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qQQQQq m + + + + + + m ─ ⊙ ─ fqQQQQQQQi m \\ // m /│\ ffqqqQQQQQi m ====|==== m ┌─┐ ffooooQQQQv m ====|==== m │增│ cfooQQQQQ m ====|==== m │加│ f QQQQQo m ====|==== m │了│ fooQQQQooooss m // \\ m │解│ fooQQQooGooooGoo m /// \\\ m │·│ fooQQoooooffffooo m + + + + + + r │增│ feeQQoooooffffGGoo r ||| r │进│ eeQooooooffffooooo r ||| r │友│ eeee^oooffffoooooo r ||| r │谊│ eeee Vffffccccccc r // \\ r │·│ eeee fffffcccccccc r // \\ r │增│ fffffffffffffcccccccccJ r // \\ r │长│ fffffffffffccccccccccccJ r // \\\ r │知│ ssssssss ccccccccccccoooJ r + + + + + + y │识│ sssss ccccccc sssssssJ s y //====// y │·│ cccccccccccccccccc sssssssssssssss y // // y │增│ cccccccccccccccccccccccc sss c y |====|====| y │添│ cccccccccccccccc y |====|====| y │乐│ cccccccccc y |====|====| y │趣│ ccccc y // | | \\ y │·│ c y // | | \\ y ⊙⊙⊙⊙⊙ y + + + + + + y ─────────────────────────────────────── 《美人鱼》(LITTLE MERMAID)杂志电邮版·1999年第4期·总第34期 ─────────────────────────────────────── 国际统一刊号(ISSN):1398-179X ───────────────────────────────────────      ·1999年7月1日(己卯年五月十八)出版· ─────────────────────────────────────── 【本期目录】 ─────────────────────────────────────── 【地方新闻】 丹麦新闻 ………………………………………………… 供稿·阿 澄等 冰岛新闻 ………………………………………………… 供稿·王华胜等 【小 说】 厂长 ……………………………………………………… 作者·于竞远 【散 文】 我是一条鱼 ……………………………………………… 作者·王 迪 在雨中 …………………………………………………… 作者·晓 雪 【丑 小 鸭】 读书乐·捉 蛐 蛐 儿…………………………………… 作者·朱 慧 【茶余饭后】 西方人的孔子之尊与孔子之争 ………………………… 作者·泽 熙 横看成岭侧成峰 ………………………………………… 作者·陈瑞琳 【百味人生】 婚俗记趣 ………………………………………………… 作者·麦 吉 夏日节里的足球赛 ……………………………………… 作者·王 飞 【大千世界】 校园纪事 ………………………………………………… 作者·泽 熙 丹麦女作家丹尼森传奇的一生 ………………………… 作者·小平头 【漫游世界】 拜访安徒生故乡,寻觅安徒生足迹 …………………… 作者·孤 松 【幽而默之】 天堂趣事 ………………………………………………… 编译·吉健康 学术研究论文用语 ……………………………………… 供稿·安 迪 【信息交流】 招生简章 ………………………………………………… 供稿·中文学校 有关丹麦国籍的几个问题 ……………………………… 供稿·馆 学 ─────────────────────────────────────── ─────────────────────────────────────── 【地方新闻】 ─────────────────────────────────────── (1)丹麦地方新闻 №1、考取驾照,更加严格 从今年七月一日起,丹麦将实行一项有关考取驾驶执照的新规定。按照新规定,必须 学习的理论课程最少26课时,每次45分钟,驾驶课程最少20课时,包括6 课时的市区驾驶 ,6 课时的城外驾驶,4 课时的封闭场地和4 课时的车内设施。为了有效地实行新规定, 要求驾驶学员和教练在申请驾照考试时,必须签字声明达到了上述要求。 (阿 澄 供稿) №2、盗贼无奈,转向民宅 近来丹麦乡下民宅被盗事件频繁发生, 尤其以FYN岛和JYLAND半岛为甚。今年前五个 月,FYN 岛上的民宅被盗事件增加了57%,而全国平均增加了15%。据保险部门的统计,今 年以来共发生民宅被盗事件28,000起,比历史同期最高的1997年(26,363起)还多。警方 分析,是由于工厂和商店的保安措施日趋完善,所以民宅成了盗贼的新目标。(阿 澄 供稿) №3、语言学校,削减预算 丹麦教育部明年将削减用于外国公(移)民学习丹麦语言的预算拨款,哥本哈根市的相 应预算也将减少,据称总计将减少八千万丹麦克郎。(丹麦)成人及青年教育全国联合会估 计,这意味着哥本哈根市的七所语言教育中心,明年将关闭掉三分之二的学生座位,因此 新年过后会有2000人失去依法学习丹麦语言的机会。今年刚刚结束的学习丹麦语排长队的 不合法现象明年又会重新开始。因此有相当数量的语言教师面临“下岗”,有的已经开始 寻找新的工作。由于事态严重,哥本哈根市政府的财政负责人说将在八月份之前就此进行 一次重新调查。(阿 澄 供稿) №4、欧洲旅行,不再免税 丹麦海关宣布,从今年七月一日起,在欧盟国家之间的旅行者,不再享有购买免税商 品的待遇。以后机场免税商店出售的商品价格将和机场所在国家的其他商店一样。这意味 着,乘座飞机或轮船旅行的丹麦居民在出境时将要交纳丹麦的消费税,而入境时将要交纳 出境国的消费税。例如,从丹麦乘船去德国,上船后购买商品要按丹麦标准交税,而当船 通过中间的边境线后,将按德国标准交税。旅客随身携带的物品数量没有改变,即在外逗 留24小时以上者,香烟300支(或烟草400克)和22度以上的烈酒1.5升。(阿 澄 供稿) №5、春游年年有,今年格外亲 一年一次的春游是留丹学生学者联宜会的保留节目,但年年让组织者头疼的是无法预 料的丹麦天气。今年的老天爷格外开恩,虽然周六一整天阴雨绵绵,但周日一早就晴空万 里,艳阳高照了。 五月二十七日,一辆双层旅游车载着老少八十余人,从不足两月的婴儿到花甲之年的 翁媪,兴高采烈地向克努森堡丹麦野生动物园出发了。丹麦野生动物园很是奇特,所有动 物都处于半野生状态,可以到处游逛,而我们这群游客反而被关在车里,让老虎看了猴子 看,大象看完斑马看。在他们眼里,这些黑头发黑眼睛的游客也算是丹麦稀有的一群吧。 在鸟乐园里,和鹦鹉对讲丹麦语,曾加了不少同胞学丹麦语的信心,连鸟儿都会的语言又 有何难? 游完动物园,又观梦岛悬崖。山虽不高,仅一百四十三米。但它斧劈刀□一般屹立于 汹涌的波涛之前,的确令人油然生叹。可惜时间紧了点,大夥儿只能跑上跑下地锻炼身体 了。一天下来,大家游兴未尽,归途上就开始议论明年春游该去哪里,天气又会如何。(铁 锁 供稿) №6、旅丹华人,抗议北约 五月十日,丹麦各界华人、华侨、留学生二百余人分批前往美国驻丹麦大使馆举行示 威游行,强烈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导弹袭击,要求北约对此事 件作出详细调查,公布事实真相,严惩造事者,要求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领导人向中国人民 做出正式道歉,并对在此次轰炸中遭受灾难的中国同胞给予赔偿。 游行活动从美国大使馆前开始,在丹麦议会大厦前结束。在沿途和两个集聚点,示威 队伍散发传单,高唱国歌,高呼反战口号。华人和留学生代表向美国大使馆和丹麦议会递 交了抗议书。(铁 锁 供稿) ─────────────────────────────────────── (2)冰岛地方新闻 №1、冰岛大选揭晓,右党继续执政 四年一度的冰岛大选于五月八日夜揭晓,右翼“独立党”获40.7% 选票,得26个议会 席位;中间偏右的“进步党”只获得16.8% 的选票,12个议席;新合并组成的“左翼联盟 ”获26.8% 选票,17个议席,成为冰岛政坛第二大党;引人注目的是,从原人民联盟分裂 出来的新党“左翼绿党”一举夺得6个议席,爆了个大冷门。由于独立党和进步党的议席超 过63个议会议席的一半,他们将继续合作组成联合政府,内阁成员从过去的10人增加到12 人,且两党平分。新政府于五月二十八日在总统府宣誓就职并举行第一次新内阁会议。独 立党人David Oddsson 联任政府总理,此外,独立党还掌管财政部、教育部、运输部、渔 业部和司法宗教事务部等大权。进步党得到外交部长、商业和工业部长、卫生部长、社会 事务部长、农业部长和环境部长等六个名额。12个内阁成员中5 个是新人,2个是女人。( 王华胜 供稿) №2、信誓旦旦骗选民,上台加薪惹民愤 大选刚刚结束,国家工资仲裁法庭宣布所有52名新当选议员、9个部长、议长、38 名 地方法院法官、9名最高法院法官、冰岛总统、总理、主教、审计署长、警察总监等116名 官员的工资从五月一日起提高30%。 此决定一宣布即遭到各工会强烈批评指责,其增加幅 度令普通工薪阶层难以接受。议员的月薪将从 IKR 228,204 (USD 3260)增加到 IKR 295,000(USD 4,215),总统的月薪将从IKR 418,000(USD 5,980)提高到IKR 598,000 (USD 8,543),总理的月薪从 IKR 410,000(USD 5840) 提高到 IKR 584,000 (USD 8,343) 。(王华胜 供稿) №3、抗议美国北约蓄意轰炸,导致使馆民间同仇敌忾 五月十二日消息:最近,中国驻冰岛大使馆对冰岛各新闻媒介发表声明,强烈抗议以 美国为首的包括冰岛在内的北约蓄意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罪恶行径,并将中央台 的有关新闻翻译提供给冰岛各新闻媒体,使得冰岛人有机会听到不同于西方千篇一律的报 导。许多旅冰华人对美国北约蓄意轰炸中国驻南使馆的罪行表示强烈愤慨。五月十日,冰 岛华人联谊会向美国政府发出抗议电,强烈抗议和谴责以美国为首的包括冰岛在内的北约 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蓄意袭击中国使馆,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野蛮暴行。(李 彤、王 华胜 供稿) №4、驻冰大使接受专访,揭露使馆被炸真相 五月十五日消息:中国驻冰岛大使王荣华于五月十五日在冰岛国家电台一台特别专访 节目中,再次详细阐述了中国对北约轰炸中国驻南使馆的立场和看法,并公布了许多西方 媒介不愿也不敢涉及的事实真相和证据细节。此外,他还回答了记者关于中国今后与西方 经贸、政治、外交等方面的问题。(李 彤 供稿) №5、冰岛加入“申根协定”,华侨旅欧不需签证 五月十九日消息:冰岛、挪威和欧洲联盟已于五月十八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正式 签署了加入“申根协定”的协议书。该文件必须在今年秋天送交冰岛议会批准。冰岛将于 2000年十月一日起将正式成为申根协定国。届时,凡在冰岛持有合法居留权的外国人去所 有欧盟国家和北欧国家均不需再办理签证。(王华胜 供稿) №6、冰岛歌手险夺冠,电器老板险破产 五月三十日报导:在今年的欧洲歌唱电视大奖赛上,冰岛歌手Salma 获得第二名,第 一名被瑞典的Abba夺得。有报导称该歌曲偷自它手。在大部份时间里,冰岛的得分一直遥 遥领先,直到最后被瑞典歌手超出。在比赛的头两天,一家电器店老板宣布:要是冰岛队 获第一,所售电视机将免费赠送,导致该店所有电视机销售一空。比赛结果使得这位紧张 得差点得了心脏病的老板松了一口气。否则他将要赔近千万冰岛克朗。(王华胜 供稿) №7、手球取得参赛资格,小运获得奖牌第一 冰岛手球队五月三十日晚在主场同样以9分的优势回敬瑞士队,取得参加欧洲锦标赛 参赛权。在最后一秒钟,Roberto一球定乾坤,以32比23战胜瑞士队。由于冰岛手球队在 小组赛中净胜球多于瑞士队,冰岛队从而取代了瑞士队去参加决赛。 冰岛体育代表队在不久前在圣马力诺举办的欧洲小国运动会上以73枚奖牌(29金20银24 铜)的绝对优势获得金牌和奖牌总数第一,比第二名卢森堡多18块奖牌,其中44块奖牌是 游泳项目上夺得的。(王华胜 供稿) №8、示威青年遭到逮捕,北约演习被迫取消 6月23日,一大群示威者占领了在靠近雷克雅未克市中心的公园广场,强烈抗议北约 代号为“北欧海盗-99” 的军事演习。