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1997/10 (第四十五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今年十月份增刊“金著评论”已于十月一日出版。    ※ ※   本刊另有多媒体版本,存在新语丝家页。            ※ ※                                 ※ ※※※※※※※※※※※※※※※※※※※※※※※※※※※※※※※※※※※                  § 方舟子: 卷首诗         §  一 个 人 的 历 史                  § 【网讯】             §      ·方舟子·                  § 【牛肆】             §  悄然再翻一页白纸                  §  无可置疑是有一双涂抹之手 伊 可:天边的西藏        §  可疑的是笔 浩 子:夜校风景线        § 青 岩:死囚           §  阅读者散尽之后 湖 衣:晚窗夕阳         §  书写者仍未如期而至                  §  唯有足音持续不断 【丝露集】            §                  §  在一个未为人知的角落 陈铭华:诗抄           §  唯一的证人终将守候一生 虎 子:拉法叶公墓        §  审判者早已长眠不起 筋斗云:生于一九六九       § 司 静:湖滨大道         §  历史终结之夜                  §  遗言写满星空 【网里乾坤】           §  无人可传                  § 宋 非:因果性与共现性      §      1997.9.28                  § 【网萃】             §(寄自美国)                  § 贤 传:戏谈宗教         §                  § 【网讯】∽∽∽∽∽∽∽∽∽∽∽∽∽∽∽∽∽∽∽∽∽∽∽∽∽∽∽∽∽∽∽ ★在Netix公司的赞助下,新语丝有了自己的区域名,并建立了主网点: http://www.xys.org ★金庸小说一直是中文网络的热门话题,《新语丝》的第一期增刊即是“金庸专 辑”,三年多以来网上的金学研究又有了新进展,《新语丝》为此又在最近出了 “金著评论”增刊。 ★北美硕果仅存的中文诗刊《新大陆》诗刊邀请中文网络诗歌的几位先行者编辑 一系列专辑,由十月份方舟子所编的《网络中文诗选辑》开始,将几年来中文网 络诗潮的来龙去脉介绍给读者。 ★十月七日,中国邮电部公布了《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主要内容包 括邮电部负责全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的管理工作,统一制定公众多媒体通信发展政 策、业务政策和技术标准等,共二十条,将于今年十二月一日起施行。 ★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到九月底互联网用户共有53·2百万人,其中44· 2百万人使用万维网,均比去年增加了一倍。互联网及万维网的用户大约有一半 在北美。万维网URL数量也从去年的72百万增加到了200百万。预计到年 底网上的贸易额将多达一百亿美元。 ★瑞典政府宣布将发给每一位六岁以上的公民一个固定的电子函件地址,并将在 各公共场所、各街道安置公用上网亭。 ★为鼓励国民使用互联网络,阿根廷政府决定对互联网用户的电话费用给予六成 的优惠。 ★加州硅谷一片七百多个单位的公寓为每一个住家都连上了T1线,居民每月多 交一百美元即可以直接上网。 ★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美国办公室计算机中,四分之一装有淫秽材料。 ★十月一日,英国摇滚歌星David Bowie举办了一场由互联网现场直播的音乐会。 【牛肆】∽∽∽∽∽∽∽∽∽∽∽∽∽∽∽∽∽∽∽∽∽∽∽∽∽∽∽∽∽∽∽ ◆            天 边 的 西 藏                              ——及电影《西藏七年》                        ·伊 可·                  我是无知的女人,对于西藏,向来只限于初中地理课本的那一点点。   后来在赋格的家页上看到西藏,于是知道,真的有人去过西藏,而且带回了 那些美丽的照片。赋格镜头里的西藏,静静地感动着人——天空,雪,山峰,草 地,以及飘逝的红袈裟。   电影《西藏七年》上演,我迫不及待地去看,想从不同的镜头里看看天边的 西藏。   十分遗憾,由于天气和政治的原因,电影绝大部分镜头并没有在西藏拍摄。 当然,风景仍然美丽,可惜不是真正的西藏,不是我想要看到的西藏。   导演兼制片是法国的Jean-Jacques Annaud(《情人》的导演),擅长人物 心理的微妙刻画。《西藏七年》在他手下成为一部着重描绘人物心路历程的影片, 而不是我所期望的史诗。   二战初期,男主角海尔离开奥地利,离开怀孕四个多月的妻子,离开名利, 到喜玛拉雅登山。据他自己说,他对小孩出生有恐惧,所以逃开。登山,对海尔 来说,是一种“绝对简单”的感觉,他逃遁在这种感觉中,希望找到自我。年轻 、英俊、成功、富有,都不能使他感觉快乐,他仍然在寻找。在火车站和妻子告 别的时候,他几乎算是残忍——妻挺着肚子,在记者的镁光灯下强颜欢笑,他却 连一句别话都没有,来不及地登上远离的列车——他只是想逃。   几个月绝对简单的日子,在离天最近的地方,发生的一切都在海尔的日记里 。恶劣的天气,使喜玛拉雅的顶峰可望不可及。这时候的海尔想要回家了,想要 看看应该已经出世的儿子。可是,战争又把他作为战俘,留在了印度的集中营。 一次又一次的越狱,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日子一年一年地过去,海尔看着妻子的 照片,算着儿子的年龄,等待战争结束。而先等到的却是妻子从奥地利寄来的离 婚协议书。妻子告诉他,等儿子大了,会告诉儿子,他父亲在喜玛拉雅失踪。海 尔此时真的一无所有了,怨谁呢?妻子没有带着儿子苦苦等他?当初不该远离家 园?还是战争?   终于,越狱成功。可是海尔唯一可以去的地方是西藏,西藏仍然是和平的净 地。一路上,风餐露宿,运气好的时候,在庙里抓些供奉着的食物,运气不好的 时候,杀了抢来代步的马,在荒漠上生吃。为了活下去,做什么都可以。人的生 命力在这种时候不是不顽强的。   西藏人视异族如鬼神,不欢迎外来的海尔和他的同伴。他们只好装成去拉萨 朝圣的信徒,只是为了活下去。为了生存,他们甚至可以和富人家的狗抢食。当 时还不满十岁的达赖喇嘛破例让这两个异族留在拉萨,因为他们并无危害,只是 无处可去。宗教一般都是劝人为善的,少有例外。   西藏的文化和海尔曾经熟悉的西方文化完全不一样,藏人对宗教的虔诚不仅 仅是表面的一步三叩。海尔为达赖建造电影院,挖地基的时候,为了不伤害地里 的蚯蚓(藏人相信动物是他们的前生),喇嘛们可以花几百倍的力气为蚯蚓搬家 并且念经。愚昧吗?不见得。那是他们的信仰。中国人在十年后尚且相信过一亩 地可以产万斤粮食。   海尔在拉萨过起十分平静的日子。年轻的达赖让海尔想起自己还从未见过的 儿子。他一封一封地给儿子写信,告诉儿子自己还活着,活在天边的西藏。儿子 回了一封信,没有一点对父亲的怀念,只有希望海尔不要再扰乱他的生活。就一 封信,对海尔的打击沉重得不下于当初收到妻的离婚协议书。战争已经结束,可 是他也打消了回奥地利的念头。回去做什么?他什么也没有了。   海尔向达赖介绍西方文化,达赖让海尔学会爱,那么不同的两个人,成为以 后一生的朋友。   平静的日子被共产党解放西藏农奴的雄心打断,达赖出生地的寺庙被毁,无 数喇嘛丧生。共产党眼中,宗教是毒药,共产党要解放中毒的西藏人民。   解放西藏只打了一仗,死了几千临时凑出来的藏军。电影里这一仗打得假不 忍睹,如果多下点本钱,说不定就能糊弄个什么奖了。当然也许导演根本没有这 个打算,根本不想把这个电影拍得很政治化。我个人以为是可惜了这样一个好题 材。   电影里说,中国政府为了统治西藏,前后毁了几百庙宇,死了百万藏民。这 些数据的可靠程度究竟有多少,就难以求证了。共产党给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有 多少,还是有目共睹的。   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己所欲,也不要随便施于人。甲之熊 掌,乙之砒霜。   电影结束时,海尔离开拉萨,要达赖和他一起走,达赖说,我不是你的儿子 ,我是达赖喇嘛,我要与我的信徒在一起。海尔只身离开,回头,达赖站在布达 拉宫的顶上,依然是金壁辉煌的布达拉宫。海尔带着达赖最钟爱的音乐盒回到奥 地利,那音乐盒让他找回儿子,找回爱。这时的海尔是快乐的,尽管他不再拥有 很多。西藏七年,海尔所得到的不止是达赖喇嘛一生的友谊,还有许多许多,他 一直在寻找的,包括自己。   也许有一天我会亲眼去看一看天边的西藏,也许我将永远在别人的镜头里注 视她。不仅是她的自然景观,更多的,我想感受她特有的文化,就算是剩下的, 不多的。 (寄自angela@bjt.net) ◆           夜 校 风 景 线                              ·浩子·                   上海刚刚打开大门那会,我遇到一些从台湾来的游客,问起关于上海的印象 ,一致的回答是:“十里洋场”。   那时上海尚无那么繁华,也只是二三十年代依稀留着的影子罢了。只是并没 有隔多久的功夫,上海的夜晚,已摇摇摆摆地融到了霓虹灯闪烁之中。歌舞升平 ,觥筹交错,多少故事便在其中了。   