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42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1999年3月15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 │    【总编】二言  【编辑】杨青 一菁 刘星 苏辰   │ └──────────────────────────────┘ 【编者按】《桃红满天下》网址为http://www.csssm.org,欢迎传阅, 欢迎投稿。中文简体字版可同时在《新语丝》之《刊物大全》中阅读, 网址为http://www.xys.org/emag/taohong.html。   我们欢迎各方对《桃红满天下》中的文章进行非赢利性转载(转 载时请准确注明出处以及作者/译者姓名)。 来稿和意见请寄 电子信箱:taohong@aol.com,chinagay@hotmail.com,      csssm@hotmail.com(中英文兼容) 邮政信箱:P. O. Box 70426      Richmond, VA 23255      U. S. A.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上海市艾滋病防治办法》开始实施          加拿大民众对同性婚姻持不同意见 ②  【说三道四】相对与绝对             ──平议同性恋 ③  【生命伦理】逆境成材          自由思想的十诫 ④  【综合报导】美国同性恋者再次遭害引起公愤          法国:艾滋病毒血污案不了了之          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开办同性恋学生宿舍 ⑤  【艺坛今昔】同为同性恋主题文化态度阶段性差异明显          ──美少年与东宫西宫相遇于威尼斯亚洲电影节 ⑥  【桃江连程】哲学奇才维特根斯坦 ⑦  【同人笔林】我走了 ⑧  【桃园拾趣】为什么我不想当异性恋者 ⑨  【爱知行动】如何网购李银河著作 ────────────────────────────── 【新闻摘要】 ◇      《上海市艾滋病防治办法》开始实施   中国有关艾滋病防治最详尽的一部地方性法规──《上海市艾滋 病防治办法》于3月1日起起在上海实施。引人注目的是,这部法规 在以法律形式正面面对防治艾滋病的问题时,首次强调艾滋病病人和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受歧视,歧视行为于法不容。    这部法规是上海市经过一年起草论证、一年制订法规准备后,于 去年12月28日最终由本届市政府第24次常务会议通过的。该法 规共7章数十条条款。其条文表明,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为艾滋病病 人和病毒感染者保密,不得泄漏其姓名、住址、工作单位和病史等资 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人和爱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家 属;卫生防疫机构认为艾滋病病人或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事的工作 有传播、扩散艾滋病病毒危险的,应当通知其在一个月内调整工作岗 位,但不得因此解除劳动合同。 ◇       英国下院再次降低同性恋合法年龄   3月1日,英国下院再次投票,以281票赞成,82票反对的 结果同意将同性恋合法年龄降低至16岁(北爱尔兰为17岁),与 异性恋的合法年龄一致。   该提案将送往上院投票。上院曾于去年否决了该提案的通过,而 且估计今年也会做出同样的表决,但英国政府表示这次将援用国会法 案来否定上院的否决。   英国的下院由民选产生,上院为多为世袭贵族和神职人员组成。 ◇      加拿大民众对同性婚姻持不同意见   加拿大于二月初进行的民意测验表明,有42%的人认为同性恋 伴侣应该享有和异性夫妻完全平等的权益,30%的人认为同性伴侣 应该享有和异性夫妻相同的经济福利,但其他处于非性爱关系的同居 伴侣(如母女和兄弟姐妹等)也应该享有这种权益,其他的人表示既 反对同性婚姻,也反对让同性伴侣享有经济权益。   年轻人和妇女更倾向于赞同同性婚姻。魁北克地区共有55%的 人赞同同性婚姻,为各地区最高。   加拿大政府目前正在考虑是否修改有关联邦法律,使同性伴侣也 享受到一系列只有异性夫妻才享受到的权益。 ◇    丹麦女王接见澳大利亚大使及其同性伴侣   2月底,澳大利亚驻丹麦大使史蒂芬·布莱迪和他的同性伴侣彼 得·史迪文斯一同受到旦麦女王玛格丽特的接见。虽然女王周围的朋 友中不乏同性恋者,但此回是她第一次接见外国的同性伴侣。丹麦是 世界上最早使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   布莱迪本人对接见一事没有发表任何评论,澳大利亚外交部只说 明,他们不歧视任何人,但澳大利亚的同性恋组织盛赞布莱迪此举。 公开的同性恋议员罗德尼·克鲁姆呼吁联邦政府各部门设立规定,不 得在就业方面对同性恋者进行歧视。 ◇      美国前高级法院法官布莱克曼去世   美国前高级法院法官哈利·布莱克曼于3月4日去世,享年90 岁。虽然布莱克曼以在1973年起草支持妇女流产权利的多数派意 见书而闻名,但他于1986年起草少数派意见,支持取消对口交和 肛交的惩罚,要求尊重公民的隐私权。他的这番态度得到了同性恋者 的支持。   1986年,佐治亚州的两名男子在家里受到警察逮捕,以鸡奸 罪受到指控。美国同性恋组织代表这两名男子上诉至最高法院,要求 取消有关惩罚成年人之间互愿性的口交与肛交的法律。最高法院经过 激烈辩论,以5票赞同,4票反对的结果,维持各州有关惩罚鸡奸行 为的法律。当时布莱克曼投了反对票,他在起草的意见书中写道:“ 我希望……法院在不远的将来能够通过重新审视自己的分析来认识到, 剥夺个人对自己的私生活方式的决定权在我们民族的价值观念方面所 造成损害远远超过对少数人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容忍所造成的危害。” ◇  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学生普遍赞同反对歧视同性恋者   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二月份的一次学生投票表示,绝大多数学 生赞成同性恋学生在入学等不方面不应该受到歧视。