这个广场准备用于执行疏散美使馆人员的直升飞机 的演习场地,该演习只好被迫取消。晚上,示威群众又来到美国大使馆门前,抗议军事演 习,他们向使馆大楼和汽车扔石块和酸奶,并在美国使馆前升黑旗,示威中有三个青年被 捕。(王华胜 供稿) №9、日本北欧首脑聚会,商讨政治经济合作 日本首相小渊于六月21至23日在冰岛进行了友好访问,总理大卫和首相小渊就加强冰 日贸易关系、双方互设使馆等事项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在访问期间,小渊舆正在冰岛举 行年会的北欧五国政府首脑会见,双方讨论了北欧和日本之间日益增强的的贸易合作。 在首脑会议上,北欧5国政府首脑敦促国际社会向南联盟塞尔维亚族人提供人道主义 援助,以促进巴尔干地区的稳定。挪威首相邦德维克在联合记者招待会上说,南联盟塞族 人也应像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人那样获得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否则,这对于地区稳定是“ 很危险的”。芬兰总理利波宁主张,要想保持巴尔干地区的长治久安,应吸引巴尔干各国 加入欧盟。 ─────────────────────────────────────── 【小 说】 ─────────────────────────────────────── ● 于竞远 厂 长 “叮铃铃……”,张厂长家的电话铃响了。 “张厂长!还没有休息啊?”是县工业局李局长的声音。 “是局长啊,这么晚打来电话,是不是有什么事?” “也没什么事,主要是想和你谈谈你们厂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下岗职工再就业?”张厂长十分吃惊,“局长,我们厂没有下岗职工啊?” “怎么能没有下岗职工呢?减员增效,这是上级对企业的改革政策,你们厂怎么就不 执行?” “可我们厂效益一直不错,现在全厂职工又都在为完成合同任务加班加点,确实裁不 下人啊?” “你的脑筋怎么这样死?明天必须给我把下岗职工名单报上来!”“啪!”的一声, 电话被挂断了。 第二天,厂长铁青着脸走进办公室:“马上通知中层以上干部开会!” 不一会儿,人员都到起了。厂长将昨晚局长的电话内容讲了一边,会场顿时就炸锅了 :“这不是瞎指挥吗?厂里生产任务这么紧,怎么能让职工下岗!”与会者都很气愤。 但是,会议进行到最后,大家还是认识到了:小胳膊毕竟拧不过大腿。于是有人提议 ,让全厂职工抓阄吧,谁抓住算谁倒霉。 很快,职工下岗名单送到了局办公室。局里立即有了反应,厂里接到通知:局长对下 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十分重视,明天要亲自来厂里指导工作。 局长带领几位助手如期到达了,同来的还有县新闻媒体的几位记者。 “看来,你们厂下岗职工再就业形势也是很严峻的吗?张厂长啊,你们一定要对这个 问题重视起来,应马上成立厂下岗职工再就业中心,尽快妥善地把下岗职工给安排好!” 局长关心地说。张厂长连连点头。 局长又转过头对几位副局长讲到:“我建议,局里也要成立下岗职工再就业中心,统 一负责全局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 很快,厂里的下岗职工又都回到了工作岗位上。不过,局里又把其它几个亏损企业的 下岗职工给塞进来十几个。 经过这一次折腾,企业不仅未能完成合同任务,成本也被迫加大了。厂子当月就出现 亏损。 没过多久,厂质检科长退休了。张厂长经过再三考虑,准备把已工作十几年的大学毕 业生小王提拔为科长。 在小王被聘用之前,局长又打来了电话:“张厂长啊,在质检科长的人选上,我那个 内弟你能不能考虑一下呀?” “这……,”厂长感到很为难,“局长,他的业务不太熟啊?” “啊呀,业务可以在实践中提高吗,我看他现在就比较钻研。” “可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呀?”张厂长又犹豫了一会儿,“让我和几个副厂长商量一下 吧。” 到最后,张厂长没有听局长的,还是把小王提拔为了质检科长。 很快,张厂长被免职了,理由是经营不善,造成亏损。 ─────────────────────────────────────── 【散 文】 ─────────────────────────────────────── ● 王 迪 我是一条鱼 我是一条鱼,居住在一个美丽的峡湾里。我喜欢阳光亲吻我的脸,所以我经常浮到海 面上去。 有一天,峡湾里来了一条大船,它静静地停泊在那里。我喜欢它,于是我游了过去。 忽然,我发现船上有一个青年,我觉得他比阳光还可爱,我立刻爱上了他。 我在他的船边游来游去,我用我漂亮的银色的尾巴拍打出欢乐的水花。太阳下山了, 可我却不只疲倦。当月光洒向我时,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鱼。我默默无语地想着幸 福的未来,为了他我愿意放弃自由住进他小小的玻璃缸里。 我这样游了一夜,当启明星升起时,我被船上勤劳的厨师捉了去。我挣扎了一番,终 于在乾净的厨放里死去。我的灵魂久久不愿去天国,我想再看看那比阳光还美的青年。我 看见他惊讶地望着我被烹调过的尸体,他赞美那具香喷喷的尸体,脸上露出高兴的神色。 啊,他的笑容真美! 他优雅地举起刀和叉子,我就这样被他亲吻了。 我伤心地离去了,离开我美丽的峡湾,美丽的家。我在天国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 有一天,上帝见到了我。 “你曾是一条鱼,亲爱的。不过所有的灵魂是一样的。告诉我,我的孩子,下辈子你 想做什么?” 上帝向我仁慈地微笑,我认为他的笑没有船上那位青年的美。“你想做人吧,因为你 爱过人。”上帝说。 我想起那美丽而又遥远的夜晚。沉默了很久以后,我对上帝说:“我是一条鱼。” ─────────────────────────────────────── 【丑 小 鸭】 ─────────────────────────────────────── ●朱 慧 读 书 乐 “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是最直接、最迅速地吸收新知识的方法。在读书的过程中, 有甘也有苦。然而,有一件事却使我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那是上个星期天的上午,妈妈带我去富国海底世界玩,还给我买了一只海生动物─巴 西绿龟。我在回来的路上,一直瞅着它,它那顽皮可爱的样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不知是小乌龟不适应我家的环境,还是我养的办法出了错,最近它总是不吃,不喝, 趴在饲养箱的角落里不动就像死了一样,刚买来时那种可爱的样子一点也没有了。我想它 一定是饿了,放了食物进去它也不吃,放点水进去吧又怕淹坏了它,心里真着急,真有点 束手无策了,我多希望它早日恢复那种可爱的样子呀! 猛然间,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本叫《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的书里有关于龟的介 绍,我便把那本书拿出来,找到有关龟的那一页,认真地读起来。 读后,我了解了乌龟的习性和饲养方法,原来小乌龟吃得不多,也不挑食,喂食青菜 、水果、肉、饲料、蚯蚓都可以。饿几个星期也不会死,但离不开水,适当的时候还应做 做日光浴。还必须把饲养箱放在温度变化较小的地方。于是,我便照着书上讲的方法去做 。果然,小乌龟越来越精神,一天天健壮起来。昔日的小乌龟又回来了。望着它那可爱的 样子,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捉 蛐 蛐 儿 妈妈单位有一个好大好大的绿草坪, 就像一张绿色的地毯。 有一天,我的小夥伴杨欣欣约我到那个草坪去捉蛐蛐儿。我一想反正在办公室里憋得 慌,不如出去捉蛐蛐玩一会儿,解解闷儿,于是就答应了。 到了约定的时间,我拿好捉蛐蛐的网子和装蛐蛐儿的瓶子就下楼了。我刚到楼下一眼 就看见杨欣欣在楼下已经等的不耐烦了,我赶快走过去,她一看我来了,高兴地说:“走 ,咱们进去抓吧。” 我和欣欣走进草坪,她告诉我站在这里别动,一会儿蛐蛐儿就会叫的。果然,过了一 会儿一只蛐蛐儿叫了起来。我们顺着声音找过去,看见了它。我用手轻轻一扣,就捉住了 它。我小心地把它装进瓶子里。我们又用同样的办法捉住了几只。仔细一看,我发现这些 蛐蛐儿有的是三条尾巴,有的两条尾巴,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问欣欣,欣欣说:“三 条尾巴的是母的,两条尾巴的是公的。”我这才明白。 捉蛐蛐儿真有意思! ─────────────────────────────────────── 【百味人生】 ─────────────────────────────────────── ● 王 飞 夏日节里的足球赛 地处北大西洋之中,经历了漫长黑夜的小岛,终于迎来了它的又一个夏天。4月22 日,是冰岛“夏天”的第一天,冰岛人为了以示庆祝,称之为夏日节,并全国放假一天。 我们华人足球队,自成立以来,一直没有活动过,借此机会也兴致勃勃走上绿茵场。 足球的魅力,是男性公民不可抗拒的,它就象音乐,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语言 ,让人们为他哭泣,为他高兴,为他颠狂,为他倾倒。君不见四年一度的大力神杯的角逐 ,使得多少人为之神魂颠,不能自拔。这一次,大家也将过把瘾。前一天,队员们就电话 相约,各路英雄,磨拳擦掌,等待第二天的一显身手。 夏日节这一天,天公果然作美。走出户外,抬头远望,冬天那层灰色的帷幕已消失的 无影无踪,只有那湛蓝的天空洁净如洗。金色的阳光一览无余地洒向大地,冰岛毫无保留 地向人们展示着他光彩照人的另一面。 张驰的到来,加块了我们出发的进程。一番准备,球员和观众,一行五人,匆匆开赴 球场,与大部队会合。队员们陆续到齐了。划拳分拨,一边四人。我,陈会平,朴军,张 驰,迎战李彤,肖晓,小关,陈溧。由于标准场实在是地广人稀,大家怕体力不支,决定 改小场地代之。另外,规定上下场各为25分钟。 比赛将至,大家活动筋骨,熟悉球性。很快,“嘀”一声哨响,比赛正式开始。虽然 上场队员高矮参差,服装合异,但见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黑白相间的皮球在脚下飞舞。 我方先开球,前锋左冲右突,撕开了对方的防线,我潜伏在对方禁区内,伺机出击。果然 ,接到朴军左路斜传,在对方两名高大后卫地夹击下,我孤注一掷,狠踢那皮球,球居然 穿过对方防守,钻入了网底。旗开得胜,我方士气大振,几乎打起了全攻全守型,试图致 对方于死地。朴军,陈会平求胜心切,在对方前沿穷追猛打,很快又杀入禁区。。陈会平 虽显单薄,但勇猛异常,面对堵截,如入无人之境,凭借脚下锐步职业足球鞋,如虎添翼 ,连下两城,尖刀之美名由此而来。3球在手,我方士气正旺。再看朴军初来咋到,但进 攻之骁勇却十分了得,助功,射门,样样在行,头球更是一绝。上半场15分钟,接右场 下底传中,一个漂亮的狮子摆头,球擦框而去,令人印象深刻,为我方领先立下汉马功劳 。伺职守门员的张驰满场翻飞,既能助攻,射门得分;又可把守后场,保住大门,颇有墨 西哥国门花蝴蝶坎波兹的风采。随着进球数的增加,大家更是越战越勇,犹如那蛟龙戏水 ,猛虎下山。再看对方,球风硬朗,擅长远射的陈溧有英格兰球星坎通纳第二之称,和利 物普明日之星李彤配合,虽然也有多次有威胁的破门,但运气不佳,少有建树,未能力挽 狂澜。上半场结束,比分9:4。 下半场,我们本想再造辉煌,让对方了断翻身念头。谁知张驰因事离去,陈溧转入我 方顶替张驰,黄伟城加入对方阵容。顿时场上的形势锋回路转,柳暗花明。由于生力军的 加入,对方锋线实力大增,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轮到对方前锋还以颜色了。不 愧是运动员出身,再加上良好的体力,黄伟城盘带灵活,身手矫健,面对我方后卫,从容 不迫,单枪匹马,连过数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第一球送入网底。这下可激励了对方 的士气。李彤人高马大,体力充沛,此时与黄伟城形成锋线上的黄金搭档,肖晓虽体力有 限,但也不甘示弱,紧随其后,力争变成黄金三角,向我方大门发起一次次冲击。下半场 约8分钟,肖晓接小关传球,带球杀至左路,前有堵截,回传给李彤,李彤带球中路深入 禁区,佯装射门,却妙传给右路跟上的黄伟城,后卫回防不及,被其小角度劲射破门。好 一个战术配合,一气呵成。 球场如战场,队员战术上的运用关系到整场比赛的存亡。由于上半场我方全攻全守的 打法,体力大不如前。虽组织多次进攻,均未能穿破小关的十指关。离终场还有2分钟, 只差一球就平分秋色了。