而在这“繁华”的背后,却也有这样的一群人,匆匆告别文件堆,告别白天 的繁忙,随手买一个汉堡或者一盒盒饭,就赶去他们的“夜生活”——这里虽然 没有一掷千金的奢华,也没有嬉笑欢闹,可是谁又能说他们中间就没正隐藏着这 个或那个领域里的比尔·盖茨?   这就是上海新崛起的“夜校一族”。   上海有夜校是很久以前的事。80年代初,许多在“文革”中被耽误的一代 ,他们从夜校里补回了他们的“青春”,如今在各个单位担任骨干的人中,有不 少是当年的夜校生;出国热乍起,许多地方又办起托福班,由蔡光天创办的“前 进”,从一台油印机起家,如今已是拥有多项事业的“大家”了。想来在国外的 上海人多多少少都是做过“前进”的学生的。可是夜校发展到今天的上海可以说 是登峰造极了。纵观今日“夜校族”的组成部分,已经不似当年那样简单,不为 一纸文凭,不为出洋镀金,只为“上学而上学”的大有人在。   我的朋友艳是从外地来沪的。她在家乡读的是美术,后来去了深圳,在深圳 一家报纸做编辑。艳来上海是为了跟男朋友团聚,男朋友在一家广告公司打工。 正好公司扩展缺少人,艳便被引荐给了老板。老板起初还不错,看在艳的男友是 自己的同学兼老乡,对艳很是耐心。可是生意场上没有绝对的“关系”可言,一 切以利益为重。艳的几个文案做得不漂亮,客户打了回票,老板脸上便不好看了 。艳被婉转地解雇了。艳在家里哭了三天,这是她一个人出来“闯天下”以来所 受的最大打击,她几乎想立刻买了车票回家乡去了。可是一个星期以后,艳出现 在了西区一所夜校的课堂上,她报了电脑、外语和会计的课程。她相信,上海对 于年轻的她来讲还有的是机会,她不想就这样输了回家。   和艳这样的“外来妹”不同,M是一家沪上有名的律师行的律师。她之所以 也进入“夜校族”,完全是因为她来自自身与周遭环境的紧迫感。M受过良好的 大学教育,毕业之前便被引入律师界,毕业以后更是如鱼得水,接连做了一些漂 亮的CASE,很令同行看好。M的收入在同龄的女孩子中颇受羡慕,房子、车 子对她来讲都已经在握。但是自从所里出现了新人,M的危机感便与日俱增。她 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缺陷,意识到在现代的社会竞争中,拥有各方面的知识和先进 的通讯手段将是战无不胜的。M开始出现在夜校的课堂上,她报了财大的工商管 理,又开始猛攻英语,她期望籍此她的事业可以有新的起点,夜校将成为她的输 血基地。   走进夜校的教室,迎面而来的大多是一些年轻的脸,甚至有许多的中学生为 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也加入了“夜校族”,他们以英语和计算机为主,有的 手里已是一大堆各色的考级证书了。可是也有不和谐的音符,我们走进那些教室 ,总可以看见一两个已经刻上沧桑的脸。他们中相当多的是下了岗的工人。37 岁的L原来是工厂的机修工,厂里效益不好,拿了下岗工资只能在家呆着。本来 可以去学开车做出租,可是听说那活不好干,太太也极力让他干些别的。L于是 就进了夜校。他知道象他这样只知道干活卖力的人同“白领”是沾不上边的,所 以也不学那些热门的东西,只一门心思地学理发,他说自己做机修,手还是灵的 ,以后开个小发廊,温饱是没有问题的。   一个国家从一个时代走进另一个时代,其间的阵痛当然是不可避免的。当竞 争毫不留情地树在了你的面前,人本性中求生的欲望便会复苏。可以说,上海夜 校的红火,便是这个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犹如求生的武器,凡是有预见 性的人总是早一步将它抓住。   瑞金一路是淮海路的一条小支路。路的两边有非常有趣的对比:一边是简陋 的上海市数一数二的中学:向明;另一边则是是高耸入天的“新锦江”。我曾经 站在向明中学的门口望着对面高耸入云的“新锦江”,心里做很微妙的联想,不 知道有多少希望进入那个繁华的人们,此刻正在这所中学校园里作一生的储备。   不过,流行的背后,也总是有些“异数”,当我得知我的朋友N也去了夜校 时,霎时觉得有些奇怪。因为拥有高级职称,又在一家大报社游刃有余的她,本 不需要去赶这个时髦的。后来我才慢慢了解,原来她前年刚刚离了婚,去年又将 唯一的儿子送去了住读。三室一厅的房子只剩下她一个,一阵冷清顿时袭来。好 在她是个懂得调节自己的人,一念之下,丢开所有晚上的应酬,开开心心读书去 也。私下里N自嘲是要去认识新同学,其实心思沉稳的她,并不愿意象其他的女 人那样,将所有的未来都寄托在一个男人身上,过去的生活已经永远过去了,她 需要重新开始,至于为什么选择夜校,因为“同书本打交道是最简单,也是最愉 快的”。   我没有作过研究,不知道象N这样的在“夜校族”里占有几成。不过,当夜 色已深,我们在每一家夜校的门口都可以看见这样的艳,这样的M,这样的L或 者这样的N,他们都拥有自己的故事,他们也许是一不小心走进了这个流行,所 以,他们是不会被这个飞快流动着的都市所抛弃的。 (寄自美国) ◆              死  囚                                ·青岩·                   在读高中时,学校几乎每年都要组织一次特殊的活动——参加公判大会,说 白了,就是看死刑犯。在组织者看来,这无疑是一堂绝好的赤裸裸的人生观教育 课。   我们排好队站在操场上。台上台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台上,是死囚和 警察,除了偶尔有人走动,几乎如墓地般的肃静,我看不清他们的脸,只是有一 种压抑感;台下,是各种看热闹的人,他们来自各个阶层,各个角落,高的,矮 的,胖的,瘦的,他们在说笑,在议论,在嗑瓜子,甚至在打情骂俏。这更增加 了我的压抑感。生与死的距离是那么的远,又是那么的近。远得使两个世界截然 分开无法沟通,近得使我和死囚之间仅几步之遥。   号称“女强人”的本市法院院长开始列举死囚的罪状,我漠然地听着,漠然 地看着热闹的人们,看着周围的同学,看着我暗恋的她,我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她是否也和我有同样的感受。法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大杰作。那些死囚都是罪 该万死的,“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每次想到此,潜意识里总有一 种唱反调的声音:“胡说八道,一个人的命难道可以由另一个人的命来偿还吗? 死难道是一种惩罚吗?你不也要死吗?”我突然感到不寒而栗,我看了看台上的 死囚和警察,看了看周围的同学,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我无法让自己相信年 轻漂亮的她也会死,也会消失,也会变成骷髅。但台上的死囚,也和我们一样的 年轻,而他们将看不到明天的太阳。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是那么的远,又是那么 的近。远在我遥远的未来,近得使我感到了它所带来的切身的恐惧。   激昂的女中音在继续列数死囚的罪状。今天要枪毙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名小 学教师,强奸了数十名幼女——他的学生;我极力想推忖他在想些什么,但没能 够,我根本无从开始。另一个是个农民,与人争吵时用开山锄砸碎了对方的脑袋 ,他现在得偿命。他的头被两个武警死死按着。他一定是怕死的,那他的杀人肯 定不是蓄意的,但他得偿命,当他听到沉重的开山锄下那声闷雷似的响声时,他 就得偿命了,可怜的人。   激昂的女中音终于读完了最后几个字“押赴刑场,就地枪决!!”接着就有 一群小学生跟着喊口号。小孩清亮的嗓音在死寂的台上回荡。我感到了悲哀,悲 哀的是此刻象征死亡的台上居然响起了小孩的口号,而他们并不明白他们在喊什 么。   死囚被拖下去,拖到刑车上绕场示众。我于是看清了那农民的脸,他满脸涨 得通红,头死命地想抬起来,但他左右的两个武警也紧紧地按着他的头。我想他 肯定是害怕到极点了,这是他人生最后的努力,而且是没有丝毫获胜机会的努力 。我又感到了悲哀,悲哀的是同一辆车上还有别的武警在说笑,生死之间强烈的 反差令我不知所措,我呆立着,看着远去的刑车,看着兴奋不已的人群。   我从没到现场去看枪响之后脑浆迸出的情形。但那时枪决犯人的日子几乎是 一个重大的节日,人们成群结队地骑着车,挎上望远镜,早早地到作为刑场的那 片沙滩上去等。我相信场面肯定很壮观,随着行刑时刻的临近,人们肯定会越来 越兴奋。枪响之后,他们肯定会蜂拥上去看迸出的脑浆,看尸首头上的枪眼。我 于是又感到了悲哀,感到了生而为人的悲哀。 (寄自中国大陆) ◆             晚 窗 夕 阳                              ·湖衣·                   五月的黄昏,我蜷在锦绣缠绵的摇椅里,独自欣赏掌灯之前的密执安湖光。 窗台上,有一杯刚刚泡好的苦茗。微微的夕阳斜入,照见白瓷杯上我的指和指上 丝丝缭绕若有若无的烟。   本无喝茶的嗜好,偶为之只为那一点浮生中的清闲和一段微苦的幽意。象现 在,邀来晚风,听一声明前旧雨,闻一渺雨前淡香。在茵茵的水中,看一卷卷绿 意随波游弋,因了重力的作用而玉立婷婷。另一个环境,另一种心情,我曾笑说 那绿意是天真的小人鱼,是水边的温婷娜,并且触了一触尼伯龙根的指环。而今 ,所思已还原成吴水中一叶茨菰,楚泽里一袭荷衣,在仙源的轻烟中摇曳成记忆 。记忆搜寻,茶烟飘了出去,在傍晚的风中散入浩邈的密湖,铺衍出一层淡淡烟 波,半舒的绿意也随着青烟融入密湖的波光,将密湖演绎成木叶潇潇的洞庭。   有水的地方总易朦胧,如雾如雨,如梦如诗,如仙源。我望向远方,那一片 暮霭中隐约起伏的黛青该是孤独的楚山,如此方配得两千多年来一直含颦凝睇的 洞庭。惜乎眼虽犹横波,眉已非春山。一点绿意,本就是现代人的奢侈,何况都 市寻山。那么不妨把高楼当作风景欣赏,透过一角窄窄的镜头看对湖高楼的一扇 白窗——既然远古的山可以化作美人头上的玉簪,今日的高楼为何不能是都市女 郎脚下的白高跟?   