参加投票的共有 一千七百多名学生,是该大学多年来吸引学生投票最多的一次。学生 会将根据投票结果向校方建议,要求将反对性倾向歧视的条款写入学 校规章。 ────────────────────────────── 【说三道四】 ◆          相对与绝对               ──平议同性恋        台北市立阳医院精神科主任 周励志   这几年来,台湾地区的同性恋运动风起云涌,社会上不断出现相 关的各种活动,连大学校园里也不断出现同志社团。即使如此,仍有 许多人,尤其那些对自己子女性取向忧心忡忡的父母,依然难以客观 的眼光来看待同性恋。   其实同性恋朋友们对于自己的身份,态度也并不完全一致。并非 每位同性恋朋友均能坦然接受自己,而那些可以接受自己,也不见得 能够以相对客观的态度与异性恋相处。当然也有一些或许可以说历经 沧桑的同性恋朋友们,在尝尽人间冷暖之后,对同性恋有一些发人省 思的独到见解。 ● 同性恋属崇高文化   同性恋如同其他的人类现象一样,并非一成不变。从丰富的文化 人类学文献中可以得知,早在人类文明之初,或现存的原始文化中, 都有相当多元化的同性恋行为模式。有些认为同性恋较异性恋高尚; 有些将之并入过渡到成年期的“生命仪式”(rite of passage)中; 有些则是从事某些行业,如神媒、典礼执事等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 并非所有同性恋行为都是受诅咒的。 ● 末世医学误人心   但是,许多人过于受到上世纪末的西方科学或西方医学的强势观 点影响,而将同性恋视为病态、不道德,或者违反自然。事实上,除 了同性恋者的人口比例远少于异性恋者之外,无论从个人成就或各种 心理测验的结果上来说,同性恋者、异性恋者之间并无多大差异,只 是由于受到所谓“同性恋嫌恶”(或译为恐同主义)态度的影响,让 同性恋朋友至今仍无法如异性恋者一样,毫无顾忌地在阳光下昂首阔 步。在整个世界趋向和解、重视文化的多元性的潮流下,人们对于个 人独特性与自我表现多样化的接受度远超过以往。可是,我们为甚么 不能也接受,同性恋不过是人类性行模式的多样化呈现中的一种呢? ● 圣经立场受争议   卫道之士常拿《圣经》的章节来批评同性恋。近来有些神学家逐 渐由不同角度来探讨《圣经》的意义。例如,有些神学家认为,上帝 对所多玛(Sodom)及娥摩拉(Gomorrah)的惩罚,是由于居民对客人 们不够殷勤,而非这两个城市盛行同性恋。犹太文化中对规范及禁忌 的强调,主要是出自于不愿被周遭文化同化的坚持;而周遭异文化, 如迦南文化及巴比伦文化则盛行同性恋与偶像崇拜。 ● 同志自建生活规范   与性有关的议题亦是同性恋被批评的地方。就违反自然定律而言, 同样无法养育后代的独身主义者所受到的批评却少于同性恋者。或许 有人会说,独身主义者通常不滥交。可是,同性恋者就一定是滥交吗? 根据学者们对同性恋所做的研究来看,能够维持长期伴侣关系的同性 恋者并不少数。一个具讽刺性的可能事实为,嫖雏妓者应当大多数为 异性恋者罢?异性恋者至少还有所谓的婚姻保障,但同性恋呢?虽然 如此,但就笔者所知,同性恋朋友们在争取各项平等权益外,也逐渐 自我反省并尝试建立自己的规范。 ● 取向各异唯共存平等   对于同性恋,除了前述较认同同性恋者的论点外,必须强调的是, 就像异性恋社会中会有一定比例的人需要帮助一样,同性恋者中也有 类似比例的人需要帮助。而这些需要帮助的人需要帮忙的地方是相似 的。比如,同性恋者间对于三角关系的处理方式可说是类同于异性恋 者间的;异性恋者会出现的性无能、性冷感也会出现于同性恋者身上。 大家有的都是同样不完美的躯体。   当一个具高度争议的问题浮上台面时,争议双方最需要的是尽可 能排除己见,放弃主观的立场、开诚布公、不预设立场地来检视问题。 记得无论多数者的歧视、少数者的歧视,皆是歧视,而歧视只有造成 伤害、遗憾。记得弗吉尼亚·吴尔芙曾经说过:“没有人可以期望自 己说的是真理,一个人只能表达出他所愿意相信的事。”当下次在思 及像是同性恋这样的议题时,不妨仔细地想想这句话。 (转载自《广州同志》) ────────────────────────────── 【生命伦理】 ◆            逆境成材             托马斯·科文            ·Jimmy C 翻译·   在现代社会中,成长为一名同性恋者意味着成长为一种另类人物。 同性恋青少年往往发现他/她与主流的异性恋社会所持的价值和标准 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比如男女相识、相 爱、相守一直到教养自己的孩子等等一切标准的性别角色,被另一种 同样强烈的思想和欲望取代了。同样也是相识、相爱和相守,对象却 是同性成员。   凡是对自己稍有认识的同性恋者,在青少年时期都会经历这样一 段时期:他们对主流文化所认同的价值和生活方式进行探求、反省和 分析,思索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自己,思索他们能不能强迫自己 适应这种模式。年轻的同性恋者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生命中不同的 选择面前,他们发现有些选择是不可接受的,为此他们会寻找自己认 同的其它机会。没有一个同性恋者能够无视这番不同。   同性恋者必须比异性恋者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他们在 社会认同的各方面,与适合自己性倾向的定位的各方面之间,找到自 己的位置。在这个方面,同性恋者通常是孤立无援的,一切都得靠自 己,然而他们还是做到了。很多同性恋者创造出一个既能在社会中立 足、并且游刃有余的定位,同时还能不违背自己最真实的价值观念和 个人需求,这是需要超常的创造力和勇气的。   做为同性恋者,理想上每一个人都应当找到适合自己身份的职业 或生活方式。格特鲁德·斯坦是一位二十世纪艺术和文学的不可取代 的代言人,她从传统的家庭主妇的身份中跳出,在与“妻子”艾丽丝· 托卡拉斯建立的牢固婚姻中,担任起“丈夫”的角色。