两强相争勇者胜。关键时候,双方都不甘拜下风。对方得球,三 传两递,到了李彤脚下。李彤正要起脚射门,陈会平奋不顾身,倒地铲断……许是求胜心 切,用力过猛,李彤跌倒在地……可惜一员虎将,出师未捷,脚先扭伤。比赛结果仍是9 :8,我方兵不血刃,终摘胜果。 李彤的受伤,使整个冰岛华人足球队痛惜不已。足球不仅有美妙华丽的配合,而且有 激烈危险的拼抢,对抗使其更有魅力,才更加使球迷爱不释手。首场比赛虽然结束了,但 给我们场内的队员,场外的观众留下许多难忘的印象。我们的足球赛带给了冰岛美丽的夏 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期待着下次绿茵场上再见。 (原载《冰花》第21期) ─────────────────────────────────────── 【茶余饭后】 ─────────────────────────────────────── ● 泽 熙 西方人的孔子之尊与孔子之争   孔子在哈特《100: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排名》(1993)中,名列第五。其影响之大 ,看看西方的报刊,仅就“孔子”这个名字出现的频率,恐怕就没有第二个中国古人可以 与之相比。 (一) 孔子在西方的三百年   在1995年3月11日《渥太华市民报》上的一篇文章“宗教与伦理”是这样介绍孔子的 :快速测验:谁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如果你说是耶稣基督,错。晚了五百年。 这是孔子说的。在孔子乘着牛车周游列国的二千年以后,他的学生已经把他的话传到了各 地。当第一批罗马天主教使团来到东方的时候,他们听到了这句话并对孔子的智慧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为了简便,在他们的专递邮件中,他们把“孔夫子”记录成拉丁文 “Confucius”。“Confucius”一词在西方一直沿用至今。故事归故事,重要的是理解孔 子的“道”,因为它不仅是理解其塑造亚洲社会今天的历史的巨大力量所不可或缺的,也 是理解世界的明天所不可或缺的。   为什么西方人容易把孔子的话认为是耶稣说的呢?因为耶稣也说过:“你们愿意人怎 么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何其相似。今天,这两句名言在西方被并称为“黄金 律”。   在前面提到的那个“罗马使团”中,有一个名叫MatteoRicci的传教士。他于1579年 到达中国,并在中国生活了27年。正是他将孔子的《论语》翻译成了拉丁文并于1687年在 法国巴黎出版。以后便有法文继而英文的《论语》在西方流传。可见,孔子的思想在西方 的影响至少已有三百年的历史。   1993年,“他说的仍在实行”一文的作者(William Rees-Mogg)在汉堡的一个拍卖市 场上发现了一本1691年在伦敦出版的《论语》的英译本。他认为这大概是仅有的一本早期 孔子著作的英译本了。而这个英译本又是从一个法译本转译过来的,译者己无从可考。有 趣的是,这个法译本又是从前面提到的那个拉丁文译本翻译过来的。在它的前言中这样写 到:“我们可以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同时又是感触得到的,他是从纯粹人性 的角度引发出来的。”(英国《时报》1993年12月30日)   作者由此发出了一长串的感叹:“许多他(孔子)的教诲都属于全人类的智慧,并不仅 仅为中国所特有。”“孔子和莎士比亚一样,都有着实用主义哲学:相信和谐,等级,社 会秩序和奉行爱国主义。同时,两人也都缺乏民主的观念。”又说:“孔子和莎士比亚一 样,对个人心理都有很深的洞察。孔子或许是在所有伟大文明奠基者中最少具有宗教性的 了。”“和柏拉图一样,孔子认为“明君”治国可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他们都是成 功的教育家,但在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上,也都是失败的政治家。”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孔子(551-479B.C.)比苏格拉底(469-399B.C.)略早,并分别对东 西方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两人都善于在对话中运用修辞的技巧来教导启迪学生并 表达自己的观点。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也都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道德教化。我们常常可以 看到:孔子在西方,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雅典哲人 齐名;孔子不是宗教家,却常见与耶稣,穆罕默德,以及释迦牟尼相提并论。   早在十八世纪,孔子的思想就曾在欧洲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主题大体围绕着孔 子的学说是否为“纯世俗性”的问题。这一讨论(时而为争论)稳定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孔 子的思想基本上为西方学者所了解。直到二十世纪,当西方知识界从西方哲学转向东方获 取“灵感”的时候,才出现了钦佩孔子的高潮。到六十年代,孔子开始从“着了迷”的学 术圈走向大众化。一时间在小说,电影里形成了“东方文化的热潮。”   今天,可以说绝大部份西方人对孔子尊敬有加,在美国大学的哲学系里,就可以看到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柏拉图,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路德,加尔文,康 德,黑格尔,尼采,马基雅弗利,卢梭,马克思,弗洛伊德,以及斯密等人的作品同被列 为学生的读物。“孔子曰”也屡屡出现在西方人之口。 (二) 韦伯的“失误” 与东西方价值之争   十七世纪末,西方人真正对孔子下工夫研究的,要数马克斯韦伯(1864-1920)。韦伯 曾被《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称之为“是在他同时代中,唯一引起世界注意的德国社会 学家”。他在其颇有影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5年)一书中,论述了为什么 资本主义不可能在其他诸多的文化中独立产生,而只能产生于现代新教的区域里(即北欧 和北美)。他认为资本主义不可能在科技进步之后自动产生,而必须在一种合理的,反传 统的思维(即新教)出现以后才能形成。这是韦伯在比较研究了欧洲的天主教,地中海古文 明,印度和中国的宗教,以及伊斯兰教以后得出的结论(法国《UNESCO信使》1987年12月)。   关于儒家学说,还有印度教和佛教,韦伯的结论是:它们都不适合于掀起资本主义精 神,并含有重要阻止资本主义出现的因素。直到本世纪八十年代,这一理论都为人们所普 遍接受。然而,今天,他的这种把新教与资本主义唯一连接起来的理论受到了挑战。今天 ,这一理论大概只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新教的北美比天主教的南美经济发达;而对解释 近年来,天主教的意大利和法国在某些经济增长上超过新教的英国,却有些勉为其难;更 不能解释为什么东亚一些非新教地区的经济增长,如日本,南朝鲜,台湾,香港,新加坡 ,和其他的亚洲海外华人社区等,有人称之为“孔子文化带”。   如果说经济增长与其背后的文化一定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的话,“东亚经济增长模式 ”显然没有按照韦伯所说的“只有新教工作伦理,才有资本主义精神”的绝对概定。西方 学者也认为韦伯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于是有人把“东亚模式”称之为东方的“儒家资 本主义”,以和西方的“新教资本主义”相对应。东南亚等国则提出了“亚洲价值观”的 概念,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条件下,对孔子进行了重新解释。   在东南亚等国提出了“亚洲价值观”的概念以后,东西方很快出现了一场不大不小的 争论。限于主题,这里只谈西方的评论和报导。在一篇批评东方不尊重“个人自由”的文 章里,作者这样写到:“西方保守派已经很快赞扬了孔子的伦理并把它看作是与我们自己 的伦理是相似的,如自律和重视道德,同时也看到了东亚的成功。”作者又说:但某些政 治领导人,如新加坡,在利用西方对孔子个人品格的仰慕以达到其专制的意图。(《标准 周刊》1995年11月6日)。这种以捍卫孔子本位来批评对方政治观点的文章,在西方并不少 见。   1995年11月19日《华盛顿邮报》上还刊登过一篇激烈批评“亚洲价值观”的文章。现 简要介绍一下。“最近,许多亚洲的政治家,学者和商业领导人都自豪地宣称,横跨太平 洋有一个基本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差别。他们断定,重视个人主义的西方,民主政治和犹太 基督价值结构,是‘美国价值观’。它从根本上不同于东方,集体导向,含糊不清的孔子 文化模式,即引以为豪的‘亚洲价值观’。这不仅仅是文化的差异,这些新儒家们坚持认 为他们的文化价值比我们的好。”“仍然沉浸在‘冷战’胜利后的美国人,可能还没有准 备好把另一场全球意识形态的斗争作为第一要务。但是,一个增长着财富和自信的东亚却 迫切地要与我们争论,并直接挑战可敬的西方价值理念。”“孔子的美德,正如他们今天 通常所描述的那样,包括节俭,勤奋工作,荣耀家庭和服从法律等,没有一样对任何一个 成长在犹太基督社会的人来讲是特别陌生的(包括孔子的“黄金律”)。”   还有人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作出这样的评论:“亚洲金融危机可能会最终埋葬更高级的 资本主义形式在区域范围内的成功。这种资本主义是根源于孔子的哲学并免疫预于影响西 方经济的萧条和其他问题。”(《azeta Mercantil网》1998年1月29日)。也有认为“亚洲 价值观”是对孔子的“否极泰来”(《经济学家》美国版1998年7月25日),还有人乾脆称 西方价值更为优越”(英国《独立报》1995年1月18日),等等。   最后,我们来看看另一种风格的西方说法。1996年1月8日伦敦《金融时报》刊登了一 篇长标题的文章“孔子规则:在今后十年美国将保持在亚洲的经济领先,但它可能会从该 地区学到更有价值的社会课程”。这篇文章说:“美国长期以来把自己看作是其他国家的 自然模范。从它大部份的历史来看,它似乎提供了一个不可战胜的混合体,个人自由和物 质丰富。但是这个模范的角色现在遇到了挑战,不是从僵硬的欧洲,而是从东亚。”“美 国不会也不应该从它对个人自由的承诺中退回来,但是如果鼓励美国人自愿地去采用一些 孔子的教诲,其社会将会有莫大的受益。” (三) 西方人的文化自尊与疑古“新动向”   和东方人一样,西方人也有着强烈的文化自尊心理。最近美国Random出版社出的一本 新书《孔子住在隔壁:生活在东方教导我们如何生活在西方》(1999年3月)。由于该书涉 及到东西方价值观“谁优谁劣”的比较问题,因此,评论的文章也有着微妙的不同。以下 三篇书评,基本可以反映出西方人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不同心态。   有人是这样评论的:“经过一代人的努力,东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成为繁荣的工 业社区。社会的奇迹也伴随着经济的奇迹而产生,即社会稳定。例如,日本,南朝鲜和台 湾等都正在享受着极其低的犯罪率和离婚率,社会教育是一流的。和这些社会工作相比, 我们就不及。为什么呢?因为生活在那里的人通常坚守着儒家的教导。而儒家宣扬的正是 把社会和谐作为它自身的目标。因此,破坏和无视社会风俗将会带来其自身,家庭和社会 的耻辱。”(《Kirkus评论》1999年2月1日)。   也有人是这样评论的:作为五年华盛顿邮报的东京社主管,作者看到了他所称的“亚 洲社会奇迹”。“正如许多别的亚洲观察家一样,作者把这些社会的内聚力归结于一套中 心的价值观,即自律,忠实,勤奋工作,重视教育和集体和谐等,并追溯到孔子的经典, 尽管作者也看到了其中的某些不足。”同时也指出该书的作者也认为:“孔子的价值观和 我们的犹太基督教道德观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出版者周刊》1999年1月11日)。   