从前也曾被困在灰色的砖楼和暗淡的暮色中,办公室日复一日的枯燥和雷雨 前的闷意压得人几乎窒息。我在案牍中劳形,杨子和燕子在对门饮着古代的圣人 和贤人。一声欢呼之后的炸响,二子应声闯了进来:“我们要去流浪,去看高山 。”慢慢地抬了头,果然走道的地上又多了一只吉它的残骸。我微笑:“你们要 去流浪就去,为什么要砸了我的吉它。”二子一共砸了三只吉它,之后一起去了 南方,而那句浪漫的豪语就一直在我的耳边回响。   其实早已开始了流浪,早在无知无觉的时候,早在离开故乡的那一天,甚至 早在前生——只是梦里不知身是客。流浪久了的人,对流浪便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行迹到处,也都渐渐成了故乡。于是梦里的吴山和楚泽接了壤,长城漂于长江 之上。就连时空也压缩到一个小小的火柴盒里——心游比之行游更有一种无拘无 束的随意和唯美的飘逸。   在一个冬天,游到了杭州,西湖。仿佛依稀的一声轻呼,心里的琴弦感应到 了一渺微颤的共鸣——这应是流浪人寻了三生的小桥流水了。那一刻,和大苏似 曾相识的通感。短短的三两天里,我躺在画船之上,任西湖的微波嬉摇,如摇一 片飘入湖中的柳叶。苏堤上两行光光的柳枝映着澄净的蓝天,湖畔是梁兄与英台 十八相送的缠绵。雷峰倒后,尤有断桥的残雪将传说的哀婉一年一证,荷塘的藕 粉则把江南化入口中,让我品觉那一分清凉的细腻。钱塘江边,我追逐一声拍岸 的轻响,净慈寺后,又因了一曲幽幽的梵唱悄泣。原来江南是可以拿来听,拿来 吃,也可以拿来浸泡的。我已失落了千年。不知道灵隐天竺是否还能听见月中桂 子的飘落?而陆羽井的茶水经过笙歌永远的朝朝代代是否还能再添新香?九溪呢 ,烟霞呢,溶洞呢……纳兰说故园无此风光,他却忘了风光的正是故园。我对好 友叹:但得一角白楼,日日与西湖相望。   不知不觉中,行迹渐远,随着所行之处的纬度的增高,故乡也越漂越远。离 骚在暗房的红灯下越来越清晰,终于定了影。一天,一只脚不经意地踏入了商界 ,车轮骤转,从此行游更频。两天前还在颐和园的湖上听佛塔的风铃,两天后就 可能在黑水白山的某处谈论最庸俗的生意。渐渐地发现自己成了聊斋的鬼,将灵 魂附上他人的身,飘飘游游中裁剪自己的思维。而流浪也自此孔方。   孔方之后的流浪确实舒适文明得多了。不用在炎夏挤超载的火车,也不必因 省钱而在屯溪的某个车站夜半歌声,清水面包等待凌晨,更不用下了火车就捧着 一张地图寻找藏在金钗巷中某个电器厂的招待所。当然也不会有因误乘了车,将 浙大搬到杭商而懈逅早已失去联系的旧友的奇遇。机票早就有人订好;司机接送 到宾馆;去骊山,陪同会一直陪到华清池的贵妃汤。可是舒适文明的同时,也失 去了自由。驱车走遍长安咸阳,无数历史擦肩而过,却无近前一谒的契机——自 然也没能如想象中的那样,到碑林坐上一刻,在黄昏的虚光中,往手背轻轻拓上 一页可意碑文的机会。咸阳古道,汉家陵阙,更是孔方之后梦中也不得一会的奢 望。那晚,静静地坐在希尔顿火树银花的大厅里,看旅店的小姐迎来送往。深黑 的咖啡,浓重的苦意,风尘仆仆的商旅,年轻的音乐学院学生在钢琴里倾吐对故 乡的痴情。仅有的一刻独处,我孤寂莫名——当流浪不再有寄托的时候,这孤寂 铸成了一段似箭的归心。   终于厌倦了流浪。一个回程的路上,夕阳如血,一列列长车在清华园附近缓 缓蠕动,闷在车箱里的人也仿佛成了壳里的蜗牛。车外,一个孩子在水果摊前和 母亲撒娇,闹着要买什么东西。年轻的母亲蹲下来,和孩子“交涉”了半天,最 后母子俩举着一个大西瓜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在车里,我脱下了业已着魔的旅 鞋,将它甩入了路旁的垃圾箱。回到九十楼的小窝里,我和明明弹铗高歌——长 铗归来兮,教子为家。那时,我的铗在锅中归去着一盘冬菇青笋。   然而与生俱来的性格和命运早已注定了一份漂泊,明月千山,“征帆一去三 千里”,天柱山的那支签过了六年,还是把我和朋友们送到了万里之遥的他乡, 开始了新一轮无法结束的寻找故土的旅程。如此日,在一道道斜阳的升落中苦忆 江南。   晚窗的夕阳褪了,密湖的波光更象冬日的西湖,静谧如美夜,情致深极。茗 烟淡后,茶香冻在杯里,环佩丁当,别样的清凉。可儿回来的时候,她的客人蜷 在夕阳中,一本半开的书掉在地毯上,正砸着软软的拖鞋,砸得鞋头那只胖胖的 懒猫直吹胡子。她没有唤醒客人——此夜,流浪人不再天涯。 (寄自美国) 【丝露集】∽∽∽∽∽∽∽∽∽∽∽∽∽∽∽∽∽∽∽∽∽∽∽∽∽∽∽∽∽∽ ◆           陈 铭 华 诗 抄               〖陈铭华,一九五六年出生于越南嘉定,一九七九年定居洛杉矶。一九九零年创 办《新大陆》诗刊,兼任主编。著有诗集《河传》、《春天的游戏》、《童话世 界》等。〗        九一八事变     九月十八日。华氏95度     冰块开始流泪之前     我又在制造她的机器前     见到了中村铁丽     (想不出一句话话)     她的名字入了籍,姓氏尚未     她的眼睛染着甲午的云彩     她的秀发奔着钓鱼台的波浪     她的剌青啊,栩栩然     我的前生。打从鸭绿江那头     经芦沟桥,经雨花台     她默默将勺子递过来     冷冷的小手     我猜     她朝梦里去     而我,从历史来             九六年九月十八日洛城        星期一早上的会议室     星期一早上的会议室     灯光迟疑地将握笔的手     复制成一只     在线路上觅食的     鸟脚步比风还轻     窗色暗暗入路纷纷     卡车满载着时间     缓缓从出路那头的     铁栏杆 绕过一方屋脊     很绿很绿的乒乓球桌     球赛正进行着     飞来飞去 飞去飞来     咦 这些球     全是我的同僚            九六年二月十九日     啤酒广告     如今我安详地睡去     除了须发 遍体透明     阳光仍然哗哗下着     海呵 请葬我以沙     在玻璃瓶内     一首诗完成的时候     一扇没有匙孔的门     要等的是那一双手     温柔地扭开     好让我流过     一转 百转     柔肠         九六年八月廿二日洛城 Sensor     让我在前院种几丛花探四时的消长     让我在后院蓄一池水测日月的盈亏     让我在实验室出尽方法来量度     冷暖、厚薄以及爱恨等等     最后请将我接上高压电流     装置在莽莽天地间     俯仰一生         九七年一月廿日洛城 (寄自美国) ◆      拉 法 叶 公 墓          ·虎子·     静静地     向晚的镂花铁门 迎我以     锈蚀的记忆 和一     背西面东的座向     然一街之隔的     歌舞升平     竟就这么 让     蔽天浓荫之后的     夕照残阳     消了音     斜躺在草苔里     中了风的古碑     兀自喃喃地     说着些口齿不清的     前朝遗事     第一颗星子尚未升起     而石镌的名字之后     故事已被遗忘 (寄自美国) ◆          生 于 一 九 六 九                            ·筋斗云·                               ◇ 武 斗 ◇                 在家里,母亲每次一谈到文革武斗,就不会不讲到我的身世了。而每次一讲 到我的身世,就一定会讲到我是如何用书桌抽屉养大的。   我生下来的时候,正是四川武斗的高潮时期。母亲在万源县城生下我,身边 没有人照料,连最基本的摇篮和尿布都没有准备齐全。带孩子恐怕比她想象中要 难得多了,无奈只好向在老家御临县的外婆求助。万源离御临县大概两百多公里 ,如果是平常时候,大概一天的汽车就到了。这时候遇到武斗最高潮,两派开战 又正是在两县之间的地方,自然就无法通过了。几天后,战线往万源的方向发展 ,医院里面的人都逃走不见了,母亲从来没有任何战争的概念,这时候真的是吓 慌了手脚,不知如何为好了。   同在医院的另一位刚生孩子的母亲就建议往北方逃,正是与御临县相反的方 向。两个人都没有摇篮,小孩又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抱在手中,四周望去,又无人 能帮忙。母亲看到了病房里面的书桌,于是两个人把桌子的四条腿拆了,书桌的 两个抽屉正好可以当婴儿床。就这样,两位母亲抬着桌面,沿着公路往北面开始 逃难了,有过往的车辆就顺路搭一下,晚上就歇息在沿路的小镇上。所有小镇上 的学校这时都已完全没人了,两人大部份的晚上就是睡在各个小镇的教室里。母 亲说,我们两个婴儿平常就在抽屉里睡觉,一旦哭起来,就从抽屉里抱出来喂奶 ,然后再摇摇哄睡着。   哪知道,那怎么也躲不去的两派武斗也往北推进,十来天后,战线仍然紧跟 在她们的后面。这时候再往北走就要出四川了,两人于是只好又改向西去。这段 时间就更辛苦了,仅有的一些钱也花了大半,母亲回忆说有些时候就是在讨饭吃 了。由于有两个婴儿,别人大都会让她们一起吃饭,一个月后,竟已经到了成都 了。   从成都到重庆的南向西线成渝铁路还是通的,两位母亲都上了火车,然而却 是不同的目的地。近两个月的同患难,分离的时候两个人都哭得很伤心。母亲常 常说,如果不是因为有一个同命的人在一起,当时能不能、想不想活下去都是一 个问题。到了重庆后,再坐了五六个小时的汽车,终于回到外婆所在的御临县。 两个月来无法哭诉的委屈和艰辛万苦,一下子在娘的怀里哭了个痛快,而我也从 书桌抽屉正式搬到摇篮里了,完成了我生下来后的第一次冒险。   上面这段故事不知重复到多少遍时,母亲有一次笑得很奇怪。我追问之下, 才告诉我说,在两位母亲分别的时候,另外那个婴儿是女孩,就帮我订下了作媳 妇,后来没能再联系上,也不知道她们的命运如何了。如果也顺利成人了的话, 如今也该为人母亲了;不知当她的母亲讲述这段经历时,她是否也和我一样祝福 那要多少世才能修成同抽屉缘份的另外那个婴儿万事如意。               ◇ 生 父 ◇                 我第一次见到我的生父大约十二岁,生父的姑妈、也就是我的姑婆从国外回 来,希望能见到我一面。