|==== m │了│ fooQQQQooooss m // \\ m │解│ fooQQQooGooooGoo m /// \\\ m │·│ fooQQoooooffffooo m + + + + + + r │增│ feeQQoooooffffGGoo r ||| r │进│ eeQooooooffffooooo r ||| r │友│ eeee^oooffffoooooo r ||| r │谊│ eeee Vffffccccccc r // \\ r │·│ eeee fffffcccccccc r // \\ r │增│ fffffffffffffcccccccccJ r // \\ r │长│ fffffffffffccccccccccccJ r // \\\ r │知│ ssssssss ccccccccccccoooJ r + + + + + + y │识│ sssss ccccccc sssssssJ s y //====// y │·│ cccccccccccccccccc sssssssssssssss y // // y │增│ cccccccccccccccccccccccc sss c y |====|====| y │添│ cccccccccccccccc y |====|====| y │乐│ cccccccccc y |====|====| y │趣│ ccccc y // | | \\ y │·│ c y // | | \\ y ⊙⊙⊙⊙⊙ y + + + + + + y ─────────────────────────────────────── 《美人鱼》(LITTLE MERMAID)杂志电邮版·1999年第1期·总第31期 ─────────────────────────────────────── 国际统一刊号(ISSN):1398-179X ───────────────────────────────────────      ·1999年1月1日(戊寅年十一月十四)出版· ─────────────────────────────────────── ※※※※※※※※※※※※※※※※※※※※※※※ ※《美人鱼》杂志向各位读者朋友恭祝新年快乐!※ ※※※※※※※※※※※※※※※※※※※※※※※ ─────────────────────────────────────── 【本期目录】 ─────────────────────────────────────── 【地方新闻】 “护士谋杀病人,只为侵吞小财”等四则 ……………… 供稿·观 光等 【五 周 年】 我与《美人鱼》 …………………………………………… 作者·王华胜 岁月悠悠 …………………………………………………… 作者·庹旌生 《美人鱼》五岁了 ………………………………………… 作者·李庆峰 接受《美人鱼》的培养 …………………………………… 作者·刘凤海 有孩子的妈妈象个宝 ……………………………………… 作者·孙少波 【小 说】 复活 ………………………………………………………… 作者·艾晓明 【诗 歌】 永远记得你 ………………………………………………… 作者·任智群 重返燕园 …………………………………………………… 作者·茅 竹 过客 ………………………………………………………… 作者·直 心 【茶余饭后】 新年之际话历法 …………………………………………… 作者·步 云 【百味人生】 借钱 ………………………………………………………… 作者·任智群 【大千世界】 美国的异族婚姻 …………………………………………… 作者·彭小昌 工程师短缺,工业界担忧 ………………………………… 编译·步 云 1998风云录 …………………………………………… 编译·孙少波 【丑 小 鸭】 小红和她的自行车 ………………………………………… 作者·岩 青 【幽而默之】 幽默的马克·吐温 ………………………………………… 供稿·步 云 ─────────────────────────────────────── ─────────────────────────────────────── 【地方新闻】 ─────────────────────────────────────── №1、护士谋杀病人,只为侵吞小财 公诉人今年十二月二十日在哥本哈根以谋杀罪起诉一名养老院护士。该护士一九九七 年因轻微侵占财产罪被捕。随后调查发现她从九四年至九七年共谋杀了二十二名六十五岁 至九十七岁的老人。她向受害人注射过量吗啡类药物,事后还侵吞了受害人六万克郎。此 案使这个以优厚的老人福利引以自豪的国家的人民感到震惊。(观 光 供稿) №2、玫瑰花争艳欧洲,社民党损兵丹麦 正当欧洲各国相继组成偏左政府的时候,再次执掌丹麦兵符的社会民主党却因今年推 出一系列的经济政策而民心大损。今年上半年政府在推出“贫色趴坑”政策时,曾得到右 翼党派的猛烈攻击,但习惯了多交税的丹麦老百姓还是默认了政府的这一政策,主要原因 是“贫色趴坑”政策没有危及广大“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当1998即将走完它的历 程时,丹麦政府推出的“退休金”政策则激起了民愤。民意测验显示,选民对社民党的支 持率由今年上半年大选时的35%骤减到20%以下。虽然丹麦民意测验机构的可信度早 已大打折扣,但执政的社民党还是有点象热锅上的蚂蚁了。但富有喜剧色彩的是,这一次, 政府在国会里却得到第一大在野党自由党的支持,所以社民党政府这只船还不至于搁浅。 与此同时,“退休金”政策也得到了丹麦全国工会的支持。(报 童 供稿) №3、“恩”将仇报弑杀父,逍遥自在度佳节 圣诞节前夕,一名青年男子将其生父杀死,然后去瑞典的朋友家欢度圣诞节。据称, 该男子杀父的原因是在他和他的妹妹年幼时,其父向他们传授色情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 该男子发现父亲的作法是错误的。于是对父亲发起攻势,令其承认错误。但其父拒不认错。 于是,“辛辛苦苦教育”了儿女十几年的这个父亲,在圣诞前夜被自己的儿子亲手杀死。 (报 童 供稿) №4、洁白羽球份量轻,联谊华人情意重 12月6日,第一届丹麦华人羽毛球联谊赛在哥本哈根以南的GREVE体育馆举行。 本次比赛得到丹麦国家队教练张连营的鼎立相助。虽然比赛的当天,大地银装素裹,路滑 交通不便,但依然有上百各地华人陆续到达比赛场地。有些比赛场次出现空缺,马上就有 几倍的人请求参战,场面非常壮观。中国驻丹麦使馆杨鹤雄大使在手术尚未痊愈的情况下, 依然亲临比赛现场,为联谊赛揭幕。比赛的主要组织者刘大鹏,跑前跑后地为大家端茶送 水、指点迷津,出现场次空缺时,临时抱佛脚,招兵买马,关键时刻自己挥拍上阵,为比 赛的顺利进行立下了汗马功劳。比赛的后勤总管周建军,为解决一百来号人的午餐问题, 差不多呕心沥血,打电话联系PIZZA店几乎用光了口水,最后自己亲自开车去为大家 买饭,为比赛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所有比赛场次,选手们尽情发挥,冷门迭报,黑马 频出,把比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最后的冠军争夺战上,虽不气盛但却年轻的小将刘佳 子战胜经验老到、技术娴熟但却有些力不从心的大将张志伟而一举夺冠。获得并列第三名 的是李强和林剑。值得一提的是,张连营身为丹麦国家队教练,公务繁忙,却挤出时间为 联谊赛的后勤工作当后勤。为了激发大家的参与意识,张连营将有他的弟子、亚特兰大奥 运会冠军保尔亲笔签名的名信片赠送给一些名次靠前但没能获奖的选手。而飞扬旅游公司 的慷慨赞助则为比赛的圆满结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报 童 供稿) ─────────────────────────────────────── 【五 周 年】 ─────────────────────────────────────── ●王华胜 我和《美人鱼》 说起我和《美人鱼》的关系,还真有点巧合。差不多五年前,我从冰岛到哥本哈根大 学作短期访问,人生地不熟的我,就想找个中国人说说话。真巧,和我同一个实验楼里, 就有一个中国人,他名叫张骏。我和他的照片简历就贴在咔啡厅门口,一见面就知对方是 谁。小张为人热情,我又爱结交,没几天就套上了近乎。一次,在他的办公室看见很多中 文报纸,感到很惊讶∶怎么,你们还有《人民日报》?能不能借给我看看。小张得意地说∶ 当然行,这儿不仅能看到中文报纸,还有我们自己办的中文杂志呢!说着从他的桌上拿了 一本刚出版的《美人鱼》第二期递给我。我赶忙接过来,从头翻到尾,从内心对这些中国 留丹学生感到钦佩∶他们不仅要完成繁重的学业,打工养活自己,还能挤出很多时间写作、 办杂志,真不容易啊。再从文章的质量上看,也不在专业水平之下。小张说这本杂志,还 有第一期,都送给你,你拿回去慢慢读。我如获至宝,回到房间,一口气把它们全看完。 第二天,我问小张,杂志里面的漫画作者张三是谁?他笑答,是我。他问我,你能不 能给《美人鱼》投篇稿,随便写点什么都行。我一楞,投稿?我从来就没有给任何刊物写 过稿件。从文革以后,已快三十年没写过作文。面对小张的真诚和信任,我咬一咬牙,答 应了。可是天哪,叫我写什么呢,我脑子一片空白。那一夜,我失眠了。 经过两天的愁眉不展,我居然有了一点眉目:我决定写冰岛的夏天,因为冰岛的夏天 实在美,是在中国、在丹麦、在世界各地都无法看到、无法体验的美;它具有一种独特的、 原始的、世外桃源般的美;同时,它还具有冰岛民族风情的美。我在冰岛生活、工作了四 年,我相信我能把它写出来。我写呀,改呀,几天后,我的“处女”作“冰岛夏趣”终于 完稿,取笔名话声并附作者小传。早上一进校,就迫不及待把它交给了小张。 第二天,《美人鱼》编辑之一夏之宁专门来拜访我。他告诉我,我的那篇小短文写的 不错,编辑部决定在第三期录用。几天后,在去郊游的客车上,夏之宁把第三期《美人鱼》 发给每个学生。在车上,大家都在看刚到手的《美人鱼》,不时有人问,谁是“话声”, 你从冰岛来?冰岛冷吗?冰大有中国学生吗?一时间,冰岛成了大家的热门话题。我感到 非常兴奋,因为这是《美人鱼》杂志把大家联系在一起。从此,我和《美人鱼》结下了不 解之缘。以后,只要有时间,就想着给《美人鱼》杂志写点什么。