还有人是这样评论的:“他(该书的作者)企图准确地分辨出两种不同哲学的根本不同 ,一个是西方哲学,由希腊文明演变而来并流传在欧美(个人主义和民主政治);另一个是 东方哲学,自孔子而来并流传在“筷子”文化里,从中国到马来西亚(家庭单元,社会义 务和意见一致)。”“隐藏在亚洲生活稳定的背后,建筑在孔子伦理说教之上,弥漫着裙 带关系,任人唯亲,行贿受贿和白领犯罪。”孔子的价值观也可能变质,如集权统治,实 际上是非孔子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学到一些功课,正如作者说的,云云(《丹佛邮报》1999 年3月14日)。   无庸讳言,西方不少人有直接批评孔子的某些观点的,例如,有人认为孔子的“君子 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导致亚洲自古以来不重视商人地位的主要原因;在美国这个“以 物质为基础”的社会却很尊重商业人士的价值(《亚洲周刊》1994年12月14日)。有人把孔 子“重仁轻法”比喻成“只用一根渔杆钓鱼,而拒绝用渔网”。也有人指出孔子的思想中 有与二十世纪的西方观念不合拍的,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与自由和平等是不 相容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不合乎人道主义,等等。   不过,今天也有人别样研究孔子。他们认为,“孔子曰”很少是孔子自己说的,而是 他的追随者在《论语》中作了重大修改,以便在与其他学派竞争中成为主流哲学,有人甚 至全面怀疑《论语》的准确性。这无疑是西方疑古思潮从亚里士多德,荷马,到莎士比亚 的又一“新的动向”。主要内容可参考1994年5月25日《波士环球报 》:“对于孔子的迷 惑:他的话可能被改变了”(以下简称《波文》)。另一篇发表在1999年4月1日《亚特兰大 月刊》上,题目叫做《孔子与学者》(以下简称《亚文》)。它们的共同主题就是介这个“ 新思潮”。   回顾一下世界历史,有三个重要人物没有留下自己的“亲笔”作品,但都对人类文 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是其中之一,流传下来的《论语》是由他的学生,在他去世以后 撰写的;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没有留下什么著作,记录他思想的《辩白》是由他的学生柏 拉图在他被处以死刑以后撰写出来的;描述耶稣言行的四大《福音书》也是由他的门徒在 他被钉十字架以后几十年里完成的。宗教问题可以另当别论,孔子的情形可以类比于苏格 拉底。苏格拉底在历史上没有留下自己的片言只语,因此他常常被“假设”成其他的什么 人:和我们一样?或者还不如,“他是小人,是骗子”。我想所谓的“新动向”无非是这 些个玩意儿的翻版。   始作俑者是麻省大学 Amherst 分校的一名助理教授布鲁克斯(E. Bruce Brooks)。尽 管过去有西方学者怀疑孔子的追随者是否准确地表达了孔子的话,但是象布鲁克斯这样几 乎全面地怀疑《论语》,是前所未有的。《亚文》称它为“布鲁克斯假设”。依据是什么 呢?原来布鲁克斯受到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启发,发现了《论语》中的几处不连续性和 文章结构的几处修改和增补。例如,他认为《论语》的前二十章的构成非常严谨,在长度 ,形式和结构上类似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框架。通过“框架”分析,他可以判断什么 地方是被修改和增补过的(《波文》)。布鲁克斯确信《论语》里只有十六句是孔子说的, 稍多一些是孔子的直接弟子说的,而更多的追随者们则把他们自己编入了正式的学派,即 《论语》,使孔子成为永久的民族精神(《亚文》)。看来孔子的徒子徒孙们真是“高抬” 了孔子这个“普通人”,其中包括他在西方的“孔门弟子”。   回到苏格拉底的怀疑者们这里来,有人就曾对柏拉图的《对话录》提出过质疑。他们 认为:“使苏格拉底成为英雄的是柏拉图”,而“真正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 底是不同的”。如果柏拉图是伟大思想的创造者,那么,苏格拉底不过是代柏拉图说话的 象征罢了。这就是如此怀疑者的逻辑,原来世人都被蒙骗了。 对比一下,两者如出一辄。   《波文》也看到,布鲁克斯关于孔子的话是由几个人在强烈的政治环境中“设计”出 来的“假设”,“不过是西方学术界揭露所谓个人天才神话的延续”。有人认为,《伊利 利亚特》和《奥德赛》是由一个委员会,而不是由荷马一个人写出来的。有人对亚里士多 德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也有类似的断言。而今天,这些猜疑似乎是完不出什么新花招了,便 要转向别的什么东西,《论语》似乎给某些人找到了新的市场。   更有甚者,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的历史系助理教授,中国研究主任 Lionel M. Jensen 认为:“在十六世纪末罗马使团来到中国以前,根本就没有儒家学说这么回事。中国的“ 儒家”是在那以后,在西方人的帮助下“再造”出来的。他甚至怀疑历史上是否真有孔子 其人,“我认为他只是文字上的象征,他这个形像代表着某□特定的事物(《亚文》)”, 并且他还要为此著书立说。此人的中国学问可谓是“渊博”,“妙想”可说是“奇特”, 其用心也不能不说是“良苦”。   需要指出的是,“布鲁克斯假设”也好,或者是其他的什么“假想”也好,都是在增 长着的东西方文化冲突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其用意不言自明。如果有人不是从历史的真实 性上来考察,而是企图用臆造的“假设”来达到诋毁的目的,既使是对于那些从不主张食 古不化的人来讲,反倒觉得,正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荷马和莎士比亚一样,孔子对 人类文明的贡献和影响似乎不会因为一,二个“假设”而受到丝毫的影响。 结语:应该如何平等看待不同文化   以下就以《政策评论》(1992年夏)上的一篇文章,题为《孔子与多文化主义》的论述 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作者认为:多文化主义,即平等对待不同文化,哪怕是有冲突的文 化,是一个梦,它是否变为一场恶梦取决于人们对竞争性的思潮作出怎样的回应。 作者写到:“这种情况(多文化主义)可以从中国古代的一位杰出人物的话语中看到前 景。一个启明的保守性,他的教诲塑造了伟大,无论是物质还是道德,中国文明的延续。 他的环境是贫穷的,他的皮肤不是白的,他既不是清教徒也不是欧洲人。从多文化主义的 角度来讲,他是完美无缺的。他的名字叫孔夫子,欧洲人称他的拉丁文名为Confucius。”   作者在详细分析了孔子与多文化主义的关系以后,得出的结论是:孔子这个例子向我 们展示,我们可以学会洞察其他文化而不贬毁或抛弃我们自己的文化。相反,在倾听了表 达在不熟悉语言里的普遍真理后,我们伦理的和政治的领悟力就会加深。“令人着迷的是 孔子,孟子与亚里士多德就有某些相似的观点,从中庸之道到政府目标。” 平等多文化主义的指导原则可以表达得十分简单:让我们在不同文化中观察相似性, 并区分其差异性。笔者也相信,在平等地对待不同的价值观和它对立面的真实世界里,我 们可以看到在过去几千年历史里的一些更有意义的因果蓝图。 (1999年4月16日定稿于美国。) ─────────────────────────────────────── 【散 文】 ─────────────────────────────────────── ● 晓 雪 在 雨 中 雨,一直漫不经心地飘飘落落,时急时缓,我再一次冲入雨中,打着一把蓝色的伞, 默默地看着雨点打在伞面上,又滑落到地面上,听着那毫无节奏的“噼!啪!”声。 路,一片雨点,淀出的水花夹着倒映的灯光,伸向连我也不知道的远方。 桥,一缕雨水顺着坡度缓缓地向下流,车轮把雨水卷起来又抛下去,水变得浑浊了, 而轮胎却又黑又亮。 楼,模模糊糊;树,隐隐约约;夜,朦朦胧胧;心,迷迷茫茫;远处的水面映着灯光 闪闪烁烁,是江水!?是海水?!我已疑惑了。反正是“一样的下着冰冷的雨”。我知道 ,我又在咀嚼着孤独和寂寞了。 记得那个头上爱扎粉红色大蝴蝶结的小女孩,总是在下雨的时候向爸爸妈妈哭着喊着 要穿那双粉红色的塑料凉鞋,这样她便可以毫无顾忌地去淌那马路边顺山沟而下的激流, 那清脆而快乐的笑声,在流水中回荡着顺流而下… 后来,她喜欢打着一把红色的带荷叶边的伞,那是她最心爱之物,是她花了整整一年 的压岁钱买的。她爱雨,盼雨,花季般的年华,所有美丽的梦都在雨中… 雨“啪”的一声打在伞上,又落到地上,我再也分辨不出哪一片水是它的解体。雨点 的生命是那样短暂,难道它就从来没想过,当它刚从云的母体中分离出来,坠落到人间就 立即消失了,随着流水汇入江河湖海,永远无影无踪了吗? 生活不是一样吗,时而升华,时而坠落,时急时缓,时浓时淡,点点滴滴永远相互渗 透着无法分离,无法重复往返,年华象流水似的汇入人生的海洋。 啊!成熟是多么可怕,它总是伴随着苦涩,我从咀嚼中尝到的。 不知什么时候,伞已滑落在肩头,雨打湿了我的头发和脸,也打湿了我的心。 雨问:我你哭了吗? 我低下头:我哭了! 它告诉我,它喜欢涨潮的眼睛; 它告诉我,它带来一片泥泞,带来人们紧皱的眉头; 它还告诉我,它打湿了鸟儿的羽毛,鸟儿张着沉重的翅膀仍然在飞翔,… 我突然感到,当人生坠入深谷的时候,灵魂会突然苏醒,告诉你一个真理,… 当清晨的阳光划向大地时,楼的色彩更加鲜艳,树更加蓬勃旺盛,叶更绿,花更美, 鸟儿高歌: ──雨用它的短暂的生命荡涤了尘埃,让世间变得更加美丽动人。 我从咀嚼中,品出了人生的美丽。 (原载《冰花》第21期) ─────────────────────────────────────── 【百味人生】 ─────────────────────────────────────── ● 麦 吉 婚 俗 记 趣 我和先生恋爱三年多,在双方父母的竭力催促下,终于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 我的父母是思想比较开明的老人,他们不喜欢虚华浮躁的东西,因而主张婚礼简单隆 重;而先生是独子,又离家在外读书十多年,所以婆婆执意要把婚礼办得热闹体面,最后 双方达成协议:婚礼先在我家举行,由我家举行,由我父母操办;第二天再去我婆婆家, 由我婆婆操办,我们在婆家多住些日子,待休完婚假再回,于是皆大欢喜。 结婚这天,我早早起床,吃过早饭,就由妹妹陪同去做头发,化新娘装,等赶回来换 好衣服,收拾停当,已近中午一点钟了,刚想坐下喘口气,楼下的鞭炮已辟辟叭叭地响开 了,我的几个闺中密友立刻如离弦之箭冲向大门,给防盗门上锁,严密地防守,生怕一时 不慎,丢了城池,让我被人抢走了。双方狭路相逢,好一阵唇枪舌战,在密集的红包攻势 和各种甜言密语,信誓旦旦的保证的哄骗下,守门人于在先生大唱“你要是嫁人,不要嫁 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之后,洞开城门,引“郎”入室了,先生也终于得以过关斩将一 路冲进我的房间,将戒指套在我的手上。接下来,我父母简短地嘱咐了我们几句“要互敬 互爱,好好过日子”之类的话以后,就一起乘车赶往酒店,安排亲朋好友们吃喜酒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和先生就乘车赶往婆家,经过近六个小时的颠颇,终于在下午三点 多赶到了目的地,一下车,婆家来接亲的车和人就等在那儿了,因为婚礼预定在下午四时 正开始,他们都等急了,我们匆忙赶到一个亲戚家换衣,化装,然后就驱车直奔婆婆家。 看这阵势,听接亲人的只言片语,就知道婚礼已被婆婆操办得相当有生有色了!先生离家 多年,对家乡的民风民俗所知甚少,我是第一次来婆家,对当地的婚俗更是不甚了了,对 将要进行的婚礼也只好定下心来,入乡随俗,怎么安排怎么办吧! 车在离婆家很远的地方就停下了,鞭炮从停车的地方一直铺到婆家门口,我一下车, 鞭炮就一路响起来了,路边站满了看热闹的人,还不时有小孩钻过人墙,挤出人群,喊着 :“新媳妇来了,新媳妇来了!”我实在没有勇气面对这么多围观的人,只好低着头亦步 亦趣地跟在先生后面,心想这会儿我才真体会到“丑媳妇迟早要见公婆”是什么滋味了。 好容易走到婆婆家,屋里屋外,里三层,外三层全是人,酒席早已布置停当,客人们 也都入了席,我进了屋,跟着先生叫“叔叔”,叫“奶奶”地认了一大堆亲戚,然后由婆 婆领着进了新房休息。虽然我们一年只回来住几天,但婆婆还是为我们购置了新家具,一 应具全,象模像样地布置了新房,好像我们要长期在家住一样。从房中的摆设到一物一式 的添购,我从中感受到了婆婆对我们的真心和关爱,她喜欢我们,也希望能和我们长期斯 守! 