生父跟我的外婆商量后,外婆与母亲说了很久,最后外 婆带我到重庆与生父和姑婆见面。   生父一见面,就抱着我痛哭,口中一直喃喃道:“有子万事足,有子万事足 。”旁边的外婆和姑婆也都各自哭了起来。我坐车来的时候,外婆已经交代我要 听话,不要闹事。我看着一个陌生人抱着我,周围的人又哭个不停,尽管感到恐 慌不已,也不敢大叫起来。见面后大家一起到公园游览,同时可以多照一些像。 生父抱着我,我的一只手紧紧抓住外婆的手,惊怕的心悬在这陌生人群中唯一的 熟悉。这个下午的照片比我生下来后照的所有的还多,然而我却没有以往照像的 雀喜。当天最印象深刻的是晚上和外婆住进生父住的旅馆,我第一次见到了电视 机。   第二天离别时,生父催促着要我叫爸爸。手还抓着外婆的衣角,我不停地把 身子往后退,眼睛搜寻着外婆的眼色,却找不到。从我口里最后终于冒出了一个 爸字,算是结束了那一刻的漫长,“阿斗,阿斗”生父的声音在我记忆里一直都 带着奇怪的哭音。回到家里后,全家都把这事当成从未发生一般。在和邻居小古 讲了好几次天天放电影的电视机以后,我家成为街坊里第一家买电视的,而让我 在打仗时从团长升到了师长。   大学二年级寒假时,外婆的手摔伤了,我有两个多星期都带饭菜和汤到外婆 那里去。下午的时候,外婆就开始给我讲我小时候的事,我在外婆那里直待到七 岁,故事总是讲不完的。我也顺便问起一些母亲和生父的事。   母亲和生父是在四清下农村时认识的,外婆坚决反对他们二人结婚。原因是 外婆认为生父这个人太轻浮,“看看人的脚后跟,便知人品三五分。”外婆说道 ,“他走起路来脚后跟不着地似的,鞋子都磨在前脚掌,不是脚踏实地的人”。 我回应道:“后来呢?”   “不过这也难怪他,他家已是三代单传,小时候就娇生惯养惯了的,又有点 钱,不晓得世事艰难,人心难测。那时候文革才开始不久,就站错了边。哪晓得 他们那一派又掌了好几天的权,他就特别积极。你妈就劝他不要出风头了,两个 人吵了好几次,吵得好凶,你妈就搬到我这儿来住了一个多月。很快那派就不行 了,他算是反革命罪,判了十五年。七九年的时候平反了,也娶了老婆,不过没 有小孩。那次他姑妈来,他不敢去求你妈,就跑来求我,我跟你妈讲了好久,才 把你妈说松了口,带了你去。你还记得多少?”   “我只记得照相和电视机。”我应道。看到绿豆汤的碗已经空了,我就把碗 拿到厨房去洗了。“还有呢?”我从厨房里又问道。   有一次外婆从一个旧柜子里翻出一本很久的相集,拿出一张微微有点黄的照 片给我说道:“这是他以前的模样”。我看了一下,说道:“好漂亮啊”。   “你妈那时候刚师范毕业,单位和街坊好多人来介绍。我就跟你妈说,要老 老实实的人才好,哪晓得四清回来后就不听我话了。怀了你的时候,你妈脾气好 坏,跟哪个人都吵,大家都不敢惹她。后来要划清界限,她就跑到万源那个山沟 的大巴山去了。要把她从那个山沟里调出来,花了五六年,一直都不行。后来你 爸那个电厂和旁边那个酒厂一起要办二中,才把你妈调了回来。”   直到我出国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才递给我一封信,是生父以前寄来的,信中 讲他对不起我们母子,任何时候母亲可以原谅他了,就把这封信交给我,让我和 他联络。               ◇ 舅 舅 ◇                 舅舅的名字很雅,叫沁风,他是母亲的表弟,听外婆讲,这一表也还颇远的 。不过由于住的地方不远,两家的关系自然就密切起来了。他大概是我们家族里 唯一一个经常做事出格的人,母亲在我们面前都称呼他是“那个疯子”,舅舅的 母亲我称姑婆的,也是昵称他叫“小疯子”。   舅舅比母亲小大概十岁左右,文革开始时他十三、四岁,文革结束时他二十 四五岁,少年和青年都是在文革中度过了。舅舅小时候据说读书就不好,十年文 革后的结果按母亲的说法是“此人不学无术”。舅舅自己没有小孩,特别喜欢和 我及妹妹一起玩,经常都讲一些奇奇怪怪的话,逗得我们笑个不停。每次他一来 ,我们就知道好玩的节目有了。   一次我在数学竞赛中得了奖,他一来,我自然就迫不及待地拿出奖状来炫耀 了。他拿起奖状仔细看完以后,严肃地跟我讨论起数学问题了:“一公斤等于两 斤,一公里等于两里,一公升等于两升,你说对不对?”我狐疑起来,慢慢点头 应道:“对啊。”“那为什么公的会比较重,比较长,比较大呢?”。这样的问 题,我那时不要说回答,连想也从来没想过,当即就愣在那里了。舅舅看我回答 不上来,又追问到:“一公斤为两斤,一公里为两里,一公升是两升,这些公的 都是两倍,为啥一公尺不是两尺,而是三尺?”这些问题回答不上倒也罢了,害 得我也觉得他是疯疯癫癫的,几天都不大敢和他说话。   四川的夏夜非常闷热,晚上吃完饭后,大家都扛着凉椅到街边歇凉。一条街 地排过去,男人都是下面一条短裤,上面一件贴身背心,还把背心的下边卷上来 ,好让肚皮上的汗水能蒸发得快些。我指着舅舅腰间那条三寸长的深疤说到:“ 是不是开刀留下来的?”舅舅用手慢慢摸着那条伤疤,面色兴奋起来,嗓门也高 了起来:“这个是文革时在重庆武斗中拼钢条留下来的。我那时候是在江北卫东 红卫兵团里的,结果和市区里那个朝阳红卫兵团干上了。两边都没有枪,又不许 拿刀,两派的人结果都跑到工地上去捡钢条,一遇到一起,在工地上就打起来了 。两派的人越来越多,搞到最后两边共有六个人被捅死了,还在江北那个公园建 了个烈士墓。我呢,给捅了窟窿在这里,活了下来算是命大。”他说的钢条我也 知道,就是建筑工地上常用的钢筋,两指头那么粗细,四五米长,提起来拿在手 中荡荡晃晃的。他又说道:“钢条太长了,使起来一点都不顺手。以前茶馆听说 书,张飞丈八蛇矛,算起来就是六米长,也不晓得如何使得转。”三国是隔壁秦 老伯的最爱,这下马上就被他把话题抢过去了。   大学回去了三个暑假,在家里都没再遇到过舅舅了,姑婆那里也去串门,他 都不在。一问起来,才知道舅舅现在跑到苏联做生意,有时候还跑东欧。母亲又 说到,有一次他跑到我们家里来讲他在苏联做生意,讲着讲着讲起他和多少个白 俄女人睡过觉,结果被母亲赶了出去。“难泥扶不上墙”是母亲对他的最后评定 。 (寄自美国) ◆            湖 滨 大 道                              ·司 静·                                (一)                    星期天的早晨八点来钟,天气晴朗而凉爽。穿了长裙,带好了钥匙,我下楼 去湖边走走。穿过草坪和停车场,就是湖滨大道。平日里很多车流的通衢,在周 日的早晨颇为清净。一条人行天桥横贯大道,走过天桥就是大湖边。风很凉爽宜 人;早起的人们在小路上散步或晨练。   在我即将走上天桥的时候,一位五十来岁的妇女走过来。从长相和穿着可以 看出是大陆人,我冲她一笑。她马上问:“是中国人吗?”“对啊。”我回答。   “哎呀太好啦。”她说。“看见个中国人我就觉着亲切。”一面走到我身边 。   “你要去湖边走走?我跟你一道走走好吧。”   不用她说,我就知道这又是一位“家长”,并且极可能是一个人而不是老夫 妻俩一道办来探亲的。他们在美国是最尴尬的人,不会英文,又很难从头学起, 有孙子外孙带带还好,没有的话,闷在家里跟聋子瞎子哑巴也差不多,真正难受 。   我想到自己的父母,应当也是这个年龄了,来美国,可能也有这样的心境。 “当然好啦。”我说。她非常高兴的样子,上桥的坡道上,竟非常自然地挽了我 的胳膊。我反倒有些不自然,和同性挽着手在美国是挺让人三思而后行的,不象 过去在国内,挽了母亲,挽了姊妹,挽了亲近的女伴儿,在街上走是温馨而再自 然不过的事。她不住地问我的情况,姓名,住址,家庭,专业,工作,籍贯,来 美时间。可以问的都问了。我不大习惯被人填表一样的要信息,便抽空问问她。 她倒很愿意讲。于是几分钟之内我便知道了她的姓名,她女儿年龄跟我一样大, 她女儿的专业,工作,来美的时间和经历,现在的住址,以及我能猜个差不多的 女儿结婚了但没有孩子,夫妻感情不好等等。中间她说过几次,“哎呀来这儿半 年多了,一个人在家,苦闷得总想哭。”   “女儿呢?”   “她一天工作十二个小时,周末要睡个懒觉。”   和她走一会儿,她知道我刚到这城市不久,便反复叮嘱我安全的重要。“晚 上可不敢到湖边来!”她说。几个黑人走过去,她冲他们打招呼。“How you doin'”我感到好笑。我来美国这许多年,也没把这句问候语讲得这么地道。“就 跟他们学的!”她说。“我也没事儿,一天就在附近走走,他们见你就跟你讲, 我就会了。以前在所里搞研究,可学的是俄文,英语根本就听不懂。哎,我不会 讲英语应该怎么说呀?”   “I don't speak English. ”我说。   “我女儿叫我说,No English.她说那样简单。”   我哑然失笑。   星期天一整天还有不少事要做。估摸着走了也有半小时了,我说:“阿姨, 咱们回去吧。”于是我们往回拐,再次从天桥上跨过湖滨大道。大道上车开始多 起来,但湖边小道上仍然清净。湖水是不可思议的清澈。   “我女儿工作不稳定,又在找工作呢,可真让我担心。”   “美国可不象中国,一个工作干二十年。现在经济好,换工作就可以快点涨 薪水,你女儿的专业不难找工作,您可别替她担心。”   她面露喜色。“真的呵?”   她和女儿的住处和我的正好在相反的方向。我本想就此道别,但不忍。“阿 姨,去我那儿看看吧。”第一回认识人就请去我家,再怎么我也感到不大妥当, 但却做了。   “啊哟,那太好了。”她说。一面又挽了我的胳膊。   在我的住处看看,她先说我这儿贵,再就讲房子新。问过我家具的价钱等等 ,就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说:“闺女啊,阿姨可跟你说,你在厨房和洗手间一定要 穿拖鞋,在店里有便宜卖的,挺厚挺暖和的那种。你们年轻不知道保护关节,阿 姨可告诉你一定要穿!”   “哎。”我应了,“浴室里我会铺上垫子,就不凉了。”   “铺垫子也不行!一定要穿拖鞋!”   她看看我的拼木餐桌。问过价钱,她说:“多好啊,没见过这么好看的拼木 桌子。等我走的时候,叫我女儿买一个托运回北京去。”   “太贵了!”我叫道,“死沉呢!”   “海运哪。”   得知我挺多事要做,她便起身告辞。彼此留了姓名电话。