由于自己学识薄浅,文 学功底太浅,纵然有热情,却写不出东西。怎么办呢?情急之下找朋友商量。朋友向我透 露,谁谁有点笔杆子,于是,又找到几个替身,以确保平均每期都有来自冰岛的稿件。 除了夏之宁外,我几乎不认识任何其他编辑。不久,夏之宁取得哥大博士学位后,决 定回国效力。我虽然不认识任何编辑,但共同的爱好和理想使我和《美人鱼》编辑们的友 谊日益加深。我们通过电脑网络、电话信件,互相传递共同的心声。尤其在孙少波等《美 人鱼》全体编辑邀我加盟编辑部以后,相互的联系更频繁、更密切。可是,我们还一直没 机会见面。 机会终于来了,一九九七年九月,我去瑞典开会,来回要经哥本哈根。于是决定在哥 本哈根多停留几天,以实现我们多年的愿望,同时出席我入盟后的第一次《美人鱼》编辑 全体会议。编辑朋友们的热情招待我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就这么说吧,他们把我当做自己 家的人。第一次见面,我既没给他们带任何礼物,也没说任何客套话,只是把他们默默记 在心里。 不和他们在一起工作不知道,和他们仅仅两三天就深切体会到他们的辛劳,他们的可 爱。和他们比,我其实是个挂名编辑,根本没干什么事。以前。我根本不知道当编辑的艰 辛。三年来,我在冰岛主办了个《冰花》杂志,自任编辑。但它不过几页纸,且多半是新 闻文摘类,份数少,栏目简单。而《美人鱼》杂志的稿件几乎全是留学生自己创作的,其 中相当数量是编辑们自己写的。有了稿件,还要花很多时间把它们输入到电脑,然后按栏 目分类、编辑、排版。电子版要用e-mail及时送到世界各地的订户,还要把它存放到匿名 提取的公用文件柜,供大家调阅。同时,还要在万维网的《美人鱼》主页里把它编成图像 版和国标版,供世界各地的有中文软件和无中文软件的读者阅读。工作量最大的当数印刷 版的排版、打印、复印、装订。几位编辑每期都要花上几个不眠之夜排好版,并将它们打 印出来。我仅仅赶上一次复印和装订,三四个人,从晚上八点干到天快亮。当一份份崭新 的杂志整齐地叠放在桌上时,大家才觉额头的汗珠,饥肠的抗议。虽然饥渴,尽管累,大 家互相报以胜利的微笑。那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奉献,什么叫乐趣。 《美人鱼》五岁了,这五年中,一代代《美人鱼》编辑们和作者们为她浇灌了多少辛 勤的汗水,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劳动。每次,当我收到来自远方的《美人鱼》杂志时,就想 起在丹麦的编辑们和遍及世界各地的作者们,对他们的感激之情由然而生。 借此机会,向全体编辑读者朋友们拜个早年,祝大家身体健康,幸福愉快! ─────────────────────────────────────── ●庹旌生 悠悠岁月   《美人鱼》晃晃悠悠地走过了五年。这期间,朋友们时常不无关心地问我们:“你们 还能撑多久?”担忧的人多了,有时候连我们自己也感到信心不足。象这样编辑和作者都 分文不取的杂志,能办上这么长时间的确不容易。   大凡人们的正业都毫无乐趣可言,养家糊口使然,其中还必然生出疲惫和俗气,需要 中和的良方。从这个意义上,要说编辑和作者仅是无私奉献也不尽然。我们品尝和倾出人 生百味,生出一份理解和同情,发出声声对美好人生的慨感;茶余饭后海聊神侃,思想和 智慧的火花在北欧的寒夜里闪光;我们随着朋友们的脚步漫游世界;奇妙的大千世界勾起 童话般的幻想;丑小鸭稚嫩的和声伴随他们茁壮成长;幽而默之使我们笑逐颜开,万寿无 疆;我们聆听朋友们的心曲;我们倾诉自己的衷肠;……   《美人鱼》编辑们都是在丹麦和冰岛工作的中国自然科学工作者,《美人鱼》文字上 的粗糙大概难以使其登上大雅之堂,但她向读者奉上的却是原汁原味,真情实感。 …… 人活着也就活着了,但如果有滋有味的活着,就更惬意一些。《美人鱼》在她步履蹒 跚的五年里,便一直试图给人们创造着这样一些生活佐料。 ─────────────────────────────────────── ●李庆峰 《美人鱼》五岁了 今年这孩子五周岁了。 五年前的这个时候,一个小生命呱呱地来到了世界。几个叔叔阿姨朋友来了,手里拿 的不是鲜花,而是用纸墨做成的奶瓶,有人挤自己的奶,有人挤别人的奶,一起喂养了这 孩子。 一个阿姨朋友说,这孩子以后会成名。另一个阿姨朋友说,这孩子以后会挣大钱。还 有一个叔叔朋友说,这孩子生来就是要死的。 五年过去了,这孩子没有成名,没有发财,但也没有死掉。 对于做母亲的,这便是很大的欣慰了。母亲不会计较孩子的成败得失。不会因为孩子 的成功而爱他们更多,也不会因为孩子的失败就爱他们更少。唯一在乎的,是孩子活着, 快乐地,健康地。 活着也是不容易的,因为前后出生的小孩有的出了麻疹,有的中了风,还有的甚至染 上了更致命的疾病。不仅如此。也许是时代的进步,也许是地缘的关系,这孩子屁股上从 来没有挨过教鞭,手掌上从来没有挨过戒板,甚至从来没有遭过训斥和白眼。这个幸运的 孩子,真是让母亲欣慰。 当然除此之外,母亲还有欣慰的理由。 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不知道恭维来做客的叔叔生意上怎么成功,却直接了当地说, 他的夹肢窝里有臭味儿。他不知道奉承来做客的阿姨脸蛋上多么浓艳,却直接了当地说, 她的嘴角上沾了一点点番茄酱。孩子的话固然不太顺耳,但也绝没有出于功利的殷勤。天 真无邪正是孩子可爱的地方。 孩子是真挚纯朴的。他不知道邻居爷爷壁橱里收集的都是价值连城的传世古玩,偏偏 用泥巴捏一个丑小鸭送给爷爷作生日礼物。他不知道邻居姥姥书架上摆放的都是装祯精美 的大家名著,偏偏把自己杜撰的顺口流儿写给姥姥作新年贺卡。他不知道邻居叔叔阿姨电 视里放的都是走红的 DVD,偏偏把自己编排的一小段歌舞献给他们作节日祝福。孩子的小 把戏固然缺少职业的娴熟,但也绝没有迎合讨好的商业味道。真挚纯朴正是孩子可爱的地 方。 孩子是淘气任性的。他不知道老爷爷的威严,竟敢抓住他的胡须。他不知道阿姨的名 气,竟敢撩起她的裙角。孩子的举止固然不太礼貌,但也绝没有轻蔑或调戏的动机。淘气 任性也是孩子可爱的地方。 我们喜欢这个孩子,偏爱他的天真无邪,恣宠他的真挚纯朴,放纵他的淘气任性,因 为他是我们的孩子,他属于我们自己。 最后祝愿所有关心和帮助这孩子成长的作者和读者朋友们新年愉快。 ─────────────────────────────────────── ●刘凤海 接受《美人鱼》的培养 我到丹麦是十分幸运的。一下舷梯就有大使馆的人来接;一到技术大学就经秘书介绍 认识了两位中国人,其中一位就是是《美人鱼》的编辑吉健康;一见面就得到几本《美人 鱼》杂志。 《美人鱼》吸引我的不是那些方块文字,我那时毕竟出国还没几天。而那些留学生创 作的描写丹麦生活、身边趣闻、实用常识、世界风情的文章却真实感人、妙趣横生、引人 入胜,让我一读而不能停。使我对这个地图上小得几乎找不着、除了安徒生一无所知的国 度在脑海中渐渐地形成轮廓,也使我很快跟上了留丹学人的步伐,和着节拍一起前进了。 日后读《美人鱼》,经常被文章所感动,对作者编辑感激和钦佩有加,但不敢给《美 人鱼》投稿,深怕自己写的东西会把她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损坏了。我的语文也就上中学 时那点基础,上大学后仅限于书信和“八股”式的论文了。没想到却被“拉入”了《美人 鱼》编辑部。那一日,撞着了编辑孙少波,邀我加盟。我当然拿出“半谦虚,真不行”的 理由来推辞,却被他的一句话给噎了回来--“我们这儿就是培养人的地方”。也许孙编 辑久经“沙场”,对这类问题早有“最佳解”了。我理屈词穷,只好接受“培养”。 我在编辑部时间最短,年龄最小,重活累活都被老大哥们分担了,我是名符其实的挂 牌编辑。我主要参与电邮发送和印刷,也收集些幽默笑话供读者解闷。后来逐渐意识到《 美人鱼》的吸引人之处在于真情实感。于是当自己有所感时,也斗胆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据说反映还行,至少自我感觉良好。人曰:每换新环境,一周的感受可以写一本书,一月 的感受可以写一篇文章,一年之后就什么也写不出来了。你也不妨写一写你一个月的新感 受。 当今科技飞速发展,五年前的成果,现在也许仅是废纸一堆;然而人类情感世界中却 有许多永恒的东西。也许昔日一篇小小的文章,五十年后仍能感动一颗心。难道这不也是 对人类的贡献吗? 美人鱼虽小,却被世界所铭记;《美人鱼》年少,希望能长伴我们生活。 ─────────────────────────────────────── ●孙少波 有孩子的妈妈象个宝 说起《美人鱼》,有些朋友常拿我们编辑开心:《美人鱼》,那就象你们的儿子啊。 言外之意,我们这些当编辑的也就是妈妈了。我说:什么“那就象”啊,应该说“那就是”。 不过女儿似乎更恰当。 也就一眨眼的功夫,《美人鱼》就五岁了。有人就说:嗨,该庆祝庆祝吧? 想一想,人家那些“25周年”,“50周年”,“100周年”,银婚、金婚、百 年庆典什么的,真是值得庆祝。可一个五岁的孩子,特别是一个象《美人鱼》这样的孩子, 也就刚刚学会蹒跚着走路,连话都说不好,也值得庆祝? 不过,话又说回来,孩子,还是自己家的好。那不,歌里都这么唱:世上只有孩子好, 没孩子的妈妈象根草;有孩子的妈妈象个宝,幸福享不了。 五年前我们计划创办《美人鱼》的时候,当然用不着到公社去申请娃娃证,但亲朋好 友那儿总是要征求一番意见的。 有的朋友说:嗨!弄那个,做啥?还不如去送报,可以挣钱。我想:这哥们儿可能以 为我们要超生,得先准备罚款。就凭你说的这个,我们也一定把这孩子养好。送报,那只 能解决温饱问题;培养下一代,那才能奔向小康。 有的朋友说:好!好主意,咋办?在丹麦就这几个留学生,能拉到足够的稿源、养活 这孩子吗?我说:丹麦的留学生虽少,但能耍笔杆子的却未必少。再说,在这日见黄昏去、 难见朝阳来的气候下,很多人难免有较多的时间去思考。我们开辟这么一块园地,没准哪 天会长出一根栋梁来。就凭你说的这个,我们也一定把这孩子养好,给我们在丹麦的同胞 们增强一点自信心。 有的朋友说:太好了!算我一个,我们一起来养这孩子。丹麦这儿的中国人太少,生 活太单调,是应该给大家伙儿创造一点生活佐料,让大家一起参与进来把丹麦华人业余文 化生活这盘大菜烹调得更好一些。我一听这话,心里就高兴--我们的《美人鱼》又多了 一个当妈的。