本杰明·布列 顿成为英国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中坚人物,在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 对许多反叛的男性英雄形像的偏爱,其中也不乏同性恋角色。在他与 同性爱人彼得·佩尔斯相处的日子中,他为佩尔斯谱写的许多声乐作 品已成不朽之作,两人还一起举办了多场音乐会。   得知自己是局外人也能成为一种创造力量的源泉。局外人的视角 给予同性恋者相当大的空间去梦想和构筑生活,而这些却不可能会在 那些主流文化的宠儿身上发生。年轻的同性恋者的梦想往往有着不同 的形式,甚至会有不同的内容,因为他们在挑战社会的基本标准。从 某种意义来讲,同性恋者的想象力之深远使人必须回答生命中以下这 些基本问题:我是谁?我是从那来的?我的生活目标是什么?   人们在上一个世纪的研究至少明确回答了上述第三个问题:同性 恋者到底为什么而活着?一个公认的结论是:同性恋者充当了主流文 化的诠释者。例如在许多非西方国家中,同性恋者被人们崇敬为精神 领袖和治愈人的地位。在西方现代国家中,更多的同性恋者成了艺术 家和作家。当今,大量的同性恋者积极参与到教学、宗教、社会工作、 娱乐业、时装业和设计行业中。因为同性恋者身处于不同的世界之间, 男女不同的两个世界,传统和非传统的两个世界,长久以来,他们就 充当了桥梁和中介的角色。   他们中的佼佼者自然不胜枚举,象T.E.劳伦斯调停了阿拉伯 人和殖民者之间的矛盾,霍拉提奥·艾尔加向年轻男孩演绎了美国成 年人的价值标准,凯恩斯让工业时代的民主国家同时接受白皮肤和黑 皮肤的美国人,三岛由纪夫坚持在战后的年轻人中保留了日本传统的 价值观念,伊拉斯默斯宣扬了宗教改革,安迪·沃豪尔用他对艺术全 新的视角激励了整整一代人,玛格丽特·尤瑟纳将日本、希腊、拉丁、 英国和德国的文学名著翻译成法文。   游弋在不同世界的生活需要很好的想象力和说服力,这已经是同 性恋者的生存之道了。在年幼和青少年时期,同性恋者早已学会了假 戏真做,让别人信服自己对异性如何有兴趣,对同性如何没有兴趣。 这种假戏真做本领之纯熟,以至使他们在成年生活中继续保留这种说 服力的同时,也使青春与激情不随年岁的增加而消失。   作为妻子、丈夫、父母、生意人或社会中有地位的人物,同性恋 者会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迎合在这个非同社会,然而他们会保持一定的 距离,拥有一种有一点点离奇的洞察力,以让自己能够看透我们这个 平凡世界中伪善、荒唐和不平等的一面。这种洞察力对于社会变革和 个人的转变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置身度外、看 到事物的本质时,他才会彻底地进行自我改善。   有一个偏颇的思想认为,同性恋文化中易装癖之类的性幻想,以 及用离奇幽默来游戏人生,只能被用作批判性道德的标靶。事实上, 同性恋文化远比那些深刻,它贯穿了文化和思潮的各个方面,在科学、 政治、商业、艺术、宗教学和文学中无所不在。内尔·考沃德或贝西· 史密斯所写的歌词揭示了对异性恋关系的尖锐批评,而这种观点显然 是从一个置身度外的角度出发的;查尔斯·劳顿所创造的正反两面的 人物正是他自身的弱点和痛苦的写照;威拉·卡瑟笔下的与逆境抗争 的无畏的英雄人物源自她自己为争取在美国文学的地位的奋斗;赫曼· 梅尔维尔游离于19世纪的美国精神的思想和他一生对海洋漂泊生涯 的向往分割不开,同时也反映了他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强烈疏离感。   有关创造力的研究显示出,很多有创意的人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他/她们的中性色彩,使他/她们能够同时认同和表达人性中 阴阳两面。他们往往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些心理因素,特别是那些重要 的性别特质。对于很多同性恋者而言,在他们思维和欲望的形成过程 中,他们个性中“另外”一面的作用更实际、更重要。一个有关创造 力的研究显示,一位男士或女士如果能团结异性,并为自己找到发挥 人性中阳刚和阴柔两面的空间,那么他/她比起那些由于自己的性别 而局限自己个性的人们,更有可能创造出一种富有创意和多彩的生活。   如果同性恋者能够有幸在青少年时期就信赖他们与身俱来的创造 力,他们便更能够在社会各种各样的不利条件中生存下来,甚至取得 更大成功。由于相比那些更加适应异性恋社会的人们,同性恋者会在 社会、法律、经济和精神领域失去许多优势,这使他们不得不拓宽他 们的生活领域,培养起坚强的自信心,并能随时随地丰富自己的世界。 正是由于同性恋者的这一特质,促使他们在艺术、文学、哲学、兵法、 经济、数学、音乐和娱乐等各个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这一切都 源自于同性恋者独一无二的感性世界。 ◆           自由思想的十诫             伯特兰德·罗素 1.凡事不要抱绝对肯定的态度;   2.不要试图隐瞒证据,因为证据最终会被暴露; 3.不要害怕思考,因为思考总能让人有所补益; 4.有人与你意见相左时,即使这些意见来自你的丈夫或孩子,也应 该用争论去说服他们,而不是用权威去征服,因为靠权威取得的胜利 是虚幻而自欺欺人的; 5.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 6.不要用权力去压制你认为有害的意见,因为如果你采取压制,其 实只说明你自己受到了这些意见的压制; 7.不要为自己持独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常识 都曾是独特看法; 8.与其被动地同意别人的看法,不如理智地表示反对,因为如果你 相信自己的智慧,那么你的异议正表明了更多的赞同; 9.即使真相并不令人愉快,也一定要做到诚实,因为掩盖真相往往 要费更大力气; 10.不要嫉妒那些在蠢人的天堂里享受幸福的人,因为只有蠢人才 以为那是幸福。 (摘自伯特兰德·罗素《自传》) ────────────────────────────── 【综合报导】 ◆       美国同性恋者再次遭害引起公愤   继美国怀俄明州的同性恋大学马修·谢泼德与德克萨斯州黑人詹 姆斯·伯德遇害于仇恨性暴力犯罪后不久,美国阿拉巴马州锡拉科加 的两名年轻男子于三月初承认杀害了一名同性恋者,此案公布后再次 在全国引起强烈公愤。   