“一定要跟阿姨打 电话啊。”   “哎。”   “闺女啊,要是什么时候害怕了,跟阿姨打个电话。”   “没事的,这儿有警卫。”   我送她下楼。出了楼门,我指给她方向。“我一天要在这附近走好几趟,肯 定能找回去!”她自信地说,“要买拖鞋啊,记住啦?”   “哎。”我应了。“那就不送您了,阿姨再见。”   “再见再见!”她高高兴兴地走了,袋子里提了几份我给她的中文报纸。我 不知道为什么她女儿不在家里连上中文电视,或者订阅一两份大陆报纸。                 (二)                   曾经有对朋友夫妇,为父母来急急忙忙买了房子。父母来了,在那个不错的 区住着,一周五天象关监狱一样寂寞。他们就又急急忙忙卖了房子,搬到中国城 住公寓。自己上班远点,但父母几乎象回到了中国一样如鱼得水。每天早上去空 旷的购物中心停车坪和很多别的家长放了录音跳大秧歌;儿子儿媳上班了他们老 两口就约了朋友来打牌,打麻将。快下班时就散了牌局各自回家为儿女做饭,每 天倒也快活忙碌。还不说家里的中文卫视,和每天按时去公寓办公室取阅的免费 中文报纸。我们有时象讲笑话一样说起这对可爱的朋友买房卖房的故事,但心底 里还是很佩服这作儿子儿媳的孝顺。   表舅舅住在纽约,自己也有孙子外孙了,每年过春节还是回福建乡下去陪他 母亲。我们曾经私下议论过,每年这样跑,要花多少钱哪。现在慢慢懂得一点了 。那年母亲回乡下去,老太太叫了我母亲的小名,叫她到老太太住的老式木楼上 去,送她一件短袖丝绸衬衫和一个金戒指。后来得知,是老人的儿子,也就是我 的表舅舅孝敬老人的。表舅舅和表舅母孝敬老人很多金银细软,这样老人可以送 给小辈们。   还记得我出国前一年的夏天在福建乡下小住。表舅舅讲他打工的餐馆夏天休 假,他可以在乡下住几个月。因为语言不大通,我也没有细问过。他打工的是家 很高级的法国餐厅,那年在纽约上城似乎路过。现在不大明白是餐馆夏季放假, 还是他夏季有假,总归他夏天就在乡下住。还记得他日里也没有太多事,闲坐在 门口的凳子上,有调皮的小男孩光了脚丫啪达啪达跑过去,他就把手里的蝇拍去 弹一下他的屁股。小孩子往往惊笑着跑掉,再笑着跑回来。   老太太日里也不见,不知她什么时候伺候满园的盆花。连吃饭也自己弄了, 在旧的木楼上吃,不到晚辈这边崭新的五层楼来。我母亲很多年没有见过老太太 了。据说我姥姥在世时,和她是很要好的妯娌。送我们上船离开时,母亲和老太 太都落了泪。   初中时班主任丁老师是个很公道但严厉的人,每周六下午男生被他点了名, 排队到讲台上论罪状吃板子,连我们的班长也吃过。他教数学,就用在黑板上画 圆用的木制大圆规,还告诉我们,过去正规的板子带孔,只需打一下就出个血泡 。女生从没人吃过板子,因为我们决不敢调皮。血泡没关系,体育课爬绳时大都 有过满手血泡,学农劳动时有了血泡还挺自豪。但被叫到讲台上,“论功行赏” ,这种屈辱我们还是不要去尝试的。   丁老师很讲礼仪。那时兴在上课前全体起立,齐声叫“老师好!”他总是满 脸严肃地回我们个军礼,目光威严地扫过全班。不象别的老师,点一下头,说一 声“同学们好!”学生就重新坐了。然后是老师开始讲课,学生开始讲话。丁老 师母亲去世时,他几个星期没有来上课。后来黑纱戴了很久。我记得他好几个月 里说话都非常缓慢,脸上不仅没有笑容,而且毫不掩饰那种悲伤,似乎随时会哭 出来的样子。我从没有见谁伤心那么久;即使我自己的祖父去世,我也没有感到 那种长久而深重的悲哀。                 (三)                   来美国的留学生,有些是非常一帆风顺的。学对了专业,二十出头的年龄, 就有了学位,新车,四五万的年薪,可以舒舒服服地泡酒吧,打高尔夫球。但多 数人,创业上总有这样那样的曲折,生活上或多或少有不如意——于是便为了事 业,推迟人生。谈朋友,结婚,要孩子,探亲,接父母小住:为了事业,总是可 以推迟的。偏留学生中父母知书达理的又居多,多半不会不理解,真心不真心的 ,信里总会鼓励孩子事业第一。   年轻而多才多艺的家杰君发表过一篇非常痛彻的悼念父亲的文章。他在美国 一呆八年,学业,工作,孩子都有了,去年回去,却终于没有赶上见父亲最后一 面。   中国人讲孝道。书里训导人做的,比如大公无私,或者女人从一而终,多是 因为一般人做不到才显其高尚,但适度的孝道,却是很合中国人的性情,可以讲 是人的一种需要。曾有一段时间我每夜要梦到父母,而且总是不祥的梦,醒来每 每是无尽伤感。我离家五年方回去探亲一次,自己思念父母如何难受不提,其实 对于父母是很残酷的。父母对于子女的情分其实比子女对父母的要深得多。但如 果当年我们尚年幼,不能随意旅行的时候,父母把我们送到远远的寄宿学校去, 五年六年地不来探望一次,我们恐怕个个长大了要憎恨社会,仇视人类了。我们 没有意识到,我们推迟人生的代价之一,就是伤害了父母。   “父母在,不远游”的时代虽然温馨但已不再。不过新时代也有它的方便之 处,千里万里其实也不再迢迢了。我们辛辛苦苦地挣钱,兴高采烈不厌其烦地去 挑当年的新车。一辆新车两万三万,加个CD加个皮革座椅几百几千;这幢房子 比那一幢贵一万,但浴室的装璜更雅致些;一张往返中国的机票一千美金:这个 账,父母是永远不会跟我们算的。   诗人王维“性孝友,母丧哀毁几不能生”。这种情感,世世代代在中国人中 传了下来,远方的游子,即便现在不觉得,总有一天会体味到那种无法弥补的伤 痛的。尽孝道,是为了父母,其实也是为了自己。   推迟生命,这是我们多少游子在不知不觉中做的事。但生命里有多少珍贵的 东西,又本是推迟不得的事,比如尽那份爱心。   家杰君两月前又回国一趟。这次总算赶上见母亲最后一面。                    一九九七年九月七日,西历祖父母节 (寄自yanfang.hu@worldnet.att.net) 【网里乾坤】∽∽∽∽∽∽∽∽∽∽∽∽∽∽∽∽∽∽∽∽∽∽∽∽∽∽∽∽∽ ◆         因 果 性 与 共 现 性                        ——从另一面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宋非·                 ◇ 导言   爱因斯坦曾经同人谈起过中国文化说:“西方科学是建立在以因果律为基础 的形式逻辑之上。奇怪的是中国文化中没有这样的基础,但他们也做出了许多同 我们相似的结果。”另一件有趣的事是瑞士精神分析学家容格的经历。一次容格 到英国参加精神分析学会议,英国的一位权威人士问容格:中国有这么悠久的文 化和历史,但为什么却没有产生科学?容格的回答是:中国文化中很早就产生了 独立的科学系统,只不过与西方的科学完全不同罢了,中国的科学系统是建立在 以易经为代表的共现性原则之上。这里,我们也可以把容格回答看成是对爱因斯 坦困惑的回答!   回顾中国近一百年风云激荡的思想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科学的产生 与否成了评价中西文化优劣的主要标准和争论的焦点,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 心理情结。因此,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再认识,本文拟从另一面分析中西文化的 差异。确实,因果性和共现性的不同是中西文化更为基本的差异,但更进一步, 因果性和共现性又是无意识(阴)和意识(阳)分裂程度不同造成的。然后进一 步衍生出不同的宗教,科学和艺术结构;心理和社会模式。 ◇ 因果性(Causality)与共现性(Synchronicity)   在西方传统的主流中,因果性原则构成了自然规律的基础。其设定了原因和 结果的必然关联。在此基础上,宏大的科学系统得以建立。追溯,探讨原因和结 果之间的关系成了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我看来,因果性原则与时间箭头的单向性 是等价的。   因果性原则成了普遍共识,因而常常忽略了事件的共现性原则。为了说清甚 么是共现性,让我们举一个容格的经历作为例子。1941年4月1日一早,容 格把对一幅半人半鱼画像的感受记录下来;中午,端上桌的主菜是鱼。稍后,有 人告诉他一些文明中有在四月一日吃鱼的习俗。到了下午,一位数月不见的病人 拿了一张使人难忘的鱼的图片来给容格看。晚上,又有人送来一件海怪和鱼组成 的装饰品。第二天一早,一位十多年都没音信的病人专门来告诉容格,他头天晚 上梦见了一条大鱼。过了数月,他把上面的经历记了下来,准备用作一篇文章的 题材;然后散步到屋子前的湖边,这时,他惊诧地发现在湖堤上躺着一条鱼!可 是,在此之前他已经多次散步到那里,附近除了他,不可能再有别人。   分析以上的经历,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1.这一连串的事件不可能是随机 的;2.但是它们之间也不可能具有因果联系;3.这些巧合的事件包含着意义 ,但这种意义可能当时,甚而永远都不可能知道。   因而,共现性是指一系列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并具有意义关联巧合,但这 些巧合之间不可能具有因果联系。我认为,共现性与时间的多方向,甚而无时间 性是等价的。   那么,共现性的基础是什么呢?容格认为是人的外在和内在世界是同一性, 至少是同构性。我们所观察到的事件是个体无意识,甚而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向意识世界的涌现。至于呈现为因果性还是共现性我认为是决 定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分裂的程度。   比较各种文明的演进,容格认为主导西方思想的是因果性,而共现性原则在 西方主流思想中基本消失了,只存在于占星术和炼金术中。可是,在中国思想中 ,共现性却成了核心。其整个系统在《易经》中就已建立。随后,以此为基础演 化出了中国文化的主流。   按照容格的见解,《易经》是一种意识和无意识交流的仪式。