就凭你说的这个,我们也一定把这孩子养好,让所有关注她成长的叔叔阿姨 们放心大胆地做文章、努力成材。 五年之后的今天又想起这些,从心里感激所有的那些朋友。不主张我们要这孩子的朋 友们激起了我们一定要这孩子的热情;主张我们要这孩子但心中无数的朋友们激励着我们 一定要把这孩子养好;主张我们要这孩子并从开始就给予积极支持的朋友们则令我们激动 不已一心一意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奔忙。 不用说,《美人鱼》的呱呱坠地,给旅丹华人的业余生活增添了许多谈资。就在《美 人鱼》一周岁的时候,我们为她举办了第一次生日庆祝会--辞旧迎新第一届青年大联侃 茶话会。虽然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只邀请了三十多位朋友参加,但是那热烈的场面足可 以说明《美人鱼》已经给这儿的人们带来一些乐趣。而这正是《美人鱼》的办刊宗旨:增 加了解,增进友谊,增长知识,增添乐趣。 不久之后的九五年留丹学人春节联欢会上,《美人鱼》再次大显身手,协助学联会成 功地举办了属于留丹学人自己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春节联欢会,再次体现了《美人鱼》的 十六字办刊宗旨,为增进学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做出了贡献。 到九五年底《美人鱼》两周岁的时候,她已得到更多的朋友的喜爱。为了鼓励和感谢 众多作者和读者朋友对《美人鱼》的支持,我们又举行了“十佳作者”和“十佳读者”的 评选活动,并结合庆祝《美人鱼》两周岁,邀请了五十多位热心朋友,举办了“辞旧迎新 第二届青年大联侃茶话会”。会上还为获得“十佳作者”和“十佳读者”的朋友颁发了精 美的纪念品。 眼见得越来越多的作者和读者朋友对《美人鱼》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我们这些当爹 当妈的哪能不欢喜?到了九六年底,即《美人鱼》三周岁的时候,我们觉得“大联侃”这 样一种形势已无法完全体现《美人鱼》对众多作者和读者朋友的感激之情。于是我们就组 织了一次小型的喜庆圣诞联欢会,使与会的朋友们既可以海侃神聊,又可以轻歌曼舞,整 个联欢会期间充盈着喜庆气氛。 随着印刷版发行量的增加,网上订户也不断增加。更为令人振奋的是,《美人鱼》也 因此有了在“海外”的叔叔阿姨朋友们。我们能够在网上结识许多从未见过面的朋友,这 当然是现代科技的优越性,但《美人鱼》从中牵线搭桥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有些朋 友每逢佳节之时总会寄来美好祝福,祝愿《美人鱼》茁壮成长;有些朋友为《美人鱼》的 成长献计献策、增砖添瓦;有些朋友则因为《美人鱼》的缘故而慢慢成为我们这些妈妈们 日常生活中的知心朋友;更有的朋友因为对《美人鱼》的爱不释手而和我们一起来分享当 妈妈的喜悦……这一切的一切,都使我对“有孩子的妈妈象个宝”这句民谣深信不疑。不 对吗? 九七、九八年是《美人鱼》较繁忙的两年。我们与其它华人团体联合组织了几次文体 娱乐活动,使旅丹华人的业余文化生活朝着较高的层次又迈进了一步。随着九八年岁末钟 声的敲响,我们已着手编辑出版“《美人鱼》五年精华本”,以此献给所有曾给予《美人 鱼》支持与帮助的作者和读者朋友们。 值此辞旧迎新之际,向所有曾经或将要给予《美人鱼》支持的作者和读者朋友们拜年, 也向所有的妈妈们拜年,祝大家新年交好运、快乐享天伦。 ─────────────────────────────────────── 【茶余饭后】 ─────────────────────────────────────── ●步 云 新年之际话历法 人类的祖先们很早就发现了自然界有许多周期现象,如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边降落再 从东方升起,月亮由缺到圆继而又由圆到缺等。重所周知,这两类周期现象分别代表了一 天和一个月的时间单位。对于遥远的古代人来说,日和月的周期现象有显著的起止标志, 是比较容易确定的。 更长一些的周期现象是,经历了温暖的春天和炎热的夏天之后,是凉爽的秋天和寒冷 的冬天,然后又是万物复苏的春天。这个年的时间概念,对于古代人来说确定起来比较难 些。 今天的我们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地球绕太阳的公转造成的。公转的 轨迹是一个椭圆。当地球转到长轴的两端时,距离太阳最远,地球上的气候温和。当地球 到达椭圆的短轴端时,由于地球自转轴与共转轨道并非垂直而是倾斜的,朝向太阳的一面 的北半球是夏天,而背向太阳一面的南半球则是冬天;当地球转到椭圆轨道的另一短轴端 时,北半球背向太阳是冬天,而南半球朝向太阳是夏天。因此四季更替一个轮回的一年, 实际上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这在天文学上叫做一个回归年。一个回归年的天数并非是 一个整数,甚至都不是一个有理数,而是有365.24220…天。 当然按照月亮环绕地球一周所确定的月,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在天文学上把月相圆缺 的一个变化周期叫做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天数也不是整数,而是为29.53059天。 而实际上人为历法时,必须使一年的月数和日数成为一个整数才行。这就需要规定一 定的历法规则。尽管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种不同的历法,但归结起来,不外乎有三大类: 一、阳历,即一年的天数平均约等于回归年,而一年中的月数和每个月中的天数则人 为地规定,如现今流行的公历。 二、阴历,即每个月的天数平均约等于朔望月,而一年中的月数则人为地规定,如伊 斯兰教历。 三、阴阳历,即每年的天数平均约等于回归年,每个月的天数平均约等于朔望月,如 我国现今依然流行的农历。 在人类历史上,是埃及人创造了最早的太阳历。早在公元前4000年,埃及人就发现, 当天狼星清晨与太阳同时出现在地平线上(天文学上称为偕日升)时,尼罗河水就开始泛 滥。埃及人就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根据天狼星的偕日升和尼罗河泛滥的周期性,埃 及人那时就把一年确定为 365天。不仅如此,埃及人还发现,这样按照天狼星偕日升来确 定一年的开始, 120年之后,偕日升的那一天与一年之始就相差一个月,而1461年之后, 偕日升那天又恰好回到了一年之始。聪明的埃及人把这个1460年的周期叫做天狗周(他们 把天狼星叫做天狗)。 今天我们知道,回归年实际上有365.25天,若以365天为一年,则每年实际比回归年 少0.25天, 120年之后就相差了30天,而1460年之后恰好就少了365天。尽管埃及人知道 一年的长度大约是 365.25天,但实际历法上,埃及人却规定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有30 天,一年只有360天。另外的5天作为年终的节日。 最早发明阴历历法的是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在今伊拉克境内)的苏美尔人。美索不 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因其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而得名。如果说 埃及人是根据尼罗河相当规则的泛滥周期确定了阳历,那么苏美尔人生活其间的两条河流 的涨落则很不规则的,他们确定一年四季全靠天象的观测。大约也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 苏美尔人开始以月亮的盈亏现象来作为计时的标准。到了公元前2000年前后,他们已将一 年定为12 个月,大小月相间,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总共354天。为了与回归年相吻 合并把每年的第一天固定在春分时节,他们发明了置闰法。但在很长时间内,置闰是无规 则的,完全由国王来随意决定。到了公元前 500年,他们才开始实行八年三闰,后来改为 二十七年十闰,最后确定为十九年七闰的规则。 古希腊人使用的也是阴历历法,即用月亮的周期作为纪年的标准。天文学家默冬在公 元前432年发现,19个太阳年和235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即著名的默冬周期。实际上只有 在默冬周期发现以后,才能确定阴阳历的置闰规则。因为235个朔望月的总天数是6940个, 因此每19年中必须有12年是平年,7年是闰年。 现在实行的公历,在中国又称儒略历,是根据罗马皇帝儒略·凯撒的名字命名的一种 历法。原来罗马帝国使用的也是阴历。当凯撒征服埃及后,带回了埃及的阳历,并开始在 罗马推行埃及阳历。当时的历法规定,每四年中有三年是平年,而第四年为闰年,平年为 365天,闰年为366天。每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不能相同。因为凯撒的生日在七月, 为了体现皇帝的威严,凯撒要求这个月必须是个大月。因此天文学家就将单数月份定为大 月,有31天,双数月份为小月,30天。这样一来平年就多出了一天,必须从某个月里再减 去一天。当时罗马的死刑都是在二月份执行,人们认为二月是不吉利的月份,所以就从二 月份减去一天。 凯撒去世后,他的外侄孙屋大维继位,而他的生日偏偏是在八月,他也要摆一摆皇帝 的谱,下令将八月份也改成为大月,并且从八月开始规定双月份为大月。这样一来一年就 有了七个大月,又多出了一天,再从不吉利的二月里减去一天,就成了28天。逢闰年将二 月份加一天,变成29天。 儒略历是阳历,比较精确地符合地球上节气的变化,尤其对农业生产有利,颇受人们 的欢迎。公元 325年,基督教罗马教皇规定,采用儒略历为教历。