被害者名叫比利·杰克·盖瑟,生前一直在锡拉科加当推销员。 两名凶犯于2月19日晚打电话给一位名叫盖瑟,要求盖瑟开车接他 们出去。三人后来出现在当地的酒巴,随后开车至附近的水库。两名 凶犯将盖瑟打昏后,将他塞入车的后箱,然后开往附近的一个废弃物 堆积场。他们将盖瑟从车中拖出后,用斧头柄将他击死,然后将篦麻 油浇在两个废轮胎上,试图将盖瑟的尸体一同焚毁。   一名过路人于次日发现了盖瑟的尸体,他的汽车也在附近被发现。 两名凶犯于3月1日和3日落网。   凶犯声称同性恋的盖瑟曾向他们挑逗,但这一说法立即遭到了熟 悉盖瑟的朋友们的质疑,因为他们认为盖瑟在日常生活中举止非常得 体,而且从来不显露自己的同性恋性倾向。凶犯与盖瑟同去的那个酒 巴的很多顾客是只受过初级教育的体力劳动者,因此象盖瑟这样小心 翼翼的人是绝不可能在那里向谁提出性要求的。即使如凶犯所言,盖 瑟曾经言出不逊,也不足以让人起了杀心。   今年39岁的盖瑟在邻里可谓众口皆碑。他自小孝敬父母,一直 与他们同住,并支付了父亲的13次手术费用。同事们称盖瑟“非常 善良可爱,心地很好”,其他熟人也称他是“再好不过的人”。虽然 盖瑟不时探访40英里之外的伯明翰的同性恋酒巴,但回家后总是以 读圣经来打发时光。具有强烈宗教信仰的父母一直不知道盖瑟是名同 性恋者。   对于盖瑟的遇害,克林顿总统发表声明,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他 谴责这一“令人震惊的暴行,就象去年德克萨斯的詹姆斯·伯德和怀 俄明州的马修·谢泼德的遇害一样令人发指”,他再次呼吁国会通过 有关惩罚仇恨性暴力犯罪的法案,使司法部能够更有效地对以性别、 残疾状况和性倾向为由引起的暴力犯罪事件进行干预。“法律必须代 表我们社会所珍视的观念,而不宽容的态度并不是美国的象征。不宽 容如果不被铲除的话,它将教唆人们的恶行,从而有损我们的民族。” 副总统戈尔也于3月12日呼吁惩罚仇恨性暴力犯罪的法案的通过。   3月9日,来自阿拉巴马州的300名人士为盖瑟举办了烛光纪 念,谴责对同性恋者的暴力行为。17名来自各个教堂的神职人员在 以同性恋者为主的都市联契教堂发言,两小时的追悼仪式在合唱“我 的一点光明”中结束。   一个名叫“上帝仇恨同性恋者”的组织有五名成员举着标牌,表 示对追悼仪式的抗议。然而,追悼人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名叫麦 克斯·格里菲斯的九岁的男孩,他要求母亲陪同他参加了追悼仪式, 并举着自己做的“上帝爱着所有的人”的小牌子。格里菲斯对记者说, 那些宣扬仇恨同性恋者的人让他深感可恶,因为“人人生而平等,而 且都是上帝创造的”。格里菲斯一家一直通过长老会教堂帮助艾滋病 患者。 ◆       法国:艾滋病毒血污案不了了之              ·赵青·   3月9日,备受关注的法国血液污染案经过一个多月的审判,终 于有了最终结果:法兰西共和国特别法庭在巴黎宣布,涉案的现任法 国国民议会议长、前政府总理法比尤斯和前社会事务部部长迪富瓦夫人 被判无罪,前卫生事务国务秘书埃尔韦犯有“杀人罪”和“渎职罪”, 但因事过境迁免于刑事处罚。判决宣布后,法国公众纷纷谴责法官偏 袒身居要职的被告,血污案的受害者们更是义愤填膺,反应强烈。他 们认为法庭纯粹在为法比尤斯的利益服务,目的是帮他洗潸罪名,好 让他在政治仕途上有更大的发展。   法比尤斯被指控在八十年代中期,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拒绝引 进美国研制的艾滋病病毒检查方法,直到数月之后才用法国研制出来 的检查方法对血浆制品进行检察,从而造成3800多人通过输血感 染上艾滋病病毒,其中300人已经死亡。法国司法机关自80年代 末开始调查这起血污案,并判处几名卫生部官员有罪。但这些人都供 认说,他们只是政策执行者,真正负责任的应该是法比尤斯和卫生部 的高级官员。   法兰西共和国特别法庭在判决书中说,法比尤斯不仅无罪,而且 促使法国政府下决心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查,从而避免使更多的人受害。 也许早已知道审判结果,临时停止国民议会议长工作的法比尤斯对判 决结果颇为满意。他洋洋自得地说:“这清楚地表明,这些年来针对 我的那些指控都是毫无根据的。”埃尔韦却因为自己被定了罪表示不 满,他忿忿不平地说:“判决只能说明两党政治最终战胜了正义和法 律。”   政客们在为自己的言行辩解时,又有谁能理解受害者面对的悲愤 的境地:35岁的西尔韦·卢伊1985年8月2日在医院分娩输血 时感染上了艾滋病。若当时的卫生事务国务秘书埃尔韦在前一天下令 将有可能感染上病毒的血浆制品毁掉的话,她现在应该拥有一个健康 的身体。但是,她现在却无时无刻不在忍受病痛的折磨。听到宣判结 果后,她被失望和愤怒摧垮了,再一次被送进了医院。她泪痕满面地 说道:“这简直惨无人道!不进行任何惩罚?可我却每天都在受罚。 法庭所做的只不过是为了拯救法比尤斯的政治生命而已!”   另一位受害者若埃尔·布舍的孩子被感染上了血友病。她愤怒地 喊道:“埃尔韦先生,你的双手沾满了鲜血!” (转载于《中国青年报》) ◆     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开办同性恋学生宿舍   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历来是美国自由派大本营。今年二月初,该 校又为同性恋学生开办了专门宿舍。   “攻击同性恋者的事件在学校时有发生……同性恋学生确实感到 有些孤立。”学校有关同性恋事务的负责人伊瑞尔·内西卡女士说。   解除同性恋学生的孤独感是开办同性恋学生宿舍的原因之一,虽 然目前公开的38个床位也面向异性恋学生开放。这38个床位马上 被报名占满,其中男女学生各占一半。该宿舍名为王尔德宿舍,取自 同性恋作家奥斯卡·王尔德。   自1933年起,柏克利分校为各个少数民族学生开办了专门宿 舍,其中包括专门为妇女、残疾人、素食者和大龄学生等开办的宿舍。 六十年代初,黑人学生被禁止进入任何学生宿舍,于是学校就专门开 办了黑人学生宿舍。   今年20岁的三年级学生蔡克·伯特说,他希望住在一个无需掩 盖自己性倾向的宿舍里,但同时希望这个学生宿舍有助于同性恋学生 和异性恋学生之间相互融合。   其它大学也尝试过同性恋学生宿舍,但结果并不理想。三年前, 缅因大学试图为同性恋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地带”,但只有三名学生 报名,因此最后不了了之。