其通过数的组 合而成的卦相来显示无意识所给予的暗示。数在所有的文明中都曾被认为具有神 秘的属性,现代数学的发展也揭示了数具有很多我们仍不很了解的性质,例如我 们熟知的杨辉三角数列能衍生出一类混沌图案(Chaos pattern)。有的学派认为, 世间一切都可以用数来表示。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容格的系统与中国的阴阳思想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对应关 系。集体无意识对应于无极,也就是完全未分化的状态,在这一状态中,时间, 空间尚未出现;而个体无意识则对应于阴;意识则对应于阳;无意识和意识合而 为太极。而容格所说的人的外在和内在世界的同一性与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 ”,“内外无间”没有任何区别。   下面我们将要看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根本上是无意识(阴)和意识(阳)之 间分裂程度不同产生的。在此基础上,许多曾令人困惑的问题,如西方意义上的 科学和宗教为什么没在中国文化中产生,“爱”这一范畴为什么对西方文化很重 要,等等;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 分裂和平衡——宗教,科学和艺术的起源   宗教是人类文明中最重要的现象。中国文化没有产生西方意义上的宗教是一 个令学者难解之谜。但我认为,只要考察无意识(阴)和意识(阳)之间的关系 ,就能为这个谜提供一个合理的答案。   圣经中关于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偷吃智慧果被逐出伊甸园,然后由永恒 的存在变成短暂的生命,最后归于尘土的故事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我认为这是一 个巨大的象征,象征着人类的意识从无意识中挣扎而出的历程。但是,意识的根 是在无意识里,为了让意识尽量从无意识中分化出来,意识必须把无意识象征化 为神圣的存在,从而与自身保持区别,达到使意识独立。但意识越独立,其越需 要神化无意识,以支撑自己。   西方思想,特别是在基督教中,这种分裂是最重要的特徵,甚至构成了其核 心。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让我们分析“善”。   “善”是什么?这里我觉得最准确的定义莫过于:“有人打你的左脸,那你 把右脸也给他”;因此,“善”是一种心理距离;你能心平地让别人打你,说明 你和他之间有着心理距离。实际上,“有人打你的左脸,那你把右脸也给他”同 时也完整地表述基督教的要义;确立了人和人,人和上帝的关系。即每个人只面 对上帝,而与现世中的他人无关。从本质上说,“善”是一种离开现世的力量。 正是在这种力量的主导下,西方人的人格结构出现了极大的分裂。“把凯撒的还 给凯撒,把上帝的还给上帝”。这种分裂的后果是出现了两个极端:科学和宗教 。而由于有了这样的分裂,心理结构中产生了次序。由于有了心理次序,因果性 才得以确立。歌德所塑造的人物浮士德是这种分裂的最好像征。由此可见,科学 和宗教是无意识和意识分裂形成的两个极端。   中国思想与西方思想的根本不同在于其没有出现这样的分裂。因而也就没有 出现西方意义上的宗教与科学。在中国思想中,无意识和意识间没有出现极大的 分裂,而是二者互相纠缠,互相冲突又互相包容,正象太极图所显示的那样。这 种关系所导致的结果是因果性关系弱化,共现性呈主导,诗化艺术高度发展,甚 而哲学思想也是诗化的。所以,一部《庄子》既是哲学,也是诗。   为了更好地说明为什么中国思想中不会出现西方一样的分裂。让我们分析儒 家思想的核心:“仁”与“义”。我认为,“仁”与“善”一样,是离开现世的 力量,是心理距离。这个看法很容易从《论语》中与“仁”的两个论述中找到依 据:1.看到小孩落水,人皆会产生不忍之心(注意是小孩,而不是你的敌人) ;2.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要死了,将永远和所有的人形成距离)。另外, 记载表明许多大儒都是在有濒死经历后才悟得“仁”,如王阳明。如果儒家思想 中只有“仁”,那么就会出现西方式的分裂。可是,另一个范畴:“义”使这种 分裂不可能完成。从《孟子》的论述,“义”是人皆有的羞耻之心。可以看出“ 义”是拉入现世的力量。由于“仁”和“义”的共存,中国文化中意识和无意识 就不可能产生极端的分裂,不可能确立因果性的中心地位,而是在出世入世之间 寻找平衡。因此,唯圣人能达致“中庸”。中国人的大部份精力都被用来寻找平 衡了!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由于只有“善”,在西方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明中, 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完全分裂开来。在这两个分裂的世界间存在极大的张力,从 而产生了以因果性为基础的次序结构。在分裂的两极,是西方意义上的科学和宗 教;相反,中国思想中由于有“仁”和“义”的共存,无意识和意识的分裂不是 主要的。因而,中国思想中未能出现以因果性为基础的次序结构。而是形成无意 识和意识互相包容的混沌(道家),以及无意识和意识相平衡的中庸(儒家), 从而共现性成了其基础。因此,西方意义上的科学和宗教没有在中国思想中得到 很好的发展;得以充分发展的是诗化的艺术。中国诗歌所早已达到的高峰是西方 诗歌所不能比拟的。实际上,真正西方诗歌精神是从歌德开始,到波德莱尔完成 的。中国思想以时间的多向性,甚而无时间性为特徵。这种特徵常为现代学者所 指责,但这正是诗化艺术的本质所在。这可从T.S.Eliot的晚期作品《 四个四重奏》中对时间的沉思里找到佐证;也可以从赫尔博斯对中国花园式迷宫 的描述中看出。一部《红楼梦》就是从时间到无时间的心灵史。 ◇爱与游戏——中西社会结构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中除了科学和宗教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同,即爱的出 现与否。中国古典文学,甚而现代文学中,都没有出现过真正西方意义的关于爱 的描述。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男女间的关系不是爱的关系,而是性的游戏。   容格在他的自传《回忆,迷梦和沉思》中,专门用了一节来讨论爱的问题。 他为在许多精神病人上观察到的爱的神秘性所深深震惊,他认为爱是最广阔无边 的国度,从纯粹光明的天国到人世间,然后抵达黑暗的地狱。他认为圣彼德的话 最能说明爱是什么,“我用天使的舌头在说话,但却没有爱”。   那么爱是什么呢?为什么在中国文化中没有产生爱呢?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 ,让我们仍然回到无意识和意识的分裂之上。就我看来,爱是极度从无意识中分 裂而出的意识想返回无意识,从而达到完整性的渴望。因此,西方文化中无意识 ,意识严重分裂,爱就非常强烈。而中国文化中分裂不是很大,所以爱没有出现 。在中国思想中,无意识,意识之间的距离非常近,因而彼此时刻直接作用,无 需爱作中介。但正因为如此,两者的作用不象西方文明中呈现为因果次序类型, 而是以不可预测性,无时间性为其特点。这一特点反映在社会结构上是无原则性 ,历史的循环性。非常有趣,但悖论性的是:西方文化由于有了心理结构的因果 次序性,其社会可以形成非极权,多中心的结构;反之,中国文化缺乏心理结构 的次序性,其社会结构总是以极权,崇尚权威和次序为特点。   由于中国文化缺乏现世的宗教定位,所以自然地定位于血缘关系。这一特点 在整个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亚都很明显。因此,有人把中国的宗教定义为祖先崇 拜、生殖崇拜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尽管我们已经看到,这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宗教 。另外,中国人的无原则性也是很明显的。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成者为王,败者 为寇”就是最大的事实。   由于中国文化中分裂较轻,因而中国人很少(至少在过去)出现西方人的严 重精神分裂问题。但是,中国人承受的心灵痛苦远比西方人大。而且,这种痛苦 有如铁屋中的呐喊(李欧梵描写鲁讯语),不能上升为悲剧,因为悲剧是对比。 比较中国的“四大悲剧”和西方悲剧的差别就会明白:为什么中国几千年都处于 悲剧中,但却没有悲剧意识。 ◇ 结语   通过分析无意识(阴)和意识(阳)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分裂形式,这里为 宗教,科学和艺术的起源提供了一种解释。并说明了为什么中国文化中没有产生 西方意义上的宗教和科学。进而首次为几个重要的范畴:“善”、“仁、“义” 和“爱”提出了新的解释。在此基础上,认为容格关于中西文化有不同基础:即 因果性和共现性是正确的。本文简要分析了这种不同对中西文化中的宗教结构, 心理模式和社会组织所造成的影响。但本文没有对这些不同作价值判断,因为这 是人力所不能及的。 (寄自加拿大) 【网萃】∽∽∽∽∽∽∽∽∽∽∽∽∽∽∽∽∽∽∽∽∽∽∽∽∽∽∽∽∽∽∽           ◇ 戏 ◇ 谈 ◇ 宗 ◇ 教 ◇                         ·贤 传·                                (一)                  俺以前心中有个大谜团:犹太人那么多,为什么只有耶酥去印度留学?