一会儿,婚礼开始了,伴娘引我入席,一落座我就发现我和先生竟然各坐一桌,他那 一桌全是男伴,我这一桌全是女宾,不像一般人家新娘新郎与家人一起坐一席,伴娘看出 了我的疑问,赶紧解释说:“这是风俗,称作‘十兄弟,十姐妹’。即两张方桌拼成一张 长桌,丈夫坐首席,然后由丈夫的一些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好兄弟陪坐一席,共十人, 称‘十兄弟’意为成家后就独立了,‘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以后一切要靠自己去 努力,有事要靠兄弟和朋友们帮助了!新娘坐另外一席的首席,由小姑子,亲戚家的嫂子 等婆家认为以后要经常在一起共同生活,朝夕相处的年青女子作陪,共十人,称‘十姐妹 ’,意为互相帮扶,象姐妹一样和睦相处。”开席了,十兄弟陪着先生各处去敬酒,十姐 妹也陪着我各处去敬酒,等敬完酒回桌想歇息一下吃酒菜时,一个小跑堂端了两盘插着一 面红色小旗的水果拼盘,只放在我和先生面前,一下子人群又热闹起来了,许多客人也不 喝酒了,都赶进屋里来看热闹。原来这是另一个风俗,是请来做菜的大师傅讨要红包和喜 钱,是恭喜和热闹的意思,也是考验十兄弟,十姐妹感情真不真的时侯,因为酒菜上到一 半,大师傅讨彩头,如果不给或给的不满意,就会影响婚礼的进行,乘下的酒菜就不能端 上来了,所以婚礼办得是否排场体面,兄弟姐妹是否齐心,就看这一下了,故而吃酒的人 都进来看热闹,屋里屋外吵闹笑骂,乱作一团,只见先生他们不慌不忙地喝酒吃菜,由先 生拔掉小旗,其余人将水果分食掉后,先生掏出一张百元大钞放入盘中,其余兄弟也紧随 其后,有的一百,有的五十,放入盘中,待十人都放完后,先生再将小旗放入盘中,旁边 围观之人啧啧连声赞叹兄弟够意思,一边已飞快地算出喜钱的总数,紧接着,我也拔掉我 这面小旗,放上一张50大钞,其余姐妹也紧跟着50,30地放上,最后放入小旗,小跑堂待 小旗放定后,一溜烟地抬着钱盘回禀师傅,师徒俩在厨房里合计一会,如果满意就回赠两 盘甜点,酬谢十兄弟十姐妹,如不满意,就又端上两盘插了小旗的水果拼盘,又开始新一 轮热闹的吵闹,好在我们十兄弟,十姐妹很齐心,师傅也很开心,于是继续上菜,盅筹交 错,杯盘堆叠,只吃得人人尽兴,个个满意,散席后,还请了人来耍狮,放烟花,只闹到 夜里三点钟,人们才慢慢散去。 第二天早上,再按习俗,端着茶壶,茶杯给各亲戚长辈敬茶,茶里要放许多糖,等长 辈喝完后我们还要问甜不甜?长辈们回答“甜”,易即祝福我们婚姻美满甜蜜。 结婚几年来,我们每天都回家小住上一段日子,也适应和喜欢了当地淳朴的民风民俗 ,跟亲朋好友们和睦相处,跟十姐妹,十兄弟也真正认识和熟悉了,彼此相处得也跟兄弟 姐妹一样了。 虽然,现在我们身在异国他乡,但我们仍然会想到那些民风淳朴的乡亲,那一同嬉戏 玩耍的“十兄弟,十姐妹”们,特别是“十兄弟,十姐妹”这种古朴的婚俗给我的启发, 更是深深地留在心中,我知道,不论我们走到哪里,都离不开朋友和亲人的关爱和友谊,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象对兄弟姐妹一样用真心真情去交往和对待朋友,这样,生活才会更 有意义,更美好,自己也能生活得更开朗,幸福,也才会有更多的“十兄弟,十姐妹”。 愿我们每个人身边多一些朋友和真情!让生活更美好! ─────────────────────────────────────── 【大千世界】 ─────────────────────────────────────── ●泽 熙 校园纪事 几年前,到美国来攻读MBA曾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现在如愿以偿,而两年多的校园 生活也给我留下了丝丝的回忆。 初到伊始 在北京拿到签证一个月以后,我就来到了俄州的新城机场。外面正下着大雪,学校国 际学生中心的凯茜一走进大厅就径自向我走来。我很快明白,一个中国人夹杂在一大群美 国人中间是很容易被辨别出来的。凯茜带我去买了菜,就把我送到了早已预定好了的学生 宿舍。当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这间空荡荡的屋子里,心里不禁发出了一个轻轻的声音:“ 这就是我新生活的开始”。 入校以后,印象最深的是凯茜在欢迎会上,向二十多个国际学生介绍的“适应文化冲 突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鲜感,戴着“好奇镜”看世界;第二阶段是挫折感,深切 地感受到文化的冲突;第三阶段是重新发现自己的位置。她并画了一个U字型来曲线来说 明。曾几何时,我的感觉常常掉进了这个谷底,思乡、怀旧、惆怅,思念着那遥远的东方。 克林顿来访 驻校不久,三个美国的大学生也陆续来到了宿舍。和我分享高低床的是一个历史系的 学生。虽说学历史,却迷恋打鼓,周末常常出去表演。毕业以后,他真的学非所用,成了 一名职业鼓手。 学校刚开学,正是克林顿准备连任竞选的时候。他这次来新城自然是筹款、拉选票。 克林顿来校做演讲的消息传开以后,学生阵营立即出现两派。“克林顿迷”派立即行动起 来,我们寝室的另外两名学生半夜十二时批着被褥、冒着严寒出去排队。按规定,每个学 生都可以凭学生证拿到一张门票,运气好还可以与克林顿共进午餐呢。另一派可能是克林 顿的“反对派”,毫无兴趣。 第二天上午,我出门的时候,克林顿已经用过午餐,正在和体育馆门前的学生们握手 ,四周有骑警和巡警巡视着。还有人举着“反对流产”的牌子列在路旁抗议。几天以后, 我就看到一些学生拿着与克林顿握手的照片沿路给人看。 走进教课 刚开始上课怎么也适应不了,几乎完全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这与我的英语“自学成 材”有关。 在中国,我在学校里学的是日文,后来靠背字典、做习题通过了英语考试。一旦真刀 真枪的干起来,我那点功底基本上就不管事了。好在我的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基础都比较好 ,加上英文教科书也是通俗标准,就是听不懂也可以拿“A”。 MBA 课程基本上是一个大杂烩,经济,财政,会计,管理,信息面面俱到,不深不透 ,但很综合。作业是以“项目”为主,具有实战功能。学校的教学水平在美国中西部地区 排名第八。必修课学完了以后,关键就是选修课怎么选。很多学生偏重于信息系统,因为 它靠近计算机,比较容易找工作。在美国,大多数人把工作看得很重是可以理解的,有了 工作才能够谈其他,学习则是为找工作服务的。附近大学数学系的中国学生就个个都转向 了计算机专业或加选了计算机课程。 然而,我对这些热门课程实在没有兴趣,就精心挑选了几门国际市场学的课程。今天 我在一家美国公司里工作,这些课程大都派上了用场。 助教老板 鲍勃是一个和善的老头,经济系的教授和主席,平时不乏幽默。他曾去过中国八次, 还在我的老家执教半年。他对他的中国学生素有好感,和好多人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据 我所知,他第九次去中国是在深圳讲授经济学,并由当地的一名学生承包了所有的费用。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鲍勃招我做助教的一个潜在原因。我是在入校两周以后认识他的, 当时学校里的中国人不多,他的俄国助教毕业,我就接替了这个职位。除了免学费以外, 每个月还有一定的生活费,不用另外打工。对于攻读MBA 的学生来讲,一般是不多见的。 在附近的一所公立大学里还有上千名从大陆,台湾和香港来的中国学生,靠助学金维持的 一般也是大陆学生。不过,他们绝大部份是学理工科的。 鲍勃的研究兴趣是中美贸易,并和新城商会联手做课题,为中美公司牵线搭桥。尽管 我没有选过他的课,却也曾经泡在图书馆里为他找资料。做RA(研究助理)和TA(授课助理) 不一样,不用教课,也不象理工学生那样要做实验,这样我就没有压力。资料检索,增订 教科书,监考和改作业是常有的事,有时要应付系里的七,八个教授、副教授,就一定得 把时间安排好。 国际学生 由于学校不允许国际学生在校外打工,第二个暑假,我只好在学校登记资料室打工, 帮助清理尚未进入计算机的老的学生档案。不期发现了几个三十年代来校念书的中国学生 ,当年的照片依然如故,想必她们现在都已经七老八十了。可想而知,学校招收国际学生 已颇有年头。 每个星期三下午,国际学生俱乐部都会有一次聚餐,食品由十几个国家的学生轮流“ 做东”。这是交流语言的好机会,第一学期我每次都去,也帮忙煮过“北方水饺”,很受 好评。那一次应该说是大陆学生和台湾学生通力合作的成果。 通常,国际学生比美国学生更加珍惜在校的学习机会。具有传奇色彩入学的三个俄国 MBA 学生,学习十分刻苦。据说,他们是由学校的教授在俄国访问,将他们推荐过来并为 每个人安置了助教职位。而后来入学的一个俄国ESL 学生,行为迥异。她开始向一个中国 学生学麻将,后来缺课,最后没有一门课达到“C”。 第二个学期,我就再也没有在校园 里见到过她。后来才知道,她移民美国是因为母亲嫁给了一个美国人。 校园掠景 尽管不如想象的那么大,校园里却是宁静的。所有建筑物清一色古色古香的米黄色, 绿色的草坪延伸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曾经摆在大楼门前的麦当劳红黄拱桥也被拆去,因 为学校的图书馆就是他们捐赠的,现在广告期已过。广告拆去以后,校园显得更加宽敞、 宁和。 校园中间是一个艺术造型的天主教教堂。尽管校长、副校长必须是神父,保持传统以 外,任何课程和学生活动都毫无有宗教色彩。师资中间有信天主教的,基督教的,也有无 神论者。到了周末,教堂门庭若市,而我的几个室友却从来不去教堂。 学校以男子篮球出名,曾于1986年获得过全美大学联赛冠军。尽管近几年赛况不佳, 每遇大的赛事,就可以在校园里看到啦啦队员们脸上涂有学校名的缩写。我在美国西海岸 的San Diego旅游的时候,曾遇到一位当地人。谈起本校,他毫不陌生,因为他在电视上 多次看过本校的篮球比赛。 毕业近一年,为了给家里再寄一些照片,不知不觉又回到了这片熟悉的园地,她依然 如故。漫步在绿荫的小道上,脑海里也时常泛起那些难以抹去的回忆。 (1999年4月30日于美国) ─────────────────────────────────────── ●小平头 走出非洲以后 --丹麦女作家丹尼森传奇的一生 真实的人生,有时候比小说、戏剧还要来得神奇、曲折。 《走出非洲》一片的女角丹妮亚(由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该片获第58届奥斯卡 七项金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著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原配乐、最佳艺术指导 及最佳音响),在影片结束时,还是顶着布利克森男爵夫人名衔的忧郁小妇人。但是,在 真实的人生里,丹妮亚的后半生,却自我突破,成为四、五十年代享誉世界文坛的女作家 艾莎卡·丹妮森(Isak Dinesen)。 在丹麦的近代文学家中,两度角逐诺贝尔文学奖的奇女子,曾经有过一次不愉快的婚 姻,在二十七岁时,嫁给了瑞典男爵布利克森。布利克森金玉其外,是个十足的纨绔浪荡 子弟,因为性喜打猎,他把新娘子带到遗世独立的非洲肯尼亚,又用新娘子的陪嫁买了一 座农庄。她在农庄经营咖啡园,他则呼朋引伴、出门涉猎游乐,往往数月不归。 七年后,丹尼森与布利克森仳离,不幸却被风流成性、到处拈花惹草的丈夫感染了梅 毒。她终生与之战斗,不惜历经一次又一次痛苦的手术,也造成她一生无法生育的憾恨。 离婚后的丹尼森才三十五岁,正是最具吸引力的年华。她留在肯尼亚继续经营她的咖 啡园,前后达十七年。她喜爱这块土地的广漠和神秘感,丛林莽莽,如屏如垒,众峰如群 彦连袂,异兽珍禽腾跃其间,在烟聚云回之间,时时刻刻都在展示着天地的大美。 在后面的十年里,一位叫丹尼(由罗伯特·雷德福特饰演)的英国人进入她的生命, 成为影响她一生最重要的人。丹尼是英国牛津大学出身的贵族子弟,风度翩翩、仪表堂堂 ,有人说他“英俊得令人难以置信”。他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曾影响了不少友人,诸如 海明威、英国太子、丹尼森……。他一生追求冒险犯难、浪漫率性的生活基调,思想形态 领先同一时代的人很多,许多朋友都说他是一位“未曾有过丰功伟绩的伟人”。 如果说男人和女人都在追寻失落的另一半,以便使自己的人生达到圆满,那么,丹尼 便是丹妮森梦想中臻于一切标准的伴侣了。从第一眼开始,丹妮森的心中就将丹尼视为唯 一,再也容不下其他的男人了。 他们是好友,是知己,更是旗鼓相当、彼此吸引的情人。他们的爱情,透过最亲密的 栅栏,双双跃入彼此灵魂的最深处。爱好打猎和飞行的丹尼,只要倦游归来,一定会赶到 她的庄园,啜引她自家出产的咖啡,枕在她的腿上,聆听她那仿佛信手拈来、却句句充满 机趣和蝉趣的故事。丹尼有时也在炉旁朗诵英诗,或弹吉它、唱歌给她听。