虽说儒略历比较准确, 但每年还是比回归年要长 0.0078天。这个差别看起来不大,但时间久了就显示出来了。 到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里十三世改革历法时,已经多出了整整十天。格里高里新历法与 原来的儒略历的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去掉了这多出的十天,即将公元1582年10月 5日直 接变成15日;二是逢百之年,只有能够被 400整除的年份才算是闰年。这就是今天所普遍 采用的格里高里公历。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具有很高的成就,而制历必先观天,所以中国的历法成就也很高。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制订历法当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要说中国历法完全是为了 发展农业,是不准确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是至高无上的观念,皇帝就是“天子”, 研究天文不仅要“敬授人时”,更要揭示“天”行之道,自然享受很高的礼遇。换句话说, 中国历代的天文学家都是“政府”的高级官员,也许这才是中国天文学(历法)发达的主 要原因。 中国传统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既考虑月亮的运动(阴历)又考虑太阳的运动(阳历)。 中国历法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日、气、朔。气就是二十四个节气,因为是按照太阳运动编制 的,属阳历的成分。朔就是月亮被地球完全挡住阳光变得不可见的时间,两朔之间即为一 个朔望月,所以朔是阴历的成分。由于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连续两个朔望月的长度是不 相等的,经长期观测推算出来的平均长度称为平朔。对平朔进行修正所得到的真实长度称 为定朔。将日、朔望月与二十四个节气编制在一起是中国历法的主要内容。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以365又4分之1天为一年的所谓“四分历”,以29又940 分之499天为一个朔望月,每19年设7个闰月。汉代的“太初历”是我国现存最早有详细记 载的历法。除了“四分历”的基本数据之外,还规定冬至所在的月固定为十一月,正月为 岁首,以没有中气(即从冬至开始每隔一个气如大寒、雨水、春分等为中气,其余为节气) 的月份置闰等,很好地调整了阳历与阴历的关系。 此后漫长的岁月里,中国的天文学家不断修正回归年的长度、朔望月的长度和置闰规 则来完善历法。中国历代所编制的历法有近百个之多,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祖冲之制订的 “大明历”、唐代大僧一行主持编制的“大衍历”和元代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祖冲 之曾提出更为准确的每391年设置144个闰月的置闰周期,并推算了回归年长度为 365.2428148天,与现代的推算值只相差46秒。而元代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规定的回 归年长度则为365.2425天,与今天世界通用的格里高里历完全一样)。 从民国元年即1912年起,中国开始采用格里高里历即阳历,同时保持我国自己的阴阳 合历即农历。 ────────────────────────────────────── 【诗 歌】 ────────────────────────────────────── ●任智群 永远记得你 原以为,离开后, 你会向铜版画那样刻在脑海里, 可今日,拿起笔, 却怎么也描不出, 你的模样。 也才十年的风雨, 岁月就那么无情地剥蚀了你吗? 翻出箱底的那件婚纱, 纱还是纱,缕还是缕, 连那纯净的白,都没染上一丝儿黄。 试想如果当年举行了婚礼, 那多彩多姿的画廊里, 也会带上我们精采的一笔。 多恨那突起的风云, 把我卷到这天涯海角。 知道吗,为你: 我心结成茧,发染上霜。 读过千卷书,行了万里路, 回首间,羡极的还是那 诗题红叶,玉种蓝田。 万事于心,却总有一块空隙留给你。 哪怕时光流逝万年, 你,依然是你。 我虽画不出, 却永远记得你。 ────────────────────────────────────── 【丑 小 鸭】 ────────────────────────────────────── ●岩 青(十二岁) 小红和她的自行车 小红有部红色的自行车,她可喜欢这部车了,只要天气好,她都要骑上她出去玩。不 过这部车对她来说太小了,不小心将膝盖碰上车把时还会摔跤。 小红快七岁了,有一天妈妈说:“扔了这部车吧,我给你买一部新的做生日礼物。” 小红说:“不,她是我的好朋友。”小红有点伤心,为什么这部车不和我一起长大呢?她 可不想她的朋友进垃圾箱。      她又骑着车出门了,骑呀骑呀,她忽然想出一个好主意,那会使她每天可以看到她的 自行车,又可以得到一部新车。小红的好朋友玛丽想买一部车,这部车对她正合适。   小红马上骑到玛丽家,玛丽正在和哥哥玩捉迷藏,玛丽的哥哥找不到玛丽,小红就帮 她哥哥一起找。他们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小红想她大概在厕所里。她敲敲厕所的门:“玛 丽,你在里面吗?”玛丽在里面说:“是呀,小红”“你想要我的车吗?”“今天我和妈 妈去商店,妈妈已经给我买了一部。”小红听了很泄气,觉得她的自行车就象一件废物。 她慢慢地走出门,骑着她的车回家了。   小红吃晚饭的时候一句话也没说。睡觉的时候还说梦话:“我的车是一部很好的车, 我要卖一百克郎。”   第二天,她的同学爱玛给小红打电话:“小红,听说你要卖你的车,而且只卖给熟人, 我准备买你的车送给我妹妹,我想问问你这部自行车要多少钱呢?”小红说:“一百克郎。” 爱玛说:“好,那我今晚七点去你家买车。”小红想这下太好了,我可以每天看到我的自 行车,还可以让妈妈买部新车。   那天晚上,小红连饭也没来得及吃,就去洗她的自行车,她一边洗一边还唱歌。   七点钟到了,小红领着爱玛去后花园看自行车。小红将她的车洗的像新的似的。爱玛 一看就满意了。爱玛试了一下这部车,说:“小红,这是一百克郎,我买了。”爱玛高高 兴兴地骑着那部自行车回家了。   第三天,小红和妈妈来到自行车店,小红一眼就看中了一部红色的山地车,价钱也不 贵,她们就买下了。以后小红每天都可以看见她的老朋友和骑着她的新朋友,心里很高兴。 ─────────────────────────────────────── 【大千世界】 ─────────────────────────────────────── ●彭小昌 美国的异族婚姻 在美国这样一个移民大融炉的国家里,异族通婚在今天是越来越多了。 在黑人与白人通婚方面,我发现黑人男子娶白人女子的约占三分之二,白人男子娶黑 人女子的占三分之一。这种现象如何解释呢?我以为黑人男性希望娶白人女子,主要想通 过白人女子的种族地位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如体育界、文艺界的黑人男性名星往往都娶漂 亮的白人作为太太,其中的奥妙耐人寻味。而黑人女性在地位上的需求不高,在婚姻追求 上往往是被动的,而有兴趣去“追”黑人女性的白人男子显然很少,这恐怕是白人男子与 黑人女子通婚少的原因。 黄种人和白种人通婚情况正好相反。黄种女性嫁给白种男性的大大高于黄种男性娶白 种女性的。二者之比大约是四比一。有人认为,对一个男性而言,最好的事情是“住美国 的房子、娶日本的老婆、找法国的情人、吃中国的菜”。一般来讲,白种男性喜欢黄种女 性娇小的体型、温顺的性格、性观念的保守、对男人的顺从体贴和照顾。而黄种女性则喜 欢白种男性高大的身材、对女性的尊重和宽容、优越的社会地位等。黄种男性为什么不喜 欢白种女性呢?恐怕是因为白种女性太开放、太自由、独立性太强、不大容易成为贤妻良 母的缘故吧! 在黄种人和白种人通婚方面,日美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中美、韩美。“二战”以后, 美国占领了日本很长时间,两国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日益频繁,为异族通婚创造了条件。 另外,美国大兵的风流浪漫也是举世闻名,他们每到一地,就要撒下大批的“情种”。 中美之间的通婚渐呈后来居上的趋势。中国包括大陆、台湾和香港三部分。但总的来 说,对于黄种人与白种人的通婚,接受程度较高,甚至成为许多中国女孩的首选。有一次, 我们几位两岸同胞在一起聊天,一位其貌不扬的台湾女孩说:“我出国时,我妈妈对我说, 要结婚,第一选择美国人,第二日本人,第三台湾人,第四香港人,实在不行嫁个大陆的 也行。”顿时,一位大陆的单身汉被惹火了,说道:“前几天我爸爸也在电话里叮嘱我, 第一娶个大陆的,第二香港的,第三日本的,第四美国的,实在不行,宁可打光棍也不娶 台湾的。”听完之后,我们几位都哄堂大笑。 随着中国大陆不断的改革开放,大陆人和美国白人通婚的比例不断增长。至于异族婚 姻生活究竟是酸是甜是苦是辣,想必因人而异吧!婚姻是爱情的归宿,还是爱情的坟墓? 婚姻是一种交易,还是一种手段?……婚姻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婷是我大学的同学,在国内曾有过短暂的婚史。八十年代来到美国留学。我在丹麦时, 我们曾在电话中交谈过几次,婷谈到了她在美国的第二次婚姻。她的新丈夫叫大卫,是一 位纯种的美国白人,和她同在一所学校攻读博士学位。二人是在一次野外聚餐时认识的。 在大卫的强大攻势下,婷“投降”了。在追女孩子方面,中国男性恐怕无法与美国男性匹 敌。由于他们“脸皮太厚”,加上会对女孩子献殷勤,在竞争中往往占据明显的优势。谈 到为什么找个白人作丈夫,婷对我说:“刚到美国时,并没有想嫁个白人。