读了 网友唐郎的贴,俺才恍然大悟,原来耶酥最初的用意也许不是去学佛。他出生时 来了三个东方老头,赞他有帝王之相,并送他许多礼品,大概其中就有一张去东 方的地图。耶酥懂事后他的父亲约瑟夫和母亲马丽娅还经常给他讲这个故事,并 拿出礼品为证,使得耶酥真的产生了要当犹太国王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念头。耶酥 一天天地长大,跟着父亲当了木匠,但当帝王的预言却连实现的影子都望不见。 当时的社会状况使得耶酥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感,而这张地图又给了他可以解决危 机的希望。每天晚上干活回来,他都要拿出这张地图,在烛光下(当时还没有用 电)仔细端详,抱着脑袋苦思冥想,希冀能找到救国救民的答案,但总是一无所 获。最后忽然有一天他福至心灵,想到那几位老头留下地图,明显的是要自己凭 着地图去找他们。于是他立即收拾好几件替换衣服,也没来得及与父母辞别,就 乘着月夜出发了。象是初恋的少年要去见女朋友,心中充满了抑制不住的兴奋与 喜悦,忽然觉得这世界也变得美好起来,天下也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望着刚刚 升起的皎洁的圆月,他又禁不住嘲笑自己以前的愚笨,这目标一直就在眼前,何 以自己能一直视而不见呢?   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印度。让他非常失望的是这儿并没有三位老人, 他只好一边乞讨一边继续寻找。找了好几年也没有找到,但在这期间耳濡目染他 学到了许多佛教的知识,也看到了佛教的精神使得印度人和平共处安居乐业。是 不是佛教就是他要找的东西呢?他开始研究佛经。里面的许多道理让他赞叹不已 ,回国后一有机会就讲。具体讲的佛教里的内容,都被他的弟子们记在《福音书 》里。                  (二)                  网友呆头呆脑提到“基督教比较依赖外律”,俺却觉得“喜欢律外”才是基 督教的根本特点,老喜欢干涉外人的信仰,也不先思考一下别人的逻辑,一上来 就断言别人错了,接着就要别人跟从自己的信仰。自己信就信吧,干吗总要采取 威胁利诱一切手段让别人也信。《新旧约圣经》的主题是完全相反的,《旧约》 里的中心思想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充满了血淋淋的暴力,也害得犹太人 不能与周围的人和平共处。耶酥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在二十岁到三十岁之 间去了印度,学到了另外一种态度:“爱”。他如获至宝,立即回国宣讲: "You have heard that it was said,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But now I tell you: do not take revenge on someone who wrongs you. If anyone slaps you on the right cheek, let him slap your left cheek too. ...You have heard that it was said:'Love your friends, hate your enemies.' But now I tell you: love your enemies...(Matthew 5:38-5:44) 理由是什么呢?他接着说道: so that you may become the sons of your Father in heaven. For he makes his sun to shine on bad and good people alike, and gives rain to those who do good and those who do evil. (Matthew 5:45)   这让人想起佛教里最常见的比喻:“佛光普照,甘霖普露”。从《福音书》 里对答的内容看,耶酥是一智慧很高的人,但他从印度学来的“爱”及理由却与 原旨形似神非。佛教里讲“爱”一切人,但却不爱你的敌人,因为爱的理由是大 家本是一体,根本就没有敌人。佛教里更没有所谓的好人坏人,只有好事坏事。 如有坏人的话,那坏人做了一件好事又该如何处理?他是变成好人了或是没变好 ?   犹太人的脑筋极固执,心胸极狭隘,不知是不是耶酥没能克服自己的缺点, 或者他只是在照顾他的同胞的缺点,也许更可能的是两者兼而有之,耶酥最后宣 扬了一种具有犹太特色的佛教,这就是《新约》的内容。但上帝创世说与佛教博 大的胸怀是格格不入的,表现在耶酥身上就是一种极为矛盾痛苦的人格。他一方 面说要爱一切人,要爱你的邻居,爱你的朋友,爱你的敌人,一方面却又不能容 忍不同的意见,特别是当他认为自己是为别人好而被误解的时侯,所以一遍又一 遍地咒骂法利赛人,说他们是毒蛇的子孙,要去地狱受永远的煎熬,并为此受到 罗素的遣责,说一位真正仁慈的人不会这样津津有味地一遍又一遍地讲地狱。犹 太人信奉早就存在的旧约,坚信自己是上帝的宠儿,耶酥在生时也一直以拯救犹 太民族为己任,对其他民族总有点歧视。比如在马太福音第十五章他说到: "I have been sent only to the lost sheep of the people of Israel." and "It isn't right to take the children's food and throw it to the dogs." (Matthew 15:24-26)   直接就说犹太人才是上帝的子民,别人都是狗。注意那时侯的狗可没有现在 的社会地位,是任人宰杀的。到他死时他才省悟到犹太人既不高贵也不高明,完 全辜负了他的一颗忠心,这时他才将眼光望过以色列。这方面俺的论证还有好多 ,但因时间关系,俺只再多说一句话:耶酥对《旧约》也是持颠三倒四的态度, 因为一方面他感觉到《旧约》带来了犹太民族的全部问题,所以他不停地修改《 旧约》的教义,另一方面他又必须依靠《旧约》提供自己改革所需的权威,所以 又不得不维护《旧约》。后来邓小平的行为总让俺想起耶酥。                  (三)                  大概俺前生是个基督徒,所以今生仍残留着干涉别人信仰的习惯。所幸的是 俺很懒,也无什么狂热,因此既不愿意讲太多的话,与别人喋喋不休地争论,更 不会因别人与自己意见不同就叫嚷他们要下地狱。——尽管俺是相信有地狱的。 所谓的地狱就是自己的感情。做错了事侵犯了别人,讲错了话伤害了别人,觉得 后悔内疚,痛不欲生,就是地狱里的各种酷刑的煎熬。大宋年间丐帮帮主洪七公 受不了这种折磨,忍无可忍,拿刀剁了一个手指头心里才恢复平静。不过,洪七 公因此落了个“九指神丐”的美名,以一小指头换个神丐当当,这笔生意做得还 是蛮划算的。当然,做了坏事不一定就进地狱。按钱钟书的说法,没有心或虽有 心但却乌漆墨黑的人与有最高尚良心的人一样心安理得,因为他们做起坏事来不 动声色象无机体,富有效率象机械,从不知道反省。也有可能他们总在做或总在 琢磨着怎样做坏事,分不出身心来反省。一般人就没这么幸运了,贪小便宜做了 一点坏事,便疑神疑鬼老怕组织上发现,一听见敲门就出一身虚汗;耍小聪明讲 了一点俏皮话损别人一下,别人早忘了,自己却耿耿于怀,老后悔得罪了别人。 人做事总会出错,讲话也总会讲错,那什么事都不做,什么话都不讲,总可以了 吧?结果又错了,因为有许多事是责任,是必须做的。比如有人攻击进化论是谬 误,方舟子坚定地反击,就“是一个科学工作者、一个追求真理的人所应有的积 极态度。”(见座山雕《炮打基督教》一文。该文经常以无耻下流之语言,演绎 高尚微妙之真理。望大家都能抱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态度读一读, 也算是这辈子没有白上网一趟)。其实呢,人做错事不仅应该,而且必要。说应 该,是因为一个人有了错误才会让人相信,有句英文谚语就叫: A man without any vice is not to be trusted.   本来man是人的泛称,但现代的女权运动者学习中国古代公孙龙的“白马非马” 理论,坚持“女人非人”,凡是人有的东西,女人必须单独另有一份才满意。为 了让她们也满意,俺将上面的话略作修改再为她们另讲一遍: A woman without any vice is not to be trusted.   所以人有错,才能让人相信,才会有朋友。《围城》里董斜川、方鸿渐仍愿 做赵辛楣的朋友,就是因为赵辛楣还没有成为无过的圣人。说必要,是因为犯错 误是人的成长过程。汉语里有“吃一堑,长一智,”的说法,这一堑不肯吃,智 又从何而来?在俺家乡小孩子走路摔了跤,大人总要鼓励说“跌跌肯长”,意即 多摔摔跤才会长得快长得高。妥思陀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里宣扬的主题就是人 只有犯了罪,在思考、悔恨的烈火中才能净化自己的灵魂,才能蜕变入一种新的 幸福的存在。《论语》里第五篇《公冶长》及第六篇《雍也》是给孔子的弟子们 写鉴定,对颜回的评语是:“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就是上班时受了老 板的气,回家后不会冲老婆发火(or vice ersa,在家时受了老婆的气,上 班时不会冲伙计发火)。“不贰过”就是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只犯一次。听起 来不难,做起来却很不容易。特别是“不贰过”,世界上的错误千门万类,要一 样一样地犯一遍,得要多少时间?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咬紧牙,发扬“愚公移 山”的精神,一辈子干不完,下辈子接着干。