俄勒冈大学也考虑过开办同性恋学生宿舍, 但由于害怕这些宿舍会成为暴力攻击的对象而犹豫不决。   即使在柏克利分校,反同性恋事件还是时有发生。在同性恋学生 宿舍开门的前一个晚上,就有人往一楼的房间扔了石头。虽然有人建 议在宿舍的窗户外面安装铁杆,但这项建议马上遭到了否决。   “我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人们总以为柏克利走在开放和进步 的前沿,因此没有必要担心这种事件的发生。”宿舍管理负责人凯瑟 琳·麦卡锡说,“但你还是能在厕所的墙上看到污蔑同性恋者的文字, 对同性恋学生的骚扰也时有发生。”   二年级的同性恋学生罗伊·巴特勒认为,很多同性恋学生并不敢 公开身份,倒不是为了躲避受到攻击,而是害怕一旦暴露身份,就会 受到同学们的抛弃。      另一名二年级学生克里斯托福·马蒂内说,他选择搬入同性恋学 生宿舍是为了帮助宿舍取得成功,并让自己有个放松的环境。“为什 么异性恋者居住在一起呢?”他说,“因为这是他们的社区,你能够在 这个社区里与周围的人取得认同,互相沟通,这是人们生活的所需。” ────────────────────────────── 【艺坛今昔】 ◆    同为同性恋主题文化态度阶段性差异明显        ──美少年与东宫西宫的相遇于威尼斯亚洲电影节              ·杨年熙·   杨凡的《美少年之恋》和张元的《东宫西宫》虽然都是以同性恋 为主题,眼光却截然不同。两部作品在一九九九年的第一届威尼斯亚 洲电影节不期而遇,在这一类的影片和问题上大大开拓了观众的视野。   《东宫西宫》曾入选一九九七年戛纳影展的“一重注目”项目, 张元那年被禁止出国参展,他从国外回到北京,一下飞机护照就被没 收了,反而在戛纳造成议论,替影片做了免费宣传;何况这部片子的 话剧版于九六年十二月的秋季艺术节中曾在巴黎东郊的克利特依艺术 之家公演。杨凡的《美少年之恋》则是首次在法国露脸,比起他上一 部亦在秋艺节范围中上演过的《妖街皇后》,已从激烈尖锐转为平和; 当《东宫西宫》里的同性恋者尚在为自己的特异挣扎翻腾的时候,杨 凡片里的美少年们所关心的是对爱的追求,当前者的性行为近乎虐待 狂时,后者则视之为一件当然之事,和一般的异性恋没什么两样。这 种差异可以看成一种文化态度上的两个进步阶段,也是由于作者的背 景使然。   张元从《妈妈》、《北京杂种》到《儿子》,都用的是纪录片的 风格,在他希望改用较为诗意和唯美的手法处理影片时,偶然看到一 则新闻:中国大陆刚设立了一个爱滋病研究所,需要有关同性恋者行 为反应的资料,于是命令警察们去抓了来盘问,做成纪录汇报。至于 杨凡,他出生于一九四七年,在年龄上和张元属于两代的人。他生在 河南,成长于台湾和香港,二十出头时至美国和欧洲研习艺术摄影并 积极参与前卫电影的制作。一九七四年返回香港后,成为声名卓著的 摄影家,作品刊登在《Vogue》、《Harper's Bazaar》等最大的国际 时尚杂志。   两部影片都用了旁白,杨凡的片子编自他的小说《中南湾》,张 元片里的主角是作家,似乎这样的故事必然是一种倾诉,先得用非常 文学性的优美语言来寻求读者、听众和观众的了解。《东宫西宫》里 的警察和在黑夜的公园里被现行逮来的作家之间,谁是猎者,谁是被 猎者,其实并非表面上那样清楚。作家对警察先发出挑逗的信号,希 望被他逮捕,和他单独整夜亮阙派出所里,对他展开进一步的围猎, 他对警察说,因为我爱你。警察命令他蹲在地上,一五一十说来听! 他自己不是站着就是舒服地坐着,在位置上高过被审问的人一等。但 是渐渐地,这种地位颠倒过来。屋子里有一面穿衣镜,大多数时间反 映着作家的身貌:他坦然承担了自己的同性恋,他的剖白是真实而透 彻的,那么警察呢?他最后要求作家扮成女装,却仍然不能面对作家 的那句:“你要我做什么都可以。我既是男人又是女人。”作家将他 的故事和京剧里的《苏三起解》吧,连在一起:女囚和衙役之间的关 系越来越暧昧,女囚爱上了押解她的人(如同作家爱上了警察)。他 描写和男人们的性经验时,观众几乎完全看不见对方。这类经验经常 是一种痛苦和折磨,甚至是皮鞭和香烟头的虐待,作家说,否则怎么 叫做爱呢?在警察局的“东宫”和同性恋约会的公园的“西宫”的眼 里,这都是一件反常的,畸形的,不痛苦便得不到的东西。承认自己 的同性恋是个像难产般的过程,而圈里人的虐人虐己,不也是一个良 心不安的惩罚行为?当张元片子里一再强调的长廊或两排树篱之间的 笔直小径,很明显地暗喻器官上那个发出致命吸引力的神秘通道时, 杨凡的美少年们顾盼生姿地走在香港的街头。由冯德伦、吴彦祖、曾 仕贤和尹子维饰演的这群天生丽质的年轻人尽管在出卖皮肉,这种生 涯看来却更是说故事的一个藉口,而非意在描写他们的堕落。随着林 青霞的旁白,镜头的运动从第一个画面起就是一种温柔的爱抚,轻轻 扫过他们男性而俊美的脸、坚实硕长的肌肉。做爱的戏往往点到为止, 视之为一件理所当然的家常事。在审美的眼光之外,导演带着很大的 幽默感,安排了一个摄影师的角色,夸张地描绘他的圈内人特徵,亦 形同一种自嘲。片里的Jet、Sam、阿青和Krs彼此间相互交错,有一种 跑马灯式的追求。他们的卖身虽是维持生活的手段,也是为爱而付出 的代价,爱的获得与失去才是真正的主题。Jet在当警察的Sam不在家 时上他家去陪他的母亲,替她做家事,他细细观赏着房里的什物摆设, 旁白里说,这正是他所向往的归宿。杨凡将同性恋普通化,将之放在 一个家的日常环境里,也是这部片子最具挑战力的地方。他在威尼斯 向笔者表示,香港有观众当场在电影院里发出惊异的叫声。Sam在父亲 撞见他和Jet的幽会后跳楼自杀,即为同性恋和“家”的两不相容。但 是《美少年之恋》仍然不是一个悲剧,它最后以Jet确定了Sam对他的 爱做结束;虽然这种爱情只能是一个特定的世界里的产物。坠楼的戏 是摄影机的往下俯冲,形容一声抗议的呐喊。杨凡说,这部影片是拍 给女人看的:“女人的母性使她们宽容,能够具有谅解的想像力。” ────────────────────────────── 【桃江连程】 ◆         哲学奇才维特根斯坦             ·二 言·   “当一个人与环境格格不入时,他的一切智能就失去了应有的正 常,他就会显得各种病态。只有让他回归至自己的本性,才会导致良 好的结果,使一切显出正常。”                 ──路德威格·维特根斯坦    路德威格·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 51)是二十世纪最具创意和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所著的《逻辑 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和《哲学研究》(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着重探讨了语言在认识论中所起的 关键作用,推动了二十世纪哲学思维的巨大变革。   维特根斯坦出身于犹太人家庭,其父为当时奥地利的钢铁业巨头。 全家对艺术有着强烈的爱好,音乐家勃拉姆斯和马勒是家里的常客, 拉威尔后来把著名的《为左手而写的钢琴协奏曲》献给维特根斯坦的 一个哥哥(他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右臂)。兄弟姐妹们都显露 出强烈的艺术天赋,唯独维特根斯坦小时候却喜欢摆弄机械。   1908年,维特根斯坦来到英国的曼彻斯特攻读航空学。为了 彻底搞清螺旋桨的原理,他阅读了伯特兰德·罗素的《数学原理》, 结果对逻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911年,他来到剑桥大学,师承 罗素的门下。罗素称这场相识是他一生中“最令人兴奋的智慧探险之 一”,并说维特根斯坦“不久将学会我所能教的一切”。维特根斯坦 不时地在午夜造访罗素,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几小时,一语不发地思考 逻辑问题,但罗素不敢催他去睡觉,因为“生怕一打断,他的脑袋会 迸裂”。维特根斯坦取得的神奇进步使他不久几乎成了罗素的老师。 罗素在惊叹之余,公开声明放弃逻辑研究,因为维特根斯坦足以担当 起一切。   然而,维特根斯坦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在离他住所十分钟的 普拉德公园,有一片同性恋者的“渔场”。维特根斯坦偶尔发现这个 去处后,经常在那里留连忘返。每周总有几个晚上,他会不由自主地 离开住所,前往那片草地。那些粗犷的蓝领劳动者让他暂时从逻辑研 究中解脱出来,而他清俊的脸庞也很讨人喜欢。虽然他具有强烈的宗 教信仰,并且努力遏制内心的渴求,但还是不时地自甘沉沦,而事后 又不断地自责。尽管如此,一些与他关系密切的朋友说,正是这些沉 沦将他一次次从疯癫和自杀的边缘拉回(他四个兄弟中有三个以自杀 结束了生命)。   虽然维特根斯坦在剑桥是个公认的怪杰,很难相处,但除了罗素 以外,他与经济学家凯恩斯结成了终生好友。然而,最令他难忘是一 位名叫大卫·品赛的同学。就象很多天才一样,维特根斯坦天生有点 神经紧张,唯独品赛能够让他镇静下来。两人情同手足,一同弹琴抒 怀,一起出国旅游。品赛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于空难,维特根 斯坦将《逻辑哲学论》题献给他,以寄托哀思。   尽管学业超卓,维特根斯坦却十分厌倦剑桥的学术气氛,而难以 遏制的性需求也使他感到深深的羞愧。为此,他只身来到挪威山区, 住进在一个木屋里,几乎与世隔绝,潜心研究逻辑哲学。当时他还没 有毕业,因此剑桥大学哲学系主任G·E·莫尔专程去拜访他,并记 录下他的口述。莫尔本来希望将这些口述整理后,作为维特根斯坦的 毕业论文,但当时剑桥大学修改了学位规章,所以维特根斯坦一直没 有取得学士学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维特根斯坦加入了奥地利军队,成为一名 炮兵。他对枪林弹雨似乎有着一种出奇的漠然感,主动要求被安置在 跑火的前列。由于这份“勇敢”,他获得了多枚勋章。战争结束前, 他与其他三万名奥地利士兵受俘于意大利军队。当时战俘中流行伤寒, 死伤无数。凯恩斯和维特根斯坦的家人多方运作,试图将他营救出来, 但维特根斯坦拒绝在同伴得到赦免前出狱。在战争时期,他阅读了托 尔斯泰的《福音简要》,深受影响。战争结束后,他将巨额遗产全部 捐赠给衣食无着的艺术家们,自己却从此一贫如洗。   维特根斯坦将战争中所作的笔记做了整理,编成《逻辑哲学论》, 准备出版。然而,该书遭到了各出版社的拒绝,最后还是在罗素的帮 助下得以付印。《逻辑哲学论》出版后,马上被哲学界看好,并被公 认为逻辑哲学的经典著作。   《逻辑哲学论》代表了维特根斯坦早期的哲学思想,全书涉及语 言的实质、逻辑、伦理、哲学、动因、自我和意志、死亡,以及善与 恶等内容,但着重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完全是 由独立而简单的事物构成,复杂的事物构筑于这些简单的事物之上。 语言能够表达某种事物的状态,就象绘画能够勾勒出房间里的家俱摆 设。然而,这种关系虽然可以得到显示,却不可能被说清,因为表达 本身并非一个事实或一种物体。同逻辑和数学一样,语言也可以有同 义反复(tautologies),比如“一个刚刚开始的初学者”就是一种同 义反复。除了描绘事物和表达同义反复以外,语言没有其它的功用。 哲学中常见的伦理和形而上学等概念或表达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们 既没有举出事实,也不是同义反复。这就使维特根斯坦同时否定了自 己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的有关语言的理论,因为这种理论试图表 明一种关系,但这种关系只能由人去领会,而不能够被表达。他同时 认为,形而上学是一种有着重要意义的废话,因为它让人们意识到这 是一种废话;哲学家们也是废话连篇,但这是由于日常语言的不严谨 所致。维特根斯坦试图创建一种理想的语言,这种语言一旦被领会, 人们就再也不会说废话,哲学也因此没有存在的需要了。哲学的目的 在于回答有实质内容的问题,但如果事物和关系能够被完全领会的话, 问题也就消失了。   维特根斯坦认为《逻辑哲学论》的完成意味着所有的哲学问题已 经得到了解决,因此他立志当一名小学教师。1920年,他拿到教 师证书后,任教于奥地利南部一个贫穷的小镇。他在上课时,引导学 生提问,让他们在提问中了解知识。他指导学生们动手做引擎机,通 过组合猫的骨骼来学习解剖,通过观察繁星来了解天文。他还注重数 学教育,使班上学生的数学水平达到了其他同龄学生不可企及的程度。 然而,他经常对学生进行体罚,当女学生答不出问题时,他就会上去 扯她们的头发,这种做法使学生的家长深感愤怒,以至村民们都对他 怀恨在心。