在留学生的圈 子里,我处于明显的劣势。年龄相当的男留学生大都结了婚,即使是单身汉,也不愿意找 我这个离过婚的。面对这种情况,我渐渐把目光瞄向了美国人。我和大卫交往了半年之后, 我们同居了。和东方男性相比,西方男性有些独特的魅力。中国男人比较含蓄,把爱藏在 心里;白种男人比较开放,把爱挂在嘴上。你可以说他们是“甜言蜜语”,也可以说他们 是“言不由衷”。但是,无论是西方女性还是东方女性,都“吃”这一套。白种男人在女 性面前很有绅士风度。比如开车门、拎衣服之类的小事,表现了他们对女性的尊重。我嫁 给大卫,主要还是从吸收美国文化,融入美国社会的角度考虑。但事实上,我们价值观念 的差距很大,矛盾和冲突很多。我已经三十多岁了,很想有个孩子,可我又不敢要孩子, 因为我的婚姻并不稳固,说不定哪天,我们就会离婚,而孩子会成为我们离婚后的负担。 我把婚姻看得很淡。在国内我都有勇气离婚,在美国再离一两次又算得了什么呢?无论我 和大卫的结局如何,这段异族婚姻毕竟是我人生道路的一段经历。”当我来美国之后,婷 告诉我说正和大卫办理离婚手续。我感到她的态度是那么轻松、自如,仿佛卸下了肩上的 一副重担。她还委托我在国内或者在留美学生中帮她物色对象,可见她是有些“迷途知返” 了。 在大陆的女孩中,许多人将嫁一个白种男人视为“光宗耀祖”的事情,不惜代价嫁到 美国来,但结局却远非梦想的那么好。在美国我碰上了叫玉的上海女孩,她在国内时在一 个机关做文秘工作。她长得很漂亮,追求她的男士不少。但是她非常羡慕那些有海外关系 的人,发誓非美国人不嫁。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她终于通过一家海外婚姻 介绍所认识了一位比自己大二十七岁的美国白人。她不太会讲英语,而对方又不懂汉语, 两个人交谈往往需要翻译。结婚以后她来到了美国,出国的目的总算达到了。然而,她到 了美国之后发现自己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她丈夫并不象她以为的那么“富有”,简直可 以说是“穷光蛋”。房子是租的,汽车、家俱、电器都是从银行贷款买的。就连送给她的 结婚戒指也价值不过一百美元。她丈夫年老体弱,没有固定工作,除偶尔打打短工之外, 几乎是靠救济金生活。她原以为只要得到“绿卡”,就可以一脚把丈夫踢开,另觅高枝。 可是事情并非那么简单。如果她在短期内提出离婚的话,她丈夫可以向法院控告她骗婚, 她极有可能被取消“绿卡”,限期离境。事实上,她只不过是她丈夫的保姆和泄欲的工具。 没有办法,她只有默默地忍受几年,等她入籍之后就完全自由了。我周围的中国人对她这 种把婚姻作为“跳板”的作法可以理解,但对她的遭遇却不表示同情。她自己好象也有所 “醒悟”。有一次对我们说:“早知道来美国遭这份‘洋罪’,还不如当初在国内嫁个大 款呢!”其实,有些身居美国的中国人包括个别留学生也把和美国人通婚作为获得“绿卡” 的一种手段,这种异族通婚导致不幸结局的比率相当高。 在当代留美学生中,男留学生的婚姻相对比较困难。未婚的留学生的男女比例严重失 调,一个女性往往处在四五个男性的包围之中,而有些女留学生又嫁给了白人,更加剧了 “供不应求”的矛盾。面对这种情况,男留学生大都愿意回国找对象,问题是,尽管回国 找对象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谁能保证自己的婚姻不是某些女孩出国的“跳板”呢!我所 在的“宾大”曾经发生过一起震惊校园的惨案便由此而来。一位相当优秀的中国留学生从 国内娶回一位相当漂亮的老婆,就在新婚不到一年的功夫,那漂亮老婆便把只知埋头钻研 学问的博士丈夫给一脚踹了,另外勾搭上了一位白种男人。那可怜的博士老兄心胸实在太 狭隘,抑或是实在太爱他那漂亮的老婆,一气之下,居然从校园内一幢十二层的高楼上飞 身坠下,当即命归黄泉,让人痛惜不已。 在美国,文化融合程度越高的地区,异族通婚率也越高。如夏威夷华裔的异族通婚率 高达70%,洛杉矶其次,为50%,而纽约为27%。华裔的第二、第三代移民,从小 受美国文化的熏陶,更容易接受异族婚姻。 但异族通婚的离婚率很高,本来美国的离婚率已高得出奇了,而异族通婚的离婚率又 远远高出于50%的平均离婚率,超过了70%。据统计,有三分之一的异族通婚家庭没 有子女,担心日后离婚也许是其中一个原因。 关于异族通婚的问题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对美国社会存在的异族通婚现象,我觉得 不要刻意宣扬,也不要执意反对,应该顺其自然。 ─────────────────────────────────────── 【诗 歌】 ─────────────────────────────────────── ●茅 竹 重返燕园 --写于1995年春出国前夕 悄悄地,我来了, 来追寻往昔的梦。 经年的岁月, 未曾把你凋零; 在我心中, 你却更加妩媚恬宁。 那草坪上的青青, 当是我昔日的身影; 晨曦中的广场, 似仍闻昨天的笑声。 教室里的桌桌椅椅, 仍旧是手足连着手足情。 那熟悉的幽幽小径, 是否还在指引学子的航程? 波光里的博雅塔哟, 会留住时光, 留住永恒, 为我们作证…… 静静地,我走着, 愿化你身旁一株青松。 ─────────────────────────────────────── 【小 说】 ─────────────────────────────────────── ●艾晓明 复 活 一 友人告诉我,安老师是在一个暴雨的夜间离开的。 我想,那就应该是夏夜了。只有在夏夜,南方的天空才有如此激烈的雨。雨水翻江倒 海地下着,海对岸的岛屿要挂带数字的风球,行人的雨伞被风卷得倒转。安老师这时躺在 病床上,听得见雨水哗哗,雨声擂击大地,象万人大会上集体击掌,更象军队猛烈踏步。 黑泽明在电影《隧道》里拍过这样的踏步,当时,一个往日的军官进了隧道,忽然听见了 由远而近的踏步声,这声音如同地震的先兆,轰然前来。接着,他的面前出现了数百名阵 亡的兵士,这些兵士行进到他面前,肃然踏步,再也不离开他。他和他们解释,他说在那 场战争中他也同样失去了许多东西,可是幽灵的方队不回应他,他们在他的面前,沉默而 坚执,刀锋般的沉默,步步紧逼。军官百辞莫辩,忽然大声喝道:立正!向后转!齐步走! 幽灵军队,被命令驱动,齐刷刷地转过身,向着来处退却了,雷雨般的脚步声,渐行渐远, 隐没在隧道尽头,隧道像深渊一样安静下来。 是否在雷雨声安静下来时,护士进来,发现安老师就那样永远睡着了,退出了人间的 对阵呢? 二 七十年代,在我念大学的远山校舍,春夏之交,雨水也是如此富足。我的小床在宿舍 里靠窗,下雨的时候,我常常看着绵密的雨帘发呆。窗外,一位老右派每天在九点钟准时 赶着牛从窗前经过,他的蓑衣斗笠和牛皮一样的颜色,他手里的小竹竿和牛尾巴一样细长, 他和牛一样不说话,如果他趴下来吃草,就和牛兄弟无异了。他们走过宿舍外的草地,一 些草叶就被压弯,等他们走后,那些草叶又慢慢挺起来。看见老右派,我就会想,有许多 这样的人,人们再也不问他们的案情,生活从此没有改变。他就这样每天放牛,放牛,一 直放下去,这是何等黯淡的末日,漫长的末日。 我以为,自己的生活正在一个新的开头,那时我是工农兵学员。我们的学校属于城市 里一所重点大学办在农村的分校,我们在县城的一个五七干校的校舍开始了大学生活。老 师都是从本校派来,他们有的是举家迁来,有的是只身在这里教课。安老师就是后一种, 他的房间,我记得在教学楼拐角的一间小屋子。时隔多年,我才想到,为什么他不和其他 单身老师一样住在我们宿舍前面的小平房里呢?究竟是临时安排还是他的不合群? 安老师的妻子和孩子留在城市本部。他的妻子来探亲,我们知道她是教中国当代文学 的讲师。安老师教俄国文学,可是我们当时没有外国文学课。我们有一门课叫“毛主席诗 词”,任课老师讲到正文时,手握红宝书,曲臂放在胸口,一字一顿地朗诵: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他一直那么举着手臂,眼睛直瞪瞪的,僵硬的手臂下面吊着宽阔的 蓝制服衣袖袖口,也许他正在想象寒冷秋天里的那条神圣的河流吧。看他独立讲台的样子, 我心里楞愣怔怔。这些诗词要永远地讲下去吗?我在无课可上的中学时代,已经把整本的 毛泽东诗词,连每个注释都背过了。假如老师肯叫我起来背课文,我直想问,想不想看我 唱和跳?文革时,毛泽东诗词是革命歌舞的基本内容,许多中学生都能唱能跳。而为他老 人家新发表的诗词所谱的歌曲正在电台播出,男高音那庄严热情的咏叹:“不──须放屁”, 旋律效果可比帕瓦罗蒂:“还有个太阳,那就是你”…… 我在一家中学的校园里长大,不会在老师面前局促。但我没有想过,我们的大学老师 会是这样木木呆呆的。还有和善尽职的指导员,就住在我们宿舍隔壁,日日督促早上六点 出操,晚上十点熄灯,不许谈恋爱,外出要报告。十来平米的宿舍里住着上下床八个同学, 谁常常和谁接触,谁熄灯后不归屋,尽在众人眼皮子底下。到了三天一反省,半月一小结 的小组会上,大家微笑着彼此找毛病,能把你的汗毛长的地方都找清楚。 安老师当时好象在系里主管教学,我现在苦苦回忆,究竟是什么他让我心仪?他也常 常有那种貌似谦卑的微笑,所有发配到这所乡村大学的老师,被长达八年的运动反复折腾, 好不容易获得了任教的机会,人人是自我检讨和批判的高手,这种生活塑造了极为压抑而 勉强做出的真诚微笑。我对这种微笑很熟悉,因为常从父亲脸上看到这样的笑。我不明白, 为什么人们不肯相信我的父亲原本就是一个真诚的人,而偏要他在挨打受气,扫厕所写自 己臭骂自己的文章之后,还得如此满脸堆笑。笑得这样辛苦之后,我父亲回到家里,不仅 再也不笑,而且会为一点琐碎的事故──诸如饭糊了、面条硬了,骇人地发作。那时,偏 偏我妈妈还敢回敬他;我真害怕他们有一天会彼此咬下一块肉,外人咬死我爸,我爸把我 妈咬一口。 让我回过头来说我的安老师。从外表看,他也有那样辛苦的笑容,只是他笑而不语, 头微微向后一仰时,好象被某种神秘的事物牵制,好象在早上做了一个美好的梦,乐在其 中而无意告诉别人。那会是什么呢?我不禁想得出神。安老师也穿臀部或膝盖上有打靶图 形的补丁裤子,可是那是不会鼓起大包的料子,显出了往日生活一种体面的本色。安老师 很高,用今天的话来说,他很帅。即使他也时常缩着脖子,可是不由自主地挺直身子的时 候,他的气质与众不同。