一辈一辈地干下去,总有功德圆满 将全部坏事干完一遍的一天。仿佛现代读学位的人作完了试验才可以写论文,到 那时,才可以修成罗汉或成佛。按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说法,宇宙的熵总在增加, 世界变得越来越乱,越来越丰富多彩,可做的坏事也越来越多,成罗汉或成佛也 因此越来越难。在释迦牟尼时代,修个罗汉比现在念个硕士学位还容易;被内定 晋升佛位,也就是与现今的博士学位相当。原因就是因为当时可干的坏事太少。 据释迦牟尼讲,经历了多少世,他才找到机会嫉妒毁谤别人一下,另一次是敲了 琉璃王子鱼头三下。象现代的抢银行之类,当时的人听都没听说过。   做完了试验并不等于拿到学位,干完坏事也并不是立即成佛。要想拿学位还 得写论文,要想成佛也必须修行。如何修呢?就是“戒、定、慧。”首先就要持 戒,戒“杀盗淫妄”。在家居士(仿佛积极靠拢组织的群众)要受五戒,沙弥( 仿佛青年团员)要受十戒,比丘(仿佛正式党员)要受二百五十戒。这些戒都是 关于具体的言行,还容易守。到了修菩萨行(仿佛模范党员),邪念一起就是犯 戒。由戒而生定,守戒守得习惯了,自然而然地就如《论语。颜渊》篇里讲的那 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大学》里的“知止而后 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则是描述由定而 生慧的过程。慧了以后是“省”了但却没有“内省”,而且也无法“内省”,因 为按照《心经》“省”了以后就不再有前后左右内外之别,也不再有时间、空间 、能量、物质、意识等等的差别。                (四)                    其次,基督教也不是依赖外律。《旧约》里犹太人依仗自己是上帝的宠儿, 根本不顾律为何物,依靠偷盗、打劫、谋财害命而发家致富的例子就不少。《新 约》里耶酥要求众人也象佛教里一样戒“杀盗淫妄” Do not commit murder; do not commit adultery; do not steal; do not accuse anyone falsely. (Matthew 19:18) 有时甚至按菩萨戒严格要求大家不许动歪心: Anyone who looks at a woman and wants to possess her is guilty of commiting adultery with her in his heart. (Matthew 5:28).   但因为考虑到犹太人自私的特点,他只好无情地阉割佛教的原义,承认有自 利,鼓励自私,多次以许诺丰富的回报以及最终进天堂为诱饵引诱大家守戒。在 实践中,自私的特性更是得到充分的发挥,上帝不是被当作立法者,而是被当作 垃圾桶。干了坏事良心不安,去教堂向主忏悔一通,就可以将坏事转到上帝头上 ,将自己的思想包袱扔给上帝。基督教里的上帝脾气暴躁,俺非常地理解同情, 如有人将俺当作垃圾桶,俺非变成撒旦不可。总而言之,基督教不是依赖外律, 而是流行外泄,——将罪恶都泄到上帝头上。只守上帝十诫的说法,更是荒谬。 首先如方舟子所言,上帝立的戒法远超过十条。其次,不知那位学神学的朋友是 不是学基督教,如学基督教,则《新约》的重要性至少不应轻于《旧约》,而在 《新约》里,耶酥根据佛教的精神对《旧约》的教义早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动,有 的规矩放宽,也有规矩被收紧。收紧的例子有:不可离婚;不可动邪念;不要敛 财等。放宽政策的地方则有:按佛教方便行事的原则,不必守安息日(The Sabbath was made for the good of man;man was not made for the Sabbath. Mark :27) ,所以星期天您不仅可以用微波炉,想生火做饭也没关系;按佛教里众生平等的 原则,上帝被下放到与人民平等的地位,爱人民与敬上帝同等的重要(请参见马 太福音二十二章三十七至三十九节)。   耶酥只是通向某一终极目标的道路、桥梁。这终极目标就是世人常说的绝对 真理,但耶酥自己并不是绝对真理本身。释迦牟尼讲法四十九年,最后总结说他 一句法都没有讲。真理好比天上的月亮,他不能将月亮拿在手里给我们看,而只 能将月亮在哪儿指给我们,但他的手指头并不是月亮。耶酥也不是月亮。                (五)                    读了《楞严经》,深为其中论辩所折服,对佛教心向神往,不禁有点儿动心 ,想将来退休了也去当和尚。但看了些别人对佛教的评论,又不禁气馁。好象是 蔡元培说的,当和尚需要过人的智慧与勇气,“非大丈夫不能为之。”   “丈夫”里的“夫”是指男性。根据“丈”的含义,“丈夫”可以有两种意 思。如果“丈”是指距离上的一丈,“丈夫”就是婚姻中男方,即《神雕侠侣》 里裘千尺说的一丈之内才是夫,一丈之外就不再是“丈夫”。她自己的丈夫跑了 ,完全是因为她的名字起得不好,千尺就是百丈,百丈之外哪里还有什么“丈夫 ”?“丈”也可以是指身高一丈,此时“丈夫”就仅是指成年男子。所以并非结 了婚才能当男子汉大丈夫,不然说“天下美女如云,大丈夫何患无妻”的人岂不 是立志要犯重婚罪?另外“大丈夫光明磊落”也不应只是已婚者的专利。--尽 管未婚者确实有更多的不诚实的趋向与必要,因为根据Jane Austen的观察: Marriage is, of all transactions, the one in which people expect most from others, and are least honest themselves. ("Mansfield Park", Chapter V)   尽管中国古代的尺小,一般成年男子也还是只有六、七尺高,武松是山东大 汉里的高个儿,据《水浒》记载,也只有八尺高,仍不满一丈。那为何仍将成年 男子简称为丈夫呢?显然是用了四舍五入的计数方法,凡超过零点五丈的全进为 一丈,不然很精确地说某人是零点六五丈之夫就不是讲话而是绕口令了。也并不 是每位成年男子都有资格当“丈夫”的,如武松的哥哥武大郎,身高不满五尺, 就没有人将他当丈夫看,首先他的太太潘金莲就不将他当作丈夫。将成年男子称 为丈夫,尽管有这种数学上的理由,但最终叫丈夫而不是尺夫,仍免不了有夸张 的嫌疑。不过,从六、七尺一跃而为一丈,这便宜并不算赚得太大,——比起一 伸脖子就成了“一条顶天立地的汉子”,丈夫们还是不得不惭愧自己的微不足道 。只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与天一样高了,仍不是最高的。李汝珍所著的 《镜花缘》里就提到有人比天还高出半截,“只好低头弯腰十分委屈地活了一辈 子。”人太高了不舒服呀,所以水往低处流,俺也总往低处走。《道德经》里评 价说“上善若水”,意即最好的、最完美的做人品性就是要象水一样。水有什么 优点呢?不正是“下流”吗?《孟子。告子上》里更是明确地说道:“人性之善 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性本善,就如水总是要下流一样。所以俺不上流做绅士 君子,只立志下流当“无赖”。下流之后,即使没啥别的好处,至少天塌下来时 砸不到俺,有站在高处的方舟子等人顶着。   “无赖”就是从不抵赖,既不抵“赖”自己有错,也不先承认有错接着又将 错的原因“赖”到别人头上。为什么俺能当个无赖呢?是因为俺无耻。俺不想干 啥坏事,所以心里坦然,错了就错了,没有耻辱感,即“无耻”。《中庸》第二 十章里子曰:知耻近乎勇。意即“知耻”有点儿象勇气,那什么方是真正的勇呢 ?俺自己的体会就是无耻。当然无耻只是无赖的必要条件,如不懂道理,即使无 耻了也仍会耍赖。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里说他“最喜小儿无赖”,其实小儿 只是无耻,赖却是常有,要什么东西不给就躺在地上声嘶力竭地嚎叫,吓得听的 人肝胆俱裂。   “大”则是形容一个人志向高远、道德高尚、学问渊博、智慧超群。俺虽忝 为丈夫,但俺既无耻又下流,“大”字还是不敢妄称的。象俺这样的无赖也出家 ,岂不是要教天下出家人笑掉牙齿,——看牙医那么贵,俺可不愿意让出家人为 俺破费。所以俺又只好将出家的心愿收拾起来。 (寄自美国) ※※※※※※※※※※※※※※※※※※※※※※※※※※※※※※※※※※※ 本期编辑:阿飞 本期校对:古平 审稿:  阿毅、方舟子、赋格、古平、虎子、唐郎、杏儿、一华、亦歌 联系人: 方舟子(sfang@aim.salk.edu ) 联系邮址: xys-editor@superprism.com 发行:  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档:  FTP: uwalpha.uwinnipeg.ca/pub/xys/      Gopher: sunrise.cc.mcgill.ca      WWW: http://www.xys.org         http://xys.asianews.com/         http://uwalpha.uwinnipeg.ca/~zhouzi/index.html         http://www.cmpharm.ucsf.edu/~xiaowu/xys 订阅:  订阅HZ版或 uuencode GB版《新语丝》,请寄      listserv@uwalpha.uwinnipeg.ca      无标题,内容写 SUB XYS-HZ your-name      订阅“新语丝之友”,请寄 xys@superprism.net      内容写 subscribe xys-friends your-address 编辑软件:南极星4.0◎倪鸿波(http://www.njstar.com.au) ※※※※※※※※※※※※※※※※※※※※※※※※※※※※※※※※※※※