维特根斯坦从一家学校转到另一家学校,所受的遭遇大同 小异,这使他失望得几乎想自杀,幸亏得到一名牧师朋友的相劝。   虽然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但维特根斯坦内心的煎熬并没有被冲淡, 他于1921年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   “从道德上讲,我已经死亡一年多了……我也许是今天并不   罕见的那些例子中的一个:我有个使命,却没有去完成,这   种失败摧残着我的身心。我需要有所作为,我希望成为天上   的一颗明星。然而,我却在沉缅于这地球,并且逐渐走向消   陨。生活对我来说,已经完全失去了价值,只剩下一些毫无   意义的片断。周围的人一点都没有看到这一点,也不会理解   我的所感,但我明白自己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如果你不知   道我在说什么,这对你来说着实是个幸运。”   维特根斯坦最后放弃了教学,于1925年进入一家修道院当园 丁,并曾考虑入门成僧。   1927年,维特根斯坦结识了一群属于“维也纳圈子”的哲学 家。这些哲学家追随维特根斯坦的理论,认为哲学的关键在于研究语 言的功用──这就是后来逻辑实证论(logical positivism)的开端。 维特根斯坦拒绝加入他们的圈子,但在与这些哲学家的交往中,他认 识到《逻辑哲学论》有着严重缺陷。他原来认为一切表达都有着某种 逻辑,但有些表达(比如一些手势等)虽然有着约定俗成的意思,但 并没有任何逻辑基础。   1929年,维特根斯坦重回剑桥,但当时他并没有任何学位, 而且身无分文,连火车票也买不起。为了顾全他的面子,罗素购买了 维特根斯坦留在剑桥的一些家具,借此对他加以资助。凯恩斯得知维 特根斯坦的到来,在给妻子的信中兴奋地写道:“上帝总算来啦!我 今天在五点一刻的火车上见到了他。”   《逻辑哲学论》成了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当时听他答辩的主 考官是罗素和莫尔,但这两人反成了考验的对象。答辩完毕后,维特 根斯坦拍拍罗素和莫尔的肩膀,宽慰他们说:“别担心,我知道你们 永远也懂不了我在说什么。”   维特根斯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被留在三一学院教授哲学。他采 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们进行对答的方法来讲课,受 到极大欢迎。然而,他厌烦学术研究,甚至鼓励学生不要把学术研究 当作人生目标。这时,他爱上了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斯吉纳的学生。 英俊的斯吉纳是当时数学系最出色的学生,个性温和害羞。维特根斯 坦不仅与他相随,而且两人还合作写论文。在二战爆发前,维特根斯 坦带斯吉纳去苏联,试图在工厂里找份活干,但只有莫斯科大学有兴 趣招聘他担任哲学教授。维特根斯坦和斯吉纳只得失望而回。虽然斯 吉纳显露出极强的学术天赋,但他深受维特根斯坦厌学情绪的影响, 最后在一家工厂里当了名机修工。1941年,斯吉纳得了小儿麻痹 症去世,这使维特根斯坦悲痛万分。虽然他们的师生情谊是纯粹的精 神恋爱,但维特根斯坦承认在斯吉纳生前最后两年,自己“对他常怀 有不洁的念头”。   虽然维特根斯坦生前只出版过《逻辑哲学论》一书,但留下了大 量的笔记,同时他的课堂讲解也被学生们记录下来,后来被整理成《 蓝棕书》(Blue and Brown Books)和《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在 这时期摈弃了早年所持的认为有着一种完美语言的观点,转而认为语 言是一种社会活动,而每个活动都带有某种目的。语言的不同用处就 象一场场“语言游戏”,而我们从小就对此耳濡目染。虽然我们能够 准确地学会这些游戏,但有时对此过于信赖和依靠,以至使事物的表 达趋向于简单化。比如说我们从小就在语言中学到“愿望”这个词, 然后我们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过滤,试图将“愿望”从思维活动中 分离出来,以纳入我们常说的“愿望”的定义。也就是说,我们对“ 愿望”的认识,并非为了表达内心的一种感受,而只是让语言在实际 生活中对号入座而已。由此可见,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已经沦为 人们思维的桎梏。我们用现成的语言思考,就象玻璃瓶里的苍蝇,四 处碰撞,却没有想到应该往上飞。   《哲学研究》反映了维特根斯坦对经院哲学的厌倦,他认为经院 哲学假定了太多的概念和原则,犹如条条框框束缚了人的思维。他认 为思维、语言和表达并非只有单一的形式,而是有多种形式。语言必 须来自生活,而不是来自印在书本上的词汇。   《哲学研究》对语言的批判也可以引申至其它领域。如果我们将 《逻辑哲学论》中试图探讨的一种能够表达一切的“完善语言”比作 上帝或者绝对真理的话,并且承认这种真理的存在的话,《哲学研究》 则认为,在宗教信仰方面,很多人只着眼于宗教仪式,而非宗教的内 涵,而这些仪式却成了人们相互沟通的手段,使礼拜成了一种社交方 式,教堂成了一个社交场所。就弗洛依德所创的精神分析学而言,它 将一切精神卫生问题归结于当事人的童年经验,这就是以理论和术语 的分类来将人的具体经验简单化、程序化的表现。六十年代以后以法 国思想家兼历史学家米歇尔·福柯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思想也与《 哲学研究》的基本思想一脉相承。   维特根斯坦一直厌烦学院生活,声称一个人在教学时绝对做不到 诚实,他最后甚至拒绝与其他教员共同进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 他置剑桥大学哲学教授的职位于不顾,来到伦敦的一家医院当清洁工, 然后又在维多利亚皇家医院的实验室里担任助手。1944年,他重返 剑桥,却更坚信哲学教授是“一份荒唐的工作”,“犹如行尸走肉”。 三年后,他辞去了教授职位,声称自己需要时间“单独想想,不想与 任何人交往”。   维特根斯坦来到爱尔兰西岸的一个小镇,不久镇上的渔夫都知道 有这么一位驯鸟有方的外乡人。不久,他的健康急剧恶化,不得不来 到英国和美国,与一些朋友同住。