我想到的词汇来自伟大领袖关于革命的反义词,老人家说:革命 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能那样雅致,那样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是的,安 老师的与众不同,就在于革命的反面,他让我想到的词汇是雅致,文质彬彬,温良恭俭让。 他的普通话比那些口音很重的老师标准很多,语音非常柔和,我不记得他大声说过什么。 也许他天生一幅让人喜爱的模样吧,但我当时并不知道对他的感觉可以叫作喜爱。只是在 很多老师里,我很愿意和他说话,他的气质是我觉得可以信任的那种人。我信任的气质是 什么呢?亲切而没有歧视,聪明而且能够欣赏聪明,也许是这些?而安老师的显示良好教 养的标准口音,他的温和的眼神让我信任。他是我想象的一种大学老师,我和他说话无须 戒备,好象从来就认识一样。他听我说话时有种长者对幼者的和蔼,还有种有才气的人彼 此心照不宣的默契。我在年级里是一个出身绝对不好的学生,但我是学习委员,这样我和 安老师,自然有了很多接触。 那些无聊的日子,因了我们的年轻而熠熠生辉。校园附近有满山的梨树,春天梨花胜 雪,和感情朦胧的同学──我们来自同样城市,在梨花树下久久徘徊,我听他讲述他的初 恋和失恋,他在学习班里被一审二审的情状。讲到夜深,不敢不回宿舍了,回头看,教学 楼一片黑暗,安老师的小屋像夜的灯塔一样,温暖静谧。学习生活忙忙碌碌,毫无收益, 同学间表面上亲如一家,在心里随时提防着揭发汇报;和朋友、和老师这种私下里的猩猩 相惜和在教室里的心猿意马充实了那些日子。 好象是安老师回城市休假吧,他把钥匙交给了我们,我们在他的房间折腾放大机,洗 了许多照片。十点熄灯,我溜出宿舍,等着我的朋友。他从雪地里走过来,精神抖擞,满 目都是笑意。我们,还有班上一位来自照相师家庭的同学,他的女朋友,几个人在安老师 的小屋里惊喜地看那些底片在药水里浸泡出人形,看我们在满地油菜花里挑担子、学毛选 的照片。我们裁下的放大纸,把屋子里弄得乱糟糟的。然后大家买了面条用安老师的煤油 炉煮面条,用他的油盐酱醋。我连盐和糖也分不清,先放了糖,尝着不对,再加盐。我的 朋友振振有辞地说,工厂里的夏天防中暑的汽水就是这种滋味。吃饱了回宿舍,风雪漫卷, 原野和错落的红房子被洁白的积雪盖得严严实实。如果那场大雪在今天降下,如果我还是 二十一岁,我和我的朋友注定会紧紧相拥,任这热烈汹涌的雪把我们带到任何地方,绝不 回冰冷的宿舍。但没有一场连降二十多年的大雪,在那场注定要消融的大雪里,心存爱慕 的我们恪守友谊的原则,把信任赋予无限的青春和未来。我落在最后,只是为了从大衣口 袋里向他示意,我偷出了安老师书架上的书:托尔斯泰的《复活》,我们相约,要在安老 师回来之前把这两本一套的书飞快地看完,再接着偷他四卷本的《战争与和平》。 三 那年初冬,当时刚组建的基建工程兵到我们学校要一些人帮着搞创作,我跟安老师说 我想去,安老师后来竟真的挑上了我。我们大约五六个人,由安老师带队远离学校,也远 离了那些运动和政治学习,那些三天两头种地的学农课,到了长江边一个三线工程的工地。 我们和部队文工团的一个小分队住在一起,几个女演员都是城市的干部子弟,十几岁 被父母送进军队。我们给他们写节目,对口词、相声、舞蹈什么的,反正配合工地进展。 晚饭后,男演员吹拉弹唱,女演员翩翩起舞,日子过得不闷。最好的是部队里饭菜随便吃, 比学校十三块五的水平好很多,很快我们都吃得肥头大耳的。 创作组就我一个女生,男生里有个脾气挺硬的,忘了为什么我们互相别扭,很不愉快。 记得有些晚上,和安老师就这些谈到很晚。年纪轻轻,情绪混乱,在那样的年代,尤其不 知自己要什么。谈来谈去,无非扯淡。有一次我谈到要入党,安老师不说话,过了一会儿, 很诧异地说:你不要去争取入党吧。我觉得这话很不像他该讲的,我不要入,你为什么入 了呢?须知那时在学校,人人要求入党,三天两头给组织上写思想汇报,叫做向组织靠拢, 解决组织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年级里有个同学,每周日早上挑着大粪桶去淘厕所。 他挑着空桶出发时,所有在宿舍呆着的同学面面相觑,好象干了亏心事。这表现不算离谱, 有位仁兄在厕所里发现擦屁股纸是印有语录的,生生捞了出来洗干净交给组织。 在部队全团开大会,安老师私下对我说,你穿得漂亮一点。他大概是不便直说,你为 什么穿得那么难看。可我当时想了又想,却是不知如何能漂亮。那年头发布票,每人每年 一丈二尺,只够做一套衣服。经过了文革洗礼,又在农村多年,我哪还有漂亮的概念。春 节去买减票布,就那么三两种花色。挑来拣去,买了种布做棉袄罩衣,芝麻酱颜色,麻将 牌图案。另一件罩衣全黑色,上面有点十字的彩线。我知道那不好看,却也不以为丑。我 们跟着安老师,和小分队的演员一起巡回演出。黑衣服蓝衣服坐在军人中间,而安老师和 首长们谈笑风声。首长们谦恭地说,欢迎安教授来我团指导工作。安老师更谦恭地回答: 我们是来学习的,来锻炼的。 我看着安老师坐在主席台上,心想,如果他穿上军装,会有多么潇洒啊。他像是法庭 上的聂赫留朵夫,对周围的官员有种屈尊俯就的姿势。他高出那些一般个头的首长,他的 温文尔雅更是军人所没有的。他的笑里洋溢着什么呢?那与其说是谦恭,不如说睥睨世俗 的傲慢吧。我还想,如果我要找男朋友,我的男朋友就应该是安老师这样的,聪明、有教 养,潇洒傲慢。我在年级里虽然有男生朋友,但那终不过是友谊而已。他在城市的女友等 待着他,这限制了我们的交情。而我后来选择的丈夫事实上和安老师没有半点相象,正如 和我心心相印的男朋友二十年后和当年有约的妻子坚决离了婚。而当我们再碰到一起的时 候,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怎么长得这么胖了? 我在心里说:你怎么长得这么胖了?我还想问你呢!我眼睁睁地看着这位从商后有了 明显体征的友人。二十年前,我们何尝知道,生活里等待着我们的是什么,它又会如何改 写我们。 四 七十年代末,急剧的变化真正开始了。我从矿山考回母校,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安老 师是最早提拔的教授之一,他开始带俄国文学的研究生,成了一家外国文学研究的主编。 我的那些落草乡下的老师都回到了城市,那位放牛的老右派,原来是全国知名的社会学家。 他频繁地应邀出访,回来时神采飞扬,忙乎了两年猝然去世。 毕业后我接的第一项工作是带学生实习,那是七八届的学生,有十多个人,有的比我 年龄都大。我们到了一家普通中学,每天我跟班听课,晚上检查学生备课情况,早上最早 起来,七点半以前督促学生都到办公室准备上早自习。一个月里让每个学生都过了讲课关, 周日回去还要照顾生病的母亲,几乎要散架。 回到学校开始总结教学实习,一个消息在系里流传,开始人们是交头接耳,后来就言 之凿凿。在系里集中的时候,安老师走进来,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脸上,他的脸色晦涩, 谦卑地低着头。人人都在传着他的丑闻:他指导的实习小组里,一个怀孕的女学生跟他请 假,他竟和她发生了性关系。系里党员大会上,一位上了年纪的老教授用拐棍敲着地板说: 禽兽啊,禽兽! 安老师受到党内严重警告,撤消了主编职务,好象教授的职称也给临时掳了。这后一 出是很奇怪的一种处罚,总之他是一下子从令人敬慕的位置上跌下,变成耻辱的化身。我 看着我学生时代的偶像,不可解释。安老师好象破碎成了两个人,一个是我熟悉的,亲切 而潇洒的安,那个骄傲的俄罗斯的灵魂。在我大学毕业的最后那年,文革结束了,安老师 给我们上俄国文学课,讲到《安娜·卡列尼娜》,讲到《复活》。我不能忘记的是,他讲 课从不看台下的学生,而是侧着站,脸冲着窗外。他经常看着窗户外面,我们也就全都拧 着脖子看着窗外。教室有那么大的窗户,玻璃明亮,像张大的眼睛,映入一方方晴朗的蓝 天。风很暖,越来越暖,树上的绿叶浓郁得发亮,果实膨胀着。安老师的灵魂一定也在风 中膨胀,他的声音和春风一样柔和。在遥远的俄罗斯,农舍的门开了,所有的人向尊贵的 公爵伸出手臂,他们贫穷,公爵将放弃自己的田园……可安老师从来没有把任何一个故事 讲完,我们那残余的学期多么短暂啊。 不过几年功夫,安老师犯下人们最不愿意饶恕的道德错误。这简直是吃饱了撑的。为 了那方寸之地的淫乐,他简直疯了。他一度那么成功,才华和傲气都写在脸上,现在则不 声不响地坐在全系大会的一角,活像一个麻风病人。没有人和他搭腔,散会时,他一人佝 偻着高高的个子走出门去。 我对他的丑闻真相知之不详,反正没有人说他受了委屈。而在我听到的议论中,关于 安老师的过去,有一个故事是这样:在五七干校,安老师和一位教授上下铺。这位教授大 被蒙头,切开自己的手腕,人们听见被子里有咕嘟咕嘟的声音才发现。在抢救教授时,人 们说,安老师这个人,他干什么?他居然给教授念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需要 对不熟悉背景的人略加解释,这是一条流行的毛主席语录,用于鼓动人们克服困难的场合)。 人们给我学安老师念语录的样子,他气喘吁吁、低沉而有节奏地念叨,一心一意给濒死的 人鼓劲。在我的眼前,出现了简陋的病房和担架床,如果是好莱坞的大导演斯皮堡来拍这 个镜头,他将不会采用任何语言。在《抢救大兵雷恩》的片子里,那些高大的美国士兵横 七竖八地躺在诺曼底海滩的浅水里,海浪拍过来,退过去,每一阵海水都带着血红;浪头 漫过士兵的遗体,淌在沙滩上,沙滩变成了一匹红红黄黄的蜡染布。在另一个镜头里,一 个士兵被德军暗枪击中,他拼命地抬起手臂,费劲地说:Help,help……穿过他身体的小 小弹孔里,血像泉水一样涌出来,混合在雨水中,街道一下洇红了一大片。如果要说什么, 斯皮堡的士兵只会对敌人说:fuck you!正如雨果笔下滑铁卢一役,法国将军身陷重围, 对欧洲联军只说了一个字:Shit!而在七十年代的县城医院,没有人对修理他们的伟人说: fuck you!惶论Shit!安老师按照惯例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后面两句是:排除万难, 去争取胜利。)他一定想不到,对于决定赴死的人,心里回答的只能是:fuck you!而他 的如此举止,在他爆发丑闻的日子重提,比当年更可笑十倍。 但所有这一切,不是我所知的安老师。所以当我学生时代的男朋友说,我们应该去看 安老师,我就像从前一样立即响应了。我的朋友过去是并且一直是一个义薄云天的人,数 年后他为了理想救朋友,不惜坐大狱,此系后话。当时他说,安老师正落难,我们应该去 看他。