他甚至带她去 打猎、去飞行,去经历许多十足冒险有趣的丰富之旅。 他虽然深爱着她,却反对婚姻制度,不愿接受任何传统成规的拘束。而女人一但真正 跃入情海的怀抱时,便再也看不到岸了。丹尼森全心全意爱着他,她尊重他的自由,也配 合他所需要的爱的方式。但这份爱在另一方面却害惨了她。丹尼总是来去匆匆,他每次一 离开,丹妮森总要病上一、两个星期。 一九三一年,丹尼在一次飞行中失事长眠于他最喜爱的非洲大草原上。祸不单行,同 时间,丹妮森苦心经营的咖啡园也因火付之一炬,双重打击有如雪上加霜,迫使她不得不 重新面对粗糙的现实,重新规划未来的生涯。她在一九三一年离开肯尼亚之后,就再也没 有回去过。 逝去的情人不能复生,郧落的流星也不能再回到天际。但是,浩瀚的天空正等待着勇 者和智者重新绘出灿烂的星座。 丹妮森原想在肯尼亚终老,无奈世事如棋,她做梦也想不到,上帝在此关上门却在别 处打开一扇窗,那是命运之神早已为她安排好的最终极的道路--文学的不朽之路。 她将老天爷赋予她的、当年曾令情人倾心不已的说故事本领,添枝加叶,竟不费力地 编写出一篇有一篇象天方夜谭般波谲云诡的传奇故事,以及象织绵般典雅华丽、寓意深远 的散文随笔。 丹妮森是注定来这个人世说故事的天使,她博览古今,博闻强记,想像力尤其丰富; 更善于从希腊罗马神话中摄取素材,构成特有的瑰丽色彩。在她传世的作品里,悲剧与喜 剧经常混淆不清,命运的转机与结局更往往是嘲弄与安慰的结合、人生的苦乐往往包含在 想不到会预见的什么里面。这种起伏曲折的命运契机,这样耐人寻味的巧妙安排,正是丹 妮森作品最令人目眩神迷的精华所在:笑看人生。 艾莎卡·丹妮森逝于一九六二年,享年七十七岁。一直到晚年,她都保持一个习惯: 每日黄昏的时候,一定独上高楼,凭栏眺望情人长眠的非洲方向,低声默祷……风吹起她 满头霜白,一身灰色的裙裾在风中飘动…… 生命的浮光若隐若现,时间之河不断带走一些什么,躯壳在流光中静静的腐朽。但是 在丹妮森的世界里,却没有星月陨坠的悲剧,她已经以令一种方式,圆了她的梦了。 一九九九年三月三十日于哥本哈根 ─────────────────────────────────────── 【漫游世界】 ─────────────────────────────────────── ● 孤 松 拜访安徒生故乡,寻觅安徒生足迹 当我航行在飞往哥本哈根的途中时,心里除了急切地想见到女儿和小外孙,就是想到 了丹麦一定去拜访安徒生故乡,寻访安徒生足迹,了却一桩多少年来的愿望。小时候与许 许多多的孩子们一样,非常喜爱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 小鸭”等美丽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尤其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多少年来时常在我 的眼前浮现,她永远是我想像中的模样:金黄色的头发,大大的眼睛,赤着双脚走在圣诞 前夜的风雪中。冻得通红的小脸充满对温暖的渴望。喜欢安徒生童话,对安徒生这位伟大 的童话家便无比崇敬,对他的故乡也有了一种不曾见面就倍觉亲切的感觉,有了一种极想 探访的热望。   1998年12月27日,天还没亮,我和老伴及女儿一家便早早起床,去拜访安徒生的故乡 。我们横穿西兰岛,经过世界第二的跨海大桥,直驱菲英岛中部的丹麦第三大城市奥登塞 。这是一座只有17.5万人的城市,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奥登塞虽小却因为是安徒 生的故乡而享誉世界。多少年来它不断地迎接着来自世界不同国籍、不同阶层的人们,迎 接着安徒生童话的喜爱者及安徒生的崇拜者们。   中国人相信山灵水秀钟于人,到了奥登塞我更相信此话不无道理。还未到市区,公路 两旁那一座座红墙红瓦高屋顶的漂亮房子已让人心驰神往了。好像行驶在一条通往童话故 乡的神秘大道上。进入市区,但见那典型的欧洲风格的建筑并不高大宏伟,却古朴典雅, 红墙红顶的红楼房让人觉得满眼是红色,虽值隆冬,却与街边路旁及建筑物之间的生机勃 勃的草坪树木的浓浓绿意相印衬,使美的迷人的奥登塞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我相信, 正是这座千年古城浑厚的文化底蕴及神秘梦幻般的色彩蕴育了安徒生这位伟大的童话天才 ,给世界文化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当我来到那一座好似城市中的乡村似的建筑前时,我觉得我已经真正走进了童话的故 乡。一座座相似却又各不相同的古老农舍似的房子,错落有致地坐落在街旁,色彩亮丽, 一尘不染,黄色红色白色的墙,高高的红色屋顶配着颜色鲜亮的门窗,真是美丽极了,可 爱极了。就在这童话世界中,一条小街的中间,一座黄墙红瓦高高屋顶的房子那么引人注 目地突出在街旁,我一眼望见便脱口而出:“安徒生故居”,那份惊喜就像小时候得到最 期盼的东西一般。这就是我多少年来向往的安徒生故居啊!一种就要了却心愿、园我梦想 的喜悦充满了情怀,就是这座古老、质朴又平常的处所吸引了多少人来瞻仰,引得多少大 人孩子日夜向往啊!安徒生的故居好像座落在一个童话的意境里,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童 话般的神奇与梦幻。据说故居周围这二十多座房子都是从菲英岛各地搜来的十九世纪初的 老房子。为了与故居一起营造一个童话氛围,置于这里,形成一个古朴、恬静、独具特色 的十九世纪初的田园风光,这个构想是多么神奇绝妙,真让人钦佩与赞叹!   站在安徒生故居前,刚见到时的那种喜悦立即变成了一种凝重之感。我觉得我要跨进 的不是一个故居,而是一个殿堂,一个童话的神圣殿堂,不由让人抬步前静心宁神,唯恐 唐突与慌忙惊扰了这童话的意境与凝重的氛围。安徒生故居是一个整体的一层建筑,有六 、七间房子,已成为安徒生博物馆的一部份。原来住着六、七户人家,安徒生家只住其中 一间。房间很小,很低,大个子进门不低头会被拒之门外的。屋内很简陋,粗糙的门窗保 持了十九世纪初的老样子,屋子已经联通,墙上镶嵌着厚大的玻璃柜子,展览着安徒生手 稿、信件、童话出版合同、有关人物介绍、画像等珍贵的文物资料。从这些资料可以对安 徒生一生的创作、生活及其它的主要活动有个概况的了解。这些资料数量多、内容广,保 存的很好。各种说明都用三种文字书写,给国外游人提供了方便。这些珍贵资料距现在都 有一百多年了,丹麦人能搜集得这么全,保存得如此好,在展室里布置得这么朴素又精细 ,真让人敬佩丹麦人对历史的注重与对文化的崇善。这几个展室是安徒生博物馆最主要的 部份,也是最吸引人驻足流恋的部份。再往里还有一间放置安徒生用过的沙发、椅子、皮 包、衣服之类的用品,看着这些物品忽然觉得安徒生生活的时代离我们近了许多。好像他 不久前才离开他的故乡,这些物品是他远行前留给故乡的纪念。   我在这些展室里仔细地看着,虽然文字不通,我不知那些手稿里写的是什么,但我知 道,就是从这些字里行间飞出了那么许多美丽神奇的故事。我看完一遍又回来看了一遍, 我非常珍惜这次万里而来的机会,我要尽情地领略这个浓厚的童话意境氛围,尽量让我不 虚此行,少留遗憾。置身其中总是在想,安徒生怎样从鞋匠的儿子成为伟大的童话家!这 个低矮的小屋中怎么走出如此闻名世界、流传千秋的人物来!这简陋的小屋也充满了神奇 ,它们是安徒生童话的摇篮啊!   看见资料展览,通过一个园型建筑,来到了安徒生博物馆的另一部份,这里有安徒生 童话电视演播室,游人可坐在这里静静地观看由安徒生童话拍成的影视片。有安徒生童话 的插图展览,那些精美的插图让人赏心悦目。博物馆还有宽敞的安徒生童话书籍展览室, 书架上摆满了各种文字各种版本的安徒生童话与有关书籍。安徒生童话已被译成 130多种 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这 130多种文字,覆盖地球上多大的地域啊!安徒生已经使他的国 家成为真正的世界童话王国了,怎么能不让丹麦和丹麦人民骄傲呢!   看完第一故居,我们又来到第二故居,这是安徒生2 岁以后到14岁时的住所,一栋红 墙红顶绿门窗的临街房子。四周的楼房举高临下,使它显得低矮又显眼。门离马路很近, 进门是个小小的共用过厅,左右各一间屋,安徒生家住右面一间,大约十二、三平方米的 面积,后面一个小小的厨房通着一个两家合用的小院,整个故居质朴简单。现在左右两个 房子都已成为安徒生文物资料的展览室。负责管理的那位非常精干的老妇人给我们详细地 介绍了安徒生家当时的生活及一百多年来故居周围的变迁,并讲政府在市政建设中千方百 计保存了这座故居。老妇人遗憾地说,因第一故居周围条件好成为安徒生博物馆,这里现 在冷清多了。我想真心想了解安徒生的人,真心喜欢与崇重安徒生的人不会冷落这里,千 万个安徒生童话的喜爱者不会忘记这里,因为安徒生在这里渡过了他最美好的童年时期, 在这里他开始观察人生,了解社会,形成了他早期的思想观点,也奠定了以后一生的人生 道路。人们怎么能冷落它呢?   拜访了安徒生故居,了却了一桩心愿但心中还有个没解开的结。安徒生从14岁便随父 母来到哥本哈根,以后一直在这里生活,这里的故居在哪里呢?于是寻访安徒生在哥本哈 根的故居与踪迹便成了我新的愿望。经女儿多方打听,在新港口运河面的那条街上找到一 处安徒生居住了十九年的故居。那是1998年12月30日下午,我们顶着清冷的海风沿运河北 岸的那条街向海边走。边走边打听,终于在距海只有两栋楼的地方找到了那座白色的楼房 。楼面很窄,每层只有三个窗户,被挤在两栋比较宽大的楼房之间。地层是半地下室,一 层与二层之间有一块铜牌,说明1846-1865 年间安徒生曾经居住在这里。据说这是安徒生 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个故居,在这里安徒生渡过了他40岁到60岁的19年时间。没有辟 为游览场所,只能从街上看看而已,不过已经使我很欣慰了。有图片资料说明这条街上的 楼房都有250 年以上的历史,这里也是游人们了解哥本哈根的一个窗口。不知安徒生居住 时这楼房是什么档次,现在看来,它毫无装饰,非常简朴,与对岸,尤其是城中那些装饰 精巧,风格典雅的住宅比起来逊色了好多。我想安徒生这一生一定很清贫,要不然,哥本 哈根这么多住宅,没听说有安徒生的一座呢?也许我还没有寻找到它?不过文人清贫好像 已是世界性的规律了。   我还多次徜佯在哥本哈根的安徒生大街上,在市政大厅旁的安徒生铜像前久久驻足瞻 仰。看着远道而来的游人们怀著崇敬的心情留恋在安徒生像前,那凝重的目光说明了他们 对安徒生的深情缅怀与无比敬仰。我还一次次在市内那个大墓园里徘徊,来来回回搜索着 一个个墓碑,寻找那个刚刚认识的也是唯一认识的丹麦文名字。因为听说安徒生就安息在 这里。我想对他说:谢谢你给世界留下如此丰厚的精神财富!可惜至今还没有找到安徒生 那块安息处,但回国前我还会去寻找的。人被情感所牵动时是有点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 的。我好像回到了童年时代一样,那么好奇,那么执拗,又那么弃而不舍。这就是安徒生 的魅力,是安徒生童话使我童心不眠,我怎么能不喜爱安徒生童话,又怎么能不感谢它那 伟大的作者呢! ─────────────────────────────────────── 【茶余饭后】 ─────────────────────────────────────── ● 陈瑞琳 横看成岭侧成峰 ----海外新移民文学纵览   曾几何时,中国文学的发展在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之后,随著滚滚洪流的炎 黄子孙,竟呈现出色彩绚烂独特的区域性创作特徵。神州本土文学的发展,在丰厚的人文 文化积淀下和历史反思的风暴里聚合成一股乡土沉重、都市粗厉的文学主流,如莫言的< 丰乳肥臀>、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刘震云的作品以及王蒙、王朔、余华、叶兆言 、池莉、方方、陈染、王安忆、毕淑敏等留给文坛落地有声的脚印。然而,海峡对岸的" 岛国文学",半个世纪来由于社会的急遽变迁,文坛上常常是昙花一现、思潮迭换,物质 的迅速丰富使作家的笔端无法沉重,而时空的局限又不能探索民族的精神苦难,可叹的是 像白先勇、于梨华这样的里程碑作家早已不再属于主流文学,但可喜的是情感的自由解放 使得台湾文坛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抒发性灵的散文大家,如余光中、琦君、张晓风等。当我 们再把目光移向"东方之珠"时,又会发现香港的文坛则是大都市的情调配合著商业运作的 快餐脚步,于是有了金庸、施叔青、西西、锺晓阳等。   历史的发展真是奇妙,正当神州文坛苦求突破、港台文学茫然无归的时候,人们却突 然发现:执华文母语写作的作家竟悄然遍布了世界各地,而且展现出一派“风景这边独好 ”的盎然生机。 这是一个怎样奇特的海外文坛,职业各异,贫富不均,执笔者对写作一往情深,但却 很少有人将生存的重担压给心爱的铅字。这样的创作,不为名利,只为灵魂。