此时他坦言自己喜欢与那些有着“ 漂亮脸蛋”的个性温良的学生交往。1946年,他与比他小40岁 的剑桥大学医学院的本科生本·理察德一见钟情,这段精神恋爱给维 特根斯坦的晚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1949年,当他得知自己得了 癌症时,表现出出奇的镇定,声称早就“不想活了”。然而,他还是 每天记录自己的哲学思考,并与学生会面,直到1951年4月去世。   没人能够知道,如果没有维特根斯坦,英国和美国的哲学界究竟 会是何种状况。他被比作十七世纪的笛卡尔,笛卡尔将形尔上学的猜 想上升到认识论,而维特根斯坦则将认识论过渡到语言。然而,维特 根斯坦却认为自己的研究太不完善,因此“不可能启发多少灵魂”, 但他同时承认,自己并不想“让别人省去思考的麻烦”,而是希望能 够“有可能的话,刺激别人去开发自己的想法”。虽然维特根斯坦的 哲学著作艰涩难懂(《逻辑哲学论》只有一份并不准确的英译本,它 和《哲学研究》至今还没有中译本),但他的创新和挑战带给世人的 启迪,远远超越了他在哲学研究方面的贡献。 ────────────────────────────── 【同人笔林】 ◆            我走了             ·Kodvs·        让我轻轻的对你说,我走了。        我知道,不管外面刮风还是下雪,        你都不会挽留。        让我最后再看一下你的双眼,        我知道,不管以后我何去何从,        它都不会再闪烁。        让我最后再听一听你的心跳,        我知道,不管我是否再度回头,        它都不再会为我而悸动。        让我最后再依偎在你的身旁,        我知道,不管我们靠得多近,        都不再会有丝丝暖流。        让我最后听你叫我一次宝贝,        我知道,哪怕你能说出口,        也难以再有昨日的温柔。        我不会埋怨你,因为你有你的自由。        我只想再轻轻的对你说,我走了。        从此以后,你一定要好好的过。        天冷了,要多加衣服。        少抽烟,最要紧的是身体。        多读书,才能找到好出路。        受挫了,千万要有勇气面对。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你不会明白我在为什么,        但现在,也不需要你明白,        因为,我走了。 ────────────────────────────── 【桃园拾趣】 ◆         为什么我不想当异性恋者             ·石洋 编译· 1.异性恋者挑起战争──同性恋者被禁止参军,可见异性恋者是战 争的罪魁祸首; 2.异性恋者引起全球饥荒──异性恋者把生育看成天经地义,以至 引起全球人口爆炸,资源短缺; 3.异性恋者引起全球经济衰退──同性恋者一旦暴露身份,就会被 解雇,可见全球经济体制受到异性恋者的统治,是异性恋者引起了通 货膨胀和失业; 4.异性恋者导致犯罪──成人同性间基于互愿基础上的性爱本来是 人之本性,异性恋者却以“鸡奸”冠之,可见他们创造了犯罪。再说, 任何形式的犯罪大多是异性恋者引起的; 5.异性恋者传播疾病──梅毒、淋病等,本来就是异性恋者传出的。 但艾滋病被发现后,异性恋者总算找到了一个报复的对象,殊不知, 多数艾滋病现在发生在异性恋者身上; 6.所有虐待妻子和孩子的人都是异性恋者──现在还有人把家庭暴 力当做男子汉的象征; 7.对孩童进行性骚扰的都是异性恋者──95%受骚扰的孩童是女 童,同性恋者自然不会牵涉在内。即使有人骚扰了男童,他也拒绝承 认自己是同性恋者。可见,对孩童进行性骚扰的都是异性恋者的所为; 8.希特勒是异性恋者──这种人在历史上谁敢保证不会出现第二个? 9.异性恋者宣扬仇恨──臭名昭著的三K党不仅迫害黑人和其他有 色人种,同时也迫害同性恋者; 10.异性恋者招摇过市──异性恋者在公共场所接吻或拥抱被认为 罗曼蒂克,而同性恋者之间牵一下手就会被看成“挑衅”; 11.异性恋者缺乏冒险精神──同性恋者生来应该是异性恋者,只 不过后来“学坏”,而异性恋者从来就不是同性恋者。 12.异性恋者缺乏韧性与毅力──同性恋组织到处“招募”成员, 使很多异性恋者深受诱惑。可见,异性恋文化原本相当脆弱,根本经 不起同性恋的冲击; 13.异性恋者不及同性恋者聪明──已经有统计数据表明,同性恋 者的平均收入高于异性恋者。各大学和高级研究机构对同性恋者最为 宽容,可见同性恋者智慧太超群; 14.异性恋者穿着毫无品味──异性恋时装模特必须向同性恋模特 看齐,方能显出几许风采。男同性恋者往往知道如何衣着得体,而他 们同时也是女人最好的时装参谋; 15.异性恋者毫无艺术品味──异性恋者只知光顾好莱坞的滥片和 摇滚音乐会,只有同性恋者才知道如何欣赏严肃艺术。   基于以上理由,我庆幸自己是名同性恋者。 ────────────────────────────── 【爱知行动】 ◆         如何网购李银河著作 “汉林书城”最近新到了两本李银河博士的著作,有兴趣者请探访 http://www.hanlin.com/default.asp?code=xys。 ◇ 7507209113《虐恋亚文化》    今日中国出版社 李银河著 $6.5   本书是“性社会学系列”的一种,亦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虐恋亚文 化的社会学专著。由于虐恋文化只公开于西方社会,所以这是一部介 绍性的著作,它涉及虐恋亚文化的基本形态、虐恋个案、虐恋作品、 虐恋成因、虐恋政治以及虐恋现象对人类社会的启示等项内容,为对 虐恋现象感兴趣的专业和非专业读者提供了阅读的乐趣。 ◇ 7507209105 同性恋亚文化    今日中国出版社 李银河著 $5.9   本书是“性社会学系列”的一种。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同性恋亚文 化的社会学专著《他们的世界》一书的增补本。这项富于探索性的、 难度很大的社会学调查,涉及了我国男同性恋亚文化一些鲜为人知的 事实,其中包括他们的感情生活、性生活、婚姻生活、社会交往方式、 价值观念、法律地位、有关同性恋成因的争论、人们对同性恋态度的 变迁,以及同性恋生活方式对人类社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