我们三个安老师从前的学生就去他家,一点都没想过安老师也许最不愿意见的就是 我们,而我们的举动多么自以为是。我们像平时一样叩门而进,安老师给我们凄凉的笑, 他的妻子从里屋出来,她笑得尤其勉强和疲惫。然后他们说:不要提,孩子们不知道。他 们把对着客厅的房门关上。我们没有提什么,端坐良久。坐到最后,我的仗义的男朋友说: 这个啊,他咳嗽了两声,继续说:这个啊,不要抬不起头。啊,您还是我们的老师。 到我要离开母校继续求学,向安老师道别时,他的房子变成了个临时仓库,所有的东 西都打了包。老师的妻子已经率先南下了,他们决定迁徙。 五 南方,在接近边陲的地方,一个城市像花苞一样,正在绽开。多年以后,我到了这个 城市,觉得它那么小巧和华丽,仿佛中国的一个例外。我从绿荫如带的丘陵公路上接近它 时,经历着一种新生的心情。在我的沧桑的生命里,我渴望着一个城市,而这个城市,有 一种等待,一种相遇。于是我问自己,你满足了吗?你在这个城市将会相遇一个欣悦的夜 晚,一个友爱的心灵,你满足吗?你会有家园和归宿的感觉吗? 我想,安老师千里迢迢抵达这个南方的极地,看着平原和丘陵上生气盎然的林带和冬 季的翠绿时,他一定会想到,那些难堪和破碎的往事像垃圾一样留在原处了。他带着干净 的心情和身体进入这个陌生的正在生长的城市,城市里有许许多多和他一样告别过去迎接 未来的外省人,谁也不过问往事。往事千疮百孔,它应该被遗忘,让身体的行囊装上新的 经历吧。 我曾经在这个城市开会,安师母来会上,我看见她穿着在北方少见的美丽衣裙,步履 轻捷,南方的太阳把她晒黑了不少。她说,来我们家坐吧,现在是一座旧房的小楼,楼梯 在房间里。我想,这样体面的房间,安老师一定恢复了他那高贵而沉静的微笑,他应该可 以从容对学生讲完聂赫留朵夫的故事了。他讲课时眼睛还是冲着窗外吗?窗外阳光充沛, 不仅有树和鸟的啾鸣,还有那远处的海,那种闪烁在蓝眼睛一样的天空下宁静无波的大海。 而我在北方,在我的博士论文完成时,我请安老师做我的论文评阅人,他的学术声名 在遥远的北方不受怀疑,我的导师接受了。一个月后,我收到了安老师写的论文评语,其 中还有安师母的一封信,她说,安老师在手术后病床上给你写了评语,非常高兴你给了他 这样一个机会来评价他所热爱的专业和工作,他写完了评语依然兴奋,衷心祝贺你的成功。 我看了信大惊失色,他是肝癌晚期。 他开始他的复活不过两三年,就被癌症盯住;紧接着传来的消息是,安师母也被网罗, 她得的是妇女常见的癌症。我听说,他们夫妇先后做了手术,成为患难相依的战友。传媒 有很多报道,因为他们工作得非常努力,报纸和电视上说,他们是抗癌英雄。我相信他们 将活下去,几次出入境经过这个城市,我从没顾上去寻找他们。我为什么不去看我的老师? 因为我很忙?因为我想他们也很忙?因为我不想打扰他们?也许这都是又都不是理由,也 许只有一个未经思索而不必解释的理由,我们没那么多功夫延续我们的过去。 在最近,一个来自那里的电话证实,安老师早几年就去世了。令我不安的是,安师母 也过去了。他们相继去世,我和他们,在我臆想中一直存在的联系,完全断绝了。 六 自从接了那个电话后,我就在想着安老师。回想我到达那个海滨城市的傍晚,华灯初 上,我曾站在通向海关大楼的车站,看着流丽的光影中夜蝶般浮游的车辆行人。我在心里 询问:人们享受着着夜的繁华精致,他们感觉到幸福吗?在这个簇新的城市,我模模糊糊 地想着什么人,我思念却没有见过的,我见过却不再思念的。熙来攘往的人流,来去匆匆, 人们如此熙来攘往,为了什么?他们幸福和快乐吗?在我的观察里,人们多么渴望幸福和 快乐,可是有几个人认为自己是幸福和快乐的?谁呢?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说:不,我并不 幸福和快乐,我只是活着。活着,而没有幸福和快乐,当我独自穿行在盛妆的大道,被周 围的华丽物品映得眼花缭乱时,不能不勉力克制着伤感,克制那会灼痛自己的眼泪。 在这个城市,还会有人记得那对抗癌英雄的夫妇吗?而我的安老师,他终于体会到了 他的新生和幸福了吗? 我没有问任何人,对我在这个城市新近安居的朋友也没有问。毫无疑问,除了极少的 和安老师共有过往日的人,除了爱他和恨他的人,哪还有人会记得呢。记忆的负担足以把 活人压成爬虫,快乐必须随时卸下记忆。何况在这样的夜晚,在这化蛹为蝶的亮夜。 我在灯下等待,穿着在我年轻时候应该有的紧凑衣裙,银色的“伊蕾丝”环绕我的颈 和无名指。但我已没有了年轻时的容颜肌肤,而那位在那样的年代提示我不合时宜的漂亮 的人已无从找寻。安老师消失了,他的妻子消失了,我们正在消逝。汹涌的人群头上,那 把浮悬的命运之剑,凭自己喜欢,随意出击。我想到在我无声无色的少女年代,安老师曾 是一个亮点。后来,黎明带来白昼,星光淡远了。如今,体会到岁月的残忍,我终于可以 和他对等地交流,平静地讨论关于生命的美丑强弱,安老师已遥不可及。无敌的是时间, 亲情友情爱情,花环荆冠宠辱,在逝水流年里变形,解体,隐匿,无迹可寻。这是何等的 时间之水,是王水。 我没有关于绝症摧残下安老师的任何印象,传闻里他依然尊贵,犹如自我放逐的聂赫 留朵夫公爵,而安师母则有玛斯洛娃的纯良坚韧。他们在有生之年里和解了,这个结局值 得庆幸,因为我们热爱美好故事,我们需要安慰。想必是相当艰难的和解,安师母岂是宽 容的人呢,那些年我和她一个组集体改卷,当我迟到,她的目光和语言相当锋利,而我不 过是刚做了母亲,给孩子喂奶而已。但我不应以小人之心猜度逝者,既然死神跻身其间, 他们的和解不能以常理论。我们这些还没和死神打过照面的人,我们无权解释他们。无论 如何,安师母给我写过那样的信,他们夫妇留给了公众抗癌英雄的形象,这即使不是和解, 至少是卓越的合作吧。而我宁愿理解成和解,更有甚者,也许是爱情呢。爱在瘟疫蔓延时, 这不是马尔克斯小说的题目吗?如果人们在身强力壮的时候不相爱,为什么不会在生命垂 危时相爱呢?再不相爱,就来不及爱了啊。 可是,为什么,为什么等到了死亡的威胁,才会开始相爱? 他们在命若游丝时联手和死敌拔河,在那些日子,一定不会有人比他们更加亲密无间 了。也许他们彼此忏悔过,那是复活的开始。也许只有一年,最多是两年时间。现在他们 终于到了天国,时间输了,对永生者。只不过,涉过忘川,喝过孟婆茶,远离了病痛和衰 老,他们会乐意重逢吗?他们又会不会在茫茫灵海中另寻一世的旅伴? 那个蔚蓝色的国度,我们尘世的人,只能仰望却无从臆测啊。 天国苍茫,月色如水,湮没吧,让往事沉寂,让它从此静默,在遗忘之河。 ─────────────────────────────────────── 【大千世界】 ─────────────────────────────────────── ●步 云 工程师短缺,工业界担忧 --丹麦工程师协会的一项调查 丹麦工程师协会最近对丹麦企业界主管工程师聘用工作的负责人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 在所发放的1452份问卷中,共收回有效答卷 633份(45%),据称该项调查颇具代表性。 结果表明,五分之一的丹麦企业在未来三年内将面临工程师人才短缺问题。 需求增加 发生工程师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丹麦工业界对工程师的需求增加的缘故。1998年丹麦各 业工程师的总需求是3127名,到11月份为止在工程师协会登记备用的工程师人数为2066。 据估计,包括对退休人员的补充在内,1999年和2001年对工程师的需求将分别为3200和4500 名,而从各类学校毕业的工程师则预计分别为1906和2083名,缺口是显而易见的。据分析, 对工程师需求的增长主要在计算机及软件行业,电气电子行业和咨询行业,和1998年相比, 到2001年需求将成数倍地增加。 对工程师需求的增加,还可以从另一组统计数据得到佐证。据工程师协会的资料,在 过去的一年里,工程师的工资平均增加了 6%,而平均工作时间每周增加了一个小时,认 为是由于工程师短缺造成的。 普遍担忧 问卷中的一个问题是“您认为在未来的两年内工程师短缺问题会影响到本行业的发展 吗?”。尽管各个行业差异显著,但在这个问题上,丹麦工业界对近期未来普遍表示担忧。 能源与环境工业和建筑业是最为乐观的,但仍有近十分之一的答卷选择了肯定的答案。在 金属及机械行业则有五分之一的企业作了肯定的回答。而回答肯定的在咨询行业占23%, 计算机及软件行占27%,在电气电子行业则高达占41%。平均说来,有21%的丹麦企业对 上述问题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当然小型企业的担心更甚,在少于25名雇员的小企业中这个 百分数是33%,而在雇员超过 250名的大企业中,这个百分数却仅有13%。 出路何在 为了解决工程师短缺的问题,传统的方法诸如举办短期培训等将难以奏效,需要采取 一些特殊的方法。正如ERICSSON DIAX的负责人JOEGEN YDE JENSEN说的,要想解决问题, 只有三条出路:一是雇用非工程师技术人员,二是进口外国的工程师,三是出口生产任务。 出路之一:非工程师技术人员 在被调查者中,占总数37%的答卷者,愿意雇用非工程师的技术人员(MELLEMTEKNIKERE) 来解决工程师的短缺问题。“技术员和工程师没有本质的区别”,相当一部分答卷者解释 说。持这种看法的人在金属及机械行业最为普遍,因此有57%的企业作了上面的回答。回 答愿意雇用非工程师的技术人员的企业在电气电子行业占52%,在计算机及软件行业占34%, 在咨询行业占30%,建筑行业28%,能源与环境行业26%。 出路之二:移民工程师 为了在未来的两年内解决工程师短缺问题,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丹麦企业,希望雇佣居 住在丹麦的具有外国背景的工程师,另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希望直接从国外雇用工程师, 这样的企业在电气电子行业占52%,在计算机及软件行占45%,在金属及机械行业占36%, 建筑和能源环境行业最低,分别为22%和24%。 而且有三分之一的企业认为,雇用不同文化背景的工程师,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正面效 应。