从雪山脚下 的瑞士小镇,到郁金香盛开的荷兰都城;从北国枫叶的加拿大,到墨西哥湾环抱的北美海 岸,只要有华人打拚的地方就有汉字创造的文学!文学,真正是一种最奇特的生命。有灵 魂的地方它就会发芽、生长、结果,而尤其是在酷烈的文化交战的土壤,文学则更顽强地 为历史与现实留下一丛丛鲜活迷人的奇葩。这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文化的爱,是一种心灵需 要的喷发,是一种精神希望的寄托。   令人心感动的是,这一片海外新移民用自己的血肉之驱打造出的文学天地已得到人们 日益密切的关注。毫无疑问,海外华文学正是中国文坛发展到二十世纪末的一支奇异的生 力军,是当代文坛最具时代特徵的一支新脉,它正在为当今的中国文学史带来域外文学的 崭新篇章。   当我们环顾这“海外文坛”的八面来风时,一方面在为华夏文化走向世界而感动自豪 ,一方面又为如何研究这一群身份模糊、笔墨不拘的创作群体而感到困惑。“文坛”这两 个字的内涵和外延在这里的判断遇到了挑战。纵观海外作家,他们大多发表自己的作品在 各大中文报纸,由此而产生最快捷的现实影响。但与此同时,他们又都毫无例外地在自己 的本土出版著作或投稿在报刊杂志。尤其是他们身处海外的自由环境,更有两岸交叉的文 坛盛事。如近年来有些海外大陆作家频频在台湾大报获小说大奖,而不少海外台湾作家又 多次进军大陆文坛。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网上文学的兴起,文学的交通超越了国界,其 影响日益浩大。所以,在此,我们就称那些身居海外的(港、台除外)、主要表现海外生活 的作家、作品为海外文学。   在海外文学的大园地中,随著新移民人数的迅猛发展,从而导致了新移民文学出现了 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局面,年轻一代如何在海外创立华人的新形像,如何在经济政治地位上 寻求突破,又如何营造自己民族的文化环境,就成为新移民文学声势浩大的主旋律。   毫无疑问,北美是新移民文学的重镇,这里有盛名卓著的华文报刊,几乎所有的华文 媒体都与新移民文学有著不解之缘。从风靡美、加文化人的<世界日报>、<星岛日报>、< 明报>,到<国际日报>、<侨报>,再到雄居一方的<美南新闻>、<达拉斯新闻>、 <美中时报 >、<神州时报>,还有各类特色的周报, 几乎每一个副刊的栏目都赫然地显现著新移民作 家的名字。有趣的事实是:一向以“老牌”作家居高的<世界日报>,竟然大规模刊登大陆 知青“洋插队”的新移民人生故事,一时间蔚然成风。而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在休士顿创办 了十年之久的文化刊物<北美行>,多年来致力于新移民文学的耕耘发展,曾举办全美徵文 ,各路作家云集,并培养了众多的文学爱好者,影响深远。而近几年加州创办的<美中时报 >,尤其侧重推出新移民的创作园地,深受读者喜爱,成为推波助澜新移民文学的又一家 典范。 就网上文学来看,影响最早的当属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 (一九九一年 创刊), 也首开新移民电脑创作的先河。继此,电子刊物如雨后春笋,影响较大的有美国 的<新大陆>、加拿大的<新语丝> (该刊是目前以创作质量和数量著称并倾心致力于纯文学 事业的高水准电子刊物,其中的作品广被转载,口碑传扬);及<枫华园>、<红河谷>,其 中的“枫园聊斋”、“环球采风”颇受瞩目;北美还有水牛城编发的<花招> 文学月刊, 这是北美地区女作家的一个专刊,其中有“女作家文库和“花会”通俗小说选刊等;在日 本,有<东北风>,其中包括“娱乐天地”、“寻找大师”、“当代作家评论”等栏目。在 欧洲,有<橄榄树>文学月刊、<郁金香>、<华德通讯>、<真言>、<美人鱼>、<北极光>、< 冰花>等,还有专重评论的<东西论坛>、专门登载欧洲风情及人生与旅行的<一角>等。另 外,特别应该肯定的是<美洲文汇周刊>和<中国与世界>两家网上杂志,他们横贯中西文坛 ,新老作家并举,架起国内与海外文坛交流的学术桥梁。 海外新移民文学的创作,始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留学初潮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也就是说,八十年代以来从中国大陆移民海外的留学生、学者,已经构成新移民文学中创 作最活跃、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早期作品虽不够丰盛,但已出现<北京人在纽约>这样的 早期作品,并有查建英的小说引起文坛注意。八十年代是新移民文学的酝酿积淀期,大量 学子负笈海外,生活的巨变、情感的考验、文化的冲突、人生的何去何从,正在越来越多 的新移民灵魂中翻腾著创作冲动的风暴,很多从不写作的人也开始借笔墨抒发自己块叠, 人们的目光已不再是个人短暂的传奇经历,而是思考这一代人在海外所面临的普遍境遇和 命运。这些作者,由于大多正处在异域的竞技场上,所以只能是借喘息之际短兵出击,然 而这正蕴育著一代新移民扛鼎作品的出现。九十年代应该说是海外新移民文学向纵深发展 的繁荣期,无论是从生活积累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表现在文学精神的觉醒与升华上,海外 新移民文学真正开始出现自己成熟的个性和艺术特徵。这个时期,表现海外新移民精神历 程的长篇巨著层出不穷, 其中有阎真的<白雪红尘>、 张慈的 <浪迹美国>、雷辛的<美国 梦里>、张翎的<上海小姐>、李舫舫的<我俩一九九三> 等一批长篇小说的问世,塑造的人 物丰满鲜明,内容博大深厚,留下这个时代生动的面影。作者思考的已不是个人的传奇经 历,而是这一代人的命运:追求什么、失去什么、得到什么、将面对什么,从而把新移民 文学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也因此获得了读者的肯定。此外,纪实文学的创作遍地开花 ,很多新移民拿起笔来,表现自己的海外人生,洋溢著斑斓的个性色彩,作品或散见国内 外各大报纸,或结集成书,成为本时期最壮观的文学现象,这方面以钱宁先生的 <留学海 外 >一书影响甚广。电影、电视剧方面有严歌苓的<少女小渔>、<新大陆>比较具代表性。 国内曾经拍过连续剧<上海人在东京>,近期又有电影<不见不散>蜚声海内外,可见新移民 的题材仍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具有吸引力和开拓性。 在我们纵览新移民文学近二十年来所走过的峰峦山路时,侧身回首,就会发现里程碑 式作家、作品已在身旁,他们犹如绵岭之峰,支撑著新移民文学的骨脉,辉映著这个特殊 的时代。当然,在我们强调他们的贡献时,并没有忘记新移民文学是众人拾柴的火焰,是 涓流汇合的潮水。   <白雪红尘>,无疑是九十年代新移民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令人深思的是,与其 它的新移民文学作品不同,它在海外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它在国内的反馈,这,正可以说 明该作品在表现新移民灵魂冲突的真切所在。<白雪红尘>所涉及的主题,是一代新移民在 海外如何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又如何面对感情天平的失衡,这几乎是每一个海外游子共 同经历的心路历程。震撼人心的是最后男主人公放弃了异乡痛快无奈的漂泊、离开了自己 曾经深爱的妻子,回到了最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祖国。小说完全不是爱国主题的演绎,而 是灵魂无所依托的挣扎。尤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是婚姻爱情在新的生存环境下血与火的考 验,经济地位的失衡导致的情感天平的错位,东方文化下男人的价值观被彻底地粉碎,这 严酷的现实造就了一代悲剧的故事。也有不少读者认为<白雪红尘>表现的是弱者的哲学, 但即便是战胜了移民新环境的成功者,又何尝不是经历了炼狱的凤凰再生呢?毫不夸张地 说,<白雪红尘>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以与台湾六十年代留学生文学的代表作于梨华女 士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在海外新移民文学的长篇创作领域,另一部风格成熟、眩人耳目的作品则是张翎的 <上海小姐>(原名为<望月>)。这是一部奇书,奇就奇在将海外如火如茶的生活却纳入在陈 年旧事般的娓娓道来之中,超脱了新移民文学普遍的浮躁,从而熔铸了一种传统与现代奇 妙交合的典雅风范。小说写的是原上海滩上闻名遐迩的大亨孙三圆的外孙女孙卷帘、孙望 月、和孙踏青飘零到加拿大多伦多,历经情感、事业、生活的风雨坎坷故事。作品读来像 时空酿就的美酒,醇厚悠长,尤为可贵的是作品始终贯穿著历史交叉的线索,由此塑造的 人物戏剧性的命运更加意味长。   <留学美国>一书,在艺术价值上虽然无法与<白雪红尘>及其它长篇相提,但它却是一 部难得的反映当代留学生命运的全方位报告文学。由于当代新移民文学的发端是从留学生 文学开始,因此,全面地表现当代留学生、留学人在海外的各种生存状态、各种精神追求 以及各种荣辱得失,便成为海内外文坛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海外新移民文学创作的一 个重要参照。 说到近十年来新移民文学的"知名"作家,首先不能不想到严歌苓。这一方面是因为严 歌苓较早开始在美洲新大陆执笔创作,创作量也丰,获奖也多,另一方面她的作品中主要 还是以新移民的人物形像为主。例如人们喜欢的<少女小渔>、<女房东>等,严歌苓的可贵 在于她收起了生命其它的消耗,从而专心地创作,这在海外年轻作家中是极罕见的。她的 另一个可贵是对文字的热爱。她的小说之所以连连在台、港报刊得奖,人们看重的就是她 那精心筹划的文字魅力。但又正是严歌苓的可贵造成了她的遗憾,她由于远离海外新移民 征战搏杀的沙场,而是自己闭门苦索,生活积累的匮乏使她藉探索人性心理的极端(用她 自己的话说就是“在夸张中形成强烈的形像和故事”)来增加作品的精神力度。又因为她 力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字效果,遂使得她的小说走上形式主义的歧途,如后来引起 争论的长篇<人环>。在我看来,严歌苓是海外新移民作家中的一个“异数”,她比一般作 家有更高的起点( 她在出国前就发表过三部长篇小说,八六年就加入了中国作协。), 她 努力在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但可惜她没有将自己的笔墨继续挥洒在新移民文学这片 广袤的土地,而是回到了遥远的记忆中去挖掘灵感的源泉,如 <倒淌河>、<扶桑> 等,因 此,她的创作对时代的贡献受到了致命的限制。否则,她会成为新移民文学阵营中最有实 力的作家。 讲到新移民文学的实力派作家,“少君”的名字是被广泛瞩目的。这本名为钱建军的 创作多面手,一九九一年开始在网路杂志上露面,之后一发不可收地发表了数百万字的小 说、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才气横贯海峡两岸,并一举成为北美华人网络文学的重要作 家。现任北美华文作家协会北德州分会会长的少君,曾出版诗集<未名湖>、小说集<奋斗 与平等>、<愿上帝保佑>、<大陆人生>、<活在美国>、<活在大陆>,他影响最大的作品当 属他自九七年动笔连续创作了一百篇的<人生自白>系列,其中所描写的人物三六九等,各 形各色,从厨房里无奈的大厨,到澳洲沦落的洋插队小姐,从红尘挣扎的演员,到情场可 怜求救的ABC,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斑驳陆离的海外人生“清明上河图”。人物虽是“自 白”,但血肉已呼之欲出,个个浮雕般鲜活透明。由于<人生自白>系列所表现的真实感人 ,气韵生动,不仅在网上广为传阅,而且各家中文报刊均争相转载。少君的可贵,在于他 没有职业作家的种种禁锢,虽不是小说家的精思谋篇,但却洋溢著来自生活深处的咄咄底 气。在他的笔下,完全是性情所致、天马行空,更加他丰盛的人生体验以及纵横东西方文 化的精神顿悟,遂使得他的创作热泉奔腾,不寻规矩却自成方圆。<人生自白>的价值的并 不仅仅在于人物戏剧化的传奇故事,而是凝聚著作者对海外人生的冷静关照以及对碾生存 车轮下如泣如诉生命的理性关怀,这一精神高度,界定了少君(钱建军)为当代新移民文学 所做的重要贡献。 纵观海外新移民文学的色彩斑斓和蔚为壮观,走过二十多年的风雨探索,无论是从社 会人生的积累,还是从文学意识的酝酿和崛起,我们说,现新移民文学成熟作品的时代已 经来临。然而,当我们欣喜于“新移民文学”的旗帜已稳稳升起的同时,却不能不看到, 走向辉煌之路又如此艰难。首先,“新移民文学”如何追踪“新移民”主流的心灵演变, 如何表现他们最有“共性”的人生经验,如大部份已完成留学、就业的稳定“中产阶级” 所面临的新的文化冲击。其次,是作家如何摆脱自我,而走入自觉的宏观创作,尤其是走 进西方文化的深层。第三,海内外的交流互动甚为重要。有一个例子,台湾著名诗人洛夫 在美国讲学,问起他“蒋子龙”竟全然不知,可见两岸文坛的隔膜。第四,文学氛围的打 造。目前的海外文学,非常需要评论家的肯定和引导,文学环境的创造必然会鼓励更多的 作家。 九九年一月,<北美行>编辑部曾举办“关于新移民文学探讨座谈会”,大家一致认为 ,新移民文学正在由边缘文学的地位而正式走进当代中国文学的史册。 我在该期的 <北 美行>发刊词中引用了唐朝诗人贾岛的一首感伤而温暖的诗: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 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其实,新移民正是那飘海远行的客舍人,悠 悠乡愁刻骨铭心,然而怀著种种憧憬的心愿,久居他乡,只好把这异地呼唤成自己的又一 故乡!而这些年来风起云在文坛上的“新移民文学”又何尝不是贯穿著这样一条苦涩而乐 观、情伤而顽强的灵魂主线呢? 历史造就了一代“乘桴于海”的中国人,就必然造就了一代四海为家的文学。当然, 在这根深繁茂的文学园地里,还有无数的老一代移民作家在耕耘播种,大树成林,只是那 已超出了本文论述的范畴。  (作者为美国<自由人报>总编辑,文学评论家。) ─────────────────────────────────────── 【幽而默之】 ─────────────────────────────────────── ● 吉健康 天堂趣事 由于天堂越来越拥挤,上帝决定修改入住规定。新规则要求每位入住者具备这样的条 件,即其出事当天必须是非常倒霉的一天。此新规则次日正午生效。 第二天中午刚过,大门口就来了一位。牢记新规定的天使在门口向第一位到来者问道 :“先生,在你入住之前,我需要知道你去世当天的情况。” “当然可以”,此人答到。“午饭时我回到位于二十五层的公寓中,开门后我发现我 的妻子有了外遇,可是不知那个男的躲到哪儿去了。于是我开始仔细地在屋里搜寻。正当 我一无所获,准备收场的时候,我向阳台瞟了一眼,猛然发现有一个人半悬在阳台下。那 小子吓得魂不附体,他的手指正翘悠悠地抓着阳台的边缘。见状我立即冲向阳台用脚使劲 跺他的指头,直到那家伙摔了下去。 可是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小子命大,地上的灌木丛救了他,他只是摔断了脊梁骨,而 并没有死。这一下更使我恼羞成怒,我立即回到屋里寻找有什么东西可以砸死他。也巧得 很,我第一眼看到的东西就是那台冰箱。于是,我一把拽下插头,踉踉跄跄地把冰箱拖到 阳台上,搬起一头径直向那家伙砸去。此时我兴奋之极。谁知乐极生悲,我心脏病突然发 作,一命呜呼! 天使思忖片刻。的确,这家伙是够倒霉的了,这是激情的罪过。于是天使宣布:“好 吧,先生,欢迎你进入天堂王国。” 话音刚落,又来了一位。天使又向他问道:“先生,能告诉我你去世当天的经历么?” “没问题。不过说出来你可能不会相信。我住在公寓楼的二十六层。那天我象往常一 样在阳台上锻炼身体。由于过度紧张的工作,我非常想用剧烈地锻炼放松一下,故而动作 做得过大了一些。一不小心,脚底滑了一下,便从阳台的一边掉了下去。幸运的是,我的 手指抓住了二十五楼阳台的边缘。我正在庆幸自己的运气,前面这个小子突然象疯子一般 从屋里冲出来,嘴里骂个不停并使劲用脚踹我的手,直到我摔了下去。我摔到了地面的灌 木丛上,脊椎断裂,疼痛难忍,一点也动不了。可这家伙竟然搬出了他的冰箱,一古脑连 东西带冰箱从二十五楼的阳台直向我砸来。我当即气断身亡! 天使暗自好笑,他暗想,看来在这儿把门还挺有趣。“很好,先生,也欢迎你进入天 堂王国。” 正在此时,克林顿总统来到了大门口。天使惊讶地瞠目结舌。他的脑海中联想出暗杀 及战争之类的情景。终于,他问道,“总统先生,能告诉我您这是怎么回事吗?” 克林顿说,“噢,是这么回事。我正裸着身子,藏在一台冰箱里……” ─────────────────────────────────────── 【信息交流】 ─────────────────────────────────────── 招生简章 哥本哈根中华中文学校1999/2000学年开始招生。 中华文化学校于1998年正式加入了哥本哈根市(Koebenhavns Kommune)教育局的公立 母语教育系统。 学校以激发学生兴趣,保证教学质量,创造一块富有浓厚中华文化气息的学习园地为 宗旨。采用国内正规教材,教授普通话,汉语拼音和简化字。本校现有学生70余人,设置 五个年级,由四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任教,可根据学生具体程度因材施教。本校教学 时间集中,校舍固定,并有由全体学生家长选举产生的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 根据丹麦母语教育法的规定,所有母语为外国语的适龄(1-10 年级)学生,都有享受 免费母语教育的权利。由于本学校一切费用由哥本哈根市(Koebenhavns Kommune)教育局 承担,所以居住在哥本哈根市区(Koebenhavns Kommune),母语为中文, 愿意学习简体字和 汉语拼音的学生,经过登记报名,都可来本校免费上学, 并可从有关部门得到交通补贴 。居住在其他地区的学生也可享受相同的待遇(但需要先将报名表交给居住地区(Kommune) 教育部门,得到批准(Godkent))。 学校地址:RANDERSGADES SKOLE RANDERSGADE 38 2100 Koebenhavn Oe 上课时间:每周六中午12点至15点 开学日期:8月初 (详细日期见入学通知 ) 联系人:哥本哈根 李庆峰 电话:35855888 其他地区 刘 刚 电话:45809848 ─────────────────────────────────────── 【幽而默之】 ─────────────────────────────────────── ● 安 迪 学术研究论文用语 “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 ──我没功夫去查原始参考文献。 “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实验失败了,但是我还是想发表这篇论文。 “选用了三组样品进行研究……” ──其它47组样品的结果狗屁不通。 “下面给出的是代表性结果……” ──下面给出的是(修改后)最好的结果。 “人们普遍认为……” ──还有两个家伙也这样认为。 “显而易见,在可能对这一现象取得完整认识之前,还需要做大量工作……” ──我实在搞不懂这现象是他妈的怎么回事。 “(这结果)在某个数量级内是正确的。” ──(这结果)根本就是错误的。 “感谢查理·史密斯在实验方面给予的帮助, 和与威廉·琼斯博士有价值的讨论。” ──查理做的实验,威廉解释的实验结果。 “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我碰翻了一瓶啤酒,搞湿了三页实验笔记…… “对我的研究结论可以进行带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推广……” ──还不是随便瞎估计么。 “一个具有较高探索性的科学领域……” ──我的指导委员会建议的一个蠢笨的课题。 “显然(结果)有明确的变化趋势……” ──总得解释一下这组数据呀。 ─────────────────────────────────────── 【信息交流】 ─────────────────────────────────────── ● 馆 学 有关丹麦国籍的几个问题 一、男女一方具有丹麦国籍,其婚生子女的国籍情况 1.享有丹麦国籍; 2.丹麦在特定情况下承认双重国籍: A.如果父母一方为其子女申请了外国国籍,则这一个(或几个)子女同时具有外国国籍 和丹麦国籍; B.与外籍公民结婚的丹麦公民,如因这一婚姻关系自动使丹麦公民具有对方国籍,但 他(她)并未签署入籍申请,则他(她)及其子女具有双重国籍。(如果他(她)签署了 入籍申请,则自动丧失丹麦国籍(其子女也同时丧失丹麦国籍)。 3.如果父母双方同时为其子女书面申请外国国籍,则这一个(或几个)子女自动丧失丹 麦国籍; 4.父母离婚后,其子女的国籍地位不受影响; 5.与丹麦公民结婚的外国公民,她(他)以前和别的人所生子女(未成年子女),在与丹 麦公民结婚时便自动享有丹麦国籍。 二、男女一方具有丹麦国籍,其非婚生子女的国籍情况 1、跟随母亲的国籍; 2、从出生之日具有申请丹麦国籍的资格。 三、已取得长期居留权,但还未取得丹麦国籍者,其在丹所生子女到18岁方可申请丹 麦国籍。 四、父母一方申请丹麦籍时,可同时申请其未成年子女(无论几个)入籍。 五、退出丹麦国籍 1.父母双方共同为其子女(未成年子女)写出书面退籍声明(递交或寄往司法部); 2.父母一方为其子女(未成年子女)写出书面退籍声明(递交或寄往司法部),在这一情 况下,司法部则需要询问父母另一方的意见。 3.通过父母双方共同声明取得外国国籍者,则自动丧失丹麦国籍。 21-23岁间可向丹麦移民局申请丹麦籍,且免费,14天便可办完入籍手续。非这一期 间申请,需交3000克朗,而且需等一年多时间办手续。 六、男女双方都不享有丹麦籍,其子女在18岁前无权申请丹麦籍,如果18岁不申请, 到21-23岁期间还可再申请(如上述)。 结婚与居留 七、丹麦现行政策,与丹麦籍人员结婚,在丹居住满三年便可申请丹麦长居许可。但 现在有动议,将改三年为五年(四年前是一年便可申请长居许可)。 北欧国家居民在丹麦只需住满两年,就有权申请加入丹麦籍。 八、丹麦现行政策,丹麦接收的难民在丹住满三年便可申请丹麦的长居许可。现有动 议,将改三年为五年。 居留与离境问题. 九、已取得丹麦长居许可的外籍人士,一般情况下连续离境的时间不得超过12个月。 如有特殊原因需要超过者,则须向丹麦当局(国外是丹麦的使领馆)报告。 十、只享有短期居留许可者(不包括临时探亲的人士),一般情况下连续离境的时间不 得超过6个月,有特殊情况另当别论。 十一、已取得外国国籍的原丹麦人士,晚年想返回丹麦定居并恢复丹麦国籍,则须在 丹麦连续住满两年,而后申请并获得批准方可。 办理签证时需知 十二、第一次申请丹麦签证,在填表是应当特别注意将家庭成员都一一填写清楚,如 有非婚生子女也应写清楚,否则,来到丹麦后再为他们申请签证就非常困难,甚 至是不可能的。 申请父母团聚的条件 十三.申请父母来丹麦团聚,须符合下列条件: A.年满60岁; B.在本国及其他国家没有子女; C.子女有经济负担能力。 符合上述三条件者方能许可来丹麦与其子女团聚,住满三年后可申请丹麦的长居许可 ,有了长居许可便可同丹麦公民一样享受各种福利待遇。 不允许来丹麦后再向丹麦政府申领补助金,或送养老院(土耳其人多有这种行为),否 则,仍将送回原籍。 短期与长期居留许可的区别 A.福利方面,短居者可享受其他福利,但不能进养老院; B.有长居者可享受所有福利待遇,但不能竞选国会议员和首相,只可竞选地方议员或 市长。 C.军队、警察只能是丹麦籍公民。 丹麦旅行证与丹麦外国人护照之间的关系 A.丹麦旅行证只发给符合联合国难民条件的难民人士。此证与丹麦护照几乎有同样的 效用,此证在欧共体国家可通行无阻,无需任何签证。 B.丹麦外国人护照颁发对象是: 1.不符合联合国难民条件的要求避难的人士; 2.不符合申请丹麦国籍条件的人士(例如丹麦语不过关); 3.要求入籍,但丹麦还不够了解的人士。 持旅行证者到任何国家都需办理签证。 ─────────────────────────────────────── ─────────────────────────────────────── ☆☆☆☆☆☆☆☆☆☆☆☆☆☆☆☆☆☆☆☆☆☆☆☆ ☆ ☆    ☆ 《美人鱼》杂志电邮版 ☆     ☆ 刊载留学生自己创作或编译的作品 ☆      ☆  以及其它报刊中的个别精采片段 ☆     ☆ 与《美人鱼》杂志印刷版同时发行 ☆ ☆ 欢迎投稿·欢迎各种建议 ☆ ☆ ☆ ☆☆☆☆☆☆☆☆☆☆☆☆☆☆☆☆☆☆☆☆☆☆☆☆ ☆ ☆     ☆  编辑出版:《美人鱼》杂志社 ☆ ☆ 国际统一刊号 (ISSN):1398-179X ☆      ☆ 订阅地址:E-mail: meirenyu@image.dk ☆ ☆ 网上取阅:http://www.image.dk/~meirenyu ☆ ☆ ☆ ☆☆☆☆☆☆☆☆☆☆☆☆☆☆☆☆☆☆☆☆☆☆☆☆ ☆ ☆     ☆     本期责任编辑:王华胜 ☆     ☆ (E-mail: wang@raunvis.hi.is) ☆ ☆ ☆      ☆         本期编辑: ☆ ☆ 庹旌生·孙少波·吉健康 ☆ ☆ 李庆峰·张志伟·刘凤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