“就象不同教育背景的混合可以产生创造力一样,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合作在一起, 也可以产生活力。”一位接受调查的企业负责人评论说。 出路之三:工厂外迁 有 8%的企业希望将工厂迁移到国外去。尤其以电子行业和计算机行业为甚,分别有 28%和22%的企业希望将工厂外迁。“并非是因为这里的工资太高,而是找不到合格的人 员--为了这个原因而迁走工厂是最糟糕的,因为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一旦迁走就很难再 迁回来。” 一位被调查者评论说。 ─────────────────────────────────────── 【诗 歌】 ─────────────────────────────────────── ●直 心 一剪梅·过客 天涯何处寄行踪, 聚也匆匆, 散也匆匆。 如今心事似流水, 佳期只在, 梦里相逢。 人生长恨水长东, 缘起缘灭, 何去何从。 有谁能够无怨悔, 手也空空, 心也空空。 ─────────────────────────────────────── 【百味人生】 ─────────────────────────────────────── ●任智群 借 钱 曾经有一段时间,极想开店。有一次,看好了门面,几乎就到了一手交钱、一手交店 的程度了。 生平第一次试着经商,心中不免惴惴然。告之朋友,绝大多数认为不合适。其中缘由 除了认为我不是做生意的料以外,最主要的是缺少本钱。于是就牵扯出借钱一事。 政府不管,银行不贷,唯一的来源就只能是亲朋好友了。 半辈子未曾向人借过钱。虽是很熟的朋友,这“借钱”二字,也是很难出口的。 不料有一天,与我的邻居兼朋友谈及开店一事。她一方面不赞成我开店,另一方面却 又仔细询问我的资金来源。末了来一句:“到时,我借给你两万克朗,随你什么时候还!” 其时,此女友家中并不富裕。相反,还时常捉襟见肘。因此,她给我这份情谊着实让 我感动。要知道,被人信任,是莫大的荣幸,何况我还未向她开口借钱呢! 感动之余,我当即回答:“谢谢。如果买得成,我会向你借,我也会按时还给你的。” “不急不急,我信得过你。”她一再强调。 眼看离交接的日期越来越近,而我手中的钱款尚差一大截。邻居兼女友的慷慨使我想 到另外一位好友。我便拿起电话告知其我想开店的始末。没想到,还未及我开口借贷,对 方说: “是啊,开店不容易。我也想开店,就是钱不够。” 哦,好聪明的朋友,知道防患于未然。轻轻松松的一句话,就免了我的尴尬,也免了 自己的麻烦。 其实,这种作法很正常,我以前也有过。记得若干年前,我有一表妹要去上海上大学, 正四处筹措学费。其时我也正准备出国。平素与我无什么来往的表妹,一时间对我分外亲 切起来,那份巴结为明显。说实在话,要借几百上千,也不是没有,就是本能地觉得,是 有借无还的。与其说借,倒不如送还好一些。如果我不是要出国用钱的话。于是,我也就 是在表妹开口之前,先不露痕迹地说明自己经济如何紧张之类。 推己及人,我很能理解我那位朋友的未雨绸缪。 又过了己天,遇到了平素最谈得来的好友,便很委婉地提出借钱一事。 “没有。”朋友干净利落的两个字,没有其它解释。 顿时,我的脸“扑”的一下就红了起来,甚觉下不了台。但事后一想,能干干脆脆地 拒绝,虽使我难堪,但比起另一位朋友的事先堵嘴,反觉有一种朴实的可贵,免俗的可贵。 后来,由于诸种原因,店终究没有开成。但借钱一事却给我很多回味:对信得过的朋 友解囊相助并不希罕;对信不过的朋友不忍抹相而敷衍更是平常;唯有这不加解释的直接 拒绝,才是最难,因为它实在需要勇气。 ─────────────────────────────────────── 【大千世界】 ─────────────────────────────────────── ●孙少波 1998风云录 随着克林顿被众院弹劾以及美国与伊拉克再次交火,1998年就这样吵吵闹闹地结 束了。国际上发生了许多大事,却似乎都不如克林顿与莱温斯基那点鸡毛蒜皮般的事引人 注目。正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今选数则我认为或许更值得一提的事情,以与大家共同 铭记1998。 ☆ 美英轰炸伊拉克,反恐怖者搞恐怖。 ☆ 七旬高龄重升空,格棱威风纽约城。 ☆ 伟哥出世造就遍地英雄,心肌猝死留下阴魂守灵。 ☆ 苏哈托下台,印尼大动荡;哈比比登基,暴乱仍不止。 ☆ 曼谷盛开亚运花,中国金牌又登顶。 ☆ 德国政府大换班,欧洲左翼驾天下。 ☆ 克林顿访华。 ☆ 中国今年夏天遭遇特大洪水,举世观注。 ☆ 米奇号风暴袭击中美洲,两万多人送命。 ☆ 昔日盟友翻脸不认人,皮诺切特遭擒英格兰。 ☆ 乔森潘拱手称臣,众临国驻足观望。 ☆ 克林顿与斯塔尔一起被《时代》周刊推选为本年度风云人物。 ☆ 体坛巨星乔伊娜猝死,引起人们对其服用兴奋剂的猜测。 ☆ 在‘98世界杯足球赛上,东道主法国击败巴西首次捧得金杯。 ☆ 在今年的环法自行车大赛上,爆出团队服用兴奋剂的丑闻。 ─────────────────────────────────────── 【幽而默之】 ────────────────────────────────────── ●步 云 幽默的马克·吐温 (一) 儿童票 一次马克·吐温乘火车外出,火车开得很慢。当来人查票时,马克·吐温便把一张儿 童票递了过去。查票人说:“真看不出来您还是个小孩子。”马克·吐温回答说:“现在 当然已经不是了,但买票上这辆火车的时候我还是。” (二) 道歉 马克·吐温总是因为出言不逊而招惹麻烦。一次,他在答记者问时曾说:“美国国会 里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此言一出,议会哗然。马克·吐温迫于压力,答应登报道歉。 几天后《纽约时报》上刊登了他的道歉启事: “日前敝人在酒席上曾说‘美国国会里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事后有人向我兴师 动众。我考虑再三,觉得此话不妥,特此登报声明,现把我的话修改成:‘美国国会里有 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 (三) 错误 有人问马克·吐温小错和大错的区别。马克·吐温回答说,如果你从饭馆里走出来, 把自己的布伞留在了那里,而手里拿的是别人的绸伞,这叫做“小错”。但是如果你带走 了别人的布伞,而留下了自己的绸伞,这就叫做“大错”。 (四) 礼尚往来 一次,马克·吐温想向他的邻居借几本书看。那位邻居说:“当然可以。您可以随时 到我的书房里看书,但我的原则是,所有的图书都不能拿出这间屋子。”马克·吐温听了, 没有说话就告辞了。过了几个星期,那位邻居来向马克·吐温借园子里的剪草机。这位幽 默大师笑着说道:“当然可以。您可以随时到我的园子来剪草,但我的原则是,我的剪草 机不能离开我的园子。” (五) 历史 一天,马克·吐温去拜访法国名人波盖。波盖取笑美国历史很短,说:“美国人没事 的时候总爱想他的祖宗,但只能想到他祖父那一代就不得不停下来了。”马克·吐温诙谐 地说:“可法国人没事的时候,总是尽力想找到他的父亲究竟是谁。” (六)朋友 马克·吐温在马场遇到一位朋友。朋友对他说:“我今天都输光了,你能替我买一张 回伦敦的火车票吗?”马克·吐温说:“我也差不多输光了,不过我有个办法,你可以藏 在我的座位底下,我用脚来掩护你。”朋友没有办法,就同意了。火车运行途中,查票员 来了。马克·吐温拿出了两张火车票。查票员问:“另一位乘客呢?”马克·吐温敲着脑 袋高声说道:“这是我朋友的车票,他的脾气有点古怪,坐火车时喜欢呆在座位底下。” (七) 待客 马克·吐温喜欢躺在床上读书或写作。有一天早晨,一个新闻记者来访,马克·吐温 便叫太太把客人请进卧室来。太太反对说:“你自己躺在床上,让人家站在这里像什么话 呢?”马克·吐温点点头说:“我倒没有想到这一点,那么你最好叫女佣再铺一张床吧。” (八) 同情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马克·吐温在教堂听一位教士在说教。当讲到劳工的困苦生活时, 教士用优美的声音和诚恳的态度,请求大家解囊相助。马克·吐温很受感动,原来准备捐 五角钱,这时他想应该加倍捐助。教士讲到后来,声音悲切,马克·吐温心想,只捐一元 钱太少了,应该增加到五元。再往下讲,教士竟然声泪俱下,马克·吐温准备捐赠的数额 也在不断增加,直到他发现随身带的现钱已经不够捐赠了,于是心里决定要开一张巨额支 票。传教士继续往下讲,马克·吐温慢慢地放弃了开支票的念头。传教士还在不停地讲, 马克·吐温连五元钱也不想捐了。等到后来,那个募捐的盘子传到他面前时,马克·吐温 从盘子里拿了一元钱,揣进了自己的兜里。 (九)吃鱼 有个年轻人想成为作家,致函马克·吐温请教。马克·吐温回信说:“不错,阿加士 是曾经建议过作家应该多吃鱼,因为鱼可以健脑。但我不能帮助你确定你需要吃多少鱼。 如果寄来的作品是你真实水平的话,我想也许你需要吃几条鲸鱼,当然不必吃那种最大的, 只要几条中等大小的就行了。” ─────────────────────────────────────── ─────────────────────────────────────── ☆☆☆☆☆☆☆☆☆☆☆☆☆☆☆☆☆☆☆☆☆☆☆☆ ☆ ☆    ☆ 《美人鱼》杂志电邮版 ☆     ☆ 刊载留学生自己创作或编译的作品 ☆      ☆  以及其它报刊中的个别精采片段 ☆     ☆ 与《美人鱼》杂志印刷版同时发行 ☆ ☆ 欢迎投稿·欢迎各种建议 ☆ ☆ ☆ ☆☆☆☆☆☆☆☆☆☆☆☆☆☆☆☆☆☆☆☆☆☆☆☆ ☆ ☆     ☆  编辑出版:《美人鱼》杂志社 ☆ ☆ 国际统一刊号 (ISSN):1398-179X ☆      ☆ 订阅地址:E-mail: meirenyu@image.dk ☆ ☆ 网上取阅:http://www.image.dk/~meirenyu ☆ ☆ ☆ ☆☆☆☆☆☆☆☆☆☆☆☆☆☆☆☆☆☆☆☆☆☆☆☆ ☆ ☆     ☆     本期责任编辑:孙少波 ☆     ☆ (E-mail: qin-ssp@image.dk) ☆ ☆ ☆      ☆         本期编辑: ☆ ☆ 李庆峰·吉健康·庹旌生 ☆ ☆ 王华胜·张志伟·刘凤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